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推广公司是哪个公司的 探究微店推广公司背后的公司?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706/14565575_0.shtml豌豆荚还是被阿里并购了,这个自带小清新属性的应用自一上线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今天我们想发一篇旧文,谈一谈为什么,这些中国的独角兽公司没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一个把人生中6年时间花在豌豆荚这家公司里的工程师正准备从头开始。和他一起在一个创业孵化器里创业的,还有好几个“老豌豆”,有人是一年前走的,有人跟他一样,是在最近的分拆中离开的——今年1月,豌豆荚分拆成了4家公司,几个新产品独立运营,一些职位下调了薪酬。“你可以去豌豆荚办公室看看,”这名豌豆荚前员工建议说,“现在的状况跟之前很不一样。”在2014年的鼎峰时期,豌豆荚的员工数量有400人上下,如今则缩减到不到一半。员工的减少部分是细水长流的结果,有豌豆荚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称,过去一两年间,有人离职后,豌豆荚不再补充招人,而最近的分拆则造成了较多人的批量离职。豌豆荚并不是孤例。一些明星创业公司已经悄无声息很久了。它们不再发放补贴、推出广告、大肆招募,甚至不再出面接受媒体采访。而如果主动打听,则会听到它们员工离职、业务受阻,或者融资不顺利的消息。最近的资本寒冬迫使大家重新审视一切。即使是最火热的项目也在被重新评估,美国研究机构CB Insights已经把小米列入了自己的估值下跌列表之中。投资缩紧,意味着依靠烧钱、补贴、推广来驱动业务向前的方式难以为继,一些公司原本漂亮的业绩开始变得难看,更迫使人考虑它原本价值几何。TalkingData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还火热时,美丽说和蘑菇街体量相当,但到了下半年,美丽说的月覆盖掉到只有蘑菇街的一半,月活跃则仅为蘑菇街的约1/3。当这两家公司在今年1月宣布合并时,美丽说仅占有合并后新公司3成的股份。对于《第一财经周刊》这样的外部观察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可以一探那些光鲜创业公司究竟的机会。基于IT桔子、TalkingData和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我们整理了一份“快公司100”名单,这份名单里收录了估值超15亿元人民币、融资至少到C轮的创业公司——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已经经过资本检验,有可靠的业务、产品和规模。而对于那些长时间没有融资的公司,我们对他们的业绩数据做了验证。早期项目失败率高,出问题并不稀奇,但这些已经部分证明自己的中型公司,其遭遇更值得深究。这跟硅谷现在的状况有点像,诸如Twitter、GoPro、Square、Dropbox、Evernote之类的独角兽公司显示出了问题。攀上了微信的大船,然后呢?原本被资本追捧的微店遭受了来自资本的质疑。有4个不同的消息源对《第一财经周刊》称,微店的投资方、一家大型基金在内部调低了对这家公司的评级,而另一家投资方老虎环球基金则部分撤出了投资。雷军曾经称微店“是今天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这个说法并非毫无根据。2014年1月,原本主要产品是导购App的口袋购物,上线了一个新App“微店”。这个帮人在微信上开店的工具,一下子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创始人王珂曾称,截至当年9月,微店已经吸引了超过1200万家店铺入驻,月独立访客8300万,成交额已经达到150亿元——这是个超乎想象的数字,京东做电商做到第七年至2011年时也不过这个规模。微信电商、把社交流量变成钱,是门想象力巨大的生意。而马化腾的决定是投资微店。2014年10月,腾讯以1.45亿美元占股10%的条件领头投资了微店,这被认为是腾讯想借助微店,在移动电商领域阻击淘宝。业内最知名的一些基金也都参与了投资。在这一轮,微店,或者说口袋购物融到的钱,相比两年半前融A轮时增长了29倍。豌豆荚位于北京的办公室。这家追求品质和伟大的创业公司现在成了一家服务小众人群的公司。2015年3月,它再次宣布了成交额:超过380亿元。当时是资本市场的火热期,微店的百度指数也上涨到了2万点左右,但5月后随后急转之下,如今约为6000点。据TalkingData的数据,微店的月覆盖率从2015年3月时为2.21%,到了年底反而下降了15%。另一家第三方机构Trustdata的数据则显示,相比2015年6月,当年9月微店的月覆盖率下降了38%。微店的生意有可行的部分,比如在农产、烘焙这种重视信任度、没有太多中间环节的领域。微店宣传的一个明星案例是,一个居住在青海藏区的前记者马金瑜在微店卖自家花蜜、老乡的牛羊肉,通过朋友和媒体同行的推广,去年销售额达到190万元。微店称,农村卖家占了自己卖家数的1/5。除此之外,很难说微店想明白了社交电商该怎么做。在微店App的下载评价页面上,大量用户的留言是:挺好用的,就是卖不出去货。微店曾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有68%的卖家来自于三线以下的城市和乡镇。小微卖家多,意味着不少商家在商品质量、发货、售后能力都不强,这遭致了恶评。微店还远没有建立起淘宝那套建规则、打假、收保证金、售后介入、运营商家的体系。微店在2015年年中时,开始基于用跟假货有关的关键词,去屏蔽商品和商家。但目前,对于消费者来说,“微店”这个词还不具备任何品牌价值。对于专业商家而言,微店的吸引力甚小。29岁的林兰是浙江台州温县的一个女鞋零售商。她在淘宝、蘑菇街和微店上都开设了自己的店铺。每天,她在淘宝上能够卖出800到1000双鞋子,但在微店上只能卖出2到3双。“我就是顺带着开下微店。”林兰说。这些小微卖家怎么能挑战淘宝、支撑得起14.5亿美元乃至更大的估值?一名熟悉电商的投资业人士说,自己一直看不懂微店这个项目,“对电商来说最重要的流量、支付、物流,没有一条把握在微店手里,说到底,它只是个工具软件,为什么可以值那么多钱?”微店如今不愿意再提“挑战淘宝”这个说法。王珂在2014年年底的一次采访中透露,口袋购物可能计划2015年在美国上市。但现在这家公司称“2015年和2016年都没有融资和上市计划。”对这家公司来说,好消息是两年前融到的那笔钱足够多,暂时还不用担心资本寒冬和盈利的问题。 产品好就是王道?微店因为腾讯、微信被过度高估,而豌豆荚则过度低估了这些外部力量。两三年之前,豌豆荚是一家让人向往的Google范儿公司。它的工作氛围好到让所有跟它打过交道的人都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止于它小清新的装修风格、永远塞满零食的免费食品区,以及管一日三餐。它的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是“开放”和“有爱”。豌豆荚的各种数据都向员工开放,所有员工都能看到公司在做什么业务,业务进展如何。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工作强度小、速度反应慢。豌豆荚CEO王俊煜在Google工作时,一个强烈的感受是Google中国内部做事太慢。豌豆荚的工作时长是一周6天,这被写进了合同,却并没有引起豌豆荚员工的反感。在知乎一个讨论此事的问答里,有不少豌豆荚员工主动站出来维护豌豆荚,说这可比不明说但实际要求加班的公司文明得多,而且大家都不介意跟自己喜欢的同事多hang out一天。这种富有魅力的公司文化,以及行业里中上水平的薪资,使得豌豆荚在只是一家拿到A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时,就已经牛人云集。一名原本在百度工作了数年的工程师受前同事邀约,去豌豆荚“看看”,看完之后,他决定加入豌豆荚。类似的事情不少。加上豌豆荚CEO王俊煜长于产品体验,这使得豌豆荚的体验和口碑都很棒。私下讨论时,豌豆荚的工程师们私下觉得它的对手91简直“烂爆了”;而论规模,豌豆荚的用户量、分发量一度是超过91、排名行业第一的。2013年年中,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成为当年最为轰动的收购案——通常,估值能达到10亿美元就已经很了不起,可以被称做独角兽了。应用市场是当时盈利能力最强、且掌握着其他应用生杀大权的入口级产品,炙手可热。这意味着豌豆荚很值钱,当时,市场上所有人都在问,豌豆荚要不要卖?王俊煜写了130多页的PPT,结论是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是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也负责的选择”。他当时对媒体解释说,“哪家公司的技术能帮我们做成这件事?好像没有。我们现在的流量也是靠用户的口碑起来的,我们自己建立生态系统。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最终,豌豆荚拿到了软银的一轮投资。豌豆荚前5名成员之一的孙桥在2013年离开了豌豆荚。他发现,当腾讯和360开始做应用市场后,它们上升很快,豌豆荚的名次已经有些下滑。他当时从做技术改去做社交化探索,做了一段时间不见起色,觉得这个方向“有点漂”。此后的事实证明,应用市场是个流量的生意。应用市场本身并不是很有技术门槛,而产品功能和UI上的模仿则更快。产品能力并不足以形成护城河,豌豆荚的前工程师说,“对手都盯着我们抄,我们都习惯了。”而腾讯、360、百度本身的技术产品能力不弱,模仿一个新功能,快的话只要一个月时间,而且它们都有流量上的优势。豌豆荚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王俊煜所说的“伟大的公司”,跟他的做移动端内容搜索的计划有关,它们希望能够靠搜索技术,把消耗大量用户时长的内容,包括小说、音乐、视频、游戏,都抓取到豌豆荚的平台上。2014年1月,豌豆荚发布“移动内容搜索”战略及豌豆荚4.0版。抓取热门内容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用户黏性,但这些热门内容本身已经是被争抢的对象,而且市场基本被大公司瓜分了。最大的三家视频网站各自归属于BAT中的一方;小说和音乐的状况也类似,而豌豆荚跟BAT的任何一家都没有结盟关系。这个计划遇到了版权难题。而在应用分发领域,除了BAT的争夺,小米、华为这样的手机厂商,也在抢去豌豆荚的市场份额。应用市场是手机系统工具中最有价值、也最有盈利能力的一块,而小米引领了一股手机厂商自己做系统做应用、靠软件盈利的潮流。孙桥觉得,离开豌豆荚后心态上最大的改变是不再考虑“跌份儿”这件事。他第一个创业项目没成功,迫于生计,接了百度一个外包开发的活儿,“当时觉得我都不敢跟豌豆荚老同事说我在干什么。”但开始做外包后,他觉得其实这活儿挺好。“需求强,拿到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钱”。现在他回过头反思,觉得豌豆荚小清新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愿意去干一些“美好而无效”的事情,比如社交化探索,而不是一些“有效但困难”的事,比如跟大手机厂商合作,以服务甲方的心态,即使对方提出的需求变来变去、很难合作,也要做下去。现在,根据友盟的数据,主流应用的流量来源中,豌豆荚通常排在第6到第8名之间。在新方向受阻后,豌豆荚把精力放在了开发应用内搜索的技术上,2015年7月,基于这项技术的豌豆荚一览上线,这也是王俊煜在分拆后做的方向。王俊煜曾写道,开发一览,源于自己有上千个App但懒得逐一打开的这个需求。一览,以及豌豆荚的几个新产品方向的交互体验依然很棒,一览已经拿了至少5个奖,做视频推荐的开眼用户评分奇高,但这些产品契合的是豌豆荚团队的需求,服务的是爱学习或者小清新范儿的人群,而非主流大众。注:其实我们收集了100家快公司的融资数据,限于篇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戳:《Almost Great》前往观看全景哦。 互联网思维可能不能颠覆一切互联网医疗界的明星公司春雨医生,现在会尽量避免提起去年要建成300家线下诊所的目标,它实际上运转起来的线下诊所数量为25家左右。这无疑是业务上的重大挫折。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一度认为自己能颠覆行业。他原本是网易副总编辑,CTO曾柏毅之前是有道词典创始人,COO李光辉则是中国伽玛集团前总经理,主要做食品消毒。春雨团队成员大多是医疗领域的门外汉,但张锐曾认为,“我们不懂医疗是福气,不是弱点。因为我们不懂,所以不知水深水浅,可以无知者无畏地去干事。”2014年时,移动医疗领域大热。春雨医生早期的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多次表示,期待中国移动医疗出现百亿美元级别的巨型公司。这年年中,春雨医生拿到了C轮5000万美元的大额融资。拥有3000万用户,4万名医生,每日问诊5万次。2015年年初,刘超从一家药企辞职来到春雨医生时,发现春雨医生内部热情高涨,就像是在举办点子大赛,每个员工都可以提出计划并操作,有时候一名员工甚至同时操作几个计划。“(如今)整个互联网医疗近3000多个App,十之八九都曾当做点子被提到过。”刘超说,这其中大部分都悄无声息地死掉了,核心的几个留下来成了今天的春雨医生。要找新方向的原因,是因为轻问诊这件事情盈利能力有限——一次问诊的价格也就是十元到几十元,后续的检查、抓药、手术、住院等需要付大价钱的项目都跟春雨无关,支撑不起春雨医生的估值;而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也有缺陷,丁香园CEO李天天曾吐槽,在线问诊很难达到可控的医疗质量及保证的患者安全,线下才是移动医疗的归宿。“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要用更轻易、更轻灵的方法走线下之路”,2015年5月7日,春雨移动健康CEO张锐公开说。张锐这两个“更”字,对比的是同样准备做线下诊所的丁香园。丁香园一家诊所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万以上。“这样的诊所,没有一两年肯定搞不定。”张锐说。他选择与民营医院合作,租用他们的空间作为诊室,治疗过程则交给医院。而每家春雨诊所的投资都在10万元以内,不需要考虑审批、办照、选址、建设、装修、购买设备这些麻烦事。事实证明,春雨医生想得太简单了。最开始合作似乎很顺利,不断有医院与春雨医生签约挂牌。在这些民营医院看来,春雨医生租用它们闲置的场地,还能够为医院导流患者,却仅仅拿走本来就很少的问诊费用,太划算了。但直到当年9月,还没有一家春雨诊所实现正式运营。少部分诊所有一天没一天地开着,偶尔才有医生坐诊,更多的诊所因为缺少医生资源都没有办法开张。“春雨医生首先是互联网公司,其次才是医疗公司。”春雨医生前员工刘超说。春雨医生发现,医生不愿意拿出休息时间来坐诊;其次缺少统一的标准作业程序,例如感冒诊断要做哪些检验,不同医生有不同的做法,难有费用标准。春雨医生意识到,首先得在团队上做调整,请业内专家。它此后请来了国家卫计委的前主任科员,并组建了全新的线下诊所团队。医疗行业资深从业者组成的这个新团队,重新编写了春雨诊所的标准作业程序手册,上门一个个地去争取医生出诊。春雨诊所高级运营经理王晓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为了说服武汉的某位老医生加入春雨诊所,他们一个队员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此外,对目前来坐诊的医生,要靠春雨医生来补贴。春雨医生去年年底终于有了周一至周五全天开业的诊所。这家公司最新目标是在2016年下半年开到50家。烧钱是要还的上门美甲这件事情是因为河狸家热起来的。其创始人孟醒创办过阿芙精油、雕爷牛腩,擅长做营销推广,他为河狸家的业务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手艺人”。当时,O2O行业的不少公司试图复制滴滴出行的逻辑,靠补贴烧出市场份额。2015年年初,这个领域里的三家大公司正展开烧钱大战,在客户端,河狸家推1分钱美甲,美甲师的薪酬和补贴也很高,有报道称,有人拿月收入上万乃至几万元。孟醒宣布永远不向美甲师收取提成。烧钱意味着需要频繁融资。2014年开始,河狸家完成从天使轮到C轮的4轮融资时,每轮间隔时间都只有约3个月。此前,河狸家已经扩展了诸如接睫毛、脱毛这种美甲师也能做的新服务,打开它的App查看手艺人的接单数量能看到,接睫毛等服务的单量还不错。但到了2015年年中,河狸家忽然宣布要为教育、健身、摄影等跟美甲并不怎么相关的领域推出上门服务。这可能跟它当时试图融资、讲故事有关。有投资业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河狸家在2015年年中开始尝试D轮融资,希望估值5亿美元、融资1亿美元——其C轮估值约3亿美元,但没有任何投资方敢投,因为业务数据相比上一轮反而降低,美业部分在停止补贴后收缩了很多,但不怎么赔钱了,同时,从美业向健身、摄影等非美业的品类扩张艰难、做得非常差,整体数据完全不足以支持其估值。如今,河狸家正在抽佣等方式赚钱,孟醒表示也正在谈融资。这时距离河狸家上一轮融资已经一年了。58到家丽人事业部总经理魏雯雯觉得,美容、美发领域,扩张的难度更大,线下已经有成规模、有品牌的连锁企业,他们对于美发师、按摩师、美容师的管理自有一套方法,用户也认可这些品牌,两端都更难撬动,跟线下不是颠覆的关系,而是得合作。对于造型、化妆这种大家水平差异很大,用户也很“认人”的领域,互联网公司只不过是这些人的一个新渠道而已。e家洁的创始人云涛认为,投资人现在对上门服务领域的关注点,是看什么业务能把其他业务给并进来。这跟当年京东要扩品类,提升每个用户的购买量是一个逻辑。58到家这种对手很可怕,它去年10月融到的A轮融资金额就达3亿美元。一名投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在O2O上门服务领域,投资人开始认为输血给创业公司去跟58到家这样的公司对抗,已经并不明智。有消息源对《第一财经周刊》称,美图秀秀由于难以盈利,因此难以从风险投资机构处融资,美图秀秀使用了通过银行发理财产品、向富人筹资的方式筹措了一笔资金。拥有3个用户量过亿的App、且用户量活跃度还在增长的美图秀秀,上一轮融资已经是2014年6月的事。互联网行业向来相信只要有用户量、有增长,总有一天会盈利。但这个观点正受到资本的质疑。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用户在工具上的停留时间短,如何变现是个普遍难题。美图秀秀在2013年推出了美拍手机,找来了曾任索尼爱立信中国区主管的卢健生,在深圳建立了100多人的技术团队。美拍手机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但其出货量小到进入不了任何一份手机的统计榜单。卢健生的说法是“这个单品可以维持手机团队的营收平衡,略有盈余”,而这已经是整个美图目前50%以上的营收来源。墨迹天气也发售过一款售价999的空气监测器,但市场反应不佳。不过,即便大家在谈论资本寒冬,创业公司们纷纷降低估值预期,这跟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根据美国研究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数据,2015年第四季度,亚洲的风险投资额度相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2%,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可怕的数字。创业和投资都还在继续,只不过现在热点转向企业服务领域、VR领域。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这些出现问题的公司,每家也都依然有一定的用户量、一个立得住的服务、可用的产品,也许还有些赚钱的方法。即便失败,市场上也永远有下一个机会。“我们每次尝试失败、关闭项目,总带来的是团队的愤怒和离开,那个idea就会被永远打入冷宫……这是一个线性因果论的世界观。”王俊煜在他的最新一篇微信文章里写道。他想说的是,即使暂时失败,但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基础。更多新鲜有趣的商业资讯,请关注:第一财经周刊。http://weixin.qq.com/r/lnXXz2jEWjUlrSys9yCE (二维码自动识别)
没有哪家公司不想成为万中无一的独角兽,即便本质上不是,装也要装一把。4月23日的消息,云集微店获得了1.2亿美元B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华兴新经济基金等继续跟投。此前公司曾获得由凯欣资本领投、钟鼎创投跟投的2.28亿人民币A轮融资。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一次融资,我们自不必在这里探讨,熟悉云集微店的同学应该知道他的一大“雅号”:微商中的正规军。但创始人肖尚略极讨厌别人将他的云集微店称为微商,他更喜欢“社交零售”这个词。他把云集微店比作一朵云,一朵集商品、内容、培训、售后服务为一身的云。他在云上播撒着雨露,他的400万店主只需把这些雨露发到朋友圈,云上的阳光明媚,播撒的雨露也甘甜芬芳,他精心的制造了多条通往云端的康庄大道,让这个关于云集微店的故事看起来显得简单美好却又不失宏大,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并为之沉迷。百亿云集微店在公布融资前一天的媒体沟通会上,肖尚略身穿云集的公司黑色文化衫,而他的外套,则是一件印有马云创立的湖畔大学logo的外套,一个月前,湖畔大学第四期开学典礼举办,肖尚略是学员之一,据传这届的湖畔大学录取率只有1.8%。据云集微店官方透露,目前其个人店主数量,目前已经接近400万,其中超过30万的店主将其视为自己的兼职或者全职工作,肖尚略说,他希望在2024年,三十多万的数字可以增到500万,也就是是说云集微店要解决500万人的就业。这是什么概念?2017年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才795万,所以以后的毕业了千万不要害怕找不到工作,跟着肖老板做微商。啊呸,做“社交零售”就可以了。另一个数据是,2017年云集销售额过百亿,云集目前分别在北京、武汉、无锡、西安、嘉兴、杭州和广州等地建立了近30个自营仓。“从0到100个亿,唯品会用了7年,从0到100个亿,京东用了4年,从0到100个亿,云集只用了2年。”这是云集店主和员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一切境况都表明:云集微店和肖老板,与那些喜提高铁飞机火箭,花钱与奥巴马合影留念的“妖艳贱货”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我们云集是真正的正规良心企业,做的是“社交零售”,发挥的是社交电商的巨大潜力,未来将成为碾压拼多多,比肩京东的超级独角兽。但是肖老板迈向人生巅峰的过程中,却有一点点“小瑕疵”。从传销到“分销”?去年7月16日肖尚略在微博上自爆,收到了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张高达958万的罚款,肖尚略说,这针对的是2015年云集微店的App销售模式采用了地推模式引起了争议,监管部门认为部分推广形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说白了,就是监管部门认为云集微店以前涉及传销,开了张958万的罚单。肖尚略极力强调:“云集早在2016年就已经整改,不再有任何传销问题,将会严格恪守底线。”但是对比更改前后的商业模式,云集微店依旧争议巨大。云集微店APP于2015年5月正式上线运营,定位于社交电商领域的移动端零售众包平台。云集APP是一个电商平台,用户注册后可以选择直接购买商品,也可以缴纳365元的平台服务费,成为一名云集店主,在自己的社交圈营销云集商城上面的货品,来进行商品利润的分成。成为店主后,也可以以相应的折扣自购商品,折扣率一般是5%—40%之间,与提成相当。如果云集微店的商业模式仅限于此,并且做到了如今所标榜的成绩,毫无疑问,云集将成为一个比肩拼多多的社交电商奇迹。但是,隐藏在这种分销模式之外的,还有另一套“晋升系统”。要成为“云集微店”店主,须缴纳一年365元的平台服务费,而成为“店主”后,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加入成为新店主,“店主”邀请新“店主”满160名(直接邀请30名和间接邀请130名),即可成为“导师”,团队人数达到1000名,即可申请成为“合伙人”。成为“导师”后,导师所带领的团队每新发展一名“店主”,“导师”能从365元的平台服务费中拿走170元,“导师”的上线“合伙人”能拿走70元。店主—导师—合伙人,正好三级。但与传统层层的发展下线不同的是,云集变成了从下往上晋级制,并且云集称所有的钱财都是汇集到云集公司的后台,然后进行发放。无论形式如何,这种三级分销色彩颇重的模式,被监管部门认定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在被罚了近1000万之后,肖尚略表示已经与法律专家商议,修改了云集的部分推广策略。修改后是什么呢?2017年1月1日起,要成为“云集微店”店主,经已注册店主邀请,须支付398元的注册大礼包费用,相应得到一套“素野”品牌的多肽赋活修护套装。“素野”是云集微店的自有品牌。该套产品在云集微店上的售价为399元,店主向他人每售卖一单可得119.7元佣金。这是改变的第一个重点,成为店主的服务费变成了购买大礼包的费用,云集店主的资格是买护肤品赠送的,你爱做不做。而老店主拉新店主,也并不是为了人头费,只是卖给了新店主一套399的护肤品,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晋升制度仍然存在,成为店主后,店主邀请新店主满100人。不,是销售100个素野大礼包,其中个人直接销售20个,团队销售80个,即可成为“主管”。而团队人数达到1000名,培养主管30位,即可申请成为“经理”;店主发展成为主管以后,主管所带领的团队每新发展一名店主,主管同样能从398元的平台服务费中拿走150元,主管的上线经理能拿走80元。这在店主群内部被称为“培训费”。店主每卖出一单都将获得商品单价约5%~40%的佣金。除了拿培训费,主管还可获取店主销售利润的15%,名义依旧是“服务费”。而主管及经理均与云集微店签约兼职劳动合同,培训费和服务费均由云集微店统一于15日发放;店主每邀请一个店主,本人可得40云币,被邀请人可得10云币。1云币同等兑换为1元人民币,可在云集微店上直接使用。被邀请的店主再邀请的新店主,与第一个店主暂时没有销售利益关系,但算作第一个店主的团队人数,不断累计,为日后升级主管打下基础。而主管会在店主群内培养“候选主管”。只要店主达到主管要求,便可将团队剥离自行运营。主管间层级相同,利益与前主管已不相关,但凡新进店主都算作原主管的团队人数。目的是为了升级成为经理。更改规则之后的云集,模式变得更为复杂,并且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于实体的产品销售。如果不能成为主管,那么销售大礼包的提成只会延续一级,你邀请的店主,再邀请其它店主,已经与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而成为主管和经理之后,所提成的费用在名义上是由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云集公司所发放的培训费和服务费,属于劳动报酬所得。这些改变,条条避开了传销属性。整改之后的云集微店,此后16个月中安然度过了监管的审核,云集微店还多次迎来了杭州市领导的视察,肖尚略甚至成为了杭州城市封面人物:云集的谎言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二)划定:“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属于传销行为。”而划定是否是传销其实不是看分了多少级,而是看:是否通过层层分销机制,不依靠商品盈利,而是通过发展下线和向下压货来赚取利润。云集究竟是靠人头费赚钱还是正规的销售商品?云集上的商品并非太过小众,其所售的商品在主流的电商平台天猫,京东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掺杂有一些如素野等云集自营品牌。但如果与主流的电商平台比价,云集上商品单价并不便宜,多数是与主流电商平台相同售价,甚至是高于主流购物平台的。比如,以蒙牛牛奶为例:左边是云集商城,右边是同款的京东商城,云集售价高出不少。另外,云集上的商品虽然有不少的主流大品牌。但是占比最多的商品其实是知名度并不算太高,价格也不是像拼多多一样明显低于主流水平的品类,尤其以轻奢品,护肤品, 快消品等品类为主。而这些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毛利。另外你会发现,宝妈是这些商品的消费主力,而在云集的400万店主中,宝妈亦是主力人群。每个新店主被拉入伙时,上级店主会有一个话术:398元可以获得等价值的护肤品,即使不想卖,自购有折扣也能省不少钱,这么便宜的事去哪找?但是既然其它电商品台都能够买到,并且比云集还便宜,物流售后都比云集要方便,云集的商品即便发到票圈刷屏,也难言需求和竞争力。既不像拼多多便宜到发指,又不是微商产品虽然三无,但是架不住吹成神丹妙药,谁用谁“升天”,哄骗无知小白。从一些曾经云集店主的反馈来看,小店主基本很难通过直接在社交圈卖货,来赚高额收益。而399的素野护肤大礼包,本来护肤品的利润率就极高,又是云集自有品牌,所以到底价值几何,不多评,引用一下成为云集店主的知乎网友的评价:“我家人用了‘素野’面膜过敏。我去问我上级,我上级不知道,让我在群里问。我在群里问,结果一群半懂不懂,不懂又喜欢假装懂的‘主管’,跟我讲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护肤心得,叫我继续用,用多就会好的。都过敏了,还继续用?此刻我心里觉得真是太不靠谱了。”梳理下来会发现,成为云集店主后,能做的事情就剩下两个:内购省钱和发展下线赚钱。而这两个仅剩的选项,恰恰是云集两个对外宣传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400万店主和百亿销售额。其实假设云集2017月销售额10亿,利润30%(已经非常高了)全部发给400万店主。那每人平均每月能赚到的钱最后是:75块钱。嗯,没错,75块钱,在云集一分不赚,且商品平均利润率高达30%的情况下,一年百亿的销售额只够每个店主每月分到75块钱。这离肖老板想解决500万人就业的口号,恐怕还差了好几个淘宝。由此,云集微店的商业脉络已经浮现的比较清晰了。398元成为店主后,店主很难单靠一级的朋友圈卖货赚钱,想要真正赚钱,需要卖出更多的大礼包(拉更多的新店主),拿回扣,升主管或者经理。但总有人不想成天在朋友圈刷屏,可交了398感觉一个莫名其妙的素野根本值不回本,没事,不是还可以省钱用折扣内购吗?也挺“划算”呀,一件商品5%-40%的折扣,买个10000块钱总能回本的。还可以帮助肖老板完成下一步营业额破千亿的梦想。而靠着400万小店主的内购高毛利商品,云集根本不屑于在乎398元的人头费,所以让利大回馈好了,119元给邀请人,150元分给主管,80元分给经理,还搭上一套素野护肤品,所以你看,我云集赚钱不还是实打实的商品营业额,才不是什么人头费。但实质上,支撑起云集百亿销售额的是400万小店主们畸形消费需求,吸引更多小店主加入的是一个看似美好,却步步谎言的骗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店是哪个公司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