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下面不属于经济资产的是行情不太好,手头资产怎么样能更合理规划?大唐财富怎么样?

2023.6.29 目前均已延期 后续估计会有大麻烦最近有好多朋友加我微信来咨询工作事宜,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拿出来四五家公司让我帮忙分析优劣势,我了解各位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新的公司心中的疑虑和不安,在回复你们各种问题之前我要问了你真的准备好加入财富管理这个行业了吗?你了解这个行业吗?你有客户资源嘛?由于相对较低的行业准入门槛使得过多的人能够轻易进入财富管理行业,财管行业现在已经十分拥挤了,竞争非常激烈;很多老业务员已经把一批优质客户攥在手里了,新的从业人员想要在这个行业里生存扎根其实还是很有难度的。许多盲目跳槽的从业者并没有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这也使得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动率相对较大。新人因为考核不通过而被迫离开的比率达到7成以上,这也造成了许多新人在入行初期精挑细选公司但是最后还留不下的局面,最后能落脚的公司可能是自己当初筛选后不太感冒的。如果你是行业新兵,不要考虑太多,公司正规即可;如果是同业信托公司或者银行私银部跳槽换战场,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利益和职业规划的问题,确实有必要挑一挑。言归正传恒天财富是以前中融信托的第一财富中心,后来独立成三方,股东有经纬纺机、恒天集团、中植集团。三方业内排名全国前三,资产管理规模较大。产品销售能力强,公司管理正规,企业文化好,工作氛围良好,产品创新能力中上。弊端:恶性竞争较多,公司发展相对激进,犯过一些错。新湖财富:以前中融信托二三四财富中心,后来独立成三方,股东有新湖集团,经纬纺机,中植集团。三方业内排名全国、前三,资产管理规模较大。产品销售能力强,公司管理正规,工作氛围略差于恒天,产品创信能力一般。弊端:管理层理念较为死板,薪资水平较低。大唐财富:以前也是中融信托的财富中心,后来独立成三方,股东有大唐发电和中植集团。这两年的发展速度最为惊人,公司放弃了相应的利润空间,产品收益和销售佣金稍高于恒天和新湖,如果手头有些资源,这里应该是一个好去处,毕竟在上升通道里的公司,只要你跟上公司的步伐,就会获益良多。三家公司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中融信托出来的,借用三方公司的模式迅速的帮助中融信托做大,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背后实际控制人是中植集团,许多资产包的来源也是中植集团,只是会根据各自的情况来调整相应的定价。更新于2021年10月17日很庆幸上一轮暴雷潮以上几家财富公司都咬牙挺过来了,当时很多产品都过了10个工作日才兑付,万幸当时的媒体没有现如今发达,后来慢慢把到期时间做短了,也算是从死亡边缘爬上来了。现在的财富公司已经彻底沦为了股东自融的工具,几乎没有纯代销产品;3-5年的长期定融比比皆是,和P2P公司最后的业务形态如出一辙,业内人士常常调侃其为大号P2P公司。当然除了固收业务,他们也有一些创新型资产,比如二级市场私募和保险产品。看起来多样化,其实有些大而不专。不得不说现在的投资人相比5年前已经专业很多,再也不是听着故事看着门面买产品了,固很多财富公司的产品在中大型城市销量持续走低。随之他们开始转型向3456线城市迈进,招徕银行的客户经理为其卖命。众所周知银行客户经理为人“单纯”资源优质,在高底薪高佣金的吸引下纷纷“下海”。后续发展不做预判,5年后再来更新,各位银行想要试水三方的老爷们请三四而后行!2023.6.29 目前均已延期 后续估计会有大麻烦

昨天在《金融大佬风光的背后——旅游摔死、突然病逝、酗酒早亡、下落不明、被判死刑、死伤团灭、无期罚款》里,我们谈过“中植系”,也简单提到近期他有些产品逾期。准确的说,暴雷和逾期是不能划等号的,小时候,农村都很穷,每学期五块钱的学费,有时候都要拖欠学校一段时间才能交上,这就是逾期,但没人会觉得这是暴雷或信用不佳。不过,我们文章标题简单粗暴,是为了理解方便,而且,后续的事态发展,很可能会演变成全面违约,甚至破产,那就是真正暴雷了。因为金融行业是极为注重信用的,一旦信用出问题,客户就会开始挤兑,明明能扭转局面的,可能也来不及扭转就被挤死了。何况,扭转局面的机会并不大。
今天,我们稍微全面一些聊聊这个事,顺便猜测一下如何收场。
一、谁是“中植系”?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重复了,可以看昨天的文章,也可以自己上网搜索。
二、“中植系”做什么?
应该说,他做的很杂,但是,最主要的业务,应该还是资本投资。具体来说,他拿自己的钱,还有客户的钱,用这些钱去做投资。投资的收益,一部分给客户,剩下的就是自己赚。客户得到的大部分是固定利息,有的5%,有的8%,据说高的时候能超过10%,不同客户买不同的理财产品,可能利息也不一样,大概也会有浮动收益的。
他有几个子公司负责销售理财产品:中融信托和“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财富公司(大唐财富、恒天财富、高晟财富、新湖财富),其中,中融信托是参股子公司,其他是控股子公司。
这5个公司里,中融信托是央企控股的公司,至少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是这样的。经纬纺机是大股东,中植是二股东,但是,考虑到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长、监事长、总经理都是中植的人,也可以认为是被中植实际控制的,只是从法律角度无法认定。有什么证据说总经理是中植的人?难道他曾经在中植干过、或者认识中植的谁谁谁,就是中植的人?谁能证明他听中植的而不是央企的?公司法不是这样认定的,法律是根据公司章程对权力的分配安排来认定谁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既然公司章程里说大股东而不是二股东决定,那就不是“中植系”。
其他四大财富公司,却都是明明白白的、公开的“中植系”公司,是中植直接控股的,持股都在三分之二以上。不过,在这些公司里,中植都尽量拉一个央企进来充门面,提高公司的安全可靠形象。其中,大唐财富里面的二股东是大唐国际发电(央企大唐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持股15%,1500万,恒天财富里面的二股东是经纬纺机(经纬纺机原来是央企恒天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后来恒天并入了国机),持股20%,2000万,新湖财富里面,经纬纺机是三股东,持股7%多一点,700多万。高晟财富里面则没有央企股东。
这些公司替“中植系”销售理财产品的钱,基本上投去了两个方向:一是房地产,二是股市。
三、“中植系”的业务模式。
中植系拿钱投资,基本上两个模式,房地产方向做定融,股市方向做资金池。
房地产由于这几年被调控的很紧,很难拿到钱。银行不给贷款,股市不让上市,已经上市的那些公司则不许增发,所以,只能通过信托或理财这个渠道来获得资金,另外就是跑去国外借老外的钱,老外没有调控政策。因为资金需求大并且融资渠道少,所以开发商给的利息一般较高,但也不至于到10%以上,否则开发商也承受不起,迟早倒闭。
中植在这里的角色,就是发起一个定向融资的理财产品,客户购买这些产品,钱就定向流到具体的某个开发商手里了,甚至具体到定向的某个楼盘项目上了。理论上这个钱不允许挪用,有专门账户,有人监督,但实际上开发商如果手头紧,会想出各种办法挪用,拆东墙补西墙。当然,你几个锅盖盖几个锅,那是你的本事,能按约定把钱和利息付给客户就行。正常情况下,这也没什么问题,客户也不太担心,毕竟开发商有地有房,就算还不起了,可以卖房卖地还钱嘛。
这种模式,其实某些监管部门也是心知肚明,装不知道而已。国家调控房地产,是因为这些开发商层层加杠杆,风险太高,所以才掐死他们的正规融资渠道(银行、股市)。但国家并不想让开发商死掉,所以开发商为了自救,从其他渠道搞钱把项目维持下去,也是符合多方利益的。如果开发商死了,楼盘烂尾,购房者成为受害者,当地政府也会很难受,不仅造成社会不稳定,而且税收和就业也受影响。所以,这两年房地产出事,政府坚决让开发商“保交楼”,就是这个意思。无论开发商想什么办法,一定要把楼盘盖完交给购房者,不能烂尾。因此,中植他们做的这些事,算是多赢,开发商能继续坚持下去,购房者不至于楼盘烂尾,地方政府既稳定社会又保住就业还能增加税收,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能赚到8%利息,中植自己能赚点手续费(一般不超过1%)。
股市方面,不太好做定向的,因为不可能事先对外大张旗鼓说“准备多少钱去买哪个股票,大家来凑点钱”。所以,一般是资金池,先卖理财产品,把钱汇集起来,然后看情况去买入哪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中植的产品,如果是固定收益的,那赚的主要就是差价,如果是浮动收益的,那主要就赚管理费,类似基金公司。考虑到理财产品不允许承诺保底(无风险),此类产品可能更多是浮动收益的。
“中植系”目前看还算是守规矩的,不像“宝能系”的姚振华那样被称为“野蛮人”(八卦一下,姚振华最近挨打了)。可能因为“中植系”的人脉涉及体制内高层比较多,和央企有瓜葛,亲哥哥又是金融高层,所以为了避免给他们招惹麻烦,倒是没听说“中植系”干过这些操纵股市的事。他赚钱可能更多是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股票定增去获利。
很多公司上市之后,经营的并不好(本来就是去圈钱的),又缺钱了,这时候就会想面向特定对象增发一些股票,再弄一笔钱周转,这就是定增。一般散户是没有资格参与这个事的,但是中植有钱有背景,肯定是机会很多,甚至有时候可以说量身定做。定增的股票价格一般比市场价要低20%,绝大部分定增方案里都写“定增价格不低于增发前一个月市场价平均的80%”,就像大多数公司搞员工激励的股票价格通常都设定为市场价50%一样,约定俗成,大家都能接受。太低了,股东(股民)肯定不愿意,这不是白白给别人送钱吗?太高了,对方又不乐意了,没有好处还叫什么激励?没有利润空间谁参与定增?是你上市公司急需要钱,当然你要在价格上有些优惠,如果和市场价一样,我干脆从股市上自己直接买了,何必参与你定增?
正常情况下,中植参与定增,是能赚钱的。一来,有20%空间,锁定一年期结束后就卖掉,基本不可能赔钱。二来,这个上市公司得到定增资金救急之后,肯定会比以前表现的更好一些。业绩更好,股价通常也就更高,所以,中植捂一年之后卖掉,说不定赚不止20%。
考虑到中植给客户的理财产品利息是5%-10%区间,据说目前主要是8%,所以,如果能赚20%,还是非常不错的。由于中植这个操作习惯,所以他通常不会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定增的股票量一般不会超过原来大股东的股份,而且中植一般锁定期结束就随时撤退,另外他也根本不懂具体如何经营这些上市公司,毕竟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他不可能都精通,因此,纯粹就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也因此得了个“万年老二”的绰号,就是只当二股东,不当大股东。
正常情况下,中植在房地产和股市这两方面收益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非常复杂、特殊的时期。
四、“中植系”业务模式的问题。
当前的形势下,中植的两个赚钱方向都出了问题。
房地产的问题,是老问题了,原本大家可能都以为熬两年能熬过去,就算国家为了去杠杆而卡住融资渠道,但只要“保交楼”完成了,房子卖掉了,开发商手里就有钱了,能够周转起来,现金流动,也就盘活了,开始良性循环,就算是熬过去了,也因此很多人才敢借给房地产钱。然而,没想到,三年疫情,直接让房地产的销量大减,紧接着宣布人口基本不增长了,意味着过去20年房地产的增量市场已经不存在了,既没有新增人口需要买房,也没法搞棚户区拆迁来制造需求,简单的说,房子不好卖了。更加离谱的是,某些地方,为了保证房价稳定,政府还禁止开发商打折甩卖,要维持价格。这种情况下,开发商的现金流前所未有的艰难,所以恒大、碧桂园这样的龙头都逾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下游开发商的现金流枯竭,因此,上游的那些中植的客户就收不到钱,利息不能按期付了,甚至本金目前也要拖欠。实事求是的说,开发商这个困境,直接受损失比较大的是中植的那些理财客户,中植自己基本上没什么损失,甚至手续费也还是照收不误,最多工作积极一点,帮助客户去和开发商打官司要钱,去法院告房地产公司,也就这样了。
股市这边,中植也碰到了麻烦。
由于这两年国家开始规范股市,注册制,退出常态化,所以很多垃圾股票有点撑不住了。其实,动不动就定增但业绩还挺差的上市公司,都挺垃圾的。这些公司整天就是想办法融资、圈钱,从来不想给股东分红、分钱,这怎么可能是好公司?以前由于上市和退出机制不畅,虽然垃圾,但是卖个壳也能值几亿,现在不行了,大家都是注册制,谁稀罕你那个壳?而且你负债累累,随时可能退市,白送给人,又有谁敢接手?谁接手谁承担一屁股债务啊。
这种情况下,中植很多定增的股票,就麻烦了。花了一笔钱,接手了一批定增得到的股票,结果上市公司拿了钱之后,业绩没有起色,股价反而跌跌不休,一年锁定期结束,可能20%的空间根本不够跌的,这怎么退出呢?所以,中植有时候不得不继续借钱给公司,期望有起色,或者注入一些资产,希望把股价拉高以后再退。只是,他参与的股票太多,有一些能成功退了,但还是有很多退不掉,反而越陷越深,借的钱越来越多,注入的资产越来越多,最后变成大股东了。就是典型的“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而且还是控股大股东,成“接盘侠”了。
由于这些股票没法顺利退出,中植自己的资金池就有些枯竭,毕竟,上游的客户,是要按月付固定利息的。而且他被动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之后,但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运营这个公司的业务,所以控股以后业绩也很难改善,股价自然还是上不去。如果操纵股市抬价格吧,我们前面说了,他的人脉关系涉及金融高层,万一出事,损失太大,不值得,所以,也不太敢。看看多少人因为操纵股市进监狱了。
总之,由于房市和股市的双重遇挫,中植的那些理财产品开始逾期了,并且,按照我们的估计,房地产短期是无法改善的,垃圾股票现在也越来越没人敢碰,这个情况持续下去,确实有全面违约的暴雷风险。
五、“中植系”如果暴雷有何影响?
其实,影响不是很大,只是一些相对富裕的人,生活档次,可能稍微下降一些而已。
中植的理财产品面对的都是高净值群体,客户都是相对有钱的,最少100万起步,后来为了控制风险,都是300万起步(但是老客户依然可以买100万)。能拿出100万现金去买理财产品,也不是普通小百姓家庭。按照某些调查统计,我国家庭银行储蓄达到50万以上的,连1%都不到。所以,拿出100万去买中植理财产品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亏得起的,何况后期是三百万起步。按照中植对客户的分类,千万以下都是低端,千万到亿之间只是中端,亿以上才是高端。每个层次还分两个档次,例如高端客户,亿以上、十亿以上是两个档次,好像是什么“专享客户”、“尊贵客户”的区别。
所以,这些人,亏点钱,亏得起。还有一些是上市公司购买的,根据公告看,也就是买了几千万。最终,不外乎有些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有些富人的财产缩水,但都不至于影响生活。当然了,如果有人是借钱买的,可能就有点麻烦。不过,一般来说,他不可能借私人的钱(利息高),肯定是通过特殊渠道借银行的钱(利息低,才能有利润空间)。既然这些人有银行的特殊渠道、能拿到低息贷款,那本事比一般人就大多了,普通老百姓也根本无需去替他们操心,人家肯定能填上这个窟窿。
所以,“中植系”这次逾期,应该对社会影响不大。有些人说什么“中国的雷曼时刻”,那是纯属胡扯,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自己想想,这些人,晚几年拿到钱,或者干脆就全赔了,能影响谁了?不外乎他以前住别墅的,现在住平房,以前每年出国度假的,现在国内游,以前豪车豪宅的,现在普通消费呗,不会有人倾家荡产的,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连锁反应。
六、可能会如何收场。
既然影响没那么大,显然国家不会积极主动插手,这和“安邦系”、“海航系”、“明天系”他们出事时完全不一样。“中植系”这个事,可能不会有任何人进牢房,也不会有哪个国家部门或地方政府出面解决,极有可能最终靠“中植系”自己和上下游想办法。但是,有关联的一些央企,可能会参与。
首先,这个事情的发展趋势,确实是不妙,未来可能进一步恶化。因为国家不会因为这个事放松对房地产的管控,中美对抗的局面决定了,中国的资源必须向高新技术倾斜,靠房地产是打不赢美国的。何况,很多房地产公司,欠的也是美国人的钱,那就欠着呗。我们也不担心美国人从此不来中国投资,他们只会吸取教训,以后不投中国的房地产而已,但是他们想投芯片这种行业,拜登也不允许,所以只能顺其自然。但是,考虑到房地产的需求萎靡,这是政府也解决不了的,所以,短期内,房地产的苦日子是不会结束的,也就是定融的那些理财产品短期肯定不乐观。不过,开发商终究还是有房子和土地的,慢慢打官司,多少会拿回来一些。昨天晚上恒大得到了一笔5亿美元的投资,国外一家纽顿集团给的,虽然不是给房地产,是恒大汽车(http://00708.HK),但仍然对恒大房地产有利。道理很简单,恒大汽车不需要恒大集团输血,集团层面上自然就能匀一血给恒大房地产。
至于股市,情况稍微好一些,很可能未来两三年,股市进入牛市行情,届时中植能退出一批,把钱还给客户。不过,中植的垃圾股票也不少,退市的风险也不小。但是,不管怎么说,股市的流动性比房市要好得多,就算赔钱卖,股票随时能出售,但房子不行。别说政府不允许打折卖,就算开发商真的打折卖,恐怕当前的行情,也没有几个人敢买。交易房子可不像交易股票那么方便。
后面可能的解决办法,不排除像“海航系”那样甩卖资产。应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缺钱的时候,可不就是变卖家产嘛,曾经的“万达系”王首富,还有“复兴系”,哪个在过去的几年不是“卖卖卖”?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是“中植系”缺钱,而是他的下游缺钱,所以没钱给上游。中植自己手里应该还是有钱的,只是按照理财产品的协议,他不需要自己垫钱赔给客户,而且如果全面违约,他自己的那些肯定不够。
如果甩卖资产,这里有一个特殊成员,就是中融信托公司。其他公司是明明白白的“中植系”,处理起来相对清晰,资产想卖就卖,不行就破产,但中融信托至少在法律上是央企控股公司,不是“中植系”的,不可能随便处置,否则央企领导肯定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而且,2018年央企就曾经想把中植的股份全买过来,从此和“中植系”撇清关系,但是还没搞定,恒天集团的总经理张杰就先进去了,判了11年,有没有人故意搞他,谁也不知道,但这事就拖下来了。现在既然“中植系”出事了,经纬纺机、恒天、国机,完全有可能再次尝试收购中融信托的剩余股份。而且,这一次,“中植系”应该没理由再反对了,他需要钱。所以,我们估计,中融信托可能不久就会成为央企完全控股的公司,代价可能是拿出差不多十亿给中植救急(上次买30%多的股份花了12亿),同时负责承担由中融信托经手的那些理财产品的后续事宜。
至于“中植系”剩下的那些四大财富管理公司,恐怕就要“中植系”自己想办法了,央企恐怕不要。其中两个公司有经纬纺机的股份,但涉及的也就是两千多万,可能就不在乎了,小钱,随便他们处置,反正卖了以后别少了国家的那份钱就行,按比例该多少就多少。但是恒天财富公司从名称上来说,听起来像是恒天集团的(虽然实际是中植的),如果央企有意,似乎也可以借机全部收购过来,不然他以后搞事情还是会损害恒天的形象。不过,有一个中融信托可能就够了,恒天财富是不是一定要,不好说。
所以,最终,估计国家和地方政府不会出手,央企里面最有可能出手的是被并入国机的恒天,具体是恒天直接出面还是由下属的经纬纺机去增持,这个不好说,有可能是经纬纺机出面,毕竟他原本就是大股东,出面解决问题是天经地义。中融信托是和“中植系”有关联的最大的一个金融公司,它如果稳定下来,“中植系”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一大半,剩下的问题或许“中植系”自己能搞定。目前看,中融信托还是实力不错的,最新的半年报显示,总资产292亿,负债57亿,净资产235亿,年收入23亿,净利润3.5亿,手里还有货币资金34亿。
至于购买了“中植系”理财产品的客户们,估计,多半要遭受一些损失。其中,定融房地产的那些产品,拿到钱的时间可能需要很久,毕竟,开发商卖房子也不是短期就能卖掉的。至于资金池做股票的那些客户,或许拿到钱会快一些,但考虑到中植手上的上市公司有不少是垃圾股,所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不小。毕竟,一旦退市,基本上就血本无归。但是,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早在2018年6月14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郑重提醒过广大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而“中植系”的很多理财产品都不低于8%,有风险当然是理所应当的。而且,中国的理财产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是不允许承诺保底收益(无风险)的,所以,这种情况,遭受风险,实属正常,没有风险才不正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面不属于经济资产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