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二世妹妹用钱用国家的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将于下周一举行,这将是自1965年温斯顿·丘吉尔举行葬礼以来英国举行的最大规模的葬礼。葬礼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最多可容纳2200人。其中,外宾将是一支大军:在伦敦大约有500人抵达,包括加冕的元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机构的高级代表。由于是国家法定假日,全国将暂停一天,办公室和商店关闭,医院已经推迟了日常预约。据估计,将有数百万人聚集在大草坪上参加送别仪式,或通过公园里设置的屏幕观看告别仪式。葬礼将于11点开始,几小时后威斯敏斯特大厅燃烧的教堂将关闭,女王将在那里休息到周一早上6点半。这一天的开始将是跟随灵柩的游行队伍,灵柩将由皇家海军的皇家马车从威斯敏斯特大厅运送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一次蒙巴顿勋爵的葬礼就是用这辆马车举行的。从新国王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和他的儿子威廉王子(William)和哈里王子(Harry)开始的王室高级成员可能会紧随其后。国葬结束后,女王将从威斯敏斯特教堂被送往温莎城堡,参加一个为王室成员举行的私人仪式,然后前往她将永远安息的圣乔治教堂,在那里,她将与她的父母、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一起被埋葬。葬礼的完整计划尚未确定,但细节早已被研究,编入所谓的“伦敦桥行动”中,并在最近进行了更新。下面是已知的信息。

谁会在那里。预计将在伦敦出席的现任首脑包括比利时的菲利普国王和玛蒂尔达王后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国王和瑞典的西尔维娅王后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荷兰的马克西玛王后费利佩国王和西班牙的莱蒂齐亚王后摩纳哥的王子阿尔贝托和夏琳。菲利普的父亲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也将抵达伦敦,他于2014年退位,并将与妻子索菲亚(Sofia)一同出席(尚不清楚西班牙王室对他的大块头出席有多满意)。英联邦的所有领导人都应该出席,首先是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艾博年、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和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然后将有所有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首先是美国总统乔·拜登,意大利国家元首塞尔吉奥·马塔雷拉,他的女儿劳拉将陪同,还有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和欧盟委员会的乌苏拉·冯·德·莱托,韩国总统尹锡烈,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和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因其核项目而被列入国际制裁的“黑名单”,将只以大使级别出席会议。这一事件给苏格兰场和英国安全部队带来了不少后勤和组织上的麻烦。大多数领导人被要求乘坐商业航班抵达,并被告知他们将乘坐集体大巴从伦敦西部的一个地点前往教堂。只有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才会被授予驾驶他的超级装甲豪华轿车“野兽”(the Beast)在伦敦街头穿行的特权。和他在一起,很少有人会有特权拥有自己的私人车辆:也许是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日本天皇德仁(Naruhito)——他将与妻子雅子(Masako)一起出行,以及出于安全考虑的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Isaac Herzog)。

葬礼将在BBC一台、BBC新闻频道、天空新闻频道以及所有国际新闻频道进行电视直播。伦敦和其他城市都将竖起巨大的屏幕,各大连锁影院已经预计将转播这一盛事。这无疑将是有史以来最受关注的赛事之一,该国将有数千万观众,世界各地将有数十亿人观看。英国有3210万人观看了戴安娜的葬礼,爱丁堡公爵的葬礼有1300万人观看。女王的葬礼将是自1760年乔治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下葬以来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君主葬礼。伊丽莎白二世唯一的一间是用英国橡木建造的,表面镀铅,建于几十年前:作为皇室的传统,桑德林厄姆庄园种植了橡木。它似乎是由制作丘吉尔、菲利普亲王和戴安娜王妃遗体的同一家公司制作的,该公司还采用了一种系统,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保存遗体,减缓腐烂过程。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女王的棺材将被放置在教堂里,而不是埋在地下。

伦敦桥的运营部门规定,如果葬礼是在一个工作日举行的,那一天应被视为节日。英国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宣布,这一天将成为一个正式的全国性节日。在这一天,英国大本钟(Big Ben)的钟声将被一块皮革掩盖。

来源:环球见闻发布时间: 08:38:57

本文摘要:玛格丽特公主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不同于其姊,玛格丽特公主是一位十分叛逆的公主,这与她父亲对他的宠爱有关。他知道,将来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女伊丽莎白,而玛格丽特则有可能永远都要生活在姐姐的光环之下。

玛格丽特公主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不同于其姊,玛格丽特公主是一位十分叛逆的公主,这与她父亲对他的宠爱有关。《罗马假日》中赫本饰演的公主就是以玛格丽特公主为原型,玛格丽特公主虽然任性,但也十分受人喜爱。

一、玛格丽特公主的叛逆人生

玛格丽特公主于1930年生于苏格兰格拉姆斯城堡,是家中的幼女,父亲约克公爵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的她在幼时是如此可爱,以至她的父亲曾无比自豪地对别人说:“就连树上的鸟儿也会被这小家伙吸引下来,围绕着她歌唱的。”

然而,玛格丽特的生活在她的伯父,有名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于1936年宣布让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在这一年,她的父亲即位,成为国王,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如果说,当时年仅6岁的玛格丽特对自己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根本就什么也不知道的话,那她慈爱的父亲却早早预见了一切。

他知道,将来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女伊丽莎白,而玛格丽特则有可能永远都要生活在姐姐的光环之下。为了安慰这生来只能成为“第二好”的女儿,慈爱的父亲在别人都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未来的女王伊丽莎白的时候,他却将自己更多的爱给了玛格丽特,以至于后来当玛格丽特长大成人后,舆论将她叛逆的个性都归因于乔治六世的溺爱。

玛格丽特18岁生日时,乔治六世骄傲地说:“她有天使的容貌、娇美的身段和明星的气质。”在公众眼中,伊丽莎白永远是尽心尽职的,而玛格丽特却始终只是一个漂亮但被宠坏了的孩子,甚至在很多年里一直都是英国王室的麻烦。

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前,曾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位英女王的一生,除了打破在位时间纪录的“超长待机”之外,还有什么成就?

有个回答是这样的:伊丽莎白二世是一位政治家,她最大的政治成就是尽量不触碰政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伊丽莎白二世担任女王的七十年间,是英国王室权力最小的时期,却也因此得到了英国民众最多的爱戴。

1926年4月21日出生的伊丽莎白二世,是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早在2015年9月9日,她就已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打破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63年7个月零2天的时长纪录。

年幼时,伊丽莎白二世接受着严谨刻板的教育。1936年,当父亲乔治六世意外继承王位后,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继承人。

此时的欧洲正在山雨欲来之际,伊丽莎白二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二战爆发后,英伦三岛遭德军日夜轰炸,连白金汉宫都变得不再安全。当时年仅13岁的伊丽莎白二世一度被送往苏格兰避难。英格兰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将伊丽莎白二世和妹妹送往加拿大避难,王后断然拒绝,并说出了著名的“三个不会离开”:

“孩子们不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

结果,伊丽莎白二世回到伦敦,经历了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的伦敦大空袭。当白金汉宫一次次遭遇轰炸时,年幼的伊丽莎白二世也一次次奔向地下掩体。

父母的坚守成为伊丽莎白二世一生的精神动力源泉,也让她深谙何为责任。她成为英国王室唯一参加过二战的女性,作为女子辅助服务团队员,她并非空有中尉衔头,不仅仅会驾驶军用卡车,也会维修车辆。

1947年,身为王储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外访,将宣誓“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的服务”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在此后的漫长人生里,她完美兑现了这一承诺。

与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欧洲历史也曾长期由男性主宰,从古希腊时代到古罗马时代,再到中世纪,皇帝与国王这样的“岗位”基本属于男性。但从14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位位女王。其中女王最多的当属英国,历史上曾有六位之多,其次为有四位的俄国。

许多女王曾留名于史,被视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如:

●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

●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

●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其中,“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和富庶的国家之一,文化同样璀璨,诞生了莎士比亚和培根等巨匠,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位长达6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不遑多让,在她的时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开创了日不落帝国时代。

相比这些前辈,伊丽莎白二世显得平平无奇。在她的人生中,没有诡谲宫斗、没有权力厮杀。她从未大权在握,也未让英国梦回巅峰。相反,她是史上权力最小的英女王。

这当然与英国的制度变革有关。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英王室仅仅是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换言之,国王乃至王后,更像一个吉祥物。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只需出席各种必要场合,但实际上并不容易。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室,英国王室需要恪守本国传统,并向本国民众提供价值观层面的指引。对于伊丽莎白二世而言,这既是责任,也是一种约束。

而且,仅有责任感并不足够,作为王室的核心人物,伊丽莎白二世在即位之初就必须面对英帝国的分崩离析。在二战后的民族自决风潮之下,众多殖民地摆脱英国统治,“日不落帝国”成为历史。而在国内,战后经济的低迷、民众的战争创伤,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也正因为这样,伊丽莎白二世即位之初就被寄予厚望。她的加冕礼,曾让上百万民众自发赶赴伦敦。

当然,王室有如此声望,与二战中的表现分不开。没有乔治六世夫妇的坚守,没有“三个不能离开”,就不会有这样的声望与期待。

“这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和对女王的拥戴——仿佛在战争中蒙受的巨大痛苦和牺牲在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王的加冕礼上得到了补偿。人们希望它象征着期待已久的国家重建和新生,因此,许多人将其称为‘新伊丽莎白时代’。”

但是,什么才是“新伊丽莎白时代”?它不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重演,也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再现,它必须属于伊丽莎白二世,也需要与二战后的时代贴合。

伊丽莎白二世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从不参与具体政治,不让王室越俎代庖,不打破英国固有的政治平衡。但她也从不躺平享乐,而是坚持着毕生工作的状态。

她是英国历史上外访次数最多的国王,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亲和力,维系着英联邦,还有英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七十年间,她与16位英国首相“共事”,除了与撒切尔夫人关系一般之外,与其他人都保持着融洽关系。与此前历届国王不同,伊丽莎白二世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首相,也就不会因此而关系紧张,更不会导致宪政危机,但她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

丘吉尔的睿智曾让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受益良多,二人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极好的朋友。1965年,丘吉尔的葬礼上,女王来得比丘吉尔的家人更早,离去得更晚。

在“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之状态下,伊丽莎白二世极高的“适配度”确实令人称道。也正因此,有人认为伊丽莎白二世堪称政治家的原因,恰恰是她非常明智地不干涉政治,超然于党派政治之外。

伊丽莎白二世并非没有遭遇过信任危机。戴安娜王妃去世时,伊丽莎白二世并未回到伦敦悼念,王室保持了沉默。在恪守传统价值观的伊丽莎白二世看来,戴妃的出轨和离婚行为显然是将个人欲望置于王室体面之上,无法原谅。这种观念于英国王室而言并不是什么大错,仅仅是一种传统思维。但王室显然低估了戴妃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也低估了平民的力量。即使亡羊补牢,伊丽莎白二世仍然被许多英国人视作“冷漠无情”,王室的声望大跌。直至数年后,伊丽莎白二世的声望才得以回升。

这当然离不开伊丽莎白二世自身的转变。在经历戴安娜王妃一事后,她的表现变得开明,允许查尔斯王储迎娶离过婚的卡米拉,允许威廉王子迎娶平民出身的凯特。这些过往王室不可能的“操作”,让伊丽莎白二世更“接地气”,也让英国王室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努力的也并不只是她一个人,而是整个王室。比如曾经纵情声色的哈里王子,面对民众的失望,就选择洗心革面,积极参与慈善,并且参军奔赴阿富汗,作为普通军人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对于近年来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女王的优雅穿着,还有她最爱搭配的各种帽子。他们还喜爱女王在年迈之时仍开设社交网站账户,“紧跟潮流”的年轻心态。

伊丽莎白二世为英国民众所喜爱,也与她的务实有关。她曾裁减王室成员以减轻国家负担,上网公示王室开销。

说到钱,很多人都曾有过疑问:对政府十分苛刻的英国人,为什么愿意花钱养着特别能花钱的王室?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英国历史里找。

英国人为何接纳王室的存在

英国王室的生活相当奢华,从交通工具到住处,从穿着到饮食,都强调华贵。王室每年都需要相当大的财政拨款维系日常生活,八千万英镑的开销,相当于每个英国人每年掏出1.5英镑。相比之下,英国政府寒酸得多,稍多一点支出都会遭遇舆论责难。

这样的待遇差别,英国人居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而且,王室的声望一直高得吓人,多次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王室的支持率仅有两次跌到70%以下。近七成英国人认为实行君主立宪使英国在全世界受到尊重,90%的受访者更是相信君主这一角色还将在英国延续。

英国有着悠久的王室传统,光荣革命后则确定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这个政治体系中,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权力由旧贵族为主的议会把控。而在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后,英国又进化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王室成为联系国内各方势力的纽带,这个地位不可动摇,也符合英国政治文化的妥协。同时,王室必须受法律约束,被内阁制衡,没有实质统治权。

维多利亚时代后,王室成员的道德操守变得十分重要,伊丽莎白二世更是谨慎。比如虽然王室收入无需纳税,但伊丽莎白二世在1992年后每年都主动缴纳。

当然,如果将英国王室的存续和声望仅仅归因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个人道德,那显然低估了政治传统的韧性。

早在18世纪末,政治理论家埃德蒙·伯克就提出自由保守主义思想。他认为英国代表着尊重传统的渐进式改良主义道路,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英国的自由主义宪政保护着不同阶层的权利。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着英国政治,也让英国始终处于反激进变革的自由主义之路上。具体到王室存续,就产生了虚君共和。这种博弈的结果,确实让英国实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

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这一点恰恰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八百多年前的《大宪章》,就为英国宪政奠定了基础。

英国思想界普遍认为,君主立宪制的最大好处在于民选政府可以限制王权,但与此同时,君王也可以制衡政府滥用职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君主立宪制下的王室可以营造温和政治氛围,防止希特勒式的野心家出现。

英国王室近年来维系的亲民形象,则是“与时俱进”的一面。作为英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伊丽莎白二世始终展示着极大的亲和力。

在这个方面,欧洲其他君主制国家做得甚至更为彻底,比如瑞典王室早已放弃了传统的仪仗,生活十分平民化。荷兰王室放弃了大部分田产,被称作“骑自行车的王室”。

伊丽莎白二世之后,英国王室会走向何方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英国人一直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好恶。王室的支持率确实很高,但也有人反对王室的存在。

早在上世纪,英国工党就曾提议废除王室,结果遭到90%的国会议员反对。如今,英国许多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左翼媒体仍然反对王室,《卫报》就曾炮轰BBC“保皇”。而在王室的开销问题上,虽然大多数英国人喜闻乐见,但也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这是纳税人的负担。

同时,英国王室虽然整体形象不错,但多年来也传出不少丑闻,英国王室也因此成为英国民众最喜欢的八卦策源地。上世纪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变,还有近年来哈里王子与梅根导致的风波,都让王室声誉受到影响。不过在很多时候,王室自身的八卦效应,确实放大了那些本属家长里短的事件。比如有人质疑梅根因黑人血统而遭歧视,却忽视了她顺利嫁入王室的事实,这一点在以往的英国王室是不可想象的,由此也可见到王室的进步。

查尔斯王子继位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英联邦的维系。相比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不但才能平庸,也因为与戴安娜王妃的情事而备受争议,在英联邦国家中的声望也非常有限。

近年来,巴巴多斯脱离英联邦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外,牙买加、伯利兹和巴哈马等加勒比海国家也在考虑过渡为共和制国家。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民众也出现了脱离英联邦的倾向。在这两个国家的民调中,数据显示民众对英联邦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基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个人形象。也正因为这样,在伊丽莎白二世之后,英联邦的前景变得充满不确定性。

但是,不要以为英国人或英国王室多么在意英联邦的存续。诞生于一战后的英联邦,本就是“日不落帝国”无力维系后的产物。面对殖民地的独立,英国作出妥协,提出“自治领”概念。而在二战后,殖民帝国彻底解体,松散的英联邦顺势而生,成员国各自独立,英国女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元首。在世界政治版图中,英联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没有什么具体连动,也不存在利益之争,它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比如威廉王子面对加勒比海国家的共和制呼声,就表示支持。这也可视为英国王室与时俱进的一部分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王室的存在是古老政治传统框架里的一部分,也是英国人习惯的一部分,因此始终拥有极高的支持率。而从声望来说,近年来的英国王室可谓达到顶点,但它依托的主要是伊丽莎白二世的个人魅力,是其70年来的积累。而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后,这一切或许会有改变,但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正如英国媒体所说:“英国君主政体持续1000多年的秘诀,是拥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按照民众和政治家的意志行事。查尔斯没理由做不到。”

“王室权力越小,就越受民众爱戴”,这个规律或许也就是英国王室的生存法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丽莎白一世是谁的女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