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加盟杨国福一年能赚多少钱,他家对加盟商有扶持吗?

红周刊 记者
丁爽正在港交所IPO的杨国福选择对标星巴克,并定下“万店”“百亿”目标,然而不论是在产品种类,还是经营模式上,其与星巴克的可比性都不高,这很可能导致其定位偏移。另外,其靠加盟商买单的销售方式也备受市场诟病。因此其想要实现“百亿梦”,恐怕存在不小的难度。2月22日,港交所披露了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国福集团”)的招股书,有望冲击“麻辣烫第一股”,一时间杨国福集团备受关注。在2021年年初的一次采访中,品牌创始人杨国福表示,希望杨国福麻辣烫对标星巴克,同时,他也提出了希望杨国福集团在未来五年做到1万家门店,营收突破百亿元的宏伟目标。然而,不仅其对标星巴克的说法不被市场理解,其“百亿元”目标之下,C端零售业务的发展也令人担忧。杨国福集团丰满理想的背后,是诸多加盟商在为其默默买单。然而,在对加盟商的不断“收割”中,杨国福麻辣烫或已伤害到了自身的发展基础,其想要实现“百亿梦”,恐怕难度不小。想给麻辣烫打上“时尚”标签加盟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却有待解决根据招股书介绍,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其中仅3家为杨国福的自营餐厅,其余均为加盟餐厅。近6000家餐厅支撑起了超十亿元的营收规模,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杨国福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若按其营收的主要来源排序,则其2021年前9个月最主要的营收来源为销售货品和加盟费及系统维护费。其中,其销售货品则以转售给第三方的货品为主,期内金额约为7.1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61.3%;销售自产货品的金额为3.4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9.6%。而加盟费及系统维护费仅为3873.8万元,占当期营收的3.3%。也就是说,以加盟模式为主的杨国福集团,主要通过向加盟商出售设备、食材、调味料等货品创收。然而,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杨国福麻辣烫却有着对标星巴克的梦想。2021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国福集团创始人表示,希望学习星巴克文化、星巴克会员体系和星巴克的多元化。并且想让麻辣烫成为身份、时尚的象征。要将麻辣烫打上“身份、时尚”的标签,全面的品牌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方宝庆认为,品牌升级并非易事,若想突破消费者对品类的固有认知,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营销成本,且其本身的麻辣烫品类也对其客单价及品牌定位存在一定的限制,若强行扭转其定位,或将得不偿失,甚至失去其原有的市场。招股书中杨国福集团表示,按2020年的商品交易总额及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餐厅数量计算,杨国福在中国的中式快餐市场、以及中式麻辣烫市场中均排名第一。但当前麻辣烫行业呈现“双雄争霸”格局,新兴品牌也在奋力赶超,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麻辣烫行业内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的门店数量均超过5000家,二者市场份额近似。虽然觅姐麻辣烫等一众新兴品牌门店数量尚不足千家,但一则其成立时间较短,二则这部分品牌目前尚未铺开全国化布局。且除麻辣烫品类之外,当前乡村基、老乡鸡、和府捞面等中式快餐企业正在积极冲刺IPO,以图扩张。图1 杨国福门店图片来源:《红周刊》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杨国福麻辣烫因自身定位偏移失去部分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其能否继续保证第一的市场地位存在疑问。即使从商业模式出发,二者的可比性也很小。星巴克官网信息显示,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内地200多个城市开设了5400家门店,其门店数量与杨国福麻辣烫相当,但与其不同的是,其门店主要为直营。然而,麻辣烫品类SKU(全称是Stock Keeping Unit,即最小存货单位)繁多,杨国福麻辣烫自身的SKU超过100种以上,本就存在管理难度,且公司以加盟模式为主,除上海、四川、海南、西藏、新疆和海外之外的加盟餐厅还采用代理进行管理,其自身的标准化管理难度巨大。在方宝庆看来,星巴克的直营模式使其对旗下门店可以做到高度管控,其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低,维护品牌形象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杨国福麻辣烫目前以加盟模式为主,且其在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总部-代理-加盟商”三级授权加盟模式。杨国福集团很难达成内部高度标准化,对具体门店做到高度管控,这也易加大食品安全风险,进而对品牌形象造成伤害。对杨国福集团来说,对标星巴克是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确实,近年来杨国福麻辣烫频频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2021年7月,某视频网站上,视频博主暗访杨国福麻辣烫某店后厨,发现其店内存在被老鼠啃破的调料包仍继续使用、员工使用洗菜池刷鞋、以猪肺做抹布等问题,该视频点击量一度超过400万。随后,7月26日,广东、上海、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仅近30天就有近20条关于杨国福麻辣烫吃出异物、存在食品卫生问题的投诉。图2 杨国福某店后厨店员以猪肺做抹布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对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红线,若频发相关问题,对其品牌形象损伤非常大。若难以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又何谈发展自身的品牌文化?其进一步的商业布局恐怕也难以支撑。C端产品“卖”B端加盟商“买单式代销”恐难长久在杨国福集团的“百亿梦”中,调味品零售是非常重要的板块。2021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品牌创始人杨国福一度表示,未来五年,杨国福集团要做到1万家门店,营收突破百亿元,其中,餐饮板块达到35亿元,调味品零售板块达到65亿元。且招股书中,扩大零售产品的供应,也是其募资用途的一项。杨国福集团寄予厚望的零售产品目前主要推出了两个品类,一类为以火锅底料为代表的的复合调味料;另一类则是以自热锅为代表的方便食品。杨国福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目前已上市5款自热麻辣烫、3款自热大火锅和8款火锅底料。杨国福认为,上述两类C端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在招股书中表示,按商品交易总额计算,中国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约828亿元增加至2020年约1216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1%,预计2025年将达到约1818亿元;按零售额计算,中国自热锅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约4亿元快速增加至2020年约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2.9%,预计2025年将达到约176亿元。然而,对比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集团来自零售业务的营业收入仅为3716.3万元。在杨国福天猫官方旗舰店中,其火锅底料产品销售尚可,一款产品月销超过2万,但自热锅产品仅两款月销售破千,与火锅底料差距巨大。或是因为该业务刚刚起步、产品竞争压力较大、适用消费场景较少等原因,导致其销售惨淡。图3 杨国福官方旗舰店部分商品销量图片来源:淘宝APP塔望品牌咨询发布的《自热食品发展背景、消费研究、竞争格局、未来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自热食品开始流行,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催化自热食品呈爆发式增长。目前除了以自嗨锅、莫小仙等为代表的自热食品互联网品牌外,以海底捞、大龙燚、小龙坎、德庄等为代表的餐饮企业,以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为代表的休闲零食巨头,以统一、康师傅、白象等为代表的传统方便食品企业也均积极入局自热食品。当前自热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自热速食正进入集中化、淘汰赛阶段。从自热食品的发展阶段来看,杨国福麻辣烫的自热锅已属于较晚入局。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之中,当前自热产品具备一定的消费场景局限性,也进一步限制了相关产品的销量。灰姑娘基金基金经理王卓玮表示,自热锅产品可以看作方便面产品的升级版,在当前国内外卖产业非常发达的背景下,其消费场景相对小众,但制作流程导致其风味存在一定损失,制作成本也导致其难以在售价上获得优势。图4 杨国福官方旗舰店销售的火锅底料图片来源:淘宝APP但目前来看,C端产品能否卖出,对杨国福麻辣烫来说,似乎压力并不大,因为其将C端产品的大部分销售压力分摊给了加盟商。2021年前9个月,杨国福集团的零售收入中,有2370.5万元来自于线下经销,而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加盟餐厅构成其线下经销网络的重要部分,截至2021年9月30日,超过3900家加盟餐厅持续经销其零售产品。杨国福集团官方公布的2022年招商海报上,以醒目的大字标出“全国所有新签加盟客户现订购两万元C端产品,可享受签一赠三福利”。针对相关活动,杨国福招商人员向《红周刊》记者表示,C端产品以杨国福的自热锅产品为代表,若加盟商购入两万元的C端产品,即可享受缴纳一年加盟费,赠送三年加盟期限的活动,而该类产品要求加盟商必须购买。看似2022年的加盟活动是为加盟商减免了加盟费,加盟商得到了实惠,但不同时间,杨国福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的加盟政策并不统一,多位加盟商表示,其在此前签约时已存在签一赠一或签一赠三的活动。即意味着,若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部分地区2022年新加入的加盟商来说,则相当于较此前需要多购入两万元C端产品。且如招股书表示,自杨国福推出自热锅、火锅底料等零售产品以来,多位加盟商均曾被杨国福集团强制要求购入并“代销”其自热锅产品和火锅底料,金额在2000~10000元不等,但自热锅产品在加盟商的手中却一度变成了“滞销货”。根据招股书介绍,杨国福集团的自热锅产品的建议零售价为24.8元/盒和38.8元/盒,但在《红周刊》记者接触到的多位加盟商中,几乎少有按照建议零售价售出该产品的情况,由于该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加盟商购入的大量C端产品,最后的结果多为送人、半价销售、做员工福利等等。2021年与杨国福麻辣烫解约的加盟商刘丽(化名)表示,杨国福C端产品不好卖是加盟商的共识,其身边的加盟商中,能以建议零售价卖出所购C端产品10%已经算是非常厉害的了,其一度发现杨国福的C端产品在某二手平台上泛滥成灾,其中很可能是加盟商在处理货品。那么,加盟商可以选择不“代销”相关产品吗?曾加盟过杨国福麻辣烫的李虹(化名)表示:“必须购入,若不购入自热锅产品,则无法为门店进货。”刘丽介绍,杨国福集团的加盟商必须通过杨国福自己的APP订购货品,在按需提交订单后,会有文员对相关订单进行审核,在审核时常会为加盟商增添货品,然后再将订单返回让加盟商付款,若不接受其强加的货物,则其原需要定下的货品都不能发货。其一度因此被强制定了不少C端产品,且多次被强加自己并不需要的货品,导致店铺食材损耗极高。刘丽曾因此事向总部投诉,但总部表示,加盟商此前签有必须售卖C端零售产品合同,但刘丽却对此并无印象。由此来看,与其说是加盟商帮助杨国福集团“代销”C端零售产品,不如说是其在为杨国福集团难以销售的C端产品买单。问题在于,即使双方签有合同,目前来看,杨国福集团对C端零售产品寄予厚望的布局模式或并不现实,其若对C端零售寄予厚望,仍需打造除火锅底料外的多款拳头产品,不然,由加盟商进行“买单式代销”的单赢模式恐怕难以长久。运营管理遭诟病加盟商成“收割”对象?加盟商为何会对是否签下相关合同没有印象?在刘丽看来,杨国福集团签合同必须前往上海总部,但自签合同起,加盟商就很被动。“比如预约下午两点,签约时间只有1~2个小时,对方整理合同就需要近一个小时,如果不在剩下的时间赶紧签约,对方就说你错过了签约时间,需要再度预约。且加盟商去签合同都会考虑和培训时间凑在一块,如果合同不签就错过了培训时间,错过再重新报名培训至少要一周,实际上并没有给加盟商太多考虑的时间。”似乎在加盟商开始咨询加盟时,“套路”就已经悄然出现,《红周刊》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杨国福集团咨询加盟事宜时,相关招商人员发现记者对其除青菜外食材不得外购的要求流露出迟疑,就反复强调杨国福集团供应的食材同等品质下均低于市场价。但当记者就该情况向加盟商求证时,有多位加盟商均表示,其供应食材中的大部分高于市场价,且多种食材存在涨价的情况。另有加盟商表示,其购买的设备也高于市场价,且设备的运费高昂,加盟商并不能选择更换更便宜的物流。不过,对于其食材、设备高于市场价格,加盟商们大多表示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是认同杨国福集团的品牌所以加盟,本质上理解其商业模式,也愿意为品牌支付一定的“品牌溢价”。然而,高于市场价的食材却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则让加盟商们苦恼不已。麻辣烫食材品类繁多,杨国福自身的SKU就超过了100种,在如此多的食材种类下,其第三方供应商的食材质量完全不出现问题确实很难,但食品安全是大事,半点马虎不得,出现问题后公司的整改态度非常重要。刘丽对记者表示,其在相关供应商处订的货曾多次出现质量问题,如产品未到保质期已变质、豆制品变色、肉片中存在异物、腌肉疑似解冻过、收到的冻品已过期等问题。其曾多次反映相关问题,甚至曾经投诉至总部,但类似问题还是一再发生,且相关供应商也并未被更换。对此她一度非常担忧:“食品安全是大事,一旦原材料出现问题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加盟商是市场监管机构的问责主体,如果杨国福对供应商把关不严,最后是加盟商承担风险。”图5 杨国福门店食材区图片来源:《红周刊》签订合同后,加盟商相对于杨国福集团来说更为弱势,常常要在多处妥协。装修是加盟商可能踩中的又一个“坑”。刘丽表示,其加盟杨国福集团时,该公司对外宣称装修费用不超过1280元/平方米,结果其80平方米的店面,虽然装修报价单上写的施工面积为80平方米,但首页的店面面积却悄然变为了90平方米,而其最后的折前报价,略低于以90平方米计算的装修总价。打八折后,其80平方米的店面装修价超过了9万元,加上报价中未包含的部分,她的店面最终在装修上就花费了超过14万元。该装修价格已远高于她投资的其他店铺,但花了高价装修的店面却并不让刘丽省心。店面装修完毕后,由于施工方偷工减料,使用了较小口径的排污管使其卫生间经常堵塞,电线布局能省则省,电闸没有漏电保护,差点引起火灾,这些遗留问题折磨了她很久,经过多次向上投诉,相关问题才得以整改。且随着店面稳定运营,加盟商还可能面临诸多设备升级的费用支出,如加装摄像头、硬件系统升级、购买宣传片U盘等等。除了“高价”买不来“省心”之外,某些地区的加盟商难以得到品牌方的帮扶,也是令加盟商心堵的原因。餐饮行业中选择加盟品牌的投资者,往往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成熟品牌的运营管理经验,然而,杨国福集团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却受到了加盟商的质疑。诸多餐饮品牌中,都设有督导一职,该职位主要是代替公司对加盟商进行日常指导、扶持和监督,并对加盟商的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然而杨国福集团设立的这一职位则似乎仅与检查外购食材、罚款等情况挂钩。杨国福集团的加盟商孟迪表示,杨国福集团的督导会以一个月1次~2次的频率到店内检查,一到店内就会拍照,查到外购食材或汤底味道不对等不规范情况即会对加盟商进行罚款,抓到一次可能就会罚款两千。而刘丽加盟的另一家品牌的督导,则与杨国福集团的督导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督导每次巡店态度都彬彬有礼,感觉有很丰富的店面管理经验,来店里会给出很多好的建议和方法,同时也会收集我们商家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总部。而杨国福的督导态度则很无礼,巡店就像收‘保护费’。”据了解,若加盟商不缴纳罚款,杨国福集团的督导则会以封号、解约等做威胁,若被封号,则无法从杨国福集团指定的渠道进货。在刘丽看来,与其他品牌相比,杨国福集团的督导经常罚款,不像是为了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倒像是在创收。但由于在合同中,杨国福集团规定了相当多的细则,且合同中规定的罚款额度往往大于督导罚款的金额,因此加盟商往往是有冤无处诉。“加盟杨国福之后,很少觉得对方将自己作为合作伙伴看待,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成为了品牌创收的工具,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在为‘黑店’打工。”在刘丽看来,这也是其选择与杨国福集团解约的重要原因。以上种种行为之下,加盟商如何保证自身的利润空间成了难题。但在方宝庆看来,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存在诸多加盟品牌,在行业激烈竞争中,若杨国福麻辣烫在对加盟商进行管理时,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考虑加盟商死活,则将损害品牌长久的生命力,只有为加盟商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才是一条长久发展的道路。家族化企业积弊难除“亲属网”管理模式堪忧如果说,SKU众多、以加盟模式为主、大部分地区采用三级代理模式等原因为杨国福集团管理增加了难度的话,那么,诸多亲戚深度参与公司的管理或为杨国福麻辣烫运营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力度不一的重要原因。从公司股权结构及管理层的关系来看,杨国福集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招股书显示,杨国福、其妻朱冬波、其子杨兴宇分别持有杨国福集团41.82%、38.79%和19.39%的股权,且三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除了一家三口掌握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之外,在公司内部,以杨国福、朱冬波夫妻二人为中心,织出了一张复杂的“亲属网”,杨、朱二人的亲戚深度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其中,杨国福一家三口均为该公司的执行董事,杨国福的表妹夫孙伟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及子公司四川杨国福董事兼总经理,负责杨国福集团生产的管理及监督,并管理集团研发和生产中心四川杨国福;杨国福的表妹韩晶任公司股东代表监事及监事会主席,主要负责监督集团的日常运营与财务活动。此外,朱冬波的堂妹朱丹丹为子公司沃福楼的董事兼总经理,其外甥女张帆为杨国福集团子公司鑫绪(上海)信息技术和上海昂铮的董事兼总经理,张帆的丈夫白杨则为子公司上海月蓝的董事兼总经理。除此之外,杨国福集团的第三方代理商中也不乏其自家亲戚。其中,朱冬波的妹妹朱冬艳控制的北京东西丰负责集团北京、天津、重庆、河北的328家加盟餐厅;表弟孙国荣控制的南昌恒宣盛盟负责江西、福建的251家加盟餐厅;杨国福的堂妹夫李建华控制的广州海兰负责广东593家加盟餐厅的管理和监督。当亲戚关系与公司经营紧密的缠绕在一起,原则就有可能被“人情”所腐蚀,“自己人”文化已经在杨国福集团内部悄然滋生。尚且不提高管及创始人亲戚,仅区域代理、市场经理、督导等“自己人”的店面,似乎就有不遵从杨国福集团管理规则的情况。2021年,孟迪已开业三年的杨国福门店撤店,其主要原因就是杨国福集团要求其加盟商店面满三年则需重新翻新,而孟迪已不愿再继续增加投资,于是选择撤店。而另一位加盟商表示,其到访过区域内某市场经理经营的店面,其店内装修老旧,并未遵循杨国福满三年需重新翻新的规则。而记者从大众点评的带图评价来看,该店面2017年~2021年始终保持着同一装修样式。区域市场经理尚且能够对公司加盟规则有所忽视,若创始人亲戚在管理自己的加盟店、加盟商的过程中,对公司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杨国福集团是会坚持管理原则,还是屈服于人情,就难免令人担忧了。(本文已刊发于3月19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近两年,餐企登陆股市的步伐大了起来。奈雪的茶冲刺港股“奶茶第一股”,捞王和七欣天争抢“中国火锅第三股”的宝座,乡村基、老乡鸡和老娘舅拼出中式快餐的风采,如今,麻辣烫赛道来了,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工作日的中午,杨国福餐厅不时会迎来一拨拨的客人,他们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在冰箱前自助挑选想要的食材。结完账五分钟后,一碗荤素搭配、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就被端上台来,等待着客人的享用。
店内用餐的莉莉(化名)告诉记者,“中午吃什么”是每天的难题,尤其是公司同事来自不同省份、口味也大为不同。 而汤底多样、调料自选的麻辣烫刚好能够兼顾不同的口味,选择杨国福则是因为“老牌”更得青睐。
与莉莉想法相似的人不少,除了堂食者,身穿蓝色或黄色制服的外卖骑手也是杨国福店里的常客,他们匆匆地来又去。
不过,在这里用餐的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身处的这家麻辣烫餐厅,如今或要迎来发展阶段的重要时点。近日,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杨国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中信建投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一直与“张亮麻辣烫”齐名的杨国福,如今更快一步地向资本市场迈去,冲刺“麻辣烫第一股”。
吴鸣洲 摄
号称第一
杨国福麻辣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3年,当时,公司创始人杨国福及其配偶朱冬波于哈尔滨市开设第一家以“杨记麻辣烫”品牌命名的自营麻辣烫餐厅。
2007年,第一家以“杨国福”品牌命名的加盟餐厅在哈尔滨市开业。
通过标准化、系统化、易拓展的加盟模式,近年来,公司的加盟餐厅数量迅速增长。
公司于2019年新开993家餐厅,于2020年新开1475家餐厅,并于2021年前九个月新开970家餐厅。以2020年的数据来计算,每一天都有4家杨国福麻辣烫开业。
截至2021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其中包括上海的3家自营餐厅,其余在国内31个省市的5759家为加盟餐厅,以及21家海外加盟餐厅。
这家位于上海浦东的杨国福餐厅就是加盟餐厅,店内的座位不超过10个,约有5名店员。透过收银台后面半开放的煮菜窗口,能够窥见厨房内部的一隅。
虽然餐厅的面积不大,但据店内负责人介绍,平均每天能有一两百单的生意。
吴鸣洲 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0年的商品交易总额及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餐厅数量计算,杨国福在中国的中式快餐市场、以及中式麻辣烫市场中均排名第一。
而杨国福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外卖业务的发展。
美团平台大数据显示,2019年小吃产业订单量占比超过1%的细分品类共有17个,排名靠前的是快餐简餐、麻辣烫、面条、米粉、粥、包子、黄焖鸡、炸鸡炸串、米线、饺子等。其中,麻辣烫的订单量占比为6.0%,排名第二。
这意味着,麻辣烫是不少消费者的外卖选择。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公司在两大线上外卖平台上有外卖运营管控权限的麻辣烫餐厅已经分别超过3400家和4000家。
依赖加盟
受益于餐厅规模的飞速扩张,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1-9月(下称“报告期”),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82亿元、11.14亿元、11.6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69亿元、2.02亿元。报告期内,虽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下滑,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销售开支明细方面,杨国福近年来在市场推广和广告开支上有所增加。招股书显示,2019年相关支出为76.9万元,占总比为3.3%;到2020年上涨至221.8万元,占总比为8.8%;截至2021年9月30日,相关支出为414.8万元,占总比为14.1%。
从区域划分来看,杨国福的市场重点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招股书显示,近年来,公司在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销售货品业务收入占总比的比例逐步提高,报告期内的占比分别为77.0%、80.8%和82.6%。
从收入分类来看,公司主要通过餐厅运营业务分部获得收入,包括加盟餐厅、自营餐厅和其他。
由于公司旗下的餐厅多数为加盟餐厅,加盟餐厅业务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加盟餐厅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收取的加盟费和系统维护费以及向加盟商销售货品。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加盟餐厅的收入分别为10.36亿元、10.56亿元、10.9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6%、94.8%、94.3%,近年来提升明显。
相对应的是,自营餐厅收入占比则逐步下降,2019年占比为1.4%,到2020年下降至0.7%,截至2021年9月30日占比进一步减少至0.5%。
记者发现,这或许是因为公司的自营餐厅在逐年减少。报告期内,杨国福的平均自营餐厅数量分别为6家、4家、3家。
此外,公司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加盟模式,为保障食品安全、服务质量以及保障所有“杨国福”麻辣烫餐厅一致的用餐体验。为此,公司通过内部团队直接管理和与第三方管理伙伴紧密合作的方式监督和管理公司的加盟餐厅,保障加盟餐厅提供的食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高速扩张
在一些消费者看来,麻辣烫或许是高性价比的选择。
但以记者的亲身体验来看,即便享受杨国福店内88折的折扣,一碗以蔬菜为主的麻辣烫的售价也达到了30元。
吴鸣洲 摄
招股说明书也指出,报告期内,公司自营餐厅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34.3元、32.3元、29.3元。
这一售价的背后隐藏的是公司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即使公司表示运营自营餐厅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报告期内,自营餐厅的毛利率高达70.6%、65.7%、61.4%。
以2021年前9个月的毛利率数据来计算,一碗售价为30元的麻辣烫,其成本仅为11.58元。
而已经登上港股市场的海底捞(全部为直营店),其2019年-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7.68%、57.15%,低于同期杨国福自营餐厅的毛利率。
虽然自营餐厅的毛利率有所下滑,但是整体来看,公司的毛利率在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27.9%增加至2020年的28.7%,并由2020年前9个月内的26.8%增加至2021年同期的30.2%。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加盟业务的毛利率在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分别为28.9%、30.5%、30.7%。
与张亮麻辣烫只负责品牌管理、原料需外采而非自产的模式不同,杨国福采用的是自建物流的模式。
自2010年开始,杨国福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建立起多个物流基地。2018年,杨国福斥资自建研发工厂,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便是生产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所需的麻辣烫底料、调味料等。
据悉,杨国福向加盟餐厅销售特定货品,例如四川工厂生产的调味料,以及公司向第三方采购的货品,包括食材、调味料、设备及其他餐厅运营所需材料。 仅是将从第三方购买的产品转手给加盟商,杨国福就收获了约20%的毛利率。
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将更多的成本,转嫁到了加盟商的身上?
记者以加盟商身份向相关负责人咨询时获知,乡镇、县级市的加盟费用为2万元左右,地级市的加盟费更高,加盟协议存续期间每年都需要交付。除了前期支付的加盟费和1万元的保证金,还有一次性的设备采购费约7万元,店铺装修方面则是总部提供装修团队和装修材料。至于日常采购,除了新鲜蔬菜可以在本地购买,其余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向杨国福总部采购。
根据招股书的信息,报告期内,公司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加盟餐厅的平均销售额为16.05万元、16.63万元、15.9万元。
也就是说,加上加盟费,一家县级市的加盟餐厅一年就能为杨国福至少贡献近20万元的收入。
反之,对于加盟商而言,除了上述加盟的费用,还要再算上房租、人工、水电等费用。
正因如此,已经5783家店铺的杨国福仍然计划继续扩张。根据招股说明书,杨国福将于2022年至2024年每年在中国开设不少于1000家加盟餐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杨国福餐厅数量整体处于增长状态,但每年关闭的餐厅数量也不少。尤其是2019年,杨国福新开了986家餐厅、关了1068家,整体还减少了82家餐厅。
家族式发财
截至最新披露,杨国福共有5位股东,分别是杨国福、朱冬波、杨兴宇、上海福果果、上海圣恩福,持股比例分别为38.79%、38.79%、19.39%、1.94%、1.09%。
其中,杨国福与朱冬波为夫妻关系,杨兴宇是两人的儿子,三人为一致行动人。而上海福果果为员工激励计划持股平台,上海圣恩福为第三方管理伙伴负责人激励计划持股平台,杨国福为这两个持股平台的唯一普通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冬波的妹妹朱冬艳持有上海圣恩福约18.74%的合伙权益,朱冬波的表弟孙国荣持有上海圣恩福约4.11%的合伙权益。
2021年的前三季度内,杨国福进行了股利分配,金额为1亿元(扣税后为8000万元)。由于杨家三人掌控了公司大部分股权,上述分红几乎都落入了实控人一家的口袋。
不仅股权方面完全由杨氏家族控制,杨国福夫妻的近20个亲戚与公司存在业务往来,包括加盟业务、零售产品经销、第三方管理。例如加盟业务,包括朱冬艳在内的14个关联人士为公司授权的加盟商,经营“杨国福”品牌麻辣烫餐厅。报告期内,交易金额分别为1176.68万元、1204.26万元、1590.36万元。
第三方管理业务方面,包括朱冬艳在内的3个关联人士为公司的第三方管理商。而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的第三方管理伙伴数量为18家,占比为16.67%。
可以看出,杨国福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
事实上,这与公司最初的发展模式有关。
2005年,“杨记麻辣烫”的红火生意让周围的亲戚朋友艳羡不已,自然希望“帮忙安排一下”。杨国福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道:“先送人一个牌子,反正都是亲戚朋友,都一起干吧,大家都是苦过来的。”
不仅如此,杨国福麻辣烫的竞争对手张亮麻辣烫,发源地也是哈尔滨宾县。
此前还有消息称“张亮是杨国福的外甥”,但实际上两人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亲属关系。“杨国福是我姑家的表姐夫,公司两人是平辈。”张亮如此澄清道。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2-02-15 20:02
来源:
和讯网
“杨国福”冲刺麻辣烫第一股!6000家街头小店能否讲好资本故事?
麻辣烫“双雄”之一的杨国福麻辣烫打算冲刺上市了。
中国证监会国际部近日披露,杨国福麻辣烫的主体公司——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向证监会提交了《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申请材料。这意味着,一旦获得受理,其有望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自2003年品牌创立至今19年来,杨国福麻辣烫已经走向了全国,旗下门店也超过6000家。不过,加盟形式下,伴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频频发生,其也多次被监管部门点名甚至罚款。
不仅如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麻辣烫赛道也并非一片蓝海。根据启信宝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麻辣烫企业超过17万家。众多企业厮杀之下,杨国福麻辣烫能否保持优势并顺利上市?
6000余门店每年加盟费用上亿
杨国福麻辣烫品牌始创于2003年。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的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三名自然人股东,即杨国福、朱冬波和杨兴宇三人分别持股40%、40%和20%。其中,杨国福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是正宗的川味菜品。不过,杨国福却是一个东北人。用杨国福麻辣烫官网的说法,“2000年一次在街头与麻辣烫偶遇,至此杨国福夫妇与四川蜀文化中的麻辣烫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杨国福麻辣烫前身杨记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在哈尔滨永和街成立。2004-2005年,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其第一家加盟店诞生。2007年,杨国福成立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经12年的沉淀,于2015年将集团总部设于上海。
杨国福全球中心 图片来源:杨国福官网截图
扎根于麻辣烫小吃的杨国福麻辣烫快速发展,并从最初的哈尔滨街头小店走向了全国。根据官网资料显示,杨国福麻辣烫目前拥有6000余家加盟店。
正在准备冲刺上市的杨国福麻辣烫财务情况如何?据媒体报道,2019年底,杨国福曾在采访中透露,当年公司营收预计将达到13亿元,这其中,加盟费只占两成,多数收入来自商贸模块,包括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五年内,公司计划将海外门店的数量扩展至1000家,国内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达100亿元。
公司官网显示,自2017年开拓国际市场以来,公司未来还有意加快拓展海外门店的布局。
不过,杨国福麻辣烫财务数据目前尚无官方披露口径。而根据杨国福麻辣烫官网披露显示,不同地域店铺加盟费用不同,加盟费用为19900元/年-39900元/年。以价格最低的乡镇、县级市19900元/年计算,6000家门店加盟费用约为1.19亿元/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分析,杨国福麻辣烫近几年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与其精准定位有关。“它以高性价比的成本,产出符合大众市场年轻人消费的产品,切入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且很明确要通过加盟的方式帮助自己在短时间实现快速扩张。”
加盟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频现
加盟模式下,杨国福麻辣烫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食品安全问题也纷至沓来。
2021年7月份,网络上有视频曝光其存在店内仓库混乱,食材被老鼠咬过,厨房抹布同时洗菜洗鞋,猪肺不清理便直接水煮使用,配料袋直接下锅煮等食品安全问题。
就此,2021年7月25日,杨国福麻辣烫发布致歉声明称,目前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且已派工作人员前往监督,同时向门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标准作业流程。
不过,这似乎并非个别加盟店的现象。2021年8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开6起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情况。其中就包括“杨国福”麻辣烫店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通报,2021年7月24日,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获知深圳市杨国福麻辣烫店存在汤料污秽不洁等食品安全问题的线索后,立即对该门店进行现场检查,针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并查封了涉事门店,没收违法所得,罚款5万元。
2021年7月26日,在市场监管总局的统筹指导下,广东、上海、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
对于杨国福麻辣烫的食品安全问题,朱丹蓬分析,加盟模式下,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质量内控体系面临挑战。部分加盟商为了节约成本,在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不会全力落实。基于此,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如果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现问题,这将不利于公司品牌的长期发展。
杨国福麻辣烫也试图完善其运营体系,公司设立了上海全球中心和成都研发生产中心。据官网资料显示,2018年9月6日,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
此外,其还也有意进行零售化转型。2021年初,杨国福天猫旗舰店上线,主打产品包括自热麻辣烫和火锅底料。从其产品形态来看,与海底捞、自嗨锅、德庄等自热火锅相似。
杨国福官方旗舰店 图片来源:第三方购物平台截图
不过,杨国福麻辣烫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难以根治。根据北京消协官方微信公众号1月15日发文显示,北京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以来,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门店数量达到17家,位居第三位。
餐饮企业上市可能面临的挑战
门店达到6000多家,杨国福麻辣烫已成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但麻辣烫赛道并非蓝海。根据启信宝2月10日提供的数据,全国的麻辣烫企业已经达到了17.65万家。
众多麻辣烫企业中,杨国福麻辣烫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张亮麻辣烫,两家企业也被外界称为麻辣烫“双雄”。2019年7月,一则有关“张亮是杨国福外甥”的讨论甚至曾经登上微博热搜。不过,也有说法称二人是平辈的远亲。
激烈竞争中,杨国福麻辣烫能否成为麻辣烫第一股?事实上,近几年来,多家餐饮企业和火锅企业已经登陆资本市场,还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融资或者正在冲刺资本市场。
继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等企业上市后,2020年1月15日,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中式餐饮集团九毛九在港交所敲锣;2021年6月,巴奴毛肚火锅被爆出完成超5亿人民币的融资,由CPE源峰领投,日初资本、高榕资本、番茄资本跟投。此外,春节前夕,绝味食品公告宣布其间接参股的和府捞面准备赴境外上市。
资本市场对于火锅企业和餐饮企业上市态度如何,杨国福麻辣烫此次冲刺资本市场又可能面临哪些关卡?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餐饮企业长期以来上市愿望都比较强烈,但这类企业在国内上市比较难。
“餐饮公司上市的主要难度在于收入和成本的核查。”上述投人士分析,餐饮企业往往采用加盟模式运营,现金交易比较多,企业是否存在刷单等造假行为难以核实。至于杨国福麻辣烫,其食品安全问题未来可能也是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果被监管部门罚款且金额较大,就有点麻烦了。”
该投行人士表示,相对而言,餐饮连锁企业在香港上市稍微容易一些,这也是许多类似企业近几年选择冲刺香港上市的重要原因。
朱丹蓬则认为,资本加持固然有助于巩固企业护城河,但上市并非一劳永逸。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他们依旧面临供应链完善度、品牌调性、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
就此事冲刺上市相关事项,2022年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杨国福”冲刺麻辣烫第一股: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6000家街头小店能否讲出好资本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盟杨国福一年能赚多少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