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日元汇率还会下跌吗?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现在日元这在接近几十年来的历史高位,现在就兑换很合适.从外汇交易角度考虑,现在的价位非常合适卖出日元.

今天的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呢 - : 因汇率实时波动,您可以参考招商银行外汇“实时汇率”,请进入招商银行一网通主页,点击右侧的“实时金融信息-外汇实时汇率”查看(网页链接).具体汇率请以实际操作时汇率为准.如需查询历史汇率,在对应汇率后点击问"查看历史...

日本汇率兑换人民币 - 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还会高吗?因在日本务工过,手上有几百万日元没兑换? : 人民币升值是长期趋势

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是多少? 要最新的谢谢大家 : 2007年3月7日10:00 100人民币换日元 最新的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 汇买价6.4640 钞买价6.6032 银行卖出价6.年3月5日11:40 100人民币换日元...

近期日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快去日本了,想用人民币换些日币到日本花 : 可以在等等,最近消息.日本政府对日元有调整.反之你明年三月份才走,看看吧.不过6.8的可能性不大了.7.0-7.4之间就赶快去兑换了吧.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1人民币元=12.3971日元 1日元=0.08066人民币元

日圆对人民币汇率还会下降吗?辛辛苦苦挣的日圆想换人民币,可是汇率 : 无论如何美元兑日元突破115.00这个关键阻力之后都应该考虑换回美元了.现在汇价已经在115.00之上持稳,确实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特别是如果今天突破116.24或者收盘在116.00之上.我觉得如果今天收于116.00之上,还是应该先换成美元比较好些.

日币对人民币汇率: 100日元=7.20人民币(当前中间价格)

11月21日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 : 11月21日外管局日元中间价100日元=6.2207人民币...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日元对人 - : 1日元=0.0518人民币元1人民币元=19.2885日元

好大一只黑天鹅!全球市场正在为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买单。

这天,率先反应的是离岸人民币(CNH)——当日大跌逾600点。其动因或是贸易摩擦升级。继美方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后,其称还将启动对剩余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税25%的相关程序,并于13日宣布清单。

市场行情近乎“白热化”, 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甚至一度罕见同步下跌……5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cn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出席活动,并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全文即可报名!

发布时间:2019年5月30日

7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加剧以来,日元总体呈现升值趋势。这期间,日元经历了四次比较大幅度的升值,分别是71年-73年,75年-78年,85年-87年,90年-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的固定汇率到围绕100:1上下波动,升值幅度高达260%!这四次日元的急速升值过程背后都伴随着美国的强势施压,但从美日贸易数据来看,美国削减贸易逆差的目的并未最终实现。无论是汇率还是国内货币金融政策,日本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丧失经济发展独立性,这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原因。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远胜于80、90年代的日本,而且在商品贸易方面中美更多的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而非日美当年的同质化竞争,因此虽然同样面对对美的贸易摩擦,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具有绝对独立性的。

总体呈升值趋势,期间有四次急速被动升值

7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加剧以来,日元总体呈现升值趋势,其中70年代至90年代前升值的速度和幅度比较激进,90年代后汇率波动相对缓和。这期间,日元经历了四次比较大幅度的升值,分别是71年-73年,75年-78年,85年-87年,90年-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1的固定汇率到围绕100:1上下波动,升值幅度高达260%!当然,这四次日元的急速升值过程背后都伴随着美国的强势施压,美国企图通过日元升值来缓解美日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从美日贸易数据来看,美国削减贸易逆差的目的并未最终实现。

每次急速升值之后都会经历阶段性的贬值回调

贸易摩擦带来的汇率干预式升值是日元汇率变化的主线。如果比较汇率和日本对外贸易差额的走势可以发现,汇率的持续升值并不一定会带来日本贸易顺差的缩小,比如在90年代后日元升值反而带来了日本对外贸易顺差的扩大。但美日贸易摩擦导致的日元急速升值往往会导致汇率的超调,因此可以看到每次日元大幅升值过后往往都伴随着阶段性的贬值回调,以及日本对外贸易顺差的缩窄。因此70年代以来美日围绕贸易摩擦的汇率战其主要逻辑是:美对日贸易逆差扩大→美强制日元升值→汇率超调后贬值→短期美对日贸易逆差缩窄→贬值利好出口长期美日贸易逆差再度走扩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人民币不会面临日元的被动处境

战后日本对美的依赖度很高,既有经济依附也有政治依附。因此面对美国的汇率干预要求日本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包括国内的货币金融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美国的影响,丧失了经济发展独立性,这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重要原因。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远胜于80、90年代的日本,而且在商品贸易方面中美更多的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而非日美当年的同质化竞争,因此虽然同样面对对美的贸易摩擦,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具有绝对独立性的。

70年代-80年代中期

随着日本产业升级,贸易冲突扩展到重要工业品制造业。期间日元经历了两次大幅升值。

7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期,石油危机使得日本重工业迅速发展逐渐取代轻工业成为产业支柱,而美国经历越战和石油危机之后陷入“滞胀”泥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日美贸易摩擦不再是仅存在于个别行业的偶然摩擦,而是进一步激化,从50、60年代的纺织和钢铁行业进一步扩展到彩电等高端制造业。

这期间日元经历了两次大幅度升值,第一次是1971年初至1973年初,日元升值了36%。这次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1年之前,美元兑日元汇率一直保持着1:360的固定水平,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的增加,引起贸易逆差国的不满,尤其是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1971年8月,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以及美元危机的困境,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迫使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提高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日元固定汇率制度难以为继。同年12月,《史密斯协定》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日元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从而开启第一次升值过程。

第二次是1975年至1978年,日元升值了60%,主要原因美国在对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对日本施压导致的日元第二次被动升值。70年代中后期日本出口迅速增加,同时,日本对美出口的产品结构随着其国内的产业升级而逐渐从轻工业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倾斜。而美国将对日的巨大逆差归因于日本没有扩大国内需求以及日元汇率的过分低估,从而对日本政府施加强大压力。相比71年的第一次日元升值,1975年的第二次日元升值其实是第一次名副其实的贸易战引发的美对日的汇率干预,而非简单的美元体系崩溃后的被动升值。

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贸易摩擦逐渐深化,从高端制造业发展到涉及汇率、经济结构等的复合摩擦,广场协议后和90年代初日元再次经历两次大幅升值。

80年代开始美日贸易摩擦范围和深度都有所增加,80年代初以汽车贸易摩擦为核心,到了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从半导体、电信等高科技产业到汇率金融全行业的贸易冲突。

1985初至1988年底,“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了日元大幅被动升值,升值幅度高达100%。1979年年至1984年美国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能源价格飙升,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美国对外贸易赤字和财政预算赤字不断扩大,在双赤字的阴影下,里根政府实行紧货币松财政的经济政策,美联储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导致美元汇率的持续上升,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逆差。为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签订“广场协议”,促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贬值。“广场协议”开启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

1990年开始日元再度开启升值通道,至1995年升值幅度已经达到64%。此次日元升值的背景是广场协议后日本政策失误导致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内需疲弱,扩大海外出口成为日本消  化过剩产能的唯一方式。因此,在广场协议后持续降低的美日贸易逆差从1990年之后开始逐渐企稳回升。当然,这次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除了日本出口的强劲之外,同时仍然受制于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强势态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元被迫升值(3.2)

日元升值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元被动升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面临的特里芬难题在美元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难以为继,因此1971年8月美国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强制征收10%进口关税的紧急经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迫使日元汇率被动上升

日本稳定的较低汇率引发美国不满,史密森协定要求日元升值。1949以来日本一直实行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出口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了1955年美日在纺织品行业爆发了首次贸易摩擦(1美元女士衬衫事件)尽管日本纺织业自1956年1月承诺实行出口自主限制,美国方面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仍旧越来越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史密森协定取而代之,该协定尝试通过多国之间调整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决定将日元升值16.8%,规定1美元=308日元为标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3.1973年美元危机爆发后,美元再次对黄金贬值,各国放弃史密森协定,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日元走上升值之路,达到1美元=220~250日元的汇率水平。

经济稳定增长。1971年7月之前,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增长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并且GDP占美国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出口持续增强,对美贸易开始出现顺差。伴随着贸易立国的口号,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形成了外向型、集中型的特点,即产品大量用于出口,且过度集中于以少数大宗商品为代表的某些特定产品。日本经常保持贸易顺差国的地位,以美国为例,1965年日本战后对美国首次出现1.1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并且不断增长。1971年,1972年,1973年分别为32亿美元,41亿美元和13.6亿美元。

扩张性宏观政策。日本采取浮动汇率之后,为了避免日元升值所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扩大内需,增加对公共投资和设备投资力度,实行低利率政策并降低贴现率;大量购入美元资产,投放等量日元。此举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产业结构逐渐开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尽管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步入结构萧条期,但此次危机促使日本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美元危机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了弥补越战的军费支出,美国大量超额发行美元,结果越战的失败使人们失去了对美元的信心,引发了空前的美元危机,促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石油危机下美国及西方资本经济体陷入“滞胀”。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石油危机,使得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70年代初,受国内经济疲软的影响,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到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而在1970年这个比重跌至15.5%,甚至在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了对外贸易逆差。

出口受到一定影响。日元的第一次大幅升值导致了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削弱了日本产品“价廉”的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出口在最初确实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在1973年-1975年出现了罕见的 贸易逆差,分别为1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1亿美元。

间接推动工业体系升级。此次升值过程中,日本工业体系处在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的产业升级的阶段。而日元升值促使了日本企业大大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具体来看,机械产品、电子产品、运输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从 1970年的 10.4%、12.3%、17.8%上升到 1973 年的 11.7%、12.7%、24.7%。

石油危机后美再次向日本汇率施压(8.8)

日元升值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石油冲击”的影响。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日本出口增长加剧贸易摩擦。日本以扩大出口为杠杆,比其他国家较快摆脱了“石油冲击”的影响,国际收支较快由逆差转为盈余,激化了日美在钢铁、彩电等商品方面的贸易摩擦。

美国再次向日元施压。为解决对日贸易摩擦,美国开始动用汇率手段。这一时期美国以日元汇率过低为借口,不断向日元施加增值压力,1978年10月出现了1美元兑换184日元的战后最高纪录。

出口成为该时期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步入萧条期,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需求停滞不前,出口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74年1季度至1976年4季度间,日本出口、个人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平均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2.42%和-0.15%。

物价水平大幅回落。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面临着较高的通货膨胀,1973年CPI高达11.7%,1974年骤增至23.2%。为解决通胀问题,日本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在紧缩货币政策下,M2和M1增长分别从1972年的26.75%和22.22%下降至1974年的11.82%和11.91%,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1975年CPI开始回落,并在1978年降至4.2%。

日本政府继续扩大内需,以公共投资来拉动经济,并对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对行业进行合理化调整,此外,政府还发行了大量国债。

以彩电、钢铁为核心的美日贸易摩擦加剧。1976年日本在美国进口彩电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增长到了30.9%,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于1977年签订《日美彩电协定》,承诺未来3年对美出口彩电限制在175万台之内。在钢铁行业方面,自1978年12月美国实行外国对美钢铁出口的“最低限价”制度之后,日本便失去了与美国钢铁产品贸易中的主动权。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在1973年11月-1975年3月陷入了严重的滞涨,期间工业生产总值累计跌幅达12.9%,建筑、汽车和钢铁产业遭受沉重打击。固定资本投资和企业设备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随着创记录的企业、银行倒闭数量、高达9.1%的失业率和2.8%就业人数累计跌幅。

美日贸易战更加深化。对于刚刚走出危机的美国而言面临的是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不利局面,1975年至1978年贸易逆差分别为17,1亿美元、53.6亿美元、81亿美元和115.7亿美元,除了彩电行业之外,钢铁、汽车和机床为代表的其余加工组装产业贸易摩擦同样加剧。

贸易顺差不降反增。1975年-1978年日本贸易收支差额分别为-21亿美元、24亿美元、97亿美元和182亿美元,实现了较大幅度增加。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没有受到此次升值影响影响,相反还能够为进口提供足够的外汇,出现了进出口贸易双增长的现象。

产业结构实现重化工业化。此次升值促进日本重化工业的内部调整。1977年,日本对外出口前三位分别是汽车(128亿美元)、一般机械(110亿美元)和钢铁(105亿美元)。而相比于1971年,出口增长数额的前五位分别是汽车、一般机械、船舶、光学仪器和收音机,占出口增长总额的52%,手表、收音机和录音机的出口额均比之前增长一倍以上。体现了日本向高加工度的机械类产品转移的倾向。

国内经济逐渐复苏。此次日元升值并未致使日本经济出现衰退,为了克服日元升值,政府致力于经济结构改革,企业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革新,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日元升值带来物价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1978年经济开始复苏。

广场协议签订导致日元第三次升值(7.12)

日元升值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广场协议》签订导致日元升值迅速,远超预期。1985年初,美国经常收支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同时存在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扭转颓势,1985年9月西方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要求各国政府抛售美元,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以此为转折点,日元走上了快速升值之路,协议生效后三个月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幅已达20%,随着预期逐渐形成,日元的升值开始超出政府干预的范围,相比1985年年初,1988年年初日元升值幅度达到了54%。

《卢浮宫协议》失败。1987年年初日元汇率持续走高,在美国主导下,为稳定国家外汇市场,阻止美元过度下滑,七国领导人于当年2月签订《卢浮宫协议》。日本在协议中承诺降低利率和扩大内需以阻止日元继续上升,但在3月30日日元汇率升值至1:145的水平,突破了协议规定的底线,标志着《卢浮宫协议》的失败。日元升值势头仍旧无法阻挡,而大幅的经济刺激政策却已实施,泡沫经济愈演愈烈。

日本经济稳定增长给美国带来压力。经历了前两次的日元升值,日本经济在进入80年代后仍在稳定中保持增长。1985年日本GDP比1955年增长了近37倍,占美国GDP的比重也由5.4%上升到32.2%。尽管70年代后日本GDP实际增长受日元升值和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处于世界前列。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压力。

扩张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为了应对日元升值的紧缩效应,维持经济增长,逐渐扩大内需和财政支出,加大公共投资和公共项目预算,引导经济增长结构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此带来了54个月的经济增长期。与此同时,在错误的判断下,日本央行实行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同时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导致国外游资涌入日本金融市场,过剩的货币流入房地产,促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此阶段日美贸易摩擦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贸易摩擦逐渐涉及到半导体等高技术产品和通信金融等第三产业。二是美国不仅要限制日本个别商品出口,还要纠正日本巨额对外顺差的现象,要求日本开放市场,调整经济结构。

对外投资的增加。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90339亿日元,比1985年增长了4.5倍左右。此次日元升值后由于对出口产生的抑制作用使得国内企业投资减少,产生了大量剩余资金,国内资金寻找其他的投资途径,最终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这样一方面可以转移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贸易摩擦。

泡沫经济逐渐形成。《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出于“日元升值萧条”的担忧,日本政府提出“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政策。同时美国为防止美元过度弱势而对日本施压,令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利率在1986年和1987年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低至2.5%,增加了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造成了大量的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力的投资机会情况下,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泡沫经济逐渐形成。

企业由价格竞争转为非价格竞争。由于前两次升值大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这一时期升值促使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手段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尽管如此,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利润还是受到了日元升值的巨大冲击。

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口商品结构方面,附加价值高的高技术机械产品迅猛增长,机械工业占总出口的比例由1985年的71.8%上升至1990年的74.9%。此外,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就汽车行业而言,虽然对美出口增速大幅减少,但是表现依旧坚挺,金额波动相对较小,在90年代后又有大幅增长,相比之下家电行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对美出口不仅增速暴跌,行业内部各产品出口金额也急剧缩减。进口结构方面,工业制成品进口急剧增加及其在进口商品构成中所占比例空前提高,由1985年的31%猛增至1989年的50.3%。

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推动日元第四次升值(5.3)

日元升值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1987年至1989年广场协议之后日本银行采取低利息策略,衍生出大量的低息借款需求,加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愈演愈烈,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推升了日元的需求。

欧洲货币动荡以及美国降低利率增加了日元吸引力。由于欧洲货币动荡,欧洲一体化的前景备受怀疑,日本投资者普遍认为日本金融市场要比欧美更加安全,于是纷纷卖掉金融资产,将大量资金投入本国。此外,日本政府于1992年8月宣布的10.7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也极大加强了日元的吸引力。

90年代以来日本对美国巨额盈余。90年代日本对美国保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虽然不断受到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但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仍占其全部贸易盈余的三分之一以上。正是由于日本对美巨额的贸易盈余,一方面导致日元需求量增加,汇率上升;另一方面,美国为了减少对日贸易逆差,不断采取措施压迫日元升值,以降低日本出口、增加其进口和国内需求,从而改善美国国内严重的贸易失衡现象。如1992年克林顿总统赢得选举后就曾经要求日本扩大内需,开放市场;1993年时美国财政部长表明,为了平衡日美贸易,日元需要升值20%左右,后来美国官员也多次发表讲话要求日元不同程度的升值。

突然转向紧缩的宏观政策导致经济泡沫破灭。1989年和1990 年,日本政府实施紧缩的政策,在两年时间内将官方贴现率由超低利率2.5%提高到6%,最终于1991年导致自广场协议以来产生的经济泡沫破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内经济疲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1991年-1995年间日本GDP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6%,比1985年-1990年GDP年均增长率低了3.71个百分点,甚至在1993年出现了-0.5%的增长。

美国财政、贸易赤字问题日益严重。1990年美国财政赤字额将近2214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了47.3%,占当年美国GDP的3.7%。而美国贸易收支赤字也相当严重,由1990年的1090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737亿美元,增幅达到59.4%。正是因为这一时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双赤字问题,美国对日元升值不仅不加阻止,反而试图迫使日元进一步升值以实现扩大出口,减少赤字。

欧洲货币危机,汇率波动剧烈,国际货币市场投机活动不断。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解决东部发展问题,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贴现率提高至8.75%,造成马克汇率开始上升,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一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暴露了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不协调的问题。

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情况来看,日元升值只是显著地减少了日本对美传统出口商品的数量,但贸易条件改善总体上仍然带来了贸易盈余增加。作为传统的、占日本对美出口额1/4的汽车行业,虽然出口数量骤降,但由于出口价格的上升,以美元计1992年出口额却比1985年增加了近20%。另外,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高技术、高性能产品对美出口数量,不论以美元计算还是日元计算,都有很大的增加。总量上看,1990年日本贸易盈余100529亿日元,并在之后两年实现了连续增长,虽然1993年-1995年贸易盈余有所下降,但是1995年盈余仍为1990年的1.2倍。此外根据日本统计局网站制作的贸易条件指数显示,以1990年为基期的情况下,自1991年起贸易指数便随日元升值而持续上升,贸易条件指数最高的1994年比1990年提高了29.5%。

伴随着日元升值热钱涌入,日本跟随美联储采取了同样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泡沫破灭,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此次升值的5年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急转直下,土地等不动产就减少了379万亿日元,股票减少了420万亿日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在1994年至1995年日元急剧升值期间,日本企业主要通过裁减冗员,撤销低效关联企业和部门等方式来压缩成本,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等方式提升企业运行效率,通过研发新产品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对日元升值造成的产品竞争力下降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日元汇率会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