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大发明与金融关系

王小群,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小群教授从事金融数学、计算金融学、统计计算、随机模拟算法和计算复杂性研究,在金融资产定价与复杂高维金融计算、降维策略与有效维数以及计算复杂性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在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定量分析和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王小群教授在国际顶级刊物Management Complexity等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绿色金融近年来蓬勃发展,然而也有诸多争议。2017年绿色债券全球新发行超过一万亿人民币。我们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股市对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反应正面。绿色债券的发行增加相关投资机构对发行公司的持股,相应的提高股票流动性。另外,交易所强制公司披露环保信息也降低股票崩盘风险。

Finance(国际金融评论)》副主编,曾任香港大学金融专硕项目主任和香港金融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其研究领域包括绿色金融,信用风险,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结构性金融工具,中国信贷及债券市场等。他对信用衍生物,结构性金融产品及信用评级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oundation,加拿大 IFSID 拨付的研究基金在内的多项研究资金支持以及 2013 年香港大学研究成果奖,2015 年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杰出研究学者奖。他多次应邀在国际顶级会议,学术刊物,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提供科研成果,专家意见和咨询服务。他指导的博士生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汤勇军教授 1997 年获得吉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学位,2000 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005 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主校区金融学博士学位。

随着产业机构风险管理需求的上升、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创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1、产品从简单线性型逐渐走向复杂结构型;2、交易方式从场内标准化逐渐走向场外个性化;3、参与机构从单一小众群体逐渐走向广谱

化、专业分层化。然而,当前场内可交易的风险管理工具相对有限,对于复杂结构的金融衍生品,参与者将面临如下几个实务问题:1、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复杂结构的衍生品进行定价?2、如何利用简单衍生品管理复杂结构的衍生品中的风险?3、如果已知标的资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应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我们通过对国内过往 10 年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中的实际数据进行测算,就以上问题得到了一些观察结果,以期探索出当前国内特殊市场条件下复杂金融衍生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可行路径。

王小果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从事算法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博士研究课题为“A Study of System Efficiencies Through Game Theory and Optimization”。现任中信中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历任华泰期货研究所期权高级研究员、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华泰长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期权交易总监等。在衍生品产品设计、定价和交易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是国内第一批商品期权做市商团队的交易负责人,多次参与“保险+期货”、场外衍生品的设计、风险管理平台搭建等产业界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中金所股指期权高级讲师、郑商所期权培训师等资格,被深圳市政府评选为“海外高级引进人才”。

李仲飞是中国科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曾任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创业学院院长。现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投资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及其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其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运筹与管理》、《运筹学学报》、《数理统计与管理》、《科技管理研究》、《创新与管理》、《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Numerical China等十多个期刊的领域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

茶歇(地点:主楼A二楼大厅)

分组报告:金融市场的风险度量

基于变系数模型的高频数据波动率预测研究

异质经理人风险控制能力

分组报告: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模型研究

异质性金融结构下的银行

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成因与核心风险源识别-基于文献挖掘法

分组报告:金融优化与决策

带消费习惯的最优消费、

分组报告:青年论文奖评选

茶歇(地点:主楼A二楼大厅)

分组报告:衍生品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仿射扩散模型下最大似然

分组报告:互联网金融与基金管理

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融科技(Fintech)与传统金融:替代还是互补?——基于第三方支付对信用卡刷卡消费行为

基于弱集成算法的带交易费用

带行业多元化约束的投资组合模型的二次凸等价变换方法研究

从市场信息中恢复收益分布

分组报告:金融统计与金融计量

分组报告:动态投资组合

分组报告:金融衍生品

常务理事会议(地点: 南洋大酒店2号会议室)

预售众筹产品质量夸大行为

杨招军(南方科技大学)

CAPM模型的非梯度求解方法

茶歇(地点:主楼A二楼大厅)

金融衍生品在国内风险管理

中信中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消费经济浪潮悄然而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被喻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既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人民的需求有所升级,消费金融的征途便是星辰与大海。

  • 50万亿消费金融从何而来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普及,愈加推动金融发展,让普通的消费行为与众不同。那些身边总是抱怨“吃土”的朋友依旧有停不下的购物节奏,电子产品“发烧爱好者”总能第一时间满足自己需求,小到一瓶水,大到一套房,消费金融正悄然进入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就像把一年的工作拆到12个月里一样,会轻松些。”刚工作没几年的小胡看上了一款5000多元的手机,他打算分12期购买,相当于每个月花一顿火锅的钱,提前获得一个高档手机的享受,如今这样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普遍。

  定义新时代的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consumer finance),是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凭借着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在近年来发展可谓风生水起。

  事实上,我国消费金融起步较晚,但态势迅猛。2009年7月,为了促进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规范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行为,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设立4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自此,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改变了传统银行信贷主导的局面,在政策引导、技术升级、消费增长等积极因素推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直至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消费金融在欧美实际上已经发展了200年左右,最开始以家具分期和百货商场购物为主。我国的银行信贷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以企业为主要对象。在最近十年,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始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大力发展信用卡为主要方式,个人贷款余额逐年攀升,目前已超过企业贷款余额。近两三年,原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经历了乱象和整治过后,行业转向发展消费金融,以各类有场景支持如购物、旅游、教育、家装、医美等消费类贷款和没有场景支持的现金贷业务为主。

  而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区别,经常让人混淆。“消费金融的概念没有针对低收入群体,它分为消费品金融和消费者金融,只要跟消费有关就是消费金融,本质上没有从消费群体的收入上进行划分。而普惠金融提出地域、人群、金融资源可得性的机会均等,这里就隐含了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宣晓影向《经济》记者介绍称,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以普惠金融作为宣传点,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到公司服务的客户群体,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在她看来,海外消费金融大多来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内生而出,整个过程水到渠成。我国的金融制度及体系建设与别国不同,实体经济与金融相对独立,金融外植于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但金融服务却远不能满足其需求。

  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除了受到政府政策红利的驱动外,背后既有强大消费动力做支撑,又有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为预期,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和消费人群结构的良性变动,撬动了消费金融这片万亿级新蓝海市场的蓬勃发展。

  可以说,消费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忧喜参半,忧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成为新常态;喜的是居民收入增长连续三年跑赢GDP增速、经济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抛开‘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的包袱,中国正逐渐从‘生产型国家’向‘消费型国家’过渡,消费经济时代悄然而至。如何把握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把消费既作为当前稳增长的现实路径,又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持久动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向《经济》记者表示,在消费经济时代,发展消费金融已成为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供需关系来看,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正在成长,一方面他们受制于初期收入水平的限制,有意愿通过超前消费获得金融服务;而另一方面,互联网与电商的渗透率逐步加深,无论是分期还是白条,年轻群体使用消费金融产品渠道增加,场景也在不断完善丰富,从而推动行业规模的快速提升。

  同时,来自政策的引导力量同样不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新社会主要矛盾很有必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体现在物质之上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参观一个艺术展览、观看一场电影,甚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是消费升级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秘书长尹振涛向《经济》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原来我们的金融机构更侧重于服务大客户,这种不平衡的供需关系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相背离,消费金融才能这么‘吃得开’。”

  对此,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向《经济》记者表示,中国有超过7000万的小微企业主,他们的经营性融资蕴含着广阔市场机会,这会成为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新蓝海。“一方面,庞大的小微企业基数无法被传统金融服务满足,构成了小微企业经营性资金需求服务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20万元以内经营性借款人群,本质上是有信用的人群,但并不是银行的主要客户,经营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50万亿新蓝海预期

  消费金融作为一项新兴业态,除了能够对传统金融体系做出有效补充,还能满足一些特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许泽玮向《经济》记者分析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水平依然很低,消费信贷在以住房按揭为主的长期消费信贷比重过大,而短期消费信贷占比太小。“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家具产品等都能拥有配套的金融服务。未来消费金融的一大趋势在于消费升级,即从传统的消费品向服务消费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消费金融就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据王文预计,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到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50万亿元。首先,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正在日益提升。2015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景下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稳定器”和“主引擎”。然而,与美欧发达国家85%以上的贡献率相比,消费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其次,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2015年中国中产阶层人口为1.09亿人,到2026年,这一数量将达到6亿,成为消费金融的新金矿。此外,80后、90后也逐渐成长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尤其是正在步入社会的1.74亿90后人口,其消费观念与发达国家接近,借贷消费被普遍接受,对金融服务产生强烈需求。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消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信心。

  再者,中国当前的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上下,相对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占比仍存在数量级的差距。换句话说,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消费信贷规模将会呈现几何增长趋势,市场对消费信贷有强烈的需求预期。可以预测,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个人消费的潜力将不断得到释放,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也将随着信贷规模一同增长。

  现金贷丑闻瑕不掩瑜

  前一段时间,“嗜血现金贷,人死方能债清”,成为很多人对现金贷的偏激见解,甚至蔓延到对整个消费金融领域的声讨。实际上,这其中有不少误解,不少从业者纷纷感慨:“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校园贷、美容贷、培训贷这些金融产品,最初的出现确实很好地解决了被银行严苛的风控体系拒之门外的人群,但现在因为少数的经营平台违规,现金贷正在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今年金融发展的关键词,有关部门对消费金融乱象必不会视而不见,结合P2P网贷平台雷霆监管态势,消费金融市场是否会一蹶不振?

  宣晓影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认为,消费金融是大势所趋。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有从稚嫩甚至混乱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监管部门也需要一个完善监管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中确实存在着“灰色地带”,因此,监管要有的放矢,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乱象,同时保护切实满足大众需求的金融服务。必须承认,近年金融领域的各种创新加剧了竞争,使得传统金融业态加速脚步进行革新。“监管当局其实对金融创新有很大的包容性,不然第三方支付不会成为‘新四大发明’,金融机构只要在合规经营范围,守住行业底线,无需过多担心。”

  消费金融市场作为新蓝海,无疑向各方参与者伸去了“橄榄枝”,然而这步棋该怎样走?又走向何方?

  实体企业涉足尚不现实

  消费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涌现,银行、传统零售企业、电商、保险甚至P2P平台都纷纷布局个人消费金融领域。当下,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大家的定位、能力优劣各有不同。

  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告诉《经济》记者,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要由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P2P网贷机构等组成。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有23家,获得网络小贷牌照的金融公司有170余家,其他类金融公司数不胜数,消费金融领域竞争异常激烈。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方掘金的“蓝海”,初步形成了由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消费金融模式,三者分别占据资金成本优势、数据优势、场景交易优势。

  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也告诉《经济》记者,具体来看,银行系具备资金优势,但风控、营销、运营、科技研发能力相对比较弱,“目前除了少数银行系的消金公司例如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大多还处于业务摸索阶段”。

  电商系的消费金融业务则以场景取胜,其优势核心是场景的获客能力,但由于依赖闭环的电商生态数据,风控能力较弱,同时,客群与信用卡重叠度较高,长期产品收益性需要关注。此外,零售的市场80%仍在线下,受制于自身风控能力,电商系可授信的客群比例,一般在10%-20%左右,未来如何突破本身平台获客的局限性仍然值得关注。

  除了传统银行和互联网系,一些实体企业对消费金融业务也非常感兴趣。那么这块蛋糕能否由传统实体企业来吃呢?一款冰箱产品的分期付款由对应的厂商来提供金融服务不是更便捷吗?

  对此,铜板街CEO何俊告诉《经济》记者,目前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是将消费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在产业链内,集合了在线金融风控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用户产品和运营技术等,综合性强,如果第三方实体独立发展消费金融平台,容易存在资源投入浪费、平台应用范围窄等问题。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宣晓影对《经济》记者称,在我们国家,银行是银行,公司是公司,根基摆在这儿,并且现在做金融必须有牌照,所以让实体企业来做这块业务仍不现实。

  尽管消费金融的主要消费群体一度不是银行的大客户,但随着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更多的银行机构带着先天性的优势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渐渐成为布局消费金融领域的主力军。

  “银行通常通过传统信用卡、主导或参股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与电商合作等方式布局消费金融,能够获得新的利润点。”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告诉《经济》记者,消费金融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笔数高等特征,这类业务以独立公司形式开展,银行能够更精准、迅速地发展零售业务。

  可以说,银行布局消费金融有很大先天优势。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刘小亚对《经济》记者称,第一,是获取方式及额度等方面的优势,与商业银行相比,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独特优势;第二是安全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消费贷款专款专用,避免了信用卡面临的丢失、被盗用等风险;第三是利率优势,与一般贷款公司和民间信贷形式相比,消费信贷不但从利率上有优势,而且从地位上也有优势。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记者称,银行未来确实也要重视这些小的业务,特别现在各家大行都在成立普惠金融部,消费金融也是普惠金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未来从业务上要高度重视消费金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消费金融业务资本占用少、盈利能力强等优点也变得愈发凸显。”刘小亚表示,由于城商行在业务经营上有地域限制,可以借助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契机变相实现异地扩张。

  场景是优势也是壁垒

  消费金融将迎强监管,合规将是近期甚至较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目前多数产品费率模糊并且畸高,突破了规定的36%的临界线,这些公司可能需要做相应调整并且做到信息透明,让借款人知晓借款成本,同时获客要能够避开监管明确不应触碰的群体,比如学生群体,尽量在业务上合规。”人人聚财CEO许建文对《经济》记者称。

  从事消费金融的机构要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对《经济》记者表示,做未来的行业领跑者就应当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数据化的能力。一般性消费信贷考验的是快速风险判断的能力,在分钟量级甚至更短时间里对用户信用风险产生直接的判断。“这一切的前提,是平台具有的数据化的能力。这里所指的数据不是一味的求多求大,而是越精准越好。数据能力如何去构建?数据体系如何去搭建?长期的数据如何积累,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他们,并且最终识别出好客户以及坏客户?这些都需要积累。”第二是规模效应。如果只有1亿元的成交额,一个客户单笔借款10万元,那么可能就只有1000笔数据,这远远不足以产生数据化的能力,所以其实规模化非常重要。第三是先发优势,经营类的一般性消费信贷的借款周期在两三年之间,风险释放周期至少为一年,这就要求机构长期积累、分析大量数据,在技术与业务方面不断迭代升级。

  赵国庆表示,消费金融要源于场景、高于场景、服务场景。场景是优势也是壁垒。场景之争愈演愈烈,原因是场景依然蕴含无限潜力。

  那么,场景化趋势能否破解消费金融困局?网络借贷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对此,零点有数金融行业副总经理黄金波告诉《经济》记者,消费金融基于场景进行业务拓展,首先可以通过业务合作审核确保该消费业务需求是存在的,从源头避免骗贷风险;其次,客户在场景中消费会留存较多数据,帮助丰富大数据风控模型;最后,基于消费场景的信贷容易形成闭环,通过监控物流和资金流把控风险。但这也对公司在场景业务拓展端的控制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赵国庆认为,场景可能是提高风险的潜在因素。“优质的场景,具有相对稳定的客群,有助于提升风控能力。”然而管理不善的场景,由于信息不共享、征信记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风控能力较差,极易出现套现欺诈等行为。

  此外,授信的对象是人而非场景。很多消费金融公司认为好场景的客群就是相对优质的客群,因而在审批、风控及授信上过分依赖场景效果,而忽略风控本身。本质上这是对授信概念的混淆。“授信的关键是风控,而风控的重点则是授信对象的征信表现、信用记录、社交数据等相关的信用情况而非在单一场景下的具体表现。”因此,赵国庆认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公司,不管是风控还是获客都不应该完全依赖场景。

  对此,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理事李高阳也表示认同,他对《经济》记者表示,场景的多元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消费金融的前端客户营销引流,但是,“狂拽炫酷”的营销手段在快速获客的同时并不能替代严谨、专业的风险管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更不能因对技术的崇拜而忽视对金融风险的敬畏。

  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目前从借款目的来看,一般性消费信贷主要分为消费类需求和经营类需求。据杨一夫介绍,消费类借款期限短、额度低,利率往往较高,人群偏向于低收入人

  群和蓝领人群;经营类借款期限长、额度高,利率相对合理,偏向于工薪阶层中的小生意需求和小微企业主等经营类资金需求。

  而从现有的消费金融商业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向《经济》记者做了具体介绍:“第一种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消费贷等,由银行基于申请资料向客户发放贷款;第二种是消费金融公司,其特点是具有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个人消费提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征的贷款;第三种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电子化及场景经营,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均是依托于电商平台的消费环境而产生。”

  那么,未来究竟什么样的模式能打通这个市场的任督二脉呢?

  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许泽玮比较偏向于场景消费,“例如电商,其平台本身就是卖电脑的,而且此前基于用户购物信息,也能够基本判断出用户的消费水平及还款能力,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将电脑分期卖给用户,一是卖出产品可以获益,二是在分期过程中可以通过获取利息来增加公司营收”。

  “其实消费金融从本意上讲,就是为你的消费提供贷款支持,现在我们消费金融发展的问题是暴利、征信体系完善与暴力催收。”宣晓影认为未来没有固定的消费金融模式,只要控制风险,能获得一定的盈利。

  而在许建文看来,现在整体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但国内的弱征信环境又导致消费金融的客单价极低,这是任何国内消费金融公司都需要解决的一大困境。“平台需要找到那些有小额、高频需求的用户,在一两年甚至更久的过程中通过多次金融服务,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用户金融习惯,并逐渐扩大用户的信用额度,最终实现盈利。”

  伴随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乱象和泡沫。目前的消费金融虽然处在风口上,但还远未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进入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的态势。

  在海量的消费金融市场面前,大量资本蜂拥而至,而与之对应的是风控的缺失和管理的薄弱。高利贷、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乱象成为了消费金融市场的真实写照,极大影响了整个行业的信誉和口碑。

  对于消费金融这一业务是否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消费金融是符合社会本身需求的,这是其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人喜欢攀比买苹果手机,如果没有消费金融这个途径也许就不买了,但有了消费金融,很多人觉得不管我有没有条件,先借了再说,给自己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最后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又比如有些人借到钱之后,想用杠杆投资来赚更高的利息,但最后十有八九是赔钱的。“所以,在具有消费理性的人面前,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其误判消费金融的作用,反而会增加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也有同样的担忧。“我们现在必须考虑消费金融在普惠金融里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消费金融的现金贷确实能满足人的需求,但是这种信贷方式提供给一些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就容易造成社会一批负债人群。”

  目前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总结起来,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尚不规范,部分平台片面夸大自身产品的低门槛、零首付、免抵押,而刻意掩饰高利率、高违约金、高手续费等属性,误导很多不成熟的消费人群借贷。同时在征信缺失的情况下,借款用户身份资质又难以判定,借款用途难以把握,实际并未真正覆盖到有实际需要的借款人群。在借款之后,消费金融监管制度又存在滞后的问题,形成催收行业,引致违约风险的升级甚至变质。

  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非持牌互联网分期平台竞争中,消费金融变成了通俗的消费贷,不久之后,消费贷又衍变为现金贷。而更名易姓的背后,也意味着长尾消费贷开始“变味”。

  目前市场上打着现金贷旗号的互金平台有上千家,年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万亿元。在这块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裸贷、套路贷、培训贷等负面新闻已经“你方唱罢我登场”。

  “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是我们的监管与政策存在一定空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秘书长尹振涛对《经济》记者说,现金贷业务的体量已经不容忽视,约束现金贷事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大局。当前,亟须补齐监管短板,通过有效监管实现趋利避害。

  让现金贷回归普惠金融,也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例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所有的现金贷产品均判定贷款方超过一定利率之后,借债方便不用承担偿付责任。一夜之间,所有的小贷公司全部消失;美国则严格小贷监管,将现金贷纳入到正规监管体系之下,严格控制消费贷付房贷首付;澳大利亚等国也从不允许小贷利率过高,或以消费贷款支付房贷首付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补充说。

  监管首先要提高消费金融领域准入门槛。“不同于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行业是实打实的有消费金融牌照的,但令人尴尬的是,很多目前比较知名的消费金融公司,包括不少地区性银行开设的消费金融公司,目前都属于‘无牌经营’,银监会如果真的监管起来,真的是一打一个准。其次是开展类似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行业内乱象行为。”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许泽玮向《经济》记者表示。

  上台阶需打破数据孤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安全协同创新研究员李志勇表示,无论消费金融模式如何变化,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止消费信贷资金流入生产、投资领域,防止流入股市、房市,防止增加金融杠杆,防止消费者过度负债。

  这无疑是消费金融下半场发展需探究的主题。

  首先是我国征信体系不够健全。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介绍,目前我国央行征信系统的覆盖面约为9亿人口,而其中与商业银行有实际信贷关系的不足4亿,因此仅仅依靠央行的征信报告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作为消费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中低收入人群、在校大学生等基数庞大,但由于个人征信信息记录的缺失,不仅加大了这类人群获取消费金融支持的难度,也增加了消费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消费信贷的风险成本。实际上,自2009年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为2.85%,信用风险高于银行客户。因此,风险防控是关系到消费金融业务能否长期顺利开展最核心的环节。”

  只有解决信用难题,才能真正助推消费金融的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宣晓影介绍,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最先通过分期付款的消费形式带动消费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反而进入较晚,信用卡业务最初也是为方便商业流通作为发放信贷的便捷工具存在的。而韩国虽然也是在商业流通中产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更加注重信用体系建设,将刺激消费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使用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信用卡大国”。两者发展路径虽不同,最终结果却是殊途同归,日韩两国都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立法,有力地支持了消费金融产业的成长。

  那么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可以引入保险和担保支持。《经济》记者在采访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罗胜时,他提出保险公司也可以在消费金融信用调查问题上提供解决方案。

  “消费金融公司或者是银行去做消费金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信用调查。但是,这个工作比较专业、琐碎并且需要数据精算支持,而保险公司拥有一定的优势,在自身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存量资金方面,保险公司可从中扮演数据建模、风险兜底、资金提供等角色,对能力不足的消费金融公司起到弥补作用。”

  罗胜表示,保险对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风险过高或者成本过高的业务,需要灵活的贷款利率来吸收成本。保险是市场化定价,可以根据违约率对费率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分摊风险。

  在具体实践中,众安保险副总经理吴逖认为,可以通过创造3个闭环回避风险点,分别是:资金流闭环、信息流闭环和法律关系闭环。“资金流闭环方面,可以由消费金融公司信任的委托信托直接放款到借款人账户,然后回款需要从信托发起代扣命令,从借款人账户直接还款到信托在银行开立的共管户;在信息流闭环方面,就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进行风险筛选与定价,提高账务精确性,进而解决信息流闭环的痛点;在法律关系闭环方面,通过信托放款和回款,形成并真实持有与贷款相关的电子或纸质合同,法律关系清晰。”

  但就目前来看,王刚认为,消费金融发展十年,急需一个顶层设计,涉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下一步该如何布阵。

  “一方面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主体还是对公业务,但随着市场需求扩大,银行在个人消费类金融业务上也有所转型,并且步伐很快,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难免受到市场挤压。另一方面,在立法从业保障上,目前个人破产法、催债条例都是有缺陷且滞后的。”王刚说,按照金融会议上的精神要求,无牌照不金融,那么对非持牌金融消费公司进行监管是肯定的,但具体要依据什么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而不是哪出了问题就补救哪。

  同时,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到底是发票据还是资产证券化,也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消费金融公司存在极高的借贷成本,这是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一个困难。

  借金融科技防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也颇为盛行。

  “我国的金融科技不仅提供了支付手段,更是超越了原有的电子商务模式,直接以互联网的方式提供消费信贷产品。以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金条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产品,为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李志勇表示,金融科技的突破和创新,在支付、结算、信贷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效、更合理、更便捷的服务。

  落地到实处,人人聚财CEO许建文认为,金融科技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大数据的应用。“中国未被征信覆盖的人群还很多,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据公司、征信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都积攒了各自的数据优势,对识别客户身份、完成客户画像、缩短信贷时间已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李虹含表示,借助金融科技,消费金融公司也可以提前建立反欺诈、信用风险评估、智能风控引擎、外部数据整合、风控管理制度五维一体互联网科技驱动的风控体系,实现贷前审批、账户管理、客户实时跟踪、资金监控、贷后催收全周期覆盖的监控程序。

  “同时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市场的成本在于获客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其中资金成本其实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剔除风险之后的成本应该是接近基准利率的。那消费金融公司拼的还是风险覆盖和获客成本。让消费金融公司降低这两项成本,就需要通过各类金融工具让低成本的资金匹配到安全资产。”吴逖说,基于海量数据基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能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链条的封孔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潜在用户及其偏好,进一步向其推送感兴趣的商品和服务,并基于消费场景进行消费分期等金融产品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金融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整个市场上能够完成这样一套融合金融、IT、数据全套技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因为借贷系统完善客户对产品种类、期限、额度、利率的不同需求,许多新型服务机构在短时间内建立复杂的系统还是有困难的。而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快速渗透到消费金融这一领域中,还没有完全看懂新型消费资产。在这种不对称性作用下,整个体系对接过程中‘摩擦’依然很大。”吴逖指出。

  对此,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也总结道,技术在解决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等问题方面,毋庸置疑是越来越好的。但是,技术无法解决金融背后的本质。“技术和金融杠杆本身是中性的,金融到底发挥了正向效应,比如帮助用户创造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收益,还是让客户陷入无止境的债务深渊,这是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需金融机构理性地思考其业务的本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万炒股亏了七八十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