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贸企业双循环发展?

  ◎张健(广东省出版进出口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本文责编/刘龙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经超过9个月,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保护主义借机抬头,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世界经济急剧下滑,国际贸易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通路受限;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复工难、运输难、接单难、履约难;外贸企业正遭遇供应链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冲击,给广东外贸企业经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广东外贸企业仍处于艰难的攻坚期

  今年1—8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0.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6%。其中,出口11.05万亿元,增长0.8%;进口9万亿元,下降2.3%。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进出口表现也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今年1—8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39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下同)相比下降3.2%,占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1.9%。值得注意的是,8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6532.5亿元,增长3.5%,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出口4195.3亿元,增长7.8%;进口2337.2亿元,下降3.4%。上半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出口交货值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5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出口交货值由5月下降6.7%转为增长5.5%。

  由此可知,疫情发生后,迅速波及需求侧,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生产订单不稳、客户信心不足。随着我国较其他国家和地区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并率先复工复产,6月、7月和8月广东外贸连续三个月实现进出口双增长,外贸企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从年初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建设转为需求侧的恢复慢于供给侧,国际市场恢复慢于国内市场,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复工率,广东外贸企业仍处于艰难的攻坚期。

  在宏观层面,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7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针对企业订单减少、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带动外贸企业出口等问题给出明确意见;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对于如何保障出运前订单被取消的风险、信用保险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如何进行风险分担、外贸新业态如何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以及外资企业可以享受哪些具体的纾困资金支持等做出细致具体的规定,并将上述事项落实为政策性文件,为切实推动相关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及时出台复工复产20条、稳外贸“税务8条”和“金融暖企18条”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外贸的金融、保险、财税等支持力度。广东省税务局制定了《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出口退税网上申报操作手册》,内容涵盖外部数据采集、数据录入、生成申报数据、数据申报、数据反馈、数据查询等出口退税申报过程,让退税企业一册在手、申报无忧。广东银保监局推动出台了多项政策,尤其是加强与财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联动,引导银行业积极推出“贸融易”“跨境贷”“出口通”等创新产品支持外贸企业。海关积极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促进稳外贸工作,出台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零延时通关、简化通关环节、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外贸稳增长、支持中欧班列和综合保税区发展等政策;推行退(免)税便利化,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和外贸稳增长。同时,随着消费逐步升级、人口红利特点显现、外贸各项政策落地落实,特别是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法律服务机构搭建涉外法律咨询和贸易救济需求服务平台等,为企业降低出口风险,为外贸企业经营营造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需求侧的逆境中寻找突破口

  作为微观层面的经营主体和载体,广东外贸企业应如何应对?笔者认为,首要之急是应该研判大势,要对2020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外贸企业经营的严峻形势保持清醒认识。受疫情蔓延形势不确定的影响,外需下滑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受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甚至会受到一定阻碍,订单转移问题不容忽视。

  同时,要充分研究和用足用好政府各项相关政策和所采取的进一步稳外贸政策措施,包括完善财税政策、支持外贸融资、加大信用保险支持、加快发展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措施,利用政府扩大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时机,在需求侧的逆境中寻找突破口。

  首先,广东外贸企业应围绕疫情暴露出的问题,研究今后一段时间的战略方向,形成中长期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政策进行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外贸企业的稳定增长,全面、系统地推进企业内部改革。

  需要强调的是,广东外贸企业在疫情期间不仅要关注和研究国家相关政策,而且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外贸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借力打力。例如国家层面已经在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新认定65家国家级基地;也已在加强海外营销渠道建设,认定首批6家国家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还在拓展广交会、服贸会等境内综合性展会功能,近期,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42场非商业性境外品牌展会;广东则扩大南非、阿联酋等海外展示展销中心,培育若干全球保税维修基地,为外贸企业抢占数字产品和服务出口先机,迅速通过转产、转销等方式应对外贸新形势,实现出口市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其次,广东外贸企业要大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开拓市场,以产业链思维推动可持续性的稳定经营,分析所在行业和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抓牢产业产品链条上重点客户和关键环节,巩固和提高外贸企业价值链地位,提升广东外贸企业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经营模式,通过市场集聚、归类报关、出口免税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一条新路,不断激发市场新需求、新动能、新活力。

  近一年来,国家已新设24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企业的海外仓已超过1000个,成为外贸企业海外营销重要节点和外贸新型基础设施;并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零售出口企业量身定制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增值税“无票免税”政策等,不断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开展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再次,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加强在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率先恢复发展优势,利用“时间差”和“时机差”,提升外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升国际买家对外贸企业的信赖,形成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外贸企业要以科技、制度、模式和业态创新为内在动力,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乘着“双区驱动”的东风,将此次疫情的“危”转为“机”,着力推动外贸企业稳中提质,加大自主创新驱动力度,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挑战中抢抓新机遇,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多商机。

  广东外贸企业除了要用好用足政策、加大产业链研发、注重自身价值外,仍需紧密拥抱互联网趋势。疫情影响下,线下接单渠道受限,线上营销变得至关重要。外贸企业要主动改变,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加大自有营销渠道建设,构建与企业形象相匹配的官网,尝试B2B平台之外的渠道,增加海外目标市场的社交媒体曝光率、粉丝量、转化率和影响力。

  还要积极导入小批量多批次的化整为零经营模式。传统外贸,或者说传统大宗、大批量、大客户的经营模式,与当前兴起的跨境电商等差异很大。传统大宗、大批量、大客户模式更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人员聚集的商超等传统的大宗、大批量、大客户采购量必然下降;而直接链接消费终端的电商模式则具备无需外出、购物便捷的特性,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成为疫情中逆势上升的消费渠道。外贸企业要思考和实施外贸新模式的可行性,即大客户小客户、大订单小订单相结合,甚至下沉至终端消费者,导入小批量多批次模式。

  最后,当今时代,技术、知识更迭日新月异,传统外贸知识和经验未能应对时刻变化的现实经营,人才是最硬核的竞争力。外贸企业管理者更要树立“事业未进、人才先行”的观念,把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放在企业经营的最优先工作安排,启用具备互联网思维、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选聘合适的人才团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综上所述,尽管遭受疫情影响,但广东外贸企业得益于“世界工厂”配套齐全,完善发达的供应链、产业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红利和宽松良好的外部营商环境,疫情对广东外贸企业的影响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只要用好用足政策和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和激活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打通和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不断提升外贸创新意识、开拓新市场能力、应对危机能力,广东外贸企业就能顺利跨越此次危机,就更具韧性,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提出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是中国立足于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综合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外贸运输“风水轮转”的背景下,港口企业将如何面对盈利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明确,双循环究竟是个啥?“内循环”意味着国家将大力推行出口转内销、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内市场,是基于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升级。“内循环”将实现循环体量的增长、循环质量的优化、以及循环开放性的增强,促使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的定位升级,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供给”中心,升级为“供给-需求”双中心。

内外贸如何“风水轮流转”?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出口金额/GDP)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一度达到 30%以上,而作为典型出口导向型国家的日本其峰值也不过在 15%左右。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长期依赖于外贸出口的经济,必须通过“出口转内销”,来解决大量过剩的产能。相比于出口,中国消费者的海外消费回流国内的潜力较大,这一趋势将带来进口货量的增长,并进一步促使集装箱箱量结构的演变。

内贸集装箱运输的春天到了?

近年来,在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内贸集装箱航运企业低价竞争较为普遍,内贸航运市场整体处于低迷周期。在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下,内贸集装箱航运行业有望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贸格局将加速港航业资源整合,寡头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从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来看,内贸箱量占比有望持续增加。2019年,全国统计的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约7572.7万TEU,占全国港口集装箱港口总量比例36.87%。在双循环背景下,国内产能得以充分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有望进一步增加港口内贸箱比例。广州、营口、宁波等港口内贸集装箱业务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供应链向货主端延伸,客户不只是船公司了?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内部产销一体化的供应链发展新模式将成为新的趋势。随着供应链不断向货主端延申,港口企业将不再局限于服务船公司、货代公司等传统客户。产业链的不断丰富将催生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变得多样化,并促使港口对物流供应链进行更为精细化、柔性化和敏捷化的管理。港口企业应瞄准时机,顺应趋势,深入货主客户并为其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多式联运及内陆场站让港口“遍地开花”?

依托“国际班轮航线+海铁联运班列+内陆无水港”多元化网络布局,提升海铁联运班列的辐射范围,有助于更多内陆腹地企业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共建互融,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物流市场新特点。今年以来,上海港、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正大力围绕水路、铁路枢纽布局建立多个内陆场站。未来,在国内商品贸易加速循环的背景下,借助内陆港延伸港口功能,有助于扩大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内陆腹地产业共建发展新格局。 

内河码头或将成为“新战场”?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内需将得到充分释放。作为未来区域经济龙头,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腹地将承担起内需增长的主力军角色。围绕长江、珠江内河码头资源打造组合港,联动内贸支线和外贸航线将进一步提升物流中转效率,助力区域内循环。在此背景下,需进一步应用新技术,提升港口通关效率,保障腹地产业出口时效。

“双循环”战略下,内外贸“风水轮流转”并不意味着内外贸航运市场的彻底转向。港口圈(ID:gangkquan)认为,港口企业自身更应该积极巩固外贸业务,充分发掘和利用招商局和中远海运在一带一路港口产业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外贸业务协同发展,同时大力拓展内贸业务,满足客户在不同环境下的物流需求,为国家构建安全的内外双循环货运联接体系加油助力。

面对今年这个特殊之年,我国积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月26日,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贸促会、市国际商会、市进出口企业促进会承办的2020衢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经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衢举行。来自上海市闵行区、黄山市、宁德市、上饶市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

市贸促会负责人介绍,成立市进出口企业促进会、启动四省四市贸促联盟,以及举办衢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经贸高质量发展论坛,就是以“新格局、新机遇、新未来”为主题,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发挥我市龙头进出口企业带动作用,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助推衢州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助力商贸物流“桥头堡”建设。

提振“信心力” 

市进出口企业促进会成立

“今年以来,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业绩,总结起来就是:得益于省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华友在疫情防控期间没有停工,生产发展保持有序;得益于国家锂电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华友赶上了好时代;得益于华友坚持锂电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的战略,‘两新三化’(钴新材料和新能源锂电材料,产品高端化、产业一体化、经营国际化)战略思想不动摇。”

说这番话的是李天成,华友集团旗下华海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11月26日起,他有了一个新身份:衢州市进出口企业促进会首任会长。

促进会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成立,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个促进会不一般,可谓我市外经贸企业的“尖刀班”和“领队”,首届理事单位46家企业。主要包括我市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代表性企业,年进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以及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下,属某一行业或者产品单打出口冠军的企业代表。

副会长包括夏王纸业、仙鹤股份、元立金属制品、巨化进出口公司、开山控股、维达纸业(浙江)公司、五洲特种纸等30家单位相关负责人。

衢州市进出口企业促进会主要工作包括宣传贯彻国家外贸方针政策、组织会员调查研究、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和培训,收集信息、传播国际商务知识,及时作出外贸预警等。

李天成表示,加强内外联动、放大服务功能和提升自身能力是当务之急。注重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抱团发展,通过活动的带动、联谊的凝结、合作的促进,进一步整合优势、盘活资源,协调步调、凝聚力量。外向联系、融合发展,坚持加强交流、合作共赢,与更多的商协会、上下游供应商、外贸服务商等加强沟通、交流与协作,在交流交往中拓新路、开新局。

让企业家在促进会这一“家园”里有认同感、荣誉感和获得感。坚定目标、提振“信心力”,面对前进中的困难,信心胜过黄金,越是艰难越向前。

“三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规则正在成为美欧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的发展方向。

陆菁,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贸易、国际贸易与环境。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整合成员间规则与标准,促进彼此间贸易投资、深化产业链合作,打造亚洲经济新引擎,并助力世界经贸发展。”她在《全球经贸规则演化趋势与衢州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中坦陈,抢抓RCEP机遇是当前的一大重点。

RCEP是东亚区域合作,是继EPA(日欧)、TTIP(跨大西洋)、TPP(跨太平洋)之后又一新机遇,她建议:衢州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则,凝聚地域特色产业链集群,构建核心优势;充分利用东北亚、东南亚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政策,精准定位海外市场;中间产品融入长三角优势产业产业链,借船出海推动出口;加快制造环节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我省规上企业4.38万家,可以独当一面的数字化人才,仅有389人。

这是邓铭川引用省经信部门的数据。邓铭川,国家级CIMS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企业信息化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先后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四川电器股份集团、用友网络股份集团、川大智胜股份公司、杭州锦江集团等企业担任高管职务。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着战略、组织、工具、治理和业绩五大脆弱性思维陷阱。”邓铭川推荐了一本名为《反脆弱》的书,主旨演讲的主题《透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脆弱性本质》更是直指短板。

邓铭川认为,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繁杂度”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资产不断重组,母子公司组织管理融合能力;以客户经营为主线的市场营销能力;多工厂、衍生产品的计划协同生产能力;创新技术研发与工程投资项目的综合企业管理能力;不同成员机构财务核算、预算与资金管控协调能力;不同领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与管理能力;综合性多元产业板块管理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着眼四大技术要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关注三个核心词:转换、融合、重构。

具体而言,数字化企业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自身业务重塑和转型的企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为企业带来员工生产力提升、数据驱动业务价值提升、客户体验提升等八个方面的价值。

“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郑建英的开场白让人振奋。“疫情发生之后,订单暴跌,以为一直会难下去,下半年以来我们的形势开始好转。”

郑建英,浙江国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见证了跨境电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熟悉传统外贸和跨境出口电商发展路径,深谙跨境电商业务和行业现状。她深入300余家企业调研,熟悉华东制造产业带,结合传统制造业及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痛点难点,帮助扶持超百余家传统企业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业务。最让听者印象深刻的是,用“工匠精神”为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添砖加瓦,以及她乐观向上的精神。

2003年SARS流行,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期,淘宝、京东先后实现逆势扩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推动进出口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破局和逆袭完全有可能。

睢浩楠,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盈科(泰国)有限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拥有中国、美国、泰国律所的工作经验,在中资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国际贸易争议解决等领域,拥有丰富的跨境投资服务经验,专注于跨境绿地投资、跨境融资、并购服务多年。

11月15日,历经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终于“尘埃落定”。睢浩楠读研期间的课题就是RCEP。他认为,RCEP东盟10国+中日韩+澳新签署全球最大区域范围的自贸协定,全球三分之一人口、GDP、出口额区域内有望实现90%的产品关税降为“0”,利好多多。如国内制造业,缓解了部分企业原材料采购压力,铁矿石、羊毛原材料成本下降,衢州企业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我国企业东盟投资热情,降低东盟绿地投资成本;同时拓展了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另外,RCEP成员国人才流动性增强。

抢抓机遇、实现发展,主体是企业,我市企业表现如何?今年1月至10月外贸出口总额192.95亿元,同比增长2.34%,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6309万美元,同比增长14.13%,在严峻的外经贸形势下实现了稳外贸稳外资的基本目标。

据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面对严峻形势,我市上下同心、政企联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办理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等8个国家44批次70人来华事项,破解外贸企业关键技术人员无法到岗问题,外贸重点企业产能恢复率全省领先。我市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举办俄罗斯站-消费品专场、机电机械类专场、特种纸及机械专场、东南亚站-消费品专场等衢州特色网上交易会,邀请200余家有采购意向的跨国企业对接我市162家外贸企业,开展精准配对洽谈。组织820多家外贸企业,参加240多场线上展会,助力衢州外贸企业稳外贸保订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好,衢州才会好;企业有未来,衢州才有希望。论坛有句号,活动会终结;创新无终点,深耕无止境。专家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勉励我市外贸企业在大格局中抢抓机遇,精准研判、分清主次,围绕双循环加快新发展,正确处理产业链延伸拓展中的问题,实现产业转型企业升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