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发展趋势?

看以什么群体的角度出发看经济形式。国际贸易中长期逆差,赚到大量外汇,就需要印出大量人民币对应外汇,这肯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让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具体情况为印出大量人民币涌入房地产行业,从短期来看,确实带动了经济发展,对于底层来说,也是有收益的。国内贸易中,由于长年的生产大于消费,底层通过低工资和长时间劳作不断积累财富赚钱,相当于国际贸易中的“顺差”,迟早会导致产能过多,东西卖不出去,这时候也要去印钞促消费去产能。很不幸,印钞刺激消费主要还是通过房地产行业运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内贸易的现状,都导致需要印钞来解决内需问题,而这些钱几乎都投到了房地产这个内需上。农村人通过背债三十年进城买房,才能印出大量钞票,用来对冲
国际贸易的顺差

国内贸易的产能过剩 。进城农民工可以说功不可没啊,他们用三十年的债务和六个钱袋子撑起了中国的国内国际贸易,也就是撑起来整个中国经济。进城农民工做着普工、建筑工、环卫工的工作,最苦的工作,还要被城里人和小镇做题家父母嘲讽...哎,不说了。付出太多,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他们也是最逆反的一类人。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房地产行业的降价,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导致卖不出去货的都是中小企业,中产阶级着实也是一个惨。。。经济不行,中产阶级是可以被挤油水的,不弄你弄谁?分分钟也是粉转黑。对于某些垄断者以及狗腿子来说,中小企业倒闭还能抄个底,中产阶级越少越好,不会有人卷上来,下面的竞争者还越来越少,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不是吗,疫情缓解还能排队买个奢侈品,简直不能太。。。尤其是子女还在美国读大学,还是名校博士什么的。。。美国绿卡中国公民,简直不能太爱国。。。不论如何,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拥护有人反对。。。
中国未来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三重预期压顶。中国人当然没人希望中国崛起到顶,但眼前中国经济的状况真的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非常类似。美国人说中国崛起到顶了,是有依据的。1,短期看,中国经济最迫切的问题是消费降级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居民和地方政府两个消费主体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居民是房贷,地方政府则是地方债城投债。导致全社会消费降级,出现债务性通缩。最新的数字,CPI已经降到0。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同样是这种情况,日本的两个消费主体居民和企业同样被高昂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导致老百姓为了还债不消费。企业为了还债不投资。2,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只是二者拉动的结果。而房地产承担着75%的投资职能。现在房地产崩了,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靠什么来增长?产业升级可不可以?难度极大,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是要卖给消费者才有意义。在国内消费者面临重压消费降级,欧美主要出口目的地面临脱钩的局面下。在市场总体缩小的局面下,即便你升级了,也无法拉动经济。之前卖1000万台车,都是合资的,现在升级了都变成国产的了,结果销量降低到850万了,规模还是变小了。况且房地产的坑可太大了,如果用制造业填坑,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世界30%,要想完全把房地产的坑填上,这个比重得增加到60%,这是什么概念?大英帝国当时全世界都是他的殖民地与倾销市场,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不过65%,中国想要达到这个数字,要么把全世界殖民了,强迫全世界都放弃制造业,只能消费中国制造,类似于鸦片战争干的事情。要么中国之外其他主要工业国爆发世界大战,打成一片废墟,类似于二战之后的美国。总之,填不上房地产的坑,经济就不会有好结果。日本其实就是这样,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经济靠出口和地产拉动,地产泡沫破裂后,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才是日本几十年停滞的核心原因。事实上日本的出口过去几十年增长是很明显的,由1995年的3500亿美元中位数上涨的目前的6500亿中位数,增长接近一倍。但GDP总量还下滑了,说明房地产这个坑太难添了。过去几十年,日本出口其实还有明显增长的,并不是一点变化没有。只不过日本房地产的坑太难填了3,长期看就是生育与老龄化问题了。日本30年生育率由1.5下滑至1.25左右。中国生育率五年由1.7左右下滑至1.0左右,日本人看了估计也会惊掉下巴。日本目前已经进入超老龄化水平,中国十几年之后也会步日本的后尘。这样,中国经济短中长三重矛盾压顶,每个问题都是那么重大难解。归根结底还是几十年高速增长积累了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你终究要坏债。就像一只股票连续40个涨停之后,积累了天量获益盘,难道还能有第50个60个涨停?美国人认为你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并不是胡说八道。4,补充一点,有人说日本经济停滞原因来自美国的打压,对不对呢?当然不对。美国对日本产业的打压从70年代就开始了,打压对象也不止芯片,包括家电,电子数码,汽车,芯片,日本所有的支柱产业美国全都打压过。结果伴随着美国的打压,日本经济之后20年一路增长,日本制造一路把美国碾压在地上摩擦,打压一点用处没有。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老百姓背负巨债,大量日本巨头也是如此。他们为了还债,不得不压缩研发与投资去杠杆还债。加之当时处在互联网科技革命爆发前夜,日本巨头的技术领先优势大幅缩小。在这种日本科技巨头生了重病的情况下,打压才奏效。事实上美国对日本产业打压的最狠的也不是芯片而是汽车。对日本汽车的打压从70年代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汽车由于技术迭代远没有数码芯片强,所以日本巨头的壁垒优势很大,直到今天日本还稳拿美国市场,打压完全没用。5,如何解决三重困境?一堆人说你只提出了问题,不讲解决方法是唱衰国家。为什么没讲,原因在于要讲的内容太多了,打字太多也累对不对。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东亚经济体,不论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本质上都是生产型经济体,即经济发展的主要侧重点,驱动力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尽可能为提高生产创造一切条件。比如为了多生产产品,就要尽可能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就要尽可能压低工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工资也得增长。此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就得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时长,比如996007这种。此外,为了让老百姓更加努力工作,就得让社会处在低福利状态,老百姓朝不保夕。时刻为吃饭发愁,这样才能拼命努力。所有东亚国家,无论发展水平高低,相比于西方国家,都是这种状态。对于生产模式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长的快。一天生产1个产品增长1%,如果生产10个产品增速立马提升十倍。只要你勤劳肯干,有能力把产量提升十倍,就可以后来居上。你看东亚经济体,普遍用几十年时间走完欧美几百年的道路,原因就在于此。但坏处在于偏重生产的经济模式,你生产出的产品需求不归你自己控制。原因就在于过于偏重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大于你自己的消费能力,此时就必须为你的产品找到足够的消费市场,比如东亚经济体,无论是之前的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产能都大于消费,而你自己之外消费市场是不归你控制的。这就出现了当年美国对日本制造的打压以及目前中美贸易战。同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有数量极限的。比如基础设施,你修的地铁,高铁,桥梁,高速公路这些东西,修完了也就结束了,再次重修可能得50~70年以后。这样,你的生产不可避免会有上限瓶颈。这样,由于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本身的极限瓶颈限制,同时偏重生产的模式必然导致老百姓整体消费能力低下。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只能用“生产型消费”来刺激消费。“生产型消费”这个词是我创造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消费行为,同时兼具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在花钱消费的同时可以创造财富。因为钱花了可以生钱,所以即便老百姓消费能力低下,也敢加很大的杠杆来进行消费,这样内部的消费就带动起来了。房地产就是最典型的“生产型消费品”,房子本身是居住的刚需,带有非常明确的消费属性,同时买了还能增值赚钱,带有生产属性。双重属性集于一身,让老百姓即便收入很低,也敢于去购买昂贵的房产这种远超正常消费能力的产品,进而拉动内需。你看,东亚经济体,中日韩,对外靠出口,对内拉动内需都靠房地产,香港干脆100%靠房地产,这不是偶然。即对于内需带动能力很差的生产型经济体,只有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品”可以超量压榨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而带动内需。有人可能问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前,收入世界第一,这么有钱怎么还没有消费能力?这个消费能力不是和横向和其他国家比,而是和你自己比,即相比于你自己的经济规模来讲,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不足的。而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有泡沫的,泡沫是会破裂的。由于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所以一旦房产消费大幅下滑。生产型经济体消费不足的真相立即原形毕露。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十多年才恢复过来,依靠的还是富起来的中国大陆富人到香港买房这个外力。而日本泡沫破裂之后,经济一直宕机到今天。而同样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结束以后不过五年,经济基本上就缓过来了。而目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困境,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体发展到顶的直接结果。实物产品产能一方面足够全世界使用已经到顶,一方面欧美要和你脱钩。对内,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已经把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压榨到极限。相比来讲,当年日本当时外需并未到顶。那么怎么解决这三重困境?就要由生产型经济体转型消费型经济体。前面讲了,生产型经济体指的是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目标与侧重是加大生产能力,比如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员工要不断加班加点996,并且低福利状态让老百姓疲于奔命朝不保夕才能玩儿命干活。而消费型经济体指的是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目标是侧重于消费,让老百姓尽可能的多花钱而不是多生产。想想看,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消费?收入足够高,生活较为安逸压力不大,比如朝九晚五,社会福利较高有足够的托底让你心里稳定你才敢于花钱。消费型经济的缺点是什么?最大的缺点是增速较慢,人的消费能力是和收入增速以及欲望增长匹配的,正常状况下,量入为出的消费即便增长也不可能太快。东亚生产型经济体在成长期增速都能到6%以上,而欧美消费型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也就2%左右,放到中国也就3.5~4左右。其次一个缺点就是过于注重打工人的利益,必然导致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导致生产竞争力下滑,这个也可以理解。还有一个重要缺点,按照我们的官方说法就是,不利于培养老百姓勤劳的品质,容易养懒汉。消费型经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但消费型经济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增长上限。生产型经济体依靠的你之外的需求这个不可控,以及房地产,压榨有极限。但消费依赖的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上限,无止境的。今年买2件衣服,明年完全可以卖5件,后年10件,只要你的收入增速跟得上,理论上消费是可以永久增长的。资本主义出现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事实上在二战之前,所有的工业国都是生产型经济体。由于经济过于偏重生产,导致生产消费过度扭曲,最终爆发大萧条,进而爆发二战。二战以后,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成为政治正确,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了避免被苏联和平演变,开始向老百姓让利。而让利的结果则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反倒带动经济不断增长。而苏联则过度关注生产,产出了足够打世界大战的无数的武器,而核武器的出现导致世界大战再也打不起来,导致军火生产遭遇需求瓶颈。瓶颈的结果使得苏联装备的超巨量武器成为无效投资,类似于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大拆大建,比如贵州独山县,最终把苏联拖垮。而西方国家80年代以后全面转型消费,立马消除70年代生产型带来的长期滞涨,最终打赢冷战。沃尔玛,1980年上市开盘价27.8美元。到1993年复权价格已经上涨到4429美元,13年上涨159倍,这就是美国转型消费大爆发的结果。在2023年的当下,中国其实也面临类似的局面,之前讲的三重预期压顶,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已经无以为继。转型消费驱动,方可解决问题。具体怎么做?1,短期看,现在老百姓面临债务性通缩,债务过重影响消费。此时应当让银行大规模降低存量房贷,把存量房贷有5~6,降低到3左右。老百姓压力大幅缓解,焦虑感大幅缓解,自然就敢消费了。2,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不是那种需要抢的消费券,而是全民性质的消费券,比如全国每人发放总计5000的消费券,必须消费到10000才能把5000用完。降低房贷与消费券同时使用,会立马激活消费,眼前最危急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凡事不可能没有代价,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的代价就是通胀,这一点和前面所讲的美国一样。在短期的债务性通缩危机解除之后,国家必然会大规模加息以控制通胀,进入到病好后治疗副作用的阶段,美国走过的路我们也会再来一遍。3,中期看,增加劳动者收入,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把工资占GDP比重由目前的40%左右提升至经合组织平均55%的水平,让老百姓有消费能力。4,加大社会福利保障,由目的的低福利状态逐渐过渡至中等社会福利状态,加大企业裁员难度。杜绝35岁现象。让老百姓心里有底,自然敢于消费。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国家有望慢慢转向消费型社会。5,长期看,向富人征收高昂财产税,遗产税,退籍税。提升社会流动性,提升教育公平。高房价地区(一二线)征收高房产税,以补贴三四五线城市的老百姓生育。为什么这么补贴?原因在于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生育成本相差悬殊,一线城市你补贴500万都未必生一个。而县城你补贴20万就绰绰有余了。这样高线城市补贴低线,让生育率有保证,而生育率提升之后,大量劳动力在成年之后会到一二线城市打工回馈一二线的补贴,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以目前的发展逻辑,一二线城市吃掉不仅吃肉还要喝汤,低线城市渣滓都吃不到,结果必然是低线城市不断完蛋,最终一二线没了低线可以吸血,最终也会完蛋。做到上述几点,三重预期压顶的问题有望解决。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鉴于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几千年来不养懒汉的文化传统。以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东亚经济体可以转型消费的现实。我感觉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大家不要抱有太高的预期。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93034亿元,同比增长5.5%。对于这份经济发展“成绩单”,有人认为超出预期,充分肯定;有人认为低于预期,借机唱衰;还有人认为难以持续,信心不足。因此,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态势,怎样把握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着力点,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态势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应当明确,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总体局势日趋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结合数据,可从“三个没有变”出发,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态势。一是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呈现强劲的恢复向好态势。相较于2022年经济发展基本状况,中国经济各项发展指标得到进一步改善。GDP同比增长5.5%,明显高于2022年同期2.5%的增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有效发挥了投资对供给结构的优化作用。相较于同期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整体表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振奋。2023年一季度,在全球通胀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环境下,美国、欧元区、日本、巴西的GDP分别同比增长1.8%、1%、1.9%、4%,均低于同期中国4.5%的增长速度;即便考虑到二季度的情况,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快的。据此,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虽然下调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预计,但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较1月预测上调1.3个百分点,显示出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二是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暗流涌动,复苏之路道阻且长,面临罕见的通胀普遍性与金融脆弱性并存格局;但中国经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展现了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潜力和韧性。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基础持续巩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2023年以来,中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眼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供应链安全等重大问题,适度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确保粮食、能源供应稳定,促进金融资本健康有序运行,千方百计稳就业、稳经营主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安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推进的艰巨任务。2023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了发展动能的持续增强、供需结构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型、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三是经济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2023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剧,尤其是整个东亚地区由于全球贸易下滑压力已经出现一些崩溃性变化的背景下, 5.5%的经济增速,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第一,制度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二,产业体系优势。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对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增强。如此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供给能力,将为建设集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雄厚支撑。第三,市场资源优势。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大国。由此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既可以实现对各类优质要素资源的吸引,又可以增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强大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关键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着力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但也存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隐患较多、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等突出问题。因此,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难题。一要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3年上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多项政策持续显效,全国新增个体工商户1136.5万户,同比增长11.3%;市场主体达1.77亿户,延续了总体扩张的态势。同时,新冠疫情对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尚未完全修复,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有待提升,存在明显的信心不强、活力不足问题。因此,必须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升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坚持遵循宏观定位与微观落地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超前推出系统化、体系化政策方案,分类、分层、分区域进行预期引导,因地制宜出台优惠政策,精准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升营商环境的质量水平和市场主体的政策获得感。另一方面,各类企业要自觉承担起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与者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复杂环境下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寻求和把握发展的新契机。二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振居民消费信心。2023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比2022年同期名义增长8.4%。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居民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提高,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是决定最终消费水平的两大因素。这就要求着力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具体而言,要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延续完善减税降费等激励措施,稳企业、扩内需,激活市场消费动能;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倾向;通过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和加大对其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意愿。同时要坚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增加优质产品与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高质量供给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引领消费新升级。三要优化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多重因素叠加冲击,在经历了一季度的筑底修复后二次探底,多项指标再度下滑,呈现“供给弱、需求降、库存增、价格下行压力大”等特征,推动房地产软着陆的迫切性持续提升。应当明确,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体现为“3456”,即房地产经济增加值约占GDP的30%,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住房资产在城镇家庭资产中的占比约60%。因此,必须及时优化宏观调控政策,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积极适应房地产市场“总量放缓、结构分化”的新特征,打好综合施策“组合拳”,着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一方面,要在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因城施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提升居住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更好满足民众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行长期稳定的住房信贷金融政策,保持对优质房企的合理融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商业银行提供更为稳健的居民住房信贷支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潜在的信用风险。四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改善就业形势。2023年上半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这表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意愿正在持续增强。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形势下稳就业、稳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尤其是青年群体“求职难”的结构性问题与部分行业“招工难”的总量性问题交织并存,更是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复杂。2023年6月,全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比5月增加0.5个百分点,比2022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新高位,后续就业压力可能还会增大。这就要求着力实现稳就业目标,将其与扩大内需、释放市场潜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具体而言,应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端入手,既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与服务工作,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就业观,又要制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就业岗位的增量和质量。作者:蒋永穆(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责编:秦雅楠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