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如何避免农业经济衰退的?

刘玉婷 陈泮江 宋淑玲 车呈瑾

要: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资源优化组合以及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山东省淄博市是全国首批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地市之一。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对淄博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优势背景、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示范园区建设、培训宣传、项目投资及政策扶持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探索出近年来淄博市各区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模式,并对淄博市未来循环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提升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促进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循环农业;首批;技术推广;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项目编号:2110402)

作者简介:刘玉婷(1989-),女,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环境保护。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1]。其遵循“3R”循环经济原则[2],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3]的循环流动模式,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4],是一种绿色、开放、共享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强调:“要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5]。”

2007年,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草原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功能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整市推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3]。山东省淄博市作为全国10个重点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6],将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作为重点农业工作,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等循环农业示范建设[7],极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淄博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淄博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情况

1.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优势背景

淄博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地形南高北低,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南部地区紧靠沂蒙山区,以丘陵和山区为主,耕地少且为中低产田,丘陵、林区较多,经济发展较慢[8,9]。淄博市作为组群式城市,城乡结合面广,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其农业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由北向南分别为北部平原的粮棉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中东部地区的蔬菜区、南部的林果山区[10]。

2007年,淄博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的10个地市之一[6],经过近几年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市已经逐步形成南部山地农林农业区、中部城郊休闲农业区和北部平原粮食农业区3大循环农业功能区[8]。其中,南部山地农林农业区以发展林果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业为主,如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11]”、“猪沼菜”以及休闲观光型乡村清洁生产生态模式;中部城郊休闲农业区大力发展城郊生态循环农业,主推秸秆养藕、蔬菜大棚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以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串起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生活能源、农田用肥的循环链条,形成种养加产业共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北部平原区地势平坦,是全市粮食的主产区,积极推广粮食作物高新技术集成示范,环境友好型种植,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技术,实行蔬菜秸秆过腹还田,大力推进秸秆养畜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有特色的高效益农业转变。

1.2 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至2020年底,淄博市将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大幅提升科学用药水平,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2015年,淄博市农药使用总量为1043.52t,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药使用总量降到859.2t,比2015年下降了17.66%,全市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3.75%,农药使用减量化作用效果明显。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淄博市实现了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计划。2015年,淄博市化肥用量為9.71万t,2018年下降10.5%,2019年下降15.8%。全市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4.64%,初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通过开展循环农业园区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淄博市建立了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开展了矿物油、杀虫灯、色板、食诱剂、捕食螨等物理、生物技术防治苹果、黄桃、草莓、蔬菜等虫害及木霉菌防治病害的示范。共建立农作物绿色控害示范基地193个,其中果树示范基地73个,蔬菜基地118个,其它作物基地2个,示范面积达。在临淄建立起6.67hm2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示范区,综合开展丽蚜小蜂和生物菌剂(球孢白僵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等)防治蔬菜病虫害试验和熊蜂授粉示范,并取得明显成效,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防效显著,减药控害效果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市绿色防控面积达hm2,覆盖率已达到65.4%。

通过配套建设微灌设施,将施肥和灌溉同步进行、一体化管理,淄博市在全市范围内示范推广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该项技术可节水40%以上,节肥30%~5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2016年,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仅为;2017—2019年省级财政投入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项目资金40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水肥一体化资金900万元,3a共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其中,果树新增面积,蔬菜新增面积,粮田新增面积,茶叶花卉等作物新增面积673.33hm2。通过在淄博市各区县示范园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焚烧处理,而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則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主要采取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方式以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2]。淄博市财政每年投资1100万元左右,带动各区县财政投入4000万元以上,按照“行政推动、财政扶持、群众参与、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原则,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大力扶持秸秆转化利用企业,研究开发秸秆转化利用技术,创新推广深耕秸秆还田、秸秆青贮养畜、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养菇、秸秆养藕等技术模式,建立了一批示范典型[10],其中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淄博市依托各类种植养殖基地和已建成的沼气村、沼气工程,围绕沼渣沼液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了“畜—沼—果(菜)”等循环农业模式。将在沼气池中发酵好的畜禽粪便进行再处理,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代替化肥和农药用于果树及蔬菜的种植[12]。全市“畜—沼—果(菜)”模式超过1万个。近几年依托省市财政补助项目,在5个区县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核心示范区建设,通过在设施蔬菜及水果上开展基施沼渣、追施沼液、叶面喷施沼液、沼液涂干等技术与方法,沼渣沼液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7]。2013—2018年,5a项目期间累计推广使用面积,消纳沼渣沼液56.21万t,实现经济效益30483万元,节省了化肥农药开支,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改善土壤养分平衡和土壤理化性质,同时蔬菜水果产量平均提高11.9%。

2014年,淄博市承担了农业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建立起2处蚯蚓产业化养殖基地,并联合淄博瓦力、淄博蚓之行等公司建立示范点,推广蚯蚓转化处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其中,淄博瓦力蚯蚓养殖有限公司2.67hm2养殖规模基地年消化秸秆可达4万t,构建了“农业废弃物(牛粪、蔬菜秸秆)—堆沤发酵—蚯蚓养殖处理—优质有机肥—蔬菜生产”技术模式,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处理畜禽粪便20.95万t,作物秸秆9万t,覆盖作物种植面积5200hm2,生产蚯蚓1062t,蚯蚓粪有机肥7.86万t,共产生经济效益10494万元。利用蚯蚓转化处理农业废弃物,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了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

2013年,淄博市通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尾菜生物处理示范”,以黄粉虫养殖为核心环节,示范推广尾菜生物处理技术,构建了“蔬菜尾菜的收集—分拣—微生物腐解菌剂应用—昆虫饲料加工—昆虫养殖—昆虫蛋白—畜禽饲料、虫粪有机肥生产”的蔬菜尾菜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实现了蔬菜尾菜高值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市共建立起3处黄粉虫产业化养殖基地,联合淄博科通建立“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推广黄粉虫处理蔬菜尾菜技术,有效推动黄粉虫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厨余垃圾及蔬菜尾菜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转化处理。项目实施3a共处理4.2万t蔬菜尾菜,发展973个黄粉虫养殖户,实现增加社会效益3185.2万元。

淄博市目前共有5家地膜大型生产企业,年地膜生产总量为10.45万t,2019年地膜使用量为833.85t,覆盖面积。随着地膜推广使用年限增长,地膜残留危害逐渐显现,农作物收获后地膜残留于表层土壤中,破碎严重,回收难度大,造成了土壤残留污染。自2015年以来,淄博市大力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组织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试点建设,分别在临淄区、沂源县和博山区建立马铃薯、山药及花生等作物全生物降解地膜试点面积17.33hm2。2013年,沂源县承担国家农膜综合应用项目,扩建废旧地膜加工点一处[7],回收点建设库房640m2,硬化450m2,购置称重设备等设备11台(套);加工点建设加工车间库房等土建工程1400m2,配套其它附属设施,购置仪器设备26台(套),年地膜加工颗粒能力达到568t。

1.3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概况

1.3.1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总体概况

2012年,淄博市根据发展规模、模式特点、带动效应等从全市评选出31家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2015年又评选出30家,全市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共有61家。各类园区开发利用面积达到,生产经营收入突破7.6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7万人。

1.3.2.1 沂源县“生态高效种植—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园——清珍源合作社

清珍源合作社主推“肉鸭—沼气群—果蔬”模式,引领社员走“畜—沼—菜”、“畜—沼—果”[13]生态循环农业道路。合作社在养殖区建设20余个沼气池,将鸭粪就地转化,生成沼气;同时与当地200余家种植户签订合同,为种植户提供免费的沼液灌溉蔬菜;蔬菜收获时合作社再用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回收,种植过程中杜绝使用一切农药和化肥,形成了“养殖场+沼气+基地+农户+标准”的循环农业模式,集种植、管理和收购为一体,彻底让种植户成为“甩手掌柜”,让废弃物“华丽转身”,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

1.3.2.2 桓台县荆家镇以沼液沼渣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荆家镇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

桓台县荆家镇形成了以沼渣沼液为纽带、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的现代农业集成试验示范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部分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投入户用沼气池,并由镇政府免费进行沼液沼渣集中回收,为沼气用户提供“全托式”沼气服务。该服务联结农业废弃物和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將沼液、沼渣应用于种植业,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沼气服务产业链。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代替部分生产用化肥和农药(可节约化肥5袋约300元·667m-2),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产量;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同时又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关键技术措施,具有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

1.3.2.3 蚯蚓养殖处理废弃物生态循环示范区——蚓之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蚓之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推农业“废弃物(牛粪、蔬菜秸秆)—堆沤发酵—蚯蚓养殖处理—有机肥—蔬菜生产”技术模式。建设有6.67hm2蚯蚓养殖示范基地,进行规模化养殖,可为分户养殖提供蚯蚓种源,每年可消化秸秆3.33万m2,解决约333.33hm2蔬菜种植地的秸秆,同时收集利用蚯蚓粪便作为肥料。公司将蔬菜秸秆回收后粉碎发酵,作为蚯蚓的饲料进行蚯蚓养殖;采用自然光照法进行蚯蚓的采收,收集后的蚯蚓进行清洗、发酵、过滤、防腐,用于制作有机肥的原料、药用、制作蛋白饲料及提炼SOD等;同时收集利用蚯蚓粪便,少部分蚯蚓粪经过筛、紫外杀菌后进行出口或作为药材销售到制药厂,大部分蚯蚓粪经处理后销往各蔬菜生产基地,作为基肥、追肥、栽培基质及生物有机肥等使用,能有效抑制植物土传病害,改善作物品质、口感,降低硝酸盐含量。

1.3.2.4 黄粉虫产业化养殖加工生态循环基地——山东科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科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农业废弃物为饲料原料进行黄粉虫的养殖生产,是目前循环经济模式下实现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处理技术之一,主推“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分拣—微生物腐解菌剂应用—黄粉虫饲料加工—黄粉虫生产—虫粪沙有机肥—蔬菜生产”模式。年转化处理原辅材料麦麸达240t,农作物秸秆达120t,蔬菜废弃物达600t,直接消除了原料携带或潜伏的病虫源,减少腐烂变质对环境的污染;年产黄粉虫微波干燥虫体30t,用于出口贸易或加工成畜禽饲料,实现月产值11万元,副产虫粪、虫蜕及淘汰成虫、死虫等产值达1万元;目前用工人员达到70余人,均为妇女、老人等半劳力资源,为其提供了适合的工作就业岗位。

1.4 开展宣传培训调动各方积极性

自2015年以来,淄博市建立起区县、乡镇、村3级技术人员培训网,采取课堂培训与田间实地操作培训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农民直观、动手操作能力。各区县循环农业宣传培训达到172次,举办各类技术现场会30余场次,培训发放宣传材料数量7840份,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推广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提升了农民对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的认识,正确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极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及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1.5 加大项目投资及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农业建设。近年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如,博山实施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财政补贴资金120万元,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有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沂源县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总投资金额4300万元,补贴40%·667m-2,每个基地最多可得10万元,提高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劳动成本;实施大型沼气工程项目,规模,投资金额330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150万元,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大气污染,促进了农业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资源优化组合以及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近几年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技术模式的推广,淄博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农业建设服务体系,发展形成循环农业3大功能区域格局,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效果显著。

以沼气建设、生物转化技术等为纽带的秸秆多元化渠道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使其变废为宝;实施秸秆禁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集中推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治理农村“三大堆”(柴堆、粪堆、垃圾堆),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环境质量;推行秸秆还田、沼渣沼液利用和有机肥替代模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秸秆向饲料的转化利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向特色有机农业转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推动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以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能为突破口,推行节约型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

目前,淄博市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已经形成各行各业各部门积极参与循环农业建设的良好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理念和空间。

3.1 传統循环农业模式转型升级需要加大运用现代技术装备

在循环农业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快粮食、蔬菜、果品、畜牧等农业主产业中现代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设施的应用,通过嫁接循环链条,集成配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起适度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分工服务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2 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从而强化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

发展多功能型现代循环农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合资源、整合技术,形成整体协同效应,在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基础上,着力推出一批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培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经济载体,打造一批多功能型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

3.3 健全完善的多元投入机制和多资金元化投入方式

按照“国家投一点、地方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循环农业产业,并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及其它专项开发等结合起来,变单项建设为综合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发挥综合效益。

3.4 加快产业融合,发挥循环农业多功能型效益

目前,循环农业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14],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必须充分发挥其生产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示范功能,推动生产要素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中的循环,与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联动发展,打造共有品牌,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循环农业多功能型效益。

[1] 曹俊杰,高峰,孙智勇.农业多功能性视域下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问题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生态经济,2014,30(06):117-121.

[2]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01):47-53.

[4]赵立欣,孟海波,沈玉君,等.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种养循环农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8):1-10.

[5]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N].农民日报,(001).

[6]韩葳,曹俊杰,侯文江.小清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19,13(01):26-30.

[7]韩洪锋,刘琴,薛建萍,等.集成推广循环农业新技术,推进农业创新发展——淄博循环农业现状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3-16.

[8]尹德明,陈泮江.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18-122.

[9]尹德明,陈泮江.依托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经济[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06):51-54.

[10]尹德明,陈泮江,张汝峰.淄博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的探讨[J].当代生态农业,2010(Z2):9-12.

[11]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3):46-50.

[12]王隆.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3]尹德明,陈泮江.山区县域果菜循环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探讨——以淄博市沂源县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02):37-41.

[14]冯光,杨艳,王卫,等.淄博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36-37,117.

(责任编辑 周康)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
2.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度
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相应的位置,不能
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光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15分)
第Ⅰ卷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读“某地经纬网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1.图中乙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2.甲、乙、丙、丁四点相对位置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乙点的正西方向
B.乙点位于丙点的西北方向
C.丙点位于甲点的东南方向
D.甲点位于丁点的西北方向
第24届冬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20日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图2,其中①②③④四点示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位置)”,完成3-4题。
3.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置在(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4.冬奥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A.昼变长夜变短,昼长于夜
B.昼变短夜变长,昼长于夜
C.昼变长夜变短,昼短于夜
D.昼变短夜变长,昼短于夜
图3是山东某中学鸟瞰示意图,该中学位于书香路以西。读图,结合所学和生活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5.夏季,该中学教职工为了避免阳对车辆的照射,最好将车停在哪个停车场(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当地人出称之为“地溶”,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建造需选择在平组的上地上向下挖6-7米深,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溶洞,图4为某地地坑院景观图,图5为某黄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国答6-7题
6.图S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7.图5中,丁地和甲地的高差可能为(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的南部,是我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图中澜沧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B.自东向西注入印度洋
C.全年水量季节变化小
D.该河三角洲附近人口稀少
9.下列对于三江源地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三江源地区降水量丰富,使江河水量稳定充足
C.湖泊和沼泽对河流的流量起着重要的天然调蓄作用
D.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进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海南省搭建了琼台基地等交流平台。下图为海南岛和台湾岛的位置及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海岛相比,台湾岛()
11.琼台两地农业合作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水热条件充足B.地形类型单一
C.育种技术先进D.海上交通便利
12.“四合院”是传统北京民居的代表,关于四合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合院房顶的坡度都很大,利于雨季排水
B.四面建房为了增加居住面积,生活更舒适
C.承载着传统文化,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保护
D.四合院占用土地多,应拆除建设高层楼房
右图为非洲某国家进出口贸易饼状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读图分析,该国的经济特征是(
C.以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为主
14.该国贸易模式对本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C.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D.有利于解决贫困问题
15.对于山东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陆地的最东端
C.主要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16.读澳大利亚和巴西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利用图中信息描述两国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至少三条)
(2)据图分析巴西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方位),分析亚马孙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3)澳大利亚乙地人口
(稠密/稀疏),其原因是
(4)图示两国都大量出口农矿产品,但澳大利亚属于
(发达/发展中)国家,我国从两国进口的铁矿石主要通过
(5)当淄博放暑假时,澳大利亚甲地的气候特点是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湖南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
带,境内通航河道众多,几乎贯通全省。近年来,湖南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兴水利,在江河建设水库、建坝发电等。
(1)湖南省主要位于长江的
中游地区,地跨我国地势的
(2)根据材料描述湖南发展水运的优势自然条件(至少三条)
(3)湖南是我国农业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据材料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因素方面分析湖南种植水的有利条件
(至少两个方面)(2分)
(4)近些年,洞庭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洞庭湖的调蓄面积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退田还湖带来的意义。
(5)据图分析湖南水电站多在
(东部/西部)选址建设。(1分)
(6)湖南自然灾害频发,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种其易发的自然灾害
18.从北京到新疆,京新高速几乎横穿大半个中国,加强了我国北方东、中、西部的联系,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交通要道。京新高速见证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致富奔小康。读京新高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据图描述京新高速沿途主要经过我国哪些地形区
(2)A地是我国西北重要的
灌溉农业区,其农业发展的水源主要依靠
山脉的冰雪融水,B地位于
(3)沿高速一路向西,农业类型由
业,造成农业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京新高速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意义
(5)京新高速沿线主要经过了哪些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4月29日,乡村振兴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公布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乡村振兴促进法回答记者提问,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给予详细解析。  

  问:如何理解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主任王瑞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

  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问:能否介绍一下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主要特色及其亮点?

  王瑞贺: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整体部署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制度举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要求,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制度政策体系。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将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贯穿法律始终,真正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和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问: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方面有哪些规定和体现?

  王瑞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规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障成员从集体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

  在乡村治理方面,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明确要求,从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培养高素质农民,统筹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各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乡村建设方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严格禁止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采取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问: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请问乡村振兴促进法对此作出哪些规定?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长王乐君:首先,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纳入法治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次,为解决“两个要害”提供法律支撑。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耕地和种子。法律规定国家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要求各省(区、市)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定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同时,法律明确,国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生物种业科技创新等。

  再次,强化“三保”,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保”就是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法律规定,国家实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采取措施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并专门明确,分品种明确保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第四,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也就是新“三品一标”。乡村振兴促进法对推进“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对农业投入品使用作出限制要求,规定不得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  

  问: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请问乡村振兴促进法对此作出哪些方面的规定?

  王乐君:乡村建设行动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

  规划引领。明确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同时,针对个别地方合村并居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规定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

  建强硬件。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管护城乡道路、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各方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广卫生厕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抓好软件。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健全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培育服务机构与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乡村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水平,支持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等。

  保护传统村落。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展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采取措施防御和减轻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鼓励农村住房设计体现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等。  

  问: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请问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后,农业农村部门将如何推动其落地实施?

  王乐君:农业农村部将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做好法律的贯彻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加强学习宣传,强化法治思维。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做好法律的宣传实施、辅导解读工作,指导和帮助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各类主体准确理解把握法律相关规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将以法律公布实施为契机,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强化制度配套,落细落实任务。农业农村部将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能职责,结合制定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同时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制修订粮食安全保障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指导地方加快有关农业方面的特色立法,因地制宜配套制定乡村振兴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将法律确定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要求等转化为可操作、能考核、能落地的制度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促进合力。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同时,法律赋予农业农村部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国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的法定职责,为此,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各司其职、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