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有哪些利好政策?


1、高端装备新起点
1.1、旭日东升:中国制造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贸易大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 2011 年超越美 国之后,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2021 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约 30%。从 2017 年 以来,我国已连续五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近十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的 不断跃升,充分体现了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中国制定的“双循环”
经济格局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提升打好基础。
中国制造全球份额持续提升,国际化趋势明显。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 过坎的关键阶段。多数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表现不俗。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7 年居世界第一位,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七成,工程机械国 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输变电、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2、高屋建瓴:国家政策引导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 创新发展,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产业进步和相关工业发展、实现经济 高质量发展等至关重要。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制造业存在薄弱环节, 需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
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 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1.3、预计通用机械板块2023年年初迎来新一轮需求景气上升周期
中游通用机械行业需求变化趋势呈现一致的规律。通用机械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投 资所用,处于产业链中游,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因而,我国通用机械行业 的需求周期亦是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也具备 3-4 年的规律。我们观测典型通用机械设 备如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叉车等主要的资本品产量数据清晰可见,需求周期变化 时间跨度约为 43
个月。通用机械行业需求主要来自于离散工业居多,需求灵敏度相对库 存数据整体而言更高,需求周期领先库存数据变化 6-12 个月左右。
通用机械行业需求筑底阶段确立,预计 23 年年初将逐渐开启新一轮上升周 期。为了准确预判出新一轮通用机械行业的需求复苏起点,我们选取工业机 器人、金属切削机床、叉车、交流伺服等典型的通用资本品产销量数据三个 月移动平滑同比数据,并取平均数作为通用机械行业的代表、来表征行业变 化趋势。根据行业需求下降周期历史均值约 22 个月的时间推算,则新一轮 需求上升周期的启动时间约在
2023 年 1 月附近。
从前瞻指标看,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增速今年 5 月见底之后,形成趋势性上 升态势。通常,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领先国内订单 1-2 个季度,预示着国内 工业机器人景气有望在年底附近回升。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 3 个月移动 平滑增速已经触底(实际是 2021 年 10 月当月增速最低),今年以来,企业 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回升、表明经济上升动力持续增长。
1.4、高端装备投资迎来新机遇:把握自主化、智能化两条主线
中国部分装备公司已实现逐步挑战国际巨头,成长为细分市场龙头公司。近些年,我国众 多机械设备公司日益发展壮大,技术水平直逼国际巨头,在部分行业已经有了挑战国际巨 头的能力。例如,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国内主机厂逐步取代欧美日等主 机厂商的历史地位,恒立液压、艾迪精密逐步取代 KYB、川崎重工、力士乐等传统液压件
品牌。通用设备领域,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同时,受芯片缺货及 疫情造成的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内资伺服系统企业借此迎来进口替代的窗口期,实现了 快速成长。
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刻不容缓。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创新的重 要领域。然而,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原材料供给等方面与国际先 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我国高端机床、高端科学仪器领域、核心基础件(如液压件、 轴承、滚珠丝杠等)还受制于人,实现国产化刻不容缓。
自动化、智能化是制造强国之路的长期发展方向。近年来,世界制造强国纷纷推进制造业 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 从 2012 年的 9.4%和 28%提高到 2021 年的 15.1%和 32.4%;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工业企业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 51.3%和 74.7%,比 2012
年分别提 高 30.7 和 25.9 个百分点。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助推下,全球制造 业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落地应用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机械自主化:华山一条道
目前在高端机床、数控刀具、科学仪器、核心基础件等领域国内进口依赖程度依旧较高, 在当前国际局势紧张背景下“自主可控”提上议程,目前各赛道龙头企业已经实现了从 0 到 1 突破,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政策扶持推动下,未来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带来相关投 资机会。
2.1、高端机床:高端制造之基,自主崛起东风已至
从高端数控系统到高端机床,作为高端制造之基,为国家战略性物资,西方国家与日本均 对中国实行出口限制和监督使用政策,在目前国际局势紧张背景下有更加严格的趋势,以 限制中国国防技术发展。目前我们看到国产高端数控系统、五轴联动机床均实现了从 0 到 1 突破,高端机床产业链“自主可控”迫在眉睫,在产业、企业支持政策、工业母机相关
投资基金等资金扶持影响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机床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企业与中游主 机厂均值得关注。
空间:21 年进口额约 75 亿美元,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全球机床行业规模约 712 亿美元, 中国为全球最大机床市场。根据 GenderResearch 数据显示,2018-2020 年全球机床行业 消费总额出现下滑,21 年迎来反弹,同比增长 6.5%,全球机床的消费金额达到 711.68 亿 美元。根据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数据,中国是世界最主要机床消费市场,2021
年消费额达 到 238.9 亿美元,占比接近接近 34%,远超第二名美国。
德、日企业统治全球高端市场,中国机床出口以中低端为主,高端机床国产化率较低。机 床行业完全竞争,德国、日本、美国为主要机床大国,海外品牌在技术、规模、品牌影响 力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从出口体量上来看,德、日占据全球约 45%市场。国内机床高端 市场主要由海外企业垄断,截至 2018 年中国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仅为 6%。2021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 74.6
亿美元,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 业协会数据,2021 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总进口额 13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4%。其中金 属加工机床进口额 7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4%,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需求:高端机床需求见底回升。从日本出口中国机床订单数据来看,今年在通用机械下行 周期中高端机床仍保持了较强需求韧性。2022 年 1-8 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 企业新签订单同比下降 6.2%,但日本出口中国机床订单在去年高基数下基本同比持平。 2021 年日本出口中国机床订单大幅增长 77%至 3580.4 亿日元(按照 2021 年平均汇率计 算为 210.3
亿元人民币)。2022 年 1-10 月日本出口中国机床订单同比增长 5.16%,在去年 高基数下保持正增长。月度数据来看,订单从今年 1 月份开始走弱,从 6 月份开始出现趋 势性反弹。
供给:产业链、主机厂技术实力提升,构筑国产替代基础 上游数控系统、传统系统等构成机床核心。以数控车床为例,其主要由数控系统、伺服驱 动、检测系统、传动系统、车床本体及其他辅助系统构成。在“04 专项”、机床工具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推动下,机床产业链正逐步 走向成熟,具备推进国产替代基础。催化:“自主可控”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政策帮扶:针对中国高端机床产业发展政策频出,近年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 等多个部门发布相关政策支持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发展;此外,财政部、税务总局在 2022 年 9 月发布政策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购置新设备时产生的税费。
2.2、数控刀具:需求回暖+国产替代双轮驱动
国内数控刀具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在疫情、贸易摩擦等“黑天鹅”因素影响下近年刀 具国产替代明显加速,国内企业迎来中高端市场切入良机有望打造“量价齐升”增长。今 年自 2Q 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承压,数控刀具产业景气度同样受到 拖累,展望明年疫情对制造业开工影响有望减弱,带动数控刀具行业需求回暖,数控刀具 企业有望迎来业绩增速回暖+估值修复。
2021 年中国切削刀具市场规模 470 亿元,硬质合金刀具市场规模约为 249 亿元。根据中 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 年至 2016 年中国切削刀具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 312 亿元至 345 亿元的区间,随着“十三五”规划落地,中国供给侧改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 年切削刀具市场规模达到 412 亿元,考虑 2021 年数控机床出货量大幅增长,下游需
求旺盛,我们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470 亿元。按照《第四届切削刀具用户调查数据 分析报告》机械加工行业使用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占比 53%测算,2021 年硬质合金刀具市场 规模约为 249.1 亿元。
结合协会统计的进出口数据,我们判断目前国内硬质合金刀具国产替代规模仍有近百亿。 2021 年刀片、铣刀、钻头、攻丝工具进口额分别为 46.56/12.77/11.46/10.67 亿元,合计 81.46 亿元,考虑许多海外刀具企业早已在国内设厂,部分销售未计入进出口数据,我们 判断目前硬质合金的国产替代空间近百亿元。
目前国内企业市占率依旧较低,未来将从“量”、“价”两个维度提升市占率。我们结合产 业链调研数据进行测算,2021 年国内领先数控刀具企业株洲钻石、华锐精密、欧科亿在硬 质合金刀具领域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7.98%、1.94%、1.8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量:在贸易摩擦、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制造业为确保供应链安全,尝试国产刀具意愿
显著提升,在资本市场加持下,国内头部刀具企业面对旺盛需求快速扩产,后续伴随产能 扩张销量有望稳定增长。 价:2021 年硬质合金涂层刀片进口单价为 4251.36 元/kg,出口单价为 1116.79 元/kg, 进口单价为出口单价近 4 倍,反映国内刀具价格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考虑当前国内头部 刀具企业均在向中高端产品突破,未来价格提升将成为国内企业市占率提升重要驱动点。
疫情、能源价格波动导致海外刀具龙头纷纷提价,国产替代有望加速。22 年下半年海外刀 具龙头纷纷发布调价通知,肯纳金属 22 年 10 月 1 日起上调 9%~10%,山特维克 22 年 9 月 1 日价格上调约 8%,山高 22 年 9 月 1 日开始上涨 7.8%,海外品牌涨价潮开启,国产刀具 性价比提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今年制造业从 2Q
开始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景气度较低,10 月、11 月制造业 PMI 连续处于 荣枯线以下反应目前需求依旧承压,刀具需求与制造业开工小时数关联度较高,根据国务 院针对疫情防控“二十条”信息,封控对制造业开工影响有望减弱,带动刀具需求持续回 暖。
2.3、核心基础件:液压件、减速机自主可控空间大
”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到 2020 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 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到 2025 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 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 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我国液压件市场稳步增长,高端对外依存度仍高。
预计 2022 年,国内液压市场规模稳步提升至 933 亿左右,2016 年之后,受益于国内工程 机械市场的繁荣,液压行业销售整体保持稳步提升态势。我国每年进口液压件占总需求的 25%以上,我们估计,2021 年,力士乐和川崎在华销售额分别约为 100 亿元、38 亿元人民 币。如果考虑到外资在中国设厂、以及外资品牌定位中高端,我国液压件对外依存度更高。
根据工程机械挖掘机械分会对挖掘机械核心液压件市场的分析,我国高端液压产品有 70% 以上依赖进口。
德、美、日液压产业全球领先,国产企业提升空间巨大。德、美、日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 国,强大的制造业底蕴+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企业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成就了一批液压行 业的百年老店。全球液压元件行业公认的百年老店包括:博世力士乐(Rexroth)、派克汉 尼汾(ParkerHannifin)、伊顿(Eaton)、川崎重工等。相比之下,2021 年国内龙头恒立 液压的液压产品收入约为
93 亿人民币,艾迪精密液压件收入约为 15 亿元人民币,合计市 占率 5%左右,提升空间巨大。
减速机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其周期性受单个行业需求变化影响较小,整体景气度与宏 观经济关联性较高。预计 2024 年我国市场规模将达 1882 亿元。伴随下游自动化市场复 苏,减速机产量维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21 年我国减速机产量突破 1200 万台,同比增长 31.2%。考虑到减速机产量与自动化市场紧密相关,假设其减速机产量同比分别为 10%/23%/18%,则对应 24
年减速机产量有望达到 1921 万台。假设减速机行业产销率达 98% 左右,22-24 年分别假设减速机单价为 1.05/1.05/1 万元/台(据单价自 19 年逐步下降), 则对应 2024 年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1882 亿元左右。
高端减速机国产替代正当其时。减速机对应行业,传统制造强国德、日等在减速机领域具 有先发优势,以 SEW 和 FLENDER 为代表的外资龙头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减速机 市场呈现中低端两级分化趋势,外资如 SEW、FLENDER 等海外厂商垄断高端市场,国茂股 份、宁波东力、中大力德等内资则定位中端,二者合计占据了近 40%份额,其余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则由众多内资低端小厂商所占据,整体市场仍然以中低端为主。当下国内大型 减速机企业国茂股份、宁波东力、中大力德和杭齿前进产品质量、生产技术以及售后服务 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2.4、科学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空间近千亿,进口替代加速推进
全球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增速稳健,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将突破 170 亿 美元。根据 Frost&Sullivan《全球和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 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100.95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137.12 亿美元, 期间年化复合增速达到 8.0%。受益于 5G
商用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信息通信和工 业生产的发展,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170 亿美元。从通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来看,示波器和射频类仪器为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两大重要市场。 根据 Technavio 统计,全球通用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市场空间超过 400 亿元。从产品市场结 构来看,示波器和射频类仪器在通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28.34%和
22.23%,两类产品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50%。
全球电子测量仪器行业 CR5 接近 50%,市占份额排名前五的公司均为海外企业。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2019 年全球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占比前五家公司的总市场份额 达到 48.9%,其中头部公司是德科技市占率高达 25.9%,稳居行业第一,排名第二到第五 名的分别为罗德与施瓦茨、日本安立、泰克、力科,市占率分别为
11.0%/5.2%/4.7%/1.9%。 按照国内代表企业普源精电和鼎阳科技 2019 年年报数据测算,2019 年两家公司的市占率 仅为 0.32%和 0.17%,与全球龙头企业的业务规模尚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市场的多数份额 也被海外企业垄断,排名前五的公司占据中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 43.1%的份额。
多因素驱动,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1)技术层面:多家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厂商推进自研芯片,引领芯片自主可控。国内厂商 近年来在上游芯片环节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其中普源精电已先后推出“凤凰座”和“半人 马座”两大芯片组,打破海外芯片供应垄断,鼎阳科技和优利德也有望在 22 年底推出搭 载自研芯片的高端示波器产品。
2)性能层面:国内厂商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多个产品性能已进阶到国际高端水平。国内 电子测量仪器厂商重视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通过对比海内外头部公司产品重要 参数,我们发现国内厂商在射频/微波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波形发生器三大领域的 产品性能已经达到国际高端水平,数字示波器也达到了国际中端水平。同海外竞品相比,
国内产品与海外产品的性能差距逐步缩小。3)价格层面:同比海外竞品,国产电子测量仪器性价比优势明显。以数字示波器产品为 例,国产产品在同档次的示波器产品中价格更低,其中经济型产品和中端产品约比海外同 档次竞品价格低 30%~40%。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其他类产品也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国产企业近年来收入规模迅速增长,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受到,2018-2021 年中国代表企 业普源精电、鼎阳科技市场份额均大幅增长,其中普源精电的市场份额从 2018 年 0.32% 提升至 2021 年的 0.53%,近三年市场份额提升近 70%;鼎阳科技的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0.17%提升至 2021 年的
0.34%,市场份额近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此外,两家公司在中国市 场的份额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3、机械智能化:更上一层楼
3.1、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升级持续
我国劳动力紧缺、能源紧张等问题日渐凸显,有望加速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渗透和 扩散。长期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口红利消失,我国人工劳动力成本将持续增长,我国 制造业将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以应对成本压力,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有望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以机床数控化率和工业机器人密度衡量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目前国内机床整体数控化 率相对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但呈现持续提升趋势。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2021 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60.2 万台,同比增长 34.98%,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27 万 台,同比增长 40.15%,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达 44.85%,机床数控化率持续上升。工业
机器人密度方面,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322 台/万人,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 度上升速度最快,自动化、智能化成长潜力巨大。
以 PLC 为例,作为通用自动化设备中的控制器。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显示,小型 PLC 国产 渗透加速,目前中大型 PLC 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垄断,国产化率低于 10%;小型 PLC 国产 渗透加速,内资品牌市场份额得到显著提升,以汇川和信捷为例,公司小型 PLC 市场份额 从 2017 年的 2.41%/4.23%分别提升到 2021 年的
6.89%/6.56%,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3.2、工控自动化:向中高端产品进军,拥抱国产替代机遇
根据 MIR 预测,2022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992 亿元,同比增长 2.3%。目前国 内通用机械需求正逐步筑底,新能源、半导体设备等板块有望持续驱动工控 OEM 市场需求 上升。我国工控装备国产化率较低,内资市场份额占比约 30%-35%左右,在中高端应用市 场渗透率更低,内资厂商在伺服、控制器等领域具备较高性价比,其定制化能力也较为突
出,未来有望凭借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势加速国产替代,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国自动化市场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自动化市场 为 2923 亿元,同比增长 16.81%,为近年来增速最高,预计 2022 年自动化市场会保持 2.4% 的增长速度继续上升,市场规模达到 2992 亿元。
2021 年中国 OEM 市场整体规模为 1202 亿元,同比增长 27%。分季度来看,国内工业自动 化行业已经历 20 个月左右下行周期(上一轮高点在 2021 年 3 月)。预计 2022 年全年 OEM 市场仍会有 7%的增速,实现持续增长。根据 MIR 睿工业显示,OEM 涉及行业众多,其中机 床和半导体占比较大,2021 年分别占比 25%和
12%,其次为电池设备、纺织、包装、起重、 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短期来看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龙头持续扩张,长期来看制造业的转型 升级对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需求,均会促进 OEM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工控产品种类繁多,以交流伺服为例,其伺服系统下游应用广泛,新兴制造业锂电、光伏 等有望拉动市场规模高增长。2017-2021 年,伺服系统整体市场规模由 141.2 亿元增长至 233.3 亿元,CAGR 为 13.4%。根据 MIR 睿工业预测,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80.9 亿 元。随着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尤其是近几年锂电、光伏、机器人等新兴制造业
的崛起,2021 年国内伺服系统分布中,3C 设备/锂电设备/工业机器人/光伏设备市场规模 分别为 41.52/24.80/23.68/13.65 亿元,预计随着下游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市场规模 有望持续增长。
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竞争较为分散,内资份额持续提升。外资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我国 伺服系统市场 60%-70%份额。但随着近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国内厂商自研能力逐步增强, 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同时,受芯片缺货及疫情造成的物流不畅等因素影 响,日韩和欧美企业货期有所延长,内资企业借此迎来进口替代的窗口期。根据 MIR 数据 统计,从 2017-2021
年,内资伺服系统市场份额从 13.63%增长至 35.79%,份额提升明显。
PLC 市场规模方面,国内 PLC 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中大型与小型 PLC 分别占比约 50%。从 市场规模来看,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 PLC 市场规模 158.42 亿,同比 增加 20.76%。分产品来看,2021 年国内中大型 PLC、小型 PLC 市场规模分别为 78.9 亿元、 79.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9.8%、21.8%。PLC 小型与大中型市场差异明显。国内大中型 PLC 主要应用于项目型市场,产品的安全性、 可靠性、稳定性和网络通信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汽车、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而小 型 PLC 主要应用于 OEM 市场,如纺织机械、包装机械、起重机械、食品机械等器械设备, 相比较大中型 PLC 应用来说,市场分布广泛,集中度相对分散。国产小型 PLC 正凭借产品
性价比高、交期短等优势抢占中低端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外资份额。
工控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公司市场主要包括汇川技术、信捷电气、台达、禾川科 技,2021 年对应国内工控市场份额分别为 16%、2%、8%、3%,国内工控厂商国产替代空间 仍然广阔。
3.3、激光设备:长期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看好23年需求复苏
核心观点:激光作为工具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向传统制造业加工领域(如打标、切割、焊接) 渗透,此外,如激光医疗、激光雷达、激光显示、激光检测等新兴激光应用的蓬勃发展赋 予了行业更强的长期发展动力。2021 年以来得益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激光切割头等核 心部件的大幅国产化,高功率设备成本下降迅速,下游对高功率、超高功率机型的需求量
出现明显增加。激光设备相对通用机械板块具有α属性,展望 2023 年,伴随通用机械板 块复苏,激光设备需求有望集中释放。
激光市场持续繁荣,应用领域不断拓展。2010-2021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持续增长,2021 年总销售收入为 821 亿元,同比增速为 18.64%,2022 年预计总销售收入为 876-900 亿元, 同比增速为 6.7%-9.6%。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激光传统加工领域及高端制造市 场整体均得到较快发展。此外,如激光医疗、激光雷达、激光显示、激光检测等新兴激光
应用的蓬勃发展赋予了行业更强的长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空间,将成为激光 发展的下一增长点。
技术进步带动成本不断下移,带动激光渗透率持续提升。激光器约占激光设备成本 40%左 右。过去几年国产光纤激光器技术进步飞速,显著降低激光设备采购成本,从而加速下游 激光凭借对普通接触式加工的卓越性价比在切割、打标等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并且下 游对高功率、超高功率机型的需求量出现明显增加。例如,2019 年 20KW 光纤激光切割机 被推出市场并交付客户使用,从 10KW 到
20KW,仅仅用了 1 年时间,目前连续光纤激光器 输出功率都到了 100kW 级,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继续被市场热捧。
高功率、超高功率激光器需求持续旺盛。毋庸置疑,在同等条件下,激光器功率越高加工 速度越快,生产效率提升也越显著;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激光加工效率一般随着功率的提 升呈现一定的非线性提高,也就意味着使用越高功率的产品,其单位价格的加工效率越高, 这将会助推激光器厂商不断提高激光器功率。目前,在中厚板加工领域,激光渗透率还较
低;随着激光器功率不断挑战更高功率,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加工能力将使得高功率激光 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延续高增长。
激光焊接、清洗、熔覆等在高端制造领域需求空间广阔,市场已被打开。近几年,激光焊 接在动力电池、汽车、消费电子等精细微加工领域和航空发动机、火箭飞行器、汽车发动 机等零部件结构高度复杂的尖端科技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渗透率将加速提升,激光焊接 设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 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为 66.5 亿元,同 比增长 29.9%,预计 2022
年收入将突破 80 亿元。此外,随着国内激光行业的高速发展, 激光器光源价格不断下降,激光清洗整机价格也随之下降,激光清洗性价比提升后带动激 光清洗应用市场的爆发。目前全球工业清洗市场规模约 3600 亿元,而激光清洗只占工业 清洗的 1.16%,未来需求空间巨大。
激光焊接、清洗、熔覆等在高端制造领域需求空间广阔,市场已被打开。近几年,激光焊 接在动力电池、汽车、消费电子等精细微加工领域和航空发动机、火箭飞行器、汽车发动 机等零部件结构高度复杂的尖端科技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渗透率将加速提升,激光焊接 设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1 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为 66.5 亿元,同 比增长 29.9%,预计 2022
年收入将突破 80 亿元。此外,随着国内激光行业的高速发展, 激光器光源价格不断下降,激光清洗整机价格也随之下降,激光清洗性价比提升后带动激 光清洗应用市场的爆发。目前全球工业清洗市场规模约 3600 亿元,而激光清洗只占工业 清洗的 1.16%,未来需求空间巨大。
3.4、工业流程自动化降本增效,预测性维护空间广阔
3.4.1、工业流程自动化:强者恒强,龙头厂商地位稳固
自动化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生产力、监控机器工作状态、预 测性维护、降低事故风险等竞争优势。在流程工业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中,主要包括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企业综合 管理信息系统等四类产品,分别分布在工业企业的现场设备层、过程控制层、制造执行系 统层和企业管理层等四个层级。
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 21 年超过 2500 亿元,行业规模高速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统计,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从 2012 年的 1410 亿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2530 亿元,期间 复合增速为 6.7%。2021 年同比增速达到 23%,工业自动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智能运维行业渗透率较低,2020 年制造业中开始实行预测性维护的企业比例仅为 14%。 近年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有所改进,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据,截至 2020 年底,中国企业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50%,而开始实行设备预测性维护的企业比例仅为 14%, 中国工业设备智能运维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 技术迭代,预测性维护市场景气度高。根据 IOTAnalytics
发布的《预测性维护市场报告 2021-2026》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预测性维护市场空间为 69 亿美元。随着传感器、大数 据、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联网基础设施成本的下降,预测性维护市场 将会快速发展,2021-26 年的 CAGR 将达 33%,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于 2026 年达到 282 亿美 元。
格局:行业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容知日新为国内头部企业。由于智能运维行业尚处于起 步阶段,因此业内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且普遍覆盖某个细分领域。容知日新凭借先发优 势,当前在线监测工业设备数量已经超过 10 万台,使得公司产品具有跨行业优质,22H1 公司已经在风电、石化、冶金等多个行业贡献收入,先发优势有望保持。
3.5、加工方式变化带新的设备投资机会
冷镦在紧固件生产过程中有比较成熟的应用,近几年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需求提升 及产业集中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用在异形件等各类小工件的加工领域。冷镦工艺渗透率有 望持续提升。 冷镦指的是在常温状态下,对金属施加外力,使金属在预定的模具内成形。冷镦加工紧固 件、异形件是一种综合经济效益相当高的加工方法,也是紧固件行业中普遍采用的加工方
式。冷镦设备市场目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高端市场。低端市场的 进入壁垒不高,代表性企业是大部分本土企业,依靠价格竞争。能做到高精度的企业只有 少数本土企业以及日韩台资和欧美企业,思进智能处于第二层次。
国产冷镦设备性价比优异,伴随劳动力成本上升,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假设 1 台冷镦机 一年生产 50 吨零件,机加工效率更低,为 30 吨,1 吨零件价格 1 万元。国外冷镦设备价 格 1000 万元,国内冷镦设备 300 万元,机加工设备 100 万元,设备折旧期为 10 年。冷镦工艺需要 2 个工人,机加工需要 3 个工人,人均工资 5 万/年。
思进智能作为国内龙头企业,产能扩张份额有望提升。公司收入规模和成本领先国内同行, 技术实力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相对外资产品更加明显,份额有望提升。 一体化压铸产业趋势明确,催生千亿产业链市场。 一体化压铸工艺逐渐得到多家车企认可布局。2021 年 5 月,特斯拉 ModelY 前车身、后车 身的一体式压铸零件首次亮相,仍持续推进着更多一体化压铸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落地,
目前上海工厂已实现后底板批量生产,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工厂已实现前纵梁一体化压铸。 在特斯拉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厂商逐渐认识到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技术优势, 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纷纷布局一体化压铸领域。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一体化压铸渗透率迅速提升,重型压铸机市场 需求也将迎来迅速增长,预计 2026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体化压铸对超重压铸机需求 达 167 亿元,2023-2026 年 CAGR 为 69%。
易拉盖、罐设备超薄金属一次成形技术导入新能源电池壳制造后,将原先以单机完成的整 个拉伸工序改为了通过多个设备连线完成。通过将单机生产的工序改为连线生产,斯莱克 得以做到更高的产能、生产精度、一致性等。例如以生产 18650/21700 圆柱钢壳为例, 公司自动化产线研发指标为单线 1200 只/分钟,传统制造方式通过旭精机单机产能约为 150 只/分钟。
3.6、工程机械:稳经济政策连续加码,关注内需释放潜力
稳经济政策连续加码,关注内需释放潜力。近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内需不足的重视。1-11 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 20.3%,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增长 21.5%,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 有力支撑。建议关注基建托底下的工程机械回暖小周期,推荐全球液压件龙头恒立液压、 主机厂龙头三一重工、徐工机械。
11 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工程机械市场回暖。11 月,挖掘机总销量 23680 台,同比增长 15.8%,其中国内 14398 台,同比增长 2.74%;出口 9282 台,同比增长 44.4%; 这是国内挖掘机月销量增速自2021年4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主要系国内需求逐步改善、 低基数效应所致;叠加 12 月国四标准切换,对挖机四季度销量形成一定刺激作用。
挖机出口一直保持较高增长,表现亮眼,主要系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同时国外供给不足, 国内企业出口加大。驱动因素方面,近年国产品牌的技术、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相对欧 美品牌更具优势,海外竞争力不断提升,加之国产品牌已经进入东南亚、非洲拉美等人均 挖机保有量低的地区,未来中国挖机出口潜力巨大。
稳经济政策连续加码,关注内需释放潜力。回顾历史,由于房地产和基建构成主要的上游 投资额,在房地产投资下行的背景下,基建往往充当典型的对冲托底手段,典型时期包括: 2008 年-2009 年,2012 年-2013 年和 2018 年前后。相较历史基建托底到销售回暖,滞后 6-8 月左右。2022 年 1-2 月基建投资出现拐点,Q3 以后挖机需求出现明显环比改善。近
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内需不足的重视。11 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
预计 2023 年挖机行业销量下滑约 10%左右。展望 2023 年,国内市场在基建稳增长的托底 下,需求韧性持续,下行幅度有所收窄。出口市场,虽然绝对增速有所下行,但国产主机 厂在出口市场上竞争实力仍然较强,预计仍然有望保持较高韧性,预计增长 30%,综合下 来,预计 2023 年挖机行业销量下滑约 10%左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