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强职业学校计算机和金融财会哪个专业更好?

杭州市2022专科院校排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公办高等旅游院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拥有萧山、千岛湖两大校区,共占地1080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两大校区分别与钱塘江、千岛湖交相辉映。萧山校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千岛湖校区依山傍湖,尽享5A级景区资源,是理想的求知圣地。学校前身为1983年创建的浙江省旅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升格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旅游类唯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并荣获首批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

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于1999年12月依托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开始筹建。2006年12月,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由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与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共同筹建。2009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建院。在办学过程中,杭州市城市建设学校、杭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陶行知先生于1928年亲自指导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等先后成建制并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16年被誉为“浙西山区园丁摇篮”的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于2009年成建制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均为学校可追溯的重要办学渊源。学校与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发展目标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两步走、创一流”:“第一步”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奋斗,在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基础上,到建校十五周年(2024年)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高职院校。

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经济学家骆耕漠、爱国人士章乃器等著名校友,被誉为“浙商人才培养的摇篮”。现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学校主校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钱塘江南岸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内,另有德胜校区和全资企业浙江商业机械厂位于杭州市区内,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建浙江电子商务学院。学校占地面积592亩,建筑面积逾23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100万余册,电子藏书近331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00余人,二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52人,博士44人(含在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73人。

4、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部53所“国家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院校之一。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学院;2016年,获评首届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院奖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2017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2018年,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金奖。2019年,获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前十)。

5、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也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主要面向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93年创办的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初期主要开展残疾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1998年5月,学校开始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填补了浙江省特殊教育普通中专教育的空白。2000年起,学校先后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全国残联系统学校实施高等教育的范例。2001年12月,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教育部备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正式建立。学院拥有小和山、天城路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7亩,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开设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中西面点工艺、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方向)、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师范类)、特殊教育(手语翻译)等6个高职专业(8个方向)。2021年,学校新增茶艺与茶文化、民族传统技艺、学前教育(师范类)3个专业,其中特殊教育专业群成功进入浙江省双高专业群行列,成为特殊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领跑者。

6、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共享杭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电商资源、完善的公共设施,坐拥小和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学院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学院设有财务与会计学院、商务与贸易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智能技术学院等七个二级学院及基础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另设有中小企业会计研究所、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所(中心)等,开设财务会计类、商务贸易类、智能技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营管理类、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语言类等七大类38个全日制高职专业。其中跨境电商专业群(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五个专业)为浙江省高水平建设计划专业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教育部认定的骨干专业、省级优势专业,会计、统计与会计核算、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500余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办学6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经批准增挂“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办学牌子。学校是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浙江培训基地、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基地、浙江省文明单位,也是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教学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唯一一家连续三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职艺术院校,是高职表演艺术类国家级14个专业教学标准拟制工作总领衔单位。学校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优质高职校”建设计划。2019年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2020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高职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

8、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厅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浙江水电技工学校和1984年成立的浙江水利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笃学修能”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树校”的办学方针,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建成了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浙江省文明校园,为水利建设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坐落于美丽的钱塘江畔、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由校本部和大江东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998.9亩,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等教学生活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120万余册。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90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80.38%,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3.86%。

9、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摇篮”美誉,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是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骨干建设优秀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教育试点院校。学校位于杭州市,集“西湖”“西溪”自然之灵秀,合现代化、职业化人文之特色,享有全国高职“魅力校园”、浙江省高校“美丽校园”称号。校园占地面积46.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57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0.4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600.49万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76.6万册、电子图书22.5万册。在籍学生10380余人,教职员工650人,其中高级职称167人。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以及省部级以上人才60余名。

10、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浙江省物资学校,始创于1978年12月。2000年3月,筹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高等职业学校,由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原浙江省物资局)创办。2017年7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建制划转给浙江省机电集团,组建浙江省职教集团。学校以“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崇尚优化、追求卓越”为校训,以国际知名、国内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为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下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院、汽车技术学院、数字信息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商贸流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梦想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金融管理等33个专业,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共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读学生7000余人。

11、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校,是一所由省体育局主管,接受省教育厅指导,以竞技体育类专业为特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竞技体育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省属全日制高职院校。学院于2004年9月在合并浙江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省体育运动学校和省体育局萧山体育运动训练基地的基础上挂牌筹建。2006年1月,负责全省优秀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的省体育训练一大队、二大队和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实质性并入筹建中的学院,实行竞技体育院校化管理和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学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秉承“育人创佳绩”的办学宗旨,践行“明德、睿智、尚勇”的校训,弘扬并不断加强以“金牌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并不断完善“训学融合”的育人模式,致力于人才培养、训练、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学院现有19个内设机构,其中,党政职能部门设党委(院长)办公室、党委工作处(监察室)、人事处、训练处、教学与学生管理处、科研处、财务处和综合管理处(保卫处)等8个处室,训练教学系部设6个竞技体育系和1个体育系,直属单位设附属体校、培训中心、图书信息中心和附属体育医院。

12、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由浙江省电力公司主办和管理,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培养电力专业技术人才为特色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9年的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和杭州电力学校,学院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生,学制三年,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综合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教职工287人,其中专职教师143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约占30%。校园建筑面积74254平方米,学院内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标准运动场、网球场、健身房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设施齐全。学院建有浙江省电网调度仿真装置、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综合自动化装置、电力营销实训基地、电厂热工控制实训与仿真基地、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电厂泵与风机装置、300MW模拟电厂、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控制的语音教室及电子商务、电工、电机等实验室。办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面向现代化的办学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浙江省电力工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杭州钱塘江畔,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专业群A类)、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校、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全国职业教育育人成效50强、全国职业教育服务贡献50强、浙江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浙江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连续8年获得省教育厅教学业绩考核A级,为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6万余名,是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学校现有杭州萧山、学院路和绍兴上虞三个校区,共占地1000余亩。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000余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6500余万元,各类纸质图书99万余册、电子图书96万余册。

1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位于美丽的钱塘江畔、杭州下沙高教园东区学源街118号,占地面积612亩,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1382人,是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各民间排行榜均居全国前1%。学校前身是1975年建立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78年,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分设为浙江财政学校和浙江银行学校。1994年,浙江银行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0年,浙江银行学校划转浙江省管理,同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高等职业学院。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教育部备案正式建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3年,获评浙江省第一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2014年,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201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

15、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于1998年。学院地处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现有民航交通、信息技术、商务贸易、经济管理、创意设计、继续教育6个分院,社科部、体艺部2个部。学院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校训,立足钱塘新区,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面向浙江全省,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开设了空中乘务、轨道交通管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25个专业,在校学生7000余人,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30000余人。学院围绕“职业人”优势职业品质与技能,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深化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全方位合作,以技术服务产业持续发展,以培训服务公民终身学习,以文化服务社会文明进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高校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文、精致、开放、活力”特质学校,逐渐形成专业建设、人文教育、体育运动、社会服务和党的建设等优势特色,办学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16、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系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其前身是由杭州市经委系统所属的杭州机械、化工、纺织、丝绸、轻工、西湖电子等六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杭州职工大学,1998年筹建,2002年正式建立。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5年以优秀等级获教育部验收通过,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6年成为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B档)。学校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位于下沙“大学城”,规划用地1000余亩,现有师生1万余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杰出青年、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人才30余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各1个。

17、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著名企业万向集团合作举办、坚持国际型、现代型、创业型办学定位,坚持公益非盈利办学原则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迄今已拥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各行各业的人才。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市,处在杭州市重点打造的西溪谷之中,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捷,环境宜人。学院建有3个校区,共占地面积约260亩,总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600余人。

18、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学院。其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浙江供销学校和创办于1984年的浙江省供销社职工学院。2018年,经省编办同意,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增挂“浙江合作经济管理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学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占地面积575亩。目前,学校设有信息技术学院、财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国际贸易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合作经济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经、文、工、管多专业协调发展,共开设30个高职专科专业或专业方向、2个3+2专升本联合培养专业和1个本科试点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0余人,教职工580余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二级教授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4人,入选钱江人才资助计划教师2人,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教师1人。

19、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是一所司法警官院校,主要培养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和基层司法工作者,以及安全防范技术、司法信息技术等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隶属浙江省司法厅。学院前身为1982年8月创办的省劳改工作干部训练班。1984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省劳改工作学校,后相继更名为浙江省司法警察学校、浙江省第三人民警察学校。2002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8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2011年,成为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院校;2017年,入选浙江省优质校建设名单;2019年,成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首批交流合作基地,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校。基础条件:占地面积524亩(分为下沙、乔司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5127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9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375万元、纸质图书51万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

《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福田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多层级融合的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一中枢、双口岸、四核心”对外轨道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提升福田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谋划引入深汕高铁联络线,实现福田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直连直通。推进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引入广深中轴线城际、穗莞深城际等线路。推动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香蜜湖四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城市轨道四期工程,积极争取地铁20号线、22号线等纳入城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值得注意的是,备受关注的磁悬浮枢纽、直升机航线等也列入规划,将加快谋划。


深圳梦借《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官方解读来划下重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福田在建区三十年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再创新业的关键五年,为指导“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一、《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是怎样的?

答:福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的重大要求、重大部署,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规划起草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一是抓早部署规划编制。2019年出台《深圳市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1+20”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纲要、20个重点专项规划),系统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区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指导,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领导和强力支撑。

二是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十四五”规划编制小组全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论述、重要部署,紧密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及有关上位规划要求,结合福田实际,系统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落实举措,确保充分体现上级精神和要求。

三是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十四五”规划起草全过程,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实地考察北京、天津、雄安等地区,开展两轮网络问卷调查及“开门编规划”系列活动,广泛征集和听取专家学者、市民群众以及区领导、人大、政协、各部门、各街道意见,采纳合理建议超过200条,切实把社会期盼、基层经验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体现各方智慧和诉求。

四是全面深度做好衔接。“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上位规划以及区各专项规划,认真吸收福田区“未来30年发展战略与路径”暨“十四五”规划务虚会、专家座谈会精髓内容,并通过召集区有关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写作、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深度做好“上下左右”衔接。

二、《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全文按照“一个总论+五个篇”的篇章结构展开。第一篇为总论,总结了福田建区30年及“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路径以及2030、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远景目标。第二篇到第五篇,围绕突出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发展、改革创新来组织,分领域阐述福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第六篇为规划实施保障,突出党建引领,确保更好更快干出成效。

三、《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首次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形成到2035年“三个五年”分阶段目标愿景,充分体现区委区政府坚定的目标导向和发展信心。

到202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发展质量跃居全球前列,城区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民生福祉彰显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引领湾区实践,并科学设置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城区治理、民生发展4大类24项调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达到6600亿元左右。

到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经济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时尚中心影响力跻身全球前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再上新高度。

到2035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典范。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先锋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繁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四、福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全球产业变革重构创新版图以及科技回归都市等新形势,立足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等大背景,围绕福田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以“一轴两翼”空间格局支撑带动大发展,即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梅林片区为“中轴”,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联动车公庙、金沙、安托山片区,打造发展“西翼”,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联动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片区,打造发展“东翼”,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带动力量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大中轴”。

五、《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经济发展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提高经济质量,提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牵引打造中央创新区,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牵引打造中央商务区,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为牵引打造中央活力区,“三大新引擎”协同发力,依托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激发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预计到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5万元/人,国家级高新企业数达2000家,总部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六、《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城区治理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提升治理效能,提出打造品质卓越的湾区都市核心区、安全稳定治理有序的标杆城区和山海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区,推动产业空间复归、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提升,构建“物业城市”治理标准体系,精心打造城市作品,建设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7以内,绿色交通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85%以上,建成区50%面积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PM2.5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七、《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民生保障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瞄准“民生七有”,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民生事业,通过创建国家优质教育示范区,打造全球一流的韧性健康城区和医疗高地,建设创业就业“福地”,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5万座,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5个,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5人,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3万套,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八、《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改革创新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改革开放再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争创营商环境全球最佳实践,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新型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体制等领域改革,突出融入更加开放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径和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九、《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较历次规划而言,还立足新形势、按照新要求,更加突出了党建引领,提出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调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机制,充分听取吸纳人大、政协意见建议,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砥砺前行。过去三十年,福田从“水田滩涂”蝶变为“深圳CBD”,从传统工业区升级为现代产业集聚地,从“解决温饱”迈向“首善之区、幸福福田”。过去五年,福田沿着“十三五”规划蓝图,奋勇搏击、锐意进取,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社会民生收获新成果,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最能代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精华之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未来五年,福田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展望2035年,福田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实干的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福田担当、福田作为、福田贡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福田建区三十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田将不忘初心再先行、牢记使命作示范,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的方向奋勇前行。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三十年来,福田乘改革开放之春风,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创造了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过去五年,福田沿着“十三五”规划蓝图,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完成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福田三十年发展成就

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奋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金融与科技两翼齐飞,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9亿元增至2020年的47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2倍,年均增长13.6%。人均GDP约31万元,高于韩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不到全市4%的面积,贡献全市近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

创造了城区高品质建设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对标国内国际中心城区建设标准,系统规划、有序开发,已成为全市经济密度最高、基础设施完备、综合功能齐全的“深圳 CBD”。拥有亚洲最大的广深港地下高铁站,全国第二、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全国两大证交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关山月美术馆等公共设施齐聚于此。

创造了民生大幅度改善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民生事业从 9所小学、2所中学、1所医院起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校区)261所,获评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37家,全市 18家三甲医院有 7家在福田;区属公共文化体育场馆 18家,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造了生态高标准保护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全国。辖区绿化覆盖率约 43%,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园博园、香蜜公园等成为深圳生态名片;绿道 156公里,串联起城区“山、林、城、海”风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拥有我国唯一位于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率先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中心城区。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跃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754.2亿元,比 2015年增长 40.4%,仅用 3年实现从 3000亿元到 4000亿元的跃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2000亿元,连续 16年领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 629亿元,较 2015年增长 1.7倍;进出口总额近 7000亿元,连续 21年位居全市第一。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率先出台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占 GDP比重达 73.4%;总部经济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47%,本土世界 500强总部企业增至 4家,占全市一半;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42.6%,聚集了全市近七成持牌金融机构。

发展质量优势突出。人均 GDP约 31万元,地均 GDP、税收稳居全市各区之首,万元GDP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绿色发展全市领先。

二、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国家战略平台。合作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合作平台,深圳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基本形成,首批 5条先行先试政策稳步实施,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取得突破,重点科研合作项目批量入驻,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平台落户。

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300家,比 2015年增加近1倍。R&D经费投入近 70亿元,比 2015年增长 3.4倍。国家、省、市创新载体 243家,较 2015年增长 80%,福田区获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

知识产权生态集群率先构建。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称号,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顺利运营,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增至 115家,占全市 56%。PCT专利申请数近 1900件,比 2015年增长 71%。

三、社会民生收获新成果

教育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创新实施“双十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学校 42所、幼儿园 18所,共新增学位 4.3万个。成立内地—香港 STEM教师研修中心,获评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创新打造“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荣获“全国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正式落户,高等教育实现重大突破。

健康福田建设成效显著。中大八院、广中医深圳医院新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床位数由 1371张增至 2400张,社康中心由 78家增至 91家。广中医深圳医院获评三甲中医院,区属三甲医院、临床医学院、国家规培主基地实现新突破,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次推出“福田文化菜单”,实现省特级文化站街道全覆盖。引进 19位文体名人,构建区、街道、社区文体设施体系,打造“福田健身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居全市榜首,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特别推出建区 30周年十大“民生福礼”。筹建保障性住房 3.7万套,创新城中村统租运营的“水围青年公寓”模式。全国首推就业服务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 2%以下,莲花街道“就业创业超市”获评全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事件。“五有五化”养老模式入选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区”七连冠,武装部获评广东省“全面建设先进人武部”。

对口帮扶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强力推动广东和平县、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广西罗城县和环江县“三地四县”对口帮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实现 17.2万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中国减贫奇迹上留下了“福田印记”。

四、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

空间活力加速释放。完成花卉世界等综合整治,清拆治理违法建筑超过 320万平方米。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路径释放香蜜湖片区土地空间约 140万平方米。成功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华富村、南华村等棚改项目进展迅速。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区通行地铁线路增至 9条,运营里程达 90.7公里,轨道路网密度达到 1.5公里/平方公里,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交通系统持续优化。

活力公园城区品质彰显。新建改造精品名园 17个,香蜜公园顺利开园,改造提升社区公园 35个,打造全市首个“公园城市”社区公园群,辖区公园总数达 125个。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深圳河、福田河、新洲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黑臭水体全面消除,PM 2.5年均浓度 20.5微克/立方米,较 2015年降低 27%,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和欧盟标准。

五、现代治理实现新进展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全省推广,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馨援计划”在线管理系统正式启用,腾讯互联网调解中心落户,公共法律服务提质提效。全部社区达到省级“民主法治社区”标准,建成全国首家法治文化生态社区、全省唯一“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社区。

“智慧福田”加快建设。建成全国首个“5G+AI”体验区,构建“一中心、五平台、百系统”新型智慧城区体系,以智慧化“城市大脑”助力“放管服”改革提质提速提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新型智慧城区暨“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

基层治理创新活力迸发。打造新时代福田特色社会治理“枫桥经验”,以“党建+社区+网格+智慧”理念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获“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十大创新经验”。

六、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司法领域改革率先破题。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在全国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区法院、区检察院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称号,人民调解“福田模式”获国家司法部认定并在全省推广。

民生领域系列改革惠及于民。成立城中村学校品牌创建联盟,获“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优胜奖”,中大八院、广中医深圳医院等区属医院在管办分开、法人治理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文化议事会改革模式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

投融资体制改革引领全国。连续推出新型“全链条”市场化代建制体系、项目全过程管理、“三优”工程设计、“四算”审核市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后评价等政府投融资改革创新组合拳,率先落实中央投融资改革部署的投资体制改革任务。

营商环境改革质优效高。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十二项行动”,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全领域、全渠道,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政务服务信用审批改革,荣获“营商环境创新奖”。

七、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果断实施“提级防疫、精准防疫、科学防疫、依法防疫、人文防疫”策略,率先实行“一日一调度、一日一研判、一日一督导”,推出经济复苏“福企 11条”“福企新 10条”“1+9+N”产业政策,凝聚疫情防控集体智慧和强大力量,取得了 82例确诊病例“零病亡”、连续 300多天确诊病例“零新增”、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五个“零”的重大成果。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ACT”模式受到世卫组织高度肯定,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为建区三十年来的最高荣誉。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福田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需高度关注、积极应对的不足和短板:一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传统动能遭受冲击,新兴动能尚未充分释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对照国际一流中心城区标准,世界知名的“城市代表作”仍然稀缺,管理精细化尚有差距,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三是对照现代化治理要求,公共安全体系尚不健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依然突出,基层治理体制有待优化,高密度城区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对照民生幸福标杆要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够均衡,种类不够丰富。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出现“科技回归都市”新趋势,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开启全球化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行、虚拟化和实体化共生、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叠加,争夺发展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未来发展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二、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国家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特征新要求。未来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为深圳未来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全面发力,深圳都市圈和重点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将大幅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短板明显。未来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四、福田中心城区进入发展新阶段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无到有,先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战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铺开建设、大干快上,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全新动能,福田再次站上“时代风口”,成了“双区驱动”战略交汇之地,迎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势头最好的黄金期。未来要深刻把握所处历史方位,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与全市发展同频共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承担更重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章 发展战略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福田将科学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燃激情、再创新业,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福田担当、福田作为、福田贡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围绕“首善之区、幸福福田”愿景,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重点推动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发展质量跃居全球前列。经济总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跃升,湾区时尚之都品牌影响力突出,总部经济高地辐射能级显著提高,率先形成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

城区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新常态,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全域治理”示范效应凸显,初步建成全球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区。

民生福祉彰显制度优势。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民生七有”取得新进展,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强。

改革开放引领湾区实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要素、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大领域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率先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成为更高水平引领开放的实践先锋。



聚焦提高经济质量。全面激发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

聚焦提升治理效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产业空间复归、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提升,构建“物业城市”治理标准体系,精心打造城市作品,建设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瞄准“民生七有”,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民生事业,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区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

聚焦深化改革开放。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改革开放再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径和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到 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经济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时尚中心影响力跻身全球前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再上新高度。

到 2035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典范。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 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先锋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繁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二篇 突出经济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城区新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福田毗邻香港、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和高端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以“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重点推动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引领湾区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

第三章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牵引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双区”驱动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做实的重大举措。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国际合作为特色、以深港协同为抓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牵引带动全域建设都市型科创区,推动福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尖端科技创新策源、创新企业总部集聚、科技金融文化融合的中央创新区。

第一节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构建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深圳园区先行先试更加开放、更适应未来发展的政策架构和管理体系。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全面衔接港澳及国际通行规则。实行选题揭榜制,引入国际同行评议,赋予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对科研项目征集、评审、资助及后期评估全过程进行严谨高效管理。

推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高水平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软硬联通”,加快构建全新“境内关外”监管体系,建立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高度便利流动的监管模式。对经备案境外人士停居留给予便利安排;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畅通科研物资流动;探索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资助深港两地科研项目,借鉴香港经验完善科研资金监管制度;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促进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营造高标准国际化创新环境。探索构建衔接香港、接轨国际、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民商事规则制度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争取创新税收政策,推行专业资格国际互认,鼓励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探索试点对接港澳及国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集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

布局一批重大科研设施。聚焦生命、信息、材料等重点学科方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高端创新载体。支持香港高校优势学科在深圳园区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卓越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圳市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计划项目、新型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建设一批功能相互支撑、领域关联紧密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全力推进生命、信息、材料等学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面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实现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重大突破。依托国际量子研究院,推动大湾区量子科技力量发展。

建设大湾区中试转化基地。充分发挥香港对接海外创新资源桥头堡作用,建设国际中试服务平台,布局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立完善创新验证中心及验证试验室系统,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快速熟化应用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攻关、概念验证、小/中试、检测验证、应用推广等公共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



三、高标准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释放科技产业空间。以科技创新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产业载体,优化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量子研究中心、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通过“租、购、改、建”多措并举,储备一批创新型产业用房,定制适合研发、中试、展示等功能所需的创新空间。

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皇岗口岸片区重建和福田保税区改造升级,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携手香港园区共同发挥极点带动作用。推进“一号通道”改造,促进科创要素便捷流动。规划建设穗莞深城际、广深中轴城际枢纽节点,推进广深高速下沉改造,预留香港轨道延伸接驳条件,打造公路、铁路复合的国际化超级口岸和综合服务枢纽。

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探索深港双方高度协同的管理模式,创新园区治理模式,形成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的组织推进机制。升级打造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等载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一批优质项目。建设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为合作区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仪器设施。组建深港跨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链接海内外创新资源,为国内科技成果“走出去”与承接国际技术转化提供综合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加快建设都市型科创区

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把握科研资源回流都市核心区机遇,加快出台一批硬核发展举措,围绕打造尖端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区、科技金融文化融合区、都市优质生活典范区、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目标定位,构建空间集约、形态立体、功能复合、产业多元、管理智能、多态融合的未来都市形态,形成具有聚集人气、传播文化、融通资本、创新策源、发展产业等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型科创区。

打造都市“生活圈+创新圈”。发挥配套资源优势,构建均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快速联系、慢速生活、生态宜居、交融创新、人文深厚的城市环境,加快吸引科学家、金融家、作家、设计师、媒体人、艺术家、时尚达人等跨界多元创新群体汇聚,实现高端化、源头性、精品式、复合型创新。

二、打造分布式科创空间

打造特色创新集聚区。促进知识创造、研发转化与市场应用深度融合,赋予都市核心区更多通用型创新空间。利用现有空间打造分布式科创体系,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国际开放创新强核,车公庙、八卦岭、华强上步、梅林为创新集聚区,形成由核带区、融合成势的科创空间格局。

打造特色创新街区。布局华强北硬科技创新街区,联动周边完善的硬件产业配套资源,鼓励战略性投资机构入驻,打造智能硬件创新孵化生态圈,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福强路科技文化街区,培育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加速打造科技、时尚、文化交融并举的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科技楼宇。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共同打造若干新兴产业特色楼宇,加速形成科创“微集群”,提升楼宇产业引入、业态管理与运营服务水平,促进资源精准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支持特色科技楼宇集中有序运作。

三、构建智能化科创服务体系

建设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区加速器、孵化器、产业园区、创新载体等资源要素,构建数据共享机制,打通部门行业间数据壁垒,打造高度集成、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科创数据中心,有效联动政务、商务、创业服务,促进创新链条、空间载体、科技服务、政策供给的高效精准匹配,为创新创业提供全程全时全方位在线服务。

探索开发运营新模式。鼓励通过“产业空间收益+股权投资收益”方式调动科创园区、楼宇发展积极性,探索城市“微更新”联合基金模式、“特色创新街区”小微改造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用好行业协会力量,搭建扁平化、平台化组织架构,构建高效运行体制机制。

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集群

构建金字塔型企业梯队。实施头部企业“聚龙计划”,吸引一批国际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在福田设立总部、研发中心与高附加值智造中心。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竹海计划”,形成高成长企业“生产线”。突出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到 2025年,国家级高新企业数达 2000家。

建立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重点围绕 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金融科技、3D打印等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发展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吸引国际知名孵化器落户,促进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

第三节 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一、推动大湾区创新协同

引领促进广深莞科技协同融合发展,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合作,深化三地优势互补,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推动深化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设立面向港澳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支持科研机构、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聚焦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大湾区协同创新。

二、拓展国际间创新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支持企业在欧美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欧美企业研发中心参与政府科技计划。依托中国—以色列国际创新中心等国际化技术转化机构,建设技术转移的全球交易、知识产权运用、技术项目实验等服务平台网络。依托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聚焦新型网络体系结构、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未来网络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进与国际科技强区建立友好城区关系,加强科技合作,联合实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

第四章 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牵引

高标准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集聚高能级新平台,提升科技支撑,深化开放合作,筑牢安全防线,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打造高端服务功能完善、金融资本力量集聚、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大的中央商务区。

第一节 高标准规划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

一、布局高端高质新空间

高起点规划香蜜湖片区空间和产业布局,以山海绿廊为南北轴线、以林荫大道为东西脉络搭建空间骨架,融汇国际交往、高端金融、国际消费、商务服务、文化交流等功能。打造国际顶级商圈,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商务街区,与深圳 CBD联动赋能,提升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能级,打造活力多元、品质高端的城市新金融中心。

二、集聚高能级新金融平台

集聚国际国内顶尖金融机构,争取全球知名交易所设立办事机构。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争取落地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聚集地,打造融合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金融衍生品、外汇、银行间同业拆借、金融数据等金融要素交易的聚集平台,提升深圳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三、发展现代金融新业态

发展绿色金融。依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室,探索“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基金)”新模式。鼓励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探索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加强国际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争取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深圳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落户,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发展社会影响力金融。推动建立社会影响力金融要素服务平台,促进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金融资本深度融合。鼓励成立社会公益债券、社会公益保险、社会公益信托计划,支持成立教育、疾病(流行病)、妇女、文化等公益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推动开发香蜜湖 ESG评价体系,举办公益高端论坛、社会影响力论坛等,政企协同打造社会影响力金融高地。

发展文化金融。推动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新型金融文化综合体。高标准建设运营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实现金融展览展示、金融交易、金融国际交流三大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



第二节 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一、夯实金融科技引领地位

加大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形成高质量创新成果。依托福田特色金融科技专业园区,持续引入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加速器、孵化器等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研发链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打造香蜜湖金融科技品牌,持续提升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奖影响力。

二、建设数字人民币示范区

加快数字人民币产业布局和产业园规划,以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为牵引,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收付终端升级改造,完善数字人民币应用环境,推进数字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创新,规范预算单位数字人民币支付,推动数字人民币在税收缴纳、社保缴纳、政务缴费等场景的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回流国库的有效方式。

三、打造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

推动与省金融局联合建设“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全国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共性技术平台,建立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机制、监管规制和行业标准体系。研发搭建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的非现场监管系统和服务平台,为监管机构和创新试点单位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资产二级流转市场机制,促进供应链产融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


第三节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支持深交所提升辐射影响力

围绕深交所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支持深交所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做大做强香蜜湖产融创新/上市加速器,促进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融合,加快培育壮大上市企业。支持深交所推动股票期权市场建设,发布福田特色香蜜湖“金融+”系列指数。

二、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能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科技信贷业务,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支持科技信贷产品体系研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基金,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生命周期投入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多渠道、多方式使用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开展可交换债、并购债券试点。完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和配套制度,创新科技融资担保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创新保险产品。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探索科技企业跨境金融监管沙盒试点。

三、打造区域性直接融资中心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打造区域性直接融资中心。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激发风险投资市场活力。完善债券市场机制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贷款等产品,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和有效流通。健全监管机构与企业间政策信息传导机制,实现有效信息实时共享。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公平、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四节 深化金融开放合作

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通融合

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境征信产品、基金产品互认,推进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推动港澳居民跨境开立内地银行账户并进行人民币投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深交所发行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推动建立港澳保险内地服务中心,在续保、理赔、报销、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深化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携手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

二、开展跨境资本流动试点

建立本外币合一资金池主账户制度,对资金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双向宏观审慎管理资金池跨境资金流动,允许主账户内资金办理结售汇和相关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探索创投基金的跨境资本流动试点,促进科技创新行业收入的跨境汇兑便利化,助力福田打造国际创投风投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三、支持金融机构境内外双向发展

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支持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支持本土金融机构海外发展,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提升国际业务能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融对接,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第五节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一、坚决打好保护金融安全持久战

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按照战而有策、战而有备、战而有术的要求,坚决打好保护金融安全持久战。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畅通群众投诉维权渠道,构建金融市场共监共管和解机制。建立非持牌机构非法金融业务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全力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

把投资者教育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形成投资者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市民群众协同努力,全力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理念,客观评价自身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良性发展。

第六节 提质发展高端服务业

一、夯实商务服务业引领地位

完善专业服务支持政策,加强深港合作交流,推动法律、会计、咨询等行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法律服务机构,做强做优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打造国内知名法律专业服务高地。推动会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应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会计、社会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服务效率。建设信用产业园,引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服务,加快信用服务业发展。引进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鼓励本土机构开展跨境业务,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高水平服务。

二、促进科技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加快发展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评估等科技服务。扶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依托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深度挖掘知识产权商业价值,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知识产权运营生态。

三、加快会展业高品质发展

推动深圳会展中心场馆提升改造,做强做精优势展会项目,结合文化、体育、夜间经济等进行商业开发改造,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创建福田特色会展品牌。支持主办国家级展会、高品质展会等,注重加强深港会展业合作,引进国际化、高品质专业展览,增强会展业影响力。

第五章 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为牵引

提炼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与特色,引领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整体重塑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推动环境品质与都市文化和谐互促,打造全球时尚创意汇聚、人文艺术价值凸显、都市优质生活典范的中央活力区。

第一节 重塑卓越活力空间

一、打造世界级生态景观带

强化公园设计的原创性、前瞻性,推动公园与城市高度融合、综合开发,优化地下轨道交通接驳体系,提升道路及慢行系统,构建生态廊道缝合中心公园与笔架山公园,重塑福田河活力景观带。强化国际友好元素,建设宜人、舒适、便捷、多元的国际友好主题公共空间和城市中心休闲文化活力带。

全面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序推动周边片区整体规划、分步开发,保持社会稳定性、财务可行性及发展持续性。以滚动开发模式,优先推进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核心区城市更新项目,牵引带动周边重点片区品质提升,以存量更新带动片区潜力地块发展。综合整治特色城中村,保留特色城市风貌,完善轨道交通、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等基础设施,推动片区城市风貌和整体价值提升。

三、构建“U型产业环”

西侧打造集时尚文创、智能科技、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发展带。东侧打造科技娱乐、创新教育、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及商贸深度融合的时尚科技产业发展带。南侧利用香港时尚资源、影响力和国际化优势,外拓时尚产业发展空间。

第二节 导入时尚产业新动能

一、推进福田时尚品牌建设

实施时尚品牌国际化战略,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特色突出、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尚及跨界融合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时尚宣传,利用市民广场、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建设时尚展示演示载体,构建多元化时尚发布传播体系。开展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深圳时装周等活动,探索举办时尚科技等主题大会或论坛。联合专业机构研究编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指数,加快提高“深圳时尚、福田中心”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

二、集聚时尚产业高端要素

积极引入时尚及跨界融合的总部企业、时尚媒体、顶级设计师品牌、时尚大牌首店或旗舰店,培育独立设计师品牌和新兴时尚品牌,通过产业先导、价值赋能,打造时尚超级孵化器。引进知名艺术、时尚类组织或教育机构,发展以原创设计、高端定制为主的“橱窗经济”。鼓励支持行业协会、时尚龙头企业等加大对时尚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促进“时尚+”深度融合

发展“时尚+科技”,促进 3D打印、扩展现实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推动科技与时尚设计、时尚制造融合,探索工业 4.0智能时尚定制模式。发展“时尚+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时尚发展专项信贷和专门服务,依托“时尚产业特色银行”等机构,推动时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发展“时尚+商业”,优化消费场景,推出一批有情怀、重设计、高品质的创意零售、特色餐饮、展览空间、复合书店等时尚商业形态。发展“时尚+文化”,推动优秀文化与时尚元素深度融合,以文化赋予时尚之魂。

四、打造湾区 24小时精彩都市

升级环中心公园重点区域路牌标识、楼宇外立面灯光设计,与中心区景观呼应,凸显都市时尚感,打造全球领先的“城市光美术馆”。推广夜间购物、夜间美食、夜间娱乐、夜间休闲等,打造一批引领潮流、优质个性的 24小时都市空间,加快形成“夜间经济”品牌。精心谋划“公园经济”,促进公园与会展、文化、旅游、时尚融合赋能。匠心打造时尚旅行必经地、网红打卡地,建设湾区最精彩、最国际范的时尚魅力之城。

第三节 突出时尚品质运营服务

一、构建高效服务机制和平台

探索引入市场化主体运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维护提升公园景观,策划运营高品质公共活动,建设多功能服务交流平台,主动靠前,为入驻企业和设计师等提供营销、采购、交易、展示、发布等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推动政府、运营公司、时尚企业、公众力量高效紧密联动,实现区域景观价值、公共空间、品牌影响协同提升、互利共赢。

二、提升国际化服务运营水平

吸引具有国际时尚展览、活动运营经验的时尚公关公司或团队入驻,依托城市中心绿地、河海资源等,打造富有特色的顶级户外时尚艺术平台、国际创想舞台、国际交流名园等。发挥国际时尚战略委员会、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等平台作用,加快与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时尚策源地资源匹配,搭建与国际时尚文化、资源、产业交流对接平台,更好融入全球时尚网络。

第六章 打造高水平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瞄准产业链高端,鼓励总部企业向福田集中智力、资本、信息等高端业务,推动总部企业价值链与中心城区资源禀赋实现最佳空间耦合,升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加快建成高能级“湾区总部之都”

全区规划布局超过 20平方公里的“总部经济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着力打造国际科技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街区和现代金融总部基地,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打造时尚产业、国际组织总部基地。持续巩固福田中心区“高端商务总部集聚区”先发优势,打造含金量最高的湾区魅力 CBD和金融商务总部基地;加快推动车公庙、华强上步、八卦岭、梅林等重点区域高质量规划、高品质开发、高水平运营,高标准建成金融—科创融合型总部核心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金融科技、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总部基地。聚焦引进世界 500强、中国 500强、民营 500强企业全球总部或区域总部,及其运营、财务、资管、科研、营销、创意设计中心等功能型总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影响力、湾区引领力的“湾区总部之都”。到 2025年,总部企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50%。

二、提升总部经济服务效能

搭建精准服务机制和平台,健全资金、空间、人才、住房、绿色通道等资源配置机制,依托福田区智能企业服务系统,完善为总部企业匹配政策、推送服务等功能,提高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效率。完善企业诉求常态化响应和联动联办机制,匹配总部企业服务专员,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总部经济品牌影响力,研究发布总部经济竞争力指数,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经济峰会、总部企业家高峰论坛等标志性活动,提高福田总部企业品牌价值。在境内外招商、重大宣传活动中,开展系统性、持续性总部经济政策宣传,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集聚效应。

三、提高总部经济国际化水平

支持总部楼宇的建筑设计、建设标准与国际衔接,引进具有国际运营经验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双语标识、双语服务等方式,增加国际元素和对外友好程度,提升楼宇智慧、绿色、美学水准和国际化水平。重点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国际组织,培养高成长型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支持本土总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等,促进总部企业国内外融合发展。

第二节 升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巩固提升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引领地位,鼓励交易商向电子商务、整体方案服务等方向升级转型,支持电子信息企业探索“软件+硬件+应用+服务”新模式。提升关键、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能力,支持新型感知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移动终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探索应用量子信息技术,推动量子保密通讯示范网络建设。

二、打造高端制造生态链

以智能总部、龙头企业为牵引,以链引商、以链聚企、以链育企,集聚一批高质量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下一代网络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终端等高端装备,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运用,驱动 5G场景应用创新。鼓励开发人机智能交互、可视计算等核心技术,推动语音交互、无人驾驶等产业发展,支持智能科技与电子消费品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研发、设计与展销。

三、引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鼓励企业开展装备技术创新,壮大绿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制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作用,加快打造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设计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绿色金融先行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加大绿色消费力度,发展绿色物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四、开拓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桥头堡”区位优势,打造生物医药创新政策探索区。深化研发活动国际合作,依托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向国家争取紧缺药品、医疗器械和生物样本进出口特殊审批政策。支持开展前沿引领型基础研究,促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深港临床转化中心,建设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开展诊疗新技术临床转化。



第三节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

一、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强化政策指引、龙头牵引,培育专业化数据采集服务企业和数字经济创新集群,加快形成包括数据采集、共享、交易、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鼓励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支持关键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重大项目攻关。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数字化产业链。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与市场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共享,构建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支持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把握“居家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机遇,推广智慧零售、机器人餐厅等无接触服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领域融合应用,提升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文体、智慧养老、智慧信访、智慧社区等服务。

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为数字经济创新和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加快物联感知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数据汇聚、应用、分析和计算能力。充分利用 5G建设先发优势,打造华强北 5G生活体验示范街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5G科技应用示范园区。以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为抓手,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深度虚拟网络。

四、强化数据保护与安全

建立更加清晰有效的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和市场监管制度,统筹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共享体系。对数据交易业务创新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推动企业加强敏感资源和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保障数据不被窃取、破坏和滥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探索构建数据市场的安全审查机制,有效保障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信息安全。

第三篇 突出城区治理,

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区精细化治理,加快城区空间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第七章 打造品质卓越的湾区都市核心区

加强土地空间规划统筹、科学布局、集约利用,着力提升公共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均衡发展、协调相融,增强福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城区的引领力、竞争力,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化都市核心区。

第一节 构建“一轴两翼”空间格局

一、再造未来发展新空间

优化土地空间规划布局,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梅林片区为“中轴”,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联动车公庙、金沙、安托山片区,打造发展“西翼”,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联动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片区,打造发展“东翼”,形成“一轴两翼”总体空间格局,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带动力量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大中轴”。

二、推动土地空间高效集约利用

强化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在城市更新三级规划管控体系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连片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构建地上地下城市综合体系。科学合理划定拆除重建用地范围,优先保障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改造升级需求,研究“三大新引擎”及其拓展区的旧住宅区城市更新路径,保障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探索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多种模式,强化公共设施配套,持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强化空间项目支撑,统筹布局节日大道主题街区、新文化设施集群、健康韧性城区等“战略必争”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攻城必拔”项目,全力保障民生实事、学位供给、安居房建设等“底线必保”项目,提升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和服务效能,实现中心城区新一轮扩容、提质、升级。

三、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

完善城市总体公共空间网络,加快构建宏观大气、中观和谐、微观精致的“一路一亮点、一街一景观”街区格局,提升城区公共空间品味。探索户外经营治理新模式,打造场景化、主题化户外消费空间,推动商业休闲消费方式迭代升级。加快建立特色文化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系统梳理特色元素和文化印记,挖掘旧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历史空间资源及其宗族、移民等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墙、艺术廊、文化博物馆等载体激活记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福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历史回忆地和精品文化地标。

第二节 打造世界级城市主客厅

一、塑造湾区魅力 CBD

建设融合共生的中轴云客厅。构建中轴线空中连廊,打造南北贯通的生态、文化、时尚“三大轴线”,串联笔架山、莲花山等生态集群,少年宫、中心书城等文化集群,以及皇庭购物中心、深业上城等商业集群。增加服务设施和功能元素,赋予中轴线多姿多彩的休闲体验和人文魅力,构建以莲花山为关键节点、全域联通、人文深厚的市民大道,打造深圳中心区娱乐、文化、商业新生态。

建设世界闻名的节日大道。以福华路为主轴,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开展丰富多元的节日活动,塑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激活街区文化内涵、核心商业形态、市民物质需求,焕发中心区核心商圈蓬勃生机,建成代表深圳城市精神和城市气质的主题街区,打造世界级消费目的地,形成与全球标杆城市中心城区相匹配的“超级品牌”。

二、建设世界级文化交融新地标

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在香蜜湖北区,打造公共、开放、生态复合型高端会议交流平台,承接高层次、高品质、国际化交流活动以及重大政务、国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深圳举办国际大型活动能力。吸引优质国际组织入驻,持续扩大深圳国际影响力。

高规格布局建设三大公共建筑。在香蜜湖中区,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打造展示和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窗口”;建设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金融类文化中心;建设国际演艺中心,探索未来演艺中心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以及新演出方式,打造世界顶级综合性演艺中心。

高品质建设文博建筑群。在安托山片区,通过山体修复和植被覆绿,立足全球视野,推动公共参与、跨界合作,打造集生态、艺术、景观、雕塑于一体的自然艺术公园,创建“公园里的博物馆”。修建联通塘朗山的生态通道,融入华侨城国际级文化片区,深化与周边城市空间共享联动。

三、创建城市与自然融合的“超级阳台”

突出“浅山-中城-近海”景观特色,打造南北两大超级门户景观阳台。以安托山、梅林山、大脑壳山为核心节点,西接塘朗山、东联银湖山,实现全年龄段无障碍游玩郊野公园,打造北部超级山体阳台;通过生态廊桥、公园廊道,连通福田河口、新洲河口、红树林、深圳湾等沿海生态节点,打造南部超级滨海阳台。

第三节 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一、构建多层级融合的交通枢纽体系

建设“一中枢、双口岸、四核心”对外轨道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提升福田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谋划引入深汕高铁联络线,实现福田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直连直通。推进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引入广深中轴线城际、穗莞深城际等线路。推动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香蜜湖四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城市轨道四期工程,积极争取地铁 20号线、22号线等纳入城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快谋划磁悬浮枢纽、直升机航线等。

二、构筑外达内畅的路网体系

均衡布局对外通道,创新立体复合通道建设模式,推进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福龙-香蜜湖路扩容改造和侨城东路北延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深汕第二高速与皇岗路连接通道规划研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东部轴向快速联系。提升已有路网功能,贯通福田全域路网,加快推进红荔路局部下沉、北环大道局部下沉等工程,有序推进 130条内部次支路道路新改建,改善城市“微循环”系统,打造顺畅通达的路网体系。

三、营造幸福活力的慢行空间

构建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自行车快速路和干线主廊道。拓展慢行专用道,增强慢行网络连续性,实现主要居住就业片区慢行系统全覆盖。打造立体慢行空间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及商业办公建筑互联互通、无缝衔接。打造轨道站点慢行无缝接驳体系,进一步加强轨道网、公交网和慢行网融合发展。开展街道差异化提升改造,生活类街道着重满足全人群、个体化出行需求,商业类街道满足日常购物、消费需求,办公类街道满足日常办公、通勤需求,景观休闲类街道满足日常休憩、漫步需求,系统打造安全宜行魅力舒适的特色街道。

四、提升现代化交通治理能力

实施路段拓宽、配时优化、绿波协调等微手段,深入应用数据治堵,提高交通拥堵治理效率。推进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系统三网融合发展,提升公交服务效能。探索分层交通,结合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快实施人车分离。科学制定停车设施规划,鼓励增设公共停车场,推动立体停车库建设和智慧共享停车,保障居民停车需求。开展智慧交通提升工程,建立福田数字交通运行平台,打造“安心、高效、便捷、科技”的智慧福田交通体系,实现智慧交通先行示范。提升交通系统应急能力,完善全天候、快速响应的“地面+空中”立体化事故应急救援及疏散体系。到 2025年,实现绿色交通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 85%以上。



第八章 打造安全稳定治理有序的标杆城区

以“全域治理”为牵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开创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创建社会主义法治标杆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务公开,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批评监督渠道,增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目录编制和发布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推动重大行政决策全流程信息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强化源头化解矛盾,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探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政府合同审核、规范性文件管理,完善规范性文件后评价制度,提升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效能。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咨询论证、审核把关作用。强化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的功能。

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司法行政数据中心建设,搭建联通公共法律实体服务站和服务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一站式”服务。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拓展诉讼服务中心智能服务功能。优化升级“馨援在线管理系统”,完善“云上公证”固证平台,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内容。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强化互联网和金融审判、知识产权审判、商事司法等专业力量。

第二节 打造“福系”全域治理品牌

推进“全领域治理”,加强“组织+技术+制度”顶层设计,依托先进技术,打造“福田智慧域”,强化城区大脑数字底座。以数据流通赋能为主线,以智能云和智联网为支撑,推进道路交通、管网设施、监控视频等物联网传感设施数字化升级,实现更多应用场景便民惠企。推进政府“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加快形成“全场景便捷参与、全流程科技赋能、全区域泛在互联、全主体共建共享”运行模式,让城区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二、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推进“全要素参与”,推广“区街社一体”新机制,完善区、街、社区一体化指挥体系,优化重构社区职责,向街道赋权赋能。系统总结“香蜜湖模式”试点改革成效,将侨香社区打造成全国标杆社区,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自治模式。创新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积极创建“全国智慧基层治理新型实验区”。

三、打造“物业城市”福田模式

推进“全周期管理”,探索引入高水平物业管理企业,统筹公共安全管理、市容环境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等事项,对城市公共空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苑分院)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天津职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天津市塘沽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上海市振华外经贸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
上海市南湖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系
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市财贸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南校区国际贸易系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山西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大学和田国际商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江苏城市学院张家港办学点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港大思培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连云港工贸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苏美达轻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严州中专学校
杭州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分院
浙江桐乡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外经贸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温州东瓯外经贸职业学校
义乌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
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 黄岩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
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卓刀泉校区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事外语系 武汉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干部学校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东方红校区 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学校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与运输学院 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 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番禺化龙诚信电脑培训中心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广州市海珠商务职业学校 广州市花都区成人教学培训中心 广州市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顺德乐从陈登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水校区 佛山顺德梁球琚职业技术学校
番禹化龙诚信电脑培训中心 广东番禹新造职业技术学校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绵阳师范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云南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城市学院
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大学工商管理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