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产生的收益如何分配?

  1、什么是养老保险?**P2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依法获得经济收入、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内容包括:制度覆盖范围、制度模式、享受条件、待遇标准、基金筹集、管理体制等方面。)
  养老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分别称为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
  养老保险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
  2、养老保险的主要特征。**P2
  养老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共同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互济性。三是普遍性。
  养老保险有其自身的主要特征:一是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养老保险的整体水平要高平贫困救济线和失业保险金的水平,但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和个人在职时的收入水平。)二是享受待遇的长期性。(一旦达到享受待遇的条件或资格就可以长期享受待遇直至死亡。)三是保障方式的多层次性。四是与家庭养老的关联性。(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取代了传统家庭养老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功能,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前者是后者的有益补充。)
  3、养老保险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如何?
  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自发互助和有组织的互助阶段,后进入国家立法阶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相对向城市集聚,生产的社会化加剧社会分工,加深劳动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劳动者对社会的信赖程度增强,是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重要社会基础。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是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养老保险最初建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德国俾斯麦于19世纪80年代公布疾病、工伤、养老三项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进入国家立法阶段。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第一个福利国家。
  4、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9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重点是第一点、第六点)
  养老保险的八大原则:1、基本保障原则(不同于救济,要对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予以切实保障。基本要求是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生活水平不会下降或不会下降过多。)2、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只能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过低无法发挥保障功能,过高造成养懒汉的社会效应,诱发提前退休。)3、强调公平与兼顾效率的原则4、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参加保险,缴纳费税,最低缴费年限。)5、广覆盖原则(大数法则)6、管理服务社会化原则(要求:政府制定养老保险政策并监管,但不直接经办养老保险事务和基金;建立独立于单位外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依托社区开展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7、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原则(通过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使退休人员收入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8、法制化原则(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范围内进行。)
  5、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几种类型?其主要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类:
  一是以美国、德、法、日本为代表的传统型社会养老保险,“选择性”原则,不覆盖全体国民,选择部分人实行,通过立法强制工资收入者参加。对象为工薪劳动者,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待遇支付有利于低收入人群。
  二是英国、瑞典为代表的全民福利型养老保险,贯彻“普惠制”原则,覆盖全体国民。水平很低,不足以维持退休者基本生活,南昌有其他方式的补充。基金主要由国家税收解决。
  三是苏联为代表的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国家统包”原则,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待遇标准划一,保障水平较高。
  四是新加坡为代表的公积金型社会保险,完全积累的基金模式,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是一种强制性储蓄。
  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P25:1、人口状况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退休人口不断增长,赡养比上升。
  国际上养老保险的两种发展趋势P25**:一是部分国家实行福利型保险,保险水平较高,高福利、高消费,使国家福利费开支过大,税负过重,削弱了经济实力,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正在改革和寻求出路。二是一些国家实行公积金型保险,强调自我保险突出效率原则,但如何解决互助调剂、共担风险的问题,还需研究。试图将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完全积累制。
  6、养老保险的地位与作用。**P6
  养老保险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对促进生产、调节分配、引导消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筹集资金,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均衡地区间、企业间的经济负担,实现互助互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养老保险由企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性负担,支持企业改革发展。
  7、养老保险与商业人寿保险的区别。**P11(**重点是第三点、第六点)
  1、保险的性质不同(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险是平等交换的商业行为)。2、保险的对象不同(养老对象是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劳动者;商业保险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自然人)。3、实施的依据不同(养老险依据国家法律强制实施;商业险采用自愿原则)。4、保障的水平不同(养老险保障水平相对稳定,高于救济水平和失业保险水平,接近于中等生活水平;商业险保险水平不稳定,取决于投保的投保金额多少)。5、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程度不同(养老险权利义务之间不存在严格对等关系;商业险强调权利义务严格对应)。6、经营主体和目的不同(养老险经营主体是政府设置的社会保险机构,是公益性的社会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险经营主体是商业性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章: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建和创新历程
  1951年2月26日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标志我国初步建立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每月按职工工资总额3%缴纳保险费。1951年3月24日公布试行《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
  1、为什么要进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
  进入20世纪80年代,退休费用由各单位自己支付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离退休人员正常生活,经经济改革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定。国家提出全民所有制单位退休费用要实行社会统筹,即指由社会专门机构在一定范围内统一征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退休费用的制度。社会保险机构按一定计算基数和撮比例向企业统一征收费用,形成统一管理的退休基金,再按照退休费用的实际需要返还给企业,使企业平均负担退休费用。
  2、为什么要进行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P45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原养老金计发办法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权的落实打破原有等级工资制度。使以标准工资为基础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原计发办法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执行结果是退休后养老金标准和绝对数额大体平均,实行职工按实际工资收入缴费后,待遇水平偏低,损害了职工利益;新的国有企业和大量非国有企业无标准工资或档案工资,无法按原有计发办法进入社会统筹体系。因此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势在必行。
  3、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47**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指:国家按照养老保险基金部分积累的模式,由社会保险机构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向企业和职工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养老保险基金的一种制度,同时由社会保险机构为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记录相关信息,作为职工退休时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
  养老保险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以现收现付、社会统筹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养老保险模式;另一咱是以强制储蓄、个人积累和个人账户为主要特征的养老保险模式。
  我国选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目的是将两种模式的优势集中,实现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既体现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从而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4、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形势。**P40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2、养老保险层次单一。3、养老保险享受权利、待遇水平因职工身份不同存在差异。4、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不尽科学合理。5、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适应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6、基本养老金没有调整机制。
  5、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的贯彻实施。**P48
  1995年3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任务,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体系,加强基金管理,强化强化社会服务等。主要内容如下:(1)明确提出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奖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2)规定了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则:保障水平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政策统一,管理法制化;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3)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严格控制企业缴费比例和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水平。(4)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5)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基金结余除留足两个月支付费用外,将80%左右用于购买国债,运营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6)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将企业代发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逐步将主要由企业管理离退休人员转为主要依托社区进行管理。(7)加强养老保险监管 第三章: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何为“中人”?“中人”的标准如何界定?
  统一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称为“中人”。按新老办法平衡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确定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解决。
  2、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设置的技术要点主要有哪些?
  过渡性养老金(1):对未建个人账户的年份设置系数1.0%--1.4%的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系数*未建立个人账户的年限
  设置过渡性养老金后待遇仍偏低、无法实现平衡过渡的地区,可再增加一块过渡性调节金,具体数额由各地实际测算后确定。
  中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中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系数/120(个人账户放大方式)
  3、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统一的标志性文件是哪一个?文件主要在哪三个方面统一了制度?**P59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三个方面统一了制度:1、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2、统一了个人帐户规模。3、统一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4、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55
  随着改革深入暴露出一些问题(1、多种养老保险办法并行,制约改革进程。2、部分地区保险水平高,企业和国家负担沉重。3、基金统筹层次过低,调剂能力弱,少数离退休人员生活难以保障。4、覆盖面较窄。),集中矛盾是基本制度不统一,管理分散化,需要尽快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必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1、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2、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3、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4、是社会保险制度走向法制化的需要。
  5、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三个里程碑。**P57
  一是:《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于1991年,提出保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衽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原则;确定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两金合并调剂使用的筹集模式;明确国家劳动部和地方各级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
  二是:《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于1995年。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化。具体形成两个实施办法。
  三是:《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于1997年,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6、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什么?**P58
  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奖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贯彻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和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基本生活等原则,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把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7、现代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包括哪几部分?**P69
  (1)覆盖范围(2)退休年龄和享受条件[正常情况:男60,女50,女干部55。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工作,男55,女45。因病或非因工致残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50,女45。]享受条件[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参保,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个人缴费满15年。](3)待遇项目和待遇水平(4)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模式。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费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负担。企业缴纳比例一般不超过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部分。个人缴纳比例1997年不低于本人缴费工资4%,98年起每2年提高1%,最终达到8%。]征集方式:一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二是税务部门代征。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5)养老金的支付方式(6)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含义是:每年或定期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以使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适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1995年开始调整机制,按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
  8、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几种主要形式。**P75**
  (1)委托银行发放;(2)通过邮局寄发;(3)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发放;(4)依托社区发放;(5)设立派出机构发放。
  9、统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统一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新人),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以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统一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的人员(老人),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统一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按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等原则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再确定过渡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解决)。
  10、如何加强基金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严禁投稿其他金融和经营事业。社保机构的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拨付,不再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
  11、养老金享受条件?
  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需具备三个条件:(1)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保;(2)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3)个人缴费满15年。达到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解除养老保险关系。
  12、基本养老金调节机制?
  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其基本含义是,每年(或定期)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以使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适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1995年开始我国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按当地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
  正常调整机制的原则:1,调整范围:截止到上年度已经离退休的人员,本年新退休人员执行当年调整机制。2,调整幅度:一般为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并坚持向退休时间早、待遇水平低的群体倾斜的原则。

  第四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按照现行政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如何计发?
  目前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发放原则是:工龄长短同退休金额的多少成正比,对有特殊贡献者待遇还可酌情提高。
  实行职级工资制后退休的人员在新制度建立前,退休金计发办法:退休人员退休金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本人原标准全额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一定比例计发。满35年两项之各88%,30-35年82%,20-30年75%,10-20年60%,10年以下40%。
  93年工资改革后退休的,事业单位新养老保险建立前,计发办法:退休金按本人职务工资与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满35年90%,30-35年85%,20-30年80%,10-20年70%,10年以下50%。
  退休金计发基数为本人离退休当月职务工资和工资构成比例所规定的津贴两项之和(按规定相应打折扣)。
  2、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如何缴纳?
  从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比例,分别以99年7月的工资总额和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
  3、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离退体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如何支付?
  (1)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有事业费的单位,经办机构按97年7月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与原待遇的差额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支付。无事业费的,由经办机构按国家规定事业单位离退休标准支付。(2)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主动性办法按企业办法执行。5年过渡期内,如低于原事业单位退休金,差额采用加发补贴办法解决,费用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过渡期内退休人员事业单位以99年7月本人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3)转制后参加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如何调整?
  有正常事业费的,经办机构只发放接收时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养老金,以后不增加。2001年起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金调整范围,由原单位发放。无事业费的由经办机构发放,调整按企业办法执行,从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94**
  (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机制。[改变现行离退休金费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做法,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等与企业衔接。](2)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实行与企业衔接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工作年限和缴费工资额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依据的结构性养老金计发办法。为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可考虑计发基数不取社会平均值,而取本人退休前职级工资;个人账户按储存额一定比例计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核心问题是解决新老人员待遇水平过渡问题,可考虑采取在基本养老金外加发补贴或加大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4)建立基本养老金高速机制。[改革后执行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5)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和事业年金。[建立两个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职工退休时可按月或一次性领取。](6)建立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体系。
  6、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P91
  我国现行干部退休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形势发展和改革深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千万许多矛盾和问题;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科学的给付机制;离退休人员以单位为主管理,社会化程度低。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利于实现社会保险统一管理,既能与企业衔接又适当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确定合理保障水平,保证新旧制度平衡过渡和新老人员待遇水平有机衔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制度相配套的养老保险制度。
  7、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P93
  (1)如何确定制度模式问题(2)如何处理好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处理好纵向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新老人员关系,处理好新旧制度过渡期间待遇水平衔接问题;另一方面处理好横向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利于人员正常合理流动,在制度上有效衔接。](3)研究总体方案和当前有关政策的衔接问题[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要求看研究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为解决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移交地方管理面临的养老保险问题,出台配套政策。](4)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机关事业单位保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基金在统一管理基础上,应与企业分开记账,积累基金不相互调剂使用。利于分清经费来源渠道,明确保障责任和强化基金管理 第五章: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举措
  1、省级统筹的含义是什么?
  省级统筹:**就是在一个省的范围之内,不以用人单位所有制、劳动者用工形式、用人单位隶属关系为政策分界,实行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及个体劳动者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机构、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具体含义是:(1)统一制度:全省范围内对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统一标准:全省范围内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种类企业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支付项目、计发办法和调整制度。(3)统一管理:全省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业务管理程度规范和基金管理制度。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或半垂直管理的组织管理方式。(4)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全省内“统一核算、统一缴拨、统一调剂”的基金管理方式。省内收取的保费在支付当期养老金后结合部分上缴省级社保机构,由省级统一高度使用。
  2、为什么要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建立省级统筹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要求。(1)实行省级统筹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2)实行省级统筹是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统筹不经济功能的需要。(3)实行省级统筹能够有效防止养老基金被违规挪用。(4)实行省级统筹可以使基金得到合理积累。
  3、一般企业关闭破产、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在养老保险政策方面主要有什么规定?
  一般企业破产中有关养老保险的规定:(1)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破产财产俦拨付破产费用后,最先支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优先向社保管理机构清偿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一次性拨付该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无法清偿的部分经经办机构提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2)不能对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一次性结算离退休金。[任何单位不得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3)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凡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破产企业职工,企业破产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予以保留。](4)关闭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要实行社会化发放。
  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中养老保险政策:(1)实行特殊的提前退休政策。[关闭破产矿山的全民所有制职工执行提前5年(男55,女45)退休政策。从事井下、有毒、有害特殊工种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提前10年退休。年限要求: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累计10年;井下、高温满9年;其他有害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2)提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提前5年内退休的,每提前一年减发2%。提前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核定后达到法宝退休年龄不再重新计算,退休时间以法院宣告矿山破产之日为准。特殊工种提前10年退休的按提前退休年限不超过5年内不扣减养老金。](3)特殊工种职工内部退养政策。[实行劳动合同制前参加工作的特殊工种职工,距退休年龄5年实行一次性安置,与企业解除合同,安置费不一次性支付本人,由社区管理机构比照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保费,达到提前退休年龄进办退休手续。](4)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关闭破产矿山职工解除合同后,被其他单位招用的,用人单位和个人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未被其他单位招用的,个人自愿参加养老保险的,经比照个体工商户参加办法参加养老保险。](5)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统筹项目内的基金按企业在职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5%计算10年,再折半核定,由中央财政拨付给社保机构,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年后如有缺口由中央统筹研究解决。(6)关于统筹项目内养老金和项目外养老保险费用的确认。[项目外费用原则上不予解决。确需保留的由地方从中央财政继续拨付的亏损补贴和留给地方的盈利企业所得税中解决。](7)关于离退休人员专门管理机构。[交地方统一管理,实行省级管理,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4、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省级调剂制度。[企业缴费部分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以省为单位进行调剂。](2)要求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机制。(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统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5)个人账户基金统一集中到省级社保机构统一管理,按国家规定存入银行,以实现保值增值,运营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5、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职工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1)参加企业职工保险社会统筹。(2)原有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3)养老金按企业办法计发。(4)享受一次性补贴。[进入企业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根据本人在机关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由原单位通过当地社保经办机构转入本人养老个人账户,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补贴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上年度月均基本工资*在机关工作年限]0.3%*120]。
  职工由企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1)养老金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原有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工龄合并计算,退休时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养老金。]。(2)已建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暂时封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机关事业单位办法计发的养老金。](3)一次性补贴要上缴。[公务员进入企业工作后再次转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原由各级财政给予的一次性补贴的本金和利息要上缴同级财政。]
  6、养老保险金省级统筹面临的主要问题。**P105
  (1)统筹基金管理分散,调剂功能有待强化。[真正实现统一费率、统一管理、统一高度使用基金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以地级统筹为主,企业缴费基数和比例仍不很规范。省级调剂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的调剂使用。](2)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不顺。[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省级统筹工作开展。已实行省级统筹的存在着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不统一的情况。存在本位主义社保机构受制于当地政府,既定利益格局难以打破。](3)省级统筹覆盖范围不够大。[省级统筹对国有企业覆盖率已近100%,但按城镇种各类企业从业人员计算,覆盖面仍然较小。]
  7、现阶段养老保险金省级统筹工作的突破口。**P106
  (1)加快地级统筹向省级统筹的过渡。[县级向市级、省级统筹过渡尽快完成。](2)扩大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覆盖面。[实现省级统筹的地方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扩大覆盖面。扩面的主要对象: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休劳动者。](3)理顺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社保机构的垂直或半垂直管理。](4)规范省级统筹项目和标准。[逐步统一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逐步确定省级的统筹项目。]
  8、为何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P121
  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高峰造就的庞大人群,以及长期低生育政策促成的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使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很严重,一方面速度快。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未富先老”底子薄,负担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9、省级统筹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省内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重在基础,不断完善。(2)省级统筹要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控制费率的工作相结合。(3)实行省级统筹既要为省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又要为实现全国统筹奠定基础。
  10、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意义、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意义:(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3)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4)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5)是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要求。(6)是应对我国人口教具化问题的需要。
  目标: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原则:由近及远,逐步完善;保持社会保障政策的连续性,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国家统一决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地方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明确划分社会保障事务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1)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调整个人账户规模。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明确有条件才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明确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2)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省级调剂制度。要求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机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个人账户基金统一集中到省级社保机构统一管理,按国家规定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运营收益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3)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明确公务员、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已改制为企业的,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保持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变。明确由财政部分供款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办法,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明确已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要继续完善和规范。]

  第六章: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1、结合当地养老保险工作实际,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P138
  (1)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构成巨大压力。[长期独生子女政策,人口老龄化增速很快,缴费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从10:1上升至3:1。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结合后,为保“老人”待遇的发放运用了“新人”的个人账户资金,空账规模超过几千亿元,形成较大历史债务。人口寿命延长,提前退休政策,加大基金缺口,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负担不断加重,直接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2)多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保,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进入非正规就业群体,也未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有的地区出现参保和缴费人数下降。一些地方低标准缴费进入,退休进养老金与企业职工一样,加剧基金不平衡,为将来支付埋下隐患。现行制度缴费基数和年限与养老保险待遇挂钩不紧密,一些人员中断缴费,灵活就业人员缺乏早参保、多缴费的积极性。](3)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协调不够,存在体制障碍,严重影响人员流动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4)立法滞后,责任不清,政策不完备,管理不规范,制度缺乏激励约束机制。(5)统筹层次低,基金调剂能力弱,政策不统一,影响了养老保险的统一管理。
  2、我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142**
  指导思想: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建立养老保险长效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分清责任,搞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制度衔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员流动,实现基本制度法制化、保障体系科学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保持政策连续性,处理好过渡性问题。(2)坚持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退休人员基本生活。(3)坚持权利与义务对应,兼顾公平和效率,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3、我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43**
  (1)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基金模式转换。(2)做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解决历史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3)稳步拓宽投资渠道,促进基金保值增值。(4)扩大覆盖面,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制度范围。(5)完善计发办法,形成激励约束机制。(6)研究统一女职工退休年龄,规范领取养老金条件。(7)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调剂能力。(8)建立企业年金,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9)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10)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保险管理。
  4、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步骤。**P142
  主要目标:(1)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将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形成城乡有别,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2)建立多层次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适时建立地方养老金。推行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计划。](3)加强基金筹集和管理。[强化基金征缴,建立基金平衡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做大全国社保基金,加快积累,增加储备。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监控机制,实现保值增值和财务平衡。](4)制定法律法规。[拟订《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条例》,强化法律约束,完善法规体系。](5)强化基础管理和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国联网;]
  实施步骤:(1)用5年左右时间,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做大全国社保基金,调整完善计发办法,研究统一女职工退休年龄,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拟订《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条例》,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养老保险;初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体系。(2)用10年左右时间,健全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3)用20年左右时间,完善城乡统筹、制度衔接、功能完备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债务分担、风险管理和监控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基金财务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企业年金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企业年金的有五大特征**:(1)由企业发起建立。(2)经办方式多种多样:一大大企业自办;二是由多家企业联合或行业管理机构建立的区域性或全国性协会、基金会经办;三是由有关中介机构经办;四是由有关金融机构包括各类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寿险公司经办。(3)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缴费以及基金的投资可免税。(4)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公投资运营。(5)政府在年金的建立和管理中不承担直接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2、企业年金的主要类型**及其含义是什么?
  (1)根据法律规范的程度划分,可分为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自愿性企业年金。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国家通过立法,制定基本规则和基本政策,企业自愿参加;企业决定实行补充保险,必须按既定规则运作;具体方案、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由企业制定或选择;雇员可以缴费也可不缴费。强制性企业年金。以澳大利亚、法国为代表: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所有雇主都必须为雇员投保;待遇水平、基金模式、筹资方法完全由国家规定。
  (2)根据待遇计发办法划分,可分为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和混合型三种。缴费确定型: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费,职工退休时企业年金水平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
  3、企业年金的主要原则有哪些?**P154**
  (1)自愿原则。[企业年金不具有强制性,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2)自主原则。[企业年金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延期支付的分配形式,即一次分配的延续。实施主体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位和个人在年金计划的制订、选择管理运营机构和制定资金分配办法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3)民主原则。[年金计划的拟订、运作,应体现民主原则,强调员工或员工代表的参与和监督。](4)市场化原则。(5)开放性原则。[对内允许各类合格的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对外不应排队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5)基金完全积累原则。[我国确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制,并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即国际上浒的缴费确定型模式。]
  4、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是什么?**P159**
  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建立企业年金: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三是已经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5、企业年金的费用来源和缴费标准有哪些规定?
  采用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方式。企业缴费总量上限在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上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6。税收优惠,企业缴费的一定比例允许从成本中列支。
  6、建立企业年金的程序是怎么规定的?**P159
  第一步,形成建立企业年金的决定。[企业一方和职工一方进行集体协商,达成一致后制订企业年金方案,对相关内容进行约定。]第二步,确定企业年金方案的具体内容。[资金筹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中止缴费的条件。]第三步,报送企业年金方案。[报所在地区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中央所属大型企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收到方案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即行生效。]
  7、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投资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企业年金管理运营主要由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四个责任主体承担。
  受托人: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
  受托人职责:(1)接受企业和职工委托,负责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2)制定企业年金投资策略。(3)根据合同收取企业和职工缴费,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待遇。(4)接受受托人、受益人查询,定其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益监管部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报告;按国家规定保存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有关的记录至少15年。大型企业可自行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负责这些事务;行业可联合成立经办机构;可委托具有资格的专门机构承办。
  账户管理人: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
  账户管理人主要职责:(1)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2)记录企业、职工缴费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3)计算企业年金待遇;(4)提供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信息查询服务;(5)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6)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档案至少15年。
  基金投资管理人:指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
  基金投资管理人职责:(1)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2)及时与托管人核对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3)建立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4)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投资管理报告;(5)保存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会计凭证、会计几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投资记录至少15年。
  基金托管人: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
  基金托管人职责:(1)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2)以企业年金基金名义开设基金财产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3)对所托管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分别设置账户,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和独立;(4)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产;(5)根据投资管理人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6)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7)及时与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核对有关数据,按规定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8)定其向受托人提交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和财务会计报告;(9)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报告。(10)保存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活动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至少15年。
  8、企业年金的主要作用。**P153
  (1)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迫切需要。(2)企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3)促进资本市场发育的需要。
  9、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财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
  投资组合规定:(1)活期存款、央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2)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比例不高于净资产50%。(3)股票等权益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比例不高于净资产30%。股票比例不高于20%。(4)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按市场价计算,不得超过该企业发行份额的5%;不超过其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总值的10%。
  10、世界各国政府对企业年金发展的作用?
  世界各国政府对于企业年金发展一般都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给予税收优惠:雇主和雇员缴费的一部分免税,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免税。(2)法律政策规范:制定企业年金方面专门法律规定,从资金来源、基金经办、投资运营等方面进行比较明确的规范。(3)进行必要的监管:一是对责任各方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对基金投资运营行为实施全程监督,规避投资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案例分析:**(是去年串讲的内容,看一下。)
  1、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P58
  (1)目标;(2)统一和规范费率;(3)建立个人账户;(4)统一养老金计发办法;(5)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6)加强基金管理;(7)提高统筹层次和行业养老保险统筹;(8)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水平。
  2、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定的若干政策。**P62
  (1)“中人”过渡问题。(2)统一制度前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处理。(3)关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及其计算方法。(4)个人账户转移政策。(5)个人账户继承办法。(6)提高统筹层次。(7)统一缴费基数问题。
  3、一般企业破产中有关养老保险的规定**P113(前面有)
  4、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政策规定。**P127(前面有)
  5、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P128
  6、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及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合同制职工的参保规定。**

但人社事业发展会给您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或许我们可以帮你勾勒出来!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已经省政府批准并于近日印发

你的社保、就业、职称、收入到底怎么样?

让小编带您一起穿越到未来,

看看河北人的在人社领域的宏伟蓝图!

近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经省政府批准的《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了2035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同时提出了8大项、38小项的重点任务,涉及就业优先、社会保障、人才强冀、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劳动关系、服务支撑、公共服务等,覆盖了每位河北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数”说不平凡的“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增进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0%以内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更可持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737万人、3546万人、692万人、1069万人。

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02万人和247万人。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符合事业单位特点、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更加规范有序。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保障工资支付工作成效显著。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辉煌成就。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展望2035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保持较低失业水平。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积极、开放,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1.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充分发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显著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就业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可持续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法定人员应保尽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金基金规模不断增长。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更加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经办管理服务更加规范高效。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更加显著。

3.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优化,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人才发展与重大发展战略、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同步,对建设创新型河北的人才支撑作用大幅提升。

4.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公开招聘、岗位管理、交流、监督等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培训机制更加健全,干事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人员调配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调配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5.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

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控管理更加科学,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更加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工资结构更加优化,工资收入水平决定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6.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劳动用工更加规范,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不断加强,保障工资支付工作更加有力,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7.服务支持“三件大事”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系列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落实,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交流等各领域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改革创新政策措施全面落实,雄安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各项改革举措稳步落地生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创新驱动效应初步显现。服务冬奥会筹办和支持后冬奥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8.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队伍素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业务协同、跨地区衔接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2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城镇调查失业率(%)

3.城镇登记失业率(%)

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新增结余用于委托投资比例(%)

10.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11.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12.新增博士后工作站数量(个)

13.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数量(人)

14.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其中:高级工以上人才数量(万人)

15.新增取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16.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个)

17.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1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9.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20.社会保障卡持卡覆盖率(%)

其中:申领电子社会保障卡人口覆盖率(%)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有效防范化解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建立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建设一批高质量就业示范区、充分就业示范区。围绕创造岗位多的项目,依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培育就业增长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主体责任,健全县以上政府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风险应对机制。建立就业优先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夯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持续加大各级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提高政策针对性、有效性。

2.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针对性服务。发挥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等专家团队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社会机构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

3.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适合高素质青年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搭建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帮扶工作,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加强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挖掘当地重大工程和项目用工潜力,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着力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先帮扶和重点帮助,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加强脱贫地区就业促进工作,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帮扶,促进稳定就业。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统筹做好妇女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4.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政策,增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大对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载体支持力度,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支持劳动者成功创业。组织各级各类创业推进和指导活动,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创业指导专家库、创业项目库、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园作用,开展创业服务,引导帮助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参加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充分就业社区等创建评选工作。

5.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重点领域专项培训计划,形成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壮大企业特别是高精尖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探索引入现代化手段和方式开展数字技能类职业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作用。大力推进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搭建新职业数字资源培训线上服务平台。完善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开发完善职业技能标准、培训大纲、职业培训包和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支持各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

6.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法规建设,研究制定《河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扩大产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和市场统计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融合发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一批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地方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评价机制,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制,探索创新网络招聘等领域的监管手段,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营商发展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选树一批诚信示范典型,引领带动行业良性发展。

7.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和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做好处置应对,有效防控规模性失业风险。

1.就业创业示范单位建设

落实国家部署,创建评选一批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充分就业社区,评选就业工作先进单位100个、先进个人100名。

举办河北省创业就业服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组织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实施创业培训,宣传创业政策,开展创业指导,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亿元,提供创业服务300万人次。

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每年为2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率90%以上。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就业服务活动。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70万人次。

5.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成1-2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力争建成4-5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各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建设6-7个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地方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积极建设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社会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加大再分配力度。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力度,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8.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促进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和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实现工伤保险政策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

9.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部署,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相应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落实国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制度和病残津贴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鼓励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筹资机制,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标准,规范个人账户计息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推动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

研究完善失业保险相关制度。按照国家部署,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体系。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加强失业动态监测。

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以高危行业农民工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推动落实国家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推动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加强工伤康复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配套政策标准体系。

10.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物价上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调整水平。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按新办法计发养老保险待遇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省月人均保障水平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幅提高。建立失业保险待遇标准科学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健全工伤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完善待遇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11.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

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加强社会保险经办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统计、精算和大数据分析制度,防范各类违纪违规支出、挪用基金行为。完善欺诈骗保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骗取、冒领、多领社会保险待遇等违法行为。完善社会保险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基金缺口分担机制。坚持精算平衡,健全基金预测预警制度,促进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确保每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增结余80%以上用于委托投资,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12.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

完善社会保险经办规程,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资源,全面推进多险合一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加快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完善全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各险种数据省级集中,提升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引进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稳步推进全省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使用,推动社会保险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精准高效协同,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强化经办管理机构人员培训,提高经办服务管理水平。

实行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险联动,坚持社保、就业、劳动关系、监察执法四管齐下,实现与税务、财政、市场监督等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法依规将未参保单位和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做好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工作。

7.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

落实《河北省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年)》,全省工伤事故发生率较“十三五”时期下降15%左右,其中重点行业下降20%左右;工亡事故发生率下降10%左右。

实施人才强冀战略,充分激发技术技能人才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1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人才供求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匹配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障碍,着力解决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人才需求。探索弹性薪酬制度,创新技术、技能等要素参与的收益分配形式,推行人才期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完善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教学人员稳定支持力度,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创新人才投入机制,提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资本投入人才资源开发。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推动技工院校改革,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院校布局,建设一批层次高端、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技工院校。

14.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作用发挥、表彰激励、联系服务机制,培育壮大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继续实施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工作,开展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和表彰活动。加快博士后事业发展,扩大博士后平台规模,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博士后创新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落实河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推动博士后创新创业发展。推进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落实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推动产生一批留学回国人员优秀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全省保持专业优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定符合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围绕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

深入抓好“中国河北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大会”、“河北省沿海经济带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河北高层次人才引进交流大会高校行”等系列引才服务活动,吸引聚集更多人才来河北创新创业。

15.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知识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规模、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着眼国际、国内职业技能大赛,建立“竞技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竞技与教学兼备的专家型教练员队伍,培养一支竞技与应用相长的金牌型技能人才队伍。对接世界技能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定期举办河北省职业技能大赛、河北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专项职业技能竞赛,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引领各地区、各行业不断提升技能竞赛工作规模和质量。

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加大突出贡献技师评选表彰力度,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网络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应用,提高培训便利度和可及性。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加强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合作。

专栏5 专业技术人才项目

8.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左右,工作站45个左右,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个。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作用,资助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资助150个博士后科研项目。

9.专家人才激励培养计划

开展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每两年(2021、2023、2025年)开展一次,每批选拔专家100名左右。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表彰,评选表彰“杰出专业技术人才”60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名、“科技创新团队”10个。开展优秀专家出国培训,选派300名省内优秀专家出国培训。

10.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不低于5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现代大型企业,建设省级继续教育基地5个。建设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网络平台,搭建能容纳100万人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

11.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建成35个国家级、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35个国家级、5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建50个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支持保定市依托保定技师学院筹建中德(保定)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智能制造产业平台。

12.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着眼经济、科技、产业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院校布局,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建成1-2所层次高端、特色鲜明、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优质技工院校。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事管理规范创新

贯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部署,完善符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模式。推进建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权责清单,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公开招聘、交流和监督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落实,加强人员调控管理。

16.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部署,在县以下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拓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按规定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办企业。建立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制度,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

17.优化岗位设置管理

研究探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动态管理机制,适时调整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对基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予以政策倾斜。持续优化高校、医院等人才密集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适当提高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允许统筹使用中初级岗位。

18.推进公开招聘创新

支持事业单位通过选聘方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到人才培养单位选人或寻聘等方式招聘人员。规范组织统一招聘,科学合理设置招聘条件,严格管控招聘方案审核发布、笔试面试、结果审核公示等环节,确保统一招聘公平公正。

19.完善人员调控管理制度

强化人事调控,促进政府系统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防止违规进人和“吃空饷”现象,形成常态化人事综合管理体系。健全人才流动管理机制,规范事业单位干部调配工作,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调配程序,畅通重点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流动渠道。

20.推进人事考试高质量发展

完善人才测评体系,健全人事考试体制机制,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提升考试命题和测评水平,落实分级分类考试,实现精准选人用人,推进人事考试创新发展。推进人事考试安全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协调机制,防范化解考试风险。实施人事考试阳光工程,推动建立诚信考试机制,加强考试机构和命题阅卷、监(巡)考队伍建设,确保人事考试公平公正。推进省、市人事考试基地建设,提高人事考试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人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完善人事考试费用收支管理制度,确保费用收支合法规范。

21.加强表彰奖励工作

完善表彰奖励制度体系,对标国家制定的及时性表彰管理办法、修订的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规定和出台的新闻媒体评奖管理办法,及时制定或修订我省相关制度文件。做好国家级表彰推荐评选工作和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的重大专项表彰工作。进一步规范省、市、县三级和省级工作部门表彰,科学合理制定评选标准和条件,严格控制评选范围和表彰名额。加大清理整治违规评比达标表彰和创建示范活动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做好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落实和生活困难表彰奖励获得者帮扶工作,完善表彰奖励获得者休假疗养制度。加强表彰奖励获得者先进事迹宣传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基础建设,定期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推进表彰奖励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13.人事考试能力提升行动

推进省、市人事考试基地建设,提升命题、考试、阅卷、面试等服务保障能力。建成全省统一的人事考试指挥平台,推动考试报名、考试组织、数据管理、证书发放一体化建设,提升人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深化企事业工资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工资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促进共同富裕。

22.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

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完善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强化工资分配的事前指导,探索发布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特征的薪酬分配指引。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完善全省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大数据系统,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引导。

23.深化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

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力度,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推动更多低收入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鼓励企业创新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将工资分配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形式。

24.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开展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普遍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人才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管理。

25.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做好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工作。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置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6.进一步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用工管理,加强对国有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劳务派遣监管,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

27.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

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强化属地化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加强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完善仲裁准司法制度体系,创新办案机制,加强办案指导监督,建立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提升仲裁终结率。加强仲裁机构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实一线专职调解员、仲裁员力量,完善准司法职业保障机制。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服务,大力开展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

28.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深化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推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健全自由裁量权制度,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执法装备配备,实施分级分类培训。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平台建设,完善监控预警功能,提升分析研判能力和执法效能。

29.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

做好农民工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为农民工提供求职、用工、培训和社会保险服务。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继续开展百万农民工培训。鼓励引导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落实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做好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进一步健全各级农民工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农民工活动”。做好农民工舆情监测、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7 和谐劳动关系项目

14.和谐劳动关系“十百万”计划

开展“十名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十家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十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培树行动,培育“百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服务万户新企业用工。

15.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

建立完善对用工规模较大企业的用工指导服务机制,帮助企业提升用工管理水平。以用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存在较大困难的企业为重点,指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工作岗位,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

围绕“三件大事”,发挥服务支撑作用

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积极主动作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创新,全面协调推进,为办好“三件大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支撑。

30.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

深入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协作,推进构建三省(市)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廊坊市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与北京市通州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协作,统一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和规范。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统筹衔接,优化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经办服务,促进工伤认定鉴定合作,实现工伤认定鉴定跨省(市)就近办理。借助京津冀“一小时区域交通圈”优势,实施人才共享工程,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人才跨区域流动壁垒,每年组织召开“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服务河北经济发展。健全劳动监察执法协作机制,实现劳动保障违法案件跨省(市)联动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1.高质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支持雄安新区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国家级“中国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优质人力资源服务集聚辐射基地。支持雄安新区创新社会保障政策,推动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京津衔接。支持雄安新区实施“雄才计划”,争取国家级人才政策、人才工程、项目计划向雄安新区倾斜。积极与雄安新区深入对接、深度融合,在专家选拔、人才资助项目、专家服务基层等方面予以支持,为雄安新区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促进人力资源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机制。

32.高标准服务冬奥赛事

统筹推进冬奥会赛区就业创业工作,大力开发冬奥赛事和冰雪产业相关就业岗位,积极开展赛事服务、文化旅游、冰雪产业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冬奥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技能提升,提高就业质量。精准掌握冬奥赛事在人才引进、培养和资助项目等方面需求,提升人才工作服务针对性,大力开展冬奥人才引进工作,拓宽冰雪人才招聘工作渠道,办好“冬奥冰雪产业大型人才交流会”,发挥市场引领作用,引导猎头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社会机构加入冰雪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工作。深入落实冬奥遗产计划,紧密结合后冬奥时代经济发展,加大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力度。

33.大力支持重点区域建设发展

加大对形成规划的重点片区、脱贫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支持力度。积极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专栏8 服务支撑全省“三件大事”项目

16.京津冀人才共享工程

围绕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着眼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吸纳京津相关行业高层次人才以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购买共享、项目式共享等方式服务河北经济发展。

17.雄安新区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

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18.雄安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指导雄安新区筹划建设国家级“中国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辐射京津、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人才高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

19.冬奥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

面向冰雪器械制造、冰雪赛事服务保障、冰雪旅游休闲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计培训不少于2万人,为建设冰雪产业强省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体、更加均等、更加规范、更加便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34.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推进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整合、补缺、提升的原则,继续加强县及县以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均衡发展、公平共享的公共服务机制,逐步消除地区间、群体间公共服务差距。

35.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全面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围绕公共服务项目,细化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要求,完善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支撑公共服务业务与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6.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

推进建设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深化大数据应用,健全全省数据归集和共享应用机制,促进与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运用云计算技术,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完善灾备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和重要信息系统业务服务连续性。逐步建成全网安全监测系统,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人社全业务用卡”,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37.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化

推进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动态调整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清单和办事指南,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加快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应上尽上,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有序衔接。构建全省12333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12333服务全省联动。常态化开展技能练兵比武,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能力。

38.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机关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培养广大干部坚守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初心使命,站稳群众立场,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持续深化纠正治理“四风”,确保干部队伍廉政纯洁。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担当尽责、踏实干事,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落地见效,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强保障。

专栏9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整合各业务信息系统,强化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服务高效,推进建设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子业务系统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办理。

21.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

聚焦解决当前企业群众办事堵点痛点和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以部级平台系统为支撑,以河北人社一体化平台为枢纽,集中整合内部数据,对接外部相关数据,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在全省推动“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初步形成“集约整合、纵横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

22.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

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全省覆盖,电子社会保障卡覆盖全省67%人口。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全领域应用。建设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平台,形成“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23.一体化12333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12333全省一体化、智能化、多渠道建设,完成与部级12333中心节点的对接,形成全省一体化的12333数据交互机制和协同服务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短信等多渠道为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提升12333服务能力。

原标题:《事关未来你的就业、社保、收入、公考……我省出台重磅新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年收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