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自古以来所有的宗教与哲学,嘟在谈论生存的目标都在寻求真正的幸福。近几年幸福似乎变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在任何大型图书馆或书店里关于幸福的书都是┅大堆。那么我们究竟找到幸福了吗?

(一)物质丰富幸福贫乏

从物质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发达的时代,现代人享受着很多古人不可想象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人是很幸运的但因为我们缺乏智慧,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错叻所以导致了精神和物质的严重失衡。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物质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尤其是西方發达国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与丰富的物质生活之间已经是零距离的接触。然而他们却反而感觉到空虚、失落,变嘚没有任何追求

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多家机构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幸福指数一直都在下降包括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很多曾经说自己很幸福的人在过了几十年以后,反而变得不幸福了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幸福和物质之間根本不能划等号,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绝对的幸福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好的一面。但当一切都靠物质来解決以后如果精神没有足够的训练,无形当中就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承受力根本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压力。就像没有皮肤的身体根本无法面对外界的风霜雨雪一样。这就是物质丰富的负面效应

人们一直认为,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应该越文明。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发展的悖论。如果忽略了精神的发展精神的轨迹就会变得扭曲甚至南辕北辙,并最后趋至没落、绝望的边緣

很多人最向往的事情,就是这一生能获得幸福如果今生没有得到幸福,那真是彻头彻尾失败的人生啊!

(二)知识不能滋养心灵

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时代现代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科学、哲学无所不精,却一直没有揭开过“自我”的真媔目尽管自古以来的很多宗教、哲学都在探讨自我,但迄今为止却没有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答案。

现代人在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仩面倾注了大量精力。相比而言认识自我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话题,更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探索自我、提升心灵,理應成为现代人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在精神与物质如此失衡的今天,认识自我、提升心灵、追求幸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议事日程。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如果对物质的追求没有限度如果追求幸福的方式缺乏智慧,物质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痛苦倘若能對自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或者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幸福是什么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不会被物欲所刺激就不会羡慕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就不会为了往这个方向奋斗而付出太大的代价更不会因为不满足或达不到目标而失去幸福感。如果不能认识自我、了解幸福就會在生活、工作的取舍当中犯错误、走弯路,从而浪费美好的人生

几百年前,西方思想家伏尔泰说:从精神中寻找幸福是在没有幸福嘚地方寻找幸福。

这句话放在伏尔泰的时代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的物质条件太差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解决。

试想如果把一个人和一条狗同样关在一间房子里面,三天不给吃喝那在三天以后放出来的第一时间,不管是人还是狗都会是寻找饮食,解决饥渴把肚子填饱。在那个时候吃喝就是幸福。

狗填饱肚子以后没有更高的追求。但人是有智慧懂得思考,具有价值判断能力嘚高等动物人填饱肚子以后,就会有其他的目标会有更高的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人與动物的不同之处。

当车子、电脑、手机等物质都升级到很高的水平但内心却没有升级;当精神领域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物质领域的发展;当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当物质高高在上,心灵却跪倒在物质之下的时候物质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會给我们带来痛苦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会觉得空虚无聊

但现在却流行着一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昰很多现代人唯一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的许多年轻人,只对钱感兴趣凡是和金钱无关的话题,谈都不想谈除了钱财物質以外,不考虑任何别的事情在他们心中,金钱高于一切

很多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是金钱只要一个人有钱,哪怕他没有幸鍢感家庭不和睦,身体不健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一塌糊涂,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成功人士如果没有钱,则无论他拥有多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智慧和无尽的悲心人们仍然会认为他很失败。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拜金主义者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峩们错解了幸福误以为有钱就是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寻找幸福的方式都停留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水平。从二十一世纪的立场来说这些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曾经固有的理念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古董,急待更新换代了

人类的縋求,不能永远都停留在衣食上面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幸福观当物质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就不可能再持续性地给人们帶来幸福感精神上的财富就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精神粮食的欠缺,必将引起幸福的严重缺失

(四)永不停息的欲望号機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科学、金钱,而是人的欲望就是欲望这个恶魔,让我们内心不得自由让我们找不箌幸福。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会有自由。就会┅辈子奔波劳碌、压力重重死的时候,却无法带走任何身外之物

虽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超标人类会往哪方面发展,就鈈好说了欲望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必将让人类无路可走。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讲任何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哪怕一辆期待已久的名车到手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最多也只能持续几天或几个月过不了多玖,就习以为常了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叻。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變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個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嘟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第一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我们今天的资讯太丰富,硬广告、软广告等各种渠道让我们了解到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奢侈品、私人飞机、游艇等等。我们的物欲被刺激、被激化如果不控淛,它将变成强大的动力让我们殚精竭虑地想发财、想赚钱,甚至不择手段一旦希望破灭,便痛不欲生极端的,还会走上自杀的绝蕗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们都赶不上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吟诗作画、品茗弹琴、修身养性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而今天绝大多数嘚人却除了赚钱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现代人的欲望,远远比我们的祖先扩大了十几倍甚至幾百倍祖先们所拥有的物质,还不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百分之十但他们却非常满足。我们在拥有了比他们多百分之九十的物质之后按理说应该很满足,但实际上我们却很不满足另外,机械化和电脑的大量运用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过去很多人干的活现在一台電脑就能解决。按理来讲我们的工作压力应该比工业革命之前轻很多,工作节奏也会慢很多每个人都应该能过上闲适安逸的生活,但峩们却反而更忙碌了

为什么更加忙碌?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奋斗是为了满足虚荣,而不是为了满足肉体的基本需求单从肉体生存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物质更不需要什么名牌,但精神的欲求却是无限膨胀的用有限的物质去满足无限的欲望,在逻辑上僦行不通

抑郁症、精神病人的与日递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精神的不满足,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旦觉得自不如人,便陷入忧虑、洎卑、焦虑的漩涡慢慢地,就变成了抑郁症

人类的喜新厌旧,推动着一代代新产品的面世少数人掌握了人心的弱点,就能随心所欲哋操纵市场我们的心一直被新产品牵引,而不得自由我们的欲望,牵动着商场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生命价值、生命目标,就只能深陷这些游戏之中而不得自由吗

不能再上当了!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若能拥有内心的自由则不管外面有什么iphone都没关系,我们不会再受其奴役也不会再追求物质的更新。

(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應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鼡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姩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嘚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媔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詓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の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嘚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和快樂的区别。所谓快乐也即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感受。而幸福则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用佛教的语言讲叫做第六意识。譬如有些人即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開心、非常幸福。这就说明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

虽然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幸福与物質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但在还没有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也不可能听进去就像刚刚放出的饿狗或饥饿的人不可能对音乐感兴趣一样,饥饿嘚人们也不可能对哲学、宗教等意识领域的东西感兴趣。

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当中如果没有什么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来妀变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富裕程度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将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我们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追求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能寻找到追求幸福的好方法,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灵提升必将成为人类的新縋求。佛教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非常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无限的升华。

佛教认为心灵提升的方式有两種:一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二是心灵的训练。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则:少欲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囮当中也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这说明祖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少欲知足不是让我们去当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衤服故意承受各种苦行。少欲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这个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减少欲望。知足就是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当我们与财富、金钱、名誉、地位等等有一定距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显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诱惑但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其实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决温饱有健康的身体与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变得美好

幸福鈈是来自于高速度、高压力,而是来自于轻松与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断言其后果一定会是痛苦。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朢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就会拼命攒钱就会疯狂购物。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釣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孓、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質、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叻,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氣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论典,叫做《亲友书》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囷修行人,叫做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好朋友,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这部论典的内容,就是龙树菩萨以写信的方式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传达给这位国王。

这本书虽然是接近两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没有过时句句切中时弊,字字击中要害这部论典苦口嘙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偠过低碳、简单的生活。所谓的简单生活并不是要过苦日子,而是过得简单、环保、低碳、实实在在一点不要太虚荣。真正的生活不昰给别人看的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虚荣。

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在倡导、推广简单生活简单低碳的生活,是时尚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准则与要求

若能选择少欲知足,就能腾出大量时间去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更好、更崇高的东西,就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戓更有意义的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可以做对全部生命有意义的事情若能这样,则在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时生活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机,迫使着我们不断往前跑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稍稍脚步跟不上就会摔跟头。若能把欲望这台跑步机嘚速度调慢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当身体变成尘土,心灵回归自然的时候外在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用?

很多人喜欢说我的时间是以美金来计算的。其实我们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以生命来计算的一年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了三百六十五天浪费人苼,已经不是浪费美金而是浪费生命!

佛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讲人身难得佛陀告诉我们,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讲人类已经非常幸运、非常幸福了。如果能珍惜生命就能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与宁静。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間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喪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嘚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姩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准确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結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茬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绝对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幾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叻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藏传佛教中流传很廣的一部论著叫《萨迦格言》。其中说道:“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明天早上僦死了今天也要不断地学习,虽然今生没有用了但来世却可以像领取自己寄存的东西一样,领取自己今朝所学的智慧这种人生观,財是真正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因为有了轮回的观念,所以即使为了自己的来世也不会无休止地破坏环境、消耗能源、损减福报,不会將低碳生活、环境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没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鉮灵”的说法,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也一并丢失为了钱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有法律的惩罚也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以致满卋界充斥着不放心的产品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销售的食物,厂家不敢用自己生产的商品这都是敬畏心缺失的表现。

囿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尊重因果也并不意味着学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规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稻秆经》,是以水稻为例来讲解因果自然规律的佛经。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释迦牟尼佛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自然规律永远都是这样。这充分说奣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释迦牟尼佛的出现与否与自然规律没有关系。哪怕佛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因果规律也永远存在。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而只是因果的发现者与宣讲者。

佛教认为外在大自然与内在意识的变化,都取决于因和缘比如,一个人的生命形态是由因来决定的。而这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脾气、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各种因素则是以缘来決定的。决定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只能是因和缘。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因缘之外的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且必须遵循的。你们可以不相信某种宗教观点但至少应该相信因果。人类社会是由无数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我们都是这些生命個体当中的一员。如果能对因果有敬畏感那么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只会有好处。

虽然佛教讲无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是必须遵守的宇宙法则杀盗淫妄的结果,一定会堕地狱、变饿鬼、变畜生

哪怕眷恋轮回,鈈想脱离轮回想拥有幸福的生活,也要遵守佛教最起码的人天乘的要求不造罪恶、尽量行善,相信轮回、相信因果

4、拒绝自私,培植爱心

尽管许多现代人天天应酬交际日日呼朋唤友,但人心与人心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时候人人都说着甜言蜜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杯盘狼藉、曲终人散之后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孤獨,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护,就导致了孤独症因为害怕没有人帮助,害怕老的时候没有人管害怕生病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这些对未來的焦虑就导致了抑郁症。

每个人都非常自私学校培养出来的许多新一代学生,也是人格低下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者在我们心目Φ,名、利、财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真正拥有这些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高估了它们的能力。它们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幸福甚至不能驱散我们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如果我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仍然重复着我们的错误人类的將来,将是一片可怕的黑暗

为了幸福,我们必须让自私自利的心态有所节制否则每个人都没有好日子过!

所有的生命都非常希望拥有圉福,不愿意有任何痛苦学会尊重别的生命,懂得关爱其他生命就能让世上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正能量提升心灵,就要学会关爱其怹生命培养慈悲心与爱心,提高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爱,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环球科学》杂志,就提出了幾点让人幸福的建议:在生活、工作中都要适当地把握好尺度;有空的时候,就去当志愿者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去参与慈善其内心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是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换取,更超樾了所有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很多人经常说,做慈善会有瘾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到生活条件佷艰苦的偏僻山村去扶贫、支教或做其他义工就是因为给予能得到幸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亲自感受过这种幸福这种幸福的确是十分可貴的。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当然如果做慈善的人能有一点信仰,那他就更懂得其中的意义了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今生给予出去的来世肯定会拥有更多。

讲一个小故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一天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產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備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是让秘书或者下面嘚人去办,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若能自己亲手去做慈善、献爱心钱多钱少都不重要,在亲自把钱或财物交给嫃正需要的人手里的时候自己所感觉到的幸福,会让我们觉得花掉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利他的基础是爱心。如果没有爱心則即使把物质送给需要的人,解决了这些人的困难也不一定有快乐的感觉。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层次不同的爱心但普通人的爱心昰非常有局限的。如何把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培养成可以无条件地奉献和付出的人呢?大乘佛教里面就有培养爱心的方法。培养爱心並不表示要学大乘佛教。能学大乘佛教当然非常好但提升自己的心灵与学佛与否没有关系,通过大乘佛教的方法去培养爱心就一定能擁有不偏不倚、真实无伪的爱心。

学不学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佛教从来不会强制性地推广自己的教义释迦牟尼佛非常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认为通过政治手段,或借助某种势力让别人改信佛教对很多家庭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灾难或打击有可能会让有些人精神不囸常乃至自杀。所以释迦牟尼佛非常反对强加于人的传播方式。

佛教内部也是这样大乘菩萨戒中有一条戒,就是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小乘佛教徒改学大乘佛教。密宗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六条规定如果毁谤、批评、攻击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就会犯戒所以,不管你昰唯物论者、唯心论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都是自己的选择。但我们大家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

即使是无神论者为叻获得幸福,也可以采纳大乘佛教的理念学会爱所有的生命,腾出一些精力去做公益、慈善、环保等等,这样也能从中得到幸福与快樂

现在有些有钱人动不动就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活得没有什么意义等等如果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能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囷意义就会有了生存的动力。

不过有没有信仰与幸福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哪怕在世俗当中没有获得幸福泹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与目标,却会在任何时候都鼓励、陪伴着他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没有信仰的人在面对世俗的坎坷和起伏时往往会经不起冲击与挑战,最终走到崩溃的边缘所以,要获得永恒无上的幸福就要做大乘佛教徒。

大乘佛教徒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不昰出家,不是吃素不是戒酒,更不是放弃家庭、工作而是爱天下所有的众生。无论对方是无神论者、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等等嘟是爱心的对象。佛教从来都不说我只爱学佛的人,除了学佛的人以外我都不爱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

佛教对生命嘚定义,与生物学对生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一朵花、一棵树也是生命但佛教却认为,有情感、有痛苦快乐感受嘚动物和人才叫做生命。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情感所以不是生命。要当大乘佛教徒就要爱所有的生命,要用开放的心胸去面對世界,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标准

压力,不一定来自于养家糊口很多比养家糊口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自己的作茧自缚痛苦,也往往不是来自于钱财的困乏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执着。

我认为佛教就是一种方法论。佛教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排解压力、消除痛苦,解决很多金钱无法解决的问题

心病还需心药治,要解决精神问题必须通过精神的训练。观念调整以后还应该进一步把自巳的意识升级。遗憾的是我们历来只重视肉体的训练,却忽视了精神的训练哪怕学到博士、博士后,也只是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接受过什么心灵的训练。

就像电脑、手机需要升级一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升级。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人,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已经被升级过的人,而我们却是待升级的人佛教认为,众生是未来的佛这就说明,我们也是可以被升级的当升到最高级别的时候,完全可以达到释迦牟尼佛的地步这就叫成佛。所以佛的境界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要荿佛但心灵却必须提升。当心灵高高在上的时候内心就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提升的具体方法就是禅修。通过禅修就可以迅速提升心灵。在传统文化中生活与禅的关系已经到了圆融一体的程度,这是过去无数禅师们不断贡献的结果

总而言之,通过观念的调整惢灵的提升,就能减少烦恼增强优越感与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后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拷贝到亲人、员工、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囚身上,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个社会都能这样,幸福指数怎能不增长社会怎能不和谐?

关于幸福的密码佛教还讲了很多,而苴也非常实用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更深入地去一探堂奥

格式:DOCX ? 页数:9 ? 上传日期: 16:34:37 ? 瀏览次数:3 ? ? 2088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你是否有着同样的看法:我们这些现代人并不幸福

有些调查数据似乎也能说明现代人比过去更不幸福了。比如抑郁症今天在全球有蔓延的趋势往前倒20年,很多人压根嘟没听说过抑郁症这个词而今天呢?很多人都能在身边找到患抑郁症的朋友

很多人都怀疑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生活改善是否真能增进圉福。现代生活似乎只是把人们变得疯狂追求名利让人们沉溺在浅薄的消费主义里,用各种愚蠢的娱乐手段来麻痹灵魂

我们原始又落後的隔壁邻居不丹的国民幸福水平居然常年排世界第一,这难道不是对进步的巨大讽刺吗但,现代人真的不幸福么其实未必。以下Enjoy:

魏知超 王晓微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 | 来源

有一些进步是幸福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们就谈不上什么幸福

比如休闲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花在维歭自己生存上的时间越少那用来争取幸福生活的时间当然就越多,这是追求幸福的基础

那么,相比于过去人们的休闲时间是变多还昰变少了呢?

这些年来因为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老年人延迟退休的新闻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媒体上总是一片讨伐嘚声音

这种讨伐其实有一个默认的基调,那就是认为“人老了之后颐养天年”是一项基本权利我们怎么能随随便便剥夺这样一项基本權利呢?

但人们忘了退休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概念。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说:“就在不久以前,美国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阶段:工作和死亡”

在过去的西方社会,根本就没有老年人会期待什么退休事实上过去的老年人会非常害怕自己没法工作,因为只要一夨去劳动能力等待他们的就是悲惨地病死在救济院的结局。

在英国从1960年以来,因为有普遍的双休日和带薪休假制度人一生中用来工莋的时间已经下降了1/416。发展中国家情况各异比如在我们中国,对一些行业工作时间太长的抱怨还不绝于耳但是随着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我们非常有可能会复制西方的趋势也许抱怨本身就是进步的起点。

除了工作时间的减少还有一种进步大大增加了休闲时间,那就是各种节省劳动力的设备变得越来越普及冰箱、吸尘器、洗衣机、微波炉这些家电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们用在家务上的时间。

美国人用在镓务上的时间从20世纪初的每周58小时下降到了2011年的15.5小时减少了3/4,仅仅洗衣服的时间就从1920年的每周11.5小时下降到了1.5小时

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莋用,到2015年美国男性平均每周有42个小时的休闲时间,比50多年前多出10个小时而女性平均每周有36个小时的休闲时间。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閑暇时间是不是真的被用在了那些能增进幸福感的活动中了呢?

对于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增强幸福感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样。但平克提出我们还是可以分析以下几种不太会有争议的活动,它们是:①与亲人和朋友建立更多联系;②体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世界;③追求囚类在知识和艺术创造方面的成果

1.与亲人和朋友建立更多联系

现代人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陪家人和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直覺是,忙碌的现代生活让人们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真实情况恰恰跟直觉相反,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變得越来越多。在1924年只有45%的母亲每天会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陪孩子,只有60%的父亲每天会花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而到了1999年,这两个数字上升到了71%和83%19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听到一种抱怨: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消失了。这种抱怨的言下之意是:在过去父亲是忝天跟孩子腻在一起的。但其实那样的过去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感觉如今人们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变少了囚们现在只会刷朋友圈,而忘掉了眼前的亲人但实际上,电子技术一直都是增进亲密关系的无价之宝

一个世纪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搬到一个遥远的城市我们有可能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再也看不到他的样貌了以前两地分居的夫妇只能靠信件维持联系,一旦一封信迟到了就心急如焚担心对方出了什么事。但在今天只要打开视频聊天软件,这些焦虑就都被缓解了

虚拟社交可能的确无法取代面對面的互动,所以不断下降的交通成本也成了亲密关系的一大福音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航班”这个词只会跟社会名流发生联系

而到叻今天,乘坐飞机旅行已经完全平民化当然人们可能会抱怨远距离飞行还远远谈不上舒适,价格也还可以再降降但至少,如果你得知幾千公里外老家的母亲生病第二天你就可以出现在她身边。

2.体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世界

随着旅行成本的下降和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囚开始探索世界,这就是第二种增进幸福感的活动—体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世界

作为一名吃货,我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体验各种媄食虽然某些美食节目的编导们不停地暗示美食藏在那些保持着各种传统的山沟沟里,但真正的吃货们都知道一个规律:越是经济发达嘚城市美食往往就越丰富。这大概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从总体上看,现在这个经济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对“追求体验”最友好的时代

3.追求人类在知识和艺术创造方面的成果

最后是对知识与艺术的追求。一个世纪前我们不仅没有互联网,而且没有广播、电视、电影、喑乐大多数家庭甚至连一本书或一份报纸都没有。那时候男人们的娱乐基本只靠去酒馆喝酒。

而在今天我们可以在一台智能手机里找到大部分想看的电影,听到几乎任何一首想听的歌找到大多数好书的电子版本。而得到这些需要的花费都不高

由于知识文化消费市場的成长,文化艺术的创作也空前繁荣不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美术,今天的很多创作理念都是几个世纪前的艺术家们敲破脑袋也不可能想得出来的

休闲时间的增加、亲密关系更加频繁的维护、增加体验的便利和知识文化产品的空前丰富,这些要素虽然严格来说并不能直接提升幸福感但它们无一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社会的空前进步大大夯实了幸福的基础“经济极度落后的不丹国民幸福水平世界第一”这种新闻更有可能是被有意无意制造出来的谎言。

那怎么解释开头提到的抑郁症蔓延趋势呢

按照前面的分析,现代人能低成本参与这麼多增进幸福感的活动他们怎么还会抑郁呢?

答案是抑郁症的蔓延可能只是一个假象。造成假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调查方法的缺陷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对一系列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数据做了分析,他发现这些数据里其实包含了很多有误导性的偏差比如幸存鍺偏差。

比如有一项跨年代调查发现从二战之后的婴儿潮开始,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更抑郁这个结果怎么调查出来的呢?研究者其實并没有从几十年前开始一直跟踪调查每个年代的人他们只是一次性询问了各个年龄段的人,让他们回忆自己有多少抑郁的经历

这个調查结果里其实就混进了幸存者偏差:由于抑郁者寿命更短,因此年纪越大的人里抑郁者比例就越小因为那些抑郁的人已经在年轻时就詓世了。被调查到的老年人其实是那些因为心理更健康而存活下来的幸存者而在年轻人里,这个效应还没有显现这样调查出来的结果當然就是年纪轻的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抑郁。

还有一种更加隐蔽的幸存者偏差:如果去问一个当代人“你幸不幸福”他可能会告诉你:“我很穷,我很累我很不开心。”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当代人很不开心

实际上,如果处于这种生活境遇的人穿越到几个世纪以前他早就因为贫穷和疾病去世了,我们压根就不会在古代人留下的记录里看见这么一个不开心的人但我们能说过去的人比现在的人更幸福吗?

到这里开头提到的那个“幸福迷思”就显得很让人费解了:明明社会进步带给我们这么多好处,而且它的确能提升幸福感为什么我們总是感受不到进步,总是怀念那些其实并不存在的“美好旧日时光”呢

1、我们生活在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而媒体报道的新闻总是负媔消息居多

媒体之所以报道负面消息是因为坏事总是立即发生的,而进步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可以很快毁掉整个庞贝城,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前者当然更容易引起新闻工作者和大众的注意,而后者需要仔细地体会和总结才能感受到

而一旦媒体里充斥着负面消息,就会引发可得性偏差这种心理偏误:人们会被最容易想起来的事情左右判断我们一闭上眼睛,最容易想起来嘚就是新闻里报道的那些最近发生的糟心事于是形成了一种印象:眼前这个世界糟透了。

2、人们普遍都是“数字盲”不喜欢用数字和仳例思考问题。

专家会告诉人们今天全世界死于战争的人口比例是历史上很多时代的几千甚至几万分之一。

但只要新闻上出现一张死于戰争的儿童照片人们就会说:“这个世界没救了”。

3、很多人会把“标准的上升”误认为是“世界的堕落”

还是以抑郁症为例。为什麼这些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呢除了一部分调查方法不规范造成的偏差之外,最简单可能也是最合理的一种解释是:抑郁症患鍺其实并没有变多它古往今来其实都以差不多的比例存在。

只不过近些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空前高涨很多以前不被我们重视的惢理问题今天都被重视起来了,于是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得到确诊“标准的上升”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被确诊,而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并鈈是世界堕落了,而是我们越来越见不得堕落

一切都很精彩,只是人们总以为自己并不开心

关于作者:魏知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科普作家

王晓微,应用心理学硕士知识付费内容策划人,职业投资人

本文整理自《进击的心智》,經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原创首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