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有哪些些 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全文6618字,内容详尽,建议先收藏再看。这篇回答在搭建宏观分析框架的同时,尽可能地罗列了每个宏观组成部分可观测的经济指标,方便大家通过定期更新的数据来观测宏观经济运行。每个经济指标我都会附上查询方法,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凡哥时经,关注后即可获得各行业高频经济数据和以下资料。希望这篇回答对大家有用。】宏观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宏观需求:经典的三驾马车分析法三驾马车指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是将中国经济的总需求划分成了这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细化研究,得到对宏观经济的大致了解。这三驾马车占国内经济的比重中,消费占比超出50%,投资约占40%,净出口只占2%左右(但需要注意“出口”本身占GDP20%,举足轻重)。投资、出口、消费占GDP比重投资2012年以前,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有力的一驾,政府和民间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了众多行业的发展。目前,投资在经济贡献度中已经退居第二位。国家统计局按月披露“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速”,通过此指标可以一窥国内固定资产发展全貌。按照行业分类,还可以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最近五年,这三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为23%、26%、38%。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建都充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当经济动力不足时,政府会多上马一些基建工程,通过基建来拉动各行业。基建投资一是可以盯紧中yang和地方的政府工作目标,二是可以追踪“地方政府专项债”,专项债是指政府为了某个具体工程而专门发行的债券,通过追踪这个指标可以了解基建的力度。房地产必须重点说一说,曾经有一句话叫做“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重要。如果按照上面“投资占中国GDP40%”以及“房地产投资占投资23%”计算的话,房地产投资只占GDP的8%左右,虽然不小,但是说“绑架”确实有点过分了。但这仅仅只是计算了房地产本身占GDP的比重,没有计入受房地产影响的行业,比如造房子得用钢材、水泥、有色金属(铜、铝)、玻璃,造完以后还涉及到装潢、家电、家具等行业,经过统计,将所有受房地产影响的行业汇总,占GDP的比值超过三分之一,这就像刘关张三兄弟中有一位出了问题,另外两位都不能独活了。受房地产影响行业概览所以,对地产行业的观测尤为重要。地产行业的观测指标有很多公开披露的数据可以使用:房地产投资累计值:反映的是目前有多少资金进入房地产开发环节,能够用于预测后续的房屋供给。房地产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反映目前房市交易情况。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开工后挖掘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开始入场,因此这个数据与建材需求有相关性。房地产竣工面积:一旦房屋竣工,家电、家具就要准备入场,装潢也即将开始,因此竣工面积对家电、家具、装潢行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净出口净出口=出口-进口。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只有2%,影响很小,但要注意到出口占GDP的比例有20%,对国内经济影响举足轻重。疫情三年,我国的居民消费迅速下降,投资也面临下滑,但由于国外生产被疫情限制,需求转移至我国,我国出口迅速增长,2022年7月我国出口单月同比增速达到18%,全年同比增速7%,大大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但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联储进入超级加息周期,海外需求迅速下降,我国的出口也随即下滑,2023年1月出口同比负增长0.1%,2月负增长扩大到了7%。出口的衰退和房地产的衰退是今年经济复苏的两座大山。分析出口的方法很多:总量上,国家统计局按月发布出口总额,还分为人民币计价和美元计价,由于出口商品一般都用美元计价,而且人民币汇率存在波动,所以一般使用美元计价的出口总额比较稳妥。结构上,可以根据出口目的地对出口进行拆分,我国出口目的地前三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美国占比大约17%,日本大约5%,韩国大约5%。另外如果将欧盟算作一个整体的话,整个欧盟占我国出口总值大约也在15%左右。中国各出口国金额占比因此可以从国别入手,分析每个出口国家的需求情况,最后加权汇总出我国的出口前景。每个国家的需求情况可以用该国的制造业PMI代表。今年1月和2月的出口数据都披露的很晚,但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制造业PMI数据披露的很早,所以通过汇总这些数据,可以较好地前瞻我国的出口数据。类比法,可以通过观测出口模式和我国相似的国家的经济数据,来前瞻我国的出口情况。比如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出口模式也比较相似,所以日本、韩国的出口数据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比如,今年1月份我国的出口数据披露的很慢,市场都在等待官方数据,但是韩国的出口数据比我们披露的早的多,韩国的1月出口数据同比下降了很多,后来我国的出口数据披露下来也下降了很多。消费2012年以后,消费就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驱动因素,目前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60%左右。对于消费的跟踪,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中有九成是商品零售,一成左右是餐饮收入。社零是月度数据,虽然也算更新频率比较高了,但是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可以将社零继续拆分,通过细分项下的高频数据来更好的观测消费数据。社零项下有几个重要的子项目:住房相关消费(房屋本身不算,但是家电、家具、建材算)、汽车消费、餐饮消费、娱乐消费等。房地产竣工面积可以很好地对应住房相关消费的趋势;汽车消费数据则有周度的乘用车批发、零售数据可以直接观测。餐饮比较难找到对应,一般业内以各大城市地铁客运量来替代。娱乐消费可以观测全国日度总票房数据。此外,日常生活中大家的消费主要是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线上消费集中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上,这些线上商品最终都要通过快递的形式寄送,所以可以通过物流相关指数进行追踪: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吞吐量指数、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线下消费主要集中在商场、景区,能得到且指示性较好的观测指标有:各大城市的地铁客运量、电影观影人次、国家铁路局公布的旅客发送量。宏观供给:一二三产业分析法从生产端分析经济时,一般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入手。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高,而且波动不大,所以分析注重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主要是各类制造业,在众多经济数据中“工业增加值”和它的对应度较高,所以一般用工业增加值来观测第二产业的发展走势。总量上,国家统计局披露月度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通过此指标可以较好地了解第二产业走向。结构上,我们可以把工业增加值拆分,国家并没有每年披露工业增加值的具体算法,最近一次披露是2018年,根据2018年的披露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增加值有以下子项目:工业增加值编制过程各行业比例其中有 11 个行业的比重较高,如非金属矿物、化工、金属、电子设备和汽车等行业增加值的占比高于 5% ,所以通过分析这几个行业的走势,可以对工业增加值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而每个行业都可以选择出一些代表性的指标来很好地吻合其走势,比如汽车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变化与汽车轮胎开工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后者是一个周度数据,凭借后者就可以更高频率地预测汽车行业的增加值。下面是各行业中与行业增加值关联性高的指标(数据需要使用wind等专业数据库):工业增加值前瞻指标第三产业:服务业生产指数第三产业的种类过于庞杂,很难去测度,所以一般用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服务业生产指数”来观测,该指标在编制时采用拉式算法,先确定各行业权重,再以各行业的代表性指标变化代替该行业增速,最后加权汇总成服务业生产指数。货币分析弗里德曼有一句话叫“所有现象都是货币现象”,美联储把这一招用到了极致,通过货币量的增减可以对经济产生相应的作用。掉入了流动性陷阱的除外,但一般情况下,社会中货币量越多,社会经济活动越活跃。所以,观测货币量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很大帮助。社会融资规模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前瞻指标,经过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社融很好地预示了经济走向:一般社融指标领先实体经济二到三个季度。所以当社融指标出现拐点的时候,很可能两个季度以后经济数据就会开始回升。背后的逻辑是社融反映了社会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共同意愿,社融上升,一方面说明企业看见了机会,愿意融资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说明央行、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有相应得资金可以投放到市场。M0,M1,M2M0,M1,M2是对货币的分层。其中M0是是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从M0,M1,M2各自的绝对值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中货币的绝对值大小,可以检验央行的货币政策到底派生出了多少货币。其中,M2代表的货币范围最大,因此它和整个经济的联系也最大,M2与房价也有紧密的联系,中国近20年房价增速快的几个时期大多都是M2高增的时期。近几年,即使是疫情三年,我国的M2增速都处在相对低位,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一直可以说是非常克制,这是多方面的原因,毕竟货币量除了要肩负刺激经济的作用,还要兼顾人民币汇率、避免戳穿房价泡沫等,其实政策空间未必很大。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指标是M2与M1剪刀差。其实M2-M1的结果大致可以理解成定期存款,假如M1的增速高于M2的增速,说明企业更青睐于活期存款,也就侧面说明有比较好的项目值得投资,经济趋势向好,反之,则说明经济预期比较悲观。利率利率可以反映社会上资金的供需关系,如果市场利率很高,说明市场资金紧缺,很多项目的上马和推进就会受到阻碍,如果市场利率很低,说明市场资金充足,更能激发经济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是这样,但有些经济体即使将利率下降到很低,也无法刺激经济,比如日本,利率常年维持在0利率,但是日本的经济已经停滞很多年了,也就是陷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进”。可以观测的利率指标有很多: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2023年1月放开疫情管控以后,SHIBOR等市场利率都有所升高,原因之一是企业的投资需求很旺盛,社会面资金供给开始紧张,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3月17日,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此举可以带来更多的基础货币。2023年宏观经济分析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但是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争议很大。今年春节的时候A股市场非常乐观,从媒体到股民到投研圈都对2023年经济复苏充满了憧憬。当时有一串数字走红:2007-2015-2023。老股民应该都知道2007和2015都是A股历史上的大牛市,2007年到2015年是8年,2015年到2023年正好也是8年,而且2023年已经显示出了“经济强势复苏”的苗头,所以很多股民狂欢了,准备节后买爆A股。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直接高开,但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创业板指节后就没怎么涨过,截止到3月21日,创业板指已经下跌350点,跌幅接近15%,个股就不说了,更惨。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就在节后第一周,那时候市场情绪还很高涨,但是某券商研究所首席抛出了一个当时很特别的观点:目前股市点位可能已经是年内最高了。这个观点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太悲观了。虽然目前一季度还没结束,但是截止到目前,这个观点还没被证伪。其实用上面我搭建的宏观分析框架细致捋一遍2023年的经济,虽不会得出那么悲观的结论,但是确实能发现很多值得担忧,需要去分析的问题。先从需求端入手,看一下今年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今年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速是5.5%,去年1-2月的数字是12.2%,而疫情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速中枢基本也是高于5.5%,所以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少到目前为止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那么未来三个季度有没有可能实现大幅反超呢?把投资拆分分成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三块来看。2022年是中国房地产塌方之年,2022年房地产投资累计值下跌10%,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累计下跌39.4%,竣工面积累计下跌15%。很多房企在2022年爆雷,无法按时交房,地产相关投资全部踩了急刹车,大有泥沙俱下之势。国家也怕地产一旦崩溃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迅速出台了各种救市措施:降低房贷利率,放开房产限购,放松各地人才落户标准........在这些措施下,今年一季度地产的数据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的态势,地产投资增速、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等数据的跌幅都较2022年有了明显的收窄。居民的购房信心也回升了很多,1-2月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全线回暖,前几个星期还有一个热搜说是杭州一个小区的业主在群里自发宣传房价回暖,号召大家不要再贱卖房子。不过,对于2023年以及之后的房地产大趋势,我觉得不要过于乐观,因为目前的“好转”很可能只是“反弹”,而不是“反转”,这是由人口下降、城镇化率边际增速下降、我国货币难大幅宽松等原因决定的。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里面有对中国房地产走势的详细分析:总之,虽然目前地产数据有改善态势,但是别忘了它仍是同比负增长,而且以后能保持“L型”走势已经不错,想要出现“V型”反转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2023年房地产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复苏的贡献最多是“不拖累”。再来看基建,今年两会定下的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而且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来看,和往年同期来看不算高,所以今年的基建可能不会太超预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再看出口,要搞清出口趋势,先要明白现在海外国外目前都处于加息周期,加息就意味着海外各国的需求是受抑制的,那么我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整个2022年我国的出口增速高达7%,但是增速下降的拐点早在2022年7月就出现了,今年1月,我国的出口增速首次同比负增长,2月的负增长扩大到了7%。目前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的PPI和CPI都已经有了显著的下降,但是美国的就业市场依然强劲,所以市场很担心一旦美联储降低加息的力度,美国的通胀马上就会卷土重来。目前美国的CPI虽然已经较高点回落,但是依然在6%的高位,距离2%的通胀目标还差的很远,加息将是美国经济将长期面临的事情,我国的出口短时间内是比较难看到拐点的。再看消费,这是今年年初市场预期经济强势复苏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疫情大大地阻碍了人口的流动性,很多人已经三年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旅游,有的甚至还耽误了很多商务活动,所以当疫情管控措施一旦被取消,大家都预期将迎来报复性的出游。事实上确实如此,凡哥在上海能明显感觉到外滩的人比以前多,迪士尼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就是豫园在三年疫情的时候是很冷清的,现在每天下班路过都能看到一茬又一茬的旅游团队。这是微观所能看到的,但是宏观数据却显示了割裂的一面:2023年1-2月的铁路运客量是5亿,而2019年1-2月是5.7亿。另外,一线城市2023年1-2月的的日均地铁客运量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前的水平。这就让人感到混乱:宏观和微观所指示的方向完全相反。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只能以宏观为主,因为微观能看到的毕竟是局部片面的,宏观数据肯定更加全面,而这个全面的数据告诉我们:市场以为的“疫后”报复性出行没有出现,甚至还没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当然,也可能是目前还处于寒冷季节,等到夏天可能出行需求会复苏的更快一些。不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投资、出口、消费都看不到“强势复苏”的征兆。供给端基本上围绕着需求端在走,目前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仅更新到2022年末,但是根据上面的宏观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行业的高频指标来预测工业增加值,根据高频数据:钢铁产业:截至到3月上旬的高频数据显示粗钢产量、高炉开工率等都处于低位。化工产业:PTA产业链负荷率:PTA工厂、PTA产业链负荷率:聚酯工厂等高频指标显示化工产业的景气度也不是很高。水泥行业:价格也在不断下跌当中。再看货币端供给,开年以来的金融数据其实是不错的,无论是人民币新增贷款还是社融,还是M2的增速,都有了疫情以来的新高数据,说明疫情后企业愿意去投新项目,这在1月、2月的PMI持续站上荣枯线上方是相互印证的。其实从各方面指标的推演以及1-2月已经发生的经济数据,不难看出2023年经济是在稳步复苏的,但是强度达不到“强势”的级别。假如2023年最终能够走出强势复苏的经济走势,第一个,还是要观察房地产的走向,第二个,要看海外经济如何发展,从而如何影响我国的出口,第三个,要看我国会不会出现强刺激政策,第四个要看天气转暖以后,出行链条会不会有超预期的回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有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