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经济背景下,贷款房贷和消费贷款的区别还合适吗?

  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较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 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如何?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2023 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楼市能找回信心吗?本期特邀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进行一一解答。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  核心观点:  2023年世界经济将面临增长下行的挑战,同时通胀仍在历史高位区间徘徊,呈现为“滞胀”状态;  在外需仍然较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  可考虑降准2-3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进一步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增强其购债能力与扩大信贷投放能力;  我国股市的利好因素较多,股市上涨的动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警惕海外局势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随着政策落地和力度的加强以及市场周期运行,2023年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走出“谷底”;  目前消费贷利率在3.6%以上,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同时应加强居民信用管理与资金用途监管,避免利用信贷资金进行金融产品投资。  以下为对话全文:  2023年全球经济或将呈现“滞胀”状态  金融界:您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如何,有哪些主要特征?  连平:如果说2022年世界经济主要承受了通胀高企和美联储大力度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那么2023年世界经济将面临增长下行的挑战,同时通胀仍在历史高位区间徘徊,呈现为“滞胀”状态。金融风险和国别风险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由紧向松调整。具体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运行可能体现四个特征:  一是全球通胀逐季走弱,但压力犹存。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全球供应链部分修复、全球能源食品价格回落、强势美元的阶段性高位已过和2022年高通胀基数等五方面因素,使得2023年全球通胀表现出出逐季走弱态势。然而,2023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不小。通胀结构可能已由能源价格传导至核心通胀分项,使得通胀更具粘性。紧缩的劳动力供给也可能推升通胀中枢上移。房价下行向房租传导存在滞后性。  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2023年,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美国经济可能于二季度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欧洲经济面临三重压力,日本经济衰退概率也正在上升。  三是全球金融风险可能加速暴露。高利率和经济下行使得全球金融体系承压,风险加速暴露,主要可能体现在四个方面:高利率下美欧高债务存量导致偿债压力和融资成本猛增、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加剧、小型金融机构不稳定和个别新兴市场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四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在摇摆中前紧后松。随着2023年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形势的变化,美联储可能不得不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思路。通胀较高需要继续执行紧缩政策,但前期紧缩政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滞后显现,经济增长大幅下行以及失业恶化又需要宽货币支持。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处于左右摇摆之中。  总的来说,2020-2022年这三年间,世界经济走过了一轮“疫情冲击经济—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复苏—通胀高企—货币紧缩—经济增长下行”进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很可能大幅下行,而2023年全球通胀仍在高位徘徊,使得全球经济呈现“滞胀”状态。  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 2023 年的中国经济?  连平:当前中国经济在外部和内部均面临较大挑战。从外部来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外需持续走弱,导致我国出口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内部来看,由于近三年市场主体连续受到疫情冲击,导致内需疲软,恢复较慢。尤其是消费在三年中两次出现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了经济稳步复苏的步伐。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总体走势是内需加快恢复步伐。在需求回升、就业形势好转、服务业加速恢复、房地产销售回暖和汽车销售强势叠加低基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社会消费将显著回升,消费重新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投资继续担当扩内需和稳增长重任,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成为主要抓手,但在2022年较高基数下,增速有所放缓;出口承压,增速前低后高,以人民币计全年可能出现负增长,对GDP形成拖累;物价基本保持稳定,CPI和PPI先降后升,CPI高PPI低的格局延续;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继续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升;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房地产投资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对投资的拖累程度逐步改善;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货币政策偏松调节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带动下,内需加快恢复,推动GDP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预计 2023 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连平:2023年,在外需仍然较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一是消费快速回升。疫情发生前,最终消费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2010年至2019年,除个别年份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始终保持在55-69%的区间之内。2021年,由于疫情整体可控叠加低基数效应,最终消费对当年GDP的贡献超过80%。鉴于疫情管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诸多因素将会助推消费显著回升,使得消费在2023年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二是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管在低基数效应下,消费会出现较大回升,但在疫情反复之下,恢复程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投资仍将起到稳增长的托底作用。二十大和《扩大内需战略纲要》都指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期间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新基建和中高端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基建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扩大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升级和提高经济循环的水平。结合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新基建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基建相融合的基础设施。三是重大科技、科教以及产业技术等支撑研发的创新基础设施等。中高端制造业是我国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制造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推动LPR下行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  连平: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更有针对性地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用。一是将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2%上下水平,广义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围和延期税费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与针对性,加大力度支持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加快收入恢复,推动需求增长。  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与2021年和2022年相接近,保持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与消费的有效带动作用;必要时可以考虑再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消费与房地产市场恢复。  四是将部分财政资源适当地用于企业员工薪酬保持方面,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消费增长,同时增大转移支付对民生领域的直达规模。  五是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转移支付,加大对转移支付结构用途的指导,加快财力下沉,加大在基本民生和薪酬保障方面的政策指导和管理。  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偏松调节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提供持续且充足的资金支持。  一是通过逆回购、MLF等操作适度调节基础货币投放量,但要注意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可考虑降准2-3次,每次下调0.25个百分点,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进一步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压力,增强其购债能力与扩大信贷投放能力。  二是继续推动市场利率稳步下行,改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能力,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推动LPR尤其是五年期LPR下行,着力扩大企业与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三是更加聚焦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金融调控的精准度;将结构性工具扩展至消费领域和房地产领域;进一步放宽房地产金融政策,推动商业银行下调首套与二套房贷款利率,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2023年我国股市上涨动力相对较强  金融界:2023 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连平:2023年资本市场存在六大有利因素。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在摇摆中由紧向松。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从收紧回归中性。随着本轮加息周期的趋缓直至结束,压制全球各类资产的重要因素将逐渐消失,对资本市场形成利好。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美联储政策转向有助于释放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改善外部流动性预期,使外部资金回流中国,提升权益市场配置价值,打开估值修复空间。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幅度比2022年大。随着稳增长政策起效及防疫政策的优化,预计2023年上半年经济将逐步复苏。房地产行业回归良性发展及消费进入回暖轨道将带动2023年的GDP增长,从而使股市盈利增速加快。预计2023年下半年A股盈利拐点出现,夯实中期修复基础。  三是二十大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因此,2023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数字经济、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将成为股市的重要成长点。  四是人民币升值利好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是影响A股走势的间接变量。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股市中热钱的流出动力就会加大,同时外资投资A股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市下跌。反之,人民币升值就可能导致股市上涨。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走向中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空间提升,这将对我国股市形成利好。  五是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比2022年更大、财政更加积极。2023年,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相对宽松,财政政策继续发力。2022年末央行降准及相关监管部门地产融资支持政策表明2023年市场流动性仍将处于合理充裕的水平,这将对股市的上涨形成一定支撑。然而,地产或仍是2023年宽信用的堵点。市场流动性充裕从银行再流出回到资本市场。2023年的A股资金面比2022年会好很多,预计包括银行存款、公募基金、险资、北向等在内的各路资金将持续净流入,对股市行情形成支撑。由于2022年各类资产均表现不佳,居民存款意愿有所增加。随着2023年市场情况的好转,居民有望将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至股市。  六是估值水平低。对于当前的股市而言,最大的优势是估值便宜,目前A股的估值为11.82,大幅低于历史平均值(18.68)。估值的优势令市场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使得A股当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2023年股市的投资价值相对较高。  虽然前景光明,但股市在2023年仍将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扰动,形成阶段性市场风险。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海外资产将会受到较大冲击,这也可能引发我国投资者投资情绪的震荡,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衰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黑天鹅风险事件。  风险一是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存在工资-物价螺旋上涨可能性。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稳定可能对我国各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股市的盈利。  二是各国央行加息拐点不确定。在抗通胀和恢复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各国货币政策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外部流动性的不稳定可能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地缘政治风险对资本市场造成不良扰动。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除,而且存在引发其他地缘政治风险的可能,这可能引发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对股市形成冲击。  四是中美贸易稳定性仍较脆弱。当前,美国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对华减征关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进出口的不稳定将对A股相关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2023年我国股市的利好因素较多,股市上涨的动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警惕海外局势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走出“谷底”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 2023 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2023 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连平:展望2023年房地产市场,考虑到整体宏观经济压力较大,外需放缓及财政压力可能会抑制明年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能力,房地产投资改善的预期变得更为迫切。需要认识到住房政策和引导的方向较过往几年明显加强。政策加码到市场回暖仍然需要耐心。随着政策落地和力度的加强,以及市场本身周期运行,2023年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走出“谷底”。住房销售及房价将于下半年企稳走升,销售可能前低后高,重点城市房价二季度末开始率先存触底回升。防疫政策的调整以及住房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是支撑房地产市场重新回暖的重要因素。参考过往经验,个人住房信贷增速回升到销售改善有望在此后的两到三个季度效果逐步体现,即到2022年二季度下旬销售预期可能摆脱“谷底”,三季度可能实现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22年的-25%回升至-2.5%左右,跌幅有较大程度收窄。  受供求关系对住房销售产生的边际影响,2023年全国房价涨幅可能止住跌势。上半年,房价可能会延续2022年的下行态势,仅个别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房价可能保持坚挺;下半年,库存偏低的大城市房价有望率先反弹,并带动更多地区城市房价企稳。结合过去类似周期的房价表现,预计本轮房价的拐点大致在2023年二季度初期,全年新房价格增速可能从2022年末的-2.5%回升至0%附近,二手房价格增速可能从-4%升至-0.5%。一线城市房价看涨,到年末新房价格涨幅可能达到3.5%,高于2022年2.5%,二手房价格涨幅在3%左右,较2022年的1%回升约2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将有所企稳,土地购置面积跌幅可能较大幅度收窄,土地成交价格适度上涨,下半年部分大型民营房企有望逐步回到土拍市场。伴随部分房企现金流状况的改善和土地政策的松动,土地市场成交有望向正常水平靠拢,土地购置费对房地产投资的拖累程度将有所下降。  2023年房企资金边际改善促投资信心恢复,房地产投资将触底企稳。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然将受制于周期惯性和基数因素,投资增速料出现进一步走低。下半年开始,一方面,房企资金面将有所改善,得益于住房销售回款走升和住房金融政策在供需两端的支持,预计下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分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预收款、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预计全年房屋新开工及建安工程投资将有所改善,四季度收敛的幅度更大。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收窄,如果政策落地效果积极,投资增速有望从今年的-10%回升至-5%。  快速且有效推动经济恢复是市场对于2023年普遍的期待  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 2023 抱有怎样的期待?  连平: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更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努力完成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中间年份,随着我国向着“远景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经济运行态势正在变好。快速且有效推动经济恢复是市场对于2023年普遍的期待,这就需要各项政策加大力度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政府杠杆率可由2022年末的50.7%左右调升至2023年末的54%左右,适度扩大中央政府负债、降低地方政府负债,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落实各项稳增长政策。可考虑再度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元左右,重点支持基建投资增长、居民消费与房地产市场恢复。进一步挖掘国有经济有关实体所积累的财政资源,结构性地用于急需支持基建、消费、民生等重点领域,发挥好关键性作用。  央行创设消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商业银行将个人消费贷利率降至3%及以下水平,目前消费贷利率在3.6%以上,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同时加强居民信用管理与资金用途监管,避免利用信贷资金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推动五年期LPR利率下调30bp以上,部分城市将首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一成,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建议创设房地产金融支持类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部分城市适当扩大二手房指导价的监测波动范围,进一步优化购房政策,取消在过往楼市过热时期所出台的限制性购房政策,推动存量房去库存。  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着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财政对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民医疗、生育、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保障工作,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同时考虑出台相关提振支持偿付能力和需求端的促消费政策,针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也需要大力推进稳外贸政策。  来源为金融界银行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摘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业务体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很多缺陷,而银行也因此需要承担诸多风险。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慢慢发展起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机制也逐步完善,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各种风险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本文以平安银行为例,介绍目前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种类和现状,并分析了平安银行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不足以及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这将有助于促进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提升其在信贷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第1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背景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提倡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由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不断推出的刺激性消费优惠政策,以及互联网金融线上消费的日益丰富,直接推动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所有商业银行都将个人消费者信用视为个人业务的关键。2016年下半年,平安银行开始实行零售业务转型计划,截止到2017年末,零售业务转型非常成功,相对应的业务净利润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也在这次转型中暴露出来。一方面,由于人们信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信用体系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体系。同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对象主要是个人,相比企业来说,除了受到个人的工资及奖金等还款来源影响以外,还受到个人的消费意识及消费习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积极降低风险,改善业务管理,保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可以持续发展等前提下,商业银行应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完善各种制度。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xxxx指出,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追求目标,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质量,中国政府也出台各种政策完善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机制,预防和减轻金融风险已成为金融业的首要任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金融市场上大多数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提供的,而在商业银行所有业务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占比最高,因此控制好此类业务的风险不仅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收益,而且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安银行作为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最快,最成熟的银行之一,研究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以及该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这将有助于平安银行建立更加完整的风险未来的管理体系对于其他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童敬党和谢开勇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了个人消费者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及法律意识薄弱、银行掌握的大数据信息与个人实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陈旭东(2011)认为信贷风险是由银行内部和宏观环境造成的。指出要尽快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相关法律,以此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许世华(2016)认为,个人消费信贷与借款人的收入水平、收入稳定性、收入与还贷的比例、贷款用途、个人资质及个人的消费习惯直接挂钩,从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蔡闽(2016)认为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主要是要做好借款人的信用调查、去抵押担保化、增强借款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保持较低的杠杆比率等。 1.2.2 国外研究Ranciere(2006)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会影响不良贷款的状况。要想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就要保证金融自由化程度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又不宜过高,应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AItman和Saunder(2008)对2001年土耳其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采用存款保险法只是暂时的风险防范措施,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能有效消除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由于存款人和借款人行为变化对信贷风险影响较大,因此,指出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应包括贷前对借款人的全面调查和贷后的持续跟踪,这一整个风险防范过程必须是全面的、连续的且有效的。Christine A(2013)认为,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可以通过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与保护,风险规避和风险抑制等方面实现,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得出现阶段对应业务存在的风险管理缺陷。然后通过重点介绍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对应我国此类业务的发展现状,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平安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个人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平安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创造更高的收益,同时对其他商业银行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综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相有关概念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引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第三部分:阐述了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特点,然后针对此现状作出了贷款五级分类并进行对应的分析,最后得出平安银行贷款存在的主要风险。第四部分:分析平安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平安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第六部分: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 1.3.2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文章,我对本文研究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内容,对现阶段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案例分析法:本文以平安银行为研究重点,分析了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收集整理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违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平安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缺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调查研究法:本文撰写过程中,通过跟在平安银行工作的人交谈,具体了解到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平安银行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违约案例,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2章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1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个人消费信贷是指借款人凭借个人信用状况、工作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借款用途等,以信贷、抵押、质押担保形式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的产生反映了我国的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为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需要提供的快捷贷款服务。个人消费贷款是银行向个人发放的贷款,此类贷款的主要用途是个人消费,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人会选择信贷消费来满足个人生活的消费需求。该类贷款的特点是金额小、期限短,覆盖人数多,贷款成本低,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个人住房贷款是借款人为购买商品房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直接抬高了各地房价,这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压力。汽车消费信贷是指发放给有买车需求的借款人的贷款。通常是由银行联合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向借款人提供担保,并一次性支付购车费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信用的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信用卡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信誉良好的人发行的特殊卡。这是一种特殊的信用证。持卡人可以使用该卡在发卡机构指定的商家处进行购买或购物,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机构中存入或提取现金。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使用信用卡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信用卡发展速度非常快。信用助学贷款是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助学政策,向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提供的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种担保形式。此类贷款由国家提供助学金的保证,在校申请者可以享受免息,等毕业后仍然享受低于同等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 2.1.2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81年-1990年):在1980年代,中国的房地产改革才刚刚开始。建行在国内银行业中是最先开展住房贷款业务的,不仅满足消费者购买住房的消费需求,而且间接推动了中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差,国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不足,导致个人消费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但是这时候的个人信贷业务已经开始萌芽。发展阶段(1991年-2008年):此阶段中国为了发展经济,开始推行住房改革政策,消费者为了满足购买商品房的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直接推动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在1990年代中期,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始盛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认识了解信贷消费,进一步促进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那时,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的房地产和汽车市场日益活跃,个人住房贷款和私人汽车贷款成为社会消费信贷的主流业务,而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在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尽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良贷款案件,银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政府和各家银行开始制定各种法律、制度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但由于当时国内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而后便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继续向前发展,并开始探索更加广阔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规范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变化。政府逐步出台相关政策来刺激消费,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信贷产品供客户选择。同时,一些新兴的信贷产品也开始出现,例如房地产抵押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汽车贷款等。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也在加剧。商业银行只有加强风险管理,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才能获得高利润,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2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2.2.1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入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对消费者放贷后,由于借款人存在不确定性,如借款人的收入情况、工作稳定性、信用意识及消费习惯等,导致不能按时偿还借款,商业银行的预期收入由此产生偏差,最终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2.2.2个人信贷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的定义进行分类,可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为下述类型: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收入减少、工作变动、消费行为改变或者各种突发事故,导致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长久以来,信用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即借款人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借款合同的风险。这种风险在银行各类业务中普遍存在,如果银行不加以重视,将会给银行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市场风险是指银行贷款因市场价格波动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商品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是较为常见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的汇率和利率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大,,因而市场风险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操作失误或者机械系统的程序错乱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的原因包括:人为操作错误,计算机系统程序故障,不正确的工作程序和不合理的内部控制等。在这里指商业银行由于不合理的人员分配、不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混乱的内部管理流程等因素而导致个人贷款出现损失。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方面存在操作风险:一是运营流程操 作不当导致的操作风险,这一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没有做好客户贷前、贷中、贷后方面的审查工作,导致贷款的严密性出现纰漏;二是外部欺诈导致的操作风险,指的是借款人采用虚假资料来骗贷,然后出现违约现象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随着我国信贷市场发展越来越快,各种中介机构为了获取利益,为客户包装个人信息,让客户成功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出现违约和坏账现象,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损失。管理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要确保在个人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都会增加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商业银行对银行贷款风险不够重视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对借款人申请资格的审查上面,银行工作人员只是按照既定步骤审查借款人提交的资料,具体的真实性全凭个人工作经验判定,并没有深入、全面的调查,而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有限,不足以准确识别风险,这都可能导致银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2.3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他认为全面掌握贷款者的个人信息,从而确定贷款者的贷款资质,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必要条件。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贷市场上,首先表现为金融机构和贷款者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向贷款者提供信贷服务,从而获取收益。贷款者在整个信贷活动过程中,是拥有绝对信息的一方,许多贷款者为了可以成功获得贷款,他们经常隐瞒自己的不利信息,甚至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这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方信息创造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相关审查人员的判断,最终导致违约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个人征信系统和一些固定系统来尽量搜集有效的贷款者信息,以此来减少不良贷款风险的发生。(2)风险资产管理理论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指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强调商业银行要想确保各项业务能够顺利进行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大多数银行往往只注重某一种较为突出风险的监管,这是不够的,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是多样化的,极其复杂的,因此对风险的防范也应该是全面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在1960年代之前,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围绕资产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展开的。当时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资产业务,强调通过资产业务减少银行资金周转带来流动性过紧局面,短期贷款业务更是被银行推崇。在1960年代后期,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信贷继续增加。银行通过积极拓宽资金渠道的来源和同业拆借等金融工具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从而抢占市场先机,这也使得银行财务杠杆被逐渐放大。随着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注意力开始由资产管理变为负债管理,西方银行固定利率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开始动摇,借款人开始偏爱浮动利率,这也加剧了市场利率的波动。此时,强调资产负债业务一体化管理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由此产生,强调全面防范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贷款风险。第3章 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识别3.1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3.1.1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目前平安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分为两类: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公司贷款分为一般公司贷款和贴现。个人贷款分为住房抵押贷款、经营贷款和汽车贷款。其中,2019年公司贷款总额9659.84亿元,比去年增长14.5%;2019年个人贷款总额13572.21亿元,比去年增长17.6%。目前平安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主要是“新一贷”,这一产品也是当前金融市场上主要的消费贷款产品。 3.1.2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1)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信贷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刺激居民消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地不断提高和居民消费观念地改变等,都直接拉动了中国信贷市场的需求,使得我国信贷市场飞速发展,各金融机构也争相加入开展信贷业务的行列。据统计,2019年我国贷款余额15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9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53.1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2.31%。人民币贷款比去年增加16.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6439.23亿元。个人不良贷款管理难度增大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4万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463.1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5%。当前,我国信贷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为了抢夺市场先机,争夺客户资源,往往会降低贷款申请的门槛,而不良贷款的增加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此外,一些贷款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及市场的不可控因素,也会给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管理增加困难。  3.2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  3.2.1平安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在中国,信用资产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按照信用风险从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后三项被视为不良资产。根据下表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平安银行发放贷款总额每年都在增加,表明平安银行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例也明显增加,从而暴露了平安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2018-2019年平安银行发放贷款的五级分类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项目
2019年12月31日
2018年12月31日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余额
占比
余额
占比
正常贷款
2,238,307
96.34%
1,908,072
95.52%
17.3%
关注贷款
46,665
2.01%
54,552
2.73%
14.5%
不良贷款
38,233
1.65%
34,905
1.75%
9.5%
其中:次级
18,891
0.81%
17,955
0.90%
5.2%
可疑
6,272
0.27%
4,509
0.23%
39.1%
损失
13,070
0.57%
12,441
0.62%
5.1%
贷款迁徙率是指由于某类银行贷款风险的增加,导致该类贷款信用风险等级下降,与之前贷款类型形成的百分比。它直接反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程度的变化情况,因此是银行管理信贷风险所参考的重要指标。下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有较多的贷款金额因风险增加发生降级,通常情况下,贷款等级要是从可疑类下降为损失类,最终很有可能会变成损失型贷款,这使得贷款无法挽回并增加了损失。在过去的两年中,除了不合格的贷款迁移率显著下降以外,其余的贷款迁移率变化不大。可见平安银行开始重视贷款风险的管理,但整体的管理方式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2018-2019年迁徙率指标 (单位:%)项目
2019年12月31日
2018年12月31日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3.24
3.73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31.44
37.91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31.49
66.56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99.37
99.44
不良贷款率
1.65
1.75
 3.2.2平安银行贷“前、中、后”风险管理目前,在放贷前平安银行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排查主要有:贷前调查客户的征信情况是否良好,进一步判断客户的贷款资格;贷中主要是获得客户的授权、对客户个人信息的全面了解以及贷款发放后的信用教育等,进一步降低贷款风险;贷后对客户的管理主要是提醒客户还款时间、解答客户还款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保持客户的可联性等。上述步骤的贷款风险管理都是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几率,从而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3.3平安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风险  3.3.1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平安银行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审查流程中,银行一般是通过对借款人出具的身份证、工资卡流水账、工作证明、资产证明等资料,也要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查询的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一些资质不良的客户为了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或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审批额度,会寻找一些不法的中介机构伪造包装自己的个人信息,使用虚假的材料骗取贷款。如果贷款审批人员不能准确识别材料真实性,则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除了上述原因外,现在商业银行包括建设只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平台获取有效的客户信息,但这个平台资料不够全面、信息实效性有限,像互联网支付违约记录的数据资料都不在范围之内,因而要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对银行的信审人员有很大的难度。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的P2P、第三方支付平台借贷有很多,对于借款人是否隐瞒了已有的债务情况,甚至贷款用途是否用来借贷还贷都无法确定,以上的种种风险都会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最终导致银行利益受损。 3.3.2信贷业务的审查不到位在个人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就必须对借款人进行严格贷前审查和有效的贷后跟踪,银行要做到以上两点,就必须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个人信贷业务操作指引,同时要求银行审查人员严格按流程开展业务,从借款人提交申请报告开始到最后的贷款发放,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以达到降低贷款风险,增加银行收益的目的。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的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贷款风险审核不到位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平安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为例,借款人提交借款申请需要提交各种各样的个人资料,资料种类多且出处各不相同,银行审查人员无法准确判断资料来源是否真实,往往只能根据信贷业务的操作指引进行初步判断,这其中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工作经验,主观性太强且形式化太过严重。而借款人大多数都不是第一次申请借款,其对于银行的审核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提交的资料可能会存在包装现象,单从资料上看不出漏洞,这种一旦审批通过,极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各商业银行都不太重视贷后监督这一环节,只要借款人按时还款,银行基本上不会调查借款人的现状,包括借款人可能出现工作变动、联系方式变动甚至家庭住址变动等,此时借款人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能偿还借款的情况,银行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甚至连直接跟借款人本人取得联系都非常困难,这时要追回借款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由此看出,贷前和贷后的审查和监管直接影响银行的利益。 3.3.3审核人员考核压力造成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常见的风险,其发生的概率也比较高,银行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操作失误导致;另外一种是为了满足自己利益而有意隐瞒操作,这种是银行内部要绝对禁止的,因为这会给银行带来非常巨大的损失。出现这种信贷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无视规章制度,不合理操作的原因,是平安银行过于重视员工的绩效而忽略了对规范业务流程风险的把控,平安银行的员工竞争比较激烈,绩效考核压力也比较大,而绩效考核往往决定你的收入甚至是晋升。因此,在多方压力下,工作人员在审核客户资料过程中,对借款人使用虚假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也不再严格要求,由此造成的操作风险非常难控制。 3.3.4宏观经济变化引发市场风险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整体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可视作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国家出台的政策等,从而引发流动性等其他风险,这些都是造成贷款损失的原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国也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带来的风险更大,它会跟随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可能会触发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并影响银行利润,从而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将对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第4章 平安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4.1审查监管制度不完善银行审批人员决定贷款能否发放,而贷款审批流程越完善,贷款发放的效率也会越高。目前平安银行比较注重客户资源的开发,客户经理为了冲刺个人业绩,提高进件效率,会将多笔信贷业务一起提交,这样会增加信贷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使得某些资格不符合要求的借款人被批准借款,这样不合规的贷前审核会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有一些客户经理手上有很多客户件数,为了解决件数的堆积,甚至会要求信贷审批人员在当天反馈所有提交客户审核情况,有的客户经理为了达到银行审批条件,夸大客户资质,甚至未提供资质审核真实材料,这些操作都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2个人消费信贷流程管理的问题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当前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不断加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沟通协作,导致信息共享不够全面。客户经理会为了达到考核业绩而降低风险管控要求,最常见的就是对借款人资料审核不规范和盲目将借款人资质风险审核交给审批人员,而审批人员迫于客户经理限的压力之下,只能形式化的检查客户资料,而且认为借款人资料质量由客户经理负责。这种工作人员没有有效合作反而相互推卸责任的行为,会导致借款风险的产生。 4.3信贷人员能力经验不足银行从业人员,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信贷审批、风险管理人员,都应具备大量相关工作经验、对银行整个业务框架有着大局宏观把控能力,并拥有高度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但是,这种高度专业的从业者需要花费很多年才能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平安银行业务规模和营业网点不断扩张,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而大量前线人员更换频繁,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更多的是走形式,直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不足,对一些潜在的贷款风险不能有效地识别,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的产生。第5章 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改进建议5.1完善审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平安银行发生不良贷款时的主要责任是由信贷业务主管和客户经理承担的,由于业务主管和客户经理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工作较繁忙,可能会对信贷业务审批人员的合规操作检查要求比较松懈。只要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审批疏漏,基本不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就导致审批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长期没有加以整治,就容易出现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平安银行应当成立一个专门检查合规操作的业务监督团队,对各分行实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检查内容尽可能渗透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以此了解信贷业务审查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工作,方便管理团队进行明确的责任追究,也可以了解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日后的人才选拔提供参考。另外,平安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并确保执行到位,在业绩考核方面,不应该给信贷人员过多的压力,应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在各个方面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指标。5.2完善信贷业务的流程在个人信贷业务的流程中,信审人员仅通过与客户的面对面交谈、借助网查、外拨联系人电话等方式,来审查借款人申报材料、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这些审查方式往往太过于片面且主观性太强,这时如果借款人刻意伪造个人资料以达到骗取贷款的目的,用现阶段的调查手段审查人员是无法准确辨别的,就极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的信贷市场需求量非常庞大,巨大的业务量让审查人员只能局限于当前的初步审查。而且借款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区域,这也让审查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平安银行应该在各分行成立一个现场调查团队,对借款人提供的工作单位、资产等进行现场调查,看是否存在虚假情况,以便可以有效地判断客户工作的真实性和收入的稳定性,以此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必对每一个客户都进行实地考擦,这就需要现场调查团队加强与信贷业务主管和客户经理之间的沟通。当审查人员对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存在疑问或不确定时,就应该及时报告给业务主管,再由业务主管和客户经理以及现场调查团队及时沟通确认,这时现场调查团队就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以便进一步确认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贷款风险。在贷后管理环节,银行应该着重落实客户信息变动及时更新的工作,可以借助有效的网络监测系统,或者人工外拨电话等方式,以便有效的评估客户的偿还能力,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5.3完善人员能力培训设置平安银行的信贷人员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性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为平安银行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所以经常需要招聘一些实习生或者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培训的外聘人员,这就导致在相关业务工作中容易出现对接不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工作出错率也比较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平安银行应该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各个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设置上岗培训考核和实习期考核等。职前培训内容应该尽可能的包含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第一阶段应该加强员工的理论培训,其中包括学习信贷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这样日后员工正式上岗时执行信贷业务才能够有条不紊。理论培训结束时对人员进行统一考核,考核通过者将进入平安银行的下一个现场业务实践培训。第二阶段是老员工的带教培训,实习生跟着老员工学习信贷业务的现场处理工作,这就包含对客户资料的初步审核、整理银行规定的各项资料、贷款审核的分析技能等。在此期间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完后一样会有统一的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平安银行工作。平安银行应该定期对所有正式员工进行统一考核,以便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新的政策。第6章 总结本文以平安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案例,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信贷业务普遍存在的风险。再引出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缺陷,通过案例分析以及调查资料等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接下来,评估了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综合风险,并找出了影响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平安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可行的风险防范对策。由于本人未能实地去平安银行工作过,在一些涉及银行内部机密的业务步骤无法获得有效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但具体的建议是根据平安银行目前的信贷业务现状提出的,并且是以一些较为典型的违约事例为依据提出的,这些建议相对客观且实施起来比较容易。在本文许多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时,由于本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只能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与周围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朋友交谈得知,因此在研究分析具体论点时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比较浅显,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信贷市场不断壮大,所涉及的信贷管理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信贷业务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以确保我国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信贷市场的合理运行。参考文献:[1]蒋心盈、林慧.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7(5).105-109.[2]胡文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问题及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7(4).158-159.[3]吴祎楠.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4).68-69.[4]屠克菲.“创时代”视阈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金融经济, 2015(20).24-25.[5]辛立秋、梁正君.将净资产收益率引入KMV模型及其应用[J].会计之友, 2013(31).62-67.[6]田林鹤、马逸.有效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J].唯实:现代管理, 2018(6).4-4.[7]赵晓红.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风险研究[J].才智,2012(29).325-325.[8]马岩.2010~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1).9-20.[9]金统.2016年2月国内金融形势评述[J].中国货币市场,2016(3).4-4.[10]彭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以中国建设银行淮安分行淮安分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8(32).141-142.[11]邓海东.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经济视野, 2014(4).2-2.[12]闵杰.政策发力去库存[J].中国新闻周刊,2016(7).3-3.[13]罗锦坤.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规避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27-29.[14]金雷.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4).102-104.[15]宣德飞.浅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7).200-200.[16]荆影影.中国建设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20-26.[17]高速.Y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8.5-16.[18]潘奕辰.交通银行J分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工商管理,2018.11-15.[19]刘秋君.平安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2018.29-35.[20]周鑫.我国Y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8.8-12.致谢时光荏苒,我的学生生涯已接进尾声。这几年时间过得很快,既有甜蜜又有苦涩,更有收获和成长。在我珍贵的大学时光里,我要特别感谢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你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走出困境,时刻陪在我左右,给我无限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你们的陪伴与帮助,我才能度过一个美好的大学时光并顺利完成学业。我的论文是在导师无限的关怀和耐心指导下完成的,我非常感谢导师在百忙之中仍不忘对我进行指导和关心。从论文课题的选择,具体内容的写作大纲,最后到论文的完成,导师一直在给我提出各种极具专业性的修改建议,使得这篇论文变得更顺畅和完整。因此,我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是导师对我耐心教导的成果。恩师的广阔视野,极其专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震撼并影响着我,在此,我要对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评阅和出席论文答辩会,感谢您们的专业指教!下载提示: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01481.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贷和消费贷款的区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