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带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下列关于长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带的说法,正确的有( )。

  长江经济带兼具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区位,是我国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基础良好、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在全国高水平开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当前,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十四五”时期,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定位,按照《“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部署,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抓手,加强统筹融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立足各自优势与特色,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对全国稳外贸稳外资做出重要贡献,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走在前列。  各地开放优势明显形成。长三角的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及其临港新片区,在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等重大制度创新方面,为全国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成效明显,朝着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迈出坚实步伐。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南昌、贵阳等内陆开放新高地涌现出来,通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将开放后方变为了开放前沿。2020年,中上游省市对外贸易占长江经济带的比重较2012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成效显现。中欧班列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已成为沿江省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两大主要贸易和物流通道。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贸易深度衰退,中欧班列逆势而上突破“万列”,向欧洲各国运送大量抗疫和生活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各省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持续发展,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就业等民生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民心相通。  对外开放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国共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已布局9个。各自贸试验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很多都是首创性质的,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高水平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作用。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历史性地推出我国第一张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重庆自贸试验区首创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等。综合保税区建设稳步推进,九江港、黄石港、武汉港和重庆港等口岸扩大开放,长江经济带口岸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长江经济带扩大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共建“一带一路”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扩大开放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国际经贸规则深刻演变,一些经济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长江经济带扩大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这就要求沿江各省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形成协调开放合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使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从国内看,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对外开放的市场、产业、要素和营商环境等基础都将实现质的提升,强大国内市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队伍以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都将显著增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为其更好发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功能提供强大保障。  三、推动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发挥长三角经济开放水平高、市场机制作用强、改革创新意识足的优势,以及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形成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和制度体系,为长三角深入发挥开放引领作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应将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作为优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开放布局的重点,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硬件”,做强向东开放通道、做实向西开放通道、做大向南开放通道、做优内陆开放通道、推进长江通关便利化,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运输体系,加大对内陆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提升营商环境“软件”,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二)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40%,城市群活跃、市场需求旺盛,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具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功能,增强进博会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降低制度型交易成本,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场。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求,加大吸引高质量外资力度,为全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做出更大贡献。应发挥沿江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稳妥推动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提升沿江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三)统筹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应在继续推动传统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发挥沿江省市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同时,以自贸试验区为先导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完善沿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在制度创新方面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增强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为全国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四)统筹特色开放和联动开放。在支持上中下游地区根据区位特点和要素禀赋探索差异化开放路径的同时,应增强开放的联动性,用好省际协商机制,探索部门对接落实机制,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各地优势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紧密协作的对外开放走廊。应鼓励长三角产业、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要素溯江而上,与中上游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在贸易、园区、航运、金融等领域构建高水平合作机制,为中上游地区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供支持。上游省市要成为中下游地区扩大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特别是云南要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提升长江经济带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水平。  (五)统筹开放和安全。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深入落实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加强国际供应链保障合作,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云南作为沿边省份,应着力加强公共安全和卫生安全等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沿边开发开放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六)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未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的最大机遇。应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沿江省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特别是注重打造优质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全面强化风险防控,使长江经济带在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中,更好发挥对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杨长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这一重要论述是针对当前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提供了重要遵循。  下一阶段,我们需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正确把握五个重要关系,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一是坚持立足全局、谋定后动,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工作中,需体现全局和局部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对长江经济带这一大型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对此,要统筹协调,充分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全局,同时以点带面,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阶段性重点任务。既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关心一水一湖、一草一木的修复,又要从源头上查找原因,系统设计方案后再实施治理措施,关注整体规划的实施效果;既要关停取缔违法工厂、码头,又要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  应该看到,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积极探索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使长江流域的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修复和治理长江生态环境,确保全流域生态安全,是共抓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在这方面,近年来,湖北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形成长江绿色生态廊道。这正是地方省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自觉行动。  三是坚持“无我”境界、“有我”担当,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方可累土成台、成就事业。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宏大工程,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绝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急于求成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要坚持“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制定目标和狠抓落实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既精准对接既定目标,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又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给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与时俱进,大胆突破,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需在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深刻变革,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绝不能再重复单纯消耗资源的低水平发展,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实打实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新理念、新方式实现新发展的过程。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业态;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在破除无效供给的基础上,突出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在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中激发动能转换,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五是坚持互联互通、有机融合,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不是一个独立单元,沿线各地是休戚相关、互动共进的生态共同体、经济共同体。长江经济带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理念,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方面,沿江各地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统一市场和规则,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着力解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各项政策和相关举措在顶层设计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建设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和城市群形成“大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态势。  总的来看,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正确把握五个关系,不是单纯地就环境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等的整体性变革和系统性创新,积极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