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风通风设备厂怎么样在实验室装备行业属于头部企业吗?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促进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今天(5月13日)下午,“化妆品监管与产业发展政策宣贯会”在兴华宾馆举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雅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等6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代表受邀参会。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司副司长戚柳彬,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蔡忠,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中共长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罗清,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燕君等领导出席。会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主持。长宁区商务委、投促办及新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雅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路威酩轩香水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等6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代表受邀参会。周汉民在主题演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化妆品行业的重要性”中指出,长三角拥有强劲的经济活力、综合的科研能力和高度的开放水平,是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在生物技术、原料选择、生产包装、销售渠道等环节进行突破创新,在相关政策中为化妆品企业提供保障支持,谋定而后动,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颜江瑛在讲话中指出,化妆品行业是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市药监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监管与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有效地助推了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此次政策宣贯会搭建政府与企业行业之间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并在政策宣贯的同时,让监管部门更加深入地把握好行业的所需、企业的所想,进一步通过政策创新支持和引导化妆品企业适应甚至引领消费升级的趋势,更好地满足公众对美丽健康的新消费的需求。戚柳彬作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王罗清表示,长宁在化妆品产业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多元的市场营销网络,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空间不断涌现,产业服务日趋完善,产业环境持续优化,核心品牌优势不断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链高效协同。经过多年的深耕,先发优势逐步转化为比较优势,成为了长宁一张靓丽的名片。未来,长宁将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为化妆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蓄势赋能,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助推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赵燕君作了“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服务型监管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会上,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相关企业代表分别作了主题发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代表进行了互动讨论。本次会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主办,中国民主建国会长宁区委、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化妆品专委会、长宁区知新荟、上海市长宁区新华商会承办。撰稿/摄影:孔建宏编辑:王 博责编:颜文彬*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近日,上海市商务委对外公布48家2021年度认定贸易型总部名单,其中上海钢银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银电商)入选。贸易型总部是指境内外企业在上海设立的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单一或综合贸易功能的总部机构,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标杆和龙头企业,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主力军。上海全面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型总部,进一步集聚培育更多多功能、高能级的国内外贸易企业总部,支持贸易领域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培育具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的市场主体,是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动能,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此次钢银电商被认定为上海2021年度贸易型总部,是对钢银电商资源配置能力和行业头部企业地位的充分肯定。在此之前,钢银电商也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民营企业总部”,除此之外,钢银电商获得2020年度金牛新三板公司奖,并连续6年上榜中国互联网百强,位列大宗首位,成为中国产业新经济发展标杆企业。目前中国钢铁产业最为凸显的痛点为:布局欠佳,供需不匹配,并且传统的钢材流通是以“层级式”经销商代理的分销模式为主,供应链模块分割、存在信息孤岛,也面临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票据流无法“四流合一”,这严重阻碍着钢铁行业整体效能的提升。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钢铁电商的交易规模效应正不断凸显。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发布的2015-2020年钢铁电商行业交易规模及其增长率数据显示:2020年钢铁电商市场规模4500亿元,较2019年的3500亿元同比增长28.57%。钢银电商作为钢铁电商的头部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做深产品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平台服务为入口,凭借创新技术驱动,经历数年探索,形成了以交易为核心,配套支付结算、仓储物流、SaaS、大数据等为一体的钢铁全产业链智慧服务平台,为钢企提供直击行业痛点的交易服务以及延伸的增值服务,实现钢铁流通的线上化、数字化、轻量化转型,从而帮助钢铁产业提升效率。据了解,目前钢银电商的人均效能已达42730吨/人,是行业的8.5倍;钢银电商平台企业用户数超过14万家,2020年钢银电商交易结算量4358.41万吨,单日寄售交易结算量破32.32万吨,结算金额1643.63亿元,利润总额3.75亿元,同比增长36.48%。2021年上半年结算金额1041.60亿元,同比增长35.81%;利润总额1.96亿元,同比增长20.66%。钢铁企业想在未来有更强的竞争力,积极拥抱数字化必不可少,钢银电商作为钢铁领域的贸易型总部企业,数字供应链生态的构建者和服务者,也应继续守正创新,以持续的科技力和创新力助推钢铁产业数智化发展,助力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钢铁产业上下游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全产业链服务。主要关注全球前沿科技、游戏、电影娱乐北京牛华网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证券代码:688114 证券简称:华大智造 公告编号:2023-038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部分限售股及战略配售限售股上市流通的提示性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或“公司”)本次上市流通的战略配售股份数量为6,457,731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1.55%,限售期为12个月。
●除战略配售股份外,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数量为171,613,014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41.29%,限售期为12个月。
●本次上市流通日期为2023年9月11日。
一、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类型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1638号)同意,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41,319,475股,并于2022年9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前总股本为371,790,525股,首次公开发行A股后总股本为413,110,000股,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381,217,890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1,892,110股。具体情况详见公司于2022年9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披露的《华大智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科创板上市公告书》。有限售条件流通股中,首次公开发行网下配售限售股1,822,582股,已于2023年3月9日起上市流通。
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东持有的部分限售股及战略配售限售股,涉及限售股股东数量为57名,限售期限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该部分限售股股东对应的股份数量为178,070,745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42.84%。现锁定期即将届满,将于2023年9月11日起上市流通。本次解除限售后,相关股东将履行其自愿承诺并实行自律管理。
二、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形成后至今公司股本数量变化情况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为413,110,000股。
公司于2022年10月21日完成了202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一个行权期行权结果的股份登记工作,本次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为1,224,730股,本次行权后,公司总股本由413,110,000股变更为414,334,730股。
公司于2023年5月10日完成了202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二个行权期行权结果的股份登记工作,本次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为1,302,894股,本次行权后,公司总股本由414,334,730股变更为415,637,624股。
除此之外,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形成后至今,公司未发生因利润分配、公积金转增导致股本数量变化的情况。
三、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的有关承诺
根据《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科创板上市公告书》及相关文件,本次申请解除股份限售的股东对其持有的限售股上市流通作出的有关承诺如下:
1、公司股东珠海市松禾成长四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松禾四号”)承诺:
松禾四号持有公司的183,970股系2020年1月通过增资的形式取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该部分股份应自首发上市之日起锁定12个月;持有公司的674,482股系2020年6月通过自西藏华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受让的形式取得,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规定,该部分股份应自首发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松禾四号上述两部分股份对应的承诺情况如下:
对于公司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前6个月内,本企业自公司实际控制人处受让的股份,自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企业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提议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
对于本企业持有的公司其它股份,自本次发行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企业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提议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
2、公司股东深圳家华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研华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研家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研智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藏家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藏智研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承诺:
自本次发行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企业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提议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
3、公司股东天津鲲鹏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珠海华金领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海华金丰盈七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承诺:
对于公司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前6个月内,本企业对公司增资取得的股份,自该次增资的工商变更登记办理完结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该部分股份/本企业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提议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
4、本次战略配售限售股股东及其他持有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股东承诺股票限售期限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
除上述承诺外,本次申请上市流通的限售股股东无其他特别承诺。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本次申请上市流通的限售股股东均严格履行了相应的承诺事项,不存在相关承诺未履行影响本次限售股上市流通的情况。
四、中介机构核查意见
经核查,保荐机构认为:截至本核查意见出具之日,公司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股份持有人严格遵守了其在参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做出的承诺。本次首发前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数量及上市流通时间等相关事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综上,保荐机构对公司本次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上市流通事项无异议。
五、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情况
(一)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总数为178,070,745股,具体如下:
1、本次上市流通的战略配售股份数量为6,457,731股,限售期为12月。公司确认,上市流通数量为该限售期的全部战略配售股份数量。
2、除战略配售股份外,本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数量为171,613,014股。
(二)本次上市流通日期为2023年9月11日
(三)限售股上市流通明细清单


注1:总数与总分项数值之和尾数不符的情形,系四舍五入所致;
注2:股东深圳市松禾成长四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更名为珠海市松禾成长四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注3:松禾四号持有公司的183,970股系2020年1月通过增资的形式取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该部分股份应自首发上市之日起锁定12个月;持有公司的674,482股系2020年6月通过自西藏华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受让的形式取得,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规定,该部分股份应自首发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
限售股上市流通情况表:

六、上网公告附件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部分限售股及战略配售限售股上市流通的核查意见》。
特此公告。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2023年9月2日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或“保荐机构”)作为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或“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项目的保荐机构,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1号——持续督导》等相关规定,负责华大智造上市后的持续督导工作,并出具本持续督导半年度跟踪报告。
一、持续督导工作情况

二、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华大智造于2023年8月3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关于对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上证科创公监函〔2023〕0033号)(以下简称“监管警示函”)。监管警示函提出,公司为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及其他关联方代垫电费、房租等款项,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此外,公司未全面履行其在发行上市审核阶段的相关整改承诺,就其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未整改到位。保荐机构已就相关事项督促公司做出说明并限期改。
针对上述事项,保荐机构督促上市公司注意以下事项:
1、督促公司停止为关联方垫付非经营性资金,并收回已为关联方垫付的款项。截至2023年4月末,公司已全部收回相关代垫款项。
2、督促公司严格按照《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号——规范运作》《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12月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持续完善及有效实施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按照三会议事规则的要求履行审批程序,进一步按照监管要求严格规范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3、督促公司应遵照《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的监管要求》的相关规定,制定代垫款项问题的整改措施,着力推行预付款方式,解决垫付问题。同时,做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加大应收款项的催收力度。
保荐机构将持续督促公司对上述事项进行整改。
三、重大风险事项
公司目前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如下: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品升级及技术更新风险
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多学科知识融合和产品研发要求较高,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可能面临研发投入成本过高、研发进度缓慢、技术迭代等技术创新风险。未来若公司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并正确分析新技术、新材料或新工艺对行业的影响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无法及时实现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或者研发与生产不能满足市场供应的要求,将对未来公司业绩增长及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及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拥有稳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业不断加剧的人才竞争可能造成公司核心研发人员流失,这将不仅影响公司的后续产品研发能力,亦可能带来核心技术泄露风险,进而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知识产权诉讼风险
自2019年以来,公司的竞争对手Illumina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境外对公司及其子公司、经销商、客户发起或可能发起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案件。截至目前,大部分此前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案件已处理结束,目前仍涉诉国家/地区包括法国及土耳其。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瑞士和中国香港等受经法院确认的承诺或和解协议的影响,在该等承诺或和解协议的有效期内,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瑞士和中国香港就涉诉产品的业务拓展及市场空间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除前述影响外,不能排除相关知识产权诉讼或潜在诉讼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公司未来在境外涉诉国家或者地区有关涉诉产品业务开展的风险,从而给公司在境外涉诉国家/地区市场的销售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二)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对于基因测序仪市场,由于欧美国家的基因检测技术起步较早,境外供应商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在基因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方面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Illumina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生产商,前期销售和投放的仪器设备较多,其客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很可能持续购买Illumina生产的配套试剂与耗材。随着在境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公司将进一步直面与Illumina等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行业仍呈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强且市场份额大的格局特点,华大智造、Illumina、Thermo Fisher三家所采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目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Illumina和Thermo Fisher两家公司在基因测序仪产业上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具有持续不断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在产品线丰富度上具备一定领先优势。此外,此类公司也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体系,在美洲、欧非、亚太和中国都建立了直销和经销体系,有着较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相比而言,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尽管近年来实现了研产销体系快速搭建,但整体规模对比前两者仍存在差距,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实验室自动化产品类别众多,包括仪器、软件、信息系统等多方位的产品类别,且应用领域广泛,在科研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产品布局在实验室自动化领域的公司众多,且具体的细分领域或者业务发展方向亦有所不同。公司现有业务涵盖自动化平台、样本前处理和检测技术三个方向。公司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常规收入规模相对行业头部企业尚且较小。随着该领域头部企业的业务拓展及行业新进入者的冲击,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的市场竞争会加剧。
综上,随着公司下游相关应用场景日趋成熟,竞争对手日渐增多,若公司不能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无法持续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变化,未能在人才储备、技术研发、产品更新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实力,则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上将面临不利影响。
2、关联交易占比较高的风险
公司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关联交易的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履行了相应的审议程序。公司来自关联方的营业收入为37,821.3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20%。如果关联方未来向公司采购金额显著下降,且公司未能持续提高来源于第三方客户的营业收入,公司的业务和经营业绩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3、新业务及客户拓展不力的风险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亦面临新业务及新客户拓展开发的压力。新业务及客户的拓展要求公司具备相应的市场开发及运营等能力,能否拓展成功受到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果公司的市场拓展策略、营销服务、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等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客户的产品开发要求,不能及时响应产业升级迭代的趋势,或者遇到其他不利因素,则可能面临因新业务及客户拓展不力而影响收入增长的风险。
4、部分原材料存在依赖进口采购的风险
公司加大与国内供应商合作开发的力度,推进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但受限于技术等客观因素,2023年上半年公司尚有部分原材料没有或较少采购自境内供应商,该等原材料主要包括光学器件的微弱信号探测器和晶圆,公司2023年上半年向境外采购的这两类材料总金额分别为4,218.98万元及4,199.98万元,占当期向境外采购总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3.23%及23.12%,存在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采购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矩阵丰富,不同产品的单价及毛利率差异较大。若未来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产品销售结构,或主要产品的平均单价及毛利率因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宏观环境变化等原因而下降,则公司的毛利率存在波动的风险。
2、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2023年6月末,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较年初有所增加。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行业内知名的基因测序服务商及科研院所等,商业信誉良好,且公司已按照谨慎性原则计提了坏账准备。但若未来公司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形成较大的坏账损失,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事前客户信用额度控制及规范协议审批、事中履约跟进及事后账龄分析及客户沟通。同时,将销售回款与销售业绩挂钩,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3、存货减值的风险
由于公司海外专利摩擦得到逐步缓解,诉讼案件逐步完结,可触及市场正逐步扩大。为应对新增海外客户需求公司加大了生产、备货,存货规模有所增加。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但若未来公司产品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滑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或原材料价格持续出现下跌,公司存货将面临较大减值损失,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加快去库存化;另一方面,公司将持续加强产品市场调研,根据在手订单情况及产品需求预测不断优化存货管理策略。
4、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大力拓展海外业务,业务已遍布海外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较高。公司与海外客户的结算通常以美元、欧元、加拿大元等外币结算,汇率的波动将会影响公司汇兑损益。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其波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如果境内外经济环境、政治形势、货币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使得本外币汇率大幅波动,公司将面临汇率波动对盈利水平造成影响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环境变化,不断提升外汇市场研究分析能力,适时运用远期结售汇等外汇套期保值工具,降低汇率波动对汇兑损益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将做好资金计划,根据资金需求情况,择机将部分外币结汇为人民币,从而降低风险敞口。
5、税收优惠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及部分子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未来若公司不能持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将发生不利影响,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6、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
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44,345.57万元及-13,556.73万元,分别同比下降38.86%及139.53%。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变化、国内外行业政策、国际贸易摩擦、市场供求变化以及下游客户行业周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公司技术水平、新产品开发情况、产品质量、公司管理能力、市场拓展情况等内部因素影响。如2023年下半年,公司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相关变化,则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
(四)行业风险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行业面向科学前沿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行业的科研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尽管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产业政策将继续大力扶持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但仍可能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宏观经济波动、技术更迭等因素,造成产业政策的不利改变,对公司的长期稳定经营造成一定的政策风险。
(五)宏观环境风险
1、国际贸易摩擦对公司产品销售的风险
2023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占当期销售金额比重为33.78%。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逆全球化趋势正在上升。与公司海外业务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或者政治经济环境存在变化的可能,国际关系紧张、战争、贸易摩擦等不可抗力因素也无法预知。以上负面影响将给公司海外业务的正常、持续发展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2、国际贸易摩擦对技术进口的风险
假设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美国对华技术管制趋紧,以至于出现公司境外子公司CG US无法为公司及其境内子公司提供委托研发服务或其技术被限制向中国出口的情况,则不排除公司未来使用CG US持有的专利以及新研发出的技术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从而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国际贸易摩擦对供应链的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引起全球经济效率的损失,已对全球供应链体系造成显著影响。鉴于公司所处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分工合作行业,公司产品的部分原材料来源于海外厂商。如果此类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将影响公司的市场供货能力。此外,国际贸易摩擦如果进一步升级,有可能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成本增加,导致下游需求受限、上游供给不畅,从而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四、重大违规事项
2023年半年度,公司不存在重大违规事项。
五、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动原因及合理性
2023年半年度,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如下所示:
单位:元

2023年半年度,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如下所示:

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86%,主要原因系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实验室自动化业务销售下降87%,新业务销售下降68%。
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下降128.52%、139.53%,主要原因系收入下降38.86%。
3、基本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下降126.09%、135.87%,主要原因系收入下降38.86%。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732.12%,主要系202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下降导致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9.7亿元。
六、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一)自主可控的全方位源头性专利布局,为核心技术体系演进提供坚实保障
公司通过自研技术构筑技术壁垒,打破海外垄断。在基因测序领域,公司拥有达国际先进水准的“DNBSEQ测序技术”、“规则阵列芯片技术”、“测序仪光机电系统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上述核心技术突破海外技术在基因测序领域的垄断和限制,跻身全球三大核心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逐渐发展出了以“关键文库制备技术”、“自动化样本处理技术”和“远程超声诊断技术”为代表的文库制备、实验室自动化和其它组学相关技术,为公司紧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公司独有的源头性核心技术(DNBSEQ测序技术)主要包括DNA单链环化和DNA纳米球的制备和加载、CoolMPS技术、双色测序技术,以及与上述核心技术配合的流体和光学检测技术和碱基识别算法等。与其他高通量测序技术相比,DNBSEQ测序技术通过环化DNA及滚环扩增技术准确放大测序信号,避免扩增错误累积;通过CoolMPS技术增强碱基识别信号强度,提升测序准确性和测序读长;同时,独有的双色测序技术通过使用两种荧光对四种碱基进行混合标记,简化测序仪光学系统,有效降低测序成本,提高测序效率和可靠性。公司独有的DNBSEQ测序技术具有准确性高、重复序列低、标签跳跃少等独特优势,可有效支持全基因组测序与外显子测序等应用场景,保证数据质量,减少数据浪费。规则阵列芯片技术一方面通过高密度规则排列提高测序芯片单位面积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碱基读取时可提供精准、稳定、单一的信号,为信号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此外,公司独有的stLFR长片段读取技术(属于关键文库制备技术)与传统的全基因组测序相比,不仅能提高准确性,还能完全定相基因组。DNBSEQ测序技术与规则阵列芯片及stLFR长片段读取技术的结合,推动基因组测序进入“全高清”时代。
为保护上述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公司在专利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源头性的布局,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拥有境内外有效授权专利数量670项,其中境内专利349项,境外专利321项,对后续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构筑了技术及专利壁垒。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领域有较强的先发优势,也为核心技术体系演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前三大核心业务板块领先式产品布局,快速迭代能力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
公司秉承“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理念,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目前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块,并围绕全方位生命数字化布局了BIT产品、细胞组学技术平台、超声影像平台、超低温自动化生物样本库等新兴领域产品,形成新业务产品线板块。公司以技术创新对产品实现快速迭代,持续夯实产品线,实现产品性能的逐步完善和提升,为提升产品对多场景的适应能力提供强大支撑。
在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公司依托核心技术,紧跟基因测序仪“小型化”和“超高通量”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开发了中小型桌面式测序仪及大型和超大型测序仪,建立了全系列多型号产品矩阵,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其中,中小型桌面式测序仪主要应用于中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肿瘤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等项目;大型和超大型测序仪适用于国家基因组、消费者基因组、人群队列研究等大型基因测序项目、微生物、精准农业、法医基因等应用。在测序配套试剂方面,公司也依据客户需求开发了丰富的文库制备和基因测序配套试剂耗材。公司现已成为当前全球少数几家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从Gb级至Tb级低中高不同通量的临床级基因测序仪企业之一,并且是中国唯一一家。公司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随着产品的迭代与性能的逐步完善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产品国产化的逐步推进,公司在测序仪、测序试剂等方面已实现部分高价值原材料的国产化,已经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在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板块,公司提供多种实验室自动化产品,用于样本处理和文库制备等环节,公司产品遵循模块化和定制化的设计及使用理念,可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和个性化客户需求。其中,自动化样本处理技术覆盖大规模样本处理和小规模样本处理,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目前公司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及相关提取试剂已出口至法国、阿联酋、日本、沙特、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瑞典、丹麦、意大利、波兰、巴西、加拿大、奥地利、荷兰、英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扩大了用户基础。
在新业务板块,公司围绕生命数字化进行全方位产品进行布局,以细胞组学技术平台、BIT产品、超声影像平台、超低温自动化生物样本库等产品为重点,布局了医联体建设、5G智慧医疗销售和智惠实验室等领域。公司逐步构建起覆盖从基因到个体层面的全谱系的技术和生态储备,推动真正实现人人、实时、终身的生命数字化全景未来。
(三)覆盖全生态应用场景,全流程系统性技术为多元应用领域提供丰富整体解决方案
高通量基因测序是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下游应用场景逐步拓展成熟,并拓展至多元应用领域。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科研及新兴应用领域中的多组学研究、人群队列基因测序计划、新药研发与创新、微生物检测等,以及临床应用领域中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肿瘤诊断治疗、生育健康、传染病等。随着性能更加优良的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的陆续推出,未来高通量测序在农林牧渔、食品安全、海关检验检疫、及肿瘤早期筛查等其他应用场景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测序行业成本天花板将逐步打开。
公司拥有高度融合的跨学科专业团队,团队成员具有光学、微流控、机械、自动化、电子、软件、生物、临床医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统计学、植物学、药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经过持续多年跨学科的研发合作,公司已掌握了测序应用全流程所需要的系统性工程技术,攻克了产业全链条的核心限制因素和瓶颈环节,积累了为医疗、农业、环境、健康等多元应用领域提供丰富整体解决方案的经验。公司高度融合的跨学科专业团队能够及时感知并反馈中下游使用场景的需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产品开发及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具备拓展下游客户潜力。
(四)强大合作伙伴体系,助力技术迭代及商业化潜力最大化
公司目前的合作伙伴包括科研机构用户如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t、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针对上述科研用户,公司可提供优质的测序平台服务,并联合其他产品线打造多组学研究智惠实验室、科研样本自动化管理平台、科研大数据的管理平台、教育实训智惠实验室等方案。此外,针对企业级用户如吉因加、泛生子、燃石医学、安诺优达、贝康医疗等行业中下游知名大型企业,公司整合各部门资源及专业的团队服务,充分发挥自身其渠道优势、专业优势和高性价比优势,为其提供相应商业化服务和技术支持。公司还在新兴业务领域如疾控、海关等其他机构搭建了合作伙伴关系。强大的合作伙伴体系助力公司实现技术迭代。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政府及企业开始选择公司产品,公司合作伙伴体系逐步拓展,商业生态圈逐步建立及完善,助力实现公司商业化潜力最大化。
(五)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布局全球市场
公司自2017年起开拓海外市场,构建全球化业务网络。目前,公司已具备亚太、欧盟、北美及中亚地区等多个主要市场的准入资格,业务布局已遍布六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创建本土化销售团队和营销服务团队。公司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拉脱维亚布局国外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在中国香港、日本大阪、阿联酋迪拜、拉脱维亚里加和美国圣何塞等地的办公室,及日本、阿联酋、拉脱维亚和美国等地的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构建全球化业务网络。随着公司诉讼案件逐步完结,公司产品出海有望凭借产品实力实现全球化商业放量。
(六)配置跨学科专业团队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为公司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公司拥有行业顶尖的管理层及科学家团队阵容,包括国内最早从事基因测序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汪建、徐讯、Radoje Drmanac等全球一流科学家,以及牟峰、余德健、蒋慧等精通行业且兼具管理能力的管理者,此外公司还拥有一支高度融合的跨学科专业研发队伍,涵盖光学、微流控、机械、自动化、电子、软件、生物、医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统计学、植物学、药学等多学科背景。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先生在基因测序行业中有30余年的行业经验,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理念的倡导者,也是基因测序行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者。汪建先生于1991年主导成立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策划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入国内;于1994年回国创建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于1999年推动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测序任务;2003至2007年,汪建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南下深圳,创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构建之后的科研与产业体系;2014年被评为“影响中国的深商领袖”。多年来,汪建先生深耕基因行业,推动建立基因科技研究基础和应用研发体系,协助实现基因行业中游的产业化和上游的国产化,是基因测序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
综上所述,2023年上半年,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不利变化。
七、研发支出变化及研发进展
(一)研发投入情况表
单位:元

公司围绕生命数字化进行全方位布局,持续加大在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高密度测序芯片耗材、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和远程超声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及研发,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0.33%,为后续公司进一步拓展多样化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市场打下基础。
(二)产品研发成果
公司围绕核心技术持续发力,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沿发展趋势,以全球各地的研发生产基地为基础,持续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相应研发投入,推动公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3项,获得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登记共107项,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已取得349项境内专利与321项境外专利,其中境内专利包括166项发明专利。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新增医疗器械注册及备案凭证25张,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累计获得NMPA、CE、CB、NRTL、EAC等285项认证,其中境内医疗器械注册及备案凭证26项,境外产品注册或认证259项,覆盖欧盟、亚太、北美等多个国家或地区。
2023年上半年,公司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八、新增业务进展是否与前期信息披露一致(如有)
不适用。
九、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是否合规
(一)募集资金年度使用和结余情况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募集资金余额为人民币2,351,266,273.27元,具体情况如下表:
单位:元

(二)募集资金专户存储情况
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关募集资金银行账户的期末余额合计人民2,351,266,273.27元(其中包含2023年1-6月累计收到的银行存款利息扣除银行手续费支出净额人民币22,341,114.61元)。各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存款余额如下:
单位:元

2023年半年度公司募集资金存放和使用符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规范运作》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对募集资金进行了专户存储和专项使用,并及时履行了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募集资金具体使用情况与披露情况一致,不存在募集资金使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形。
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
截至2023年6月30日,华大智造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情况如下:

十一、本所或者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截至本持续督导跟踪报告出具之日,不存在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保荐代表人:肖少春 路明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9月1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风通风设备厂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