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和工商财务管理专业考研哪个好 探讨两个专业的优劣与就业前景?

1、1内容提要本书主要讨论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理论本质、现实出路,特别是战略所涉及的环境、使命、实力三假设,持续竞争优势、业务发展演化、市场竞合互动三维构架,以及与战略相关的决策、变革、激励三方面动态管理问题。本书采用问题导向而非理论导向型思路,主要针对我国在职经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研究生的战略管理课程学习要求而写,同时兼顾了其他各类战略实践与理论研究者的需要。2本书特色本书在本人1994年出版的专著企业战略管理概念、技能与案例基础上,经过近7年的潜心理论研究与咨询实践探索,借鉴吸收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彼德德鲁克、迈克尔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西方战略理论研究者与老子、孔子、孙子等中2、国传统哲学思想家的观点为一体,集数千名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的智慧之大成,提出了具有很强实用操作性的“问题导向型”战略管理整体框架。本书认为,企业战略主要回答持续竞争优势构建、业务发展演化选择、市场竞合互动对策三大问题,需要在决策、变革、激励等内部配套管理上下功夫。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可以学习的化繁为简艺术与实务,它不应该领人进入管理迷宫,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而应该助人跳出管理迷宫,教人透视破解之法。战略管理需特别关注决定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而不仅仅是“必要条件”,它应该是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这三者的协调融合。3作者简介项保华:1957年8月生,1982年、1984年、1991年先后获工学电机3、学士、管理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曾留学加拿大,赴日本、香港等地考察与讲学。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为复旦大学与浙江大学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企业组织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组成员,兼任多家企业的管理顾问或独立董事,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及其相关的组织变革与领导技能开发研究。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企业委托20余个项目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4、00余篇,获各类成果奖近30项,出版著作12部,其中独著的有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2001年)、企业战略管理概念、技能与案例(1994年),以第一作者出版的有管理经济学(1997年)、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1992年)、现代西方经济学(1989年),以副主编出版的有现代企业管理基础(1994年),此外,还曾担任全国97MBA联考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南的管理部分主编。4勘误说明拙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001年5月第1次印刷本的第14、63、93、99、101、116、257页中的图示均有程度不同的错误,请对照本幻灯片中的相应图示加以校正。对于2002年3月的第2次印5、刷本,所有在第1次印刷中出现的图示、文字等错误均已修改。只是在第153页的“战略启示8-1”中,重印排版中将第1次印刷中正确的“点、线、网”误排为“战、线、网”,其余部分均无误。5项保华博士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6课前思考现有认识与学习期望?你认为企业战略应该是什么?你最希望从本课程学到什么?战略思维、艺术与实务(操作)7资料准备主要参考资料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华夏出版社,2001年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Henry Mintzberg; Bruce Ahlstrand; Joseph Lampel,6、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Free Press, 1998)David Besanko, David Dranove, & Mark Shanley. The Economics of Strateg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Arthur A. Thompson, Jr. And A. J. Strickland . Crafting & Implementing Strategy. 6th Ed. Richard D. Irwin,7、 Inc., 1995Alan J. Rowe; et al. Strategic Management: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4th Ed.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94Harvard Business Review/Sloan Management Review/Management Re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际期刊有关文章8学习建议防止知行背离、只谈不做信息时代知行背离现象对如何做,人们似乎知道得很多,但因为惰性而行动很少。产生知行背离现象原因8、:高谈阔论者众,真正实干者寡,结果更进一步阻碍了行动。消极指责:进入为批评而批评的怪圈。不适当复杂化及使用抽象语言:使人越听越迷糊。9学习建议追求知行合一、能说会做解决空谈误事对策:不是只停留在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上,要将设想付诸行动并使其产生真正效果。领导关注了解及做好工作。喜欢使用平直语言及简单概念。对问题不仅要问“为什么”,而且要问“如何解”。建立使决策落实到行动的循环回路(闭环反馈)。相信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不干是得不到真谛的。10教学计划内容安排及考核方式教学内容:管理教育概览引言第1篇 战略管理总论第2篇 战略决策前提第3篇 战略三维构架第4篇 战略配套管理课程考核:强调动态、灵活、整9、体课内案例讨论及考勤10%平时作业(感思随笔4篇)40%期末考试(分析题与论述题)50%11管理教育概览目标、要求与内容培养目标: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流经理(应用型)人才,急功近利、自我中心观念无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人才要求:综合性,理工文融会贯通,能建立跨文化团队。cf.:工科:实践能力脚踏实地,做一件成一件(实打实)理科: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因为所以文科:创新能力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博闻强记)。教学内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统计;产、销、人、发、财;战略管理,管理哲学,管理伦理,管理沟通,全球经营。12管理教育概览学科特点:管理就是平衡边缘性,理工文博采众长,创造超自我特色精神与物质结合:身心10、合一,幸福快乐科学与艺术结合:高效与愉快,理智与情感自利与利他结合:占有与奉献,做事与为人观念与操作结合:知行合一,能说会做理想与现实结合:目标与手段,小事与大事创新与守成结合:灵活与原则,权变与规范人类与自然结合: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竞争与合作结合:互损与共荣,诈人与防诈独裁与民主结合:集权与分权,单干与团队13 管理教育概览教学方式长短中外案例各有特色,目标在于“催熟”经理。隐含“过去环境会重现”的假设,而实际上这是不一定的。核心是参与式教学: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学员是顾客、朋友与伙伴,教中学、学中教,组织学习,共同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案例力求课内消化,课外着重于结合实际感悟运用,写11、出体会文章。14管理教育概览历史、现状与危机管理学院本身历史很短,仍处于创办探索阶段,如何办?这是尚未明确的世界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探索,可能存在多种有效途径。认清环境才能正确把握环境,有信心、有行动,才会有结果。愤世嫉俗的抱怨于事无补,如: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打油诗,通常所传递的就是一种非建设性的消极情绪。重科学、轻艺术,理论术语满口,但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以调动其积极性。管理的关键在于争取员工的信任与忠诚,如:积极倾听、打破等级、公平待人。15管理教育概览MBA到底应该是什么?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到底如何进行管理?MBA12、=Management Based on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心态积极)MBA=Management By Action(立即行动)MBA=Management By Adaptation(灵活适应)MBA=Management By Alliance(真诚合作)MBA=Management By Accident(例外管理)MBA=Management not By yourself Alone(不是“独行侠”)中国MBA特色:中国人文底蕴深厚,华人圈管理科学与艺术结合,形成专有竞争优势。16管理教育概览全球管理发展趋势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组织:扁平或倒金字塔13、型,学习型、灵活应变、弹性团队。目标:永恒追求顾客、员工、股东、社会的“四满意”。宗旨:管理最高境界没有管理的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当然这与企业所处动态发展阶段有关。本质:即使是网上时代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道的知识、做事、为人三个层面,其最终需求者还是人,仍有基本需求。17管理教育概览管理与经济辨异国内大经济小管理,国外反之。经济造大趋势,管理建小气候。政府关注经济,企业重视管理。政策影响经济,内功决定管理。一般经济规律,权变管理措施。18引言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果(通过别人完成任务)。让:命令与启发。人:引/选/用/育/留。做、取得:措施手段。事:客观事物,主观选14、择。成果:需要兼顾多重伦理准则。“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根据老子17章改写斯大林:“让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好。” 19引言管理都有哪些特性?科学性:高效。生理、理性、被动工具。20世纪初,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动作、时间、计划研究,培训工人,提高个体生产率。法约尔、韦伯等的组织管理原理:分工、专业化,机械、非人性的职能设计,改善组织生产率。艺术性:愉快。心理、情感、能动主体。20世纪中,梅奥、卡内基、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际关系、群体合作、行为科学、人性假设、人力资源。各种心理疗法:动力、行为、认知、人文等。以解决“人们总在忙碌,而不能轻松15、地工作”的问题。战略性:正确。精神、道德、意义方向。20世纪末,大企业存在意义、使命目标、共同愿景,非盈利性组织作用,竞争合作互动关系反思。跨国经营、环境生态、技术两难、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人类前景、全球命运。20引言什么是战略管理?其研究意义何在? 管理核心: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 战略管理=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 (长短期兼顾可持续发展)个人:忙要忙得有意义,忙要忙到点子上。防止“我工作太忙而没时间思考”,或者“我思考太多而没时间工作”,促进自我成长。组织:明确使命与目标,把握环境机会与威胁,认清自身优势与弱点,保持方向感与灵活性。保证个人自由与组织公平,真正实现“四满意”。社16、会:明确共同价值准则,建设良好制度环境,确保生态良性循环,维护社会商圈和谐进化,促使整个社会持续发展。21引言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副标题说明对1994年版企业战略管理:概念、技能与案例的拓展与补充。艺术:兼顾人与情,而不仅益与损(主观灵活性:创新、愉悦、权变,人生及企业的存在意义)。实务:实践指导性,而不仅理论性(客观规范性:简便、易行、有效,人生及企业的日常运作)。22 引言教学第一层次目标:能让大家都听懂将复杂的简单化,能让人听明白,这是应用的前提。如果人家听不懂,从沟通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讲得不到位,而不是简单地说内容太深。23引言教学第二层次目标:部分能真正理解引起共鸣,有所触动,产生顿17、悟。觉得经过改造,可以正向或反向应用。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难以直接运用。24引言教学第三层次目标:极少数马上行动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共鸣。不仅 观念变、态度变,而且立即结合实际付诸行动。导致行为与业绩变化。25引言教学第四层次目标:使实践不断升华一切知识终极都是实用的,而实用的又都是有限的,必须与时俱进(update)。管理作为应用学科也不例外,需平衡实用与前瞻两方面要求。26引言战略管理发展简介课程历史:发展过程,内容演变,当前热点-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非盈利组织、动态环境、全球竞争。管理发展: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道德管理,达到管理理念与思想的共识,实现管理的最高境界。管18、理目标:使得从被动受控制的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变成主动的敢为、能为、愿为。这是战略管理的根本之所在。27 引言战略管理研究现状:理论导向、应用困难理论重点:十大流派设计、计划、定位、创业、认知、学习、权力、文化、环境、结构(Design, Planning, Positioning,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Learning, Power, Cultural, Environmental, Configuration)。历史演变:战略九论过程论、产业论、资源论、能力论、博弈论、风险论、环境论、竞合论、生态论等,涉及政治、经济、人类、生态、社会、历史等众多领域19、。存在问题:理论导向按照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分类阐述不同层面的战略管理问题,强调理论流派及观点,专业术语太多,不利于听懂、理解与操作。28引言战略管理发展对策:问题导向、便懂易用现状:学国外,融国内,战略研究形成热潮。相关理论日趋成熟,融会贯通、整合提高、简化操作尚需探索。措施:创中国人文底蕴管理特色。中西兼融、理论综合、实践总结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战略管理简洁易懂、突出重点、知行合一平实语言标题与专业术语解释便于操作、问题导向、整体思考为实际战略决策提供可行建议重点:探讨成功“充分条件”,非研究“必要条件”。29 引言战略管理内容框架问题导向型战略管理整体构架引言第1篇 战略管理总论:核心、基准、20、原理三问题、三假设、三出路战略理论核心以互动整合为导向的战略定位原理第2篇 战略决策前提:使命、环境、实力以顾客回头与引荐率为中心的六种市场力量分析模型30 引言战略管理内容框架(续)问题导向型战略管理整体构架第3篇 战略三维构架:优势、发展、互动以自胜为导向的竞争优势以持续为导向的业务发展以和合为导向的市场互动第4篇 战略配套管理:决策、变革、激励以变革为导向的配套管理31第1篇 战略管理总论本篇共有三章,分别讨论以下问题:第1章 战略理论核心基本问题、理论本质、现实误区、根本出路第2章 战略思考基准分析基点、伦理准则、自我超越、管理任务第3章 战略定位原理外部机遇、内部条件、内外匹配、互动21、整合32第1章 战略理论核心1.1 战略基本问题:三问题企业存在根本理由企业为什么能够得到回报(顾客为什么需要企业、企业能为顾客做点什么)?企业的业务(为顾客提供的)是什么?(现状)应该(为顾客提供的)是什么?(目标)为什么?(理由说明:整体产品概念) (顾客、员工、股东、社会“四满意”)(回答这三个战略基本问题,不只是阐明理由,还要为实现理由提供方法、途径指导,从根本上阐明企业的经营现状、未来目标与存在意义。)331.1 战略基本问题 宗教、哲学、伦理、战略的基本问题比较宗教:人从何来?最终到哪去?为什么?哲学:人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伦理:道德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战略:业务是22、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说明: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都涉及人、事、物存在意义的探索,这是企业及人生存在的最本质问题。341.1 战略基本问题 起点不同的两种循环 企业存在根本理由起点不同的两种循环:核心是始动力量在哪?能否导致不断加强的封闭循环?(利他自利“互为因果”观)尽情追求私利(个人或企业目标)不择手段?增加收入可能(?)提供顾客与社会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对顾客与社会提供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合法手段?增加收入自然(?)满足个人及企业赢利目标。竭力追求企业 最大私利:自我目标尽力提供社会 最好服务:顾客目标(多分一块饼)(做大市场)零和、负和正和(双赢)351.2 战略理论本质三假设:知己知彼23、明方向(目标)环境:认清现状、符合实际、相互匹配。1985年, AT&T请的咨询公司认为蜂窝电话没市场,8年后为夺回市场只得收购McCaw Cellular公司。使命:达成共识、上下同欲、积极投入。领导认为要进500强,员工认为这是在吹牛。实力:动态印证、不断调整、灵活适应。能从3000元发展到3000万元,是否一定也能从3000万元发展到3000亿元?1995年有人建议“红高梁”零利润扩张,导致关门。 361.3 战略实践误区缺特色:战术性经营与战略性经营混淆关注如何做甚于关注做什么方法:管理技巧不断翻新,使得企业无所适从。方向:真正经营秘诀不让学、学不了、不匹配,靠学总落后,如学电传、传真24、、网络,全民运动、流行的难持续。仅关注学可能产生经营恶果以学代替创新,大家都能学,竞争导致经营结构趋同,市场定位变成相互残杀。零和游戏增加价格及非价格竞争压力,无力进行长期投资,行业发展恶性循环。例:VCD、彩电等家电企业业务趋同,多家持久竞争消耗战,大企业也难承受。371.3 战略实践误区当前企业经营十陷阱品牌塑造炒作化:务虚造势不务实求质。入世恐惧扩大化:不积极开拓市场优势。市场建设表面化:重视有形不重视无形。电子商务技术化:不知顾客在哪的商务。企业影响个人化:企业仅靠名人而生存。管理学习教条化:盲目照搬照抄新模式。新老交替封建化:重控制而不顾盈利性。产权界定绝对化:清晰不等于激励有效。民25、营企业政府化:关注市长而不是市场。内部管理形式化:过度管理造成低效率。381.4 战略根本出路(1)特色(Unique):以独特性赢得顾客做与对手不同的活动或以不同于对手的方式完成类似活动。提供(variety)特殊产品或服务。满足(needs)特殊顾客群需要。采用(access)特殊途径满足顾客。以特别的活动(能耐与做法)能力,创造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391.4 战略根本出路(2)取舍(Trade-offs):权衡抉择利弊得失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及企业的资源、能力、时间有限,必须权衡得失,结合特色建设作出选择。鱼和熊掌难兼得:使竞争对手欲学不能,有所得必有所失(如:形象与商誉、活动、内部管26、理与协调等的不相容)。为他人留有生机:让人活,自己才能活,只顾私利害人终害己;此外,全面封杀,还会引起民怨及政府干预,从而带来企业公众形象的损害。401.4 战略根本出路(3)组合(Fit or Combine):多个环节配合默契在特色、取舍较困难时,采取使各个没有明显优势的局部有机组合的做法,实现顾客、内部、供应的配套,以此创造整体战略优势:管理群体协同。市场网络协同。资源竞合协同。总之,特色、取舍、组合这三条战略根本出路,从相互补充的不同侧面描绘了企业战略的完整框架。 411.4 战略理论本质战略管理特性整合性:全方位协同平衡(Integrated)多元性:需多个角度思考(Multi-pe27、rspective)共识性:求得上下都理解(Shared or Sharable)前瞻性:有超前指导作用(Foresighted)特异性:能体现经营特色(Heterogeneous)实用性:可具体应用落实(Applicable)动态性:情况会随时间变(Dynamic)权变性:须保持灵活适应(Contingent)42第1章 战略理论核心(小结)要点提示三问题: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三假设:外部环境、使命目标、内部实力三出路:特色、取舍、组合43第2章 战略思考基准2.1 战略分析基点 战略思考:四个隐含假设长期稳健经营:眼前与未来人类潜能开发:做人与做事和合发展观念:竞争与合作多个角28、度思考:视角与见解442.1 战略分析基点长期稳健经营平衡长期与短期关系:危急病人抢救。战略能力是一种耐久力:新产品开发。长期概念会因人、因环境等情况而异。不确定环境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环境多变、剧变,战略重点在于培养对于外部环境的动态学习、适应、调整能力。452.1 战略分析基点人类潜能开发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兴趣重点比较科学感兴趣的是物,而不是人。经济学感兴趣的是商品及其行为。管理学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换脑(改变观念,人生法宝:心态,变责人为责己)。心态、行为、结果。462.1 战略分析基点和合发展观念“和”是指“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是指团队合作的合。“29、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三要素中,只有“人和”最具可控性。和合发展不排除竞争的可能,关键在于明确竞争与合作的前提条件与转化机制。472.1 战略分析基点多个角度观察区分观察角度与出发点(前提假设)的不同,不简单地进行我对你错的划分。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看得透、想得清,需克服情感与理智上存在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借此获得在正确的时刻说正确的话或做正确的事的知识,而不是简单信息的堆积(信息与知识的区别有点像字典和语言)。通过变换角度,改变人们对事实及资源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导致工作态度、思路及行为的改变。 482.2 战略伦理准则伦理选择标准道义伦理:责任、过程、权利平等(康德 Kant)。功利伦理30、:价值、目的、规范实用(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19世纪英国哲学家与社会改革家)。直觉伦理:公正、心灵、睡眠测试(亚里斯多德)。可逆测试:所有不可逆行为都是不道德的(黄金法则p102)。环境伦理: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不为不道德的目的做不道德的事(尼科罗马基雅维利 Niaolo Marchiavell,生活在1469-1527年间佛罗伦萨的政治哲学家)。但问题不在于不道德行为该不该做,而常常是必须做 。492.2 战略伦理准则伦理两难抉择两难困境:“脏手”问题(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经理面对的常常是对与对、错与错、大善伴小恶、长期与短期对错选择。对于个人:人格自律程序31、公正,即使目标高尚也不能不择手段,应明确“道德高尚为成功与幸福之本。”对于企业:社会组织实质正义,尽量以制度来保障道德行为,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人们的觉悟。E.g. 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经营等。502.3 战略自我超越自我超越16字改变假设:变通。清除成见, “万事观念先行”,而观念受假设影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722) 观察倾听:接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听则浑。”鲁冠球: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思则准,多干则成。 感悟运用:力行。心动不如行动。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交流提高32、:升华(超越、贡献)。 “有教而学”向“不教而学”。互动积极与消极、恶性与良性。无师自通、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51企业运行环境战略形成2.4 战略管理任务战略管理过程:三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者直觉与偏好员工精神面貌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反馈反馈522.4 战略管理任务确定拟做什么(1)阐明企业存在理由,考虑动态、灵活、整体。可做:机会该做:约束能做:实力想做:偏好敢做:魄力拟做:战略该做可做能做想做敢做拟做:战略532.4 战略管理任务确定拟做什么(2)什么是可、该、能、想、敢做?什么是不可、不该、不能、不想、不敢做?什么属别无选择?什么可相机抉择?如何改变与拓展可选33、范围?542.4 战略管理任务主要活动及开展方式五项基本活动构想战略愿景与使命设定目标形成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战略先行还是逐渐显现?先立志,再创业:先有目标再做大先创业,再立志:做大过程现目标干中学,学中干:目标呈动态调整基于对不同环境假设企业化:寻求机会适应性:解决问题混合型:视情处理55第3章 战略定位原理3.1 外部机遇理论机会类型:企业可赚的有政府钱、投机钱、管理钱、金融钱,只是赚不同的钱所要求的能力不一样。机会变化:有人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发财”分为四个轮次。第一轮次发政策财,天上掉馅饼;第二轮次发关系财,幕后抱馅饼;第三轮次发技术财,自己造馅饼;第四轮次发管理财,34、小饼变大饼。 如何把握:不断发现与抓住动态变化的机会,要求企业有很强的环境应变能力。563.1 外部机遇理论行业结构分析:人怕入错行行业结构-行为-业绩关系:行业泛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类似而竞相满足同类顾客需要的企业群体。找到好的行业就一定能赢利?在不好的行业中经营必困难?只有夕阳行业绝无夕阳企业?行业结构要素:卖主与买主数量、相对规模、渠道、特点等,行业规模、发展前景、区域分布、进出障碍、成本状况,产业链整合趋势。57 稳定低收益e.g.地摊等3.1 外部机遇理论能否找到长期高收益行业? 风险低收益e.g.返点经销商等 稳定高收益e.g.某地出租车等低 进入障碍 高低退出障碍高行业取向分析:35、行业障碍与企业盈利关系 风险高收益e.g.通信服务、彩电、空调等1.2.3.4.高收益持续性:获利能力资本化必然导致收益平均化583.2 内部条件理论是金总闪光内部条件决定:市场总是存在的,关键看企业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资源及能力,能否创造出足以吸引顾客并令顾客满意的价值,从而获取经济租金收入。核心能力:组织内部围绕战略形成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能保障组织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内一流水平。如:洞察力/预见力、一线执行能力。管理措施:核心能力必须能统领企业权力结构。核心能力战略必须由总裁而不是由独立行动的部门负责人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总裁只能选择1-2个核心能力加以培植。593.236、 内部条件理论资源与能力资源外显、静态、有形的客观使役对象;能力潜在、动态、无形的主观能动条件。当能力必须依附于特定资源才能发挥作用时,人就会丧失自我,变成资源的附庸和奴隶。此时,拥有资源的企业更能持续发展。当能力几乎不需要任何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时,人就能找到自我,变成独立于资源的生命主体。此时,留得住人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603.2 内部条件理论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大致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得产品者得天下:以技术取胜得渠道者得天下:以营销取胜得服务者得天下:以支持取胜得顾客者得天下:以满意取胜越来越趋向于依靠企业实力竞争613.2 内部条件理论信息丰富知识丰富:网络时代更需原创能力世界将变得更易沟37、通,同时也会有副作用,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堆砌无聊和混乱的“信息”。接触“信息”机会增多,实际获得“知识”变少,难以创造出真正激发崇高人性的艺术品,更多的是仅仅兜售和更改某种全球性“时髦语言”。越来越多的收入用于追逐无聊的大众文化新玩意,吵吵嚷嚷蒙味无知,却得意洋洋假装见多识广,一副“全球性小市民”嘴脸。由时下说得最多的“全球”与“文化”合起来的“全球文化”,堪称一场灾难。人类一直马不停蹄,也该放慢脚步,想想往事与未来,这样也许会带来21世纪的文艺复兴。凯瑟琳诺尔,有线的世界、飘摇的心灵,原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3日,转引自参考消息1999/12/29第13版。 623.3 内外匹配理论机会38、与能力结合机会能力关系:机会加实力(权变定位)只有与机会匹配的能力才构成优势;对无能者来说,机会就是一种威胁。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奋力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肖伯纳机会的均等是不同才能的人共同享有一个平等机会。 塞谬尔633.3 内外匹配理论物流、商流、财流充分交换从经济交换角度,考察内外部相互作用关系,以促进战略优势形成。企业的专用能力、知识、资产与外部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要素、资本市场定位匹配。着重于科学、物质、非人性层面的匹配,没有考虑艺术、精神、人性化层面的匹配。643.4 互动整合理论主客观沟通(能动进化)V. P. Rindova A39、nd C. J. Fombrun, 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Firm-Constituent Interac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8 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内外资源整合,还关注认知层面的内外理念整合。不仅关注有形经济资源内外交换效率,还关注无形信息认知沟通效率。在整合沟通上,不仅需克服理智上所知障,还需克服情感上烦恼障。653.4 互动整合理论内外战略优势来源组织外部 组织内部客观资源主观阐释市场进入障碍行业集中产品差异资源有形资产信誉认知成败宏文化知识信念形象亚40、文化663.4 互动整合理论组织内外战略互动组织外部 组织内部客观资源主观阐释市场资源宏文化亚文化战略投资战略设计企业战略构想资源分配成败界定产业范畴响应67第3章 战略定位原理要点提示外部环境影响:人怕入错行(行业结构)寻找行业市场机会,但由于竞争加剧,利润平均化趋势加强,垄断利润减少或消失,业内利润差距大于业间利润差距,很难选到能够长期赚钱的特别行业。内部条件决定:是金总发光(核心能力)环境多变,要求核心能力也变。相对于需求变化而言,考虑到核心能力建设非一日之功,如何形成动态核心能力?内外环境匹配:机会加实力(权变定位)对于机会与实力存在着企业主观评价的误区,而实际上企业观点并不等同于真正41、顾客意义上的需求。整合认知互动:主客观沟通(能动进化)主客观、内外部存在的相互作用,核心是认知概念上的双向互动与共识,而绝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广告与新闻的炒作。68第2篇 战略决策前提本篇共有三章,分别讨论以下问题:第4章 明确使命目标立身之本、顾客理念、使命构想、目标表述第5章 了解外部环境战略要素、发展态势、市场力量、顾客分类第6章 认清自身实力服务流程、组织结构、特异资源、内外综合关键是弄清体现在企业使命与目标、内部实力及环境机会等评估背后的基本认知假设。69第4章 明确使命目标4.1 企业立身之本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永恒追求“顾客、股东、员工、社会四满意”,这是企业长期立足之本!顾客不满意42、会离企业而去,企业需倾听顾客声音,否则顾客会剥夺你得到市场信息的权利。股东不满意会转向投资其他企业,从而使企业因缺乏资金而丧失发展后劲。员工不满意会反映在对产品及顾客的态度上,还表现较高的离职流动率,影响企业实力。社会不满意对企业会造成多种形式的有形及无形的负面压力,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前景。704.1 企业立身之本如何在竞争中立足?从长期来看,“四满意”各主体之间不存在优劣、先后的排序,只反映了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战略决策者必须给予平衡考虑。为实现内外部互动整合,需要营造一个能够提高人们愿力的环境氛围,显然,这里的氛围包括了“四满意”所涉及的各利益要求者。Gillette公司所遵循的激励原则:“43、经营要获得成功,必须激励与公司有关的每一个人,所谓每一个人,包括顾客和员工。”(金地月刊,1999年第8期第3-4页)714.2 常见顾客理念顾客到底是什么?顾客永远正确(态度)第一条,顾客永远正确;第二条,顾客错了,请再看一下第一条或者参照第一条执行。顾客完全满意(目标)顾客是上帝,错了也是对(观念)“尽管顾客并不总是对的,但是我们要让顾客觉得他总是对的。”宗教中的“上帝”永远是倾听者,从来不说话,但顾客这个“上帝”却做不到这一点。724.2 常见顾客理念顾客到底是什么?(续)顾客是傻瓜,什么也不懂顾客是刁民,经常不讲理顾客是奴隶,围着企业转顾客是老师,最解需求意帮顾客解难,让顾客满意e.g44、.退轮胎、退衬衫、洗衣机堵水、狗不吃的“狗食”以上提法共同特点:单向假设,忽视互动,知易行难734.2 常见顾客理念顾客理念核心是什么?平等:顾客也是人,信赖成朋友。双向:顾客和企业,共惠解难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所欲,己所为” + “己所欲,施于人”“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顾客需要,而顾客的需要随时都可能改变”。20世纪60年代初期,哈佛大学泰勒李维特(Ted Levitt)营销短视症,转引自:美舒尔兹,田纳本,劳特朋整合营销传播(中译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页。只有回头客才是真顾客;只有能够向他人引荐本企业产品的顾客才是真顾客。744.3 使命构想措45、辞使命表述作用表明态度:吸引组织上下,充满激情,积极投入。明确方向:突出业务主题,规范经营与开阔思路。协调分歧:强调目标一致,减少内外部矛盾冲突。 顾客导向: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两种思路的融合。社会责任:阐明企业遵循的伦理与经济责任原则。754.3 使命构想措辞使命表述要求体现企业特色:企业目前是怎样组织?希望成为怎样组织?如何体现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反映企业家个性:企业使命是企业家人格及价值的折射,需要量体定做,否则易成为“花瓶”。不能仅靠外部策划:这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调整。需体现企业深层价值:提升员工及企业家个人生命存在意义,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动力。从直觉上升46、为理性思考:可以不断自我发展充实完善。764.3 使命构想措辞使命构成要素企业的最终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生存、发展与盈利经营宗旨自我意识公众形象职工774.3 使命构想措辞使命表述操作宽窄定义选择 窄到能说明特别兴趣领域 为做与不做什么提供边界 作为指引公司前进里程碑 成为公司一切行动的指南 多元化公司有较宽的使命 提高一档抽象水平且可行使命定义示例窄: 铁路 保险 电视机 打字机 宽: 运输 金融服务 通讯 办公设备 784.4 目标表述要求目标表述SMARTS 明确Specific、可拓展StretchingM 可衡量MeasurableA能达到Attainable、可接受Accepte47、dR 有关联Relevant、能记录RecordedT 可追踪Traceable、有时限Time-bound单一明确主题、希望取得结果、可评价考核、有完成时间期限、有挑战与激励性(作为业绩考核需考虑效度与信度)794.4 目标表述要求目标表述实例剖析“实现利润最大化”:标准与期限不清,无法衡量考核。“增加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目标不单一,产品需求弹性不足时两目标有矛盾。“2001年增加15%的广告费支出”:广告费支出增加只是活动而不是目的。“成为行业研究开发领域先驱及技术领先者”:范围太宽不明确而难以操作。“成为行业中最盈利企业”:最盈利的标准与水平是什么?804.4 目标表述要求不符合SMAR48、T是否也行?用于考核必须符合SMART,为了激励违背SMART原则也可行!(通用电气韦尔奇也认为:有些目标可能达不到,但有激励作用,此时目标不是为考核,而是为调动积极性!)宗教引导信徒的许多目标都不符合SMART,但却能吸引这么多的人为之努力!传销赚钱的理性基础并不成立,但却鼓动了这么多人,使他们为之发狂甚至受骗!人生的意义:生理、心理、精神,物质、社会、宗教(信仰),越高层面激励越是建立在理念认同上。814.4 目标表述要求战略与财务目标辨识战略目标:长期、相对、同行横向比较如: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产品质量、成本效率、顾客忠诚度、增长机会财务目标:短期、绝对、自我纵向比较如:较高的销49、售增长率、投资分红、边际利润、投资回报、股价上升率、收入增长82使命目标表述小结战略愿景宜志存高远,脚下的路要明晰可见。能够体现企业特色,反映企业家个性,结合企业环境、实力,提升企业存在意义,反映核心经营理念与未来前景,兼顾长短期发展要求。83第5章 了解外部环境5.1 外部战略要素社会环境:间接影响技术、经济、文化、政治法律。例:政府干预、通货膨胀、能源供应、经济气候、外来竞争、政治稳定。任务环境:直接影响行业、市场、资源、权利要求者。例:企业间竞争、生产率水平、顾客偏好、技术变革、资源可供性、人口统计等。外部战略要素:能对企业经营产生显著影响的外部事件及趋势,其中有利的称机会,有碍的称威胁50、。外部环境分析关键是要把握机会与威胁。845.1 外部战略要素基本分析内容社会宏观大势研判:经济发展趋势行业中观前景考察:行业未来态势微观经营环境分析:竞争合作关系企业市场需求透视:终端顾客行为855.2 行业发展态势行业特征要素行业生产能力及利润、市场规模及增长会影响新进入者。进入与退出障碍会影响现有企业市场地位及其盈利水平。纵向整合程度及规模经济性会影响各企业相对成本地位。技术变革加速会增加经营风险性、对占先优势产生侵蚀。顾客认知价值及需求偏好变化会导致市场竞争格局改变。产品、工艺、营销创新改变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经营。政府法规与调控政策变化会影响行业结构、机会与风险。865.2 行业发展51、态势基本分析方法行业竞争力量: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力量强弱及分布情况。行业活动成本:价值创造活动成本,了解企业内部各战略活动相对于最低成本水平的地位。行业利润结构:产业链各市场领域利润结构,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利润结构分布。说明:使用这些方法,关键是要掌握体现在这些方法背后的战略思想,即企业战略需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力量、相对成本水平、在产业链中的利润与市场地位。875.2 行业发展态势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买方讨价还价力量替代品威胁威胁潜在进入者讨价还价力量方供同行企业间的竞争88差额差额各活动成本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benchmarking & ethic52、al conduct)5.2 行业发展态势活动(作业)成本分析进货物流 生产作业 发货物流 市场销售 服务企业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购买)技术开发(研发、营销、生产)采购(购买、生产、管理、营销)895.2 行业发展态势产业链利润结构分析BEADC利润率(%)产业链各市场领域利润占总利润份额(%)0100905.3 六种市场力量顾客导向市场互动关系分析图中间买方企业外部配送体系买方 买方最终买方:顾客企业生存之本本企业潜在顾客流动顾客企业品牌顾客竞争品牌顾客资源供方:员工、社会、股东企业运行基础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互补品生产者同行业厂商91本企业5.3 六种市场力量企53、业及厂商之间互动关系同行业厂商互补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厂商925.4 顾客行为分类四类基本顾客企业品牌顾客:只使用企业品牌的顾客竞争品牌顾客:使用其他品牌而不使用企业品牌的顾客随机流动顾客:不偏好于任一特定品牌的顾客潜在市场顾客:尚未购买此类产品或服务的人资料来源:以上对于顾客行为的分类,借鉴了舒尔兹;田纳本;劳特朋,整合营销传播(中译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1-83页有关讨论的思想。 935.4 顾客行为分类提升顾客回头率与引荐率对策潜在市场先期投入、市场储备流动品牌:获取/扩大使用率企业品牌:建立与维持使用习惯竞争品牌:激发试用、增加购买、建立忠诚最终买方终端顾客企业生存54、之本945.4 顾客行为分类整合沟通分析建好顾客资料库,采用顾客行为信息作市场细分。加强物流配送、双向交流、接触体验、整合沟通。顾客需求同质,产品标准化以产品为焦点,寻找企业的顾客,内涵“顾客请注意”以顾客为焦点,寻找顾客要什么,内涵“请注意顾客”顾客需求异质,产品个性化增大信息量,取代顾客原有印象信息一致性,才有长效积累效应大众沟通 整合沟通95部件三级配套一级汽配批发商系统二级配套二级汽配批发商整车一级配套三级汽配批发商 渠道终端:特约经销商渠道终端: 汽车维修站 终端顾客汽车最终消费使用者汽车零部件厂家生产所需资源供应商汽车零部件业:A企业,同行(同类、互补、替代品厂家),潜在进入者渠道55、顾客5.4 顾客行为分类A企业顾客配送服务体系965.4 顾客行为分类顾客配送服务对策课内讨论:生产低成本到最终产品市场低价的渠道传递过程管理配送体系上下游关系处理?无论通过怎样的销售渠道,均需把握渠道终端,至少应该与渠道终端保持紧密联系,并通过渠道终端的努力服务好终端顾客,吸引终端顾客与开发潜在市场。 配送体系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为终端顾客提供及时、超值的产品配送与售后服务,所以,缩短中间环节、提高运行效率,更有助于加强渠道终端的力量。在处理渠道顾客与终端顾客的关系上,明确面对终端顾客的渠道终端之所在,采取措施影响渠道终端行为,进而培育忠诚顾客、提升企业品牌。97第6章 认清自身实力6.1 顾客56、服务流程概念:企业顾客价值创造活动全过程。采取顾客体验的观察角度,涉及内容包括过程环节与顺序关系。支撑:呈立体多节点网架结构,各类顾客将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其中节点接触,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既存在围绕顾客服务的流程,又存在围绕生产任务的流程,只有当这两种流程有机匹配、协同作用时,才能创造出最终顾客所需的价值。举例:铁路服务多环节配合、正版软件销售障碍。986.1 顾客服务流程分析思路与方法从顾客遇到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购买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提升解决方案入手,考察整个过程中顾客需要他人为其做什么,从中发现顾客真正价值需求所在。分析顾客服务流程,眼光必须超越企业57、现有业务范围,考察整个产业链的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以找到从根本上改变顾客服务流程、提升顾客价值的思路与方法。举例:电子设备联接线断裂、电表出厂100%合格与到顾客手中100%合格的差异。996.2 组织软硬结构基本内容一是,看得见的有形机构、物流等硬结构。二是,看不见的无形权力、信息等软结构。关键是了解软硬结构的匹配情况。通过剖析企业内部指令传递、信息流转、投入产出流的过程环节及所涉机构与人员,弄清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权力分配、产品或服务流这三者的关系。现实组织问题剖析:医院急诊重症住院难?学校课程进修手续繁?石油公司油轮采购反应缓慢?1006.2 组织软硬结构组织理论基础古典组织理论:韦伯(M58、ax Weber)行政结构组织。 特点:分工专业化、等级界限明确、规章制度完善、不受情感因素影响、人员选聘以技术能力为依据。问题:高效却机能失调,结构僵化忽视情感因素,不利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环境应变能力差。现代组织理论: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两人或多人有意识协调活动系统。特点:强调组织的人与系统的观点,将人而不是组织图中的小方块看成是正式组织的构成要素。理论:系统理论内外环境协同,信息处理信息流对降低不确定性作用,权变组织组织须与环境变化匹配。1016.2 组织软硬结构建立战略所需组织确定战略实施关键活动,弄清各种企业活动之间关系,将企业活动组合成适当的单元,以确保企59、业内外部业务流即顾客服务流与生产任务流的顺畅。对各组织单元进行授权,明确这单元之间相互依赖关系,按战略重要性程度确定相关活动及单元的主从关系,以确保企业内外部权力流的顺畅。协调好组织各单元活动之间相互关系,以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流顺畅。如:围绕终端顾客,建立以顾客关系与利润为业绩标准的信息体系;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递到做事者,以帮助提升工作绩效;让每个人清楚出色业绩、应尽责任、相关报酬等方面的信息。 1026.2 组织软硬结构组织结构随企业增长演变规模 扩大简单职能组织集权职能组织纵向扩张内部 增长多事业部组织相关拓展控股公司组织购并外部加强内部简单组织1036.2 组织软硬结构与内外部环境关系内部60、环境:组织的管理层次、幅度等结构的确定常常与所采用的技术及所生产的产品特点相联系。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环境与成熟行业中的企业,一般采取机械组织形式;技术与市场变化迅速行业中的企业,通常采取有机组织形式。权变考虑:随公司增长、环境变化、大流(含政策优惠等)而变,越是动态环境越倾向于差异化做法,越是稳定环境越倾向于一体化做法。1046.2 组织软硬结构与企业战略关系关键是要弄清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尽可能保持这两者的动态匹配。就特定企业而言,由于战略三假设的动态变化,不可能存在唯一最佳的组织设计。也没有普适的匹配规则可言。组织结构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或手段,其本身无所谓优劣,关键是看如何运用。从实用的
双导师制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双导师制;三导师制;起源与发展;实践与创新
一、导师制的产生背景与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科生导师制由温切斯特主教首创,起源于牛津大学[2]。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辅导逐渐取代私人辅导,成为剑桥和牛津各学院中的一种制度化的本科教学模式[3]。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4]。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的、全方位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及学习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随后,我国其他高校也开始接受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的优势渐渐被埋没,制度本身也显示出许多瑕疵[5]。第一,导师“供不应求”。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师资力量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每位导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第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法抽出时间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指导。第三,导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忽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进入就业单位却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6]。可见,现有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导师制度打破僵局,真正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就业上实现双赢。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双导师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原本“铁饭碗”式的就业模式被打破,高校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必须面对自主择业、择优录用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变革中,“双导师制”应运而生。心理学专业的双导师制是指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给每名学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在大一时,给学生配备全程学业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本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二时,配备学术科研导师,学术科研导师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学术旨趣并确立学术志向。全程学业导师以集体指导为主,每月至少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院商定;学术科研导师则以个别指导为主,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生自主商定。学术科研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导师以严谨勤勉的专业态度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步入大学伊始,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对学科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心理学院的导师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让其跟随研究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兴趣。进入大二或者大三后,学术科研导师结合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尝试公开,同时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学术科研导师还指导学生把握基本知识概念、深入理解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领悟各个课程间的联系与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7]。
三、双导师制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学生入校后,心理学院就向学生介绍各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并给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迅速对心理学专业以及本学院的教师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一年的了解与熟悉,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每个学生配备学术科研导师,让学生有机会跟随导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此过程中,学术科研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8]。
2.提升科研能力
由于每位学术科研导师需要负责的学生不多,所以导师很容易了解学生在学术上的兴趣点和擅长点,进而能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心理学院的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环节,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学术文献,参与硕士、博士的学术沙龙以及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也积累了科研实践经验。另外,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3.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全程学业导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己所带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全程学业导师通过对所带学生进行“追踪式”个别化成长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劣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设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确定职业奋斗的方向,使学生对职业和人生有清晰可行又符合实际的规划[9]。并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为学生之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部分导师还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类企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双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创新制度,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双导师制的实施对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缩短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间的距离。在双导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顺利实现就业的有力保障。
四、三导师制的创新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除了强调双导师以外,还应增加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由此,我们将从理论层面探索如何通过增强校外(实习基地或用人单位)指导教师,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双需求,即提出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三位导师包括校内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是指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校外导师是指实践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同时教授学生相应的法制和职业道德知识;学术科研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导师为相关实践单位中的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己[10]。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他们负责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弥补理论学习上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三位导师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
五、三导师制的作用及展望
1.明确各导师的职责与分工
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是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实践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心理学本科教育三导师制更加明确了各位导师的职责,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以及职业规划分离。三导师制的实施使校内导师能够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生涯规划及心理健康,校外导师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2.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入学伊始对本专业认识不足,学习和就业目标不明确,常常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不少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就业目标不明确,出现频繁跳槽或更换工作的情况,抑或是对就业市场及自身能力认识不清,从而盲目追求高薪职业,不愿从基层做起。针对上述情况,从心理学本科学生入校开始,校方可邀请优秀企业领导或心理健康教师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入校进行职业介绍,通过介绍中小学及大学的心理健康教师、EAP心理援助及人才资源管理的职业性质、工作内容、就业要求、工作环境、职业道德守则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后将要从事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在本科生进入大四后,由校外的实践导师指导实习,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中切实体验就职的内容和要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
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校外导师分布于各行各业,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不同行业对工作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校外导师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录用标准,在求职应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面试,或是邀请校外导师作为校内模拟面试的专家评委,让毕业生真实体验求职现场,提升求职面试的技能。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融入校外导师单位的工作团队,参与具体工作环节,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合作能力,提升就业的成功率。
4.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顶岗实习是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该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协作配合,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帮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学校也能了解现阶段心理学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实现科研水平与就业率共同提升,营造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11]。相对于双导师制而言,三导师制对导师之间的配合交流要求更高,需要心理学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其学术研究及咨询的技能,但也更难实践。根据现有研究和实践情况表明,心理学几乎没有使用三导师制的本科院校。在这方面,本科院校需要加快步伐,向高职院校学习,尝试通过实行三导师制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
[2]王君.对“学业”+“就业”双导师制的探讨[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
[3]SheldonRothblatt.TheRevolutionoftheDons:CambridgeandSocietyinVictorianEnglan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224.
[4]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8):46.
[5]DavidPalfreyman.TheOxfordTutorial:“Thanks,YouTaughtMeHowToThink”[M].Oxford:OxfordCentreforHighterEducationPolicyStudies,2008:97.
[6]赛格林.临床实习生导师制的初步实践与探讨[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3.
[7]丁佩芬.会计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浅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2.
[8]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5):65.
[9]郝文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创新探索———基于财会专业“双导师制”下的特色项目[J].社会科学战线,2013(4):276.
[10]蒋凤昌,等.顶岗实习“三导师制”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8):46.双导师制范文2
关键词:会计硕士;校外导师;协调;培训 ;汰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二??九年五月十九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的附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有几项与本文有重要关系的条款。第五项培养方式第一条规定,“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第四条规定,“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第六项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第四条关于实践课的规定,“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应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以此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第七项学位论文中规定:“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正确的解读文件精神,是各办学单位做好mpacc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基础。
一、对双导师制的理解
指导方案中所说的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前者还好解释,后者则可以有多解,比如一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或者一名研究生有校内、校外两位导师指导。从实践中来看,后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文亦持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与校外导师相关 的问题进行讨论。
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导师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也可以由已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深讲师和博士担任。校外导师亦可称之为社会导师,按照指导方案的精神,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各行业中的会计专家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人员担任。
二、职责与任务
在双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导师,其职责与任务必然有所区别,如果完全相同,就没有共同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必须明确双导师间的职责与任务,并使之制度化、条文化,以便于对导师的工作状况进行考查。
校内导师为会计理论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会计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方法的养成与引导,帮助研究生在学期间形成完善、正确的会计思想,掌握系统的会计理论和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
校外导师为会计实践导师,主要任务是创建实习基地,提供实战机会,帮助研究生熟悉会计业务和会计工作流程,对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促进学生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能力的提高。
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质,应突出表现在会计工作实践的丰富性和会计工作技能的熟练性上,而这些是与校外导师的工作与指导分不开的。
三、协调与配合
由于校外导师的兼职属性,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如果强求其全身心的投入和全日制的为学校工作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协调与配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所说的协调与配合主要是指双导师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同时也包括办学单位与校内、校外两位导师的协调与配合。
由于是为一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的校内、校外两位导师,而这两位导师的业务学术专长、研究方向、工作单位、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有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培养共同研究生的目的,两者需要经常交流、共同研究,为自己的研究生量身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阅读书目、实习实践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
四、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
校外导师的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制定一整套完善、可行的操作规则,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以期做到合理、合法、合规。
(一)校外导师的选任
按照指导方案的精神,mpacc教育与教学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这些人员中,应有校外导师的合适人选。
校外导师的选任,必须符合mpacc培养方案的要求,人选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承担和完成研究生导师的工作。
校外导师的人选,应该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通会计实务的各界人士,在各单位中起码是某一部门、某一方面的领导或主管,他们社会关系良好,与社会各界有广泛交往,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在聘任校外导师时,应明确办学单位和拟聘校外导师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签署并向校外导师颁发聘书,如有必要,双方克订立工作合同。
作为与校外导师相对应的办学方,在签署聘书或订立工作合同时,可有mpacc所在学院与导师组推荐人选,报学校学位办批准,有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出面颁订。
(二)校外导师的培训
校外导师任用后,对其培训工作马上要提到日程上来。
选聘的校外导师在各自的单位,都是优秀的业务干部、管理者或者官员,素质良好,有较高的会计学科理论素养,有极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但由于各自环境的限制,他们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可能不甚了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为使他们尽快的进入角色和状态,办学方应对校外导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相应的研究生办学和管理文件,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律,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使校外导师在mpacc培养工作中完成“专业”的任务。
校外导师的培训,可在聘任时由学校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进入工作状态后,由mpacc所在学院的研究生秘书就日常的教学和实习、实践活动随时给予安排和必要的指导。
(三)校外导师的考核与汰换
一般来说,校外导师的选任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担任校外导师的人员,本人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通常能够较好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不排除会出现各种意外状况,因此,有必要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汰换。双导师制范文3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自1991年首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20多年时间里,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如今涉及金融、保险、统计、新闻、林业、城市规划等覆盖更多领域的39种专业学位类别,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提供了大批复合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也树立起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发展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专业学位品牌。
为构建和完善与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不断发展创新,立足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在构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开创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不仅为MBA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且也逐步形成了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的培养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MBA项目课程体系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总结长期MBA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培养理念――SAIL(启航)计划。“SAIL”有“扬帆远航”之意,包括“理念塑造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行动导向 Action Orientation”“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ization”和“自主建构 Learning through Self-Construction”4个模块。旨在培养深谙中国实践、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国际视野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管理人才,强调MBA教育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养模块的整合,把对学生软实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渗透到整个培养进程中,体现“大培养”概念。
1.持续推进案例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为使SAIL培养理念在课内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和课外的学生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秉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目前国际流行的全新教学方式和教师的全方位组织、指导,以及与学生协作探索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软件模拟、沙盘推演、课堂讨论、现场研究、团队实践等教学手段,全面训练MBA学生思维能力与领导品质,培养MBA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了MBA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水平。在2010年4月第二届“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全国总决赛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参赛的两个MBA团队分获MBA组冠、亚军。进入2011年,商学院MBA项目进一步落实SAIL计划,先后推出了整合性课程体系和团队实践项目(Team Action Project,简称TAP)。强化和训练培养MBA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重视理念、责任感的塑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开放的MBA课程平台。
2.增设整合类课程、开设企业家课堂
推出了面向MBA二年级学生开设的1学分课程――“管理整合”。该课程是融合企业实地参访(高管访谈)、课堂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和点评等为一体的创新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程序提升学生在解决企业问题时的整合性思维能力,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企业问题。此外,鼓励校友、企业家参与教学,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企业家为MBA学生开设选修课、企业家课堂和讲座,亲身传授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除了可以聆听知名教授的课程之外,商学院MBA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MBA企业导师(MBM)项目、国际游学计划、企业考察系列活动、学生社团组织(联合会、俱乐部、协会等)、MBA Workshop、沙龙、校友经验交流、行业分享会及讲座等系列活动开阔眼界,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国际化管理的可选课程,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MBA培养方案的新方向,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弹性灵活地搭建超越培养方案预定目标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全校经济、法律、历史、新闻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400余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课,在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模块中组合自己的课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科融合优势有利于塑造未来商界领袖的人文气质,成长为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造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倡导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成为共同导师。为此,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实行以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鼓励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兼职导师长期参与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探索,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1.MBA企业导师项目
为了使MBA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得更紧密,2009 年12 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依托商学院拥有的校友及企业界资源,推出MBA 企业导师(MBA Business Mentor,简称MBM)项目。项目周期为一年,针对每一级的学生开展。现已举办了多期。有来自知名国企、民企、外资、合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机构、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等企业导师参加到项目中,形成了阵容强大、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资源体系。2011年12月,第三期MBM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填报志愿、面试等环节,有260人被企业导师录取。如今,MBM项目已经成为学校MBA教育的一大特色,商学院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导师一道,为MBA学生打造出一个真实的商界平台,成为MBA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桥梁。
2.打造富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队伍,配备了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且善于组织实践性课堂的教师担任MBA课程教学。学院鼓励MBA任课教师通过担任管理咨询、管理顾问、独立董事等方式,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通过案例编写带到MBA课堂。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与哈佛大学商学院签署合同,启动哈佛案例培训项目。每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输送4名~5名教师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案例教学研讨与培训,已有30多名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成为了MBA教学与案例研究的骨干教师。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通过举办定期的MBA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MBA核心课程培训、案例交流、观摩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大大提高MBA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培训基地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实际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机制,开展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逐步形成了把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名师成长基地、学校服务于社会基地的良好局面。
1.建立企业实习合作,开拓TAP项目实战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努力利用各种资源,为MBA学生提供包括境内和境外的多种实习机会。其中境内企业包括各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先后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公司、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等60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及MBA企业实习基地,为MBA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境外包括在英国的实习工作,如到世界顶级豪华车Bentley企业实习等。学院与用人单位实习合作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共建签约实习基地;二是建立多年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伙伴关系;三是需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实习关系。基于MBA项目SAIL计划中“行动导向”模块的不断落实和延伸,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推出了团队合作项目(TAP)。 TAP项目是一个MBA学生以自愿参加和自由结合的团队形式,项目实施周期为4个月。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深入企业自主签约、自主完成和自主管理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的客户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TAP项目第一期的6支团队完成6个咨询课题,获得了合作企业和项目管理组的好评。第二期于2012年3月23日启动,共有11支团队积极参与。通过TAP项目,不仅可以促进新、老教师经验的传承,而且也能丰富商学院的案例库,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2.加大教材和教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长期关注的重点,并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学院积极与国际知名商学院案例中心合作引进案例教学,大量的高质量的商业案例,保证了MBA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最新、最权威、最有实践性的案例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商学院拥有一批长期在企业从事管理实践工作、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深谙中国实践的教师队伍,进行本土案例的自助开发,并通过编写案例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带入MBA课堂。学院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培训外,还借鉴其管理模式,于2007年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以推进案例库建设。鼓励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和学生赴企业开发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经费资助教师在企业开展调研,撰写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截至2011年,学校自主编写完成的案例近40余篇,有34篇已立项正在进行案例开发项目;有7位教师开发的教学与科研案例获得了全国MBA教指委百优案例评选优秀奖并入选该案例库。与此同时,为了汇聚全球研究教学经验,商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有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学者集聚于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大家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案例教学经验和优质的案例为MBA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提升MBA教育的国际性,加大国际化培养步伐
基于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求,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开拓创新、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国际性的培养原则,积极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与境外众多商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MAM项目、双学位项目和全球多个地区的短期交流及游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
1.致力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首先,授课教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授课资源。商学院70%~80%的教师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30%的教师有海外高校学历。还有很多国外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企业经验,而且还具备很好的国际化视野,保证了IMBA的全英文授课和为MBA学生开设的英文选修课程。其次,商学院MBA项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与海外学校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合作,主要包括国际交换项目、联合培养(如双学位)项目和学校互访等。
2.国际交换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2年制的MBA学习中,第三学期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学校达20多个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从2009年起,每年MBA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学院的国际交换项目,既包括中国学生也有留学生,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秋季学期,MBA学生参加国际交换项目的学生达到了16人。
3.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201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加入耶鲁大学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高校,在该联盟成立之初,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就面向各联盟商学院MBA学生推出了MAM(Master of Advanced Management,高端管理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宗旨是致力于培养全球商业领袖,同时提升他们在国际复杂情境下的管理能力。从2012年开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每年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成员学院各招收1名~ 2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攻读MAM学位。由于表现优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0级5位MBA学生被MAM项目同时录取,成为第一届学生,标志着国际交流合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海外知名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并与世界各地近50所高校签署了交换生协议,每年可为MBA学生提供50多个交换名额,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运作,提升了他们全球性的管理能力和跨文化的协调交流能力。
4.跨文化国际交流双导师制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毕业论文;指导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268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相应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后,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推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让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
1.学生选题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学校分为会计和金融理财方向,毕业论文基本就是围绕这两个方向选题。选题不当是文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选题过大、陈旧、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以偏概全、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由于前期基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选题就是某一课程的某一理论,没有实践内容支撑;有的题目以某一公司为例,这一公司的案例就全包括整个论文的全部内容,明显存在以偏概全问题;还有选题偏难,不适合本科生写作或者已经超过能力范围,后期论文进展慢,甚至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
2.双导师在选题中的作用
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配合,可以有效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内导师负责学生选题的初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选择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论文题目的大致范围,包括支撑论文的相关理论,如果校内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提高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科研基础。通过和校外导师磋商确定具体的实践和创新范围,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在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选题进行审核,最后确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
二、论文写作
1.学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献检索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论文文献资料范围狭窄、观点陈旧等诸多问题。文献检索不足,资料不够充分,使学生对毕业论文题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程度认识明显不够,不能准确把握选题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论文写出来也就自然罕见新意,缺乏深度。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材料组织方面的问题较多,存在论文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够分明、段落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2.双导师在写作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导师可以要求学生检索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科研专著和期刊论文,并限制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期汇报。如果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并分配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科研的熏陶,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提供基础准备。校内导师对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把关,引导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并提出改正意见。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尤其是开题报告中的论文结构,一定要和双导师都确定后,再撰写。经过校内、校外导师确认后进入论文正式撰写部分,理论及结构、语言组织及格式规范问题由校内导师指导,实践、案例部分由校外导师指导,必要时可通过组织学生实习、调研等方式,获得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双导师互相配合指点学生及时改正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之进行改正,而改正后的情况又时地反馈给双导师,再经导师指点、修正,几经反复,逐渐完善。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提高毕业论文应用性的有效办法。虽然还面临校外导师的时间问题,以及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协作以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仍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9
[2]邓玮光.对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想法[J].学理论,2014
[3]方亮.应用型高校经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韶关学院学报,2014双导师制范文5
以“五大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辅导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具有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院非常重视辅导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五大基本能力的培养。1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能力。学院努力做到“三个鼓励”:一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类、就业指导类、创业指导师类的培训,并为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鼓励辅导员进行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夯实其理论基础。三是鼓励辅导员积极“走出去”,到部分高校进行参观、学习考察和交流,开拓其视野和工作思路。新形势对辅导员的全方位要求,未来辅导员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要求,仅仅是依靠集中培训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辅导员自身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每位辅导员都应该抓时间、挤时间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辅导员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学院通过新老辅导员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新辅导员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鼓励辅导员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分析大学生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特征,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工作方式更具针对性、个体化。鼓励辅导员紧紧追随创新理论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地思考对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方法即创新实践的路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尽最大努力。3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提升管理能力。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对学生工作事务的管理。包括党务工作、团的工作、贫困生工作、奖助学金工作、就业工作、心理工作等,同时还要负责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的管理工作。另外,在专业课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对自我的管理。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工作、学生组织的管理,更要做好自我管理,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形象。4在职研究与脱产进修相结合,提升科研能力。辅导员参加科研是新生事物,需要学校(学院)的大力扶持。学院保证辅导员有一定的学习、进修和科研时间;在科研课题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评定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倾斜政策;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著作和刊物;树立正面科研典型,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作为评定其绩效的重要指标,在辅导员队伍中间造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辅导员队伍中尚未达到研究生学历的,学院创造条件让他们攻读硕士学位;已获硕士学位的,鼓励攻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第二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时,参照专业教师进修与培养的方法,并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与实际,安排辅导员参加在职研究交流和必要的脱产进修。5传统方式与新型媒体相结合,提升沟通能力。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加强时事政治、焦点热点、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学习,在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加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同时,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学生的特点,用新的方式、方法做好学生工作。如有的老师加入学生的QQ群、微信群,在网上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新型网络语言,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1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辅导员队伍。从学历结构看,共有9名辅导员,其士在读1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硕士在读1人,本科2人。从专业结构来看,涵盖心理学、文学、管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多种专业结构。2辅导员素质培养方面。学院辅导员素质培养方面主要依托三大平台:一是学校平台,我校设有辅导员联谊会,不定期开展相关工作、学习、思想等方面交流;二是教学平台,学院辅导员所属学科丰富,涵盖管理类、思政类、中文类、心理学类等专业,并且都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工作;三是培训平台,学院积极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类、职业规划类等专业培训。目前,包括党委书记在内的学生工作人员中,共有5人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1人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4人TTT培训合格,1人通过就业指导师考试,1人通过KAB创业指导师考试,1人获得物流师资格证。
三、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双导师制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双导师制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但只有当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相匹配时,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1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当时双导师制是指“由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1]。
此后,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本科生扩展到高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由针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发展到针对老师尤其是高职院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实践专业也由经济类专业发展到财会类专业、教育类和法学类等专业,由课程学习推广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再到大学教育的全程。由于时代背景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双导师制中两位导师与其产生之初显著不同,由1992年的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演变为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或者一个校内专业导师和另一个校内或校外导师。
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理论型)和校外(实务型)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操作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模块的实施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应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1)现有教学模式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综合教学模式,但根据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比如寒暑假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
2)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让学生在装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验室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模拟,进行仿真练习,起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2]。
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和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虽然在方式和方法上,它与实践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有一定重复,但它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3]。
4)专业操作能力优化模式。该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4]。
(2)存在的问题
从对上述各种教学模式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中,不难看出,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它们都存在这样一个不足:这些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情景,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忽视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更多是理论型老师而不是实践操作型老师的实际。因此,并不必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克服这一不足,一是让现有老师变为双师型,显然这需要时间和条件;二是从校外引进实务型老师,也即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该专业构建一支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后,师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构成中以理论老师为主甚至只有理论老师的局面。
其次,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接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桥梁,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该模式还能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象牙塔里过分理想的生活图景,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表现。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学生素质提高后,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初期的磨合状态持续时间缩短,就业满意度更高,就业更叫稳定。
双导师制虽然具有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缺点的优势,但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该模式的运用并不普遍。厘清该模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施要点,无疑有助于该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是以师资队伍改变为核心的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3.1 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
实务型导师队伍的构建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基础和起点,它包括实务型师资队伍的来源、人数、经费、评价机制和制度保证。
实务型导师主要来源于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联系的实习单位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选择在企业中从事相应职能模块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领导担任实务型导师。与其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务型导师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区分,而不是只要相关专业即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几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紧密联系,同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质的区分。
在人数方面,整体生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与理论型导师人数、实务型导师人数之比)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生师比太低,缺乏可操作性,增加经费;太高,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实行大班教学,理论型导师生师比在10左右比较合适,实务型导师的生师比可略低于10。
经费方面既可以从学校拨付一定款项,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订立合同的基础上采取“置换”形式,比如,企业员工为学生担任实务型导师,为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为不断提高实务型导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该模式的持续发展,需要适当的评价机制和完备的制度保证。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考核成绩和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本人的评价结果。在实务型导师选拔、教学、经费、评价等方面建立正式制度,以保证该模式顺利运行。
3.2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与专业课同步,例如,薪酬管理开设在第六个学期,则负责薪酬管理的实务型导师也在同一学期开课,比理论教学进度慢两周左右,学生可在这两个星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利用学生不上理论课的时间和实务型导师合适的时间,在实务型导师所在单位工作现场授课,授课方式如下:首先由实务型导师讲解这一职能模块的操作要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操作或实践。
3.3 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
引入双导师制后,对学生的教育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共同完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校内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和实施原理,并负责学生的德育引导;校外实务型导师则进行各个职能模块的实践指导,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内理论性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应分工明确,而且还应该有无缝式的配合,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应该由二者共同制订,理论型导师应该提前告知实务型导师理论教学的进度;反之,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后,也应该就实践课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与理论导师沟通。
3.4 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了新的老师,涉及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比如,告知学生:在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前,消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应该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实务型导师上课时应兼顾老师的讲和自己的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疑惑等等。
3.5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因为老师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该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引入双导师制后,由于学生成绩包括了实践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薪酬管理的实践能力,为个人择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参考。对一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成绩可以略低于理论成绩,而对高职院校,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可平分秋色。
从上述实施要点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拥有一支稳定和正规的实务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参与专业课的全程教学,使该模式能够更稳定、长久和制度化地运行,并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与一般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更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同一学生的双导师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异,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非类似专业划分导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双导师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65.
[2] 杜恒波、崔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8(12):123.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管理专业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