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百万先生在纽约创业做房地产过程怎么样?

与镁光灯下面的成功学故事相比,教训和挫折对创业者的借鉴和价值更大。

有关创业公司的生死存亡问题一直就是创投圈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的企业说就盘点了一批创业失败的公司,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通过案例解读的形式,让投资者、创业者们可以避免一些创业生存的陷阱。

据CBinsight的研究显示,2014年到2016年被列为失败的创业公司,往往发生在融资20个月后。

“博湃养车”于2014年11月1日上线,初创时获得创新工场千万元投资,之后获得京东、易车参投的是一个宠物服务类网站,创办于1998年,曾风光一时,但只撑了2年。

创业失败反思:消费者并不太愿意在网上够买宠物用品,加之宠物用品的运费很贵,Pets.com很难在价格上有优惠,失败在所难免。

Wesabe是美国第一批成立,也是第一批倒闭的在线理财平台,筹建于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正式运营,2010年7月倒闭,被

创业失败反思:在Wesabe创立之时,人们还没有在网上托付管理私人财务的习惯。

陈天桥对盛大盒子的战略,本质是内容整合+智能硬件,也就是乐视、小米现在干的事情。从2003年开始思考全局,2004年正式实施,比其他人早了十几年。有数据显示,陈天桥花了10亿美金于该项目,仅购买内容就花费了4.5亿美金。

2006年,广电一纸文书叫停了所有IPTV项目,盛大盒子戛然而止。这之后,陈天桥再也没有谈过这个项目。

失败反思:对于企业家而言,雄心必须有,但克制雄心,才是真正的学问。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彼此信任、有默契、价值观相同且能力互补,为避免未来发生矛盾,最好在创业之初就谈好利益分配。

徐沛欣、李阳、杨涛和马建阳几个好兄弟一起创办了红孩子,形成了CEO+3的管理格局,但在引入多轮融资之后,从2006年开始,红孩子创始人之间的矛盾开始发芽。最后创始人团队只剩下被认为代表资本意志的徐沛欣。2012年9月,苏宁宣布以6600万美元收购红孩子,红孩子变成苏宁的母婴频道。

创业失败反思:投资人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以及创始人内部的股权分配失衡,均会增长创业企业的不确定性。

24券是北京红微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推出的全新电子商务网站,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本地服务团购平台之一,2013年1月10日已经正式关闭。

创业失败反思:24券失败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两失’:一是失控,创始人失去了对核心管理团队的控制;二是失望,投资人失去了对24券的希望,选择撤资。

在线教育网站泡面吧由俞昊然、王冲、严霁玥三人创办,但就在公司将获得A轮融资,只差签署最终协议之际,这家估值达1亿的网站却一夜分家。

起因是创始人俞昊然在美国学习期间,未被告知公司股权结构、注册资本,并被假冒签名,此外严霁玥出现重大失职,“泡面吧”商标在关键适用类别上被一家河南公司4月3日抢注。

国家有规定,许多的行业是不能由私营业主经营的。也有一些行业原先允许经营,因政策改变而受影响,甚至会无限期对某个行业进行停业整顿等等,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也要尽早建立起来,必要时可以聘请法律顾问或者购买法律服务。

Homejoy是一家专注于钟点工本地服务的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成立于2012年7月,它的特点是借鉴了Uber中心总调度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钟点工清洁服务,被称之为”家政O2O鼻祖“,先后获得4000万美元融资。但在2015年7月意外宣布关闭。

CEO Adora Cheung的创业失败反思:Homejoy将专职清洁工归类为合同工,而工人却认为自己应当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样一来加大了公司运营成本,也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情况。

快播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网络流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2015年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被告单位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主管人员被告人王欣、吴铭、张克东、牛文举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一案已立案审查完毕,决定依法受理。

有时候技术过剩,让产品变得复杂亦是灾难。

Nirvanix是一家企业级云存储服务商,服务平台可容纳百万用户,数十亿个文件以及巨量数据,曾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增设数据中心,在现有的9个数据中心基础上增加6个。但在2013年宣布倒闭。

创业反思:云服务很棒,外包很棒,但不可靠的服务一点儿也不棒。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数据,这是底线。没什么能代替尽职调查和深思熟虑,要避免依赖。“

“Buckete” 是一家提供创意旅游规划服务的创业公司,2016年3月正式宣布关闭,历时3年。

创始人创业失败反思:我们原本打算在 3 个月内推出产品的,但中间总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担心产品是否能正常工作,尽管我们自己也很不情愿,我们还是不得不等下一个版本做好之后再推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错过了本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调查显示,创业公司失败还可能有如下因素: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自始至终保持热情和精力集中并不是容易的事。13%的创业公司因精力不集中而失败;

时间点至关重要。13%的失败创业公司的产品没能在正确的时间推出。一位Calxeda的员工对CB Insights说,公司行动的速度快于客户,产品却不是客户所需要的;

10%的创业公司因发展方向偏离轨道而失败;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产品定价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当找到最适合的定价。遗憾的是,18%的公司没有找到正确的定价;

仅仅懂得怎样写代码或开发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还要利用有效的营销对外销售更多的产品。14%的创业公司没有好的营销团队。

小结:盘点创业失败的公司,并非谴责,也不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只是想记录、不想让我们遗忘或者淡忘。毕竟从失败案例中所学到和领悟到的,远远比学习成功案例更为有效,也更为深刻。

IPO咨询、管理咨询请联系:翟先生

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请联系:盛小姐

原创投稿、版权事项、免费发布融资、招商项目

这些精英已关注资本前瞻

高科技工程师密度居世界之冠的硅谷,每天都有新的人才、创业家涌入,每十天便有一家新 公司 上市……。
这样一个繁华的科技城,每位科技人每周工作时数超过五十个小时,有些甚至一星期工作一百个小时以上,每天的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而有些一家之主奔波于太平洋两岸和硅谷、台湾与大陆三地间,成了每月与家人见一次面的「月父」或「季父」。有人说,硅谷的繁华是牺牲了个人的生活质量打造出来的,甚至,是建筑在许多破碎的家庭之上,到底,这些科技富豪、黄金单身汉光鲜亮丽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辛酸血泪呢?
    我站在一座桥上,桥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水,桥的中央有一道楼梯可以通到下方。我从桥上向前看,大水由远方一波波翻卷过来,冲垮了一座座的桥。我直觉地想爬下楼梯逃生,但是立即又想到救生艇早已被冲走,爬下去也会被水淹灭……」这是硅谷一位华裔执行长(CEO)所做的恶梦。这位 CEO也是二、三十家新兴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早年在硅谷创业致富后,目前转往大陆发展。他住的是价值五百万美元以上的豪宅,但是每天睡眠只有三、四小时。他几乎每分钟都在接电话,类似上述的恶梦更是几乎天天在做。
    这位CEO不用藉由弗洛依德这类心理学大师的帮助,便可以自己分析为何会做这样的梦,其实就是工作压力太大的反应。「梦里的我根本就是No Way Out(没有出路),」他这么解析。
    这就是在这个百万富翁工程师密度居世界之冠的硅谷。另一位硅谷人周宏泰毕业于台大电机系。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一九八九年到硅谷创立一家数据库公司叫 Versant,并在一九九六年上市挂牌(IPO,挂牌代码VSNT)。他在一九九二年便离开了Versant,二度创业成功,成立了一家做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公司─Omniscience,并在一九九六年被甲骨文购并。此后,周宏泰这辈子已经不用靠工作来讨生活了。对于「硅谷物质条件很好,但是生活质量较差、没有精神生活、心灵空虚等。」的说法,周宏泰觉得一点都不夸张。
    他以自己创业经验为例,正如同所有的硅谷创业家,那时他一个星期要工作一百小时以上,每天埋头写程序外,顶多在车库里的「办公室」休息一下,最忙的时候一天的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至于受雇于企业上班的人,一周工作时间减半到五、六十小时,但是在高度时间压力的挤迫下,下班后只能躺平看电视休息,没有力气外出进行社交活动或运动健身。
    周宏泰表示,有过创业经验的人已无法回头去做伙计。至于,这种不眠不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他认为那是一种向自己挑战、超越自己与别人、做到别人所无法完成事物的经验。
    据估计,硅谷创业成功的比例,在五%到一○%之间,差别在于创业成功的定义,指的是像雅虎、eBay这种等级的典范,或是成功筹集资金正式营运,或是虽然没有IPO却被大企业购并。就是这种不断创业,不断挑战自己创新纪录的硅谷精神,让这面积一千五百平方英哩的谷地(相当于整个新竹加上苗栗的大小)聚集了各国的精英。
硅谷北方的旧金山是清朝华工在美国上岸的第一站,这些华工协助美国建铁路,在旧金山华埠开洗衣店起家,开启华人在美奋斗的一页页斑斑血泪史。旧金山南面的硅谷一百五十万劳动人口中,高科技工程师占了二五%,其中的二三%为亚裔,华人工程师的比例为一○%;硅谷的华人公司约有一千二百家,华人创投公司则有五十家。华人工程师奋斗的条件与背景已大不同于近百年前的旧金山华工,但是前者所参与、贡献的硅谷繁华背后,同样有其不足为外人道的一面。硅谷指的是旧金山湾与西边之圣塔克鲁斯山脉(Santa      在一个世纪之前,硅谷地区是个富饶的农业区,盛产苹果,那时硅谷被称为「心灵之欢的峡谷」(Valley of Heart’s Delight)。今日硅谷的主要 产品 自然不再是苹果,而是用硅所制作的半导体芯片。硅谷的半导体工业起源于快捷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这家公司,今日硅谷有五十家左右的大公司,包括IBM等都是由快捷半导体衍生出来。而硅谷的育成创业风气则起源于惠普两位创办人,在史丹佛大学校园创业的先例。但是硅谷这个名称则来自一九七一年《微电子新闻》(Micro electronics News)的发行人,首先以硅谷(Silicon Valley)来形容聚集在圣塔克拉拉山谷的这些半导体公司,与其视硅谷为美国的一部分,不如视其为放大比例的新竹科学园区。许多居住在硅谷的华人也都同意硅谷和美国其他地区大不相同:这里没有美国式的优闲与慢步调。空气中因创业风气所致的躁动不安,让硅谷充满台湾这类垦移国家的活力。
    硅谷汇集了美国三分之一的创投资金,在硅谷大约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这里有近二万家的精锐公司。美国百大企业中,硅谷占了至少四十家,包括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公司思科系统、英特尔等。
硅谷高速公路两旁密布各类企业,高速公路上也出奇地会塞车,原因在新公司不断成立,原有公司不断扩充,高科技人才不断涌入,车辆不断增加,高速公路自然不敷使用。根据《纽约时报》报导,美国今年一百二十万甫踏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幸运地赶上三十年来失业率的近乎最低点,大学生平均起薪比去年高出六%,有的大学生年薪甚至超过六万美元,亦有在硅谷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起薪便是八万二千美元(相当于新台币二百五十万元)。许多硅谷的科技公司只要学生肯签约,便提供五千美元的签约金,并附带股票选择权。
    硅谷不但吸收了全美三分之一的创投资金,所募集资金金额更是「涨」声不断,虽然那斯达克指数在四、五月间大幅滑落,但是硅谷今年第一季便募集了六十一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又募集了六十九亿美元,平均每家新创公司可以分到一千五百万美元以上的创业基金。
    在 网络 上架设平台,让厂商在网络上提供国际漫游服务的GRIC通讯公司,是由来自台湾的刘雅玲以及籍贯西安的陈宏夫妻档共同创立的,陈宏与刘雅玲创立时手上只有三千美元,去年十二月GRIC上市后市值近十亿美元。刘雅玲便以「钱不当钱用」来形容硅谷的创业 市场 ,意思是创投不但四处寻觅投资对象,更常常要拜托新创公司让投资者入股。
    硅谷的有钱人多,物价也攀高。譬如说,在台北街头一杯珍珠奶茶约新台币三十元,但是到了硅谷,这个价钱还喝不到三分之一杯(硅谷的珍珠奶茶约美元三.七五元)。
房价之高更是硅谷繁华的另一项指标。以曾经是美国「谋杀之都」的东帕拉阿图为例,当地一九九六年的平均每栋房屋的房价为十五万五千美元,去年该地区平均房价已冲到二十五万美元,今年预计会涨到每栋独栋房屋三十五万美元。这不但代表四年间高达一三○%的涨幅;也意味在硅谷很差地区买一栋房子,比在德州买一栋豪宅要贵许多(在德州大概二十五万美元,便可以买一栋又新又漂亮的独栋房屋)。而在硅谷最高级住宅区的房屋,更达四百六十万美元的水平。也因此,租不起房子的人必须在公交车上过夜,加州第二大的收容中心也出现在硅谷附近。
无可讳言,硅谷的繁华是由许多残酷价值观堆砌出来的。现象一:各公司竞争激烈,为求胜利领先,多不择手段,不久前爆发的甲骨文公司长期派人收购微软垃圾,以企图获取商业机密便是一例。而利用面谈新员工的机会,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是硅谷公司的另一种手段。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Broadcom公司便在面谈英特尔员工时,诱导他们泄露公司机密,而被法官惩处。不计代价自竞争对手挖来整个团队或高阶主管,更是硅谷的家常便饭。美国《商业周刊》做结论指出,在外界称颂的硅谷精神背后,反映出不讲默契或厚道、过度功利、只重视短期价值的黑暗面。
现象二:在这种标榜不惜一切手段、领先至上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工作伦理自然受到影响。在硅谷不提供股票选择权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员工,更因为公司征才时,都限定至少要工作一年才有股票选择权,也因此形成了一种在某公司工作满一年,拿到股票选择权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如法炮制的致富模式,这些人两、三年间便累积数百万美元资产,但也成为一群游走硅谷新创公司、在IPO大海浮沉的游牧民族。在硅谷一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一位大型半导体自动设计软件(EDA)公司的华裔CEO便坦言,员工没有忠诚度,流动率过高是大部分高科技公司CEO的最大困扰。
    现象三:倒闭公司一箩筐。根据统计,成功新创公司的数目与失败公司的比例大约是一比二十。至于这些创业失败者的下场呢?一位目前在一家 网络公司 担任电子商务总监,并且曾创业失败两、三次的硅谷华人指出,大多数创业失败者都化整为零,回到大公司去写程序。他们多过着一种隐姓埋名的低调生活,生怕让熟识的人知道自己目前的下场,因为创业失败者多积欠一屁股债,以及更多的人情债。他们也很怕自己创业失败纪录曝光后,来日便难再募集到创业资金,最近快要IPO的段晓雷便有过数次创业失败的经验,并赔上了自己的婚姻。
    至此我们不难归纳出硅谷真的是成也创业,败也创业。
硅谷繁华的背后,除了牺牲个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建筑在许多破碎家庭之上。不止一位硅谷华人明白指出,创业期若是先生一个人参与,常常造成夫妻俩渐行渐远,若是夫妻俩全神参与共同创业,那么可能家里的小孩便疏于照顾。任职研华硅谷分公司的简泰宪住在硅谷十年,他将硅谷比为著名的赌城拉斯韦加斯,在硅谷创业就像硅谷人周末到拉斯韦加斯或雷诺赌博,结局有赢也有输,但是没有人不付出代价。许多人创业成功,全家搬入豪宅后,豪宅内却经常人去楼空,一家之主更因为奔波于(太平洋)两岸、三地(硅谷、台湾与大陆)之间,而成了每个月回硅谷一次的「月父」,或每一季才能够与家人团聚一次的「季父」。譬如,Bea System公司的总经理兼营运长庄浩思一年之中有七五%的时间,绕着地球跑进行商务旅行,他对于小孩子的关心只能以出现在庆生会的方式来表达。
    硅谷繁华的背后,还有许多孤寂。譬如说黄金单身汉难觅娇妻,科技新贵汇聚到硅谷,让当地的男女比例悬殊,因此硅谷的淑女需求度一直很强。譬如说有谁的表妹、学妹、侄女等到硅谷作客,一定会被安排成聚会的女主角。
    看准了这个商机,二月才开站的红群部落先是安排硅谷科技新贵回台湾上「非常男女」节目相亲,八月底更组了一个台湾女子团到硅谷联谊,未来更会再接再励组成硅谷上海相亲团。即便拥有婚姻,硅谷男人长时间工作、无情趣、不知道怎么生活等问题,也会成为婚姻「杀手」。
一位曾经是家庭聚会女主角的女子便坦言,硅谷的科技人在计算机前面常常高达十二小时,连回到家也在上网,非常没有情趣。而「过于传统、很抠、很有钱但是生活很无聊。」等都是常常听到的评语。张系国的《沙猪传奇》中便有一则故事,描写一位台湾留美博士取了一位美得人人想染指的上海姑娘,除了必要场合带太太出去炫耀外,天天把美娇妻锁在家里的变态行为。小说当然有夸张之处,但也反应出人在海外那个独特时空环境下,真会成为许多著名小说中的「扭曲的人」     硅谷有一句话说:「停车场永远不会空!」早上八点钟公司外的停车场渐渐满了,那是大家陆续来上班。到了下午六点钟下班时间,外面车塞得严重,不如将就一下以公司叫进来的比萨打发掉晚餐。晚餐解决后,反正女朋友或其他人都在加班,自己也继续工作,甚至拉出睡袋睡在公司。
    硅谷的物价水平与生活质量,不仅是带着家小到硅谷发展的新科博士所面临的课题,即便是选择硅谷做为退休之地的人,也无法完全视而不见。前倚天信息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榗栓一家,目前在硅谷过着半退休的生活,对于硅谷景气好到一车难求,高级车通常要等三到五个月,才能拿车的奇特景况,便印象深刻。
    全世界的菁英聚集硅谷,创造它今日的奇迹与繁华。这群全球高科技菁英除了美国人外,更包括中国人与印度人,致使中国人与印度人在硅谷成为「IC」两个字的代表。一方面他们这么投入的硅谷精神令人敬佩,另一方面他们又付出许多代价。阳光加州,有着一群可敬又可悲的硅谷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名川资本,首发于2019年5月27日,作者:王求乐,原文标题:《大恩不言谢,美国创投七十年》,头图来自:东方IC

《美国创投七十年》(以下称《创投稿》)自初次发表迄今,已逾三载。如今回头看,原文略显粗糙,存不少有欠严谨之处,却毕竟是中英文领域第一篇系统化介绍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长文。

在此对文章的背景略作说明,也分享些许新的心得。

作为创投行业老兵,我从2006年加入大型企业、协助高层监管旗下风险投资板块之时起,就开始研究美国创业投资的历史,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创办名川资本后,我格外花了些时间,研究美国创投行业,读了大量资料,访谈了好多人士。

当初撰写《创投稿》之时,我独立从事VC创业才不久,恰逢有关部门“募资新规”的推出,国内VC/PE行业陡然间面临系统性困难。有鉴于此,我希望通过构思《创投稿》,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希望通过对美国创投市场的研究与借鉴,在普及创投知识的同时,也能给大家带来更加积极的思考,以迎接当下巨大的困难,长远地看待中国创业和投资的未来。

只是,我并未预料到三年后创投市场的形势。今日,国内外资本环境已然巨变,较之以往大不相同。时下正值国家对资本市场进行整顿的时机,而国际环境以及国内舆论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整体而言,较之三年前,我们须承认,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目前处在较为困难的局面。

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原本就很正常。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自然也要服从这个规律。一方面,我们对资本本身的特性及其带来的问题,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创投行业的特殊性,能够认识VC行业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很好地区分发展中问题与持久性问题,在规范好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鼓励创投人士大力扶持国家所需的战略新兴产业,为创投市场和创业家们创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我相信21世纪必将是属于中国人的新纪元,积贫积弱的历史再也一去不返。从事创投事业十几载,我自豪于本人是个中国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有幸能参与到国内创业创新大潮而倍感欣慰。

如果能够抽出时间重改《创投稿》,也许文章效果会更好。可惜创业之后实在太忙,只能将此项工作留待将来弥补。

欲专一行,先通其史。拿破仑建议军人们反复研读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达夫等名将的战史,并效法他们,他说:“这是成为伟大统帅和寻求兵法奥秘的唯一途径!”研究美国创投史,对中国创业创新,能有哪些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篇: 乔治,特曼和罗克:―风投破茧三教父

1972年,瓦伦丁(Don Valentine)离开国民半导体公司,在沙丘路上安营扎寨。此前,他小试牛刀,顺着半导体业上下游,投了几个小项目,赚到一些钱。瓦伦丁自感摸到了投资的门道,决心投身这一行,以度余生。于是他加盟Capital Group,创建了风险投资分部,也就是今天的“红杉资本”。

为了搞到钱,瓦伦丁敲开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大门。年轻的银行家翘着二郎腿,扫了一眼瓦伦丁的简历,轻蔑地说:“抱歉,我们只投哈佛商学院(HBS)毕业的!” 就把瓦伦丁打发了。

瓦伦丁毕业于福特汉姆大学,相当于美国“二本”。在所罗门的耻辱遭遇,他记恨了一辈子。他对哈佛商学院有了特殊的印象,在他主政那些年,红杉不招HBS毕业生。

所罗门银行家并非矫情。那个年代,风投的确是哈佛人的天下

一、女王与捕鲸:风险资本的原始形态

风险资本,顾名思义,就是冒着极高的风险,投资股权的资本形态。这是愿打愿挨的游戏,投资人付出资本,创业者获得之,双方遵守严苛的约定,你情我愿。即便失败,也两相无怨。一旦成功,双方彼此成就,大恩不言谢!

这种模式极其简单,却威力无比。

风险投资雏形,可以追溯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彼时商人雇用船只,开展海外贸易,船长和船员分得部分利润作为酬劳。Carried Interests即来源于此,意指船只“承载之收益”。

,Intuit,Macromedia,Google等明星企业。1990年代,杜尔是硅谷最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家!也是中生代中,最有魅力、最具创意、最不拘一格的风险投资家。

杜尔乐观,豁达,精力充沛,激情四射。他对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深富洞见,因此杜尔的业绩远超同行。杜尔能力很强,但也自负。

杜尔后来出现两个失误。一是过早以为互联网已经见顶,KP遂在2000年后调整策略,重仓清洁技术,从而完美错过互联网的下半场以及移动互联网。杜尔的另一大失误,是未能建立传承机制。在他之后KP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他本来声望很隆,前几年又因涉嫌骚扰女下属,遭到控告,变得灰头土脸。

杜尔为KP引入了不少合伙人,包括SUN创始人柯世纳(Vinod Khosla)和摩根斯坦利的著名分析师米克尔(Mary Meeker),但都结局不佳。杜尔投资过SUN,对柯世纳有知遇之恩。但是柯世纳非常富有,和杜尔理念不尽相合,最后离开KP,创办Khosla Ventures,专注纯技术领域,很有名气。

杜尔:KP第二代掌门人

杜尔也曾于2010年着力引进米克尔,其素有“互联网女皇”之称。女皇的特长和兴趣是中后期项目,和KP传统强项不吻合,如今也离开KP,自立门户,专注成长型企业。

红杉没有出现KP这类问题。瓦伦丁始终很活跃,他不仅业绩出众,且善于发现人才, 正是瓦伦丁培养和提携了红杉第二代联合掌门列昂力(Doug Leone)和莫里茨(Michael Moritz)

红杉这二位接班人都是移民,个性互补,配合默契。考察创业者时,二人适时演双簧。列昂力总是一如瓦伦丁般的犀利,反复诘问、挑战创业者,测试其内心是否足够强大,观察其品格是否足够坚毅。

列昂力来自意大利,在康内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MIT三所藤校读过书,是个学霸,并在SUN、惠普工作过。他是红杉第二代的灵魂人物,但其投资业绩,不如莫里茨出色。

莫里茨则更有迷惑性,他略显温和,却极具洞察力,他会出其不意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非常深刻,创业者稍不留神就会露馅。莫里茨的深邃和成就,与其记者生涯有关。他是犹太人,生于英国。莫里茨本科在牛津大学学历史,硕士在沃顿商学院完成,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并未立即从事直接的商业活动,而加入《时代周刊》成为记者,驻扎旧金山。

莫里茨也十分敏锐,很早就追踪报道苹果公司,被乔布斯引为知己,一度几乎为老乔御用--- 他可以自由出入苹果,甚至能接近乔布斯的私生活,乔布斯希望他能记录自己的成功。但很快莫里茨身上的英国佬毛病犯了,他看不惯乔布斯抛弃私生女,《时代》周刊将1982年的“年度人物”,由乔布斯更换为苹果电脑。乔布斯和莫里茨彻底绝交,自此再也不相信任何媒体。

为了缓和与乔布斯的关系,莫里茨随后出版《小王国》一书,详尽、深入地透析苹果公司前十年的轨迹,是有关乔布斯生平和苹果历史的奠基之作。2009年,莫里茨希望以更成熟的视角看待乔布斯的成就,重新修订此书,命名为《重返小王国》,其增补的内容回顾和分析乔布斯被驱逐、流放、回归、复兴的整个历程。莫里茨的努力没有见效,乔布斯至死未能与之修好。

莫里茨的才华,及他和苹果的恩恩怨怨,引起了瓦伦丁的注意。莫里茨离开《时代周刊》,短暂创业后,1984年加入红杉,开始了耀眼的投资生涯。瓦伦丁悉心调教,两年后将他提升为合伙人。莫里茨投出的项目包括Google、Yahoo!、PayPal、YouTube、eToys、Zappos、LinkedIn、英伟达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笔者眼中他是迄今硅谷互联网领域最为高产的投资人。鉴于其骄人业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3年册封他为大英帝国爵士。

莫里茨:红杉第二代掌门人

莫里茨也有失手的时候,他投资的送货上门的生鲜电商Webvan,是臭名昭著的投资案例。公司成立于1996年,一度是全美最火的生鲜杂货电商,超豪华投资人包括Benchmark、红杉、软银、高盛、雅虎等,成立三年就完成IPO。烧掉8亿美元巨资之后,Webvan于2001年倒闭,迄今让莫里茨难以释怀。Webvan业务模式和时下国内部分直营生鲜电商十分相似,运营和履约成本极高,生鲜业务在传统商超是用于导流的赔本买卖,一旦成为主营业务,成本问题就很突出。

莫里茨反思过这个教训,几年前又投了另一个跑腿业务,叫做Instacart。Instacart与区域性杂货连锁店合作,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其平台模式可有效控制履约成本,发展的比较顺利,已先后融得16亿美元,覆盖北美广大区域。

同为第二代传人,莫里茨和杜尔一直暗里在较劲。在互联网投资领域,二人不分伯仲。

1994:红杉投资雅虎

投资雅虎奠定了莫里茨的江湖地位。

1994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费罗(David Filo),厌倦芯片设计课题,业余时间捣鼓出黄页网站,叫做雅虎(Yahoo!)。Yahoo!野蛮生长,短短几周日访问量就达17万,网站占用了学校大量带宽,斯坦福忍无可忍,迫其迁出校园。

权衡再三,无依无靠的杨致远和费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决心把网站做成事业。雅虎遂四处寻找合意的投资人。

红杉合伙人莫里茨对此他们产生了兴趣,一想到两位创始人毫无企业管理经验,莫里茨就有些发怵。权衡再三,他还是决定赌运气,投给雅虎100万美金。不久,软银也加入了投资人的行列。

网站红遍天下,有了庞大的流量,1995年雅虎开始销售广告,1996年实现上市。到了2000年之后,雅虎更成为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公司。

2000年,雅虎市值曾一度超过上千亿美金,激励了无数中外互联网创业者。不过,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异常激烈,模式日新月异,不进则退。雅虎的模式太笨重,最近二十年,公司接连在产品方向和资本收购上出现失误,先后错失Google、Facebook和Twitter的投资与并购机遇,没能实现大转型,最终只能落得出售的命运。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作为网络等鲜活案例,揭示了VC职业诱人却又充满挑战的复杂性。投资eBay的凯格尔和新任合伙人贝尔尼,是全书的主人翁。贝尔尼是硅谷最出名的猎头顾问,长期服务KP和各大风险投资公司,加盟Benchmark之后,因为错投了Webvan和另一个项目,一蹶不振出了局。

Benchmark四个创始合伙人倒是名利双收,早早就退休了。二十多年来,期间不断引进的其他合伙人,团队频繁更迭,不断新陈代谢,基金保持着一流的战斗力。Benchmark管理的多只基金,回报超过十数倍,居硅谷之冠。

2005年有两家顶级机构创立,一是First Round,这家早期机构颇有眼光,是Uber的最早投资人,恰如其名。另一家是Founders Fund,由PayPal创始人、《从0到1》作者彼得(Peter Thiel)联合几个朋友创立。

Fund是国内VC同行常挂口上的美国标杆,创始人彼得是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彼得于1998年创办PayPal,两度担任首席执行官,2002年将公司带上市,随后意外地出售给eBay。红杉莫里茨是PayPal的投资人,原本期望公司坚持独立发展,却孤掌难鸣,无力阻止这桩交易,他大为光火,迄今仍在埋怨PayPal管理层关键时刻掉链子。支付是个大生意,如果公司坚持下来,结果也许大不同。

Musk)各自创立的两家公司合并而来,然而内耗和斗争很激烈,出售给eBay可能也是不得已。即便如此,PayPal仍像个聚宝盆,招募和培养了不少顶尖人才,成为创业者的摇篮。在PayPal出售后,他们各奔东西再度创业,相互关系却更加融洽和紧密。这些人创建的企业包括SpaceX、特斯拉、LinkedIn、Matterport、Palantir、YouTube、Yelp和 Yammer等。他们做的很出色,而且彼此团结、相互扶持,能量极大,被一起称作“PayPal黑帮(PayPal Mafia)”。

彼得人脉很广,朋友众多,他是“PayPal黑帮”的头儿。他是德国犹太人,从小移民美国,少年就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他在斯坦福大学主修哲学本科,1992年又获斯坦福法学博士。日后成为金融家,1998年创建PayPal。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犹太后裔,在哈佛读书期间,迷上网络社交, 2004年初创办了Facebook。扎克伯格最早的投资人、合伙人萨维林(Eduardo Saverin)来自巴西,也是犹太人。二人在哈佛犹太学生联谊会(Alpha Epsilon Pi)结识。 Facebook孕育之初,两人各自投入1000美元的种子基金。幸亏萨维林是个富二代,公司在完成天使融资之前,一直都是他和小扎支付公司的营运资金。

2004年夏天,Facebook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就迅速增加,亟需外部注资。公司总裁帕克(Sean Parker)找到霍夫曼(Reid Hoffman)。霍夫曼是LinkedIn的创始人,也曾是Friendster的投资人,社交网络领域的老手。

霍夫曼很赞赏Facebook的创意,然顾及利益冲突问题,他将领投机会拱手让给彼得。彼得个人投了Facebook50万美金,占10%股份,顺势加入董事会,让公司的档次,瞬间得到了提升。霍夫曼和其他一些人跟投了60万美金。

有了彼得的背书,公司的后续融资轻松多了。扎克伯格发挥了他的超常谈判能力,与《华盛顿邮报》及Accel资本不断博弈,终于获得Accel资本的A轮投资。应扎克伯格的要求,Accel掌门人布莱尔(Jim Breyer)亲自加入董事会。扎克伯格的顾问团相当强大,霍夫曼,安德森(MarcAndreessen),康威(Ron Conway),平克斯(MarkPincus)等硅谷大佬,成为他的智囊团。

越是水平极高的董事会,辩论就会越激烈!那些“你好我好”的董事会,注定无法驾驭和成就一家优秀的公司。Accel的老大布莱尔亲任董事,是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幸事,他在产品战略、收入模式、团队建设、文化塑造等各方面的标准,都非常之高;他在董事会常常发起讨论、倡导思辨,是Facebook最具建设性的投资人。

Facebook的A轮融资,本来红杉有机会,合伙人莫里茨(Michael Moritz)很感兴趣。但是Facebook总裁帕克上一次受过伤,创办Plaxo时被红杉踢走,留下了阴影,不意红杉再来染指新公司。所以Facebook没把红杉放在心上,和莫里茨见面应付一下了事。

关于Facebook的书有好几本,最为全面和公允者,要数《Facebook效应》,记载了创业前六年的团队分合、融资争斗、产品演变等,笔者写过万字读书笔记,从投资人角度剖析Facebook的早期历程。

Founders Fund 以投资尖端科技著称,然而其打法属于非主流。彼得本人也有反主流的特质,他在2016美国大选中独具慧眼,率先支持特朗普,招致科技界的批评,选后极力撮合特朗普和科技界握手言和,在硅谷引起广泛讨论。

彼得最具争议的,是他针对Gawker Media的报复行动。Gawker Media开罪彼得,皆因它曝光彼得的同性恋身份,很多名流都深受这家八卦网站之苦。彼得寻找一切机会报复这家媒体,据说他暗中资助同样怀恨的摔跤手霍根(Hulk Hogan),发起针对Gawker Media诉讼,想要让它彻底关门,科技和媒体界对此议论纷纷。

a16z则是最新蹿红的硅谷VC新贵,是Benchmark的“死敌”。基金由网景创始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网景副总裁霍维茨(Ben Horowitz)联合创办。

这二人离开网景后,合创了Loudcloud,再以16亿美金卖给惠普。在2005年后,他们作为天使投资人,合投过很多案子,因为赌中Twitter赚了不少钱。2009年,二人决定联手,全职从事风险投资。他们发起AndreessenHorowitz,为了好记和有趣,乃将名字简化为a16z,表示首尾字母a与z之间,还有16个其它字母。

a16z不光名称独树一帜,打法更是别出心裁。两位技术狂人喊出惊天动地的口号:“软件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这只是一个营销符号而已,基金的投资策略,与此并无多少关联。

Firm)的组织形式,来运作a16z基金。这个想法,最初是源自他们的痛苦经历。经营Loudcloud时,Benchmark是公司的投资者,负责此案的格利认为安德森与霍维茨只懂技术,不擅营销和运营,一心想给他们安插个CEO。格利并未得逞,但刺痛了二人。硅谷职业经理人市场很发达,投资者更换CEO司空见惯,安德森和霍维茨一心希望,a16z可以纠正这种“错误”。

安德森和霍维茨研究了风投历史上数得上名号的VC公司,琢磨如何才能颠覆这些人。他们注意到专业服务型企业,诸如投行、律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猎头公司等,在很小规模的时候,多为个体户,主要靠合伙人的专业能力单打独斗,与风险投资的通行做法十分相像;但随着业务增长,这些专业服务型公司逐步增加其它专业领域的人才,能力更立体,服务更全面。二人进一步请教Loudcloud的前董事John Donahoe,这位猎头公司的大老板,给了他们不少启发。他们坚定了信心,笃定专业服务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值得引入VC业。

如今观之,a16z的标新立异之处,在于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市场营销,高调示人,吸引眼球; 二是打造“综合服务型投资公司”,编织一个全面、高效的人脉圈,向被投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增值服务,帮助CEO更好、更快地成长,而非将其革职、简单替换了事。

a16z高度注重媒体公关。Benchmark实在太有名,a16z提高曝光度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和之对着干。Benchmark的老将格利,多年来反复警告硅谷VC,不要付出过高的投资成本,估值应当控制在合理水平。在格利看来,a16z这种不计成本的估值方式,会拉低硅谷VC的回报水准,VC行业毕竟是个高风险生意,他说:“可能需要好多年,我们才能知道哪些商业模式是真正可行的”。

安德森则大唱反调,a16z对初创企业掀起的热潮无比乐观。他有一次还对格利冷嘲热讽,说他是身边的“纽曼”(喜剧Seinfeld里那个聒噪的邮递员)

安德森和他合伙人鄙视Benchmark的短小精悍的打法,a16z要反其道而行之,以规模取胜。a16z规模大,打法凶,狼性十足,不拘泥估值,同行若是遇到a16z,只能认倒霉。

a16z的自身定位很奏效,短短三年基金规模就从3亿美金扩大到23亿多美金。但是他们的业绩,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提升。风险投资人讲究师徒传承,需要手口相教才能学到技艺,因此正轨军和野路子,玩法非常不一样。好比学下棋,最好跟着聂卫平。可偏偏世上有人不以为然,试图用工业化、流水线方式颠覆传统VC,结果必然很糟糕!

a16z运作十年,管理规模已达百亿美金级别,投资业绩并不能检验“综合服务型投资公司”的有效性。可以说,迄今没有一家大牛公司是主要由a16z捧红的,同期Benchmark却捧红了Uber、Dropbox、Twitter、Snapchat、Instagram、WeWork等。

在中国,a16z有不少效仿者。既然a16z的打法并无明显优势,国内的徒子徒孙们,提供所谓综合性服务,这种玩法是否有效,我是始终怀疑的!

四、USV:纽约新的VC人

风险投资原本就源自美国东部,到了1970年代后,重心就转向了硅谷,顶级VC大部分位于湾区,西部VC不断创新,涌现新的VC基金,而美国东部地区犹如死水一潭,直到纽约的USV创立,才扭转了这一局面。如今,大牌VC无不在湾区设立办公室,找找存在感,唯独USV不食人间烟火,在纽约城独来独往。

威尔逊是老牌VC选手,从事投资数十年,他毕业于MIT机械工程系和沃顿商学院,曾在一家名为Euclid Partners的二流基金工作九年。到了1996年,互联网开始之际,威尔逊和咨询师科隆纳(Jerry Colonna)创办了Flatiron Partners基金,专做互联网领域的跟投,一度取得不俗业绩,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而灰飞烟灭。痛定思痛之后,他拉上贲汉,重新出发,创办了USV。

威尔逊: USV创始人

贲汉履历相对简单,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政治学本科毕业后,1973年起一直在AT&T和贝尔实验室工作,后来成为AT&T风险投资部门负责人,2003年加入威尔逊新起USV这个小炉灶。

USV主基金主要投种子轮(相当于国内的天使轮)和A轮,另设跟投基金(Opportunity Fund)专注后续轮次和中后期项目。USV每支主基金投20到25个企业,希望二三个项目成为独角兽,并努力维持股比在15%到20%,以至少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估值退出,获得数十倍以上的超高回报。

USV是名川资本效法的榜样,其投资逻辑很特别,并不专注具体的赛道,而是强调“主题驱动”(Thesis-driven)的投资策略,确切说,他们寻找基于网络和技术驱动,具备网络效应的项目。

和Benchmark、a16z相似,USV也很高调。威尔逊俨然是个意见领袖,经常对科技和公共事务发表看法,他的博客,注册了一个用户名为“trying Twitter(试试Twitter)”的账号,然后发送了他的第一条推文。

虽然Twitter大热,公司对于如何变现,毫无概念,投资人普遍很谨慎。雅虎开了1200万美元的收购价,埃文嫌低拒绝了。日益看清Twitter的威尔逊,开了2000万美金估值,投资500万美金。埃文和杰克这才同意了,他们喜欢USV,全因威尔逊毫不关心Twitter如何能赚钱,告诉他们慢慢来!此后,Spark、贝索斯、Benchmark、IVP、KP、DST等先后注资,公司蒸蒸日上。

Twitter革命了信息编辑和传播的方式,重塑了名人、政客、企业的沟通方式。特朗普是Twitter的死忠用户,圈了很多粉,大嘴巴总统每天要发很多推文,好像手就黏在手机上。随着广告模式的建立,无所不在的Twitter获利了。

Twitter的崛起,不是每个大佬都买账。彼得(Peter Thiel)揶揄Twitter说:“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彼得在Twitter上,只放置了一条旧消息,那是《从0到1》的宣传封面。他认为Twitter团队烂到了家,是其商业创意才让其活到了今天;相比之下,Facebook最初产品一般,但团队极棒,学习能力强。

但是彼得的观点带有偏见,作为Facebook的投资人,他缺乏公信力。彼得对Twitter的态度,并无紧要。Twitter仍旧成为陌生人社交和发声的强大平台,公司2013年上市,为USV第一期基金带来11亿美元的回报,等于其基金总规模的近10倍。

Y Combinator(简称YC)孵化器也是硅谷一绝。孵化器几乎是美国VC行业独有的现象。最著名的孵化器,当属YC,由保罗(Paul Graham)于2005年创立。

YC的做法是每年两次从各地选秀,将处于种子阶段的优秀项目团队,放到YC硅谷孵化器集训,并提供一定的种子资金。此类集训每年举行两次,每次为期三个月,集训期满即获得知名VC投资的团队,YC将予追投。YC的毕业秀冠名为YC DEMO,近年成为美国风投界的盛事,很多投资人亲临现场抢投项目,可通过视频直播远程观看和投资。

YC孵化过Scribd,Reddit,Airbnb,Dropbox,DISQUS,Posterous等众多明星项目,不过近年来尤其是Paul Graham退休后,YC风头似有减弱,这可能和移动互联网到了下半场、行业整体创新乏力有关。

在我们国内,创新工场是最早的专业级孵化器,可惜后来转型为VC,没有坚持孵化模式到底。创新工场之后,再也没有出现YC一级的顶级孵化器了。如今,国内大部分孵化器,模式和YC相去甚远,本质不是孵化机构,没有能力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支持,而是二房东角色更浓,此模式的可持续性和价值争议极大。

有趣的是,陆奇离开百度后,人们以为他已经淡出国内,没想到他会加盟YC,创立YC中国,以崭新的身份卷土重来。小木屋图书是YC中国遴选的首批六个企业之一,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馆和虚拟出版商,也是名川近期果断出手的项目,业务别具特色。

六、美国政府扶持创投的新政策

1970年代到198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业陆续取得突破,到了1990年代美国经济在风险资本的刺激下更是突飞猛进,取得诸多重大成果,这都得益于美国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断调整。

其一,资本市场。1971年Nasdaq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亦为风险资本提供了优质的退出途径,缩短了投资周期,提高了回报水平,调动了美国风投产业的积极性。

其二,资金来源。1978年美国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中“谨慎人”(Prudent man)规则的修订,打开了养老基金对风险投资基金注资的闸门。在此之前,受限于“谨慎人”规则,养老基金不能投资于风险较高的新兴小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VC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多为个人、政府和少数银行和保险机构等,尚未形成机构化出资。修订后的“谨慎人”规则,允许养老基金投向风险基金。自此,养老基金成为风险资本的最大的资金来源,并且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竞相效仿,成为VC基金的出资人。可以说,ERISA法案的修订,是迄今对风投业影响最大的政策调整。

其三,税收优惠。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税收改革法案》,将资本利得税由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朗普先生的房地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