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买个pos机要多少钱哪里买?


本报()记者傅碧霄 北京报道

近日,全球数字支付公司Visa和国内三方支付机构拉卡拉合作,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开展手机POS应用试点。这项名为“Visa Tap to Phone”的解决方案,可以使手机成为便捷移动收款工具,主要面向出租车司机提供手机端收款服务,方便了持Visa卡的境外人士在中国的出行消费。

手机POS应用空间十分广阔,很多手机厂商都有布局。近日,苹果就宣布推出新功能“Tap to Pay”,可让商家无需额外硬件,只通过iPhone就可完成收款。那么,手机POS功能的推广,将会给传统的POS机收单市场格局带来哪些影响呢?

冬奥期间手机POS试点

据了解,Visa与拉卡拉合作推出的手机POS功能支持全系列开放NFC(近距离无线通信)能力的安卓手机,不受手机品牌、操作系统、芯片类型限制,显著降低了手机型号的适配门槛。出租车司机通过各大安卓应用商店即可下载注册激活,就可将手机变成收款工具,而无需任何额外的硬件设备。

这一解决方案可支持境外发行Visa卡非接触式支付、手机电子钱包、智能穿戴设备非接支付,用户体验十分便捷。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Visa Tap to Phone功能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推广落地,该功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付款端,用户可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绑定Visa卡进行支付,支付体验与Apple Pay类似;在收款端,就是将手机作为收款工具。此次与拉卡拉合作推出的方案Visa Tap to Phone收款端功能在国内的首次落地。

据介绍,本次试点中,拉卡拉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手机POS实现了设备指纹、商户信息、定位信息的综合判断与采集上送。拉卡拉综合运用坐标定位、交易监控等技术手段,有效防控欺诈、盗刷等业务风险,为商户经营和持卡人消费保驾护航。

而之所以选择出租车这个场景,有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与正规出租车公司进行合作,能够避免洗钱、套现,满足合规性要求。

除出租车场景外,加载Visa Tap to Phone功能的手机POS还将进一步完善冬奥会期间境外发行Visa卡的支付受理环境。

除了在国内布局手机POS业务,拉卡拉也有拓展海外市场的计划。拉卡拉表示,作为Visa Tap to Phone手机POS解决方案服务商,希望依托本土手机品牌全球份额优势以及手机产业链合作优势,拉卡拉未来或将联合Visa向海外进行科技输出,将具备NFC能力的智能设备转化为支付工具,提供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安全便携的收款解决方案。

关于本次合作意义,双方均表示,本次试点是双方结合出租车场景的一次尝试,未来双方将发挥技术业务优势,进一步完善手机POS线上线下的应用场景,推动该技术在IOT设备、车联网设备、智能平板等生态领域的合作,促进全球支付产业发展,为商户与持卡人提供创新、安全、便捷的收款体验。

支付行业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未来国际之间的人员流动会更加频繁,境外人士来华的支付需求不容忽视。相比于中国用户选择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国外刷卡支付更为普遍,Visa这类机构与中国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开拓支付场景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拉卡拉的合作,Visa还与中国银行和银联云闪付合作开发了针对冬奥会场景的服务。

去年9月,Visa与中国银行宣布携手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数字支付及金融服务。中国银行是冬奥会官方银行服务合作伙伴,支持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的Visa支付方式的受理,包括冬奥会场馆内的ATM自动提款机和POS终端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可在冬奥会现场使用Visa双标卡进行支付。另外,Visa与中国银行还共同推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题信用卡。

Visa与中国银联也有合作,用户可在银联云闪付内绑定Visa银联双标卡,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内进行支付。

通常来说,商户选择POS机收单,要付出一定的终端投放成本,后续也需要维护。将手机变成类似于POS机的收款设备,无需借助任何外接设备,这无疑降低了商户的收单成本,收单过程也更为便捷。用户在向手机支付时也可使用扫码支付、刷脸支付、非接触支付等方式。

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NFC支付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163.5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7.1亿美元,手机POS应用空间十分广阔。

很多手机厂商都参与到手机POS这一市场中来,如华为、苹果等。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厂商走在前列。

2018年6月,中国银联正式发布全球首款手机POS产品,用户只需下载APP,就可将NFC功能的手机变成POS机,进行银行卡的非接和银联二维码收单。

据华为官网介绍,华为手机POS可免费开通,无需购买POS机具,具有快速启用、随时随地收款、收款方式多样等优势。华为手机POS可受理手机闪付、银行卡二维码等多种支付方式。在安全性方面,华为手机POS基于TEE安全技术,保障交易安全。

近日,苹果也在官网宣布推出新功能Tap to Pay。该功能可让商家通过iPhone,接收Apple Pay、信用卡和借记卡以及其他数字钱包的非接触式支付,无需再通过额外硬件来收款。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目前仅限于美国市场,支持Apple Pay以及Visa、美国运通、万事达和Discover信用卡。苹果的这项功能何时进入中国市场,后续值得关注。

手机POS功能的普及,智能手机是否会完全取代POS机呢?手机POS是否会成为收单市场的最终形态吗?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POS机产品也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手机POS的市场定位和使用场景与传统POS机并不完全一致。手机POS虽然是为商家省去了一定的硬件成本,但手机未必能向专业POS机一样完成高频高效的收单服务,毕竟手机还承载了太多其他功能。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年关将至,信用卡套现大军“重出江湖”再度活跃起来,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中介人士在第三方社交平台发布帖子宣称免费提供POS机刷卡消费提现服务,并打出“低费率”等口号吸引信用卡持卡人的注意。在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免费“赠机”实为蛊惑持卡人意在“拉人头”发展下线。在分析人士看来,此类行为加剧了银行底层共债风险集聚,也为持卡人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免费“赠机”实为发展下线

在一些社交平台,网上销售POS机的现象依旧存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些中介使用较为隐晦的字眼发布购买信息,并打出“免费赠机、可满足大额套现”等词汇迷惑持卡人。在持卡人“上钩”之后,有部分中介再使用“话术”将持卡人发展成为二级代理商。

而网销POS机中又以使用较为便捷的新型手机POS机为主,此类机具与传统POS机不同,可以支持套现扫码不用带机器、不用连蓝牙,且支持远程收款。根据中介提供的截图信息,手机POS机单笔套现金额为5万元,一天刷卡金额最高可达20万元,费率在6%左右。

持卡人要想获得免费POS机,需要先进行激活操作绑定身份证、储蓄卡、认证信用卡等操作,还要同时满足刷卡2100元以上等条件,如果持卡人不激活POS机,则需要赔偿机具损失,一般赔偿费用在80-100元之间。

在调查过程中,一位中介人士以获取低费率为由鼓动记者注册成为POS机代理,美其名曰可以节省手续费,但也同时要求记者向认识的持卡人推介POS机。“成为代理费率会低一些,比如,一般人刷卡需要5.5%的手续费,你只需要5.3%,推介成功后,就可以将其他人的机子划拨在你的名下,就可以拿分润了,这也是一份不错的兼职。”上述中介人士说道。

不用花费时间精力,坐等收账,这样看似轻松的二级代理商背后是真的兼职机会还是套路?记者尝试申请了一台手机POS机调查发现,在注册成为二级代理商后,持卡人就可以开设下级机构、添加新增商户、对分润返现进行管理。记者关注到,二级代理商可以更改自己名下未绑定商户的终端。

以刷卡1万元为例,POS机默认设置的费率为5.5%,下级代理刷卡1万元,上级代理可以抽得2元的利润,但如果将POS机费率设置为6%,那么下级代理刷卡1万元,上级代理则可以抽得7元的利润。当记者对该设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时,这位中介人士称,“支付公司赚的就是手续费,看客户情况,没用过的,可以直接设置6%”。

POS机代理商一般主要承担商户拓展、机具维护、巡检调单等工作,需要“拉人头”发展二级代理才能拿到分润。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实际上,POS机代理商能拿到高收入分润的人非常少。此类诱导持卡人做分级代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持卡人的知情权,一些持卡人不了解,被上家“画大饼”忽悠,大量压货。此外,如果安装出去的机器涉及到了违法行为,那么安装POS机的代理商也会有连带责任。

谈及POS机套现操作屡禁不止的原因,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分析称,对于厂商来说,尽管POS机套现一直被监管所禁止,但是市场上依旧有着大量的套现需求,POS机厂商和线上线下商户也可以通过POS机的扫码套现获得对应的利润,因此POS的刷码套现才被屡禁不止。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机具是中性的,从积极方面来看,能够便利小微机构收款;但从风险方面来看,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收单乱象中的屡禁不止跟电商行业的刷单屡禁不止同理,风控难度极大,且始终存在需求方。

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不是通过正常合法手续(ATM或柜台)提取现金,而通过其他手段将卡中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套取,同时又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的行为。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信用卡套现方式,其中较为主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通过刷POS机进行套现;另一种为通过二维码扫码付款给商户,由商户再返还给持卡人,从中套现。

“需要信用卡套现私聊、大额套现秒提”,一些中介人士在第三方社交平台发布帖子诱导持卡人套现,并打出“可手把手教学、费率低”等字眼。

一位中介人士向记者计算称,一般信用卡的免息周期为56天左右,一年365天,只要用两张信用卡来回倒账,一年总共套现10次基本就能满足个人需求。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年末信用卡套现收取的费率并不低,已达到5%左右,更高达到了8%,而2019年信用卡套现的费率还停留在3.5%左右的阶段。

可以看到,信用卡套现收取的费率并不低,为何还有这么多持卡人热衷套现行为?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手续费。以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取现规定来看,取现手续费为境内按每笔1%,最低10元/笔;境外(含港、澳、台)按每笔3%,最低30元/笔或$3/笔。例如,持卡人一次性取现2000元,这一笔取现要收取手续费20元。而信用卡套现无需重复收取手续费。

另一位中介人士向记者称,信用卡套现要收取8%的手续费,但许多银行规定的预借现金(即信用卡取现)的额度只有信用额度的50%左右,但套现不受这一规定的影响,并且可以利用临时额度转固定额度进行大额套现。谈及具体操作,这位中介人士直言,临时额度是银行授予持卡人临时使用的额度,有临时额度后,刷卡超出固定额度10%-20%,就可以转换为固定额度。

除使用POS机具套现,在套现链条中,部分交易还涉及到“造码”。上述中介人士告诉记者,套现需要先造出二维码,持卡人扫描对应的二维码付款即可,付款成功后,由中介将手续费扣除后再对持卡人进行返还。当记者表达出套现需求时,该中介人士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二维码信息,费率收取套现金额的5%。

从中介的口中可以了解到,此举意在利用临时额度撬动高杠杆达到违规套现的目的,但此类方式无疑为持卡人埋下了风险隐患。苏筱芮进一步指出,此类“造码”套现、撬动授权金额高额套现对银行主要有两类危害,首先是底层共债风险集聚、使银行零售资产质量承压;其次是积分套利,尤其是机票、酒店等大额积分套利党会破坏银行正常的商业秩序。对用户来说,此类“造码”套现会加剧个人债务负担,可能会使征信“变花”,此外这种地下市场鱼龙混杂,用户遭遇不法分子、受到不法侵害的概率大幅上升,而且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中介存在话术诱导,有收取“智商税”之嫌。

加强商户管理、预防风险转化

“月收入3000元,套现养卡负债几百万”“套现到手150万元背债300万元……”有关信用卡套现引发巨额负债风险的内容一直诸见报端。当前,个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风险和违法消费的问题日益突出,信用卡套现不仅会加速个人杠杆的上升,还会增加违约风险的概率。

从行业数据来看,信用卡逾期风险也进一步上升,来自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06.638亿元,环比增长6.1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较二季度略有增长。

在此背景下,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公告,进一步约束信用卡违规行为。明确要求持卡人不得以任何套现、欺诈、恶意刷单等违法或虚假消费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积分、权益、奖品或增值服务;不得以任何舞弊手段、非法工具恶意获取权益或优惠。个人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证券投资、理财、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

对于银行而言,商户通过“造码”等方式套现,使得资金脱离了消费场景,脱离了透支消费的基本定位,无疑会对银行的风险控制造成影响。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银行信用卡业务主要是基于消费场景的信贷投放,脱离了场景就缺乏实际意义。银行应加强对客户资质的审核,严把入口关;提高违约处罚成本,一旦出现恶意套现行为要给予必要的惩罚。

在王蓬博看来,信用卡套现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银行发现,很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轻者降额封卡,重则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银行而言,消费者进行信用卡套现一方面损害了银行的正常利益,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消费者的违约风险,使银行在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

银行应如何严防信用卡业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违规流向非消费领域?王蓬博进一步指出,银行应从源头抓起,严格信用卡申领环节管理,切实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关注客户动态,加强信用卡使用环节管理,对可疑情况深入核查,排查涉嫌的套现行为,预防风险转化。加强特约商户、中介公司管理。落实商户实名制,完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控制度;协助有关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卡风险防控体系。

“此前监管曾指出,部分银行突破总授信额度上限管控开展授信,未落实‘刚性扣减’要求,‘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问题突出,客户偿债能力认定不审慎。”苏筱芮则建议,银行应强化自身的风控能力,推进精细化风控,严格遵守授信额度管理制度,在信用卡授信审批工作中遵守审慎经营原则,强化对资金用途的管控与监测。但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风控,因为此类行为既伤害商业合作伙伴,也可能使自身正常的客户流失。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斯拉在华首店被关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