日本和德国发达还是日本发达哪个发达 国家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时间: 2021-04-30 10:13:11
来源: 赢家财富网
作者:佚名摘要: 日本是发达国家吗?主要表现在哪里?发达国家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也称为高经济发展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日本是发达国家吗?主要表现在哪里?发达国家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也称为高经济发展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日本是目前亚洲唯一高度发达的国家,2019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丰田以2726亿美元的年收入位列前十,日本有52家企业上榜,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轻重工业企业均领先于世界500强企业。  日本是一个学习型国家,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然后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出口。日本人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工作一丝不苟,产品力求完美,不注重眼前利益,团结认真,善于学习,只注重长远发展,所以日本产品以质量闻名于世。  以科技为动力,以教育为基础,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完善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严格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社会福利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誉。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和G20成员,它的自然资源稀缺,而且极度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科学研究、航空航天、制造业和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此外,以动画和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重要的标志。  日本的六大支柱产业介绍  1、汽车制造业。  目前,日本汽车遍布世界各地,日本产业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日本车和德系车也是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两款车,日本知名的汽车厂商有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三菱等,这些品牌的汽车厂商下有很多子品牌。  2、半导体产业  说到半导体产业研究所,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国和韩国,谈到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它并不妨碍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力量。日本在半导体设备方面也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除了在世界上拥有最强的荷兰ASML以外,日本尼康和佳能也是光刻机的主要制造商之一。  3、电子产业  电子产业一直是日本引以为傲的产业和日本,产业的支柱之一,我们熟悉的一些知名的电子产业包括索尼、松下、日立等等,虽然日本电子产业近十年来有所下滑,但日本在电子行业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之一,目前,世界顶级数控系统基本被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垄断,日本数控机床的竞争力非常强。  5、机器人产业  目前,日本在机器人和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全世界使用的机器人机组约有100万台,其中日本约占40%,居世界第一,日本生产的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而这些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而机器人是其中工业领域中应用最多的。  6、视听产业  现在日本的音像产业也比较发达,产值也不小,日本音像制品主要体现在动画产业、小电影产业等。  以上是日本是发达国家吗的回答,还可以了解日本洗衣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键词:日本,发达国家,支柱产业
审核:yj164
编辑:yj164
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更多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顾问 蒋明炜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 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 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5.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讲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管理思想、ERP系统性能要求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谈了技术发展趋势。供ERP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和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机电一体化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核心技术;智能终端
回顾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结合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科学发展规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是否会发生转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影响呢?
一、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没有走出2008金融经济的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应对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和人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功能,促进信息产业和工业的一体化,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一点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就可以看出。随着当前网络技术、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相互融和,产业界限变得不再明显,各种先进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深入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渗入传统制造业,给制造业添加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当今的制造业向着以下三个发展方向不断进步,这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设备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嵌入芯片、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使电子信息产品向着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生产制造设备之间彼此能够交换信息,从而对设备进行系统综合,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效应,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制造产业正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现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为制造业服务时,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不仅限于对设备进行改造,而是为制造业提供网络平台、知识平台、支持平台等,向制造企业卖解决方案等服务转变。为了更好为制造企业服务,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度,促进信息产业迈向高端。
(二)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金融经济危机,各大电子产业设备制造商都对智能终端做成了调整,是智能终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放方面,各企业间加快并购与强强联合,比如很多硬件企业联合软件企业进行产品联合生产,着一现象在手机制造行业尤其引人注目,在国外有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合,google与摩托罗拉的联合,国内则是联合趋势是更加明显,阿里巴巴与天宇公司的联合,小米与联通、电信的联合等等。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啊。尽管当前我国在电子硬件方面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已奋起直追,相信随着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信息产业之间整体效益将不断得到发挥。另外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各电子信息产业公司之间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运作模式的创新,意图创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三)云计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商品化,行业化和专业化,使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得到了变革,二是它降低了企业的计算成本,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积聚,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对我国的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当前我国的云计算行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1.云计算将显著改变我国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受到颠覆,比如近年来google推出的play,苹果公司的appstore,以及其他很多公司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将使现在的软件转变为在线服务、按客户需求快速迭代的模式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计算资源和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产业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由于云计算深入到了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因此,云计算行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五个城市作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加快了云计算的产业布局,一时云计算红遍全国,火遍全国,据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将超万亿元,成为国家的重要长夜形态。
3.云计算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
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对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芯片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平台、IT服务业、外包服务等,客户范围则不仅包括企业、个人、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工业用户。由于云计算正在逐步创建一个计算资源集约利用的社会,对新兴的商业模式起着重要的驱动力,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推进,传统的ICT提供商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方向转变,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加企业的灵活性。
4.云安全不断受到重视,国家将逐步建立云经济立法体现
当前安全问题是阻碍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应尽快立法保证云经济安全,并且并逐步细化,对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水平,但也应适当给予灵活性,以保证云经济繁荣。同时,应在企业及普通民众之间普及云安全概念,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的传播。对于技术上则要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而和服务水平协议,同时与客户签订sla协议,以保证客户安全。
(四)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我国的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平板产业与日韩等相比整体规模仍比较弱下,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和政府应不断优化产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其次是LED产业主要生产材料让然要依赖进口,产品让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的制度建设,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和多样化应用,不断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的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五)物联网产业,谨防概念炒作
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在物联网企业培养十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随后,全国的物联网产业铺天盖地的建设了起来,掀起了投资物联网投资的热潮,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全国各地都忙着圈地,忙着投资。不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或者是形象工程。就当前来说,无锡市重在创新示范和成果转化,上海则要建设产业基地,创新产业模式;杭州打造产业体系,推广产业化应用,北京则是推进产业联盟,促进应用示范为主。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变化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因素,在就是90年代以前是以技术驱动为主,90年代以后,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驱动的发展变化模式。1904年第一只电子管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出现的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在经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80年代的快速成长,使得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有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在这一时期,虽然技术仍然在进步,但缺乏重大原创性创新,同时许多国家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纷纷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此以后,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逐步由原来的技术驱动逐步向以市场驱动转变,欧美等国家纷纷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成长规律
电子信息的成长本身呈现一些规律,首先是他的成长性非常的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到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过这些增长过程也有波折性,主要原因是他的增长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比如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1981年与198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只有3.75%,而1984年和1987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27.77%和20.26%,21世纪的网络泡沫更是让世界经济出现大规模的负增长。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形态。
三、结束语
推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充分把握上,只有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26).
[2]娄策群,王方.信息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10(5).
[3]蓝庆新.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趋势;国际化;创新;信息
1 国际化——当今政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客观管理环境
(1) 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是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保持双向沟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存在一种趋势,企业对管理人员,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他们熟悉不同文化,懂得国别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在发展中游刃自如,企业管理必须树立全球观念,面向全球化市场:
① 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 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 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1) 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 激励和领导。
(2) 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3 信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1)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培育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 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4 中国企业管理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1)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激励方式的改变,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 对于国内的企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环境分析;结构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33-0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把制造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长率稳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我国来自制造业的财政收入也在50%以上,制造业创造了我国接近3/4的外汇收入。但是,在我国成长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并没有水到渠成地成为制造强国,相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其粗放发展模式面临着现实挑战。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外因素进行趋势和结构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一、影响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能源资源危机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三个明显趋势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敏捷制造趋势
敏捷制造是制造企业通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力、资财、技术、管理经验等各类资源的快速配置,以最快方式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以最节约资源的方式完成产品产销、体现生产价值的制造过程。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企业凭借信息技术对现代复杂、动态环境的高度适应与应变,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生存发展能力,贯穿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个性营销的全流程。
目前,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也给制造业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增添了具有颠覆意义的新活力,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都与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了对接和融合,当代制造业的新貌正在凭借信息技术被日益清晰地刻画出来。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技术方面,表现出从单项技术突破向异地设计、系统仿真、整体规划、虚拟装配、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等的集成化、虚拟化趋势;在制造业的生产装备技术方面,表现出能够极大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精细程度的智能化、精准化趋势;在制造业的企业营销管理方面,表现出依托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个性化、网络化趋势。所有这些趋势,经与当代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塑造出了制造业整体发展的敏捷制造总趋势。
(二)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循环制造趋势
制造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主导进行的物质资源形态转化过程,人们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自己生产、消费的各类产品,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制造业生存发展的前提,自然资源供应是任何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天然约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煤荒”、“电荒”、“油荒”等时有所闻,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日益影响到了我国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接近了资源供应的刚性约束边界。资料表明,我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以2006年的消费水平计算,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供使用6.38年,世界平均水平为40年,天然气可使用44.04年,世界平均水平为70年;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属于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加上我国制造业一直以来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资源瓶颈效应十分突出[1]。
目前,资源约束压力已经迫使世界各国制造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制造便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趋势[2]。以日本为例,通过推进循环型社会(即控制消耗天然资源,尽量减轻环境负荷的社会)建设,确立了新的废弃者责任(扔掉废弃物的人应承担对废弃物进行诸如分类等适当处理的责任)和生产者责任(生产者对于用过的其生产的产品,当产品废弃后要承担对该产品进行再利用、再商品化和处置的责任))理念,并用立法形式加以强化,有效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向循环制造的升级。此外,在环保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代,循环制造也是绿色制造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
自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统治世界经济200多年的工业经济旧貌正在面临着时代变革,世界经济越来越体现出服务经济的特征。就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柱――制造业而言,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它与现代服务业的日益融合,尤其是生产业的创新发展,使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中心环节开始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基于产业或价值链的分工关系,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共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已经模糊。
事实上,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如外购、分包等)不仅促进了本产业、本部门的价值增长,而且也内在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生产业作为一种过程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黏合剂、推动力。资料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转向了服务业,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在不断加大,1980―2005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6%上升到68%,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发达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明显,生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3],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十分显著。
二、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内在矛盾。
(一)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伴随着全球制造中心从发达国家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日益成长壮大,一些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制造的多种产品在产量上位居世界第一,出口到全球各地,200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受到来自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规律看,尤其是得不到来自生产业快速发展的充分支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按照产业结构的一般演进规律,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服务业比重曲线呈现一种“哑铃型”态势,即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相对于很低的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比重比较高;随着工业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会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占比重将再次升高。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高达70% 以上,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是“配角”,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生产业的滞后,对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形成负面影响,尽管在我国制造业的一些领域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但由于“产前”、“产后”服务业领域的低效率,使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受到抑制,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4]。
(二)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
以我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或各个企业、产品为分析界面,可以发现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我国许多制造业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也就是“微笑曲线”的中部,附加价值低,缺乏产业话语权,不仅受制于“微笑曲线”左、右两部分的研发和营销,而且对国外现成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这种状况难以支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处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当前世界制造业的利润低,全球制造基本供过于求,因此,制造业企业的赢利与竞争趋势必然是打破所处“微笑曲线”中段位置的获利低位,向左端或右端的获利高位寻求发展。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在国际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和制造企业按照价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目前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高端位置,它们转移出去的主要是传统制造业,留下的主要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转移的接受地,我国改革初期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初衷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功,我国制造业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前世界制造业日益呈现出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特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应该依循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发展方向,尽快摆脱“三来一补”、代工贴牌等旧有模式,强化制造业的创新和服务意识,突破对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依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三)思想认识、制度供应滞后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无论是我国的制造业还是生产业,经过30年改革开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这种成就主要是基于自身产业成长的纵向对比,就生产业而言,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思想认识原因仍然广泛存在,由于受到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服务”、“重消费轻生产”的观念影响,很多人仍然把服务业看成是商业、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行业的简单集合,只见服务业的消费特性,不见服务业的生产特性,或是对生产业认识不足,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业的有效发展,进而也影响到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我国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充分且完善的制度安排。制造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的制造业企业的具体运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企业会根据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根据政府制度供应的情况,在企业盈利目的的驱动下,理性进行投入、产出比较,自觉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我国,随着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制造业的旧有制度环境也需要得到优化,一是加强有利于各种企业平等进入制造业并进行有效竞争的制度供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量;二是加强促进环境保护与技术创新政策的供应,使科技进步能够朝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迈进;三是推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引导发展绿色制造,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清洁利用,保障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选择:构筑时代、区域特征鲜明的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更好完成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造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首当其冲。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道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没有大量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职业技术人员,制造业的任何发展都会流于空谈,只有把人才资源当做竞争制胜的第一资源,给予高度重视,引导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向制造业的流动,充分激发和挖掘人的个性化潜能,主动适应全球制造业市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化、国际化、创新化要求,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原来的劳动力优势向技术创新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优势的转变,进而形成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附加值高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更进一步,我国制造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实施,不仅表现在上述制造业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更表现在全社会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上,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都建有完善的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多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和大批熟练掌握先进制造理念、工艺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他们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形成并不断强化我国制造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形成主次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众多客观外部条件约束和内部结构升级压力,我国制造业各领域的发展已经基于市场力量的调节出现了领域、行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制造业的优势领域、行业正在形成崛起,一些丧失市场竞争能力的领域、行业也正在被淘汰,出于对市场力量的敬畏与遵从,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推行制造业全领域的齐头并进和全面领先。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既要有效发挥市场的内在驱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就产业整体而言,国家要尽早明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关注领域和一般领域,在政策供应上给予区别对待,引导形成在全球制造业范围内的比较优势领域和行业龙头地位,正如美国的飞机研造、德国的运输机械研造、日本的电气机械研造等等一样,我国也应在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引导下,形成自己制造业的特色和领域绝对优势。事实上,我国在这一方面已有行动,比如,2006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就确立了16项装备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部门正在逐项研究进口关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但这还不够,就我国制造来整体来说,国家应尽早出台总体发展规划,详尽描绘基于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前景,以明确细致的国家政策扶持引领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
(三)形成与生产业良性互动的集群战略
世界经济发展事实表明,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发达国有的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已经占到总就业劳动力的60%以上,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对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5]。如前文所述,由于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关系,也由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呈现利润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生产业则呈现利润递增趋势,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产业集群战略本质上就是对人类社会由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大趋势的适应,也是对多重产业集群这一世界性经济发展新趋势的适应。多重产业集群会在集群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降低创新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更快转移与扩散。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对世界经济及产业发展形势的客观研判基础之上,“跳出制造业规划制造业”,将产业竞争的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并保障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形成面向全球相关产业的共赢型竞合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日益变成一张以经济、信息、技术乃至政治为连接纽带的庞大关系网络,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和产业企业,都成为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它们彼此之间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任何国家地区的既有优势、既有优势产业及产业领域现状,都是特定时段各方面力量的动态平衡,各产业及产业企业的存在合理性只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创造,维护发展这种合理性的战略手段已经不再是打击对手能力、削弱对手实力、蚕食对手市场的传统竞争,而是竞争合作,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这种全新的竞合理念,日益成为引导21世纪产业领域和产业企业实现资源全面共享的首选战略。竞合战略,亦即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来获得竞争优势或战略价值的战略,其实质不仅是要实现产业或产业企业的优势要素互补,同时增强竞争双方的实力,而且是要通过战略实施,促进产业或产业企业的动态市场竞争地位形成,在正视竞争对手存在并认可其存在价值的同时,通过与竞争者的合作将共同拥有的市场持续做大,实现对产业市场的共享和在产业发展中的共赢。我国制造业及制造业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主动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学会与全球竞争者的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赢得自己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中的应有位置。
参考文献:
[1] 王月红,雷孝平.资源约束与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J].商业时代,2007,(23):85-86.
[2] 路甬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机械工程师,2005,(01):9-13.
[3] 代中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8,(04):22-29.
[4] 杨仁发,张爱美.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08,(06):75-77.
[5] 但斌,钱文华,刘利华.生产业的集成化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2):97-99.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不单单是国家工业发展的支持和动力更是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代表。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工业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完善我国原有的工业体系的作用。我国虽然在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在这一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机械生产,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效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必须涵盖机械研究设计,机械生产,售后维修等各个方面。现在各个国家都把机械制造技术列为重要发展方面,许多国家都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所以,了解其含义还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1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
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机械制造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和动力则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从发展至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劳力密集型。大多数工业生产依靠人工劳动,工业生产类型也是手工制造业为主。第二、设备密集型。工业生产依赖于机械设备进行,诸如汽车生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开始被研发应用。第三、信息密集型。这类的机械制造生产技术与高新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现在运用比较广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利用信息交换来完成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的生产,在生产中依靠的是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的信息交换,通过将信息输入机械来完成产品的精准加工,是简便快捷的生产技术。第四、知识密集型。这种生产方式的制造理念比较先进,现在应用的较好的是计算机的集成制造技术,这种机械制造的生产技术是应用前途较广的。第五、智能密集型。这种技术是市面上比较受关注的新型生产技术,现代社会生产的急剧变化要求适应性比较强的机械生产技术去适应变化,目前该仍在不断的研发阶段。
2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新兴的机械制造技术依靠于传通的机械制造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传统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现代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与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
(1)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中运用较广的技术,所谓虚拟化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所形成的最新生产技术。制造业现在在生产中主要实现的是设计与制造中的虚拟化。在机械制造设计时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测试设计是否可行,而在机械制造时,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完成对产品的性能分析,对产品进行合理性的模拟与测试,发现产品的不足,优化产品的性能,同时也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2)全球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是时代的要求,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联系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更有的是国家之间信息与技术的相互交流。当代国家之间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企业为了避免倒闭,往往选择的是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这种企业间的共同合作扩大了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范围。机械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盈利的最大化,许多机械制造企业为了取得盈利都选择在不同的地方生产机械产品,当代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可以完成异地生产,这也就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球化生产。
(3)绿色化
当代制造业的生产越来越表现出向绿色化发展的趋势,当今的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工业生产中也越来越要考虑到生产时的环保效益,机械制造技术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运用到工业生产中,所以机械制造也要考虑到生产的环保。从机械制造的材料到最终的包装都要选择绿色产品,最大程度上的减小机械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提高机械设备生产时材料的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保护。
(4)制造业信息化
信息爆炸的时代,机械制造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发展就要改变发展方式。不是依靠于大规模的投资,而是依靠于最新的信息。通过信息来了解全球化的制造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方向,引进最新的科技项目,规范生产。
3结束语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一个国家工业的支柱和基础。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却并不是制造强国,这主要反映在我国的现代制造技术基础薄弱、重大装备缺少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因此作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而言,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断的更新理念,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能够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成果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一起腾飞。
参考文献
[1] 刘唐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Z3:18-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发达还是日本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