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下看未来:量化对私募量化的误解何去何从?


高威 陆享基金资本市场部总经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特许金融分析师,持有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资格,拥有10年金融投资从业经验。曾先后就任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歌斐资产等,对各大类资产、投资策略和公私募管理人具有长期的研究投资经验。
上海陆浦投资管理集团曾获2021年度浦东新区经济突出贡献奖、投中榜-中国最受GP关注的母基金、2022民营市场化母基金最佳回报TOP20、2021中国家族办公室TOP50等多项业内大奖。
对于私募行业的监管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第一财经:本月有一件行业大事市场非常关注,就是《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首部行政法规。您认为它的发布,对于A股市场的发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高威:因为目前来看,中国的私募行业已经有超过2万家的管理人,超过20万亿的管理规模,所以这样一个大体量市场必须要有一个足够重磅的法规来进行相关的监管。因为我们知道,整个私募行业在过去也出过一些这样那样不合规的事件,所以这样一个法规的颁布也意味着,对于私募行业的监管其实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可能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合规经营为主、稳健增长的阶段。随着法规的落地实施,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优胜劣汰的情形。《条例》对母基金展业和投资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第一财经:因为你们对全市场各类投资机构都有聚焦,包括主动投资类产品、量化策略基金、也包括了FOF母基金投资。而《条例》中有一条规定明确,对母基金等合理展业需求豁免一层嵌套限制,投资于其他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不计入投资层级。这就意味着,过去这些基金只能买鸡蛋,现在允许他们买“一个篮子”。 您认为这对市场会有什么具体影响?高威:实际上这个规定它是针对我们母基金,或者说需要去对外投资的基金。因为我们知道根据私募基金的管理办法,它的每一个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是不可以超过200个的,也就意味着私募基金没有办法像公募基金或者其他公开募集类的产品一样,可以有相对海量的投资人进行投资。而实际上对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投资架构)其实一层两层就够了,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母基金投资者而言,实际上就不够了,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层私募基金。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规定之后,我们母基金的投资或者FOF投资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加广阔的选择,同时,我们的标的基金,也就是被FOF基金或者母基金投资的私募管理人,他也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去提供一个可供机构投资者进行配置的份额。所以这样来看的话,我觉得这条规定还是对我们整个母基金的展业和母基金未来的投资有一个非常正面的作用的。遴选私募产品一看投资策略 二要对团队和公司进行全面评估第一财经:您刚才也提到,现在私募策略、私募产品已经越来越多了,其实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说,这不一定完全是一件好事,因为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您觉得在当下这样的市场当中,个人投资者如何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好的私募产品?高威:实际上中国的私募行业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私募行业,它的策略的发展都是相对比较慢的。而过去的5年,实际上我们进入到一个蓬勃的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私募策略它针对于不同的资产以及不同的细分策略,其实有很多的选择了。比如权益类的资产、债券类的资产、商品类的资产、衍生品类的资产……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我们去判断一个管理人是否好,或者是不是一个好的私募产品,实际上我们的筛选思路也跟若干年前不太一样了,原因就是在于策略变多了之后,我们就需要在筛选的过程当中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先看策略,我们要根据私募策略的不同,去识别不同的私募策略它的收益来源是什么,它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过去的这几年,大家有目共睹,不同的策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是不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策略可以穿越整个市场的周期,所以这就对我们的策略选择有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如果你想要把这个策略做好,你需要去建立的一个公司治理机制、投资团队的构建、投资方法的使用也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管理人,实际上他们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我们不是在选策略,我们更多地是在认知这个策略,要把策略认知得清楚一些,这是第一个层级。第二个层级就涉及到如何选一个管理人。实际上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选择管理人的方法上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记得在2015、2016年的时候,100亿的私募管理规模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管理规模,那个时候百亿基金已经是市场非常头部的管理人,所以一旦你选对了创始人,选对了基金经理,你似乎就差不多可以把一个私募基金看得清楚了,也可以把这个产品了解得比较清楚。然而到了现在,整个私募“公募化”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越来越多的私募开始向公司化运营去过渡,它不再是一个人带着几个人去创立一个小项目组或公司的形式来进行构架的,而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私募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对一个有机整体的评估,它相比于几年前评估一个小公司就会发生不一样。我们去筛选一个好的私募管理人,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入手,首先,他是不是有良好的、合理的能够创造收益的投资方法;其次,他有没有一个好的组织构架和足够的人员储备,以及整个投资流程的构建是不是合理,并且能够在未来持续地创造好的业绩。因为你看到的历史业绩可能并不是投资人未来能够获得的历史业绩。历史业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必须探问三个问题第一财经:您提到业绩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的个人投资者不会把太多的视角放在策略的选择上,包括管理人的观察上,可能更多的投资者第一时间看的还是业绩。但是有很多人说历史业绩好,他未来不一定好,有的人说历史业绩不好,那我肯定也不会选择,其实这一点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您觉得在业绩的观察上有什么解读方法吗?高威:首先我要明确的是,历史业绩它代表的是一个投资方法、投资思路和投资视角,最后得到了这样一个业绩结果,它一定是有参考价值的。所以我们市面上所有的基金分析方法、基金评价方法、基金筛选方法,对于历史业绩的评估和评价一定是占有非常高的权重的。但是就像您刚刚讲的,历史业绩好并不代表未来业绩会好,那么对于历史业绩的评价,我们该怎么用好这样一个结论呢?其实这中间是我们需要花功夫的地方。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我们在理解业绩、评价管理人的时候,我觉得最主要是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管理人他是赚什么钱?他的历史业绩从哪里来?他的收益来源是什么?第二,他是怎么赚钱的?他所依赖的投资方法是什么?他是怎么赚到他想赚的这部分收益的?第三点就是他如何能够在未来持续地复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三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去回答的话,实际上它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第一个,赚什么钱,它解决的是管理人的投资模式、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怎么赚钱,它解决的是管理人的投资方法问题,而这个投资方法其实就决定了你去分析历史业绩的时候,他的投资方法是不是稳定的,并且是有一致性的,就是所谓的一次性勘察的动作。第三个,如何持续赚钱,其实这个问题是相对难回答的,它建立在你对于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包括他的这一套投研班底也好、投资流程也好,以及他的投资方法论也好。这些决定了他最后所得到的业绩结果是否能在当下市场以及未来的市场还能够不断地新陈代谢下去。量化投资享天时地利 但超额收益也在逐年下降第一财经:谈到私募基金策略,主观投资之前我们讨论过很多了,今天我们不妨聊聊量化投资。近几年量化投资越来越成为投资人首选的私募策略,现在已经是7月,量化机构上半年的收官之战落幕,不论是公募量化还是私募量化,都实现了不错的正收益。在您看来,在当下震荡的市场中,量化产品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不是好的选择?或者说该如何来理性选择?高威:实际上中国的量化策略的发展并不是时间很长,应该是从2013、2014年开始萌芽,然后2015年逐渐发展到现在,可能还没有10个年头,但是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量化投资整体管理规模可能已经在1.51万亿左右的水平了。权益市场的量化策略主要还是以从海外引入国内的这一批高频交易的量价因子这样一类策略为主,它的占比达80%甚至更多。这一类策略它显然是以高换手、短期交易获利这样一个特征存在于市场的,所以它显然受益到了A股市场的一个相对没有那么有效的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红利期。因为A股市场是一个相对海外市场而言,机构投资者占比没有那么高的市场,所以量化模型的引入就如鱼得水。中小市值个股的活跃在再叠加上他们整体的贝塔表现又不错,在这个范畴内进行选股和交易的量化策略也就随之取得了不错的表现。然而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量化策略的管理规模越来越高以后,实际上每一年他们能够获得的年化超额收益也在逐年下降。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多中,随着市场的大幅波动,量化策略产品的业绩波动也是有的,所以我们更多地是要客观认知到,这样一个产品它的策略是赚什么钱的,它赚的更多的可能是流动性的钱,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市场。量化投资和市场正不断相互适应 中长期投资依然有空间第一财经:不过今年以来,市场对于量化投资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您如何解读量化产品在A股市场中扮演的角色?高威:我作为一个资产配置者而言的话,我从来不愿意去“神化”一个策略,另外一面就是我也不愿意去“魔化”任何一个策略。A股市场大部分的量化多头策略的超额最大回撤指标都是在过去两年发生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其实这个策略也是在逐步地适应市场,市场也是在逐步地适应策略,我觉得随着整个市场的发展,它逐渐会找到一个平衡态。只不过对于一些投资方法而言,尤其对于一些擅长短期投资、博弈投资的这样一些投资者来说,量化策略的存在确实侵蚀了一部分收益空间,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说对于这部分的投资者而言,可能他们会相对难受一些,但是对于真正看长期、看中期看行业的一些主观投资者,其实他们依然有属于他们的交易空间。下半年市场驱动因素好于上半年 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持续存在第一财经:不论上半年孰是孰非,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下半年,对投资者来说,最实际的还是朝前看。最近各大机构都在发布自己的中期策略,总体来看,券商普遍认为A股下半年震荡上行概率比较大。您对下半年整体形势怎么看?高威:我们就从整个权益资产来看,今年上半年取得的资产回报其实是不令人满意的,甚至是不及去年年底大部分券商和投资者所预期的。核心原因其实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大家期待的所谓经济强复苏并没有出现。第二点是因为海外的加息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都导致了我们在汇率上是有一些波动的,这都对今年上半年的市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实际上这两项因素都是有缓解的迹象,也就意味着从下半年的角度来看,权益市场的驱动因素应该会比上半年要稍微好一些。第二点,我们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也是很多投资人一直在说的,就是股债的利差,或者说两类资产的比价效应或性价比对比。我们都知道,股债利差到了负的两倍标准差的这样一个位置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权益类资产它其实就处在一个比较底部的位置,所以从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来看现在都不贵。所以当下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肯定是持续存在的,只是我们要以合适的策略来进行一个配置,以及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设定不同的配置敞口,因为波动还是很大的。陆享基金免责声明:本文所载内容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述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经历了几年“野蛮生长”的量化私募,近期因“投研人员集体出走”事件吸引了大众的视线。记者调研发现,量化私募近几年上演“狂飙”式发展,内部待遇分布不均加之量化策略在A股市场大热,不少核心投研人员觉得“待在平台里不如自己干”,或是“择木而栖”。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无论采用独立基金经理制(完整策略组),还是流水线工厂模式,人才、技术、管理都是未来量化私募行业竞争的关键点。此外,随着量化市场逐渐拥挤,获取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对于自立门户的新量化私募,募资挑战艰巨;对于已经在市场中厮杀较长时间的“老机构”来说,想要继续获取超额收益,还需要拼细节,拼策略的创新性、敏锐性,拼发现合理价值的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团队的比拼。量化私募“同富贵”难2023年的“金三银四”跳槽季正在拷问着量化私募的人才体系。3月27日,关于“多家百亿级量化私募核心投研人员集体出走”的消息,震惊私募圈。记者从多位第三方渠道人士处证实了相关消息的真实性。上述消息涉及至少三家量化私募,涉及其中的天演资本、千象资产均做出相关回应。上海某头部量化私募创始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27日我们也听到了相关消息,有同业人员透露其中一家是天演资本,但目前我们不能证实。”另有知情渠道人士称:“相关消息共涉及3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分别是天演资本的策略总监和相关核心团队、白鹭资管的PM(投资经理)和千象资产的PM。”千象资产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并确认了相关消息的确实性。该人士称:“对于国内外大型量化机构来说,PM进出属于很正常的事情,总体来看,我们的PM数量一直在增加。有投资总监作为投研核心,有十几个PM,且策略源代码归属公司,这种情况下,单一PM离职对产品运作没太大影响。”对于离职原因,多位消息人士均表示,相关“核心投研人员出走”很有可能与个人或团队待遇有关。前述上海某头部量化私募创始人也透露,国内部分百亿级量化私募“更多是平台型公司”,因利益分配不均或个人待遇诉求得不到满足,出现核心投研人员离职在“情理之中”。在某公募量化总监看来,近年来量化私募发展迅速主要依托制度红利。“量化私募通常和券商谈一个很低的佣金水平,借助券商的快速交易通道,在制度红利的加持下,通过高频交易从市场上赚钱。”他表示。“制度红利下,私募量化赚钱比较容易,比较多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使得其中不少人想自立门户,出现了这种频繁跳槽的情况。”前述公募量化总监表示。“目前,各家平台型量化私募普遍面临挑战,即员工自立门户看起来比跟着公司发展好,那么这个平台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上述上海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称。蛋糕做大靠什么国内量化私募行业相对年轻,不少量化私募在2017年至2019年才创立,然后快速晋级为百亿级私募。在2019年、2020年,随着股指走强以及股指期货的松绑,量化私募行业迎来大爆发。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目前该行业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另据朝阳永续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百亿级量化私募机构总数已近30家,其中多数均是2020年之后“破百”。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量化私募主要有两种团队模式。一是独立基金经理制,即PM制,公司内部以团队为单元,每个团队主打策略不同,形成多位基金经理带领下的独立作战模式,团队之间基础设施可以共享,但可能会在核心策略和业绩上产生竞争。二是流水线工厂模式,业内也称之为“工厂挖因子”模式。该种模式常以投资总监为核心,负责策略部署、交易执行及仓位分配,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多位策略研究员负责因子的研发,并不直接参加实盘组合管理。这种模式更多考验团队的融合能力。“无论哪种模式,技术和人才将是未来决定量化私募机构成败的核心。”宽德投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基金创始人、总经理袁宇看来,未来量化行业的竞争关键点将是“管理+人才”。从技术方面来看,鸣石基金在2021年搭建了大型超算中心用于研发支持,并陆续在2022年及2023年初实现了算力的进一步增加。袁宇介绍,近几年,公司每年在软硬件上的支出规模均在千万元量级。袁宇强调,正因为量化机构从本质上是“科技公司”,因此量化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依赖于“某一个人”。在人才和管理上,宽德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任何一个策略能够持续盈利,关键是不断实现新的想法,以及实现新想法的机制,所以归根到底是人和团队的建设。良好的人才机制才是量化机构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量化投研人员变动很多,很多投资者直呼心累,投资经理都不一样了,如何保证策略的稳定和一致。”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量化投资总监王生表示。记者日前了解到,国内某老牌百亿级量化私募的一位核心研究总监,已被某外资量化机构以“七位数美元年薪挖角”,作为老东家,公司最终只能“挥泪放手”。行业发展前景长期向好量化平台与投研人才分手后,往往会诞生更多新的量化私募公司。“对于量化私募,市场认可老平台更多,新的私募量化公司募资比较难。”上述上海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认为,新公司要把老公司多年来积累的系统、框架、策略完全复制,难度比较大。最近几年,投资方愿意投资一个新的量化团队,是因为这几年量化策略在A股赚钱容易,因此新的量化团队容易做出来超额收益。但目前超额收益越来越难获取,新的量化私募募资难度也在加大。比如,去年以来,量化私募行业中规模突破百亿的新公司已经明显减少。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高频量价赛道逐步拥挤,在中证500指数(国内指数增强产品主要对标指数)等指数长期上涨趋势相对不再明朗的背景下,头部量化私募超额收益水平已经出现了一轮大面积回撤。宽德投资相关负责人称,2023年以来,中证500指数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修复性上涨,但市场上大多数量化私募的500指增产品获取超额收益仍旧较吃力。中证500指增类产品是目前市场上体量最大,竞争最充分,也是最受投资人认可的量化指增类产品。就这个赛道而言,自2020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该赛道趋于拥挤,超额收益获取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当一个方法特别有效的时候,自然就面临着失效的风险。”上述公募量化总监表示,量化私募本身赚的钱,其本质是建立在场内机构对价格互相博弈的基础上,“你赚到钱,就意味着别人赔钱”。他表示,对于量化来说,某些因子在获取超额收益上越有效,就越容易被更多应用到模型中,当大量资金涌入,这些因子就会面临失效的风险。一些量化私募人士把这种比拼形容是“拿镰刀互砍”。对于量化私募的发展前景,袁宇表示,目前国内公募叠加私募的量化产品体量,大约占相关市场总规模的4%至5%,而目前美国市场的对应份额则是40%至50%。我国市场量化产品的“饱和程度”只是发达市场的十分之一,行业发展前景仍然值得长期看好。王生举例表示,量化的优势在于挖掘统计规律,利用规律获得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有时候一些行业轮动和事件效应能够被量化机构很好地捕捉,有时候却不一定。“这需要量化机构投资有足够的敏感度。比如,我们常常会用新闻、招聘信息、专利信息等网络数据,来更加高效地反映潜在投资机会。同时,采用独立与多因子等稳定框架,开发多类事件驱动框架,系统性提高模型的适应度。”袁宇强调,量化行业不仅要为市场提供可以获利的产品,还具有为市场“发现合理价值”、促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主流量化指增产品在长期运作的同时,也会采用价值、超跌等量化策略。所谓价值策略,就是筛选并买入“基本面好、被市场低估”的股票;所谓超跌策略,则是在市场过度反应时买入超跌的股票。因此,量化策略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市场的有效性,平抑了市场波动。“未来想赚到更多的钱,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而且是深度的定价能力,或者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上述公募量化总监表示。原文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年来量化投资快速发展,随着资金不断涌入,量化私募竞争趋于激烈,颇有“内卷”之势,人才、算力甚至费率等等都在“卷”。头部量化私募如何看待行业“内卷”的现状?在主流量化投资赛道越发拥挤的形势下,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为投资者持续获取超额收益?除了内卷的压力,换手率相对于主观投资来说比较高的量化投资,在市场行情不佳时还时不时会“背锅”,被指责对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头部量化私募又是如何理解量化投资对市场的影响的?他们对于量化行业的未来有何预想?关于以上问题,私募排排网近日邀请到涵德投资、黑翼资产、宽德私募、鸣石基金、朋锦仲阳、天算量化和稳博投资(按公司首字母排序)7位私募管理人,为大家分享他们的看法。从上述私募观点来看,大家普遍认为,量化行业内卷现象客观存在,要想保持竞争力,团队人才储备和策略因子迭代是关键。对于量化投资对市场的影响,大家则表示,量化投资在资本市场中起到了价格发现者和流动性提供者的重要正向作用。量化私募如何应对行业“内卷”——聚拢顶尖人才、高频迭代策略以保持竞争力私募排排网:近年来量化私募颇有“内卷”之势,您是否有这种感觉?关于产品近年来较好的业绩表现,您方是如何归因的?对于在量化投资中保持竞争力,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涵德投资:确实是,近年随着量化管理人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在人才储备、IT设施、甚至产品费率的设置上大家都处于“军备竞赛”的状态,都在考虑在各方面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我们也一直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以股票策略为例:目前股票研究团队已经扩大至17人的团队,人工挖因子和机器学习挖掘并重。近期股票策略表现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团队力量不断壮大,投研实力更加出色;另一方面,从策略上来讲的话,就是策略也在不断升级,底层Alpha数量有质的飞跃,策略自然也会随之变动,基本上我们每过三个月就迭代一版,把新的Alpha因子加进去,不断升级。长期看,我们会觉得具有持续迭代能力的团队是保持竞争力的一个要素。我们一直遵循着人才先于策略的战略,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其实量化行业本来就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只有通过量化顶尖人才不断的投研产出和高效的策略迭代才能使我们一直保持竞争力,并在未来真正帮客户赚到钱。黑翼资产创始人邹倚天:行业现状观察:随着行业发展和竞争加剧,量化行业已经从“田园时代”进入到“精细化时代”。管理人需要对数据处理、因子挖掘、收益预测以及交易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精细化打磨,才能获取相对理想的超额收益。未来,随着A股市场有效性的提升和机构化的加深,整个市场的超额收益会逐步收敛。为了保持超额的可持续性,管理人需要进行更精细化地挖掘阿尔法,需要在研发、人才、算力等各方面都持续进行高投入。心得分享:可持续的超额能力,在于精细化运营和精细化投资。所以我们从人才、投研、技术、风控、业绩、合规、运营、文化等各个维度出发都在发力,夯实综合竞争实力。尤其是投研层面,我们持续提升量化策略的多元化程度,追求可持续的超额收益。以量化多头产品为例,黑翼量化选股模型里既有人工量价因子,又有基本面因子和机器学习因子。其中,机器学习因子占比较高,它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出更为细致、全面的因子,能够捕捉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和动态变化,有助于提升选股模型的预测精度,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率。此外,人才团队和组织文化的活力也不容忽视,它是企业发挥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希望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互相成就,高效协作。宽德私募:量化私募的长期业绩主要是由投研能力确定;而长期业绩的趋势,则是由投研能力的变化决定。宽德的投资理念一以贯之,让研究走在管理规模前面,投研走在失效前面,模型走在市场前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回报。宽德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团队稳定是量化机构维持投研竞争力的核心条件之一。宽德采用集团作战的大团队模式,团队人员之间沟通畅通且相对开放,看重团队内部对于人才的培养。在宽德,人才不存在成长的“天花板”——目前公司合伙人中有两位从实习生开始培养,现如今已作为团队领袖发挥重要作用。大团队模式、对人才的激励、团队梯队的建设助推公司整体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宽德坚持投研走在失效前面。量化团队每天都会面临模型的失效与淘汰,投研团队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如何保证策略的快速迭代。现阶段,在单策略、方法论的红利期过去后,未来拼的是对细节的把握。大家都知道要多策略、全频段,但是有些人只了解大方向,缺乏实际经验。我们在欧美市场已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清晰知道该做成什么样子、该朝哪些方向努力、哪些细节需要打磨,比如因子有效性的考量,因子组合的不同尝试,交易成本的估计等。宽德坚持做正确的事,走正直的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保持清醒、保持努力,力争上游。我们更希望把握可控,追求有迹可循的成功。鸣石基金:国内量化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量化投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策略持续迭代,因此需要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研发低相关性策略,近几年量化机构均在强化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加大硬件投入。量化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因子挖掘、因子拟合、机器深度学习、算法交易等方面除了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外,同样需要人工智能、计算机、数学、物理等专业的人才,人才多元化是未来量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有了强大的人才基础,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投研模式和管理机制。在投研上,鸣石基金采用国际上成熟的“五环多核”量化流水线分工投研模式,该模式强调分工化、专业化、强调边际贡献,从一个局部最优到全局最优的一个过程,在每个环节上的投研人员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将专业化发挥到极致。在管理制度上,我们为投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保证其投研上的自由度,不设投研边界,以提升各个环节的研发深度和投研效果。朋锦仲阳:一个行业开始“卷”起来,说明最初的知识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不是只是仅仅几个人有过一些经验、知道一些代码就能自己做一家公司的时候了,在这个的时候,我们要比拼的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是寻找差异化蓝海的能力、是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速行业出清,倒逼管理人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迭代。从近些年这个维度的话,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策略跟团队的不断迭代,包括对全频段因子的投入跟研发,对优秀人才的不断吸纳。同时资管业务决定了他的客群对风险的敏感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做好风险定价、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尽量争取高收益,是我们想要努力做到的。对于竞争力的保持和提升,我觉得主要从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持续加码。技术方面,知识红利的阶段已经过去,需要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从算力、服务器等方面层层加码,不断推进策略迭代与模型优化的同时,做好风险控制与系统搭建;重视人才的引进与个性化发展,让人才及管理都以科学的、高效的模式运作,并且保持人才、策略与规模之间的平衡。天算量化创始合伙人、总经理刘骏洲:的确,在资金不断涌入的情况下,量化私募领域存在着内卷现象。在招聘人才时,竞争非常激烈,高端人才的薪资水平也大幅上涨;同时,算法、技术和市场数据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此外,随着竞争加剧,有些机构可能还会降低费率等手段来吸引投资者。对于近年来量化投资表现较好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队实力是关键,只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人员才能设计出有效的量化策略,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其次,良好的风控和资产配置也非常重要。最后,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也会对策略表现产生影响。对于保持竞争力,我的建议是要不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包括技术储备、应用软件、数据管理等。同时,保持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和交流,通过不断尝试新的量化策略,发现潜在收益点,才能持续提高策略表现。稳博投资创始人郑耀:所谓“内卷”,我认为其实是整个行业呈现拼搏向上的态势,其实说明量化行业在走快速的上坡路。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行业竞争的加剧,当然我们也非常欢迎这样的生态,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近几年稳博在业绩上比较好的表现,主要来自投研的持续投入,投资方法论的不断迭代创新。在保持竞争优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是靠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投研力量的持续投入。拒绝“背锅”,私募称量化投资是市场的价格发现者和流动性提供者私募排排网:近段时间关于量化交易对市场影响的讨论甚嚣尘上,您方是怎样看待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的呢?对于接下来量化投资的发展是否有所畅想?涵德投资:近几年,不少量化机构成长很快,量化行业整体规模上涨也很快。比如量化投资和主观投资的比例,十年来可能涨了十多倍。这个过程有目共睹,量化交易对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为量化策略本身需要捕捉市场无效性或交易机会,这类策略一方面推动市场变得更有效,一方面也帮投资人赚钱,赚的就是提升市场效率的钱。初期在市场有效性不高的时候,有一两个想法或许就能形成赚钱的策略。但随着市场有效性提高,量化模型都会面临衰退风险。这时候就需要一整套体系,需要一个团队去不断产生出新的模型,适应当前市场。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着策略、交易模式的演化,量化技术还将高速发展。量化投资依然会是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量化交易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依然有不少机构能够获得长期较好的收益,比如Citadel等,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相信在监管逐步规范,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量化投资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黑翼资产创始人邹倚天:量化投资对资本市场的正向作用:市场的价格发现者和流动性提供者量化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持力量。量化与主观两类投资方法下的投资产品业绩具有较低的相关性,可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的工具,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增加市场投资逻辑的多样性,提升市场定价效率。量化策略会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细分策略,有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构建市场多元化的投资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量化机构可以为市场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能对股票的定价效率进行提升。量化策略是市场的反向“缓冲器” ,维护A股市场稳定性。量化多头策略基本不做仓位管理,基本保持满仓交易,不会形成市场的集中买压或抛压。当市场涨跌幅过深时,量化反转策略会反向交易,不仅不会增加波动性还有助于降低市场暴涨暴跌的概率。引导投资人科学投资、长期投资。由于量化投资遵循可验证的方法,为投资人理解金融投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并建立一个更长期的投资视角。量化行业展望: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以及机构化的加深,A股市场会逐渐向海外成熟市场靠拢,这是未来的大趋势。对A股市场各类型的参与者来说,超额收益逐渐收敛是大势所趋。不过站在当下时点来看,国内量化私募在整个私募中的交易量和规模占比还不是很高。相比海外,国内量化市场还有较大的超额获取空间,整个市场的阿尔法也至少还有三五年的红利期。宽德私募:整体来看,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逐渐趋向成熟。一家优秀的量化基金,则会尽量给出对市场标的相对准确的定价,据此修正存在的错误、不合理定价,以获取合理的收益。展望市场的发展前景,量化策略在国内依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浪淘沙,随着行业发展速度加快,最终考验的是团队的竞争力。作为一家量化管理机构,宽德的首要目标仍旧是力争为投资人提供持续的收益以及良好的投资体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与见证人,我们也希望为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居民财富水平的提高、资本市场效率不断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行稳方能致远,宽德将为此不懈努力。鸣石基金:量化投资是根据历史数据经统计建立的策略模型,由计算机执行交易,量化交易严格执行量化策略模型,交易行为不受市场和人为情绪的影响,相比主观投资而言量化交易行为更加客观,不会受市场剧烈波动而放大交易频率。量化投资一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使得股票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对量化投资的多头而言,每天交易买入卖出都是对等的,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会让市场变得更加有效,在纠正资产错误定价上可以让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有效性。此外,量化的主策略是反转策略,就是买超跌股,很多投资人会对负面信息过度反应,追涨杀跌,面对极端下端行情时,量化投资则会逢低吸纳,让市场更有效,因此量化策略也会降低市场波动。目前国内公募加私募的量化管理规模约占市场总规模的4%至5%,而目前美国市场的对应份额则是40%至50%,中国市场量化产品的“饱和程度”只是发达市场的约1/10,国内量化行业发展前景值得长期看好。朋锦仲阳:目前国内市场量化交易占比已超过20%。不过对比来看,海外成熟证券市场量化交易的占比较高,一般能够达到50%以上。国内量化交易的规模并不算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事实上,量化投资和量化交易的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同,量化并不是割韭菜的工具,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说,量化可能同时进行上千只股票的交易,它提高了定价的公允性,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市场实现有效定价。量化本质上其实还是一个科技公司或者一个技术公司、一个数据公司,但只不过是我们的应用场景,正好是在金融市场里面,我们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利用大量数据、历史经验发现一些规律,或者发现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地方,进而去适度提高它,这也是量化对市场的一个贡献。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会十分流行,大家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已经不仅仅是数学或者建模的问题,更多地可能跟基础设施已经绑定了,量化行业作为对人工智能应用非常多的行业,我们也会保持对前沿方向的关注跟建设。底层数据会更多样化,中国目前相关的金融数据还是比较少,比如美国的数据提供商会有些信用卡、交通、卫星、互联网等等数据,这方面在中国的应用还不够,这也是当前中国同行在发展的一个方向之一。我们会关注一些交易性的机会,因为我们没有T0,这是市场结构跟交易规则,既是限制也是机会,作为散户很难获取,作为机构如果有程序化交易的能力,有融券或者其他的资源,有日内alpha和隔夜亏损平衡的能力,那就更有可能获取收益。天算量化创始合伙人、总经理刘骏洲: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由于量化交易策略通常是基于大规模计算机程序的算法,因此它们能够以更快、更高频率地响应市场变化,进而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但本质上,量化只是投资的一种方式,应用的数据和科技都是公开的,是非常公平的。对于接下来量化投资的发展,我认为将会有三个趋势: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量化投资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其次,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将继续布局这一领域,并与新兴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最后,未来量化投资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投资目标。稳博投资创始人郑耀:长期来看,投资的获利的过程主要是让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相比人去管理,量化投资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发掘更多股票的价值,通常量化的持仓都是上千只股票以上,能够非常有效的补充主动管理型基金在中小市值股票参与度比较低的缺位。对于接下来量化投资的发展,我们比较看好另类数据的研究和加大逻辑深度这两个方向。风险揭示: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私募量化的误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