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推翻微观经济学了吗

  二十年前,一位美国教授到香港大学作学术报告,分析美国的宏观经济。不同的变量七个,曲线于是六条。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加上当时盛行的“理性预期”分析。变量的转变,通过理性预期的逻辑,该教授把曲线移来移去,“解释”得层次井然。

问题是,他的模型是基于美元在国际上有强势,到港大讲话时美元转为弱势三个月了。此转也,使整篇文章的变量各散东西,很尴尬。可救吗?不困难,改变一下理性预期,多加一些曲线,重头砌过,又再会是层次井然的。

  这类分析,虽然成行成市,犯了科学方法的大忌,在不经意间作者中了马歇尔说的post hoc ergopropterhoc(在这之后这就是原因)之计。这是以事实“解释”事实,没有被事实推翻一个假说的可能性,因而无从验证,算不上是有解释力的科学。

  不是说所有宏观经济论著都是这样的。“理性预期”的引进显然是因为传统的宏观分析有所不达而起。没有谁不认为卢卡斯(R.Lucas)是当代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者,也没有谁否认人的行为可以受到预期的影响。我的保留,是“预期”(expectation)这回事,不是实物,真实世界无从触摸,只能以其它现象或行为来引申这预期的存在,而预期本身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非常头痛的学问。“理性预期”出现之前,我作研究生的日子,宏观分析的不济不少学者知道,因而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这些学者认为微观经济(即价格理论)的解释力较强,因而要把微观的基础谱入宏观经济的分析中。这个microfoundationof macroeconomics的发展热闹过一些日子,却达不到大有可观之境。

  个人认为(可能只我一个),微观分析不能帮宏观分析一个大忙,主要因为价格理论(微观)本身的发展不是那么好。正如史德拉(G.J.Stigler)一九五○的鸿文说,经济学者对解释世事或现象没有兴趣!严格来说――这也是我个人之见――价格理论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真的有点真材实料,解释力才有点看头,而发展到可以挥洒自如的境界,恐怕要到二○○○年我动笔写三卷本《经济解释》的时候了。不要误会,我没有那么厉害。我只是综合了六十年代对我影响深远的三位师友――佛利民(M.Friedman)、高斯(R.H. Coase)、艾智仁(A.A.Alchian)――的价格理论的思维,这里那里发挥一下自己的。没有这三位,价格理论止于英国的马歇尔(A.Marshall)及美国的费沙(I.Fisher),虽然了不起,但解释力还是远为不足的。

  我不要在这里表扬我高举过无数次的史密斯(A.Smith)的《国富论》。史前辈以顶级的感受、观察、博学与大智慧写成的巨著,提供了一个有整体性的经济系统,其中分析资源使用属微观,而分析收入分配则属宏观了。后者主要是关于工资与租值的厘定,跟着李嘉图(D.Ricardo)与米尔(J.S.Mill)两位天才的工作,证明题材很困难。当时没有明确的边际产出下降定律,工资与租值的厘定很头痛。另一方面,资本的概念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由费沙解释得一清二楚。以马歇尔(A.Marshall)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有了边际产出定律,解通了工资与租值的厘定,而更重要的,是马氏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架构,其中有经济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马歇尔的理论天才在经济学上前不见古人,虽然他本人也非常重视经济解释与科学方法,但在实证工作上他没有染指。伟大如英国的经济学传统,对现象或事实的调查马虎,不够执着。后来伦敦经济学院的ArnoldPlant及他的学生高斯执着于调查工作,但他们打不进主流。经济学需要的调查一般是艰巨工程,可以花多年所获不多,而让我批评高斯一句,他的调查工作往往过于认真,在不大重要的细节上花上太多时间。这可能是历史学家的影响,但任何调查都要达到行业专家的水平,我认为不值得。我自己在发明专利与租务管制这两项调查上也因为过于详尽而中计。经济学的事实调查是要找重点而放弃无足轻重的。

  价格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十年代兴起的重镇首推芝加哥大学,可能是戴维德(A.Director)的影响,其次是我的母校洛杉矶加州大学。想当年,后者远不及前者。五十年代后期与六十年代初期,以价格理论作解释出现了一些好文章。然而,今天回顾,价格理论的大突破,主要是同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三个人物。

  佛利民的天才众所周知。少人知道的,是他的天赋主要在价格理论。可惜这方面他的兴趣不持久,五十年代中期就转到消费函数与货币理论那方面去。这些年,我这一辈及老一辈的懂价格理论的老人家回顾,没有一个不惋惜佛利民当年不继续在价格理论下工夫。

  佛老一九四九发表的《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是重要文章,虽然我认为有不少问题。他在价格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五十年代在芝大研究院的授课讲义,一九六二年经他自己修改后出版。那是一本不厚的书,非常湛深。我在美国教的研究院学生说读得懂,但十三年下来,算得上是懂的只两三个!如下几个要点我要读多遍才能掌握。一、理论要有经济内容,马歇尔有,瓦尔拉斯(L.Walras)没有。二、一般均衡不是由方程式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看内容有没有顾及经济整体。三、变量与不变量的处理可随君便,选择要从可以被事实推翻但没有被推翻为准则。四、除了“风落”,市场永远没有盈利,成本永远是局限下最低的。五、租值是成本,所以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成本曲线。

  佛老那本“讲义”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书后的习作问题是市场观察到的现象,问何解,但他书中的内容没有提供线索!是芝大传统提出的市场现象,没有解释,学子自理。在洛杉矶加大考博士试时,我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处理佛老书后的问题,而若干年后我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竟然发觉与戴维德早年想到的不同。

  转谈高斯。他一九三七发表的《公司的本质》虽然重要,但不够清楚,不容易摸得准。二十多年后――一九五九与一九六○――他的两篇文章,好些要点是旧话重提,但说得清楚了。不明白为什么高斯老是说只我一个能真的读懂他。我的阐释,是高斯重视合约的局限条件,虽然他没有提到合约。说来说去,高斯重视的局限条件是交易费用。在高斯之前有人提及,但高斯来来去去是说,不考虑交易费用我们无从解释世事。这一重点,跟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是有了很大的分离。怎样处理交易费用,怎样把之引进价格理论来解释世事,是难度高的学问。我从作研究生起不断地为交易费用思考到今天。三十年前开始心领神会,一九八一以之准确地推断中国会走的路。

  老师艾智仁对我的深远影响,主要来自他在课堂上的讲话。我旁听了他三年。两个极端重要的启发来自艾师的课。其一是产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性。其二是需求定律在一方面要墨守成规,在另一方面要千变万化。说过了,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觉得快,可以举一反三,以想象力推理一个晚上可以推到四顾无人的地方。二十五年后我写《科学说需求》,其源头主要来自艾师,其中的多种变化起于自己的想象力与多年不断地应用而得到的收获。

  写到这里,我可以停下来让读者想想了。如果没有出现过佛利民、高斯、艾智仁这三个人,价格理论的解释力会怎样了?答案是不怎么样,对解释现象或行为没有大看头。这三君子之前的理论架构不俗,概念的发展有看头,但从解释行为的角度衡量,一般是使人失望的。是经济学之幸,这三君子在价格理论上的重要思维,差不多同期在六十年代初一起出现。是我之幸,刚好站在其中,三位都指导过我。一九六六动笔写《佃农理论》时,我用上的价格理论就有了上述的基础,其后不断地在街头巷尾观察,不断地以理论印证,到六十五岁才动笔写三卷本的《经济解释》。

  结论是明显的。经济学的微观与宏观其实是同一回事,前者的解释力不足,导致后者的分离发展。然而,宏观是无从脱离微观的。以微观不足的基础搞宏观,效果当然令人失望。另一方面,如果微观(价格理论)真的大有解释力,宏观只不过是以微观逐步加上去,我个人是看不到宏观经济学本身是有着些什么不可或缺的用场的。

导读: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读后感,读书笔记都行,3000字左右,多谢 《经济思想的力量》,一本将近400页的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自由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

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读后感,读书笔记都行,3000字左右,多谢

《经济思想的力量》,一本将近400页的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自由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带来更大的幸福。

作者马克史库森列举了美国的医疗保障计划、社会保障计划、欧洲的福利制度、印度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等等的例子,论证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相对的,他对智利的社会保障私有化和香港的经济自由度表现出极度的欣赏。

作者偏爱供给学派的理论,极力反对凯恩斯的经济模式,反对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运行,提倡经济自由、市场化、私有化、低税率等经济模式。

“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管得越好的”,这句话可能是这位经济学家笃信的。

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的章节,我发现,我们平常认为正确无误的政策,其实带给我们的是损失。

中国也有中国的社保体系,参加社保的公民需要每月向社保体系投入规定比例的资金,虽然在未来的会计的账面上,我们可能会得到比投入量更大的收益,但是,我们失去的是把这笔资金投入到能获得收益大得多的投资的机会,在经济上,我们是损失的。

而印度和香港的对比也告诉我们,自由市场和私有化,常常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好方法。

低税率是小政府的体现,也是作者希望看见的。

我在另外一位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了解了“剩余”的概念,知道税收会使总剩余减小,即使连同政府收入加入总剩余,也会造成无谓损失。

就个人而言,低税率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收入,意味着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商品。

我觉得,中国在政府支出方面严重缺少管理,大量的税收被浪费,没有人愿意因税收把多付的钱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低税率至少可以让每个个人少付一些被浪费的钱。

尽管《经济思想的力量》的确给了我很多很宝贵的思想,但是它的某些部分我不能完全认同。

首先是我开头认同的私有化的社会保障。

从总体来看,市场化的确可以给社会总体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我并不怀疑,可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

现实生活中,不能理性理财的人占据的比例,我想,没有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假如社会保障私有化了,而我们当中的某些个人保障计划破产的人,应当怎样度过难关呢

我认为以来慈善行为是不可靠的,书中并没有解答社会保障私有化可能带来的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作者似乎混淆了概念。

他认为在自由经济下,富人更富了,穷人也更富了,证据是穷人用上了以前富人才能用的奢侈品。

我认为,富人们和穷人们是否比以前更富了,不在于他们财富的绝对值是否增加了,而在于他们的差距。

人们所说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也并不是指穷人的财富比原来少了,而是指穷人和富人的财富差距增大了。

我很认同作者关于“向富人征更多的税不能带来繁荣”这个观点,不过,我认为在不向富人征更多税的同时,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几时回阻碍经济发展的事,是给穷人脱离穷人阶级的机会。

只是机会,不是实质的援助。

很可惜,作者没有提及怎样使穷人获得这样的机会。

我认为,在自由市场的模式下,“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企业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垄断,而垄断对经济的破坏可能比税收还要大。

作者崇尚的自由市场,似乎不能解决某些问题。

自由市场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的方向,只是可能有时候会失效。

事实上,我们的政府的干预明显多于我们实际需要的。

看完《经济思想的力量》,我不时思考,到底怎样的自由和政府才是好的组合呢

我的脑海里,出现了NBA这个词。

我认为NBA的模式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前提是,官员要像NBA的管理人员一样,个人收益和经营收益密切相关。

NBA联盟,作为管理机构,权力无比强大,从修改规则到强行阻止球队的行为,它想对任何一支球队做任何决定都可以,但是,联盟极少动用它的权力,更多的情况是,它让球队自行决定他们的决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是选秀制度。

选秀制度使战绩糟糕的球队得到一次增强实力的机会,选秀制度与工资帽制度一起发挥作用,使NBA在几十年间没有一支球队保持优势,也没有一支球队一直是弱旅,充分的竞争下,NBA的篮球水平和收益迅速增长。

与NBA球队的普遍盈利不同,由自由竞争发展到现在少数球队瓜分奖杯的欧洲足坛,很多球队不能为老板赚取利润。

自由市场并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完美,不过,我们的政府也的确大了点,当今的阶段,我希望我们还是尽量听市场的。

[《国际经济学》读后感]今天终于把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读完了,用了我9个多月的时间,《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可喜可贺。

  第一次回国休假的时候买了两本经济学基础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书解答了我在看新闻时遇到的很多疑问,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在mlimanicity的书店买了本英文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

  读英文比中文费劲多了,总要查字典,顺便记住了一些单词,可谓一举两得。

读这种书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文法比较规范,比看电影或者读小说有用,读后感《《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国外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有很多空余的时间,无聊的时候把麻将捡起来了,但打完麻将觉得恐慌,所以睡前找本书来读。

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多了,以前读本小说都很难,一般都是有始无终的,国外的环境倒是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

  经济学的书有助于增长智慧,但对业务用处不大,以后多读些跟专业相关的书。

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感想或心得体会,一千五百字左右

居民收入对消费具有影响作用。

当其他条件不变,如在居民收入水平未提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如果物价上涨,则居民对商品的需求量自然会减少,因为对于固定的消费品,由于其价格上涨,居民手中的货币就会相应的贬值,此时钱不值钱,因而需求减少了。

而物价下跌时,居民收入若不变或有所增长时,居民手中的货币相对的有有所升值,则前更值钱,能够购买到更多的消费品,刺激消费增长。

当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的。

因而,在市场的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物价总是会呈现出波浪状的变化形势。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怎么写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内容概要: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书,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读过王教授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当时就希望他能再写一本,现在看到了,赶紧买来拜读。

果然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个别例子和语句和第一本书有所相似,但可以理解,毕竟同一个人写的。

可以肯定地说,这本《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更好看,从目录上就能看出逻辑很清晰,涵盖了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的完整框架,讲述都很透彻晓畅,篇章上分配也更得当了,读起来很轻松,形式上也很活泼,还有一些有趣的漫画,看得出设计很用心。

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些章节,比如讲期货、期权的两章,是我见过讲得最透彻最好懂的。

读过《人人都爱经济学》的读者,我仍然要向他们推荐来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更大收获的……

急求一篇 经济学方面的书的读后感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

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

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

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应该先学哪个

建议先学微观再学宏观,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逻辑过程。

  中,从供求均衡开始,讲到市场的两大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又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中,引出了和要素市场;再通过这两个市场找到;市场由于以及等问题就会有的问题;当时就需要一个政府宏观调控了,这会儿就引出了的相关内容了。

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送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