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收益对朝核问题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影响有何影响?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国际黄金价格 影响分析
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阐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某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则流动性越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综合研究多家观点,笔者认为货币流动性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角度,从狭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越多,流动性则越大;从广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一国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货币流动性越大。在理论分析中,货币流动性指标主要采用M/GDP指标来度量,即货币供应量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流动性理论概述
主流经济学对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论,这些理论选取某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由于数据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论也不大相同。下面本文就流动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起决定性作用,在货币流动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物价水平下降。费雪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MV=PT,其中M代指货币供应量;V代指货币流通速度;P代指物价水平;T代指交易量。综上,该公式可以表达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物价水平与交易量的乘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费雪方程越来越难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修正如下,货币不仅能够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也能够满足资产交易的需求,因此经济学家在费雪方程式中加入新的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变量,即MV=PT+S,其中S代指除商品以外的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我们称其为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将货币供需分为两个部分,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和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根据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当V和T不变时,M增加,如果P保持既定水平,那么S必然增加。这就表明,当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会流向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反之,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二)货币传导论
1.托宾Q理论。在研究理论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时,经济学家托宾将参数“q”引入研究中,q代指企业资本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在参数q计算中,分子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分母为企业的基本价值,即其重置成本。当q值大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比资本市场价值低,当q值小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币资本市场价值高,等于1时,则二者相等。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实体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会增加,银行利率则上升,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下降,股市资本会流向银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q值进一步减小,进而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小,产出下降。
2.生命周期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其一生的收入所决定,而不是由短期的收入所决定,所以其消费均匀地分布在其一生中。金融资产是消费者一生财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其一生的消费决策。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从而对资产需求增加时,资产价值上涨,资产价值上升影响着消费者的财富收入,消费者的财富收入相对增加,使得其消费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3.单纯相关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一样,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可替代性,所以超额的货币供给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完全消除。作为资产的一种,货币可以被投资到实际资产市场中,当利率下降时,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下降,资本会流入实际资产市场中,导致实际资产价格上升,资产收益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新的产出水平下达到均衡。
三、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理论解释
货币理论持有者认为货币政策从本质上决定了货币流动性,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影响着货币流动性。当经济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短期利率水平下降,进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导致货币投资收益下降,资产投资收益则相对上涨,进而导致大量资本流入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上涨,黄金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也随之出现上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上升,资产投资收益相对下降,黄金价格则下降。
(二)S―LM理论解释
从IS―LM理论模型来看,价格水平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当代表货币市场的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水平势必会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成反比,理论下降,资产价格必然会呈现上升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增加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上涨,黄金作为投资资产,其价格必然同样会出现上涨趋势。反之,若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资产价格相反会出现下降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减少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下降,黄金价格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三)货币数量论解释
修正后的费雪方程MV=PT+S表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同时影响着两个市场。货币不仅需要满足商品市场需求,还需要满足资本市场需求。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时,当货币流动性高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上升,国际黄金价格势必会呈现上升趋势;当货币流动性低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下降,国际黄金价格势必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从近百年来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情况来看,多次经济危机都出现了物价相对稳定而资产价格飞速增长的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理论界对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基本达成共识,即货币流动性通过利率等传导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资产价格。当货币发行量增加,流动性增加时,大量资金会流向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等各类金融资产,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当货币发行量紧缩时,大量资产会退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下降,宏观经济呈现不景气状态。黄金作为投资性金融资产,其价格同样受货币流动性的影响。当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增多,国际黄金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上涨趋势;当国际货币流动性紧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减少,国际黄金价格则会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2
摘 要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个人投资者的储蓄替代品种、企业的优秀现金管理工具,逐渐得到部分投资者的认可。但是货币市场基金并非毫无风险,投资者在选择和评估货币市场基金时不能只看收益率也需要考虑风险,本文构造了两个同时考虑风险和收益率的指标,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 货币市场基金 收益率 风险 业绩评估
一、引言
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一般由短期证券或等同于现金的证券组成。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具备的高流动性、低风险、低(无)手续费、收益又高于同期银行储蓄收益的优点,被作为居民个人的储蓄替代品种和企业的现金管理工具受到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的认可。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2012年上半年49只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取得了超过2.22%的收益率,业绩表现不俗。而截止2012年6月30日,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3601.5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0%,已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14.74%。[1]
货币市场基金受到广大投资者积极关注,但货币市场基金到底是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无风险呢?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应该如何评估和选择呢?本文试图对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风险
金融市场上,风险总是伴随收益左右。很多投资者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是无风险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是相对来说,它的投资风险较低,而不是没有(与之相对应,其投资收益也相对较低)。一般而言,投资货币市场基金还是会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一) 系统风险
1.利率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按照2005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主要包括那些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固定收益证券。而对于固定收益证券来说,其收益率对于利率的敏感性采用久期来度量,
也即久期的大小衡量了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负面影响。[2]
从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公开披露的信息看,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是衡量利率风险的主要指标。2004年8月中旬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基金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 天。货币市场工具由于其剩余期限较短,收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一般而言,平均剩余期限越长,货币市场基金承担的利率风险越大。
2.政策风险。这是由于财经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未来监管政策走向,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购买力风险。这是由于通货膨胀水平上升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风险,这种风险是很难防范的。因此,投资收益如果不能高于通货膨胀水平,则在某种程度上讲,投资人遭受了损失。
(二) 非系统性风险
1.管理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投资者所选择的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因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等因素会对基金的业绩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善,会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的利益带来损害。
事实上,投资者不近面临管理者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也面临着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在本质上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形成一个契约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由于投资者在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的全部行为,且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以至于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为。[3]
2.信用风险。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中,各类不同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如果某些企业出现经营环境恶化,净现金流锐减,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不过考虑到证监会对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范围的限制,所投资票据信用等级很高,信用风险比较低。
3.流动性风险。货币市场基金是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将随着投资者对基金单位的申购与赎回而不断变化,若是由于投资者的连续大量赎回而导致基金管理人被迫抛售持有投资品种以应付基金赎回的现金需要,则可能使基金资产净值受到不利影响。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年底冲规模争排名行年后被大规模赎回的行为造成为给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的巨大波动,带来了一定流动性风险。
三、货币市场基金的业绩评价
(一)不考虑风险的绝对收益指标
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固定不变,始终保持在1 元。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与其它基金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取决于其投资的各类短期证券的收益率。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有拥有的投资份额。
货币市场基金关于收益率有两个指标:一是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指每1万份货币市场基金在当个工作日可以获得的总收益; 二是七日年化收益率, 其值
其中: 为最近第i 公历日( i = 1 ,2 , ……,7) 的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
(二)考虑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
上述两个指标都是没有考虑风险的绝对收益指标,不仅在投资者基金选择的实践中被运用最为广泛,也是各基金评价机构所主要考虑对象。采用这两个指标衡量货币市场基金的绩效其优点是简洁明了、易懂易用而且直接反映了投资者最关注的收益,缺点是没有考虑基金的风险大小。但是前文中我们也已经阐述货币市场基金虽然风险相对较小,可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在基金的非系统风险已完全分散化的假设下,Treynor(1965)[4]、Sharpe(1966)[5]和Jensen(1968)[6]以CAPM模型为基础分别提出了基于风险调整的基金绩效评估量化指标,借鉴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对货币市场基金构造类似的基于风险调整的基金绩效评估指标。
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历史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的大小 ,
其中: 为第 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单位风险获得的绝对收益率指标MMF1,
采用这一指标我们可以对不同货币市场基金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但是标准差有个问题就是反映的是历史信息,基于历史会重演的假定来衡量风险,而我们进行投资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未来的实际不确定性如何是在我们的风险管理里更应该被关注的。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能够很好地衡量利率风险,而利率风险又是货币市场基金所有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平均剩余期限纳入到绩效评估指标里:
(*)
其中: 为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
公式(*)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年化收益率是一段时间经营的结果,而平均剩余期限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有意义,两者相除在数学上合理性难以解释;其次,式中的 是前期经营成果而 则是未来风险承受度的衡量,两者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匹配。因此,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个妥协思路是对 取过去该经营结果对应的那段时间平均剩余期限的算术平均值。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是在每季度报告里披露一次,当面临加息风险时,我们应该回避那些D值较小的基金;而如果市场利率处于下跌通道的话,我们应该选择那些D值较大的基金,显然可以博取更高的收益。
对比上述的两个指标MMF1和MMF2可以发现,虽然两者都考虑了风险和收益,但后者仅考虑了利率风险,比前者所涵盖的风险范畴要小很多。
四、结论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个人投资者的储蓄替代品种和企业的优秀现金管理工具获得了一些投资者的认可。但作为一种开放式基金其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流动性等多种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和评估货币市场基金时不能只看收益率也需要考虑风险,借鉴前人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在收益率的基础上再综合标准差或者平均剩余期限可以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业绩评估的一种尝试。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恶劣,中央银行加息可能性极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平均剩余期限较长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博取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业绩优异,增长平稳——货币型证券投资基金2012年半年度报告.银河证券.2012.
[2]埃尔顿,格鲁伯等.现资组合理论与投资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黄建军.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西南财经.2006(2):27-28.
[4]Treynor.Jack L.1965.“How to Rat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Fun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3.63-75.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3
本文从微观角度,以货币一体化后产生的福利变化为依据研究货币一体化后的货币选择的动力机制,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一体化方式进行简要的设想。本文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港元与人民币实现完全一体化是可实现的,并且对于未来的货币选择应选择现存货币---人民币,作为对未来货币的选择。
【关键词】
货币替代;人民币与港元;货币一体化
1 关于货币一体化
货币一体化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之一,主要内容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它是由麦金农和蒙代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蒙代尔的“最优通货区”理论作为研究货币一体化的先例,并成为欧元的制度设计的基础;90年代初,爱默生等人为了扫清货币一体化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思想;90年代中期,保罗·克鲁格曼利用模型、加入国与固定汇率区的经济一体化成本收益分析最优货币区。
2 关于货币一体化的收益
汇率稳定是货币一体化带来的首要首要。汇率的经常性波动会阻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而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港元与人民币的一体化使得两地间货币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汇率经常性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促进两地贸易的发展,在可遇见的未来这部分收益也相当可观。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深入,两地货币交易总成本不断上升。以2010年为例,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为27432亿人民币,如果按照外汇的兑换成本占贸易总额的6.5%为计算标准的话,内地与香港实现货币一体化所节省的成本大约为1783亿人民币,这部分节约的成本占香港GDP的11.7%,两地GDP总和的0.43%。
3 人民币与港元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3.1 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联系
一直以来,两地之间的经贸联系就十分紧密,尤其是自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后,两地贸易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处速发展之中,从贸易总量来看,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内地发展为香港最大的货物供应商。2010年,香港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国,为147亿美元。从两地贸易的结构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贸易的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上升趋势。
3.2 内地与香港的资本联系
随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香港成为内地的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内地对香港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投资规模趋于扩大,投资结构趋于深化。截止到2010年底,有103只红筹股和163只H股在香港创业板及主板上市。根据香港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集资总额为34629千万港元。在外商直接投资上,两地直接投资的联系也十分紧密,香港拥有较宽松的政策,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与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使内地一直是香港厂商的直接投资的首选,近几年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几乎一直大于内地对香港的直接投资。
4 对于未来货币的选择
本文试图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讨论对于未来货币的选择。
假定有两组人,其中一组人的人数为N1,另一组人人数为N2,起初他们各自使用自己的货币,他们分属于货币区1,货币区2。
第i个货币区的行为人得到的效用为:
Ui(T)=(ai+bini)=(ai+bini)/r,其中i=1,2该公式中a,b为固定系数,r为贴现因子,实际运用中以实际利率来考虑。n=㏑Ni,a可以理解为独立于网络外的使用货币的收益,bn为与网络有关的收益。其中a,b>0,现在分析的是如果以一种货币代替另一种货币所能带来的福利及其变化,由于有N1人数的人持有货币1,N2人数的人持有货币2,则在不考虑货币转换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为:N1(a1+b1n1)/r+
N2(a2+b2n2)/r。
如果现在考虑以一种货币代替另一种货币,亦即N1或者 N2变为0,同时假定a1=a2, b1= b2,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总福利能达到最大。对于该问题的理论解释如下:
考虑货币2被货币1所替代,并假定存在一种货币的转换成本为每人s,a=a1 =a2,b= b1= b2,这样,总福利将变为:
(N1 +N2)[a+b㏑(N1+N2)]/r- N2s,这样总福利与上式相比提高为:
(N1 +N2)[a+b㏑(N1 +N2)]/r- N2s-N1(a1+b1n1)/r+ N2(a2+b2n2)/r=
[(N1 +N2)㏑(N1 +N2)- N1n1- N2n2]b/r- N2s
上式的结果可能为正值,0值,也可能为负值。转换收益大于成本时结果为正。但是很明显,在N1 >N2时,这种转换收益达到最大,因此通过实现使使用较多货币的人的货币替代使用较少的货币的人的货币,这样的收益是最大的。
现在考虑另一个过程,即引入一种新货币,则总福利为(N1+N2)[a+b㏑(N1 +N2)]/r- (N1+N2)s显然其收益要小于运用现存货币的收益。
综上,在对于未来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的远期货币选择中,本文倾向于使用现存货币-人民币。
5 对未来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的简要分析
由于存在现实的障碍两地的货币一体化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做如下安排:1,在较短的时期内,打造一个适宜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运行的宏观环境,具体可采取一下措施:首先,保持香港与内地经济稳健增长,经济实力与持币信心是正相关的。其次,进一步完善内地金融市场,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深化融合。最后,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将内地与香港共同纳入汇率决定机制的范围之内,为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创造条件。2,中期安排,在短期内实现了上述条件后,在汇率制度的整体安排上采取浮动汇率制,但是内地与香港可以组成一个联合浮动区汇率对内固定,对外联合浮动。而一旦该汇率区成立之后,该汇率区应该以坚定的步伐稳定该汇率制,双方协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3,远期安排,本文认为,远期方式双方应统一货币单位,建立可协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货币局),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总之,在金融系统管理上采取协调、联合、统一、完全一体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范晓云,邵新建.港元、人民币一体化研究.世界经济,2009(3).
[2]张鼎源.港元挂钩人民币,值得商榷.沪港经济,2009(6).
[3]陈丹.港元人民币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商业文化,2007(6).
[4]姜波克,罗得志.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论欧元、亚元的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1(1).
[5]陈岩岩,唐爱朋,孙健.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货币整合的可行性分析.西南金融,2005(7).
[6]沈国兵,王元颖.论“中元”共同货币区的构想与实现路径,财经研究,2003(6).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 黄金价格 Markov -VAR模型 脉冲响应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央行决定,金价相对比较稳定。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黄金价格开始市场化,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也致使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价格波动性明显增大。而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是黄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且目前全球黄金白银的定价中心仍然是在欧洲和北美,黄金的价格也还是以美元标价。也就是说西方重要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对金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自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政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13次降息。面对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去共同抵御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黄金又是在危机中保值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与黄金价格的关系成为当前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中最前沿的问题之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黄金价格的波动和货币政策对黄金市场的调控效力成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对此很多国内外文献基本都是从几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如美元利率、美元汇率、CPI等)的角度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做分析研究,且基本都是采用的线性模型。但由于金价波动的无规律性,采用线性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同的货币政策对黄金价格波动的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此,本文采用Markov(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AR模型将这种机制的转换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在模型的估计中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拟合,使得拟合结果更符合实情。而Markov模型就是解决此类随机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Markov模型的研究对象的状态S(t)是不确定的,它可能取K种状态:Si(i=1,2,...,K)之一,有时甚至可取无穷多种状态的模型。在建模时,时间变量也被离散化,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两个相邻时刻研究对象取各种状态的概率之间的联系来研究其变化规律,故马氏链研究的也是一类状态转移问题。
理论基础
(一)黄金定价理论模型
根据商品定价理论,我们用传统的供求规律理论从黄金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研究黄金的定价机制。
1.首先从黄金的供给来看,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矿产金、再生金以及各国的央行官方售金。这里我们用QSG,QSM,QSR,QSOF分别表示黄金供给量、矿产金供给量、再生金供给量以及官方售金供给量。则有关系式:
QSG=QSM +QSR+QSOF (1)
2.需求方面,黄金的需求主要有制造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制造需求可分为首饰制造需求、工业需求,它们的需求主要受当前黄金价格的影响。投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资产配置需求、避难需求以及对冲宏观经济风险需求,它是构成需求波动的主要部分。这里我们用QDM,QDI分别表示黄金的制造需求和投资需求。则有关系式:
QSG=QDM+QDI (2)
当黄金市场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黄金的价格也就达到了均衡。而货币政策基本都是通过影响黄金的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影响黄金价格。首先,通过黄金价格定价的供需模型看,利率是影响资金成本并改变对黄金的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且对金价有重要影响的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利率是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实际利率为负的时期人们更愿意持有黄金。其次,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使得美元欧元以及英镑等法定货币贬值在未来有巨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全球投资者继续增持黄金以对抗货币的贬值风险,所以货币供应量也是从黄金的投资需求方面影响着黄金价格。最后,世界黄金市场一般都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往往与通货膨胀有关,而黄金价值含量较高,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加剧时往往会刺激对黄金保值和投机性需求上升,所以美元汇率也是货币政策影响金价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和指标。美元指数又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因此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元指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对金价的影响。
(二)Markov模型
1.马尔可夫行(无后效性)。过程(或系统)在时刻t0所处的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过程在时刻t>t0所处在状态的条件分布与过程在时刻t0之前所处的状态无关。
2.马氏过程。设{X(t),t∈T}对任意n个不同的t1,t2,...,tn∈T且t1
P(X(tn))≤xn|X(tn-1)=xn-1,…,X(t1)=x1)=P(X(tn))≤xn|X(tn-1)=xn-1),则称X(t)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简称马氏过程。
3.Markov链。设随机过程{X(t),t∈T},其中时间T={0,1,...},状态空间I={0,1,2,...},若对任一时间n,以及任意状态i0,i1,…in-1,i,j,有:
P{(X(n+1))=j|X(n)=i,X(n-1)=in-1,…,
X(1)=i1,X(0)=i0}=P{(X(n+1)=j|X(n)=i},
则称{X(t),t∈T}为袷马尔可夫链(或马氏链),简记为{Xn,n 0}。
(注:马氏链由P{X0=i0}和条件概率P{Xn=in|Xn-1=in-1}决定)
4.一步转移概率。马氏链在时刻n处于状态i的条件下,到时刻n+1转移状态j的条件概率, 即P{(Xn+1=j|Xn=i}称为在时刻n的一步转移概率,记作Pij(n)一步转移概率满足:(1)Pij(n)≥0,i,j∈I
(2) Pij(n)=1,i∈I
由于概率是非负的,且过程从一状态出发,经过一步转移后,比到达状态空间中的某个状态。
(三)VAR模型
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势,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是最回归模型的联立形式,所以称向量自回归模型。假设y1t,y2t之间存在关系,如果分别建立两个自回归模型y1t=f ( y1,t-1,y1,t-2,…),y2t=f (
y2,t-1,y2,t-2,…),则无法捕捉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VAR模型的结构与两个参数有关。一个是所含变量个数N,一个是最大滞后阶数K。
(四)滞后 p 阶的MS-VAR(p)模型
这是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换(Markov-Switching)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它允许回归参数依赖于一个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而时变,且此不可观测的区制变量遵行Markov-Switching(MS)过程。
对一个K维时间序列构成向量yt=(y1t,y2t,…,ykt ),则其滞后p阶的MS-VAR(p)表达式如下:
yt= v +A1 yt-1+…+Ap yt-p+μt (3)
其中,μt I.I.D.N(0,Σ(St)),St表示不可观察的区制变量。
假设不可观察区制的已实现值St∈{1,2,...,M}是一个离散时间和离散状态的马尔可夫链,则其从区制i到区制j的转移概率为:
pij=Pr(St+1=j|St=i), pij=1 (4)
对于(3)式中,若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则方程(3)为稳态高斯VAR(p)模型的截距形式,它可以写成如下的均值调整形式:
yt-μt=A1( yt-1-μ)+…+Ap( yt-p-μ)+μt (5)
其中,μt NID(0,Σ(St)),且有
(6)
在模型(5)刻画均值的过程中,若区制发生一个当即的一次性跳跃,则模型也会随之变化。但是在某些情形下,当模型从一个区制转移到另一个区制时,假设均值平滑地到达另一个行的水平是不合理的。此时则要使用以下的截距项区制依赖模型:
yt= v +A1 yt-1+…+Ap yt-p+μt (7)
与线性 VAR 模型不同的是,MS-VAR(p)模型的均值调整的(5)式和其截距调整的(7)式并不是等价的。它们刻画了可观测变量在区制变化后的不同动态调整模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Markov区制转换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ML)算法来估计模型的均值调整式和截距调整式,并通过估计区制变量St的价值概率来划分区制变量的主要状态。
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黄金价格(伦敦黄金现货下午定盘价)、货币供应量(M2)、美元有效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元指数作为变量,选取三者自1996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168个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黄金协会(WGC)官方网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年鉴)。首先对所有的数据采用Census-x12的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然后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均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再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则dlnGP表示黄金价格收益率,dlnM2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对数增长率,dlnFFR代表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dlnUSDX代表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最后运用GUASS软件对数据进行MS-VAR分析。
(二) 平稳性检验
在此我们采用ADF法,通过增加变量的滞后项来消除残差项的自相关,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是否平稳。
由表1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的对数,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美元指数的对数以及黄金价格的对数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对数增长率,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以及黄金价格的收益率均是平稳的。
(三) MS-VAR模型的选择
构建包含货币供给的对数增长率(dlnM2)、联邦基金利率的对数增长率(dlnFFR)、美元指数的对数增长率(dlnUSDX)以及黄金价格的收益率(dlnGP)的MS-VAR模型。黄金价格的变动存在大幅上涨期和大幅下跌期,本文选择两个状态,即两种区制。则本文建立两个区制的MS-VAR模型,分别建立均值调整和截距依赖的模型,同时考虑模型方差受区制变量S(t)的影响。通过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选择最优模型。从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规则来看,MSIH(2)-VAR(3)的拟合效果最优。限于篇幅,只列出了滞后3阶、两个区制的各马尔可夫模型的AIC、HQ、SC 和对数似然值指标(见表2)及最优模型的实证结果(见表3)。通过比较个模型的指标值,我们可以看出最优的模型为MSIH(2)-VAR(3)。
表4的数据表明,处于状态1即金价上涨期时的概率为0.9324,处于状态2即金价下跌期时的概率为0.2195;由状态1转移到状态2的概率为0.0294,由状态2转移到状态1的概率为0.0179。这说明1996年以来,黄金价格处于上涨期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当月大幅上涨而下月大幅下跌以及当月大幅下跌而下月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均很小,图1为两个区制下的概率估计。
(四) 脉冲响应分析
分别给货币供给增速、联邦基金利率变动、美元指数变动一个正的冲击,分析黄金价格收益率的响应,并做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
给定货币供给增速一个正冲击,得出在区制1下,黄金价格收益率会立即上升,且在滞后6-9个月的累计响应达到最大4%左右。在区制2 下,货币供给增速对金价收益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要在2个月后才会有正的响应。即货币供给增速对金价收益率有正向影响,且在金价大幅下跌时的刺激作用比金价大幅上涨时的刺激作用明显。
给定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率一个正的冲击,可以得出在两个区制下,黄金价格收益率的响应特别是当期的响应均很小,几乎接近于0。在区制1下,联邦基金利率表现出对金价的正向响应,但此累积响应保持在一个很小的正数水平。在区制2下,在当期金价收益率上涨了0.029,但在17个月后响应开始变成负的,但仍然维持在一个很小的水平。
给定美元指数的变化率一个正冲击,在两种区制下黄金价格的收益率都会出现负向响应,但响应程度及滞后时间有一定的差别。在区制1下,2个月后会出现负向响应,金价的收益率会持续下跌1.26,直到第10个月开始收敛。在区制2下,当期的金价收益率便会下跌2.09,之后的下跌更为明显,直到第16个月开始收敛。可以看出黄金价格的收益率在两种区制下的响应程度和收敛速度在区制2下要比区制1下明显。
结论
本文采用非线性的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分析了1996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以来,货币政策与黄金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系统存在两个区制,区制1为黄金价格处在大幅下跌期,且货币政策处在相当宽松的状态;区制2为黄金价格处在大幅上涨期,且货币政策处在一般宽松的状态。随后,利用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得出:在两种区制状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黄金价格均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的效果有所不同。
总体上讲,货币供应量对黄金价格有正向的影响关系,但在不同区制下的影响效力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影响时间上。在金价大幅下跌期,货币供给增速的变化会立即影响到金价收益率,且影响可持续9个月左右;而在金价上涨期,货币供给增速的变化对金价收益率的影响要在滞后2 月才有所表现。
美元利率对于黄金价格的影响在不同区制下的表现却相反,主要表现在影响方向上。在金价大幅下跌期,美元利率的增速会小幅度刺激金价收益率的增长;但在金价高涨期,美元利率增速的增加反而是降低了金价的收益率。这说明黄金价格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关系较为复杂,长期看来却呈反向关系。
美元指数对黄金价格有负向的影响关系,但在不同区制下对金价的影响效力也有所不同。在两区制下,主要表现在影响程度上。美元指数的提高会使金价的收益率下降,但相比较而言,美元指数对黄金价格的抑制作用在金价大幅上涨时更加明显。
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对于黄金价格的影响在金价的上涨期和下跌期的作用效果和响应时间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可以在金价变动的不同时期,通过分析货币政策的变动来做相应投资分析。
参考文献:
1.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戴永良.黄金投资实用全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均东,国际金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刚.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主导黄金价格走势[DB/OL].21N财经.com.
5.翟旭.黄金价格影响因素与中期定价模型[R].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研究报告
6.倪玉娟,刘林.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0(11)
7.朱孟楠,刘林,倪玉娟.人民币汇率与我国房地产价格—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5)
8.刘林.人民币汇率、国内外经济状况与我国贸易收支—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9.Hamilton.J.D and Susmel R.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nd Change in regime.Journal of Economtrics,1994,64:307-333
10.Goodwin,T.H.Business-cycle analysis with a Markov Switching model.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atistics,1993,11:331-339
11.George Hondroyiannis,Evangelia Papapetrou.Stock returns and inflacation in Greece:A Markov Switching approach.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15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20)摘要: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两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造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最终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因此,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最后,欧债危机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再平衡增添了巨大不确定性,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 国际货币体系; 再平衡; 新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5000308
一、文献综述
2001年随着新经济繁荣周期的结束,美国经常项目和财政预算均开始出现了节节攀高的赤字,并最终形成“双赤字”的局面;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EMEs),则出现了经常项目盈余和资本项目盈余并存的“双顺差”局面。由此,学术界界定了世界经济失衡的范畴。由于对该问题认识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着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在2010年11月的G20首尔峰会上,各国首脑一致同意把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作为今后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核心。
首先,梳理对世界经济失衡的研究。目前,大部分国外学者比较偏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一是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提出人民币低估导致了中美经常账户失衡,人民币应至少升值40%以上以解决当前的美国贸易赤字困境[1-2]。二是从国内储蓄率的角度指出东亚地区高储蓄的传统文化对美国经济失衡负有相当的责任,从而得出东亚国家应当迅速扩大对美进口以消除美国储蓄缺口的政策结论[3-4]。三是从失衡可持续性的角度通过分析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探讨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国别来源,并指出基于国际分工(如:资源出口国、产品出口国、服务出口国和消费国的划分)的世界经济失衡是难以避免的,赤字国和顺差国均应对世界经济再平衡承担义务[5-6-7]。总体来看,从国际货币体系角度考察世界经济失衡的文献相对较少。
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与国外学者相似,但更偏重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批判。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8-9];美国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歧视政策[10]和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内部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11];再平衡的责任应主要由赤字国承担[12]。国内现有文献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流派,并且均存在明显不足。第一种流派的绝大多数文献致力于描述中美经常项目的变化情况,并从货物贸易层面和外生冲击(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层面简单地解释失衡原因,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难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13]。第二种流派多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利用霸权稳定论、中心―等理论解释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14]。尽管相对深刻,但仍然缺乏基于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论据与严格的逻辑(如:政策的供给与需求,比较优势动态化理论等)。第三种流派尝试运用国际货币体系视角探讨世界经济失衡,但均缺乏对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传导机制的证明[15]。其中,王道平和范小云通过建立两个数量模型,提出了对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关系的因果逻辑讨论,并且采用计量检验的方法验证了三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6]。但二人并未对世界经济失衡的传导机制进行说明,并因此导致三者的关系只具有数学上的量化关系而明显缺乏严格的经济学逻辑基础,从而使文章政策建议部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梳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这部分文献大致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1)1978―2000年的文献大多是讨论国际汇率协调机制的选择及选择的原因[17]。(2)1999年前后,随着欧元的出现,更多的文献开始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及其原因[18],但大都偏重于经济史范畴的解释,缺乏对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考察。(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促进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对扩大SDR的功能、设立超货币或以储备货币多元化来取代美元作为唯一的世界货币地位的讨论[19]。(4)2009年G20峰会之后,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特别是对“特里芬两难”的成因及其必然性张明认为,但凡以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均不能克服特里芬两难,因为储备货币发行国不能平衡国内稳定政策的需要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讨论尤为众多。
然而以上研究都忽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造成“特里芬两难”的同时,还引起了其他严重后果――世界经济失衡。牙买加体系通过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制度继承下来,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本文将着重论述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是如何分别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经常账户传导机制)和国际资本渠道(资本账户传导机制)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各国国内经济平衡的,并进而探究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从而为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失衡和再平衡路径提供更深刻的视角,以使金融危机后的国际经济协调政策的制定更加严谨、有效。
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逻辑研究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术界对其定义莫衷一是。目前,陈彪如、Eichengreen和Mundell的三种定义基本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陈彪如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目标是:(1)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维持收支平衡与实现外部经济均衡;(2)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共同稳定增长。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则包括:(1)汇率关系的规定和变动准则;(2)世界货币或储备资产的确定与供应[20]。Eichengreen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将各国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维持外汇市场的有序与稳定、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并为遭遇破坏性冲击的国家提供获得国际信用[21]。Mundell的定义重点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制度的范畴进行了辨析:国际货币制度相对僵化,而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灵活[22]。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与世界经济失衡的逻辑关系,而非外汇市场稳定性或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故采取陈彪如的观点来界定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性缺陷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又被称作“牙买加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II”。其区别于国际货币史上其他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如金本位制、英镑本位制等的核心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提供国际价值尺度职能(即为国际交易提供计价单位)、国际流通与支付职能(即提供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备职能(即为各国央行提供外汇储备),因此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尽管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却因牙买加体系对其继续履行世界货币三大职能的确认而得以延续。
然而,这一制度与其他所有制度一样,自诞生日起便不可避免地罹患了内生性缺陷。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已为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特里芬两难”,即国际清偿力与信心两难,不过是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缺陷这枚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却鲜为人知,即“谨慎动机与信心悖论”(简称“谨慎动机悖论”)。这一悖论的逻辑是:开放条件下,各国央行出于本币汇率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谨慎动机而积累一定数量的美元,并且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存量,引起对美元需求的增加,故美国应扩张其货币供给;而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只能通过其国际收支的逆差,特别是经常账户逆差来提供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备,但鉴于国际收支赤字扩大将引起美元汇率贬值的预期,故美国为维持其国际货币信心则必须紧缩其货币供给。这就出现了与“特里芬两难”对应的悖论――“谨慎动机悖论”。
乍看,该悖论似乎只是特里芬两难的另一种描述,但究其逻辑基础、传导机制和政策结果却大相径庭。首先,比较两个悖论的逻辑基础。特里芬两难是从国际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认为将引起美元扩张;而谨慎动机悖论则强调国家层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需求导致了对美元需求的增长,是有组织的行为,而非特里芬两难下市场经济调节的自发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开放条件下市场经济外部性问题――一国对外部门的产出与就业波动。因此,基于该悖论的政策模拟将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当考察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国家,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等EMEs(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史时尤为明显。同时,在谨慎动机悖论的另一个逻辑基础中,从世界货币供给国的国家层面来看,美元的国际铸币税特权,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美元的超发,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程度和再平衡的难度。其次,从世界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特氏悖论描述的是世界货币的流通与支付职能,而谨慎动机悖论刻画的则是世界货币的储备职能。最后,从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特里芬两难并未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是如何引起对美元需求增长的,既缺乏传导机制研究,也没有说明这种需求增长将带来什么后果;而谨慎动机悖论不仅提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种传导机制,更证明了世界经济失衡是当期国际货币体系制度设计的逻辑必然,即内生性缺陷。这一点将在下文着重分析。
(二)国际货币体系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两种传导机制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传导机制和资本账户传导机制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前者的逻辑基础是: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出于谨慎动机积累美元,而美元以经常账户赤字对国家进行输出的方式又导致了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主的国家纷纷走上了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道路。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增强国家出口刺激的内在激励机制的特征。后者的逻辑基础是:中心国家凭借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本币的世界货币地位,进行全球风险―收益匹配,即通过压低利率发行各类金融工具,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融资,并以FDI的形式将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分享其经济增长的高收益。投资过程中的巨大利差又为中心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就导致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增强中心国扩张货币供给的内在冲动的特征。
1经常账户传导机制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美元为世界货币,履行国际价值尺度职能、国际流通与支付手段职能和国际储备职能。中心国家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只能以经常从账户逆差或资本账户逆差的形式对外输送流动性。其中经常账户的逆差是最主要的形式,并导致了失衡在内的一系列世界经济问题。
其传导机制如下:战后,国家出于平滑国内经济周期的需要纷纷发展对外部门,参与国际分工,并由此产生了国内经济危机的国际传导可能性。为规避国际经济风险,特别是外汇收支风险,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未崩溃时,国家便产生了增加外汇储备对冲央行外汇头寸的强烈需求。因而在世界货币美元,可以以经常账户逆差的形式对外输送的制度约束下,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走上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本国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外汇储备维持经济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等为国家对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使原有的贸易平衡被打破。中心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减少,并于1971年出现了战后第一次逆差。随后,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
图11950―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2292535:82/scorpio/aspx/mainaspx?width=1430&height=840
在此基础上,伴随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以FDI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大大加快,从而导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贸易品部门的几乎全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部分具有较高劳动―资本替代弹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从中心国家转移到了国家,中心国则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空心化并存的局面。这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原有的比较优势,更使部分国具备了原本没有的比较优势,即产生了比较优势动态化效应。该效应又被随之而来的国家产业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等因素不断放大,从而形成了由国际分工直接导致的以“中心国经常账户赤字与国经常账户顺差并存”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局面。该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图1经常账户传导机制2资本账户传导机制
国际货币体系除了通过经常账户传导机制造成世界经济失衡外,为完成资本国际循环周转的全过程,必存在对偶的另一传导机制――资本账户传导机制。具体来说,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一大显著特点是:以美国金融市场为全球金融资产进行风险―收益匹配的核心,执行交易中心和结算清算中心功能。通常,国家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实现保值目的,而私人部门的美元则通过购买风险和收益均高于国债的各类以美元计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实现资本向美国的回流,使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处于扩张阶段。美国金融机构则通过国际贷款和购买证券资产的方式,将募集到的资本投向收益率较高的实体经济领域或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期分享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其跨期交易的具体操作策略是:(1)掉期交易,即在美国国内存在长期正通胀预期下,采取卖出短期金融工具,获得美元的短期长头寸,并以跨期交易覆盖长期项目中的美元短头寸。(2)货币互换交易,即做头寸匹配,以规避长期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短期资本项目为美元长头寸,外币短头寸;长期资本项目为外币长头寸,美元短头寸。这样就实现了通过跨期压轧对冲风险,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套利交易的目的。
由于美联储公布的联邦基准利率是所有金融资产进行定价的基本参数,故通过再贴现工具或量化宽松的货币工具降低联邦基准利率以减少美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估算,中国外汇资产国外收益率(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或存放于外国银行)一般只有35
%左右。是有助于金融市场扩张的。同时,公共部门的债务成本也将因此得到消减,即产生国际铸币税效应。受益于金融部门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中心国可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支持其私人部门较高的消费水平及公共部门较高的赤字水平。因而私人部门对贸易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被放大,造成中心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增长以及国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并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加剧。该传导机制如图2所示。
图2资本账户传导机制三、世界经济失衡的真正根源――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逻辑
既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失衡的直接原因,那么要探究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就必须回答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设计,从而最终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失衡局面。
回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过程,“怀特方案”与“凯恩斯方案”的激烈交锋,充分反映出美英政府各自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都是出于服务各自国内政治目标的。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绝不是独立于世界经济的外生变量,而是内生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一系列变量的。制度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寻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内在逻辑的框架。
由于一国经济政策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也可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民主国家的选民通过选票(成本)交换政府的经济政策(收益),而政治家则通过支付政策(成本)获得选票,从而合法执政――实现政治家的个人抱负(收益)。在此交易结构中,选民与政治家的博弈(讨价还价),决定了政策供给曲线与政策需求曲线的交点,即政策市场出清点的位置。
美国现行的民主制度带来了“选票至上”的政策供给逻辑。由于提供有利于选举得票的经济政策的成本不需要有政治家个人支付,而收益却可由政治家和选民共享,故此制度具有内生的公共物品供给冲动。这正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选民倾向于选出有利于自己钱包的政治家,而不管政策的成本(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由谁承担。因此,在各政党的选举博弈中,提供有利于得票的经济政策才是占优策略。具体而言,降低失业率和提高人均收入是政府最关注的两个政策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在对内经济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之间进行权衡。除了遵循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基本逻辑,在国内采取“对内实施增支不增税”的赤字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外,在对外政策方面,建立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美国各政党占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以美元为世界货币和美国金融市场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为中心国美国带来了两方面的巨大收益:其一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尽管该体系逐渐衰变为牙买加体系,但仍然维持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即拥有征收国际铸币税的特权。美国通过一轮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扩张货币供给,以压低国内利率,但却通过国际资本的外溢效应在世界范围内输出了通胀预期,造成国家外汇储备贬值,从而攫取世界财富,即征收国际铸币税。其二是财富与就业效应。通过压低利率为本国财政赤字降低债务成本,并为本国处于世界资本市场中心地位的金融部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利润率,进而以财富效应支撑国内消费的快速增长,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并促进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就业。这样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其产业高度化的发展趋势,也通过增强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而加快了制造业的产业转移,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正是由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两大好处及其造成的选举占优策略,美国政府才不愿、不敢放弃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美国金融市场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这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会造成“特里芬两难”和由“谨慎动机悖论”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的后果。因此,通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国际货币体系建立逻辑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就在于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设计,而美国当前政治制度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基本逻辑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民主政治结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经常账户传导机制、资本账户传导机制世界经济失衡。
四、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再平衡困局与展望
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范畴是指,通过各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磋商、协调与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长期失衡的问题,以促进世界经济以一种相对均衡的方式平稳持续增长的过程。
虽然在2010年11月的G20首尔峰会后,各国已经开始致力于推动当前世界经济的再平衡进程,但再平衡之路却并不平坦。当前制约再平衡的根本难题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内生性缺陷――“选票至上”导致的政治家的短视行为,如贸易保护措施和干预国家汇率调整节奏等等。次贷危机爆发后,特别是2009年以来,美国以对中国轮胎、铜版纸制品、钢管和钢板材施加了贸易制裁;欧盟也对包括钢盘条、无缝钢管、钢缆、葡萄糖酸钠和铝合金轮毂在内的多种中国商品采取了同样措施。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不仅无益于再平衡,更为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增添了额外难度。由此可见,只要中心国家不能改变“外部利益必须服从内部利益”的政策制定逻辑,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其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传导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就难以达成。
在次贷危机影响远未消除的后危机时代,各国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风险,因此再平衡道路上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更是大为增加。前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失衡因果逻辑的证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失衡与再平衡过程的框架。
首先,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枯竭使其宏观经济的再平衡面临极大挑战。美国经济的失衡主要表现为财政和经常账户的“双赤字”特征。对于巨大的财政赤字,美国应通过减少公共开支,增加税收来缓解。由于直接增税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故极难实行。如果美国增加当期国债的发行量,并维持货币供应量不变,则一方面根据李嘉图等价,将产生中长期增税的预期,进而提高中长期资金面的紧张和经济下滑的预期,引发加息预期,不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内部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将直接刺激当期资金需求上升,降低国债价格,抬高即期市场利率,同样不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并产生基于选票的政治压力。因此,为维持低利率,美联储势必通过扩张其资产负债表平抑利率的上升势头,从而造成财政赤字货币化,即引发通货膨胀。所以,美国的财政赤字基本无法通过财政手段予以再平衡,只能通过国内的通货膨胀进行跨期稀释,并通过国际货币体系征收的铸币税进行补偿。另外,由于美国已经处在债务上限的边缘,其财政政策工具实际也已基本枯竭,因此,可以预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成为美国未来的必然选择。
对于经常账户的再平衡,美国主要寄希望于汇率政策,即通过美元贬值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以修复国际收支平衡表。然而,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利率工具联邦基准利率已接近零而枯竭,即汇率的利率评价机制失效,因而只能寄希望于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量化宽松工具――Quantitative Ease I
和II。通过货币供给的扩张增加贸易品部门的国内投资和生产以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进行“再工业化”式的再平衡。故在后危机时代,只要临近2012年总统大选时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则“QE III”恐怕就会呼之欲出。届时,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不仅将冲击国家的资本市场,也会对欧洲金融市场及汇率的稳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进而威胁到再平衡进程。
其次,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为再平衡增添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欧洲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难以真正协调各国修复自身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财政去杠杆化由于缺乏国内独立货币政策的配合而在希腊引发了大规模罢工和抗议游行等政治问题。同时,“欧猪五国”财政负债率过高的问题不仅降低了在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乘数,也影响了欧元汇率的稳定。以法德轴心为基础的欧元区,也为独立性较强的欧洲央行在控制通胀问题上的僵化付出了更大的财政代价,从而降低了未来政策协调的余地与政策工具的弹性。正是在此逻辑下,为了避免美国式的财政工具的枯竭,欧盟通过IMF向EMEs发出了特别融资的救援请求。因此,未来欧盟的再平衡道路必将十分曲折,在缺乏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进一步抬头,并且将在汇率问题上继续对中国施压。
最后,中国等EMEs短期难以通过启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且产业结构调整也尚需时日。可以预见,美欧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操纵今后的谈判气候产生更多不利于国家的结果,并造成这些国家财政负担加大、转型成本提高的困境。同时,由于受多种因素作用(如:亚元因历史问题难产,导致储备货币多元化受阻;SDR的权重设计仍不成熟;发行超货币缺乏应有的政治基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进展缓慢。因此,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变量与格局仍将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经常账户传导机制、资本账户传导机制继续产生失衡的结果,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纠正。
综上所述,可以展望在后危机时代,当面临各自再平衡困境的时候,美、欧、中在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的交锋将趋于白热化。因为难以找到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各国在公共选择理论的支配下只能屈从国内目标,牺牲外部目标。失衡常态化的趋势由此形成。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世界经济失衡与再平衡的如下结论:
第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失衡,可以发现:世界经济失衡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内生性缺陷(另一种是“特里芬两难”)和逻辑必然,而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又成为诞生该体系的根本原因,因而世界经济失衡根源就在于此。其逻辑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民主政治制度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经常账户传导机制、资本账户传导机制世界经济失衡。
第二,经常账户传导机制的逻辑在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造成了国家出于谨慎动机积累美元的货币需求(谨慎动机悖论),并因此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增强贸易品部门的比较优势。同时,国际间要素(资本)的可流动性通过大规模产业转移过程,引起了比较优势动态化,并因此通过改变原有国际分工的平衡格局造成了当前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通过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中心国得以进一步加强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服务的比较优势,并在利用其金融部门的高效率获得超额利润,提高金融行业等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产出增长率。由此加深了国内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与消费结构的扭曲,并最终导致了经常账户失衡的加剧。
第三,资本账户传导机制的逻辑在于:中心国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该市场通过以较低的交易费用完成资本的全球风险―收益匹配,获得利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压低融资成本,并维持长期债务的短头寸和短期债务的长头寸有利于分享国家高增长的收益,产生中心国世界货币职能的风险贴水。这一过程的完成依赖于中心国发行金融工具融资和以FDI或国际贷款方式投资的资本循环过程,而由此造成的国际分工变革又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
综上所述,基于对失衡根源的考察结果,我们认为:除非美国政治制度及其政策供给逻辑发生结构性转变,否则世界经济失衡将作为建立在“外部利益必须服从内部利益”的政策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政治博弈结果而长期存在。无论是以欧洲、美国、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无法从顺差国与逆差国单一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纠正当前的失衡格局。因此,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命题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的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而已。
在后次贷危机时代,以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基础的再平衡之路将不会一帆风顺。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旋律。中国在贸易品部门应该加快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尽快完成去库存化和去落后产能化的调整过程,并通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占领高端制造业以减少当前中低端制造业频发的贸易摩擦。在非贸易品部门,特别是金融领域的改革中,在储备货币多元化受阻、SDR的权重设计仍不成熟、发行超货币缺乏应有的政治基础的现实条件下,应当通过加速推进人民币互换而非成立亚元区来完成区域货币合作,从而在当前及未来弱势美元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减少国际铸币税损失,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Cline,WR,Williamson,J2009 Estimates of 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J]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9-10)
[2]Subramanian,ANew PPP-Based Estimates of Renminbi Undervalu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4)
[3]Bernanke,BS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DB/OL]Remarks at the Homer Jones Lecture, StLouis, Missouri (March 10)wwwfederalreservegov2005
[4]Ma,G,Wang,YChina’s High Saving Rate: Myth and Reality [DB/OL]BIS Working Papers, No312, June 2010, http: //wwwbisorg/publ/work312pdfnoframes=1
[5]Aizenman,J,Jinjarak,YThe US as The “Demander of Last Res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China’s Current Account [DB/OL]NBER working paper 14453, October 2008, wwwnberorg/papers/w14453
[6]Daniel,GMayer,T,Ubide,AA World out of Balance? [R]Special Report of the CEPS Macroeconomic Policy Group,Brussels: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2006
[7]Simmons, MRTwilight in the Desert: The Coming Saudi Oil Shock and the World Economy[M]New Jersey: Wiley,2005
[8]刘伟,朱军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7,(1)
[9]杨元杰中美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J]中国金融,2008,(4)
[10]邓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7,(9)
[11]刘伟丽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4)
[12]刘煜辉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出路[J]中国经贸,2011,(1)
[13]林立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7,(4)
[14]白钦先,禹中华国际货币改革的国际政治视角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6)
[15]焦巍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6]王道平,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J]世界经济,2011,(1)
[17]龚羽国际汇率协调的前景――美元趋势[J]世界经济,1989,(11)
[18]徐宝林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5)
[19]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7)
[20]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货币基金收益论文范文6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货币化比率的畸高,积累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储蓄分流机制,并定义了最优储蓄分流量,得出储蓄分流机制的作用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储蓄分流机制的作用情况,初步得出了由于储蓄刚性、资产、资源货币化进程加快、货币供给内生性较强、政府直接主导投资等因素,储蓄分流机制在我国运用效果不显著的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化比率 通货膨胀 储蓄分流机制 最优储蓄分流量
引言
货币化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广义货币M2占名义GDP的比重来表示。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货币化比率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0年的1.8。除个别年份外,M2/GDP比率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畸高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易纲(1996)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这增加了中国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催生了超额的货币来满足商品化的经济发展。殷孟波(2006)曾指出融资模式结构失衡是导致我国货币化比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张杰(2006)则认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是银行的独立性受到政府控制的挑战以及私人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造成的,并提到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储蓄分流政策往往被运用来改善该指标的分子。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货币深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货币化收益由递增到递减,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不断累积的“超额货币”便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本文从“储蓄分流”受到启发,试图以通货膨胀为轴心,提出一套在高货币化比率下的储蓄分流机制并阐述其作用效果。
储蓄分流机制的提出
通货膨胀可以看作政府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一种税,其税基是实际货币存量,税率是通胀率。当实际总产出一定时,货币化比率越高,实际货币存量也越大,即通货膨胀税的税基越大。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一:高货币化比率的国家对通货膨胀更敏感。
存款性公司的负债涵盖了大多数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个人存款往往占存款性公司负债的较大比重。在我国,大量货币因履行储藏职能而“栖息”,巨大的储蓄额对应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储蓄何时释放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刺激共同决定:内在因素与该经济体年龄构成、收入分配等特征有关,通常对应储蓄的动机;外在刺激则由通货膨胀、投资投机氛围等环境因素构成。只有当大量沉淀货币最终用于交易时,通货膨胀压力才得以释放。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二:高货币化比率的国家通常伴随着高储蓄,并因此积累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持有者为减少损失,大致会进行如下两种自我保护行为:一是购买实物资产,如房地产;二是投入非货币类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保险单、金融衍生品等。这两种行为形成储蓄分流:一方面直接减少广义货币量;另一方面货币漏损率增加,银行失去扩大信贷的重要基础,信贷量萎缩,广义货币减少。
同时,第一种行为会使总需求增加,对货币供给还会造成如下影响:第一,国内吸收增加,净出口有减少趋势,外汇占款减少;第二,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投资预期好,信贷有扩张趋势,货币供给可能通过“倒逼机制”内生增加;第三,如果货币供给具有足够外生性,央行将在紧缩和放松银根间,即在“通胀与失业”间作选择;第四,同期政府直接投资可能通过“赤字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
这些货币供给的其他变化应该与储蓄分流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作比较,当储蓄分流的量较大时,总体货币供给会减少。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三:高通货膨胀水平引起的储蓄分流有内生减少货币供给的效应。
结合上述三个命题,经济体对高货币化比率的调节路径如下:
货币化比率过高或增速过快,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累积,当通胀压力释放时,货币持有者通过减少储蓄以购买实物资产甚至投资资本市场以减少持有货币的损失,形成储蓄分流,货币化比率高的经济体,对通胀敏感,储蓄分流较大,货币供给总体会趋于减少,货币化比率增速减缓甚至降低,潜在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当货币化比率再一次偏高时会再次积累潜在通胀压力,上述机制会再一次起作用以纠正偏高的货币化比率。本文将该机制命名为“储蓄分流机制”。
最优储蓄分流量分析
现从储蓄者视角通过对比净收益,定义并分析最优储蓄分流量。
储蓄净收益率R1=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房产市场净收益率R2=房产价格预期变化率+现金流(可用市场上的平均房租租金水平估算)-相比储蓄失去的流动性-贷款利率(贷款买房时);
资本市场净收益率R3=金融工具价格预期变化率+回报(如红利)-相比储蓄失去的流动性。
当R1
当R2、R3
总之,如果房产市场、资本市场、储蓄的净收益率高低存在差异,资金有在三个市场中流动的趋势,这种趋势会持续到三个市场的净收益率相等,即R1=R2=R3为止,这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
影响储蓄分流机制作用效果的因素
储蓄分流机制对高货币化比率的调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最优储蓄分流量而减少货币供给;二是由通胀引发总需求增加而产生新的货币供给。本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剖析影响储蓄分流机制作用效果的因素。
(一)影响最优储蓄分流量的因素
1. 货币化进程。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媒介来进行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储蓄分流机制以通胀压力释放为前提,正在经历货币化进程的国家,货币化进程能吸纳大量超额货币,从而大大缓解通胀压力,所以上述情况将使调节机制失去启动条件。
2. 储蓄、房地产、资本市场的规模大小。市场规模的相对大小影响着净收益率曲线变化幅度与快慢。例如,储蓄规模巨大,而房、资两市场的规模较小时,一方面相对储蓄规模而言较少的资金注入就会迅速提高R2、R3,而有限的资金也可能会引发市场泡沫,增加市场风险,迅速减小R2、R3。由于储蓄规模巨大,R1上扬平缓。造成图1中最优储蓄分流量点靠左,最优储蓄分流量较少。
3. 房、资两市场的健全程度。不健全的房、资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投机气氛浓厚,风险较大。市场不健全会大大阻碍储蓄资金流入,造成最优储蓄分流量较少。
4. 政策环境。政策调节能直接影响储蓄、房、资本市场的净收益率。如果房、资两个市场面对较大不利政策,其收益率可能处于下降趋势。一般而言,其他条件不变时,房、资两市场中某一市场的利好政策会造成最优储蓄分流量增加,反之减少。
(二)影响通胀后新增货币供给的因素
通胀引起的新增货币供给多寡,与政府政策选择、金融制度、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等多个因素相关。如货币供给具有足够外生性,央行的货币政策要在“失业与通胀”以及其他利益取舍中抉择;如货币供给外生性不足,则应具体分析造成该经济体货币供给外生性不足的原因,结合制度、政策等因素分析通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我国储蓄分流机制作用效果有限性分析
(一)储蓄刚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向居民部门倾斜,成为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的原动力。由于我国相关制度改革不确定性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住房价格不断推高,医疗、教育支出较大,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形成,信息披露、准入机制等制度尚不健全,老百姓投资渠道有限等原因,我国储蓄具有刚性特征。我国虽然储蓄量大,但由于存在储蓄的刚性,储蓄分流量有限。
(二)资本、资源货币化进程
张文(2008)指出,我国的货币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产品货币化阶段,商品的生产、买卖均自由化,随着劳动力市场与金融市场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产品货币化阶段也基本结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资本和资源的货币化阶段。随着资本要素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土地、房屋、国有企业资产、非流通股权等资产以货币为媒介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必将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因此能吸收大量的“超额货币”,使通货膨胀压力得以缓解,储蓄分流机制失去启动条件。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内生性是指货币发行者被动地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需求量来决定货币的供给。我国的货币供给就基础货币的三个来源渠道而言具较强的被动性质,不仅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而且货币乘数也大幅提高,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尤其在再贷款过程中,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国企的“投资饥渴症”就很容易蔓延到央行的信贷决策过程中,引发信贷扩张的倒逼机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一直在高位运行的货币化比率累积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处于温和通胀中。这种温和的通胀,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和投资,扩大了总需求,信贷也有扩张趋势。此时,即使银行失去了大量扩大信贷的基础――储蓄,“倒逼机制”也会使央行增加再贷款以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因此,通胀后由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引起的新增货币供应量抵消了储蓄分流量,使得上述机制效果不明显。
(四)国家相关政策的综合效应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务院于当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央行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保证经济增长。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居民收入增加,储蓄进一步积累,也造成了货币的大量投放。政府直接投资的行为影响了货币供给,也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储蓄分流的作用。
结论及建议
要改变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现状,从改变储蓄分流机制制约因素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减小贫富差距,从本质上缓解储蓄刚性问题;第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完善股票和债券市场,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分散居民存款,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各种风险,使居民预期从投机性转为投资性;第三,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而削弱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中央银行也应进行多重政策工具的创新,
使政策运用更加符合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2006(6)
3.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6(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二八定律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