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有下,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还是贷方?

导读:会计科目遵循着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这是因为会计账户的余额一般在借方或者贷方,但是有一些账户的期末余额有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那么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的是哪些账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计学堂小编在下文中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的是哪些账户?

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的是“待处理财产损益”“投资收益”“预提费用”“应收账款”等等账户。

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一般称之为双重性质的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双重性质账户。所谓双重性质账户,是指既可以用来核算资产、费用,又可以用来核算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账户。这类账户或者只有借方余额,或者只有贷方余额。根据双重性质账户期末余额的方向,可以确定账户的性质。如果余额在借方,就是资产类账户;如果余额在贷方,就是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利润)类账户。

哪些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借方?

资产类和成本类,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借方。损益类具体可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收入类登记账簿的方法同负债类;费用类登记账簿的方法同资产类;

另外,还有一类“备抵科目”,通常是资产类才有备抵科目。 常用的有累计折旧、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所谓备抵科目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准备抵消的科目,是所对应科目的减项。所以这类科目虽然属于资产类,却具有负债类科目的属性。即贷方登记增加数,借方登记减少数,余额在贷方。

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的账户一般是指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比如“待处理财产损益”这样子的账户。那么小编关于问题“期末余额可能在借方或贷方的是哪些账户?”就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关于企业的财务问题,可以咨询我们会计学堂的在线老师,可以直接在线向我们联系。会计学堂的老师们会给大家一一解答疑问。

本文由 都市财经 作者: 发表,其版权均为 都市财经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都市财经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 1、[多选题]采用借贷记账法时,账户的借方一般用来登记( )。

  • 2、[多选题]以下各项中,通过试算无法发现的错误有( )。

    • A、漏记或重记某项经济业务
    • B、方向正确但金额写少
    • C、借贷记账方向彼此颠倒
    • D、方向正确但记错账户
    • E、账户正确但记错方向
  • 3、[判断题]账户按提供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为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两种。( )

  • 4、[判断题]双重性质账户一般是指将两个性质不同的账户合并在一起的账户。( )

  • 5、[判断题]账户上期期末的余额转入本期即为本期的期初余额。( )

一直在完善,从未停歇过,但有些题目可能仍然存在瑕疵,对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为方便我们排查错误,请您详细描述本题错误,例如:

第1篇:会计基础知识中的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一)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质与所记录经济内容的*质。

通常而言,资产、成本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备抵账户的结构与所调整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

(二)资产和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类、成本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有些账户可能无余额。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有些账户可能无余额,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四)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损益类账户主要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收入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本期收入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

在借贷记账法下,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本期费用净额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用以计算当期损益,结转后无余额。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采用某种记账方法登记具体经济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规律。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四、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对应关系与会计分录

账户的对应关系是指采用借贷记账法对每笔交易或事项进行记录时,相关账户之间形成的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在我国,会计分录记载于记账凭*中。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五、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的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余额试算平衡是指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与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保持平衡,即: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财务状况等式。

(三)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进行的。试算平衡表通常是在期末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后编制的,试算平衡表中一般应设置“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三大栏目,其下分设“借方”和“贷方”两个小栏。各大栏中的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应该平衡相等,否则,便存在记账错误。为了简化表格,试算平衡表也可只根据各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不填列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第2篇: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与贷的含义初级会计基础知识

一、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遇到的问题

我们会计老师在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无一例外地回避触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本来含义,几乎异口同声地将“借”与“贷”说成只是单纯的记账符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会计老师在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都规定:“对于资产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对于负债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对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对于成本、费用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对于收入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这样的规定很复杂,很繁琐,学生也不易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会计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后的会计业务处理学习设置了障碍。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

其一是一些特殊账户无法用此规定来解决,如“累计折旧”这个账户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但计提折旧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对“累计折旧”这个账户,“贷”却表示折旧增加,而不是表示折旧减少;又如“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也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但在盘盈原材料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原材料;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贷”既不表示增加,也不是表示减少,“借”也同样如此,在这里“贷”表示材料盘盈,“借”表示材料盘亏;再如“利润分配”这个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但在给投资者分配利润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利润分配;贷:应付利润”,对“利润分配”这个账户,“借”却表示分配利润的增加,而不是表示分配利润的减少。

其二是账户之间余额(发生额)的结转也难以用此规定来解释,如月末(或年末)必须把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结转给“本年利润”,但是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等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又如月末应把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转给“库存商品”(即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但“生产成本”却没有减少,前面的规定根本就说不通,学生也很难去理解。

二、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们大家都知道,借贷记账法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当时的记账符号是dare、avere,后来又经过发展,流传到英国,形成欧文簿记,用的记账符号是debit、credit,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记账符号被分别翻译成“借”和“贷”两个汉字,最后才流传至*,我们现在用的借贷记账法是经过“三传手”才传到*的,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记账方法时仍然使用日文中的两个汉字“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所以才称为借贷记账法,至于作为记账符号的两个汉字“借”和“贷”是什么含义也就无从了解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不像我国本土的增减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增”和“减”以及收付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收”和“付”那么简单明了,那么通俗易懂,“增”和“减”、“收”与“付”都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代表账户的两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的,可以相互抵消的,可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却是同义词,让它们去代表账户相互相反的两个方面,学生难以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我们要搞清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就得从这种记账方法产生时它的记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说起。

实际上威尼斯的钱商在记录他们的业务时,如果业务内容是“某相对人”从钱商处拿走货*(包括此人从钱商处借走货*或取出存于钱商处的货*),则记在此人的名下的dare(即借方);如果业务内容是钱商从“某相对人”处获得货*(包括此人将货*存于钱商处或将过去从钱商处借走的货*偿还给钱商),则记在此人的名下的avere(即贷方)。任何时点上双方孰为债权人孰为债务人,取决于dare(即借方)与avere(即贷方)的累计差额。也就是累计dare(即借方)大于累计avere(即贷方)时,则“相对人”是债务人,累计dare(即借方)小于累计avere(即贷方)时,则“相对人”是债权人。凭借dare(即借方)与avere(即贷方)两个记账符号,钱商可以很好地记录下他们的金融业务。

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意大利的学者卢卡·帕乔完善了这种记账方法,使其适用于任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核算。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分别取代了威尼斯方言的dare与avere。在意大利语中,credito意为债权,debito意为债务,这种debito、credito记账法首先风行意大利,随后风行欧洲。进而传播至世界各地。英语中debito、credito被分别翻译成debit、credit,显然,在英语世界这种记账法应当叫做debit、credit记账法。

欧文的“debit、credit”记账法。英国学者欧文进一步完善这种记账方法,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英语的debit与credit分别取代了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在英语中debit意为债务,credit意为债权。

日本的“账合之法”。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在他的一部名为“账合之法”(记账方法)的译著里,将美国学校用簿记教科书中使用的debit和credit翻译成“借”与“贷”,这一译法被他的弟子们继承。在日文中,“借”的动词形式为借为,“贷”的动词形式为贷于。前者意思为从某处“借来”,因而形成债务,后者意思为“借给”,因而形成债权,两者为具有明确相反指向的一对反义词。所以福泽谕吉的翻译尊重了西文的原义,“借”、“贷”两个字的意思完全对应上了英语的debit和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ncredito)。

*的借贷记账法,现在使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所谓借贷记账法是谢霖和孟森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但在汉语中,用同义字的“借”与“贷”来翻译日文里的一对反义词“借”与“贷”或英语的debit、l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显然不当。正因为这样的翻译,为了回避使用相同意义的字做相反方向的资金运动的记账符号这个事实,才把“借”与“贷”说成是单纯的记账符号,不能不说是一个是会计教学中的悲哀,也是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个悲哀。

三、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的正确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本身是有明确的含义的,只不过它的意思已经不是两个汉字“借”和“贷”表面上的意思了,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借”表示资金运动的去向、用途、现有状态、终点状态,而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贷”表示资金运动的来源、原有状态、起点状态,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借”和“贷”是一对反义词(如英文中用“debit(借方)”、“credit(贷方)”作为记账符号,而“debit”意为债务,“credit”意为债权,是一对标准的反义词)。因而同一账户的借方发生的金额(或余额)和贷方发生的金额(或余额)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还原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原始含义,它不仅对一般账户适用,对特殊账户(如“累计折旧”、“待处理财产损溢”、“利润分配”)也适用,另外账户之间余额(发生额)的结转也就好解释了。“借”和“贷”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来同一笔资金的运动情况,因而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样就解决了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问题。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与贷的含义初级会计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第3篇:会计基础《借贷记账法》说课课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基础《借贷记账法》说课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借贷记账法》一节选自2011年*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系列辅导用书之《会计基础》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是财会*学生必须掌握并应该熟练运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借贷记账法》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关键,其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贷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2、它既是前一内容的延续,又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前提。

3、如果本节内容未学,教材后面内容的教学将无法进行。

我现在执教的对象是一年级财会班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和积极*较高,可塑*强易于引导,并且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同时,学生在知识的连贯*、整合*上有欠缺,他们的探究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还有待提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l知识目标: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2、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l能力目标:能掌握不同*质账户的结构并进行简单的登记。

l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教”与“学”,进一步增进彼此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重难点为:

2、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的含义与记账规则

1、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和格式

2、*名词和术语的理解

会计*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理论容易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问题式”教学法,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要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是创新教学的关键。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个知识点。

通过“问题”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但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练习,学会运用知识、巩固消化所学,并在练习中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这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了同时并行三条教学线:教材教学线,活动教学线,情景教学线。

着重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凡是教学内容能够用活动来实现的就最带限度地把它转化为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感*活动中形成理*认识。

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宜转化为活动的,则利用幻灯片等创造特殊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了朗读记忆法,心理调节法和“脑”“手”结合法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在整个教学程序中x有五个步骤:

(一)复习引入(5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并通过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效果来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根据屏幕课件展示的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

(1)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2)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①记账符号:“借”、“贷”。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借、贷的含义?教材中借、贷二字的含义?(注意区别,这是往下学习的关键)

②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呼应:“有来有往,一个不少”)

④以“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为试算平衡公式

(3)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①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

②资产和权益账户的结构和格式

③收入和费用账户的结构和格式

(三)巩固练习、答疑(10分钟)

这一环节分成两个部分:

1、学生练习:用“t”型图分别表示出“原材料”、“资本公积”、“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结构。

2、教师答疑:教师巡堂检查指导。

(五)作业布置(2分种)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我主要有以下两点反思:

反思一:这节课的内容较多,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讨论和自己动手做练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反思二: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师生互动,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小组长检查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