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刺激房地产的泡沫?


  在国土部、国资委、银监会等多部门相继表态收紧相关领域的土地政策后,更严格的调控措施有望跟进推出。国土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公布了《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论坛昨天在北京举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会上表示,中国银行业有世界上最严格的敞口要求,银监会密切监测资产泡沫,例如房地产泡沫。刘明康表示,已经注意到国内资产泡沫风险所带来的挑战,银监会目前密切监测资产泡沫。


 今年,住建部将加大对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手段约束不合理的住宅消费。前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首场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直言,我国住房消费中存在部分超前、过度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昨日披露的首份提案称,应抓紧研究制定在我国开征物业税的方案,并建议将税的名称表述为“房地产税”。首先,1994年财税改革形成分税制框架后,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办企业和粗放扩张GDP,过于依赖“土地财政”收入。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表示,住房保障问题已经在今年的国务院立法计划里明确规定。他透露,《住房保障法》今年出台的把握性不大,他们会积极工作,力争今年形成并和人大一同研究这个问题,上报国务院,解决大家反映的住房保障问题。

坐等楼市“崩盘” 不如一起化解

当“楼市崩盘论”为社会各界广为讨论时,也许很多人在思考楼市真的出了问题;当楼市泡沫严重警告被国土部发布时,很多人在思考中国楼市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当从中央到地方重拳出击调控楼市却收效甚微时,很多人在思考楼市究竟怎么调控,调控未果的症结何在?化解楼市泡沫,破解楼市难题,需要你的参与!

[万有经济学原理 网友] 房价降不下来的原因很复杂
  人民币在国内不断缩水,刺激购房保值; 中西部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中西部失血更加落后,落后又刺激劳动力流失, 涌向城市的劳动力,造成需求压力,推动房价上升; 先富起来人要保值,不断购房或者炒房保值增值; 实体经济的钱涌向房地产寻求盈利; 土地财政老问题这许多的因素,不是单纯财政政策或金融政策能够解决的。

[yq5203 网友] 楼市调控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财政
  楼市调控在地方政府层面遇阻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财政。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日推出的《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大盘点》显示,去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1.5万亿元。其中,国内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比2008年增加140%。“卖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宝宝乐 网友] GDP主宰一切 楼市泡沫必然出现
  虽然我国的经济模式与欧美等国家不一样,但是总的经济规律是一样的。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冒功激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上到下迫切需要的都是GDP数字,数字主宰了一切。更可悲的是我们的GDP数字一半甚至更多都是依靠房地产业绩支撑,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无视房地产的暴利,或者在背后充当了推手的作用,从而激起了如此多的泡沫。

[天行健一世 网友]合理调控 高房价必被遏制
  高房价必被遏制:一、政策在遏制高房价,这已成共识;二、银行关注房地产泡沫,不会给高房价提供资金支持;三、民间资本有去处,国家降低了民间资本进入较为保险社会公用事业的门槛,5000多亿的民间资本将转向较为保险社会公用事业;四、地方政府的债务可通过拍卖地方国资来偿还,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不会因低价下降而爆发。

[zxcvbnm 网友]中国楼市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绝不会重蹈日本覆辙,我国现有的空置房还不够涌进城来租用,虽说人们手上有很多的存量房,但是如果他们要出手或者要便宜租出去,那是很容易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够,因为现在我们还有1.2亿多的80后90后的人在城市里需要大量的房子居住,还没算经后城市化要化4 5亿人口进城,简单的一个账还需要一亿多套房子供城市化,工业化。

近期各地方房地产政策一览

今年武汉市将投资10亿元,新建廉租房1万套,并降低廉租房准入门槛,开展租赁房试点。

杭州江干区丁桥的联合·格里,在杭州市房管局执法人员的监督下,正式开盘。此前,该项目由于领出预售证后没有按规定在当天开盘,受到房管局查处。

杭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继续营造良好的住房消费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等。

宁夏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品房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已备案商品房6个月内不得涨价。

合肥市土地交易今年实施新规定,拍卖、挂牌的土地均须标明开工、竣工日期,开发商延期开工可能被收回土地使用权。

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土地出让管理的通知》,今后土地出让金的首付比例将严格提高至50%,同时,对出让地块的面积也做了限制,南京市区(包括江南八区及江宁、浦口、六合三区)不得超过20公顷。

银川市对《银川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廉租住房暂行规定》有关内容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实物配建廉租住房建设成本抵顶标准,由原来暂定的市区2000元/平方米,分区域细划,并分别调整为西夏区3000元/平方米,兴庆区、金凤区4000元/平方米。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最新政策,明确人均住房面积小于33.4平方米、再次购房,为购买"改善型住房"。对购买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由80万元降低为60万元。同时,上海对"投资投机性购房"将收紧公积金个贷。

新修订的《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开始实施,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由各区政府负责廉租房的建设、分配和租赁管理;廉租房的物业费由政府承担;廉租房的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主要采取集中建设,或在经济房、商品房和危改项目中配套建设。

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新建两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等若使用太阳能供热,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将享受每平米200元的补贴。

南京市房产局、财政局正式公布了“南京市2010年购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其中对自住型的“首购房”给出了“严格的认定”:必须在南京市区范围内无产权住房,才能获取0.5%的契税补贴。

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中划拨土地处置操作办法》,明确了对于实施国有产权转让的企业,其划拨土地与其他国有产权共同挂牌,成交后分别办理相关手续;规定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挂牌底价应综合考虑土地价值、国有净资、职工安置费用和欠薪费等,由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提出了挂牌转让收入的处置方式,要求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收入"收支两条线",土地出让收入全额上缴财政。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五部门《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税收信贷政策调整、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四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地价、房价过快上涨。

重庆市发布了限制用地禁止用地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增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上海市房管局等五部门发规严控土地供应,确定新一年土地政策基调。包括明确土地首付不低于50%,商品住宅项目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20公顷,分期缴纳全部土地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特殊项目可约定在2年内缴清,土地首付不低于50%。

厦门市出台规定,过渡安置补助费的起算时点为从被拆迁人签署被拆迁房屋移交单,并将被拆迁房屋完整移交给拆迁人之月起,计发过渡安置补助费。停发时点为安置房已竣工验收且具备交房条件的,拆迁人应予公告(或书面通知被拆迁户)交房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上海市工商局和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预(出)售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经适房购买家庭擅自转让、出租经适房时,将被收回购买房屋。

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已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海口地区各开发企业,未取得预售证不得收预订款,取得预售证须10日内售房,不得虚构买卖合同囤积房源。

中央到地方调控楼市力度 今非昔比

2009年末以来,国务院、国土部、国资委、银监会等中央各大部委联合频频出击调控房地产,可谓规模空前,回想2005年、2006年,本次国家调控房地产遏制房价的决心也是空前的。下面就今年几次楼市泡沫政府调控政策的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机后,09年中国房地产的非正常发展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拯救楼市危机已迫在眉睫。

05年“国八条”、06年“国六条”、07年“9.27房贷新政”时

2006年:房地产泡沫膨胀但暂时不会破裂

调查显示,12个城市的购房资金成本/租金比率在2006年初依然略大于1,但这一比率比2005年初上升了11%。

2007年:房价泡沫几时休

社会对高房价的支撑力已近极限。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而央行公布:05年10月末,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平均月供收入比为35%。

2009年四大措施遏制炒房热,严厉打击炒房投机行为

高房价使得开征物业税迅速提上日程,很多人把物业税当成救命稻草,物业税真能遏制房价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京沪深楼市泡沫越吹越大 房价涨幅超GDP五倍

北京09年房价上涨幅度已超60%,而深圳等地也超过这一涨幅。统一按照上涨幅度已经分别达到了50%以上这一低估的房价涨幅计算:三城房价涨幅超过了GDP的5倍。其中上海超过7倍左右。

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为数众多的近邻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这样,和中国关系跌宕起伏、却又相映相照的紧密纠结在一起。

即便只看最近这10来年,在诸多节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剧增之时、中国地产价格一次次飞涨之时,日本之于中国,也总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存在:无论中国对日情感状态如何,理性上却总将日本作为中国发展的镜鉴。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一个持续至今的隐忧:中国能否避免步日本后尘,饱尝地产泡沫破灭的苦果?在2006年、2013年、2016年,这一忧虑不时在公共舆论发酵。

作为经济发展“东亚模式”的开创者,经历了从经济追赶到泡沫破灭完整过程的日本,究竟有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如此重视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又何以隐忧久久难去?

受致力于推动中日交流合作的非盈利机构日本笹川和平财团的邀请,笔者日前赴日采访、参观一周,期间得以与独立经济学者津上俊哉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津上俊哉曾长期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工作,1996年至2000年出任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中日两国经济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在采访中,津上俊哉频繁强调,希望中国不要犯日本在发展中曾经犯过的错误。但在他看来,中国虽然非常重视吸取借鉴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实际上吸取的教训很多恰恰是错的。

中国与其重视产业政策 不如改善经济环境

经济观察报:关于日本经济,中国媒体过去通常的说法是“失去的十年”,但也有说法认为,1990年代泡沫破灭后,虽然日本经济增长并不明显,但通过海外投资而再造了一个“海外日本”,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津上俊哉:日本企业在海外比较活跃,以前被看作是日本产业的流失;现在认为,是请这些企业到海外给日本打工、赚钱回来。日本企业可以在海外设一个公司生产产品、销售,然后把利润拿回来,而未必需要在日本国内生产产品再出口。这不失为一个办法,特别是在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的情况下;否则,在日本勉强维持制造业,利润很低。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日本企业适应目前经济环境、选择的结果就是这样。

经济观察报:在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通商产业省(后改为经济产业省)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你曾在经济产业省工作过,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热烈的产业政策问题,你怎么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之后,产业政策退出了吗?在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津上俊哉:在经济发展非常幼稚的阶段,是可以有产业政策的,因为课题很简单。比如:需要电力、钢铁、煤炭,这时把贷款等经济资源向煤炭、钢铁等特别需要的产业倾斜,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阶段,产业政策还是有效的。不过,这样的发展幼稚期经常时间很短,接下来,就是“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我并不相信政府官员能看准下一个爆发的产业会是哪一个——官僚没有这个能力。

我在经济产业省的时候,负责过几个行业,但很有意思的是,经济产业省特别努力发展的几个产业,结果都是失败的。尤其是石油和飞机制造这两个产业,是经产省特意培育的,但都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

就石油产业而言,因为当时是以美国为主的——当然,也有些欧洲的——行业巨头垄断,这个垄断的力量很难抗拒。所以,产业政策的力度不够——这和日本某种程度上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有时候需要看美国的脸色有关。特别是有战略性的石油行业,不能和电机这样一般的产业相提并论。

就飞机制造业而言,可以看空客的例子。空客由欧洲四个国家合作,现在相当成熟了;但刚开始的10几年,空客的赤字是百亿美元级别的。因为民用飞机,像波音、空客,开发一个机型,比如波音777,订单在500架以前,基本是赤字;超过500架之后,到六七百架,才开始盈利。之前是非常大的投入,日本当时负担不起这个投入;并且,也没有必要为了特定的一个行业投入这么大一笔钱——还有电子、汽车等很多产业需要发展,怎么可以都倾斜在飞机,这就不能说服国内舆论,所以产业政策的力度也不够。还有一个问题是,日本有几家航空生产企业,想让他们形成空客那样的一家企业,很难。大家都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整体合作的、国家的利益。

所以,我对产业政策的看法比较悲观,特别是技术发展的趋势性的方向是什么,只能由“看不见的手”来决定。

经济观察报:既然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告别幼稚期后起不了作用,那政府还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津上俊哉:那就是改善经济环境:尽可能的降低税负、改善法治环境。对企业而言,很重要的是可预测性,所以如何提高可预测性,是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需要做很多。但发展哪一个行业,官僚不能出面。

现在中国每制定一个引导性的产业政策,比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结果全都是产能过剩。所以,在很幼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政策可以做,而中国早已“毕业”了。

中国不会经历日本那样剧烈的地产泡沫破裂

经济观察报:日本经济经历过繁荣到泡沫的完整周期,经济高增长期结束后,往往产生很严重的债务问题;中国经济高增长期的拐点已经到来,人们担心除了债务问题,是否还会连带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津上俊哉:如果社会问题主要是指“就业难”导致社会动荡,这是中国的强迫症。中国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两类:蓝领和白领。对蓝领部分而言,2007、2008年就是拐点——后来工资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什么?就是劳动力供不应求,严重的“蓝领荒”。比如,初中、高中毕业后,在制造业、第三产业就职的十几岁的年轻“90后”劳动力,现在每年大概有1500万、1600万;十年前,这类年轻的“80后”劳动力,每年有2500万,新增劳动力规模现在是十年前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大学的升学率,十年前不到20%,现在是40%,那么,做蓝领的年轻人口差不多只有十年前的一半!劳动力那么迅速的减少,还在谋求7%以上的经济增长,在我看来,这是开玩笑的。中国劳动力供给根本对应不了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所以,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2008年左右就结束了,后来的高速增长只是人为勉强维持的——代价就是目前的高负债。

就白领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有的也很难找到好的岗位,这在将来会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以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能解决吗?我觉得不行,解决方法肯定不是以投资为主、以高负债为主的维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我听说,中国现在的大学生不一定要找到大企业的岗位,认为与其那样不如自己创业。所以,白领要做的事情的内容,比十年前有很大变化。

经济观察报:除了你刚才提到的高负债问题,汇率和房地产是中国人当前比较关心的问题,日本20多年前在汇率和房地产方面经历过很大的震荡,在这些方面你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津上俊哉:我不相信中国会经历像日本20年前那样剧烈的地产泡沫的破裂。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一级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而且卖方只有一个:地方政府。卖方垄断的市场,很难泡沫破裂,至多是有价无市。所以,中国的市场调整应该会是花很长时间慢慢来做。

日本的土地价格,以1992年为100,8年后的2000年是25,跌了75%!这就是日本的泡沫破裂,中国的土地市场不会经历这么剧烈的波动、破裂。但是,这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市场调整需要很长时间,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病要治愈,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日本虽然从100跌到25,很痛苦,但是这意味着调整结束了,调整结束后日本就有了“REIT市场”——以房地产投资收益做的金融产品。因为以前日本土地非常贵,不能以房地产投资收益做金融产品——成本很高,收益很低,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土地价格跌下来后,房地产投资的成本跌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可以做这种金融产品了。所以,泡沫破裂接下来日本的金融产品非常发达,这是坏消息之后的好消息。但如果市场调整很慢,就不能期待这样好的效果。

经济观察报:有什么办法迅速结束这个调整期?

津上俊哉:问题是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个痛苦的时间。

经济观察报:征收房产税,能抑制、挤出地产泡沫么?

津上俊哉:中国以前没有房产税,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稳定的税收来源——很多国家地方政府都有——只有和中央政府分成的一些税收。这样税收的来源与结构导致地方政府变相的行动。

所以,从这一点而言,引入房产税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这样做。因为中国以前有很高的土地价格——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把几十年的土地税收以拍卖价格的形式一次性拿回来了。现在政府引入房产税,那意思是,我们要付两次土地税收吗?所以,房产税征收难度很大。如果中国真的要收房产税的话,就不应该让地方政府那么炒高地价。

不彻底处理不良债务,经济活力不会恢复

经济观察报:汇率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有同样的经历:升值压力。十年前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中国的态度是坚决顶着,不能一次性大幅升值;现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开始贬值,因此中国国内出现了“保外汇储备”还是“保汇率”的争论,你怎么看?

津上俊哉:首先,吸收日本的教训:不让人民币很快升值,这是学错了。不是不让汇率快速升值,而是不要太害怕自己的汇率升值,这才是应该吸取的日本的教训。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面临升值,舆论争论很厉害:政府、产业界都非常怕日元升值,然后呼吁政府跟美国、欧洲商量,看有什么办法,结论是:可以不让日元升值,但应该扩大日本的内需,不能搞太多出口。日本政府同意,就把信贷利率大幅下降——以提振、刺激内需,这是1988年,结果就是经济泡沫。因为金融过于宽松,导致泡沫,然后泡沫破灭。而过于宽松的金融,原因就是太害怕日元升值。应该吸取的教训就在这里!甚至货币升值本身,有坏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给出口制造业带来灾难;但给消费者带来利好。因此,不能那么激烈的、一刀切的不让汇率升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虽然中国经常讲要借鉴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从中国实际走的路来看,都吸取错了。

汇率升值有两面性,贬值也有两面性,非常激烈的汇率变动,不利于经济发展,这是事实。所以,让它比较平稳的波动是必要的,在这个范围内的干涉,是可以认同的,但不能以维持特定汇率水平为目标来进行干涉。

中国还没开放资本市场,现在国内和海外的债权收益率有非常大的差距,如果资本开放,应该有很多短期资本到中国来;但这个没有发生,意味着当局不认同这样的短期资本,海外投资家也不敢做。

经济观察报:中国现在是不是金融宽松?

津上俊哉:中国目前的金融,并不宽松,可能有保证汇率的考虑。按道理,后泡沫期的利率应该进一步下降:如果利率进一步下降,很可能导致汇率进一步大幅下降。但是如果利率不下降,这不利于去杠杆。因为国企的债务很大一部分连利息都付不起,债务就滚雪球,除非把贷款的债权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脱离出来,否则会一直维持下去。目前,以中国国债的收益率来测,利息还有2.5到3,付不起的债务,起码还会按这个利率增多下去。

经济观察报:国企债转股可以解决债务问题吗?

津上俊哉:关键不在于债转股,还是什么别的途径,关键在于是否准确地判断究竟有多大的损失。比如1亿元的贷款,现在能够收回的有多少?损失多少?而且,在债权人的贷款有很高损失的情况下,按道理,原股东的股权全都应赔掉——股东的责任大于债权人的责任,既然造成那么大的社会损失,那么股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在钢铁行业,大型钢企百分之六七十是国有股,如果股权所有权已经没了,再加上贷款也损失很高,国企能接受这个结果吗?我判断,中国的地方政府很难接受,否则政治责任谁来承担?所以,只能是“装”——假装处理好了。

我要强调的是,不良债权的处理,不能“装”,不能说我已经处理好了。如果“装”,经济活力回不来——这是2000年日本经济的惨痛教训。除非彻底处理不良债务,否则经济活力回不来的。所以,关键在于彻底认识有多大的损失,能否慢慢消化债务。慢慢消化,结果就是经济好不了——一直在医院住着。

城镇化不可能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想平等发展

经济观察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持续多年的课题,日本也有国企民营化改革的案例,比如日本国铁,有哪些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津上俊哉:日本国铁改革,比较复杂。有两个原因导致日本国铁经营恶化:一,过剩人员太多——日本在战败之后,从海外回来几百万人,他们没有工作岗位,日本国铁承担了很大的吸纳这部分人员的责任;二,政治任务——政治人物让日本国铁做了很多低效、无效的投资建设,比如去政治人物自己的家乡建铁路,这类投资太多了,结果是收不回投资,只是钢铁、水泥的消耗。并且,改革有很多既得利益的抵制——一个是工会,一个是地方势力。但日本最后还是实现了国铁民营化改革,把国铁分成六七家公司经营,把国铁不能偿还的债务剥离,由日本政府来承担。

经济观察报:城镇化也是中国前几年一度讨论十分热烈的公共话题,你怎么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津上俊哉:第一:带来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泡沫;第二,做法不对。如果要以城镇化为手段推动经济成长,应该允许农民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真正给他们城市居民的待遇。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城市规模有正相关关系——要提高经济效率,大城市要吸收更多人口。但中国现在做的是,城乡一体化,或者是农村同样发展——从政治平等、平等发展的角度看,这也许是另外一个途径。但要么是政治平等,要么是经济效率,不能两边同时用力。中国搞错了,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

日本采取过的政策是,基于政治平等,给地方做了大量公共投资,所以日本农村的公共设施相当完备,农村的生活水平也相当不错——日本实现了“社会主义中级阶段”;但结果就是经济效率的浪费。所以,你得选其中之一,不能两边都选。

中国的农民工问题,类似于日本的国内移民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多人反对移民放开,但精英层内心是觉得需要放开。安倍政府一方面避开舆论,一方面悄悄的在做。

经济观察报:中国政府今年经济领域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去产能,但对于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去产能之后怎么办?

津上俊哉:日本当年对产能过剩的非常困难的地区,是给予大量公共投资。在对待产能过剩的非常困难的地区,是“两个倾斜”政策——向非常困难的地方倾斜,而不要“撒胡椒面”;第二,由中央财政承担公共投资,而不是地方政府。

没了TPP,RCEP会有戏吗?

经济观察报:日本是东亚模式的创造者,“东亚四小龙”和中国大陆都是这一模式的后继者,在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探索方面,日本有探索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吗?

津上俊哉:负面的东西、或者说教训比较多。中国不要犯日本犯过的错误。在日本这种人口快速降低、尤其是劳动力迅速降低的国家,能有经济增长吗?人口动态,不仅日本是这样,整个东亚几乎全都是这样。而且长期来讲,全人类可能都是这样。将来,22世纪,也许“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会彻底靠边。当然,经济也取决于技术创新——经济的效率一定会提高,但不一定导致经济的增长。经济一定要增长下去这个观点本身,也许将来会放弃。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概念本身还是准确的。小泉的改革,安倍的“三支箭”,跟这个理念其实是一致的。

经济观察报:日本政界、思想界曾经存在一种蛮有影响的观点,一般称之为“东亚经济整合派”,比如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但近几年这种声音逐渐消失,您怎么看?

津上俊哉:现在看欧盟这个情况,还讲经济整合,恐怕说服力不够。欧洲现在得出的结论是,仅仅实现货币一体化还不够,经济真的要实现整合,需要财政整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我们从欧洲吸取的教训。所以,除了中日的政治问题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经济观察报:日本对TPP很上心,而中国对此不是很积极,那未来东亚经济进一步的合作,前景是否不乐观?

EconomicPartnership)、FTA(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思路还是准确的。日本以前的思路是先做TPP,再谈RCEP,现在如果美国真的不想做TPP了,那么日本得寻找新的伙伴了,要么是欧洲,要么是中国,尚在考虑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地产刺激购房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