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要怎样跟上时代的脚步?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古老梦想,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其实,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共同体就一直存在。劳动力突破了个人存在的方式,由人们的合作形成了共同体,带来更大的生产效能,之后又从自然共同体过渡到社会共同体,从体现生产力到反映生产关系。在发展阶段上,先是家庭,再是部落,然后是国家,共同体不断扩大,这样既能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又能展现集体力量,更好地维持和延续人类生存。事实上,个人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将共同体作为生产力的因素作过论述,指出“共同体本身作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而出现”。马克思超越了之前的共同体思想,从物质生产出发探讨共同体规律,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揭示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时代将共同体提高到更崇高的地位,同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相统一,成为世界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和活力。这些力量正是唤起世界发展的信心和希望所在,可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加速、互联网发展,将各国连到一起,使人类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为真正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中国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

  范围上的开放体系。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间联系更加紧密,需要打破保守,调整社会关系,使人类紧密而有序,这就需要以国家为基础,建设共同体的开放体系。现在我们常遇到超出国家范围的事情,比如气候变化、核武管控、人工智能、基因研发、病毒防控,这些涉及整个人类命运的事情,不可能以一个国家的方式去处理,应当根据涉事的内容、性质和范围,从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国际关系、世界范围来积极应对,也有利于全球治理贯彻平等和民主精神。现在国际事务增多,发展速度加快,应当更多地发挥联合国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的作用,发挥G20等多边组织、欧盟等区域组织的作用。大国强国要支持联合国等世界组织、区域组织、多边组织,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提供公共产品,为不发达国家和弱小国家提供扶持和帮助,这样也利于国际和世界事务的公正、公开、透明、监督。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成为重要的全球机制,也是共同体的一种方式。它按照市场规律动态配置资源,将各种优势和特点融为一体,自然形成发展机制,虽有不足,但不能凭空设计、随意拆解,需在共商中遵循规律,用诚信和智慧去扩大共同利益。

  内容上的融合体系。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一是利益攸关。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比如2008年G20结成共同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会延伸到政治利益。2001年“9·11”事件后,全球开展反对恐怖主义斗争,正是考虑了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文化也是各种利益的反映,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挑战方面,也需要结成文化共同体,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元化,建构兼收并蓄的全球文明观,通过各国思想文化交流,拉近各国间心理距离,消除障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利益共同体,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要关注长远利益,比如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被眼前利益的无序竞争一叶障目;要保证根本利益一致,不挑剔枝节问题。二是命运相依。国际交往、合作、联系,促进了更多的共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自然方面,空气、植被、河流不分国界,一旦环境被污染,生态遭破坏,危及的是全人类生命,需要世界共同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迫使人类结成公共卫生共同体,各国正在共同努力,合作抗疫。在社会方面,战争和核武器威胁、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研发上的风险,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毁灭。人类要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宗教,结成命运共同体,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大局出发,制止一切不负责任的冒险和挑衅,防止国家间斗争破坏人类的共同命运。维护命运共同体,要明确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同体共源,不得侥幸,必须同舟共济,倍加呵护。三是责任共担。强大力量的共同体必须有强大的责任保障。无论利益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责任。在享用共同体好处的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各国要携手应对挑战,合力化解威胁,就要共同承担责任。在共同体建设中要用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代替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你输我赢的旧思路。维护责任共同体,成员单位要主动承担责任,管控矛盾分歧,变革治理体制,构建开放世界,要贯彻共担责任、共同治理、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原则上的对立统一体系。共同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既然是矛盾统一体,说明既有共性,也存在分歧和各自利益,需要基本原则来维护。一是和平共处,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不管大小、贫富、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商量中推进事业,在共赢中促进发展,在借鉴中共同成长。发挥共同体的作用,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保证国家间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人们之间、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人类发展的自然基础,尤其需要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二是和而不同,这是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同个体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和”。全球化和数字智能时代,让共同体的成员更有条件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和分析,共同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际上承认了客观存在的超民族、超国家的共同利益。承认共同体内的差别、特点和独立性,就是和而不同。正是个体不同的特质,使共同体具有互补、契合、匹配和合理的结构,能使不同成员各展其长,取长补短,集大家之私,成社会之公。三是求同存异,这是既追求相同又包含差异的客观理性原则。求同就是在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中,运用新的条件和手段,寻找利益交汇点。共同体正是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存异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正视个体、矛盾、独立,要充分地包容。只有在共同体范围内,允许个性、独立,才能使共同体持久地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使成员单位从共同体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和庇护。(邵春堡)

  (来源:《前线》2020年第9期,原标题是“用新的驱动力推进世界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并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新时代的基本方略,齐心协力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呢?从“7·26”重要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它的意义: 一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十二个方面,包括历史方位、鲜明主题、奋斗目标、发展方式、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保障、安全保障、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治国理政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严密而又开放的内在逻辑,构成其理论的“四梁八柱”及科学体系 一、历史方位: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鲜明主题: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 三、奋斗目标:阐明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四、发展理念:阐明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新发展理念 五、发展布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总体布局是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是总体部署,“四个全面”是主要抓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需要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六、发展动力: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七、发展保障: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八、安全保障:阐明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与方略 九、外部环境: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 十、政治保证: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十一、治国理政世界观方法论:阐明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新成果作为治国理政的世界观方法论 十二、治国理政价值观:阐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3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自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之后,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定义、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逐步使中国梦成为一项系统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战略思想作出过系统阐释。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所谓“两个阶段”, 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强调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充满了深刻的内涵意蕴。 一、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三、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大力推进协商民主 四、发展民主政治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解决民生问题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 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 [1]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 ##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 全面依法治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4-7]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 ##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责任;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敢于执纪问责。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去一年,认真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精辟概括习近平主席领航强军兴军的伟大成就和理论创造,鲜明提出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引领和科学指南。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军事实践的宝贵结晶和根本引领 二、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指导意义 三、坚定不移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 ## 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瞄准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聚焦备战打仗,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党对人民军队的时代要求,科学回答了人民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既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又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 1、是强国复兴的战略支撑。鲜明揭示了党和人民赋予军队的新时代使命任务,集中阐明了强军目标的政治意蕴。 2、是迈向世界一流的科学引领。在我军朝着世界一流军队迈步发展的过程中,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这一伟大历史进军提供了科学指南,立起了根本遵循。 3、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习近平强军思想中的重大观点,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强化战略定力,始终不渝地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 2、推动落实强军兴军战略布局。 3、聚焦备战打仗锻造精兵劲旅。 4、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战略部署 ##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主席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基本途径,为我们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军民融合发展既遵循了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又顺应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是打造强大军队的利器,是我军由大向强的必由之路。 (二)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融合潜力无限,发展未有止境。要使军民融合真正成为强军之利器、兴军之法宝,还任重道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三)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人民军队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就必须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 坚持和平发展战略 因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和平发展是我们党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眼光、博大胸襟和宽广视野,郑重宣示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懈追求的坚定决心和原则立场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 理论意义 第一,彰显中国智慧的理念和方案 第二,求同存异、开放包容。 第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所在,是被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 党是民族复兴希望之光的矢志播火者 * 党是民族复兴实现路径的奋力开拓者 * 党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坚强领导者 我们都深刻的懂得,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极为艰苦卓绝的努力。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的党始终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做到头脑清醒、立场笃定、行动坚决。 ##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 * 坚持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 *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五加二”总体布局。 *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或者叫总目标。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子瑜(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强化国际责任担当、共谋人类幸福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加强引领、完善制度、优化传播。

  加强倡导引领,彰显全世界最大政党的责任担当。回顾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始终以恢弘的国际视野和格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与发展主题,推进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张世界各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了诸多方案举措、创造了丰富现实成果。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互联互通,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和医疗技术援助。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关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须在倡导、引领、带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更多更大积极作用。

  推进多边合作,巩固完善多边主义制度体系。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内核,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维护国际秩序和规范的基本范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完全契合多边主义特色。当前,人类同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仍影响着国际格局,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各国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才能有效解决全球危机和公共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完善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须加快健全多边国际制度,充分发挥其汇聚信息、稳定预期、降低成本、凝聚共识、打造共情等功能,以更好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优化对外传播,促进国际认同。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期待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看到更多中国方案、汲取更多中国智慧。鉴于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创新对外传播机制,深度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传播出去;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大国外交战略,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建设专项职业团队、畅通传播沟通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以对外传播的精准化策略、在地化演变、文化性融合打通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面对意识形态沟壑与战略竞争壁垒,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应注重中西方文化与理论的对接,善于塑造和扩容“共通的意义空间”,探寻彼此共通点、扩大受众面、减少传播阻碍,既让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便于理解,又强化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的深入交流互动,从而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广泛认同并得以顺利推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真正的起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