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理风沙焦裕禄决定修什么锁住风口

打开新浪新闻 看更多视频内容

焦裕禄:焦裕禄带大伙顶着风沙前行,寻找黄风口,并记录下来位置

1962年12月号清晨,一个大约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背着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火车上挤下来。刚踏上火车站站台的他就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

站台上面挤满了人,密密麻麻的,这些人里面有老有少,全部背着包。对着刚进站的火车就蜂拥而上,拼着命得往上挤,中年男人就是从这些人里面挤出来的。

剧照 | 兰考县火车站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拼命往火车上挤的这些人是干嘛的?这个刚下火车的中年男人又是为什么来到这儿呢?

这里是兰考县火车站,而这些站台上的人拖家带口,他们都是想要挤上火车到外面逃荒的兰考县人民。当火车开走后,站台上仍然有很多人,有的蹲坐在原地,有的往铁轨跟前移动了一下,但大家都是同一个目的,继续等待下一趟的火车。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的东边,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以自然灾害严重而出名的,当地民间对此还有一段说法。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

这首打油诗就是兰考县人民当时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一组数据让人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这里人民的贫苦。

1959年到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对于本就贫瘠的兰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兰考的天气每天都很恶劣,只要刮起一点的风就能发展成为风沙。

兰考县人民的脸上都带着点尘土,若你走在外面,那全身上下都是沙子。不夸张地说,鼻子、嘴里都是沙子。咬一咬牙齿,都能听到嘎巴嘎巴的声音,那是牙齿和沙子摩擦发出的声响。

剧照 | 风沙中行进的调查队

这么恶劣的环境,人都很难活下去,更不要说粮食,地里面几乎就是绝收的状态。

以金寨村为例吧,全村共有两千七十多口人,一共种地240亩,全部是麦子。但是风沙一吹,地里面的麦子被打死了绝大部分,十垄地里面能有一垄活着都算是好的。

村里乡亲数了数,只剩下18亩的麦地能勉强有些收成。但这收成的数字实在是低得可怜,收到的粮食仅仅只有80斤,连一个成年人的体重都没有达到。

240亩的麦地只有80斤的收成,按照全村人口平均,分到每个人手里的粮食才不到三两。三两,是什么概念呢?转换成现在常用的单位,三两就是150克,也就是三个鸡蛋的重量。

这么一点的粮食,一顿饭都不够,怎么能撑过一年呢?

金寨村类似的状况在兰考县每个村庄里上演,这怎么办呢?

只能靠国家救济,只是新中国其他地区也遭了灾,其他地区也处在困难时期,国家能够救济兰考的能力十分有限。送来的救济粮对于兰考这个有着三十六万人的大县来说就是杯水车薪,人们每天也只能够得到2到3两的红薯片。

老天不让人活,可人总得寻求出路,为了不留在这里饿死,于是,县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都从兰考县跑出去,到外面逃荒去了,因此也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新来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但是刚刚从火车上下来到达兰考的中年男人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他是刚刚调来这里担任第二书记的焦裕禄。在人们不断往火车上挤的时候,焦裕禄拉住一个人问道:“老乡,你们这是往哪里去呀?去干什么呀?”

被拉住的人一把甩开焦裕禄的手,头也不回地就往上挤。焦裕禄朝四周看来一眼,大家都是一副拼命要挤上火车的神情,不得已长叹了一口气。然后再找一个人问:“你们这是去哪里呀?要干什么去呀?”

这次焦裕禄得到了回答:“去哪儿不重要,我们也不知道,火车开到哪儿就到哪儿。”说完也向前挤去。同时身边还有人附和说道:“我们这里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去外面讨饭也总比在这儿饿死强。”

此话一出,焦裕禄才明白,火车站里的这些人都是要外出要饭逃荒的。

“轰隆轰隆……”火车开走了,焦裕禄看着火车上面挤满的兰考县的人民,眼眶发红,心里十分难受。

只是,焦裕禄还是低估了兰考县灾害的严重。走在去县委的路上,从小巷子里突然窜出一些乞讨的孩子,七嘴八舌地和焦裕禄讨要着食物。焦裕禄看着其中几个只有几岁,于心不忍,于是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了干粮递给了这些孩子。在孩子们的前呼后应下,焦裕禄来到了县委报道。

躺在县委分配的宿舍床上,焦裕禄转辗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天还没亮。焦裕禄就找人要了辆自行车下乡考察灾情去了。

当到达灾区的时候,焦裕禄再次红了眼眶,心不由得难受起来,一阵阵的疼。

剧照 | 焦裕禄在兰考县考察

重灾区里,土地龟裂,房屋破败。出去逃荒的人家的房子甚至都已经塌了。走进村民家中,灶台失去了他的作用,上面的锅里落满了黄沙,每个人家里的米缸都是空无一物。

视察回来后他就立马召开了会议,并且要求各个公社的书记必须到会。会议室里,各级干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甚至还有人在说风凉话。只是坐在角落里的焦裕禄充耳不闻,等到有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才站起身来走到前面。只是焦裕禄并没有像之前的人一样开始讲话,淡淡地说一句:“走,跟我去火车站那儿走一趟。”

说完,焦裕禄就领头走在了前面,其他的干部也陆陆续续地跟上来。在兰考县火车站台上,所有干部都亲眼看到了兰考的人民是怎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眼前的情景让干部们陷入了沉思,而焦裕禄又一次红了眼眶。

回来后的会议上,焦裕禄沉痛地说道:“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火车站的情景,把兰考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不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吗?”

这是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后,给所有干部上的一堂教育课。但光教育干部并不能解决问题,那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解决外逃问题,县委书记去要饭

焦裕禄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决定第一步要先解决掉老百姓外逃的问题,因为在焦裕禄的心里坚信只要大家都在兰考,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就一定能够改变兰考县现在的局面。

于是焦裕禄和其他干部一起出动,去劝说那些即将要离开兰考县去逃荒的人们,让他们能够留下来。只是任由大家磨破嘴皮子,老百姓仍然想要出去。焦裕禄也明白,要让这些人留在兰考县就要解决摆在眼前的问题——没饭吃。

焦裕禄把即将要外逃的群众集中起来,诚恳地对大家说:“大家别往外跑了,没饭吃,我去给你们要饭,你们在家里劳动。”

县委书记去要饭,大家都惊呆了。这句话也的确安抚了很大一部分想要去逃荒的人,毕竟谁也不想要背井离乡。

但这要饭又该怎么个要法?

焦裕禄首先想到的是想办法多要点救济粮,只是东奔西走,几趟民政相关部门跑下来,焦裕禄发现国家的救济粮对兰考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缓解兰考县的饥荒。

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兰考县的老百姓不挨饿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焦裕禄,思考再三,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安排专人,到全国各地区去购买代销粮。

要知道,当时粮食是属于国家的物资,必须要按规定实行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私自到外地购买粮食,这是绝对禁止的。出去购买代销粮,轻则可能搭上自己的个人前程,重则造成违法犯罪,引来牢狱之灾。

但是在老百姓的疾苦面前,焦裕禄仍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他和其他干部说:“让百姓能够吃上饭,这个政治错误又能错到哪儿呢?”

为了能够多购粮,焦裕禄把自己的工资也贴了进去。

当时焦裕禄是县委书记,工资每月大概有一百三十元钱。给自己只留下二十元的生活费,其他全部用来购买粮食。

如此,有救济粮和代销粮的支撑,兰考县的人民吃上了饭。有饭吃,自然大家也不再往外跑了,外逃问题就此解决。

只是,购买代销粮并不是长久之计,兰考县的窘困状况也不可能靠着救济粮过日子,生产自救才是真正能够改变兰考县局面的重中之重。

多次考察后的焦裕禄也知道兰考县自然灾害严重,想要改变兰考县的面貌就得彻底根治这兰考县内的三害。

盐碱地、风沙以及内涝,这三个就是困扰兰考县人民千百年的灾害。

1963年,焦裕禄正式与三害宣战,在县里抽调120个人,组成了专门的“三害”调查队。41天的时间里在县里各处勘测实况,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寻找解决盐碱地的办法。

经过考察,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发现兰考县全县境内共有沙荒24万亩、沙丘261个,沙丘群63个、大风口86处,同时他们还对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挡水的路基进行了一一绘图,摸清了兰考县的基本情况。

情况清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了。

首先,兰考县最严重的就是风沙的问题。焦裕禄在一次深入基层的调查中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好办法。在1963年八月的某一天,焦裕禄来到张庄调研,这里是兰考县有名的风口。就在调研过程中,焦裕禄看到一个乡亲正在一个土堆旁边一直挖着沙土,心中顿时不解,就上前找老乡问道:“老乡,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焦裕禄问过才知道,老乡母亲刚刚过世,这是她的坟头,只是,刚堆好的坟头第二天就被风沙给吹开了,再封好,一个晚上就又被吹开了。老乡只能每天花上一个小时来封坟头,只是时间一长,老乡心里也很恼火,他发了狠,决定要继续往下挖。挖着挖着,他居然从地下挖出了红胶泥。

这个红胶泥呢,是经风化而成的残积、坡积或残-坡积的褐红色、棕红色或黄褐色的高塑性粘土 ,通俗点说就是一种粘性很强的泥土。

于是这个老乡就用红胶泥把母亲的坟头给封住,至此之后再也没有被风沙给吹开。焦裕禄在这件事情中得到了启发,兰考县里的沙丘不就像个比较大一点的坟头吗?这个红胶泥能够封得住坟头,自然也能够封得住沙丘。

剧照 | 焦裕禄带领调查队勘测

回去后,焦裕禄带领技术人员找到一个20亩的大沙丘进行了试验,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用红胶泥把沙丘封住了。七级大风刮过,沙丘丝毫不动。之后,焦裕禄就把这个方法在兰考大地各处实施。

只是沙丘被封住了,但这地依旧是盐碱地。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盐碱地里面很难生长,更不说庄稼在这盐碱地里过活了。为了能找到好方法,焦裕禄会经常往村子里面跑,找一些经验丰富的农民开座谈会,在和这些人交流的过程中,焦裕禄发现了一个不受盐碱地影响的植物——泡桐树。它适应性很强,根往下扎,寻找吸收的是土壤下层的水分,对树下种的庄稼影响不大。而且栽的泡桐树多了,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这对于此刻兰考县来说就是一样宝贝。

剧照 | 夕阳下种泡桐树的焦裕禄

焦裕禄在之后就规定每亩地都要先种下20棵的泡桐树,等到所有泡桐树都栽好后,就在树下种上庄稼。若是又不出苗的地方,就挖一条深沟,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让它经过陶阳暴晒后在回填到深沟里,当然回填的时候还要加些杂草,灌水来洗盐压碱。

靠着这些,焦裕禄改善了兰考大地上风沙与盐碱地的状况,而这一整套的方法被焦裕禄叫做:“贴上膏药再扎针”。红胶泥是膏药,泡桐树是针,焦裕禄手握这两大“神药”正在不断地医治着兰考县的这块土地。

但是,老天似乎不想让这块土地被治疗,在泡桐树还没长起来的,兰考县内出现了连日的大雨,再加上原本的排水渠道早被破坏,导致兰考县内涝灾害更加严重,村民们刚刚种进地里的庄稼被淹死。一时间,大家的情绪都十分低落。

在此情况下,焦裕禄就像一根强心剂一般扎在兰考县人民的心中。焦裕禄他组织受灾的群众们广挖沟渠,观察临近县城的排水系统,与之连成一体。

排水系统做好了,兰考县的内涝问题也在慢慢减轻。

在这片兰考大地上,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只是,焦裕禄的身体却扛不住了。

焦裕禄有一张特别潇洒的照片,双手叉腰,面带笑容,双眼看向右边。这是焦裕禄在泡桐树下拍的,虽然这个姿势是挺帅的,但焦裕禄使用这个姿势拍照却是迫不得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出了原因:因为焦裕禄工作过于劳累再加上饮食没有保障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十分严重了。之所以要双手叉腰,手抵着腰部就是为了缓解肝部的疼痛。

工作过于劳累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从进入兰考县,焦裕禄就一直带领着兰考县的干部群众治风沙、防内涝以及翻盐碱地,亲力亲为,时间一长,铁人都得有些磨损更不要说焦裕禄这样一个普通人了。

但这饮食没有保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文中说过,焦裕禄为了能让兰考的百姓有饭吃,于是就派人到外面去买代销粮。工资除了20块钱其他全部都用来买粮食。但是焦裕禄经常下乡,十天就有八天不在县里,乡里调研遇到的贫困户也多,他经常想也不想得就把钱掏出来给了村民。这时间一长,反而弄得自己经常没钱吃饭。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焦裕禄的身体自然就出了问题。

焦裕禄经常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他衣服的第二三颗扣子经常不扣,那是为了方便他伸手进去撑住肝部来缓解疼痛,他也时常用茶杯盖或是其他东西抵着肝部来缓解,而他办公室里的藤椅上都被他顶出一个大窟窿。

有一次,他在地委做汇报的时候,肝病发作,疼痛难忍,寒冬天里,豆大的汗珠从焦裕禄的脸上落下,滴在了他的工作本上。这时候,地委书记才知道焦裕禄生病了。

地委书记一再叮嘱焦裕禄开完会后赶紧去医院,但是焦裕禄并没有去。而是转身就冒着风雪忍着疼痛继续下乡调研。

就在到梁孙庄一个老大爷家中调研的时候,焦裕禄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

这是个特别困难的家庭,老大爷因病卧床,老大娘双目失明。躺在床上的老大爷不认识焦裕禄,就缓慢开口问:“你是谁呀?”

焦裕禄紧握着大爷的双手,笑着说道:“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

只是焦裕禄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三月份的一天,他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在妻子的搀扶下一步步走到火车站,准备去医院。

剧照 | 兰考县人民送别焦裕禄

而当他到达火车站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了。密密麻麻的人如同他来时一样,不同的是,这次人们从十里八乡赶来是为了让焦裕禄保重身体的,希望他们的好书记能够养好身体再回到兰考来。

但是没有人想到,这次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1964年五月十四日凌晨,焦裕禄同志在郑州医院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一、弘扬焦裕禄精神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下,对于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而言,认真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对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重访兰考: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三、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如今的兰考,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优化发展思路,迈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从2008年河南省108个县(市)中的第100位上升到65位。

四、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县委书记焦裕禄兰考故事

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起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豫剧焦裕禄风沙滚滚唱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