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以下的碳酸饮料什么时候涨价为什么不涨价?


利用老品牌来拉动新的品牌。比如说可口可乐公司的雪碧和可口可乐,他们的价格几十年来变动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稳定的销量,这种销量和品牌其实也是一种广告效应,如果说他们推出其他新的品种,可以借助老的品牌来进行推广。可乐雪碧不涨价不要紧,但是新的饮料可以涨价,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利用这部分的利润来弥补他们不涨价的那一部分。
对于厂家来说提高卖价就可以提高他自身的利润,但是问题关键在于饮料行业品牌、品种太多,饮料关注点又集中,很多饮料品种贵个5毛消费者可以瞬间敏感到,所以很对超市面对竞争环境,是不会提价的。同样举个例子:娃哈哈的矿泉水原来售价1.5一瓶,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统一涨价零售价至2元一瓶,并且在瓶身上面有标注厂家建议零售价格2元/瓶,但是到目前的结果是只有部分小店、便利店选择上调零售价,大部分商超还是维持原价,所以很多人感受不到其实产品已经涨价了,只是终端网络基于市场竞争的大环境选择压缩自己的利润,来满足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点。
1.批量生产的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力使用成本低2.大部分饮料制作中使用的原料成本低。如碳酸饮料就是由co2和糖浆,过滤水混合而成(co2还是糖浆厂商打包赠送)。一包糖浆的价格300多元,一箱打出450杯中杯。加上包装成本,利润可达3倍
我们喝的饮料基本被双寡头企业垄断。如百事及其旗下品牌与可口及其旗下品牌竞争。我们喝的果汁可乐什么的基本都是这两个公司的。双寡头企业关系非常微妙,平成市场份额,竞争激烈,谁都不敢涨价,只有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与降低成本扩大销量保持竞争优势。而且任何第三势力要加入竞争都十分困难,这种良性竞争会持续长久。以前的饮料行业确实蛮暴利的,很多饮料就是水加香精罢了。当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时候本来就是暴利,是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当时中美建交,可口可乐是美国的文化符号,中国市场又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可以卖高价。在八九十年代,可口可乐算是高级货了,很多小孩子的梦想就是每天都可以喝一罐可口可乐。
当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别说你想涨价,即便不涨价竞争优势都很难保,要是因为涨价让消费者厌弃,无异于作死啊。
其实,我们仅仅用物价涨跌去衡量商品价值是不够的,一件商品是否物有所值,并不能完全以自身价值为导向,尤其是在大众消费的快销品领域,更多时候是以审时度势为主,以市场存在的合理性为切入点。

小西西看世界
2020-08-07 21:39
0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冰镇饮料成为解暑必备神器,大家在购买美滋滋饮料的时候,想必都有发现饮料的价格正在静悄悄的上涨,以前我们喝的可乐、雪碧都是在3块钱的幅度,但它的升级新品却高于3块钱,迈向4块钱发展,有的产品更是冲破了5元大关,普遍的饮料几乎都是5块钱的售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我们在感叹着3块钱一瓶的冰红茶、可乐、雪碧,现在都已经迈入了“5元时代”,但这层纸也没有谁戳破,或许是因为在享受饮料的同时,涨价了一两块早就料想得到,不涨才觉得奇怪,可殊不知农夫山泉已经开始带头行动,所推出的新品价格定位在6块钱,就连带可口可乐新出的咖啡口味也已经超过了5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种现象在茶π上线之后,饮料的价格已经开始上升,加上现在元気森林推出的茶饮品也都不低于5块钱,基本定价都在5块钱以上。在那之后,不少品牌所推出的新品都已经超过了3块钱,加上现在以健康为主题,主力消费人群对于低糖低脂低卡饮料的追求,新品的含量高,价格也就随之上涨了,可以说低价时代即将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眼现在,又有多少饮料是低于3块钱的呢?就连一些品牌的矿泉水的起价都开始往3块钱走去,虽说一瓶矿泉水3块钱一瓶有点儿夸张,但饮料超过5块钱却开始常规化,尤其是含量高的饮料,除了逼格高之外,5块钱反倒成为了一个门槛,低于这个价格,或许还被看不上,而这不仅仅是商家的追求,更多的是消费者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我们对于冰镇饮料的追求在于满足需求,但现在需求满足了,个性化也不能落下,那么商家在包装、产品成分的要求也会随着增加,毕竟廉价的新品,虽说能够拉动销量,但是消费者买不买账才是最主要的,不然再怎么廉价,消费者不买账,也只会被市场给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饮料“低价时代”的结束是市场的趋势,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饮料5块钱一瓶,喝的时候不觉得贵,回头再看看就心痛,那你们对于饮料市场的不间断涨价,又有什么看法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瓶可乐三块钱,第一口就值两块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