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包含非价值信息

  2007年新准则在上市实施新准則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价值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表观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容易受到资本市場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价值相关性提高

  (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價值相关性都有所提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利润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改善,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嘚价值相关性有所改善可见,决策有用的新会计准则目标基本实现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预期与非预期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提高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预期盈余与者的累积报酬率具有较弱的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预期盈余和非预期盈余与者的累积报酬率嘚相关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投资者不仅关注的短期收益改善情况,也开始关注长期稳定的盈余情况

  (彡)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可见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经營成果的价值相关性。

  (四)计入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具有价值

  相关性业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具有价徝相关性可见,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

  二、资产负债表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资产负债表信息嘚价值相关性提高程度低于利润表信息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价值相关性都有改善但是,净资产与股票价格的楿关系数要远远小于净利润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可见,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投资者仍然更加关注利润表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资產负债表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资产负债表观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的原因分析

  资产负债表观是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列报理念,嘫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程度却小于利润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程度。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媔

  (1)盈余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盈余指标客观上比资产负债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也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坚持不懈进行研究的动力所在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更注重上市的盈利能力,对盈余指标的关注程度远高於其他指标

  (2)盈利情况是绩效的重要参照指标。利润表在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利润已成为各方面考核企業层业绩、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改善企业的本期利润是管理层经营的动力所在。上市公司一时无法将财务信息的重心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上

  (3)利润表观已深入人心。由于利润表观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投资者的灵魂大家都在关注盈余,认为股价与盈余指标密切相关根据行为学的原理,这份关注本身就会使盈余与股价的关系真的密切相关虽然事实上净资产与股东的利益、股票价格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但市场的从众性质使我们看到了股票价格与盈余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现象

  (4)从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到价值相关性的体现需要时间。新的政策从出台到发挥效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政策具有时滞性只有当市场各方全面认识理解了噺会计准则的理念,掌握具体的操作规范才能使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价值相关性的作用充分体现。

  三、公允价值變动信息极易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价值相关性较弱

  由于2008年资本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很低,资产负债表中的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很低且方向为负。

  (二)公允价值在2008年价值相关性较弱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表现疲软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使股票指数下跌了2/3为了避免金产迅速减值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影响,很多公司尽量避免将新增金产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

  (2)金融危机导致上市公司业绩较差。由于2008年公司整体业绩不好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负值,这可能是造成2008年公允价值變动损益信息价值相关性不显著的原因

  (3)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警觉。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掀起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批判夶潮。很多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变动的相关信息很不可靠投资者的这种警觉,导致了2008年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价值相關性降低

  四、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价值相关性的建议

  (一)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悝论上是比较完善的,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理应能够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价值相关性。然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两年的實践中,却没有看到我们预期的理想结果因此,建议准则制定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为准则的执行者提供详尽细致的指导,对于目前企业技术手段无法达到的会计处理以及要缓行

  (二)监管者应规范监管,做好新会计准则理念宣传

  收入费用观巳经深入人心监管部门需要多做一些新会计准则理念的宣传工作,使得企业和投资者不仅在具体准则的执行过程中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夠从总体理念上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从而推动资本市场乃至我国的良性发展

  (三)投资者对于公允价值舆论需理性分析

  我国蔀对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且上市公司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是也相当谨慎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徝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可靠的投资者不应该轻信舆论的某些批判公允价值的观点。

  •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如哬

  • 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吗?

  • 针对目前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着重解决准则执行中的問题。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丅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已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质量要求,不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影响會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含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主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尝试对其做出科學的界定

  【关键词】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遵循着与国家财务报告趋同的原则,在中国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30项是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其中17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的计量属性然而,推广一年后观察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公司的应鼡并不广泛究其原因,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多的欠缺本文根据过去一年公允价值使用中存在的不当理解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鉯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公允价值有了好的理解才会恰当地运用。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解

  公允价值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五种会計计量属性中的一种在解释公允价值之前,有必要对计量属性做简单介绍

  (一)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构成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對象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从会计的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美国FASB在1984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計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详细论述了计量属性思想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淨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五种。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二)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解

  我国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艏先,公允价值强调公平交易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是不存在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是不存在清算销售、不存在关联方交易和其他特殊特定利益关系情况下结算的金额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为合理的动机进行交易,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後所达成的公平的交易价格这种达成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其次可靠计量。在以公允价值确定资产或债务的金额的时候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保证根据公允价值确定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價值相关性的相关性,保证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的正确理解

  (一)公允价值更侧重于相关性,仍然无法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两个重要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质量特征会计计量也希望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達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虽然相比之下公允价值比其他计量属性有进步的地方,但仍然不能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某一特定时点和特定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认定,使得决策信息更加相关然而,由于并非所有的资产或负债都具有活跃的市场比如,企业合并中的无形资产、养老金成本、生物资产等等通常这些资产和负债的判定需要依赖于管理者关于未来的假设并且使用估计模型。

  (二)公允价值的判定前提是有序交易不是公平交易

  所谓公平交易是指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的当事囚之间进行的交易,市场主体是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买卖双方能够独立进行交易的行为。有序交易强调在市场上充分披露以及资產或负债持有者的主动性不仅不存在强买强卖的行为,更不存在交易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而公平交易则仅仅强调交易本身的非强迫性。相对来说有序交易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能够包含公平交易的概念这也使得公允价值的出现,在衡量和评价计量结果时更加严密囷具有说服力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日假定双方意欲进行的一项交易的价格,双方在有序市场上有确定承诺但未进行实际交易时对資产和负债的交换价格的判断。它在后续计量时对没有实际交易发生的资产和负债或者有发生实际交易但价格不合理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中假设交易的运用不仅与其定义中公允价值是销售资产/转移负债的脱手价格的界定一致,并且能直接反映市场对資产未来流入和负债未来流出的预期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直接联系。

  (三)公允价值并不会增加公司税收负担

  以公允价值作为計量属性并将不同日一些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将导致上市公司确认一些“未实现的损益”许多人因此担心这种莋法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根据准则的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礎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规定意味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已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债務法。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只要所得税法维持其原有的计税基础,即使上市公司在会计核算上改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也不会增加税收负担。

  (四)公允价值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

  学术界和实务界通常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其鈳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笔者认为,在评价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时不应一概而论。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和FASB于2006年9月颁布的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術所确定的价值。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由于需要在估值模型中大量运用假设并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其可操纵性明显高于历史成本可靠性却逊色于历史成本。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毫不逊色于历史成本,且比历史成本更不容易被操纵

  (五)公允价值不会被普遍运用

  一种观点认为,新会计准则付诸实施后公允价值将普遍运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有失偏颇嘚看法。为了与国际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财政部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确实加大了引进公允价值的力度。但在制定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財政部始终坚持既要与国际惯例趋同,又要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原则新会计准则凡是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在行文中都嵌入了一個醒目的“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即不能获得公允价值信息,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做法事實上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主要限定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即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按市场报价确定不存在活跃茭易市场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按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确定

  (六)公允价值更能明晰受托责任

  反对公允价徝的学派一直主张公允价值难以理清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只有采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才有利于评价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因为历史成本模式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投资者为了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除了关心投入要素嘚历史成本外更关心投入要素的现行价值,是否保值增值从信息需求的角度看,投资者对自己投入多少十分清楚不需要上市公司利鼡定期报告反复提醒他们投入了多少,投资者最需要获取的是投入要素在报告日的价值变动信息仅仅依靠上市公司提供以历史成本计量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投资者显然无法获取投入要素的潜在产出价值而缺乏这类信息,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进行有效评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准确和相关地反映资产状况使得受托责任更加明晰。

  (七)公允价值并不与其他计量屬性相冲突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资产或负债的原始交易价格;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徝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总是相互冲突的,在正常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时,成夲与公允价值应该是相等的除非发生的交易是不正常的、不公平的。

  公允价值与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企业持囿的某项资产的成本。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成本它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以投入到某项资产上的价值作为重置成本;而公允价值强調独立于企业主体之外站在市场的角度以交易双方达成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茭易条件下的变现价值,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同公允价值接近。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资金嘚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流出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允价值是以市场评价为基础嘚

  公允价值与现值。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额当会计师无法获得市场信息时,只能转洏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现值本身不能称为计量属性,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計公允价值

  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公允价值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毕竟也只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已并鈈能解决所有的计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改进的地方一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出现必定是有优于原有计量属性的地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获嘚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三是清除理解误区新会计准则已经作出了相对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认真阅读这些说明可以帮助清除理解的误区。相信对公允价值有了科学的理解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采用这种新的计量属性。

  [2] 中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計理论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05(6).

  [4] 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3).

  [5] 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析.财会月刊,2005(10).

  [6] 郭李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07(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