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发展40年后就业是硬道理理,40年后是什么

      书名: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  作者:蔡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ISBN:978-7-5203-2244-7      作者简介  蔡昉,1956年生,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近年获得中国软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专著《中国经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超越人口红利》(获2013年中国出版政府奖)《读懂中国经济》(2017年度“中国好书”)等,主编《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等。      内容简介  本书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地推动高速经济增长,以事实描述和经济学分析逻辑,简述中国过去的四十年里,成功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前所未有改善的历史。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判断,揭示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提出从依靠人口红利向获得改革红利转变的思路,探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向高收入阶段过渡的路径。  本书采用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方法,以改革发展逻辑为主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经济奇迹,尝试用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丰富经济发展理论。    目 录  第一章 从而立到不惑  第一节 人均收入的翻番  第二节 世界减贫范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三农”政策  第四节 社会保护从无到有  第五节 不断提高的发展包容性  第二章 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节 “风景这边独好”  第二节 “中国崩溃论”  第三节 高速增长的源泉  第四节 转向发展新理念  第五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章 改革是根本动力  第一节 中国改革的逻辑  第二节 激励机制与治理模式  第三节 市场竞争环境  第四节 发展型政府  第四章 全球化与中国因素  第一节 全球化的含义  第二节 赶超与趋同  第三节 打破供给瓶颈  第四节 是“为人作嫁”吗?  第五节 大国效应  第六节 “雁阵”还是“巨龙”  第五章 发展阶段与转折点  第一节 经济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经济转折点  第三节 认识宏观经济形势  第四节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节 如何应对增长减速?  第六章 可持续增长引擎  第一节 从供给因素着眼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资本深化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  第七章 超越人口红利  第一节 未来的就业挑战  第二节 教育可能过度吗?  第三节 应对未富先老  第八章 实现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劳动参与率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本质  第三节 农业当自立  第九章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第一节 打破政府悖论  第二节 拆除配置障碍  第三节 患寡,也患不均  第四节 社会保护不是负激励  第十章 拥抱伟大复兴  第一节 “李约瑟之谜”  第二节 两个“百年目标”  第三节 全面小康目标  第四节 现代化的含义  第五节 爬坡与攻关    部分内容  第四章 第一节 全球化的含义  通常认为全球化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也有人认为全球化应该追溯到更早,例如19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启的全球化。由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占到世界的接近10%,出口与GDP的比率超过1/3,纺织品生产约60%用于出口。到了19世纪晚期,英国国内储蓄的40%左右被用于投资海外。不过,这更像是一幕以“一个国家的全球化”为剧名的独角戏,以此作为全球化起源时间的依据恐怕还不充分。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即着眼于货物和服务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张、地缘政治的显著变化,考虑到参与国家的广度,以及中国在高速增长中拥抱世界经济的表现,我们可以把1990年前后作为本轮全球化的起始时间。一方面,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改革开放,作为其必然进程和进一步推进的催化剂,1986年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另一方面,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40余年世界范围冷战的结束;随后,前苏联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开始进行经济转型。也恰好在那个时期,世界贸易和资本的全球流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以这些历史性事件作为引爆点,全球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不过,真正产生世界范围影响,并且有着崭新当代特征的全球化,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才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现象。西方人认为《纽约时报》代表着全球舆论的关注点,所以有好事者通过统计发现,2000年该报发表关于全球化争论的文章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数量,空前而且绝后。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大约在这个时间点上,世界政治版图的巨变,以及一系列崭新的技术发明与应用,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同时把各国的竞争起跑线不断铲平。  关于全球化是福音还是灾星,更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1999年11月30日,数万抗议者齐聚西雅图,搅局世贸组织的贸易部长会议,是最早发生的一起反对全球化的抗议活动。那天早晨有的抗议者爬到旗杆上不下来,以宣示对全球化的抗议,还有的抗议者捣毁了作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并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从那之后,任何世界性的以全球化为议题的会议或论坛,几乎无不遭遇强烈的甚至是暴力的抵制。虽然这种反对全球化的运动可以被警察镇压,街头抗议者毕竟也不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但旨在达成全球化的这样或那样共识的会议,很多也在这种抗议气氛中流产。  舆论界也好,理论界也好,对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形成一致赞成的定义,当时人们参与反对和抵制全球化的活动,也分别有各自的动机。例如,有的是为了拒绝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入侵,有人出于对外来竞争者的担心,也有人为了捍卫劳工利益免受产业衰落之伤害,还有的是把全球化与环境恶化相提并论,或者干脆把一切对现实的不满都归咎于全球化,将其当作万恶之源或者替罪羔羊,不一而足。  让我们还是回到经济学对全球化的认识上来(至少是在很长时间里的认识)。早在经济学诞生之时,斯密就看到了国家之间存在的生产率差异,即所谓生产能力的绝对优势或者绝对劣势。李嘉图则发现,即便一个国家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中,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也仍然可以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以后,包括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在内的现代经济学家,把这个道理加以理论化和模型化,便形成了我们在经济学课堂上必须学习的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一个关于全球化的经济学定义。人们通常接受的一种相对狭窄的表述是:全球化即指货物和服务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因此,既然各国皆有比较优势且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并使其规模空前扩大,自然是一种产生全球性收益的过程。  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承认全球化可以包含更广的内容。例如,斯蒂格利茨一方面把经济全球化界定为“通过扩大商品和服务、资本甚至劳动力的流动而导致世界各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互动”,另一方面也承认,全球化也包括创意和知识的国际流动、文化分享、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环境运动[ Joseph Stiglitz,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6, p. 4.]。克鲁格曼则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关于日益增长的世界贸易、各国金融市场连接以及把世界变得更小的许多事物的包罗万象的表述[ Alex MacGillivray, A Brie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The Untold Story of Our Incredible Shrinking Planet, London: Robinson, 2006, p. 5.]。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无疑即是参与全球化的行动。而随后积极参与谈判,申请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即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且最终于2001年成为了WTO成员国,则意味着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介入到全球化之中。对于中国来说,加入WTO意味着在对其他缔约国开放,以及在取得必要的过渡期的前提下,享受到更加有利的货物和服务的准入、解决贸易争端的平台和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从而获得更好的贸易发展环境。  地处东亚,中国还享有一个地区性的有利因素,使其更显著地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那就是成为所谓“雁阵模型”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欧美游学归来的赤松要开始了自己的经济研究生涯。不久后提出了只是后来才广为人知的雁阵理论(英文为flying geese paradigm)。  这个理论模型起初只是用来描述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经济,如何借助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完成一个“进口——进口替代——出口”的完整赶超过程。以后,通过若干位日本经济学家的贡献,该理论逐步流行,被广泛用来解释和理解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在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以及随后的中国沿海省份之间转移,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赶超。  所以,许多研究者把中国通过参与全球化,把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品的过程,看作是在东亚形成的这个“雁阵模型”的一部分。这样,全球化的内涵得以扩大,即全球化不仅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世界范围扩大,还是资本流动范围的空前扩大。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较发达的经济体逐渐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向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升级。与此同时,中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开始,逐步实现了全面经济开放,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终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被世人称作世界工厂。  被公认为是内生增长(endogenous growth)理论之父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强调经济增长中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开发以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在他来看,全球化更是一个创意(idea)的全球范围流动。其实,这个定义与比较优势原理并不矛盾。  首先,它在理念上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延伸。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创意,我有一种创意,交换之后每人可拥有两种创意。  其次,创意的流动常常需要借助全球化的贸易和要素流动这些形式进行。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引进外资,发展中国家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通过谈判、访问和留学,人力资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跨国界流动,更是创意交流和吸收的广泛机会。
党史知识百问发布时间:2011-10-31 14:26:44党史知识百问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答:1919年5月4日2、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答: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4、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什么?答: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5、八七会议确立了什么总方针?答: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6、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答: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率先走出到农村创建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步,而且在理论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进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下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后来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7、古田会议是何时召开的?答:1929年12月。8、红军长征是何时开始、何时胜利结束的?答: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9、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什么?答: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10、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什么?答: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因而,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是我们党从失败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1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二,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遵义会议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斗争,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分歧和矛盾,避免了一次可能造成的党内分裂的危险,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表明我们党政治上的日趋成熟。第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前,右倾或“左”倾机会主义先后几次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在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指导地位,使会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能够达到统一,把党的路线开始转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12、中国共产党在什么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答:瓦窑堡会议。13、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其意义是什么?答: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为了清除投降道路上的障碍,采取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发动反共高潮,并在思想上大肆叫嚷“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谬论。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极为担心。于是,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为当时最中心的问题。为了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 国革命和新中 国建设的全部见解,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14、《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1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1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是什么?答: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7、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针和意义是什么?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是中心内容。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对全党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加强了全党的思想统一和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18、党的七大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答: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抗日战争是何时胜利的?答:1945年8月15日。20、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几个战略阶段? 答: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3个主要阶段。21、“两个务必”是在何时提出来的?答: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22、“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所做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圆满解决了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使会党在革命转变关头,从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是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防止腐化变质的重要法宝。24、五星红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五星红旗的基本含义是: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旗面为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五颗星在旗面左上方4/1处,旗杆套为白色。25、国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天安门图案象征着民族精神;齿轮、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国徽中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27、建国后我们党惩处的第一大腐败案是什么?答:“刘青山、张子善案”。28:什么是“三反”运动?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29、什么是“五反”运动?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30、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答:1953年。31、我国是从哪年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答:1956年,其标志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2、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什么?答: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3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管理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4、最早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观点的人是谁?答:周恩来。35、新中国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答:民族区域自治。36、什么是“双百”方针?答:“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3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8、1961年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答: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又称“七千人大会”)上。39、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在何时发表的?答: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在毛泽东的题词发表后,全国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群众运动。40、“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何时提出的?答:“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1960年毛泽东首先提出,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周恩来代表中央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41、上世纪60年代是被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谁?答:焦裕禄。4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答:1970年4月24日。43、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答: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4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何时开展的?答: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针对这篇文章的种种指责,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坚持毛泽东同志实事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而不要照搬照套其原话。其他中央领导人以及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领导同志也先后发表文章和讲话,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做出了从1979年起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提出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了加快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要思想;还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4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答: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实、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得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出的错误结论。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47、“小康”的目标是在哪一年由谁最早提出来的?答: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提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48、四项基本原则是谁提出的?答:邓小平。49、《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在哪年作出的?答: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50、标志着党完成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会议是什么?答: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52、邓小平在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答: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其二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5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是怎样的?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是1956年,其标志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达100年,即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我国不仅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5、20世纪90年代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有什么重大改革?答:20世纪90年代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有关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利,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制度。国家公务员可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政务类公务员,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业务类公务员队伍,则应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选拔。5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答: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57、什么是邓小平理论?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5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5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61、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答: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2、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答: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63、邓小平提出的世界主题是什么?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64、“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65、什么是知识经济?答:知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民发展经济,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用人类积累和创新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许多社会科学知识。因此,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把迄今为止以及尚待创新的全部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靠知识创造财富,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建立在科学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形态。66、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三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7、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新”要求是什么?答: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总要求。就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来讲,这“四新”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要求和保证。68、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希望?答: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四点希望。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69、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70、在党的历史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的先例是在哪次会议上开创的?答: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作出的最新努力。71、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72、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73、为什么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7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7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76、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什么能力?答:党领导发展的能力。77、如何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答: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一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四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五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78、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人开展反腐败斗争?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79、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报告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六个坚持”是什么?答: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即“六个坚持”,具体说来就是: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80、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四点启示”是什么?答: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回顾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四点重要启示。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加艰巨。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重大课题。81、制定“十一五”规划在理念上发生了什么样的革命性变化?答:与“十五”计划及以前的五年计划相比,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理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第二,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的新观念将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得到鲜明体现。因此,“发展是硬道理”不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同于“以速度为中心”。82、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确定“十一五”规划的“四个准确认识”是什么?答:2005年8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江西、湖北三省考察工作,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胡锦涛强调,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要做到“四个准确认识”。即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83、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答:在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始终是重点之一。为了保证这个重点的发展,我们实行了向城市倾斜的政策。今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些繁华的现代化的大、中城市,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致使今日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反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这一基础还很薄弱,农民在我国人口中人数最多,但农民也是我国最贫穷的人群。“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有战略性的根本问题。或者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现在到了在城乡发展中应当向农村倾斜的时候,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的发展上,必须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8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有多少条?其中第一、二条内容是什么?答:共有十五条。第一条,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条党的纲领有四点,阐述了革命军队、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等重要问题。85、为了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两个重要的原则,它们的内容是什么?答:一是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是党的内部必须有严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纪律的组织和训练。8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这次大会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史称第一次大革命的起点。87、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哪些历史意义?答:它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88、毛泽东讲“七大”开得很好,做了三件大事,都各指什么?答:第一件是决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第二是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是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8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90、哪次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它的内容是什么?答:十三大提出了该路线,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91、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强调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什么?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92、 “八大”正确决策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答:(1)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2)八大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案(3)八大根据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4)八大分析了党执政后的状况,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和方针。93、“十二大”的历史意义?答:“十二大”科学地规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从理论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建设的关系,完整地提出了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党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纲领和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步骤。这次大会确定的方针任务,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的充实和发展。94、“十五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答:“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9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什么?答:民主和科学 96、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答:党的二大97、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标志是什么?答:卢沟桥事变97、第二次国共合作首先实现了什么方面的合作?答:军事98、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备总后方在哪里?答:陕甘宁边区99、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人是谁?答:王稼祥100、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什么?答: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打着“疫情后政府补贴”旗号,“大妈组团”诈骗100多万
打着“疫情后政府补贴”旗号,“大妈组团”诈骗100多万
2021/01/25
下载APP被“客服”忽悠转账 江苏多地发生网贷诈骗案
下载APP被“客服”忽悠转账 江苏多地发生网贷诈骗案
2021/01/25
常州警方速破特大网游诈骗案:玩家转账180多次被骗455万
常州警方速破特大网游诈骗案:玩家转账180多次被骗455万
2021/01/25
冒充公检法诈骗又双叒叕“冒头”,记住两点就不会上当
冒充公检法诈骗又双叒叕“冒头”,记住两点就不会上当
2021/01/25
连云港警方查处“刷量+养号”黑灰产公司,关停服务器600余台
连云港警方查处“刷量+养号”黑灰产公司,关停服务器600余台
2020/11/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