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大格局 从个人到为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该怎么做,从为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该怎么做到组织?

个人能力大于团队力量以上节选自《Netkiller Management 手札》作者:陈景峰从前个人在集体面前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个人离职对企业影响微乎其微。很多企业更趋向打造一个平台,让单个员工的影响将到最低。时代变了,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即使是传统行业也在不断变化,企业不进步就等于在倒退。现代企业更突出个人能力,一名优秀员工能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命运,一条产品线的成败,一个片区的市场得失。公司对员工强势关系,正在被打破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老板吐槽,说他招聘了一个95后业务员,谈好薪资待遇和提成之后入职,负责电商选品工作,工作他干得不错,业绩非常好。 突然某一天他发现该员工与多家同行和竞争对手也存在业务往来,于是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老板以为他会像从前的老员工一样,紧张,认错,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出乎老板意料的是,该员工说话振振有词。首先市场这么大,一家公司根本做不完。其次是与其他公司来往也未损伤本公司的利益。最后如果公司接受不了,可以随时辞退他。此时老板进退两难,辞退他的公司将面临巨额损失,短期找不到可替代的人。你是否意识到如今管理学发展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学仍然停滞在对组织形式的管理上,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企业管理需求。以前公司是强势一方,员工是被动一方,公司的任何规章制度员工必须遵守。如今公司跟员工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双方是平等的。上面讲的业务员选品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有一套自己的选品逻辑,两项技能便可以摆脱公司的掌控,此时甚至员工是强势一方。虽然与竞品合作涉及违法,面对利益诱惑,经过博弈之后仍然会选择“干”。矛盾的根源是员工很清楚他自己的价值以及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公司无法给他提供对等的价值交换。最终结果一定是该员工辞职,成立公司,专门做选品的服务公司。再举一个例子,你还看电视吗?为什么新闻评论,财经评论节目质量越做越差?这种节目在电视台是一个部门,有一组人马:灯光师、摄影师、音响师、化妆师、视频剪辑师、字幕组、主持人、撰稿人、审核……。能进入这个团队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撰稿人会每天写一篇发言稿,主持人将其播讲出来,这种操作持续近20多年,因为媒体只有官媒一个渠道,所以想发声,想露脸就只能从事这个工作,拿着百年不变的工资。自媒体出现后,给了所有传媒人一次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不甘愿被埋没的能人开始跃跃欲试,他们纷纷辞掉电视台工作,加入到自媒体创业大军。 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自己写稿,自己播,从幕后走向前台,给了他们人生的第二次机会。从0~1比从1~100更重要一个创意,一个策划,一个方案,一个点子所创造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团队干十年,二十年都达不到成绩。个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此前更多是管理层,现在可能中层,甚至基层管理人员都能影响一个公司的命运。在企业快速增长,闪电式扩张的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大于团队的作用,甚至团队是微不足道的。从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要改为铁打的将军,流水的营盘,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没团队可以招,团队不行可以换。人才干的是从0到1的工作,团队干的是从1到100的工作。没有从0到1,就没有后面的从1到100。从服务于团队到团队伺候一个人此前员工只是团队中的一颗螺丝钉,个人服务于团队,团队执行高层的战略规划。如今大不同,可能是一个团队围着一个人服务,例如直播,自媒体领域。老板的格局就比员工大吗?为什么很多公司在苦苦的挣扎中前行,只能赚点辛苦钱?在我看来,老板跟员工知识社会分工角色的不同,多数老板并不比员工格局大。这也是很多公司做不大的原因不懂分享招聘犹犹豫豫人才性价比只讲付出追求加班留不住人才员工的出走很多情况是老板没有处理好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例如仍然是平台思维,没有意识到时代浪潮,当一个员工已经影响到公司业务,决定公司生死的时刻,你还在谈情怀,画大饼。抢走你优秀员工的不一定是竞争对手,还可能是风险投资机构。当年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为了说服一个世界500高管来小米,他可以连续半个月,天天请对方吃饭,每天聊到晚上十点钟。你的员工去了竞争对手公司,最多是薪水 Double,且竞争对手跟你一样,一般很难给出这样的薪酬。但是跟着雷军是建立小米帝国,这种诱惑很难拒绝。谷歌公司创始人更是公开直言,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微软,我们的竞争对手是NASA!因为对星空的探索这个梦想使得NASA吸引了世界上很多的优秀科学家,所以NASA是我的大竞争对手。平台已死,员工即是合伙人再一味强调打造平台,说明你已经落伍,如果思维不做出改变,终将被时代淘汰。很多老板常常抱怨员工:“打工的心态,态度有问题……”,事实上,你把他当员工,他把你当老板。这种雇佣关系,你要求的太多。让员工付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是,让员工成为合伙人。很多优秀员工会离职选择自己创业,可能是平台限制了的发展,更多是因为他创造的价值与回报不成正比。这种情况可能在 2010年以前还是合理的,员工与企业是雇佣关系,员工创造的价值理应全部属于公司,同时公司给与员工一定的报酬。随着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深耕多年投行领域,到了2010这个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此前即使员工意识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与回报不成正比,因为创业门槛较高,员工就此打消单干的念头。现在只要你有想法,想法合理,想法能说通,想法短期得到证实,很容易拿到天使投资。即使员工不创业,就职于其他公司,结局可能是双输。我身边有多起案例,举一个把。A公司拒绝B员工的加薪,B员工跳槽到了C公司,C公司给了B员工Double薪水。短期来看B员工赢了。但是B员工在C公司,没有能让他展示100%能力的平台。B员工基本没有提升,虽然业绩也在快速增长,但不是指数级的。A公司失去了B员工,业绩损失,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业绩。但此后业绩虽有增长,但及其缓慢。长期来看A公司输了。如果A留在公司B,为B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才是双赢。这即是职场上的「博弈」,也是职场版「囚徒困境」。以上节选自《Netkiller Management 手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该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