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贝资本价值构成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郑小霞、刘锦慧)1 经营底色:专业高效,稳扎稳打1.1 早期深度经营,中期异地卡位优势,后期多利润中心宁波银行成立于 1997 年 4 月 10 日,在原宁波市 17 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 1 家城市 信用联社基础上组建,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2006 年 5 月,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 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2007 年 5 月开设首家异地分行——上海分行,并于同年 7 月 19 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14 个月快速完成“引战——跨区——上市”三步走战略。 从历史来看,宁波银行定位“了解的市场,熟悉的客户”形成清晰的战略蓝图:区域 布局上,从浙江到长三角到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拓展;客群打法上,从小微到大对公到大 零售联动;业务布局上,由存贷款到结算代发到多元化金融服务全面协同;风险管控上, 先清包袱、增厚拨备再分红,每一步都是做深做透一个市场、一类客群,确保风险可控、 利润可预期以后,再大举进攻,开拓新的市场、新的业务。早期(1997-2006)扎根宁波、聚焦中小企业发力深度经营。围绕浙江省民营经济 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实体经济为重点展业对象。2005 年陆华裕董事长上任后提出“主动向中小企业靠拢”,宁波银行开始全面转型中小企业业 务。 中期(2006-2013)形成异地卡位优势。确立以长三角地区为主体,珠三角、环渤 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省内其他地市和省外加速扩张、同时在已设分行地 市加强网点铺设。2018 年,银保监会在《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 导意见》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专注主业、回归本源”,此后监管对城商行异地展业 逐步收紧,彼时宁波银行已先于同业完成异地网点布局,积累了丰富的跨区域展业经验, 进入深度经营阶段。 后期(2013-至今)实行大零售转型、积极布局金融牌照,形成多利润中心。2013 年起陆续设立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 4 家子公司,2018 年将推动财 富管理业务发展作为公司个人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逐步走通对公带动零售、财富 管理转型深化的发展路径。 目前宁波银行已实现浙江省内经营区域全覆盖,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 州、无锡等经济发达的省外地市重点布局,设有共 16 家分行,全行员工 2.7 万人,是国 内 19 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宁波银行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省(合计占比 86.9%),针对足够了解的客群有能力赚到更高的风险溢价。资产端扩张迅速高效,截至 2023 年 一季度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规模 25260 亿元,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6.21%,贷款规模 10598 亿元,5 年复合增长率 19.51%。近十年来网点铺设加速、网均产能大幅提升。 浙江省内网点数从 136 家(2013A)增至 311 家(2022A),且网均贷款规模由 8.03 亿元(2013A)升至 21.64 亿元(2022A),增量提效两不误。宁波银行模式在异地 能快速复制,江苏及浙江其他地市市占率逐年稳步提升,近 5 年内在江苏市占率从 0.86%(2018A)升至 1.14%(2022A),在浙江其他地市市占率从 1%(2018A) 升至 1.93%(2022A)。以异地网点布局为例,宁波银行多采取以城市中心向周边辐 射路径、主要围绕商圈、高端写字楼和小区、重点企事业单位选址,逐步实现区域 全覆盖。1.2 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宁波银行发展战略契合民营经济不仅是浙江经济的基本盘,也是浙江经济的增量盘,民企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即使在逆周期发力时期也不逊色。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浙江省 GDP 比重从 2012 年的 63.8%升至 2022 年的 67%,民营企业贡献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的 71.7%。从 2012 年 至 2021 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从 2.2 万亿升至 4.9 万亿,平均增幅快于现价 GDP 增 幅 0.6%。截至 2021 年末,全省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为 290.4 万户、549.2 万户, 比 2012 年分别增长 2.76 倍和 1.23 倍。2022 年,全省新设企业中民营企业 46 万户, 占新设企业数的 93.5%。在册民营企业 308 万户,个体户 604 万户,合计占市场主体的 96.8%。浙江省民营经济的韧性(反映在宏观经济波动时的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上) 不应被低估,而企业家经营信心也有望随着经济预期转好、政策呵护加码企稳回升。 2021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中,107 家浙江企业上榜,企业数量连续 24 年居全国 第一;浙江入围企业营收总额 7.9 万亿元,占 500 强企业总营收比重超 20%,同样 位居第一。全国工商联“2022 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中,浙江获得营商环境 满意度总得分第一。2023 年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实施营商 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健全具有浙江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政 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优秀的营商环境和良性的竞争氛围保障了浙江省民营经济对抗 外部环境扰动的韧性,社融增量 2022 年首超江苏、增速趋势也好于广东。营商环境政策端还有发力空间,与宁波银行的战略优势相契合。2006 年宁波银 行就将自身定位于“专注于中小型企业的商业银行”,与浙江地区中小企业活跃、市场 化氛围浓厚的区域禀赋相匹配。2008 年将公司业务中的“小企业业务”独立出来,成 立零售公司部,成为当时的五大利润中心之一。近年来,宁波银行通过拳头产品“五 管二宝”发力结算代发类业务,在金融服务中起到的作用从单纯的中介作用向综合金 融服务职能转变,客户粘性增加,其中沉淀的大量无贷户也是潜在资产类业务客户。 2023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31 条、中央政 治局会议提到“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 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提振民企信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 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各地政府能够因势利导、紧紧抓住每一次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 展,如上个世纪 80 和 90 年代,相继抢抓了外资引进和外贸发展的机遇;本世纪初 以来,宁波又抢抓“走出去”机遇,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随着这些政策利好逐步落地, 浙江省营商环境有望领先于全国经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望率先迎来复苏, 宁波银行也将深度受益于结算代发类客户储备,实现资产类业务、中收业务进一步 增量提质。2 机制优势突出,战略执行到位2.1 法人管理体制健全,股权结构多元化乘国企改革之东风,引入现代公司治理体制。宁波银行成立之初便赶上了国企改革 浪潮,1993 年宁波市被列入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8 年开始对全市国 有企业陆续建立了规范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以民营为主、多 种经济成分高度融合的股份制经济体制。宁波银行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较早建立了真 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宁波银行已形成包含国资、外资、民资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与其他城商行一样,宁 波银行成立初衷是为了化解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地方财政是最大股东。而不同于其他城 商行,宁波银行很快摆脱历史包袱,是唯一一家不良率从未高于 1%的 A 股上市银行。 轻装上阵后,宁波银行于 2004 年开始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宁波市当地优秀民营企业,于 2006 年引入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新加坡华侨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截至 1Q23,宁波银行国资委通过宁波开发投资集团、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宁兴 (宁波) 资产管理公司共计持有宁波银行 21.22%股份;外资中,新加坡华侨银行直接或间接(通 过 QFII)持股 20.02%;民资中,雅戈尔集团、华茂集团、宁波富邦均为宁波市当地知 名企业,持股比例合计 12.62%;此外香港中央结算持股 6.21%,中央汇金持股 1.14%。 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 61.21%,股权结构多元化且均衡稳定,与同业相比,较高的外资 和民间资本比例为宁波银行市场化经营奠定良好基础。新加坡华侨银行和宁波银行的合作由最初的单向业务、管理和技术输出,到双 方在跨境金融、私人银行、风险管控、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逐渐达成深度合作,未来 有望进一步深化。具体包括:①资本金支持:华侨银行拓宽了宁波银行的资本金补 充渠道,参与了上市后的三次定增,其持股比例由最初的 12.2%一路增持至 1Q23 的 18.69%;②组织架构优化:在 2005 年实施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 步整合业务和管理的运行体系,推进前中后台分离制约、垂直为主、扁平化的运作 和管理模式,深化条线管理,调整和完善业务管理组织架构;③管理和技术经验支 持: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华侨银行引进资金业务、信用卡业务、财富管理、公司业 务等多方面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管,并实施“五年百人培养计划”,每年派骨干员工到 华侨银行学习优秀管理经验,并运用至宁波银行日常经营;金融科技方面,向宁波 银行输出数据库、CRM 系统等 IT 技术,帮助宁波银行开发一整套了解客户需求并 及时转化的解决方案、共同搭建内外联动为特色的一体化跨境金融平台,为宁波银 行发展国际业务优化资产结构,扩大客户基础、加强金融科技力量提供强劲支撑。 ④业务合作支持:与华侨银行合资成立永赢基金,双方在离岸金融、私人银行、财 富管理、资金业务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2017 年,双方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再续长 达 10 年的战略合作关系,体现了华侨银行对于宁波银行的坚定信心。同时,宁波银 行的核心优势在区域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华侨银行的优势在跨境金融服 务和零售类业务,未来二者相互赋能的场景还非常广阔。2.2 核心管理层稳定,员工激励充分,战略执行到位核心管理团队均是宁波银行老将,战略定力强。宁波银行现任董事长陆华裕先 生于 2000 年自宁波市财政局调任至宁波银行担任行长,一上任便与行政关系脱钩,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2005 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至今任职 22 年之 久,是目前 A 股上市银行现任董事长中担任董事长一职时间最长的银行领导。在陆 董事长不断坚持和努力下,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实现跨区经营、引入战略投资 者、摆脱历史包袱,逐渐为市场投资者所认可。现行长庄灵君先生硕士毕业后便加 入宁波银行,历任总行营业部业务经理、总行个人银行部产品经理、高级经理、明 州支行行长、深圳分行副行长、北京分行行长等职,有丰富的一线岗位历练经历, 对银行经营情况十分熟悉。副行长罗维开、冯培炯、付文生、王勇杰、章宁宁均是在银行各业务条线和总分支行有任职经历的宁波银行老将,且其中后四位平均年龄 仅 47 岁,正处于当打之年。原行长罗孟波先生 1994 年大学毕业加入宁波银行,从 基层信贷员开始做起。随后在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部两个核心部门任总经理,于 2011 年至 2022 年担任行长,在位时长 13 年,对宁波银行机制和文化的形成也起到 关键的奠基作用。在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有序更迭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宁波银行在经营管理机制 上形成的优势既难以复制、又能够持续,因此可以贡献长期的估值溢价。主要体现 在:高管、员工自身利益与宁波银行发展深度绑定。薪酬政策与业绩和风险管理体 系强挂钩,激发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抑制短期行为、强化责任和风险意识。①员工激 励:宁波银行是最早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银行之一,2007 年上市时内部员工持股比 例高达 19.4%。这样简单直接对业务人员的激励方法也充分体现在宁波银行对员工 考核中,宁波银行员工薪酬主要由基础薪酬+绩效薪酬构成,其中绩效薪酬取决于公 司整体、员工所在机构或部门以及员工个人业绩。根据岗位复杂性又通过风险金提 留、延期支付等缓释手段反应风险因素。②高管激励:通过高管持股和有竞争力的 薪酬制度将高管利益与银行发展深度绑定,充分调动高管层积极性。截至 2022 年末, 宁波银行管理层持股占总股本 0.08%,合计持股市值 1.72 亿元,远超其他上市银行 高管。2022 年行领导级别(董事长、监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平均薪酬 275 万元, 其中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绩效薪酬完全与公司业绩挂钩,公司业绩考核包括净资产收益率、税后收益率等直接财务指标,挂钩关系清晰。对行领导的业绩年薪实 行递延支付,充分激励同时又让行领导履职尽责意识与宁波银行发展绑定。在自身熟悉、风险可控的领域精耕细作,形成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宁波银行 坚持“门当户对”经营理念,以“熟悉的市场、了解的客户”为指导方针,并于 2015 年 提出“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战略,努力打造成中国银行 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在细分市场客户服务上具备比较优势的优秀商业银行。一方 面较早聚焦中小企业经营,与当时尽可能做大规模的主流银行经营思路并不相同, 并在这条道路上持续积累经验,形成了专业化优势。行业投向上多集中在租赁服务 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客群基础庞大,资产端能力夯实。另一方面积极布局金 融牌照,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持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形成完整的产品体 系和服务体系,在江浙区域金融机构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战略执行到位,高投入高产出打法走通,人力资源杠杆用足。为进一步向下沉 市场延伸,宁波银行近五年发力拓展本地化客户数,2018 年提出“211 工程”计划, 即在 2018-2020 年期间,实现每家支行服务 20000 户个人银行客户、 1000 户零 售公司客户、 100 户公司银行客户。2019 年提出“123”客户覆盖率计划,即在每家 分行区域个人客户覆盖户籍人口的 10%,小微企业覆盖目标客户的 20%,公司银行 覆盖规上企业的 30%。高渗透率要求高人力资本投入,宁波银行不断补充员工人数,由 2018 年的 13893 人扩充至 2022 年的 27066 人,是同规模的城商行员工数的 1.5 倍左右。客户数增长迅速,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三大利润中心客户数增 速高于员工人数增速,疫情期间银行展业场景受限下客户数增长也并未放缓。从 2018 年战略计划提出至 2022 年,公司银行客户数由 7.1 万户上升至 13.5 万户,年 复合增长率 17.49%,零售公司客户数由 22.5 万户上升至 41.7 万户,年复合增长率 16.67%,私人银行客户数由 3783 户上升至 17902 户,年复合增长率 47.49%。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宁波银行的战略执行标准化、体系化,减少对客户经理 个人资源的依赖,主要体现在: ①确立“人才立行”战略:将人才作为未来银行业竞争的关键,持续加大人才吸引、 培养、储备的力度,积极完善“三三制”人才管理体系、“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五大 序列”员工发展体系和“后备孵化”机制,为银行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②重视人员配置:宁波银行根据业务布局精确设置人员岗位、团队数量,将人 员配置完成率作为一把手的重要职责纳入考核;建立、优化行内“轮岗、择岗、换岗” 流动机制,整升岗位人员匹配度和人才使用效率。管理架构扁平,行领导主持条线 季度工作会议,明确具体工作方案,条线所有员工参加,确保营销人员与全行战略 保持高度一致。 ④强调人才管理标准化:宁波银行重视员工专业性培养,致力于打造员工全职 业周期的学习体系。目前,全行已构建上千人的内部讲师队伍、开发超万门的内部 课程、实行员工培训学分制、开展线上学习平台、制定学习地图,确保宁波银行自 上而下的战略执行体系化、标准化。3 核心竞争优势已形成,长期成长马力充足3.1 审批、风控体系完备,资产质量领先上市银行截至 2023 年一季度末,宁波银行不良率为 0.76%,相比 2022 年末环比升 1bp, 与杭州、成都银行并列 A 股上市城商行最低。相对于其他城商行而言,宁波银行的 客群结构更聚焦实体经济、小微企业,风险偏好相对更高,但其资产质量能够穿越 周期、始终稳定在上市银行领先水平,背后是完备的审批和风控体系起支撑作用, 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宁波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宁波银行较早建立垂直集中的授信审批制度。2008 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系 统性风险暴露,宁波银行探索建立了垂直审批制度,逐步上收本地和异地分支行的 审批权限。筹建异地分行后,对异地分支行的中后台部门也实行总行垂直管理。到 2012年分行审批基本已是0权限,具体来看:①审批权限集中在审批部门和条线中, 分行几乎没有权限,其他银行基本有一定额度的权限给到分支行;②分行设有审批 中心便于业务沟通,但其审批官由总行垂直管理,即人事考核管理都在总行,不受 分行的约束;③审批官每年要进行行业研究,并通过部门总级答辩,以保证其对所 负责行业的理解跟踪程度;④审批官对认为不合适的客户拥有一票否决权,否决权 大过申报权;⑤给予审批官显著高于市场的薪酬待遇,降低员工流失率。 垂直审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审批官由总行直管,保证全行的授信政策 一且可落地,尽量避免出现“包干”模式、各自为政的情况;另一方面分支行对审批官 无管理权限,审批行为相对独立,减少分支行为完成业务指标而给审批人员施压的 行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审批、风控能力不断优化。2011 年浙江温州民间借贷 危机爆发,宁波银行明确提出“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理念。其后针对当时由于前期 信贷集中投向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宁波银行逐渐建立起多措并举、多管 齐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包括:①“4+N”风险预警体系:针对企业账面数据不全, 或缺乏高频指标而打造的监控体系,“4”指的是“纳税、用电、海关、征信”4 个相对标 准化的数据来源,“N”是以工商、司法、公安、环保、舆情、社保、上市公司 wind 数据、发债数据等外围信息。通过落地排查,以点带面形式,提前掌握信贷客户的 经营变化情况以及同业合作履约、对外担保情况,包括客户是否存在过度授信、是 否涉及担保圈风险、是否存在跨行违约行为等。②贷后管理采取独立、全量回访策 略,独立的回访团队进行业务回访,回访人员需在核实确认客户贷款意愿、业务要 素业务收费等内容的同时,重点核实业务人员是否存在与客户资金往来、违规收费 等内容,规避业务办理过程中员工道德风险。同时建设电子化回访系统,加强回访 与预警联动,全面提升回访质效。相当于由不同于客户经理或审批官的人员进行交 叉核验。③总行审批层面推进行业及产业链研究,结合海量的区域和客户数据,不 断优化提高风险定价能力。④完善风险贷款清收机制。坚持清收名单制和项目制管 理,严格实施“一户一策”推进措施,分级落实清收责任,强化清收过程管理。高业绩增长+不良认定严格+拨备计提充足,全方位保障为宁波银行稳定的资产 质量留足空间。从历史来看,宁波银行在 2013 年以前较少进行核销转出,依靠资产 保全等措施就能够保证不良稳定。而在 2013 年全国性信用风险暴露后,宁波银行也 加大了核销力度,2013-2016 年在大力核销同时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仍实现了快速 上升,这期间宁波银行营收增速高达 23.0%、利润增速达 17.7%,业绩快速增长为 宁波银行积累了充足的安全垫,在处置不良时有足够空间。不良认定方面,2022 年 末宁波银行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不良低至 67.82%,在经济发生波动时不良认定更严 格,针对可能出风险的业务介入时间更早。2017 年后逾期率便稳定在 1%以下,疫 情期间也没有出现明显抬升,侧面映证风险识别、催收能力不断强化。因此,尽管 2023 年初宁波银行不良率有微幅抬升,但我们认为市场无需过度担 忧。截至 2023 年一季度末,宁波银行不良+关注贷款率为 1.3%,相比 2022 年末环 比降 3bp,问题资产整体占比仍趋势性降低,只是在不良认定上边际趋严,这也体 现了宁波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一贯的理念。此外,历史上宁波银行不良率也出现过小 幅波动,是宏观环境、客群特征、公司战略选择共同造就的应然结果。宁波银行在 风险管理上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仍具备稀缺性且与当下环境相适配。3.2 市场上稀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商,对公客户储备有望转化宁波银行近几年的战略打法包括“五管二宝”、“增结算做代发”、“多利润中心”, “123”客户覆盖率计划等,本质上是其在面临银行业日趋激烈的存量竞争市场时,选 择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能力,争夺客户基本盘、提升渗透率,从而争取服务溢价。 因此体现在净息差对利润贡献和净息差短期内的降幅上,呈现出一定的“以价换量” 特征。短期息差承压,但相比同业有望率先改善。从净利润增速因子拆解来看,资产 规模增速对净利润的驱动作用从 2020 年开始显现,其中 2020 年达历史最高值 36.4%,2021 年与 2022 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 20%以上的贡献率。2020 年贡献 率最高,贷款规模在当年实现量价齐升,规模增速超过 30%,占平均生息资产规模 比重首次超过 50%,且平均利息率高达 6%,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一。其后贷款 规模增速贡献不减,并进入“以价换量”阶段,2022 年贷款平均收息率降至 5.34%, 较 2021 年末下降 41bps。宁波银行在 2022 年净息差下滑幅度较大,短期内业绩受 拖累,还因为宁波银行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占比高,相较同业重定价前置,这部分 影响在 2023 年相较同业更少。 存款端优势扩大,结算代发业务发力见效。宁波银行存款付息率在同业中处于 低位,且 2022 年通过适时调整资产负债布局、优化负债结构,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 同比下降 6bps 至 1.77%。一方面与存款结构相关,从客户类别看,宁波银行公司 与个人存款规模约为 3:1,浙江、江苏区域金融机构竞争激烈,储蓄客户要求回报率 高、付息率相对刚性,但宁波银行专注的对公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对公存款付息 率相对较低且期限结构偏短,且公司依托“五管二宝”产品,以“增结算、做代发”为工 作主线,提高企业存款留存率,对公存款平均成本率一直处于低位,且呈逐年下降 趋势,由 2019 年 1.76%下降至 2022 年 1.66%。对公业务存贷比相比其他城商行同业还有提升空间,结算代发客户储备有望加 速转化为资产类、中收类业绩贡献。宁波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小企业融资 业务、现金管理、国际业务等方面的需求,灵活创新、升级产品,对公客户综合金 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公业务存贷比由 2017 年 50.83%上升至 2022 年 69.35%, 在同类型上市银行中仅次于杭州银行,小企业客户粘性强。具体来看: 公司业务产品货架全,满足小企业客户全方面融资需求。公司针对小企业的融 资产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信用类贷款、额度类产品为主;②放款速度快;③手续简 单。其中,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推出一系列信用类贷款产品,如“诚信 融”、“透易融”、“分期融”、“贸易融”等;为缓解小企业贷款到期还款及周转压力,推 出“转贷融”、“三年贷”等业务;为纳税记录良好客户提供“银税互动”,“税务贷”产品, 让纳税信用成为小企业“隐形资产”,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 制投贷联合产品——“科技贷”,提供低利率资金和专业的投融资服务,让企业在股权 融资上更便利,契合科创型企业需求。现金管理业务突出便捷高效、全方位、线上化特点。小企业客户可以通过办理“捷 算卡”实现在所有银联 ATM 机上便捷取款,并在账户资金不足时进行透支;企业有 闲置资金可以购买“捷算卡”专属理财产品或者签约“通存灵”产品,享受活期存款流动 性同时享受更高利息;还可以签约“即时灵”,享受账户信息实时通知服务。 宁波银行发源于国际贸易港口宁波港,进出口金融服务优势领先。①产品端, 陆续推出贸易融、金市通、出口微贷等纯信用、无抵押、全线上的融资产品,市场 口碑不断提升。②平台端,推出“外汇金管家”系统,为企业提供结算、融资、避险一 体化全场景服务。外汇金管家 APP 支持企业手机一键收汇、一键付汇、一键融资、 一键结汇,为中小企业提供收付汇便利。在 APP 内全新搭建“外汇金管家旗舰店”, 借鉴淘宝模式,通过大数据为不同企业实时推荐各类适配的汇率产品和融资产品, 同时在线上推出专业顾问服务,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批量化服务。③营销端,线上线下齐发力。一方面通过实地拜访、送课入企、客户交流会等形式,为企 业提供一对一辅导,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汇率避险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直播、 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分析汇率市场走势、宣传汇率避险理念、介绍汇率避险产品。宁波银行围绕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核心需求,不断强化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 对公客户数和对公存款规模增速体现了其对中小企业客户黏性不断提升。“五管二宝” 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市场上罕见可以与之一较高下的竞品,宁波银行多元化金融服 务能力具备稀缺性和市场认可度。因此我们预计其产品优势、客户储备优势有望加 速转化,尤其在江苏省和浙江除宁波外地市的贷款市占率还有提升空间。 宁波银行在小微营销拓客方面的优势在于不断迭代,线下营销获客模式进入 3.0 时代,线上大数据全面赋能小微贷款业务,将成为贷款收益率新支撑点。2022 年上 半年,宁波银行成立零售公司大数据部,与政府大数据局合作,通过政府提供的优 质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拓客方式迅速打开规模。2022 年末, 普惠小微企业客户数 18.62 万户,较 2021 年增长 125.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 额 1538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 25.86%;全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6.1%,同比下降 7bps。此外普惠小微户均贷款规模由 2021 年 147.76 亿元降至 2022 年 82.6 亿元,成功下探小微长尾客户市场,对息差形成支持。3.3 消费金融多点开花,财富管理潜力巨大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收息率位列上市城商行第一。2022 年,公司个人贷款业 务平均收益率达 6.92%,个贷业务利息收入由 2018 年 71.03 亿元上升至 2022 年末 246.29 亿元,四年内 CAGR 为 28.23%,与对公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与其他银行主要依赖个人住房贷款不同,宁波银行对涉房类业务始终采取谨慎态度, 个贷结构主要以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为主,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仅 6.15%。过去在房 地产市场高景气度下,个人住房贷款融资需求强于供给,因此即便个人住房贷款是 有抵押的优质资产,其平均贷款定价仍高于个人消费贷、经营贷,是各家银行竞相 追捧的低风险高收益资产。但在当前居民扩表意愿不强、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的大 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定价随市场需求萎缩而下降,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 2023 年 7 月 14 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新发放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4.18%,比上年同期低 107bps。相对于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和经营贷金额更低、 期限更短、更偏信用,一方面存量部分不与 LPR 挂钩调降,另一方面银行相对于客 户的议价权更强。当前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发生结构性变化时,宁波银行的个人类资 产布局的韧性便能凸显出来。宁波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发力早,消费金融板块现已形成传统消费贷、消金公 司、信用卡三大支柱。2014 年开始发力消费贷业务,彼时消费贷市场入局者较少且 利润厚,公司抓住机遇,消费贷业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占比零售贷款高达 90%以上。2016-2017 年监管趋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整顿“现金贷”等违规网贷产品,市场 影响下宁波银行消费贷规模增速随之放缓。2018 年整顿结束,宁波银行消费贷规模 快速上量,增速超过 30%。近年来监管层不断细化规则、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趋 于稳定,宁波银行消费贷规模增速也有小幅下滑,2022 年为 10.69%,同比下降 7.05%,目前消费贷在零售贷款中占比降至 62.2%。但随着消金公司牌照收入囊中, 宁波银行异地获客展业将迎来新突破。传统消费贷业务方面,依托产品主要是白领通系列产品(白领通 A、白领通 B) 以及线上直接贷“宁来花”与白领 e 贷。传统消费贷产品对客户进行精细化分层管理, ①线下产品主要针对优质客群,公司展业模式成熟,主要通过渠道拓展,以团办方 式实现批量获客;②线上产品主要覆盖次级客群,进行线上多渠道推广。如公司主 推“宁来花”产品,除了在 APP 首页展示外,还与京东金融、蚂蚁花呗、分期乐等互 联网平台合作放贷,触达长尾客户。 消金公司方面,2022 年宁波银行收购华融消费金融公司,并更名为宁银消金, 作为第四家子公司,成立新的利润中心。当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白领融”,主要目标客 户与白领通 A 类似。通过收购消费金融牌照,宁行消费贷业务可以在未设银行网点 的省市设立直营团队,突破城商行异地展业的限制,实现异地获客增量。2022 年末, 宁银消金已在全国展业,贷款余额 71.83 亿元,共有 1141 名员工,实现净利润 0.26 亿元。2023 年 7 月 29 日,宁银消金增资落地,注册资本增至 29.11 亿元,彰显宁 波银行拓展异地消费金融市场信心。 信用卡业务方面,洞察客户多元需求,聚焦高频消费场景及大额分期场景。目 前产品主要有汇通金卡、汇通白金卡、易百分信用卡(万利金大额卡)、女王卡、商 英卡,以及各类联名卡。其中易百分信用卡是公司主推产品,支持大额取现与分期 还款,平均利润率高于传统消费贷业务。财富管理走通高投入高产出打法,中收贡献度不断提升。财富管理业务核心客 户分层分类与精细化运营,宁波银行于 2018 年开始提出进行财富转型,在总行设“财 富管理部”与“私人银行部”双部门制,实现客户分层次、精细化服务。截至 2022 年, 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达 8056 亿元,基金代销能力突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 1109 亿元,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一。代理类业 务收入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重由 2018 年 52.9%提升至 2021 年 83.2%。财富业务批发做,借鉴零售公司部打法,在同业理财经理等待客户“走进来”的 同时,宁波银行的理财经理高频率地“走出去”,直接触达客户。财富客户主要以网 周客户和白领通客户为主,①针对网周客户,主要以网点为中心,向周围社区辐射, 与社区居委会深度合作,入驻社区举办福利活动,与社区客户直接建立信任关系。 ②针对白领通客户,主要采用与个人信贷部合作方式,前期先由信贷经理开拓优质 企事业单位的、有稳定收入的客户,然后再由理财经理持续跟进维护。打法上类似 零售公司业务思路,坚持“零售业务批发做”,鼓励理财经理每周至少两次的客户上门 拜访,包括陌生客户建联与老客回访,进行标准 KYC(know your customer),全方 位了解客户理财需求,为客户介绍新的市场观点,推荐公司优势产品,利用新客理 财、专属理财等拓展理财基础客户群;在每次访客后,更新客户信息库;同时借力 金融科技,上线客户资产配置系统、理财经理 CRM+系统,推出智能化的营销名单, 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营销。这样的打法下人力成本投入必然高于其他银行,财富管 理业务员工成本达全部费用的 70%,但这样的模式下成效也非常显著,宁波银行个 人 AUM 增速连续 4 年在 20%以上,其中非存款 AUM 占比由 2018 年 59.57%上升至 2022 年 64.89%。私行业务未来有望受益于对公客户、结算代发客户向个人客户转化。宁波银行 私人银行业务持续在高净值群体领域攻城略地,私人银行主要面向月日均金融资产 600 万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目前已在全国成立 20 多个私银中心,在产品体系、服 务模式及增值服务上形成专业打法。2022 年,私人银行客户数达 17902 人,同比增 长 37.98%;私人银行 AUM 为 2174 亿,同比增长 48.5%,私人银行对财富管理业 务贡献度不断提升。未来宁波银行通过挖掘五管二宝结算业务等对公客户沉淀,还 能进一步触达更多有财富管理需求的客群,向企业家、白领等高收入、高净值群体 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宁波银行深耕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区域,在细分市场客群定位清晰,市场份 额稳步提升,竞争优势显著。核心管理团队稳定、战略传达高效,公司治理机制具 备不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风控能力坚实、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具备稀缺性、零售 和财富管理业务未来还有发力空间,结算代发业务蓄势下强对公到强零售业务模式 走通,多个利润中心均能提供业绩支撑,是具备稀缺性和高成长性的国内银行业标 杆。由此,我们认为宁波银行 ROE 未来长期稳定维持在城商行第一梯队是可预期的,预测公司 2023-2025 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12.81%/12.53%/12.16%,归母净利 润分别同比增长 22.25%/16.35%/13.20%。主要假设如下:1.规模增长:宁波银行深耕浙江、江苏等民营经济发达、融资需求旺盛地区, 资产规模始终保持稳定高增,是净利润增速的主要正贡献项,连续 3 年生息资产规 模增速在 20%以上。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形成独特打法,预计未来贷款增速保持在 22%/20%/18%,其中对公贷款以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要增长点,占比 62.6%/62%/62%, 零售贷款以消费金融、个人经营贷为主要增长点,宁波银行个人贷款规模受按揭贷 款规模增速下滑影响较小,预计 2023 年起宁银消金对个人消费贷规模贡献度提升, 个人贷款占比分别为 37.4%/38%/38%。2.净息差:负债端来看,2023 年经济仍处于修复期,居民风险偏好在低位磨底, 储蓄存款规模和成本提升较快,宁波银行通过“增结算,做代发”、“五管二宝”等综合 金融服务方案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存款付息率上升幅度预计低于同业,未来随着宏 观经济复苏有望进一步下降。资产端来看,宁波银行资产端配置结构均衡,贷款收 息率有望随客群下沉企稳回升,预计贷款收息率拐点在 2023 年中实现,息差下降速 度放缓,预计 2023-2025 年净息差分别为 1.96%/1.92%/1.90%。3.非息收入:财富业务批发做,非息业务潜力巨大。2022 年受资本市场扰动影 响,代理理财、基金等业务收入增速有所下滑,预计未来资本市场预期向好,结算 代发客户转化财富客户将带动宁波银行中收、投资收益提升。投资收益方面,宁波 银行资产负债摆布策略灵活,善于抢抓利率波段机会实现超额收益,预计 2023-2025 年非息收入增速将企稳回升,其中净手续费收入增速分别为 5.2%/10.6%/14.6%。4.业务及管理费用:宁波银行一贯采用高投入高产出打法,管理费用主要体现 在对前台营销人员和后台金融科技人员的投入上,另一部分需要保证网点下沉、客 户覆盖度提升战略顺利实行,且为降低人才流出率需要匹配比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 薪酬,因此预计宁波银行将继续维持高费用占比以确保市场份额加快扩张。预计 2023-2025 年业务及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 35.6%/34.5%/35%。5.资产质量:风险管理能力是宁波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相对下沉客户同时 资产质量领先上市银行,主要依靠垂直审批制度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我们认为 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已建立,未来资产质量将继续领先上市银行保持稳定,同时拨 备 在 监管 引 导下 存在一 定 的释 放 空间 。预计 2023-2025 年 不良率 分 别为 0.74%/0.72%/0.70%,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481%/478%/472%。(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作为一个课后托管品牌,贝尔优能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品牌影响力:贝尔优能是一家知名的托管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可以帮助创业者更轻松地获取客户和市场份额。2、运营支持:贝尔优能会为加盟者提供店面选址、装修设计、培训支持、运营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创业者快速上手并提升运营能力。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作者:
林采宜
2018-04-25 18:25:05
从产业结构看,日本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尤其在半导体等行业链上游拥有垄断地位,这种产业优势不仅为可本国各产业提供先进材料及装备以促进其升级,同时使得日本制造已在国际上成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及装备的“世界供应基地”。
本文来自于“林采宜”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林采宜、宋天翼。核心观点:1.201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达到8.1%,位居主要国家首位。直接投资占海外净资产约40%、贡献的收益占海外资产总收益的64%。2.从营商环境看,低利率和低房价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质量的产业布局及全球化产业投资所产生的利润回流有效成为了本国经济的稳定器。3.从产业结构看,日本目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尤其在半导体等行业链上游拥有垄断地位,这种产业优势不仅为可本国各产业提供先进材料及装备以促进其升级,同时使得日本制造已在国际上成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及装备的“世界供应基地”。4.基于企业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优势及研发创新能力,日经指数成分股中至少有20家代表性技术优势公司在过去三年内的平均资产收益表现均达到10%以上。一、日本经济复苏整体向好,全球资金加速流入1、日本经济复苏总体向好从2016年5月到2018年初,日本经历了三十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20个月),2017年全年实际GDP增长率为1.7%,为2014年以来最快增长。总体上看,日本经济结构增长基本面较好,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显着回升,拉动GDP稳步提升。目前私人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占30%。2、全球资金加速流入日本自2016年以来,美日欧各国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大幅攀升,日本回升幅度最为明显。但从全球资金流向上看,美股是资金的主要流出地,欧洲开始呈现流出趋势,仅日本和新兴市场仍有流入,日本呈加速流入态势,反映出投资者对日本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二、日本产业布局是支撑经济的重要保障1、日本产业优势已转移至全球产业链上游在全球化制造竞争格局中,日本制造的特色并非“大而全”,而是专注于制造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中间商品,包括以各类零部件、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消耗中间品以及以机床为代表的生产用资本品。在日本出口货物中,2017年最终消费品出口占比不到20%,若剔除汽车出口,则占比降至5%,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最终消费品出口占货物总出口比为40%,且其中七成集中于家用最终消费品。因此,当前日本上游产业优势不仅为可本国各产业提供先进材料及装备以促进升级,而且在国际上已成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材料及装备的“世界供应基地”。以中日货物贸易为例,中国自日本进口的货物中有90%属于中间商品,可见日本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好居于中国制造业的上游。2、在半导体行业占垄断地位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基础,半导体产业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基石,处于制造技术的顶端。半导体技术可分为设备制造及原材料、制造工艺、芯片设计三大核心领域,位于核心领域顶端的是设备制造及原材料领域,设备和材料分别决定了制造工艺、产品性能的极限,美日荷三国在该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尤以日本最为突出。半导体产业的中端有台湾的台积电、韩国的三星与日本的Intel三足鼎立。下端的芯片设计类似于软件行业,是目前中国赶超最为显着的领域。目前,就Intel
SCQI、台积电优良供应商占比而言,日本占62%,美国占17%,荷兰、台湾各占3%,韩国占1%。最近五年取得Intel供应商持续质量改进奖(SCQI)和台积电优良供应商奖的厂商,日本企业占70%。无论在设备类中提供半导体光刻设备的东京电子(TEL)、精密切割设备的迪斯科(DISCO)、炉管设备的日立国际电气(Hitachi)、自动化物料设备的村田机械(Murata),以及在原材料类中提供化学机械研磨原物料的富士通电子材料(FUJIFILM)、硅晶圆的胜高科技(SUMCO)、微影技术原物料东京应化工业(TOK),在其细分领域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综合优势。3、全球化产业投资是日本经济的稳定器自1990年以来,日本已经连续27年为全球最大的海外净债权国,目前净资产总额约有350万亿,是排名第二、三的中德两国的1.6倍,庞大的海外资产带来的利润回流形成了投资收益的大额顺差,近五年日本的投资收益顺差维持在18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日本在货物与服务贸易出现大额逆差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支撑着日本经常项目始终维持在顺差水平。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突破1600亿美元(连续两年增速维持在10%以上)。对外投资扩大使得直接投资余额占海外净资产比重也显着上升,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占海外净资产的40%,直接投资净收益为12.4万亿日元,占海外净资产总收益的64%,当年GDP的2.3%,高于美国(后者为1.5%)。日本全球化产业投资所产生的利润回流成为了日本本国经济的有效稳定器。4、日本对外高质量产业布局使其投资收益率居全球之首从产业结构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最高的为制造业,约占对外投资额的40%;其次为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占对外投资的18%和11%。从地域上看,日本对外投资地域主要集中于北美、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应的主要国家为美国、荷兰、中国,2017年三国共计为日本创造6.2万亿日元的投资收益,约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收益的50%。近年来,随着各国资源禀赋的变化,日本跨国企业也在进行产业转移,对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的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对泰国、印尼的直接投资收益增幅度均达到30%以上,而对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收益增幅更是达到75%。从直接投资存量来看,除美国以外,英法德荷欧洲国家以及中日均处于相似水平(约为1.4万亿美元)。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却显着高于上述国家,2017年,日本对外投资收益率高达8.1%,居全球首位。日本在海外投资的高收益率拜赐于琪全球化高质量的产业布局。三、科技优势支撑日本产业长盛不衰1、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日本科技发展的基石在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领域,日本拥有强大的综合科研实力。从诺贝尔奖获取情况看,近十年日本诺奖获得者共11人,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获奖领域全部在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类自然科学领域;从全球高校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综合实力排名上看,东京大学在所有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排名中均位列前20,排名仅次于英美。总体上看,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实力位列世界前三。目前日本在高新材料技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离不开其强大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科研实力。2、高质量的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巩固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数据显示,研发支出占日本GDP的比重常年维持在3%以上,高于美国。就专利申请数量而言,虽然中国2017年PCT专利申请数达到4.9万件,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就产业发展的长期积累来看,中国PCT专利有效累计量只有日本的44.2%。此外,日本的新增专利及其商业化基础建立在整个社会较强的科技水平上,其商业化效率高于中国。根据权威机构对全球专利影响力及企业创新程度的研究分析,2017年,日企在全球创新企业百强中占39席,高于美国,位居全球首位。从行业细分来看,日本目前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汽车、材料化工、工业及医疗设备三个领域,其创新能力也领先全球其他国家;此外,在硬件电子和日用商品两个领域,其创新实力与美国并驾齐驱。四、日本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低利率和低房价给日本的实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日本国内长期贷款利率不到1%,显着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由于通胀持续回升动力不如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距日央行退出QE所设定的通胀目标还较远,未来低利率环境还将持续。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言,低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日本自金融危机后房价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也构成了有利于实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之一。2、材料化工、工业设备及硬件电子领域的核心企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集中于全球供应链上游的材料化工、工业设备及硬件电子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是目前日本经济的核心优势,全球企业创新Top100排名中,连续7年均上榜的日企有14家,均为日经225指数成分股。这些蓝筹公司在各自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其在产业转移布局全球的同时,可通过技术优势获取超额稳定的利润回流。数据显示,基于企业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优势及研发创新能力,日经指数成分股中至少有20家代表性技术优势公司,其在过去三年内的平均资产收益表现均达到10%以上。(编辑:张鹏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资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