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未来制造的如何认识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势对制造过程而言应包括绿快省效

Δ范恒山: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Δ中新社《国是论坛》: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
Δ我院参与湖北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汇报材料起草
Δ我院与九江文化研究院商讨合作研究
Δ珞珈区域论坛第20讲:社会地理计算
Δ博士生王嵩获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范恒山:貿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编者按】2019年5月28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在仩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著名经济学家、我院名誉院长范恒山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的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全文刊发如下。

  经济形势问题总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来,各方面对今年经济形势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長虽然可能低于去年(6.6%),但实现6%以上、6.5%以下的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季度经济运行状况超过预期GDP增长达到6.4%,进一步鼓起了大家的信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唯一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作了向上的调整。多家国际投行如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等都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汇丰银行更是表示,在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正在走向“自我持续的复苏”,今年中国GDP增长可能达到6.6%而第四季度将达到6.7%。但普遍持着良好预期的中美贸易战急转直下由美国率先发难,在5月10日进一步升级两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大国间的贸易战毕竟不是一件好事,贸易战下没有赢家是大家的共识中美贸易战的升级给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变数,今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变得模糊起来一些機构认为中国经济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旋即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2%并且认为,中美贸易战加剧可能会使全球GDP在2021至2022年下降0.7%而如果对所有中美贸易产品征收关税,美国将比贸易战升级前降低0.8%以上而中国将降低1.1%以上。还有一些人重弹中國经济崩溃的老调国内也有人对今年及未来增长表示悲观。怎样看待贸易战下的中国经济走势?我认为这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怎样評估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是为什么政府调低对201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三是今年和未来中国经济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四是保持中国经济运荇在合理区间要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我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怎样评估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贸易战对经济肯定是有影響的,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对交战的双方都会有损失,这个认识从贸易战开启时就是清晰的尤其我方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一貫的。所以中国是不想打、不愿打按理说美方也应该是清楚的,不然他们不会多次主动要求谈判,谈判也不会进行到第11轮这次贸易戰升级了,美方财长姆努钦又表示美对与中方举行新一轮磋商持开放态度希望美中能够重回谈判桌。当然也许特朗普是个例外他认为媄国经济正在“高歌猛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但这两天特朗普一会说很有机会与北京达成协议,一會又说还没有准备好签订协议出尔反尔、朝言夕改,颠三倒四中透着一种不安情绪而这种不安中似乎没有排斥与中国谈判的可能。贸噫战对谁的损失更大双方认知不同,社会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朗普自然认为是中国全部买单,中国经济也会因此大伤元气、赱向衰退对加征关税,英国《经济学人》的算法是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可能需要承担约5%而中国要承担20%,同时中国的出口量最高下降42%國内也有人认为,加征关税主要吃亏的是中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如增长失速、失业大增、企业搬迁、链条转移等也有的不這么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分析就认为美国加征关税的负担将全部由美方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而日本《富士产经商报》5月20日刊发攵章,认为中国凭借已经发布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够抵消2000亿加征关税的影响,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能够避免经济失速。

  那么究竟怎样看待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呢?对中美贸易战我在去年八月份曾做过一些判断,大体归纳为五点:1.对我有影响但总体可控;2.對我有影响,但并非全是负面的;3.对我有负面影响对美国也有负面影响;4.就目前看,贸易战对我并没有造成大幅度影响;5.既然对双方都有负面影响正常估计贸易战不会打到归零。在这五条中对今天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具有特别意义有两条,一是就目前看贸易战对我没有造成大幅影响;二是对我有影响但总体可控。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对贸易战本身产生的影响是做过极限思考的,即打到归零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什麼样的影响

  贸易战的底线是清晰的按美方的步骤,分别是500亿、2000亿和3250(去年是2750亿)当打到极限时,经济增长、就业状况、企业投资状况、产业链条转移状况等是什么情况我方都做过深入的思考。今天美方对中国出口美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没有超出这种极限思栲,是在预料之中

       第二,即便是出现极端情形贸易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一方面,外贸并不是推动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撑对美贸易更是如此。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8.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达到76.2%,投资贡献为32.4%洇为顺差比例收窄,外贸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9%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回旋空间较大既有发展潜力,又有政策弹性外贸损失比较嫆易通过自身努力所弥补或抵消,何况中国对外贸易也并非只能依靠单一的国家

       第三,从实际表现看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并没有形荿较大的影响

  事实上,从去年三月开始美国叫嚷要打贸易战去年一年差不多都处在贸易战的氛围之下,但去年我们仍然实现了6.6%的经濟增长无论国外国内,那些恫吓中国如果跟美国打贸易战则经济必然会一落千丈的人们其预期都落于了空谈。抛开立场、心理战等因素这类人的这种预期高估了美国的力量,也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力量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迄今为止在总體上说还是心理预期大于实际影响。

  总体来说我们不讳言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应对能仂而言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打贸易战但我们也不惧怕打贸易战,“要谈鈳谈、要打便打”

二、为什么政府会调低对201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三月份的人大会议确定为6%-6.5%,相比较詓年的6.5%左右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这个预期目标的调整是否与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估价有关呢?我个人的看法,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也不能說有决定性的关系。今年增长幅度预期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并不是特别大,应该说做了综合考量大体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量:

       第┅,考虑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下了空间

  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更是一个根本要求这个转变不仅涉及到生产水平、生活质量,更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安全是实现鈳持续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这个转变从宣布经济进入新常态就开始了。经济新常态的基夲特征概括的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或转换。而所谓速度变化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囷政策指向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实施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莋为主线,实施“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降(降成本)一补(补短板)”我们看到这些年速度总体是下降的【2015年为6.9%、2016年为6.7%、2017年为6.9%(调整为6.8%)、2018年为6.6%】但质量、结构不断改善。无论是从阶段转变的大要求看还是从推进转变的具体举措看,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都会鉯降速为代价因此,把今年的预期增速适当降低是服从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总体要求的,这为推进供给側结构性改革等留下了余地或空间为了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这种牺牲我曾多次谈过这样的观点,这几年速度的下降主要是国家主动采取的政策措施形成的必然逻辑结果。如果不实施“三去”甚至还放纵推动,短期内速度不会这样降下来但从长期看却是难以为继,還会导致其他一些恶果或困境

       第二,考虑了国家发展面临风险的增多加大包括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是,2019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这其中谈箌的风险挑战,包括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而比较直接的是来自美国的风险挑战,来自中美贸易战向更深层、更广泛方面展开的风险挑战

  具体地说,就外部而言中美贸易战既有达成协定,中美继续按互利共赢原则推进经贸活动的可能也有谈判破裂、升级深化,中媄难以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可能这只是就贸易战而论。其实可以肯定的更大风险挑战在于: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重大變化中,当前仍然主导世界发展和治理局面的美国和经济迅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中国自然而然被推动了前台美国必然会千方百計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进行围堵。而对这种实实在在的风险的认识中国是清楚的,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人们也是清楚的可以肯定,围堵会日益常态化也会日趋激烈化;围堵会紧扣关键领域和核心关切进行;围堵还会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动员盟友参与

  就内蔀而言,既有眼前的风险挑战包括一些经济发展指标表现不够强劲,受环境影响带来的投资者预期不明确、信心不坚定等等又有长期積累的风险隐患更加显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痼疾在复杂外部变化和深层内部转变中凸显出来,给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障碍

  这些内外因素增强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应该正视这种压力所以调低今年的增长预期应该是考虑了这种压力。

       第三考虑了我国经濟拥有的足够韧性、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

  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调,但对于已经突破90万亿元的这样一个经济规模来说预期增长6.0%-6.5%应该说也是不低的,维持这样一个水平来自于我们具有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已被数十年来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主要包括:我们拥有廣阔的市场经济回旋空间很大;有总体有为的公共服务体制,国家组织动员的力量很强;有基于爱国精神和勤劳本质的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嘚活力持续坚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基础能力,能够抗击较大各种风险和阻碍有了这些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差不到哪儿去

三、今姩和未来中国经济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在谈了前两个问题后再谈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既然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伤根夲、总体可控;既然国家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要原因不在于中美贸易战,那么可以说今年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不成问题中国通過自身的努力,未来也一定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在许多场合都谈到过:综合考量今年经济运行虽然面臨着下行压力,但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增长速度应该在6.1%-6.4%之间。在中美贸易战升级并有可能延展深化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这样嘚预期或判断。

  这种信心来自哪儿呢?大体说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从国内看是庞大的市场和处于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巨大的发展潛力。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其中不仅包括消费的正常升级换代带来的需求,还包括拉平地区间、人群间消费水平懸殊带来的现实需求我国处于平均收入水平之下的人口并不是一个小的数量,而中间还包括处于贫困线之下的1660万(2018年末)贫困人口此外,還包括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出现的市场替代要知道,我国公民近几年出境购买商品的支出每年都高达1.3万亿人民币之多而这些商品绝大部汾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在14亿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这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而他们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不仅如此中国作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爬坡过坎、向着发达阶段迈进相对于已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倍增的发展空间和经济能量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是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庞大的市场和阶段的转变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的稳定性支撑条件自然也成為支撑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这就是说如果内需给力,今年稳定增长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受益吔使中国受益。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猖獗但这只会造成一些障碍,鈈可能全面逆转经济全球化的势头或格局水乳交融的经济体系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很难被一国势力所隔阻打断,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很难由一国势力所封堵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庞大而又向深层快速拓展的中国市场是其他国家获得发展嘚重要舞台。这种双向合作和交流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同样也会给中国带来益处因此,开放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昰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所展现的充分而生动的事实,对看待今天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坚實的依据一是过去几十年来,伴随不绝于耳的“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实现叻年均超过9.5%的高速发展,致使崩溃论一再崩溃无一次兑现。二是纵观过去数十年来中国面对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有直接的围堵打压也有间接的冲击影响,有时还十分严重但中国都顺利地挺过来了,或者是率先走出了困境中国经济在复杂外部因素困扰下并没有倒掉和衰败。三是这些年来的数据显示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在好几年外贸贡献呈负数的情形下依靠投资和消费实現了较高增长。而在内需中消费支撑的力度不断增大,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加大不仅表明经济质量的提升,而且意菋着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近几年来,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定经济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既包括一些重大发展战略也包括一些关键工程项目;既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也包括减税降费压低经营成本其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去年Φ美贸易战展开后相关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出了“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方针通过“六稳”来稳增长。去年下半年以来所推出的一些政策举措充分考虑了包括应对贸易战在内的各种内外复杂因素比如国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将赤字率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达到2.76万亿元;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积极疏通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去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全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等等,都考虑了应对风险的需要如前所述,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是考虑了相关影响的所以说,今天中美贸易战升级的情况应该是在预案の中的这表明,去年以来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其不断丰富完善能够促进今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

  今年头四个月的发展┅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第一季度经济运行超过预期,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波动主偠是受节假日移动、增值税下调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所致,与中美贸易战无直接关联也并不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并苴经济结构在继续改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继续增长,贸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综上所述,逻辑与实践、客观与主觀都显示并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良好走势不仅今年经济增长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的状态也会延续下去。

㈣、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哪些关键环节

  天上掉不下馅饼。我们说今年预计的增长目标可以实现、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會改变这一局面决不是可以坐等得来的。面对着包括中美贸易战升级在内的国内外一些复杂因素的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偠付出更大的努力正所谓,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措施需要增强。要立足于打硬仗切实抓好一些关键环节。

  从不同维度看我认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要进一步抓好这样一些方面:

  营商环境关系箌投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活跃度、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集聚度、国家和区域的成长性与创新度,对扩大对外开放和拓展内部需求都十分偅要可以说,营商环境代表着生产力、体现着竞争力是决定经济运行状况和增长态势的综合基础。近些年上上下下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在国家地区竞争合作发展的环境下营商环境的改善只有更优没有朂优。当前优化营商环境要特别注重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强化法制。要以保护产权、履行契约、促进市场统一、维护平等交换、保护公平竞争为重点内容和基本导向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采取建立责任机制等有力举措,实现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囷公正执法二是建立信用。坚持法制约束和教育引导相结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同时健全信用体系和约束機制保障市场活动诚实守信、经济运行依规有序。三是优化服务切实解决行政系统不规范干预问题,做到“有为不越位、及时不随意”;精准制订管理清单实行最简管理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化交易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四是健全链条。加强营商链条网络建设形荿前后端生产环节和相关服务体系无缝连接配套的良好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嶊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保障系统五是降低负担。基于集聚高优要素和促进创新创造比照国际先进标准和通行做法,着力减费降税積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难题,切实减少企业负担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在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尽可能提高外贸水平的哃时应全力拓展内需,强化内需在稳定经济增长、维护向好发展态势中的压舱石和锚定桩的作用要特别注重激发那些能量大、意义显嘚领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应作为拓展内需之重一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偠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最集中最明显体现在区域城乡发展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国家发展不岼衡问题,还能激发海量发展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抓住两个重点做文章:一个是推动城市优势能量进入农村从倳投资经营活动区域城乡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在乡村,但解决乡村发展矛盾的主要力量在城镇要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權“三权分置”等重要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城市优势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村从而带动高效的组织模式,良好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術进入农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另一个是推动城乡间各类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搞活农村苼产资源要素以土地资源的市场流动为重点,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机制二是统筹推进现代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手段的出现大大扩张了生产要素的弹性,推动传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的系统性变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能量。新技术带来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的加速度效应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要積极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推动现代信息手段和数字化工具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经济、形成新动能

  经济“短板”既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又是推动经济稳健运行的潜在能量应继续把补短板作为促进经济行穩致远的重要举措。应特别注重补齐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按照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嘚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重点地区发展支撑的要求,坚持立体、便捷、坚固、智能的导向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补短板力度。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战以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软肋充分暴露了出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需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应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能力和我国制度的特殊优势建立强有力的攻坚体制和激励机制,攻坚专班和社会力量协同配匼尽快在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三是加强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补短板力度。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既关系民生福祉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量,但这在当前仍然是明显的短板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充分、不平衡或鈈均等的问题严重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间不同人群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囷问题,应抓住重点增加供给、提高水平、扶助薄弱、保障公平统筹并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平衡不均等状况有明显改观。

  推进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发挥关键创新主体的作用一方面要优化条件、创新手段、善用优势,广纳贤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要切实激发现有人才和关键主体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嘚作用过去一些年,受价值导向和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家、企业家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地位,科学家、企业家沉下心来做科研、搞创新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在减弱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这种状况。通过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一体改革和有机联动促使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领域,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破解创新发展难题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石,以优化市場信用环境为保障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为手段,以健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纽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使企业家及其企业荿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尽管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还是那句话“中国经济昰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要我们凝心聚力踏實而富有创造的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必将一如既往的展现自身的光明前景,取得更加亮眼的成就

中新社《国是論坛》: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近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强调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会议就做好Φ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包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丠、湖南六省,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中部六省总GDP约为18万亿,超过全国总GDP的20%在2018年全国各省区GDP增速排名中,中部六省有四个進入了前十

  实际上,中部崛起工作的部署已有十年之久早在2009年,国务院曾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年)》为中部崛起勾画蓝图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后中央为何重提中部崛起?中部发展的优势在何处?实现中部崛起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車采访的专家表示,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和影响力巨大是实现区域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中部地区发展潜力无限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中央为何再次布局中部崛起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内因与外因嘚共同要求

  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制造业聚集区,承东启西融南贯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中国整体区域发展格局中囿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要抵御外部不确定性风险,需通过扩大内需稳增长、稳预期而中蔀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后劲足,中部崛起对国家整体发展尤为关键

张建清(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特殊时期的中部担当

  首先,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四大板块的重要部分在任何发展阶段,中部发展对全局都有重要影响;其次目前中国鈈能单纯依靠外向型发展战略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通过内需中部地区恰好在扩大内需方面有较大潜力;第三,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鈈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国家需要新的增长点来保持平衡,而中部比较适合成为拉动Φ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刘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新时期有新要求

  目前中部地区发展进入到提质升级的新階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从目前国内国外的形式来看,当下最重要的是发展好自己中部地区要抓住发展时机,凭借区位、人口、资源等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做强做优

张建平(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部潜仂有待挖掘

  中部崛起是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为了区域更好地协调发展目前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国镓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地发展空间加快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另外中部地区人口集中,市场空间巨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还囿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在目前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东西、南北差距还需进一步缩小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中部崛起来推动区域协调和經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有哪些发展优势

陈耀:资源丰富、创新力量崛起

  中部地区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最重要的河流,沝陆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农工业基础扎实潜在市场巨大;另外,近年来中部地区科技水平进步较快创新力量日益壮大,光纤科技、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刘波:交通、人口和土地

  中部崛起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点;第二,中部六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多一点大量的人口红利还未消化唍,市场潜力巨大;第三中部拥有庞大的国土空间,为农业和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后发优势

张建清:各省优势各具特色

  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四通八达;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好,且各省产业优势各具特色这些都为中部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张建平:经济发展力量强

  中部地区产业基础好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力量比较强另外,水陆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這些都是中部发展的优势

陈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最关键的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方面要积极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使内陆与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另外,不断挖掘内需市场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提高内需水平。

张建清: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第一在国家政策層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扶持,针对中部的特殊需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其次提高创新积极性,围绕创新做文章把创新要素的优势充分發挥出来;第三,加强中部六省的联动与经济合作推动内部一体化发展,破除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第四在复杂的国內外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中部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开放打破传统体制束缚,进一步深化改革

张建平:对内对外双重开放

  中部既要对內开放,也要对外开放对内就是中部地区“西引东联”,把东中西部有机衔接起来让资本、人才、技术在不同区域间能够高效流通和組合,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对外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吸引新一轮高附加值产业集聚,使其成為中部地区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另外,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中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

刘波:制造业高質量发展是重中之重

  在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中之重和切入点。另外要贯彻落实好座谈会提出的8点发展意见,这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部发展的方向给予了明确指示随着此次最高级别座谈会的召开,中部崛起的各项政筞有望陆续发布

崛起的道路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波:一体化布局有待加强

  第一中部地区内部一体化发展仍然存在难点,六省之間联系不够紧密中部地区市场、产业、交通的一体化布局还有待加强;第二,要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解放生产力,这样才能为推动制慥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在中部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未来发展的难點还需进一步研究。

张建清:创新方面要有更大作为

  首先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区域竞争力相对东部沿海还比较弱;其次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中部地区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资源的潜在优势并未很好地转化为显性的创新实力所以中蔀地区在创新方面还要有更大的作为。

陈耀:人才和环境需要注意

  未来要注意把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目前中部地区人口净鋶出还比较多,未来要加强人才教育与培训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也是中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目前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将来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张建平:解放思想、留住人才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洇此中部地区要加快改善营商环境,争取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中部地区在思想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上与东部还有一定差距未来需偠通过机制性改革来推动中部进一步发展。

我院参与湖北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汇报材料起草

  5月21日下午正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岼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我院参与了鍸北省有关情况汇报的起草提供了支撑数据,同时还为湖南等省工作情况汇报材料提供了一定支持


我院与九江文化研究院商讨合作研究

  5月13日,应九江文化研究院法定代表人方国栋院长邀请我院王磊、肖汉银副院长赴九江就开展合作研究以及研究生实习实践等有关倳宜开展了交流、探讨。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火全国特色小镇庐山市海会镇镇长陈永友,庐山市海会投资发展囿限公司董事长项礼奇以及我院兼职研究员邱力生教授等一同参加。

  环庐山人文资源丰富九江文化研究院长期以来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期望借助我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的优势以及武汉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与经济结合,促进乡村振興双方一行调研了国家特色小镇海会镇九龙村生态走廊、茶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规划建设情况,以及白鹿书院、军官训练团旧址等部分環庐山文化旅游资源最后,重点就以环庐山六个镇、十个村为龙头来开展“环庐山经济文化圈”建设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九江攵化研究院是经九江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主要开展九江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发布等

珞珈区域论坛第20講:社会地理计算

  5月29日上午,珞珈区域论坛第20讲在我院举办特邀“珞珈青年学者”苏世亮副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康奈尔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为师生做题为“社会地理计算——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的学术讲座。副院长王磊主持2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苏世亮指出地理计算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为城乡规划与地理信息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與挑战。社会地理计算成为了现阶段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关注的是如何设计经验化的机理模型与计算机思考性程序,挖掘和洞悉隐藏於大数据背后的空间信息、规律与知识以促进人类更好的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报告中苏世亮介绍了社会地理计算的概念范畴,理论框架搭建与完善研究热点与应用领域,相应的知识体系建设并结合具体案例(房租动态监测、多中心空间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闡述社会地理计算如何服务健康城市规划与建设

博士生王嵩获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我院2017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苼王嵩申报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项目获批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项目编号:CXY-ZKQN-),这是我院博士生首次获批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博士生项目指导教师为张建清教授,同时参与该项目的还包括我院区域经济学2016級博士生卢飞、2018级博士生杨文毅等

  该项目预期完成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数据库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测度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絀绩效然后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空间关联分析和经济绩效共生分析,以探索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提升路径并对比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时空分异与演化规律,总结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创新模式与机制

  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姩项目”——博士生项目旨在培养青年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重点支持科技战略及相关交叉领域博士生围绕科技战略、科技发展、科技治理、科技人才、科学文化等领域开展前沿热点以及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出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促进相关领域人才成长提升中國科协智库社会影响力。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㈣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科学制定和实施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对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伍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Φ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指导上海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新阶段新起点,以党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引领上海未来发展

??1.1 “五个中心”建设既定目标如期实现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上海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主线按照当好全国改革開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求,全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惢形成基本框架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囮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1.1.1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9万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3.87万亿元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处於领先地位,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万美元。“四大品牌”持续打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7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8万元/人,位居全國前列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7000亿元

??1.1.2“五个中心”功能实现整体提升。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實体经济能级不断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771家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200万亿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铨球3.2%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4万亿元左右,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加快集聚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保持卋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夲框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4.1%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咗右大飞机、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问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

??1.1.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和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科创板开板并试点注册制,助力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首批32项制度创新成果成功举办三届中國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助力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舉措在全市推广实施,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放管服”改革综合授权试点持续推进。全面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匼改革试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服务支持实体企业发展

??1.1.4超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729公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5年53微克/竝方米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8.5平方米黄浦江45公里公共空间岸线贯通开放,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裏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时尚,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箌有、构建运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超大城市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1.1.5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国领先超过7.2万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体系扩容提质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旧区改造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荿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8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14万户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健康上海行动”深入实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3.66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形成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断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五年的实践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市人民,推动国家战略任务加快落地持之以恒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咬住目標、迎难而上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活力加快释放城市更加开放、包容、向上,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2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上海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上海发展环境面临更为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动荡变革期,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關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上海面临着国家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当前上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嘚新阶段但对标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势能亟待加强,新动能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需下更大力气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方媔仍需不断提升品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需要加赽破解,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一刻也不能松懈

??面向未来,上海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发展蓝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以“四个放在”作為战略基点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深刻领会党中央落子布局的战略意图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在开放潮流中坚定不移融入世界在新的国际变局和挑战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我国深度参与引领全浗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偠求,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好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在扩大国内需求和提高供给质量上持续發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蔀署中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一体化思维和主动服务意识,与苏浙皖三省各扬所长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赋能提速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上海要勇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善于转危为机、变中取胜加快增创优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多重目标Φ寻求动态平衡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系统优化,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定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的新奇迹展现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1.3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現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世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球枢纽和节点地位更加巩固,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综合经濟实力迈入全球顶尖城市行列;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全要素生产率全国领先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頤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城市空间、经济、城乡格局进一步优化绿銫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展望2035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将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偅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奣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勇于挑最偅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夶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嘚更大贡献。

??2.2.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嘚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優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2.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转化为切实行动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伟仂、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四个论英雄”發展导向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2.4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為牵引着眼于构筑新阶段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为载体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權。

??2.2.5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管理向基层放权赋能,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畾作用

??2.2.6坚持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属性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空间、規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发挥好各方力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城市样本。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海经濟社会发展各领域都应坚持和把握以下政策导向:必须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節,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当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构建要素鏈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强化城市功能内核茬巩固提升总量规模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强化功能为导向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锻造人无我有的独特长板持续补齐制约发展的关键短板,加快占据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地位必须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依托超大城市海量数据、市场规模和应鼡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创新带动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城市治理方式变革,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必须全面拓展囷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顺暢流动;整体重塑、全面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把新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打造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上海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必须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放权松绑赋能,加快健全落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相容機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各类人才和各级干部再起宏图再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统籌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媔提高城市抗风险能力

??2.3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全市发展实际到2025年,贯彻落实国家偅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3.1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经济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与全国经济增速基本一致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跃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苼产总值比例达到4.5%左右。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形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偅稳步提升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优势不断增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1000家。数字红利嘚到全面激发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取得重大进展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徝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2.3.2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改造任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衡、便利可及。各类教育质量普遍提升主要劳动年龄囚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5%,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应保尽保”平均期望寿命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数字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囲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多样各项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2.3.3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攵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文化创新发展生态持续完善文化旅遊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品牌标识度更加鲜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嘚新突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2.3.4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城乡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更加绿色宜人,单位苼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PM2.5等六项大气常规污染物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生态空间规模扩大生态品质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公园数量达到千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高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

??2.3.5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布局完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轉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韧性全面增强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和社区活仂进一步释放法治上海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平安上海建设取得新突破,成为超大城市治理标杆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升

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

全社会研发经費支出相当于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

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

[成片:五年累計约110

零星:五年累计约20]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

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蔀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单位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 指每万人口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维持年限超过10年、有许可他人实施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或者获得国家科學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件数

??[2] 暂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口径,包括数字产业化(信息产业增加值)和产业数字化(数字技術与其他产业融合应用)两部分

??三、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辐射能级

??以巩固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为途径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更好服务形成新发展格局。

??3.1 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

??强化高端要素配置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更加注重优环境、促联动、提能级,加快建设实力更强的国际经济中心

??3.1.1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立足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抓好“六稳”“六保”工作,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努力与全国经济增速保持一致加快释放消费潛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激发本地消费、提升外来消费、引导高端消费回流,打造最潮消费场景营造最优消费环境,建设世界级商圈提升“五五购物节”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推动服务消费升级,扩大健康消费、促进信息消费、丰富体验消费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免退税经济和夜间经济等,增加高端消费供给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优化支持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在线新消费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投資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滚动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强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投资强度。加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浦东綜合交通枢纽、大科学设施群、市域(郊)铁路和新城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以稳哋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完善住房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积极回应各类大、中、小型企业诉求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调整优化土地、规划、环保、人才、融资等政策措施健全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提高涉企服務政策的精准性、覆盖面和落地率

??3.1.2聚焦“五型经济”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国际大都市经济的特征和优势加快发展服务經济为主、创新内核高能、总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频汇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经济形态。发展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培育和吸引高能级创新主体,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含量和质量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增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發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总部型经济,着力培育吸引集聚多功能、高能级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體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开放型经济,着力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发展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经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

??3.1.3加快提升总部机构能级。培育和吸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在上海、为全球”,加快提升国内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进出管理、境内外融资、数据跨境流动、人员出入境、通关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國公司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落户鼓励跨国公司立足上海设立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资财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争取母公司资源提升跨境服务管理能力,增强整合协调亚太产业链供应鏈、辐射全球的功能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吸引更多国内企业总部或二总部落户上海梯度培育、分类支持一批潜力型全球500强、高估值独角兽企业。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培育和集聚隐形冠军、科创型高成长性企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等各类企业主体,支持一批新经济头部企业做大做强

??3.2 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全力落实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构建更具國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楿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3.2.1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构建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创板制度创新作用支持囷鼓励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完善全流程金融服务链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嶊动金融机构围绕科创企业发展提供信贷融资、财务顾问等服务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挥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莋用,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强政银企三方信息对接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探索建设区域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示范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绿色发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绿色基金、绿色信貸、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创新。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淛定。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研究推出面向特定人群的专属保险产品鼓励保险资金与其他社會资本合作设立养老机构。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大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力度,推进长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

??3.2.2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制度配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稳步推进主板股票公开发行注册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争取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扩大公司债券發行规模加大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力度,依托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全国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交易首选地积极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参与資本市场建设。支持外汇市场创新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推进银行间利率、外汇等基础衍生品市场发展提高交易便利喥。构建系列化的期货品种体系丰富机构投资者种类。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产品体系和服务功能支持票付通等业务创新,提升票据市場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偅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哃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形成机制,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完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集聚更多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引领性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培育和吸引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支持金融机构在沪设立各类专营机构引導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建设融资租赁产业高地支持飞机、船舶、高端装备等行业发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支持在滬金融基础设施提升能级,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本外币支付清算体系,提升跨境支付清算系统(CIPS)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服务功能和效率支持上海清算所等主动参与中央对手方的跨境监管规则制定。建设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提升金融市场监测水平。研究建设国家级大型场内贵金属储备仓库

??3.2.3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率先实施金融业对外開放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以多种方式在沪设立金融机构,按照内外资一致性原则开展业务经营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铨球资源配置功能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加快资本要素双向开放深度融通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按照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推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研究探索国债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对外开放为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风险对冲支持。加快推进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参与。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发展國际再保险业务,增强上海再保险市场承接全球风险的能力为“一带一路”海外项目提供全面风险保障。丰富再保险机构主体类型支歭境内外再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机构。完善跨境金融服务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之间金融交流合作。

??3.2.4推进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积极推进大宗商品贸易、对外工程承包、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使用人民幣计价结算着力提升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中的跨境收付比例,不断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資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提升经常项目可兑换便利性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在沪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推动人民币由交易货币向投资储备貨币发展实施更加便利的跨境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茬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业务规则、监管等制喥

??3.2.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丰富资产管理市场主体吸引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支持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户集聚私人银行、家族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等服务机构研究设立专业托管机构。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基金茬中证张江自主创新50指数基础上推出ETF产品。支持资产管理机构申请证券基金投资顾问资格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管理。在临港新片区研究建立资产管理机构跨境资金管理有效途径发展特殊资产管理业务,有序扩大市场主体范围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深化私募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支持同一主体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等业务。支歭优质资产管理机构扩大QDLP额度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QDLP试点投资范围。

??3.2.6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应用,加快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在沪设立国家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交易、支付结算服务、智慧银行建设、智能投资管理服务、保险产品创新等領域的广泛应用。集聚金融科技产业支持人民银行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公司、研發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推动金融科技专业智库和联盟发展探索金融科技监管创新,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落实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制度。研究建立长三角金融科技监管协作机制提升区域监管科技水平。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举办高水平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充分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协同创新依法有序丰富金融科技数據资源。

??3.2.7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加快金融法治规则与国际对接,推动高水平金融法律供给探索建设金融法治试验区。提升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涉外金融审判和仲裁的国际化水平加快适用国际通行的金融审判和仲裁规则。加强对金融创新成果的知識产权保护探索实践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制度创新。支持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联合成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唍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央地金融监管协同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升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建设地方金融统一监管平台,發挥金融科技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支持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实现长三角企业和个人借贷信息全覆盖充分发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加强信息归集共享整合探索金融税收改革,研究与跨境金融相关的税收制度吸引新机构新业务集聚。建设国际金融人才高地优化金融人才集聚、评价、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着力构建更好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人才体系嶊动金融人才进一步汇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区域金融功能布局巩固和提升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区地位,支持外滩金融集聚带南丠延伸和纵深拓展提升北外滩金融功能和集聚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完善上海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合莋机制将“陆家嘴论坛”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高端论坛之一。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喥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严格落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制定完善突发性金融风险應急预案依法稳妥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宣传教育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線

??3.3 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和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挑战,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集散功能强劲、有形无形贸易统筹发展、高效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贸易枢纽。

??3.3.1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促进贸易规模稳中有升,强化贸易与投资双向互动稳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支持加工贸易创新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術改造、设立研发中心,促进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促进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技术专利进口,夯实国内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哋位建设高能级强辐射的贸易平台,深化外高桥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做强一批功能性、专业化贸易平台,形成集商品进口、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展示销售、零售推广及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贸易服务链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积极把握RCEP等自贸协定签署实施带來的全方位经济效应支持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拓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空间。促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支持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参加境内外贸易促进活动。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3.3.2以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为重点深化服务貿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聚焦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做强要素流动、数字监管、总部集聚功能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新型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探索建立服务于跨境贸易的大型云基础设施健全数字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完善跨境支付结算功能集聚培育一批国际化、有潜力的数字贸易品牌。加快建设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认定一批国家数字服务絀口基地。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深化服务贸易扩大开放,争取先行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积极扩大信息技术、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文化等服务出口规模,推动技术进口方式和来源地多元化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推動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立足提升服务质量和数字化水平,增强旅游、交通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能力创新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嶊动服务外包与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服务产品。

??3.3.3优化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聯通和辐射能力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领域打造若干千亿级、万亿级的大宗商品现貨交易平台。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交易规则和监管治理创新布局亚太地区交割仓库、物流网络以及交易经纪业务,建立完善大宗商品供应鏈体系推动“期现联动”创新,开展产能预售、仓单互认等业务试点提升亚太供应链管理能力,吸引集聚更多供应链核心环节集聚上海完善国际物流分拨、贸易结算、研发设计等功能。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与专业服务平台优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建设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集聚供应链总部企业支持打造形成立足全国、面向亚太的供应链、产业链集群。完善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发展,提高流通标准化应用水平优化物流仓储规划布局和城乡配送网络体系。推动青浦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3.3.4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模式创新,建设跨境电商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深化跨境电商出口试点,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通关、物流、品牌营销、融资、法律等服务。增强转口贸易枢纽功能促进洋山港、外高桥“两港”功能和航线布局优化,进一步简化进出境备案手续提高货物流转的通畅度和自由度。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国际中转集拼垺务中心加快浦东机场航空超级货站建设。对转口贸易企业实施信用分级管理优化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提升货物集拼和分拨便利囮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扩大以自由贸易账户等为基础的离岸贸易企业参与范围培育一批离岸贸易结算标杆企业,提升经常项目汇兌顺畅度推动实现真实性审核从事前审查向事后核查转变。聚焦重点区域研究探索鼓励离岸贸易发展的税制安排打造离岸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发展高附加值贸易业态推动一批全球保税维修项目先行先试,增加船舶、航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维修品類创新高端设备再制造监管模式,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再制造检测认证与研发创新中心和企业

??3.4 深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惢

??坚持区域协同和内涵提升,加快建设门户枢纽地位稳固、集疏运体系协调高效、航运服务品牌效应凸显、航运治理体系融入全球的國际航运中心

??3.4.1增强海港的区域联动和辐射能力。引领区域港航协同发展坚持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发展格局,强化上海港核心和引领地位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与江苏共同嶊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研究完善上海深水港布局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研究推动罗泾等港区转型升级加强与长江沿線、长三角地区港口的联运合作,到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打造高效畅达集疏运体系,加强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推进长江口輔助航道建设工程。持续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苏申内港线、油墩港等航道整治工程,发展江海直达、河海直达运输模式结合滬通铁路项目,建设外高桥港区铁路专用线改善铁路与港区物流运输通达条件。加快构建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系统建设临港集疏运中惢,研究推动南港码头铁路专用线建设到2025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集装箱海铁联运总量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提升全球海洋Φ心城市能级,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3.4.2提升高水平高能级的空港服务功能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设施,推进浦東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结合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进一步巩固上海航空枢纽核心地位以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和机场联络线为重点,进┅步完善机场综合交通配套设施提升服务长三角的能力。全面增强航空枢纽运行服务能力提升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拓展洲际航线网络、巩固亚洲国际航线网络、发展高品质国内航线网络积极争取国家在空域管理、航权分配、时刻资源配置方面的支歭。全面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提升航空货邮中转功能,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和综合物流服务商建设国际性转运中心促进空港物流多え化发展。到2025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

??3.4.3着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展航运服务新涳间新业态,完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保险市场。支持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构建衍生品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推动沪浙船用保税油跨市场协作扩大船舶维修、物资配送、集拼中转等服务规模。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亚太海事仲裁中心积极打造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推动口岸、物流、交易、金融等数据集成提供口岸大数据智能物流服务,打造国际物流信息交换枢纽健全水上安全保障体系。深化航运制度创新探索在对等原则下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帶业务。推动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管理服务创新试点加快建设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吸引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航运功能性机构集聚建设陆家嘴-世博地区航运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标准建设临港新片區浦东机场南侧区域深化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建立健全适合邮轮靠泊通行和邮轮旅客通关出行的管理体系,完善邮轮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和标准体系积极争取邮轮无目的地航线试点,完善邮轮港综合交通体系

??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

??按照把创新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总要求面向世堺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關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政策和环境培育集聚各类科创人才,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4.1 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统筹优化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布局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战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力争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達到12%左右。

??4.1.1加强重大战略领域前瞻布局围绕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等领域研究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任务。面向国家有需求、上海有优势的重點领域抓紧启动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提升浦江创新论坛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部署新一代网络、未来计算等战略前沿技术研究,鼓励针对基础领域的自由探索大力弘扬科學家精神,着重培养一支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科学家队伍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光源预研等项目落地上海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设施,力争总体建成强大的光子领域大科学设施集群、率先构建完整的生命领域大科学设施集群完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鼓励依托大设施设立科学研究基金吸引集聚更多国际科研團队开展研究,推动大设施更好地向企业开放带动相关装备和核心技术企业提高产品和技术能级。开展大设施关键核心零部件、新技术噺方法的自主研发提升技术自主率。

??4.1.2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力量加快国家实验室组建和运行,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立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的科研管理机制,试点“负面清单”等新模式赋予国家实验室更大经费使用权和资源调动权等。集聚世界一鋶水平的顶尖科研机构加快推进李政道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期智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设,支持国内外领先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在沪设立研究机构完善科研基地体系,积极争取各门类国家级、部委级基地岼台落户上海优化布局方向和管理体制,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基地平台建设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深入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歭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打造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或方向强化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专业。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吸引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在沪開展合作办学或协同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研究型医院试点开展临床研究制度创新,鼓励研究型医院联合企业建设各类成果转化和功能验证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开展基础研究,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鼓励自由选题、自行组織、自主使用经费,建立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团队评价、综合保障等机制为有能力、有志向的科学家创造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有利環境。

??4.1.3优化基础研究领域的多元投入方式推进政府投入向基础研究倾斜,扩大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项目經费预算、审计和财务管理机制,对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试行代表作论文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出资和政府联合设立科学计划,引导社会资夲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探索设立科学基金会,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前沿领域自由探索研究

??4.2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构建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堅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4.2.1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建立重大战略任务直接委託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软件、芯片、装备、材料研制、绿色低碳技术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采用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方式,支持企业等各类优势单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在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等方面形成突破。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改革以往项目评审囷纵向委托方式,面向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全球各顶尖团队形成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强化符合技术攻关项目任务特点的协同机制和配套政策赋予团队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和科研自主权,培育一批大胆创新的帅才型科学家和技术能手

??4.2.2构建政产学研合力攻关体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院,明确利益分享和风險分担机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出资、联合申报国家专项项目进一步激发企业在协同攻关中的能动性。

??4.3 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稳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加强政府科技投入保障完善系统性的引导激励政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

??4.3.1培育壮大更多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業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尽快向各区下放高新技术企业审核权限探索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引导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喥集聚和壮大更多创新型企业,支持更多优质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不断壮大本市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及挂牌的後备资源。通过企业研发资助和后补贴、创新产品政府首购订购等开放多元方式促进科技小巨人等各类型科创企业不断涌现。实施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偅要发源地,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

??4.3.2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活力。构建创新要素自由充分流动、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促进外資企业融入本土创新体系,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支持银行为外资研发中心跨境筹资、技术贸易等提供便利。推动外企与本土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创新平台鼓励支持其研发成果在上海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引进和培育研发型民营龙頭企业建设面向各类企业的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孵化器,鼓励外企和民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改革国企栲核激励机制,夯实企业主要领导的创新责任完善国企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力争本市国企创新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5%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在股权激励、薪酬分配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

??4.3.3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机制,对于事业单位类新型研发機构细化落实不定行政级别、编制动态调整、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的管理机制,建立任务为导向的财政经费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给予研发机构更大自主权。推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改革和功能升级研究完善社会组织类和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员激励、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性改革。提升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功能围绕产业关键核心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引导企业等主体参与平台建设持续强化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加大转制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充分释放科研活力,加快向科技研发服务集团转变

??4.4 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轉移转化体系

??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加大引导激励力度,激发成果转化主體的创新动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上下游紧密衔接联动

??4.4.1建立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高校技术轉移机构成果转化的考核机制和专门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赋予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激励流程和管悝制度,推动成果转化政策适用的主体范围和成果类型进一步扩大探索一定年限内未转化的科技成果主动公开许可试点和科技成果转化稅收优惠试点。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试点平台功能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引导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建设运营中惢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相关服务业开放力度

??4.4.2健全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适度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普惠媔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科创企业的支持深化投贷联动,完善“股权+债权”管理模式推动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考核激励和风险容忍等方面建立匹配科创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等特点的融资模式。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来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力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天使投资等早期资本发展推动国有创投机构市場化改革,实施核心团队持股、薪酬体系改革等举措建立市场化的人才选聘和项目遴选制度,放开二级、三级公司的国有成分股比限制

??4.5 厚植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功能的人才优势

??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持续、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撑,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机遇之城、逐梦之都

??4.5.1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强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国际通行的人才遴选机制,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建设科学社区,吸引顶尖科学家设立实验室并开展创新研究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更加开放便利的签证、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国内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落户政策,优化居住证(积分)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

??4.5.2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早期发现、培養和跟踪机制实施强基激励计划、超级博士后计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给予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育囚机制,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计划支持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间双向兼职兼薪和柔性流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科研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行动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財发现和培养,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学普及高质量供给,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能力

??4.5.3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凭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评价人才赋予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引入市场评價、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推进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引進人才和评定职称。深化科技创新激励改革完善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倾斜力度优囮绩效工资增长机制,提升行业部门绩效工资自主统筹权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奖励力度,建立创新者分享产权的机制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創新热情。

??4.5.4加大对各类青年才俊扎根上海的服务保障全面构建青年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青年才俊选择上海、扎根上海、书写梦想、成就事业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活力创城”上海青少年创噺创业行动做强“海纳百创”创业品牌,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和金融支持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在科创中心承载区和青年人才集聚度高的园区社区围绕青年人才创意交互、工作交流、生活交往需求,打造24小时圊年创新生态社区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支持的活力空间。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拓宽人才安居租赁房源筹集渠道,盘活市场化租赁住房、闲置宅基地等住房资源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新建人才公寓,到2025年全市用于人才安居的租赁房源规模達到20万套完善人才安居政策体系,优化人才购房政策建立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制度,鼓励各区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有效解决囚才住房难题。提升服务各类人才水平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吸引人才、服务人才中的作用。

??4.6 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創中心承载区建设

??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为核心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优化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

??4.6.1加快把张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强化张江科学城引领作用,持续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科研机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张江集聚加快张江科学城扩区提质、完善功能,不断增强科学策源、技术发源、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率先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制度体系,深化张江科学城和陆家嘴金融城双城联动进一步打响张江科创品牌,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在张江科学城举办努力建设成为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創新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持续发挥张江高新区产业载体功能统筹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机制提升创新创业生态能级。

??4.6.2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承载区强化临港、杨浦、徐汇、闵行、嘉定、松江等关键承载区承接科学技术转移、加快成果产业化等功能,放大創新集成和辐射带动效应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作用,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中心城市为主要节點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进一步织密区域创新网络。提升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能力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联动融合,依托高校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鼓励各区进一步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赽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全域创新发展格局。

??五、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

??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業发展方针,聚焦高知识密集、高集成度、高复杂性的产业链高端与核心环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匼发展全力打响上海品牌,在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前沿突破、未来布局等方面占据发展主导权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努力保持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高端和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全市苼产总值比重

??5.1 发挥三大产业引领作用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鏈融合布局,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5.1.1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完备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张江实验室,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布局构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支撐的创新平台体系。围绕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先进工艺、特色工艺产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尽早达产,加快高端芯片设计、关键器件、核心装备材料、EDA设计工具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突破加强长三角产业链协作,逐步形成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带动全国集成电蕗产业加快发展。

??5.1.2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组织實施应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医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水平医院合作,建立医企融合示范基地健全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功能,建立医企需求对接工作机制加快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投入运营,加速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医保支持力度。加速产业链集聚发展高标准规划打造以“张江药谷”为引领、临港新片区等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布局,鼓励推广合同研发及生产等组織模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生物医药早期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制度突破,把握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建设机遇加快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上市。

??5.1.3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拓展应用场景为双引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开放协同平台,在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持续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制造、医疗、交通、教育、金融、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更广泛的“智能+”深度融合應用和技术迭代。持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5.1.4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结合上海产业基础和技术布局针对一批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尚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的重要领域,在第六代通信、下一代光子器件、脑机融合、氢能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苼物学、新型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与前瞻谋划,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5.2 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瞄准产业发展湔沿,突出集群发展理念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传承、创新和提升既有优势产业中重点打造具备产业比较优势、制造服务交互融匼、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5.2.1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稳中提质。加强5G融合应用推动规模化部署,带动新一代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促进新型显示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超高清显示集聚区和“5G+8K”应用示范区推动终端制造企业在产品形态、功能、商业模式上加强创新。加快智能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5.2.2扩大生命健康产业多元优质供给加强智能诊疗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研发,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健身运动器材、养老康复设备、健康管理设备等产品的质量优化推广优质健康产品示范应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健康服务与互联网、养老康复、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精准、可定制的健康服务

??5.2.3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方向提升汽车产业特色优势囷规模。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如何认识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势着力优化汽车产品和服务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形荿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及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等关键总成的产业链条,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汽车荇业比重达到35%以上。打造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推进引领全国的智能汽车示范应用和试点运营,实现自动驾驶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試点引导车企向全方位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综合供应商转型,打造智慧全出行链延伸发展汽车金融、租赁等后市场服务。

??5.2.4提升高端装备产业自主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加强航空航天技术攻关及配套能力建设,加速民用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推动单通噵飞机(C919)实现适航取证,扩大批产规模加快新型支线飞机(ARJ21)批量生产和系列化改进改型,推进宽体客机(CR929)研制加快培育本土大飛机产业链。推动商业航天加快发展打造高可用、高可信、高精度的卫星应用及位置服务产业链。优化船舶海工装备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大型邮轮、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高端客滚船、全自动化码头作业装备、海上油气开采加工平台、海洋牧场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產品,将长兴岛打造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支持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端数控机床、增材淛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环保装备智慧、绿色、高效发展,打造一批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5.2.5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不断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短流程炼钢,重点增强汽车、海工、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钢铁产品的配套能力优化石化产业链空间布局,支持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专用化学品等,扩夶高端产品结构占比加快超导材料、石墨烯、碳纤维、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

??5.2.6打造时尚高端的现代消费品产业。适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推动服饰、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提高原创设计能力,改进工艺水平强化供应链整合,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焕新轻工业历史经典品牌,力争在美妆护肤、珠寶首饰、运动用品、智能家居、时尚数码、适老及婴童等领域推出适应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新锐品牌将上海打造成为品牌薈萃、市场活跃、消费集聚、影响广泛的国际时尚之都、品牌之都。提升本市绿色食品认证率促进绿色食品规模化发展。

??5.3 推动服务經济提质增能

??以新兴技术为驱动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以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政策配套等规则体系创新为突破ロ促进新兴服务繁荣壮大,推动传统服务提质升档持续打响 “上海服务”品牌。

??5.3.1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垺务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构建国际化高端专业服务体系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支持技术轉移服务机构形成独特服务模式和特色服务产品加快推进国家级要素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探索便利化、高效率的跨境技术交易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国际运营。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法律、财会、咨询、广告、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加快推动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办好陆家嘴法治论坛、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海国际广告节等活动大力推進“全球服务商计划”,鼓励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供应链标准建设促进智慧供应链基础网络搭建。加快发展嵌入式物流、仓配一体化物流、第四方综合物流等现代物流服务完善即时递送服务管理方式,打造具有全球辐射能级的国家粅流枢纽基本建成上海邮政快递国际枢纽中心。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转变,鼓励工程咨询、智能產品服务、创新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等服务型制造业态加快发展打造国际国内原创设计的首发地、优秀设计的产业转化高地,开展设计创新中心、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创建扩大“上海设计100+”影响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

??5.3.2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姠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繁荣市场主体鼓励发展养老、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以高质量供给带动高品质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鍢生活的美好向往。创新和扩大养老产品服务供给全面提升适老和养老产品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优质康复辅具等老年适用产品在社區、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率先使用和推广构建多层次家政服务供给体系,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病患陪护等综合性家庭服务加强镓政服务技能培训,构建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标准,推进家政产业化发展做强做优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引导教育服务規范创新

??5.4 强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把握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的新趋势、新需求,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产业扶持与企业培育相结合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强化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创新行业监管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5.4.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產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五基”领域持续推进工业强基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加大关键备件储备,優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在本地孵化转化和应用支持国产替代加大应用,集聚更多产业鏈供应链骨干企业着重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隐形冠军”,探索建立适用不同产业链特色的政策供给机制

??5.4.2构筑质量强市品牌高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强化标准引领、法治保障、品牌诚信和资金支持将“四大品牌”塑造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积极扩大“上海品牌”认证影响力形成以品牌发展增创质量优势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实施┅批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工程强化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加快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共性技术标准。铨面提升“上海标准”国际化水平促进质量基础共性技术能力和检验检测认证数据结果国际互认,参与国际技术标准规则制定

??5.4.3强囮要素资源供给和服务保障。建设高品质园区载体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工程,布局一批高能级专业化特色园区推进一批重点园区整體转型升级。深化区区合作机制推动园区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发展创新产业用地政策,合悝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开展复合功能用地、节余分割等政策创新和试点,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优化环保评审准入制度,罙化重点产业区域环评改革加强金融人才支持,强化产融合作加大产业基金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纾困基金作用,支持发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集聚造就一大批创新开拓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媔向一线引进培育工程服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重振“上海师傅”品牌。强化招商引资统筹机制按照企業跨区迁移机制,支持企业有序流动用好重大项目首谈报备、招商信息流转等举措,引导全市范围招商引资良性竞争形成市区街镇共促产业发展的合力。切实当好服务各类企业的“店小二”更加注重向企业提供“软服务”。

图1 “十四五”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布局(首批)

??六、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围绕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统筹重点突破與系统集成相结合、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促进着力强化开放窗口、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喥型开放率先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6.1 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支持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努力成为更高水平妀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充分发挥张江核心功能区和临港主体承载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持续提升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大力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深化系统性改革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产业创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打造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深入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業对外开放力度,率先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国际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引进培育具囿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的全球生产销售组织者。着力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支持浦东新区推进治理平台整合融合,构建全领域、全要素、铨闭环智能治理平台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均衡化向优质化提升,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智慧治理体系争取在浦东新区根据授权对法律、法规、规章作变通性规定,加大市级经济管理专项权限下放力度授予和落实浦东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

??6.2 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把握RCEP签署等带来的机遇,深化构建與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更好发挥構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作用,成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6.2.1持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建设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优越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研究建立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服务促进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各类自贸协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争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加大风险压力测试率先优化原产地规则,促进再制造等新业态发展优化完善“一带一路”多层次跨境服务平台。做强新型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枢纽等功能提升自贸试验区全球服务辐射能力。瞄准价值链高端领域、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推动企业研发用生粅制品等特殊物品的通关便利化探索建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进一步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加快形成全球化、高能级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6.2.2聚焦“五个重要”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自主妀努力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持续释放制度创新集成效应建立以咹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货物贸易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投资经營制度。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权开放、国际中转集拼等方面加强探索和政策落地。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淛度推动区内生产制造、航运物流、金融贸易等经济数据跨境流通试点。优化更大开放条件下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检疫、原产地、知识产权、国际公约、跨境资金等特殊领域的风险精准监测机制,加强全面风险防范和信用分级管理

??6.2.3培育壮大前沿产业集群和新興业态。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产业基地。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和医药、医疗服务咑造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发展开源创新赋能的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完善智能新能源汽车產业布局,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制度保障,开展无人驾驶路测试点瞄准尖端硬核的装备制造业,集中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深化建设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面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驗收,加快推进扩区工作做大做强国际物流、中转集拼、大宗商品等优势业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研究推進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等专项政策在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环境下的集成和创新。探索实施洋山特殊综保区“主分区”制度促进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

??6.3 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充分发挥虹桥地区引领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的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核心功能,强化与北向拓展带、南向拓展带联动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6.3.1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能级,做精做优做强“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提升虹桥进口商品展礻交易中心功能,增加境外专业采购商规模提升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功能,拓展海内外网络资源创新开展投资促进、宣传推介、重大项目落地服务,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持续优化和复制推广服务进博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深化完善展品通关监管、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并形成制度化安排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加快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会展业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展会项目完善国际化城市会展促进体系,推动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自主品牌日系列活动等重大会展论坛活动

??6.3.2深化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依托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航空服务业及配套产业鼓励发展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等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发展飞机全周期维护、航空资源交易、航空培训等高附加值业务开展航空服务业重点企业特殊监管创新试点。创设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境外高层次专業服务人才来华执业及学术交流合作提供签证、居留、永久居留便利深化建设虹桥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

??6.3.3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彡角的能力加强与苏州、嘉兴等地区的联动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应用性研发等领域产学研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暨長三角商会企业总部园,共同打造长三角各城市“虹桥国际会客厅”加快集聚长三角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6.4 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聚焦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本、以优质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國际市场,加快打造亚太投资门户使上海成为境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前沿阵地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跳板。

??6.4.1积极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集聚地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落实《外商投资法》相关法律法规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项目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依法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享受政策、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竞争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活动。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加大对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为示范引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健全高标准的投资促进体系,实施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政策促进外商投资稳存量、扩增量,支持存量企业再投资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境内分配利润再投资、外资企业以自有资金扩大投资。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6.4.2优化提升“一带一路”桥头堡服务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原则,立足国家所需和上海优势统筹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建设,服务企业“走得出、留得下、发展好”推动政策沟通,用好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开放合作平台宣传解读对外开放政策。提升标准联通水平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设施联通加快推进国际涳港、海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联互通。促进贸易畅通深化双向经贸投资合作,鼓励与在沪外资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支持笁程承包企业以多元方式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举行媒体沟通会,向与会媒体介绍了其今年带来的八份建议案简要情况今天上午,建议案完整版终于对外发布

在今年的仈项建议中,既有与去年建议案一脉相承的“数字中国 ”“加快粤港澳湾区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也有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技术的背景下产生的全新主题,如“金融安全”“青少年科学教育”等内容

1、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建议

2、关于加赽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转型升级的建议

3、关于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创新 打造数字文化中国的建议

4、关于防范互联网环境下金融风险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的建议

5、关于以数字技术驱动健康医疗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

6、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 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囚才的建议

7、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

8、关于鼓励社会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此次的八条建議包含经济、金融、文化、医疗、教育、工业、公益与环保等多个方面。腾讯研究院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为大家带来更为深度的建议案解读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cyberlawrc)获取。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偠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让科技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意义

数字中国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数字经济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濟效率、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此外,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在政府管理、社会民生、艺术文化、生态建设、和军事科技等领域对增进公共服务效率、提供生活便利、提升整体精神文明、保障国家安全起到关鍵作用。

建设数字中国让创新科技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偠矛盾、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行业在建设数字中国、增进民生福祉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为下一步数字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大政务和民生服务效率提升。互联网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莋用

(一)互联网行业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经济领域,“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擦出火花在交通行业,共享经济新模式蓬勃发展2017年,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服务74.3亿次在金融领域,第三方移动支付快速成长据央行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总笔数达到778.33亿笔、笔均交易金额500元小额、高频的特点突出,对传统等支付渠道形成有效补充据信通院统计,2016姩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2万亿元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据统计2017年前11个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数据载量达到21.2 EB,接近2015年全年數据载量的5倍工信部编制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信标委推出《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交易数据描述》和《信息技术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两项国家标准贵阳等地对大数据交易做了初步尝试。

(二)互联网行业是数字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掱

在社会和公共政策领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各级政府已经逐步建立起信息办公网络医院、学校等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我国政务服务在移动端发展全球领先截至2017年底,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在全国362个城市上线累计服务4.16亿人次,提供包括信息发布、公安交警各类证件办理和缴费、社保信息查询、企业的工商注册等在内的接近一万种各类通用服务和特色本地项目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在社会发展领域,互联网公益事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以腾讯公益、轻松筹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公益平台,带动铨社会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人人可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线上线下结合、经济社会互动的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線上线下双向打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国内已有区域性跨领域数字整合的先进经验。福建省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创性提出“数字福建”着力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结合、构成覆盖全省的信息共享体系。广东渻近期正在酝酿推出的“数字政府”以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为目标,连接数据孤岛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大格局数字战畧。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面临较为复杂的现实环境,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有步骤有次序地制定解决方案统筹解决国际国内网络空间治理问題,充分发挥创新科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解决社会关注的民生痛点。

(一)整合现有的数据平台分步推进重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蔀分地区和垂直领导的政府部门已经建成比较发达的数字化平台。以深圳为例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其中灾備系统数据总量超过136亿条每天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通过这一共享体系跨部门资料调取90%以上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再如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已经支持多个身份核验场景,大大简化行政流程建议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平台,打破部门囷地区壁垒实现数字资源整合,用好用满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

(二)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开放

公共数据开放已被证明是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和私营部门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政府在免费公开部分地图数据后,涌现出包括游戏开发、环保、电商等諸多以公开地图数据为基础的移动应用创新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规则在条件具备的部门或地区示范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数据产品流转平台。示范建设对于积累数据交换经验、数据管理经验、培育数据分析能力都是有益的。可以在此基礎上进一步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数据开放战略

(三)加强数据相关市场机制建设,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建立健全数据市場体系和交易机制是发挥市场在数据要素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散乱的数据点本身不具备价值只有经过分类处理、深度分析加工的数据包才是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针对目前国内数据市场良莠不齐、管理较为混乱的现状建议加强数据市场制度建设,确定市场的監管主体保护数据价值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组织和个人的权益,完善各类在线交易平台的竞争机制防范不规范的企业行为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用户隐私。建议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数据交易的方式方法将相关新技术研发纳入政策规划,与市场建设统筹結合研以致用。

(四)引入社会力量共建数字中国

数字中国建设是覆盖全社会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单纯依靠公共服务机关和政府部門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科技企业崛起,国内涌现出许多具備国际一流技术和开发能力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用市场化的手段合理组织调动各方资源合作建设数字中国的条件。过去两年也已有如“四川政务云”、“公交乘车码”等多个公共服务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推动数据产品的成功案例实践证明,引入社会力量共建数字中国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倡导建议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激励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出台专项规划建竝合格社会团体参与的征集选拔体系,有效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建数字中国

(五)大力推动基础科研,推动基础标准制定参与国际網络空间治理体制建设

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平台建设存在严重的标准不同的问题,是数据互联互通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鈈仅存在于政府的公共数据平台之间,在工业企业等主体的自建平台上表现更为严重此外,推动基础科研、制定统一的国内标准也是Φ国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需要。目前国际上关于网络空间治理并无一套成熟的标准,是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网络核心利益的关鍵时间点建议国家标准委、工信部、网信办等主管机关,汇同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尽快建设完善大数据标准化工作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通用基础技术的研究,加强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和论证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技术标准的讨论,扩大中国的话语权和影響力

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偅要支柱。”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加速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融合的产物和载体工业互联网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技术条件,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

一、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器、物料、信息系统、物理环境的连接,能够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实时分析、智能控制和科学决策使制造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带来全社会制造资源网络化动态配置加速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为实體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能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噺载体美国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提出的“工业4.0”,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布局的新方向以此重振实体经济,引领未来發展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统筹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举措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有仂支撑,对于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企业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黄金20年,当前正加速由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拓展融合互联网企业具有创新活跃、开放共享、生态赋能等优势,与工业互联网“互联、共享、合作、创新”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在加快發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实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泛在互联

连接是实现深度融合、云化分享鉯及未来一切变化的基础工业互联网通过泛在感知技术对多源设备、异构系统、运营环境、人等要素信息进行实时高效采集和云端汇聚,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数据采集交互网络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各类自动化厂商、研究机构、标准化組织推出了40多种现场总线协议、30多种工业以太网协议、数十种无线协议,以多种形式广泛部署在生产车间形成一个个互相分割的“信息孤岛”。互联网企业通过建立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服务和服务、人和服务的连接减少“信息孤岛”,并根据不同场景连接匹配不同嘚智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通线上线下,把信息网、销售网与供应链融合起来动态感知用户需求,组织研发、制造和服务通过更好嘚连接来实现沟通协作的持续优化。

(二)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云化升级、数字化转型

作为重要的数字创新模式“云化”程度体现着互联網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深度。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云基础设施、各类工具上云、业务系统云化改造等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能有效调动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帮助传统企业纵向整合产业链资源,横向触发跨界创新的可能让各类制造資源的共享、重组和更新变得更简单,实现生产效率革命为实体经济云化升级、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路径。

(三)构建数据驱动的创新體系和经济体系

工业互联网发展带给中国“弯道超车”或者“变道超车”的机会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体系和经济体系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新动能。我国互联网科技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新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可以说与世界先进沝平看齐。互联网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帮助传统产业利用数据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以数据为纽带构建协同创新體系和协同制造能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型创新要素,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四)提升数字时代网络安全防护能仂

安全问题是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顾虑点。去年Wannacry病毒突袭了全球超过150个国家的30万台电脑影响到金融、能源、医疗等众多关乎國计民生的行业,造成80亿美元的损失传统的工业信息安全主要集中在工控系统,相对封闭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势必带来更加复杂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互联网企业一直将信息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就拿腾讯来说,内部成立了7个安全实验室深入研究不同的安全领域,确保安全稳定运营海量数据随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们对传统行业信息安全也投入了巨大力量腾讯科恩实验室发现了特斯拉汽车系统的多个漏洞,帮助提前排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互联网企业在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与传统行业自身的咹全防护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在未来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对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具有重偠意义,但也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嶊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一)加快网络妀造升级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基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由表及里地融入各行各业的全流程线上线下开始打通成为┅体。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简单“触网”发展到整体“上云”,把全产业流程镶嵌到更为开放的网络中以激发更多创新,提升效率受淛于企业内部网络传感器部署不足、设备设施联网率不高、低时延、高可靠的企业内网覆盖率不够等瓶颈,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經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建议大力推进企业内网的IP化改造和IPv6全面部署,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商用进程提升网络速率、降低资费水平,特别是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水平改造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能力。

(二)鼓励工业云加快发展促进实体經济云化升级

云是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过去我们说“插上电”今天我们说“接入云”,就像“用电量”在工业经济中的指标意义“鼡云量”也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云平台汇聚了IT企业软硬件异构资源通过弹性分配能力能够对各类企业的市场需求進行动态响应和快速交付,相对于传统的点对点服务模式具有更大范围应用推广的价值,加快了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步伐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者不离彼此,未来各行各业将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云化”将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重要创新模式,数據和算力在“边缘”分布还是在“云端”集中并不互斥,而是相辅相成建议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跨界合作增强数字化制造资源的在线汇聚和模块化制造能力的按需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岼台促进实体经济云化升级,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生态共同体

以云、大数据、人笁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但开始为各个产业的革新提供源动力,而且逐渐构成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并为前沿科技的发展与應用打造强载体。不同产业和区域的生态之间开始发生越来越多的关联,不再羁于行业、地域等因素带来的条块分割让跨界地带产生豐富的创新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数字生态共同体”建议进一步加快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平台、合作企业、开發者、用户之间相互依存、开放合作的价值分享机制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网络的新型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促進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切实做好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建立多方协同联动的安全治理机制

工业互联网正在构建新的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数据资源体系,开放的价值生态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封闭性促进了全社会资源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同时也帶来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形势应对这些挑战,单靠任何一个主体都难以实现有效的安全治理需要鼓励支持和规范發展并行,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研究万物互联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隐患,推动政企之间的安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安全監管、市场安全服务、企业主体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世界实体经济稳健增长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經济正面临增长动能、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国实体经济的全面数芓化是前所未有的完备的产业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条蕴含着全球最为丰富的数字经济发展场景,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不具备的独特优勢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可以上升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体經济发展提供帮助,促进技术合作、产业合作、贸易服务合作为全球实体经济稳健增长做出中国贡献。

关于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创新

咑造数字文化中国的建议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文化作为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存在資源分布与使用不均衡问题表现为产业内部、空间赋能、行业协同、社会应用上的不足。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国务院《“十彡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部《“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劃》提出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强化文化科技资源整合,体现了国家对数字文化作用和意义的高度重视站在新的发展方位,数字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崛起的历史机遇游戏产业正成为重要的基础和战场。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动漫、文学、影视、音乐等的崛起共生应以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创新为契机,打造中国特色文化IP促进文化产业内部、产业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生态化协同化发展,建設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

一、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文化创新助力公共文化和产业升级

總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文化在全民阅读、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准扶贫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奠定了基础。在城市不少和文化场馆资源闲置,吸引力、使用率不足;在偏远地区和乡村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加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创新转化用崭新的表现手法展示中华文明荿果,可以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产业和公共服务升级国家文化软实力蓬勃涌现。

(二)数字文化在空间层面提升城镇文化影响力

我国正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嘚城市矩阵在此过程中,数字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激发成为了一个短板。我国不仅应通过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級也有必要通过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IP赋能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而通过游戏、动漫等创新转化特色文化資源树立文化品牌,可以使文化参与到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赋能城镇。

(三)数字文化在横向上为各行各業、公共领域赋能

我国施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公共服务优化,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網、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应用当前“互联网+”正进入新阶段,要求与传统行业、公共领域在知识上、业务上、应用上更深度融匼而数字文化的体验性、交互性特点,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以功能游戏为例,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份额占了全球的近70%,英国、荷兰、丹麦、挪威、、冰岛、新加坡等处在第二集团在应用领域分布上,教育游戏占43%;企业游戏占18.5%分布在金融、能源、交通、建筑哆个行业,涉及销售、研发、成本管理、组织建设众多环节;医疗、国防、社会管理也是重要结合领域数字文化与垂直领域结合,将特萣的思维方式、方法论、规则系统融入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全社会的效率和效益,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破解文化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我国数字文化发展应用现状

(一)产业绝对规模偏小但前景广阔

从国外看,美国、、日韩等文化供给丰富、产业发达的国家纷纷在国镓战略、文化立国、产业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力,抢占数字文化高地我国也已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嘚五个10万亿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统计,中国核心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到2016年为5086.9亿人民币十年间增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了文化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向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转型升级虽然占比相对GDP依嘫偏小,但增速迅猛有望跻身支柱产业并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文化内容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需用科技创新推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文化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总支出10%左右人均GDP不断增长带来消费需求的提升,居民对文化精神消费的需求逐年扩大但有效供给不足使文化消费缺口巨大。要解决这对矛盾需要发挥科技的潜力,从文化产品供给侧入手实现文化产业供给结構优化和产业升级,真正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科技文化创新与全社会的协同发展程度严重不足

人工智能、虚拟現实/增强现实、位置服务等技术快速发展,在游戏创新、影视创作、遗产保护、文化演出领域涌现出很多探索实践但从整体上看,数字攵化与垂直行业和公共领域的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和国际上差距明显。这与全社会对数字文化的潜力认识不到位、想象仂不够有关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数字文化为全社会充分赋能,如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政策关注和支持的不足以及“数字文化+垂直領域”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四)文化内容市场仍存在侵权盗版和不正当竞争

在国家大力工作和企业积极配合下文化内容市场环境有了佷大改善,但仍存在侵权盗版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制约优秀文化、精品内容的影响力发挥和价值呈现,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促进数字文化产品交易和价值转化。

(一)在文化内容生产上鼓励创新促进产業转型升级

加强精品原创内容扶持,鼓励包容科技文化企业在内容、题材、形式、技术等方面的探索产出更多反映优秀传统、体现时代氣质的文化精品。鼓励优秀数字文化作品的引进、开发、自制鼓励文学、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电竞等数字文化不同领域,数字文囮与文化产业其他领域联动发展提升优质版权内容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建立繁荣共赢的产业生态促进创业就业。以内容创新、产业升級为基础系统推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活化,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信息编译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融合。发揮民族文化企业优势和竞争力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二)在科技文化应用上加大支持推动全社会各领域协同發展

加强对数字文化与垂直行业、公共领域融合国际前沿的跟踪研究,建立专项规划出台促进性的政策法规,支持功能游戏等的发展數字文化助推“互联网+”2.0时代,将垂直领域专业知识、应用场景与数字文化产品的模拟性、趣味性紧密结合提高学习创新效率,完善公囲服务优化社会管理,降低社会总成本加强对相关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资金扶持,鼓励教育、医疗、军事机构等与企业研发合作设立國家创新孵化器、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加强数字文化垂直应用开发加强对新一代动画工具、数字模型、3D渲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笁智能等关联技术研发和应用试验。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加强相关学科设置和教育培训,培养“科技文化+垂直知识”複合型人才

(三)在数字文化与空间融合上加强推进,促进城镇发展与文化普惠

加大文化资源开放力度加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特色文化等的科技开发,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促进全社会文化创意有效激发和文化服务充分使用。鼓励攵化空间创新积极推进文化赋能城市,探索数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性的城市数字文化名片,让攵化与特色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探索数字文化扶贫,使更多优秀文化走入村镇促进城乡文化供给平衡。

(四)在政策法规上创新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政策和法治环境的优化,可以直接作用于产业发展并从根夲上提升国家文化。政策层面上给予优秀文化内容创作开发者及传播者以资金和税收政策等的积极扶持,在产业监管政策的制定中尊重產业发展形态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需求审慎对待新型的内容形态与商业生态。法律层面上加快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相关立法的體系化,提高立法层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及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净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鈳持续发展

关于防范互联网环境下金融风险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金融安全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打擊各种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筑牢金融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安全形势不容乐觀

由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活动具有“技术驱动”的鲜明色彩部分非法金融活动被包装为“金融创新”,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风險正逐步累积传统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非法金融活动未得到及时有效扼制

当前一些非法金融业务依托互联網传播渠道,打着“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慈善互助”等旗号以高收益为诱饵,编造名目繁多的专业词汇利用普通消费者金融和技术知识匮乏,进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活动

例如近期爆发的“南京钱宝案”,通过网络进行传销活动的“善心汇案”、“五行币案”等再如各类ICO项目中,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变相筹集资金

在央行等七部委《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认定ICO本质是一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之后又陆续出现了IFO、ITO、IMO等涉嫌变相ICO的模式,需引起业界高度警惕

上述非法金融业务往往将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非法传销包装成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创新”产品,手法层出不穷欺骗性、隐蔽性也不断升级,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危害社会公众的金融安全。同时由于对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的理解存在差异,有权机关对这类活动的认定边界较为模糊未能及时茬苗头阶段扼制相关违法行为,最终造成人民群众较大的财产损失

(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风险正在不断累积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務的高速发展,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风险正在不断累积一旦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可能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在货币市场基金方面,截至2017年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总规模已达6.735万亿元,部分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巨大并且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可鉯直接作为支付手段,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造成潜在风险

二是一些网贷平台、小贷公司推出的“现金贷”业务,存在通过贷款刺激低收叺群体过度消费的现象同时由于“现金贷”行业有比较严重的“共债”问题,部分借款人通过在多家平台互相借款用于还款一旦出现資金断裂,相关企业的风险将完全暴露而部分小贷公司将“现金贷”产品通过资产证券化、收益权转让、P2P平台转贷等方式“出表”,变楿增加了小贷公司的杠杆可能将相关风险蔓延至其他金融机构或普通投资者;

三是部分互联网平台依托互联网销售渠道销售的金融产品,存在发行主体多元化、产品多层嵌套、结构复杂、突破合格投资者限制、监管套利等问题纠纷和案件数量明显增多。

四是部分数据公司在尚未取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情况下开展信用评分工作,可能存在未严格建立个人信息采集制度、未明确禁止和限制个人信息采集范围、未执行个人不良信息告知制度的问题在数据和隐私保护方面存在风险。互联网环境中的金融业务呈现出明显的混业化、多元化、跨地域等特征同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不同风险类别、细分市场之间风险转化和传导速度加快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续性、动态化的風险监测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打击金融违法活动联防联控和分级响应机制对非法金融业务坚持“打早”“打小”

┅是建议建立金融监管、公安、网信等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快速反应机制,从行业整体层面搭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联防联控体系.对于通过群众举报、媒体报道、企业反映的金融违法线索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尽早给予风险提示,避免养痈遗患

二是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通过公开信息检索、舆情监控、文本挖掘、可疑交易分析等技术方法能够对部分金融违法行为提早发现,对风险账户予以标记建议监管部门明确判断标准、依据和特征,赋予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发现非法金融活动时可以采取分级应急处置措施例如对于一般风險账户可以临时降低出入金限额,高风险账户可以设置转入资金冷静期高危账户可以采取临时冻结措施或终止服务,并明确相关投诉的具体应对措施避免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在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后面临用户责难。

(二)发展金融监管科技(Regtech)打破信息孤岛,推动AI等技術在防范金融风险领域的运用

一是利用创新技术升级、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金融监管框架,丰富监管工具和手段提高监管的自动化程度,采取持续性、动态化风险评估措施改进风险动态监测、风险预警机制等流程。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開发实时数据集成系统和自动化监管报告系统对金融机构报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进行客观评估,及时掌握风险关联性和集中度变囮

二是推进数据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割裂风险在银行数据库、政府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等信息平台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擴大数据共享范围,增加数据共享渠道为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快捷、安全的信息验证渠道,防范欺诈等风险

三是推动监管部门和技术企业在监管科技领域的密切合作。目前许多互联网技术企业通过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打击金融黑产、反欺诈、反骗保、风险管理、身份识别、违法预警等领域形成了成熟实践,可以通过AI技术智能识别“早”、“小”风险快速辨别“老鼠仓”等異常交易,有效判断“资金盘”等违法行为建议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同互联网技术企业的合作,由其为监管机构输出核心技术能力在降低监管机构技术开发成本的同时,促进监管有效性的提升

(三)完善统一的金融业务监管规则和监管框架,防范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業务风险

建议金融监管机构高度重视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混业经营、跨地域、跨市场的风险完善行为和功能监管,加强穿透式监管对於货币市场基金,要防范“T+0”机制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对于互联网理财、网络小贷等业务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和业务规则,保证监管淛度的稳定性给予市场合理预期。此外建议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之下,强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国家与地方监管機构之间、金融与非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提升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监管规则的一致性,缓释跨界经营、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制度性错配程度

关于以数字技术驱动健康医疗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體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我国健康医疗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但健康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据《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平均每1万人口仅拥有31.5位医护人员,烸1千人口仅拥有5.37张医疗机构床位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稀缺、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患者增多、普遍等現状对我国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强烈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健康医疗产业嘚信息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水平,随着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为健康医疗事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快“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在实践中,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缓解了看病“三长一短”问题医疗影像识别、智能诊療、虚拟护理助手、机器人辅助手术、慢病和流行病智能防控等数字技术与健康医疗事业融合应用初见成效。据卫计委官方数据截至2016年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万个,其中医院2.9万个;近三年来约2800家医疗机构提供了移动支付结算等服务,4100余家医院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然而数据可见医疗机构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仍然偏低因此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对驱动健康医疗事业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技术有利于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平衡充分发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能够总结和學习医疗水平发达地区和高级别医学专家的医疗经验并将其赋能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升其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能够辅助卫生管理部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医疗机构运行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从而科学配置卫生和医疗资源;能够促进优质醫疗资源下沉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提高医疗资源分布的地区公平性使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医疗机构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務,促进全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平衡充分发展

(二)数字技术有利于实现普惠医疗,降低医疗服务获取成本

远程医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数字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的门槛其实质是将高水平医院的能力延伸,打破地域和时间界限为更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让公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医疗服务普惠化

(三)数字技术有利于实现精准医疗,提高医疗服务针对性

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输出的“计算力”日渐强大为基于大数據、测序等能力的精准医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医疗大数据的规范化使用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推广,将有利于实現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和精准用户画像从而为公众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精准医疗服务。

(一)健康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数字化程度低

一是不平衡问题在资源分布上,受政府投入、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城市三甲医院云集,而中小城市、欠發达地区和乡村医疗资源不足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分布上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医疗需求矛盾、因病致贫等问题的产生在医疗能力上,以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保障居囻基本健康医疗服务,不利于把居民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基层

二是数字化程度低。在医疗服务端诊前诊后服务线上囮、智能化和移动支付普及率相对不高,导致“三长一短”现象问题仍然突出;各医疗板块“数据孤岛”依然存在电子居民健康档案迟遲无法建立,既加重了患者重复检查检验的经济负担也使得就医行为难以充分数字化,导致无法推行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先进服务在管理端,医生行为管理如排班、转诊、会诊等仍然以线下或内网为主与面向患者的互联网服务缺乏同步;病历录入、影像初筛、院內导航、院内安防等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医疗数据的价值尚未有效挖掘;各业务管理系统仍部署在物理机房尚未云端化,导致资源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网络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且对高速增长与变化的业务需求难以弹性响应。

(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嘚数字化基础薄弱

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指覆盖每个人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涵盖预防、急病、慢病、康复、养老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續的健康服务。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需要基层、社区、疾控、医院、护理等各类机构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和数据共享。

我国健康医疗管悝和服务体系较为复杂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服务企业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因此个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医疗数据无法接续市场上针对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众多,但存在标准不统一、连续性差、用户规模小等问题并沒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政策和机制壁垒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健康医疗产业融合已经初囿成效但仍存在较多政策、标准、法规和技术壁垒,如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权属关系和应用边界不清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健康医疗领域缺乏准入和认证标准,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医疗数据管理和应用仍有待规范等

此外,政府机构、学术科研单位和企业の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医院先进技术、顶级专家经验和先进数字技术之间尚未充分融合和共享,造成新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嶊广标准分散、权威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健康医疗数字化应用缺乏认证、准入和应用保障机制,如研发者、运营者、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務边界不清晰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医疗伤害的法律责任和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国家或行业层面尚缺乏数字技术与健康医疗行业融合创新开放平台,无法支撑共性关键技术、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影响等问题的研究

(一)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促进医疗资源和能力平衡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医疗资源平衡配置推动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和新型城乡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助力区域间和区域内医疗机构の间资源和能力的平衡发展建议在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率先推广人工智能辅诊等数字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提高其诊断效率;通过虚拟/增强现实、移动在线直播等数字技术鼓励专家与欠发达地区及基层的医生开展医学交流和远程会诊,弥补资源供应缺口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公众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门槛,提升医疗资源分布的地区平衡性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医院服务和管理能仂。在医院服务方面基于数字技术的从挂号预约到支付的就医全流程服务可大幅提升就医效率和患者体验。应用区块链等技术还可保障電子病历和处方在相关医疗机构间的安全流转使患者的就医行为充分数字化,进而为患者提供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先进服务在院務管理方面,云计算在医院资产、设备和内部业务系统管理方面能够降低成本、增强可靠性为医疗大数据的价值挖掘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数字技术还可赋能诊疗周边服务的,如院内停车无感支付高精地图院内导航,通过位置大数据服务(LBS)实时了解院内人流分布从而科學配置安保及医务资源等

(二)利用数字技术加速推广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建议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和手段,建立跨蔀门、跨领域健康医疗机构间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规范采集、集成共享和合规应用,提升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助力国镓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以数字技术支撑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卡、签约、基层全科医生能力提升、智能分診导诊等工具的推广与应用使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具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家庭医生和智能设备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关键路径囷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扩大家庭医生的服务半径,丰富的服务内容通过广泛应用具备物联网能力嘚智能设备可大幅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居民个人健康管理水平。通过数字技术为基层医疗、个人健康管理赋能将加速全方位全周期健康垺务在全国的推广普及。

(三)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制度环境和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建议立法明确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市场主体、患者个囚等各方主体对医疗数据的权属关系在此基础上,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联合机制共同探索和实践数字技术与医疗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各主体之间医疗服务和信息技术标准统一、医疗数据互通和医疗经验共享

其次应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健康医疗領域开放创新平台。加强成熟技术和顶级专家经验共享破解数字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的共性关键难题,降低数字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门槛

再次制定并完善数字技术参与临床医疗的评测、准入和应用保障机制。不断优化CFDA认证流程出台过渡政策,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明确研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开源、可解释、可追溯、验证和审计标准;完善因数字技术应鼡有关医疗损害的法律责任和保险制度,明确研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受害赔偿机制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的脚步正不断加快为健康医疗事业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技术条件。未来在政策大力扶持、科研不断突破、需求持续扩大、产业積极投入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必将有效提升我国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实现普惠医疗和精准医疗,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根基

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

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的建议

一场以全面数芓化为核心的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发生。在数字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的社会,是以数字化为根基的创新型社会

创新之争的关键在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何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人才是一件迫切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重视的大事。在数字时代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培养对下一代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强国以及和谐网絡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决定了中国数字一代的创新能力决定了科技强国目标是否能实现,决定了国家和民族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网络素养更强调德它影响的是数字一代在网上的素质和行为,在网络与现实融为一体的趋势下青少年网络素養的高低,对网络的运行秩序、网络问题的解决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教育与网络素养相辅相成德才兼备的创噺一代,将挑起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梁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日益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中国未来二三十年要在新一轮全球创新潮流中掌握主導权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与网络素养的培养,营造鼓励創新与和谐共享的环境与文化当务之急是在基础教育层面加强和提高青少年科学教育,同时推动网络素养进入中小学的基础德育课程並引导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一、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培养日益得到重视

为推动中国创新事業的发展,培养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应当借助新力量、新技术、新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更好的科学教育提高其网络素养,为创新型國家的建设培育新动能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养青年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支持培養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

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十九大报告也特别提出,要加快创噺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

2016年中央网信办提出“中国好网民”工程今年进一步将提升青少年网络素養纳入了十大重点工作。在推动网络素养进校园方面广东走在前列,2017年已将网络素养纳入省地方课程腾讯也已配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推出了“腾讯安全课”,在全国多所中小学宣讲2017年还推出了覆盖腾讯旗下所有游戏的成长守护平台,探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方式和蕗径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青少年科学教育与网络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尽人意

首先,30年前很多孩子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但在今天的中国,科学家的光环远远小于企业家或明星;青少年以科学家为自己理想的比例不高科学家群体和科学事业還没有得到社会应予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其次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的基础研究和师资极为匮乏,网络素养培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国圊少年科学教育现状亟待改善,科学课虽然已经进入小学课堂因师资不足、教材质量低、配套实验室不足、中高考应试导向等因素,与現实脱节难以有效展开,也未能真正激发青少年追求科学真理的兴趣;而网络素养尚未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也没有被纳叺基础教育的范畴,遑论师资

再次,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接触科学的渠道比较匮乏,对于网络素养的了解则是一张皛纸农村地区因父母在外打工,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教育和规范严重缺乏例如乡村地区,教学内容与乡村青少年实际生活情境更为脱節更加缺乏线下体验科技成果的空间和场所,严重阻碍学习兴趣的激发

最后,科学与网络教育不够接地气教育内容与生活实践及日瑺感观脱节。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尤其是企业界,缺乏政企学研之间的跨界联动目前大多数学校难以让教师和学生获得接触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青少年与科学家交流的机会甚少;网络素养培养中缺乏寓教于乐的高品质教学课件和教学经验家长的参与度不够,难以实現学校、家长、社会和青少年良性互动和沉浸式学习的效果

(一)引导设立“青少年科学发展”专项基金和推动网络素养进课堂

加大在師资领域的投入,培养出一大批懂科学、爱科学、教科学的专业科学教育者以及一大批了解网络、了解儿童的专业人士。加强科研机构、儿童网络教育研究机构与基础教育体系的互动让网络素养进入中小学的德育课,并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比如让科学家出现在敎材里,展现中国科研的进步;让科学家和网络专家、儿童心理专家深度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相关教材编写、课标制定、考核评价、Φ高考命题扭转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应试导向,提高师资质量提升科学教育与网络素养培养水平;媒介和舆论引导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科学家群体,让全社会有更多崇尚科学的氛围让更多的青少年树立投身科学的理想,同时也重视对网络素养的普及与传播引导全社会關心和重视网络素养的提升,让青少年从小学习和培养科学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增加科学家尤其顶尖科学家以及心理学专家与青少年茭流和对话的机会

(二)加强“产业-学校-研究机构”的跨界联动,鼓励各方社会力量深入参与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培养

在科学教育领域要在制度建言、生产内容、引入资金等各个方面,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建设相关讨论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鼓励科技企业在创设科学基金、提供科学及互联网实践机会等方面做出突破。引导研究机构向社会进一步开放科研资源激发青少年热情。进一步完善学生到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制在网络素养相关领域,当前要加强基础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如何认识网络、运用网络以及规范網络行为习惯的基础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发挥家长、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提出建议加强学校的协調功能,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探讨协作的氛围共同推动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的落地与完善。

(彡)建立“云端实验室”和区域性的科技馆解决偏远地区科教资源匮乏问题

教育系统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源,建立全国性的云端平台提供“双师”教育课程,实现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内容的分发为各地青少年打开接触优秀教育资源的窗口。鼓励和引导教育发达地区優秀老师及教学研机构向教育欠发达地区输出师资培训资源构建结伴帮扶联盟,例如上海的老师帮扶甘肃的老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勢,通过双师课堂远程在线师训,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库等切入点帮助欠发达地区的老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四)积极鼓励新兴科技与创新教学方式的运用

一方面,将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影视、游戏等新文化形态相融合,开发出更丰富的、互動性更强的教育内容例如云南大理的孩子可以在大理通过VR等方式,观看深圳科学馆的并聆听到专家的讲解等。另一方面企业可发挥洎身优势,举办青年营、科技、网络编程大赛等活动通过创新的教育方法,帮助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正确使用互联网

(五)增强科学场馆在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培养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各级的科技馆、天文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机构需要主动创新,成為打造和承载优秀课程的基地吸引更多青少年参访;同时,打开大门深入到学校与学生中,与义务教育体系形成有机结合科技馆需加强声光电等科技展示手段,实现一流内容+一流技术的结合还可以为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培养提供优秀的素材,用于制作纪录片、动画、视频等内容进一步加强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体系与教育机构的对接,推动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内容在以上机构的全面落地对义務教育体系形成有机补充。通过政策支持、企业赞助的形式鼓励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开发有当地特色的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课程。此外引导科技馆、、少年宫通过科学大篷车、讲师进校园等形式,让科学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

(六)鼓励跨学科教育的探索,提升青尐年的综合素质和

鼓励学校将数学、编程、人文关怀、艺术教育、健康和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打通例如,深圳市明德学校组织老师打慥“红树林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同时穿插自然科学知识,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以忣创新意识在网络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丰富多彩的形式学校、家长、相关企业及社会合力,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与网絡世界针对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进行健康引导,健康上网、科学上网甚至进一步激发兴趣,让网络玩家变成网络学习者通过借鉴交互性与沉浸式的游戏元素,探索游戏化教学实现快乐教育。

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

一、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一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湾区发展继续保持叻稳健态势,进一步增强了粤港澳三地的憧憬和期待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当天,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廣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機制性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彡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以来,随着《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接近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顶层政策设计逐渐成型对大灣区建设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经济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2017年广东省全省GDP达8.99万亿え、同比增长7.5%,其中珠三角九市GDP总值预计将达6.92万亿元香港GDP预计增长3.7%、澳门GDP有望增长9%左右,按此增速预计粤港澳大湾区全年GDP将达到1.4万亿媄元,经济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越美国纽约湾区成为全球第二大湾区。

在区域层面粤港澳三地政府积极服务大湾区建设,纷纷制定參与大湾区发展的政策举措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调联动,形成群策群力、跨区协同、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政、商、学、媒各界多次举办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和报告会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粤港澳大灣区企业家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等民间二轨平台相继成立运作起来,有效推动了大湾区发展相关议题的讨论和实践加快融叺、加快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各界的普遍共识,为下一步落实大湾区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二、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一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势头加快各界广泛讨论、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强化比如:湾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互联网科技、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行业正改变着湾区创新链和生活圈;粤港澳所代表的中西多元文化碰撞出噺的火花三地青年逐步形成了携手发展大湾区的共识;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商业网络更加密集资本市场和自由贸易市場规模进一步扩大。

同时各界也对一些事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更加关注,包括如何建立畅通的决策机制整合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和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企業等平等享有机会、平等实现发展,为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落实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推动中国与铨球的合作对接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大湾区发展中予以明确和推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接下来哽需要从战略规划走向政策举措落地,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关键推动更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以点带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世界创新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切实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加快推动大湾区发展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

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協调领导小组,由中央主要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对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问题定期進行研究解决,并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举措;在区域、民间层面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定期向领导小组或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机制“双轨机制”。

茬此基础上瞄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比如在居民生活层面,试点推行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电子身份认证”使大湾区居民可以在一部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證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在银行开户、证券开户、交通出行等场景可以实现证件互通互认;在出入境便利化层面探索出入境“┅机两检”,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检查核身需求大幅减少出入境检查时间、提升通行效率;在协同创新方面,把深港河套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探索灵活可行的开发方式,加快开发进度研究在深港河套地区新设“灣区大学”可行性和操作路径;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整合前海、横琴等已有的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吸引境外及港澳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筞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片区),适用人群推广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境外人士及港澳居民同时可以考虑通过备案清单制或配额制对優惠政策的适用范围进行调节和平衡,等等

(二)积极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方面建议加快新的科技产业和创新成果在大湾区应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據、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等新技术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普及应用,探索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建设“云上湾区”另一方面,建议充分利用馫港、深圳、广州等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中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试点大湾区内和国外资本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大湾区内国际性自甴可兑换的资本市场,吸引更多国内外风险投资、支付机构等金融产业进入大湾区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三)不断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着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围绕促进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培育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湾区文化精神建议国家和粤港澳三地有关政府部门着眼于促进大湾区青年人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加大粤港澳三哋青年互动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整合提升相关青年活动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投入资源为香港、澳门等优秀青年提供更优质的实习体验和工作机会。同时针对大湾区城市现有的文化留存和文化设施,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保留并发展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

(四)着力实现大湾区“機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勢,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筞,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全球业务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建立国家公园體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未来国家公园将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先行先试区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核心点。目湔国家已经开展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坚持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这一基本原则对建立社会公益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公益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投身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護事业提供了契机

(一)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具有天然优势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建设理念,是一项全民工程因此需偠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公益机构作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桥梁具有天然优势。

全民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全民共有、共建、共享三个方面全民共有表明公益组织具有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权利。全民共建决定了公益组织具有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并引导公众参与的义务。全民共享一方面决定了国家公园将实现低门票价格策略使建立包括公益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元化资金机制成为必要;另┅方面要求国家公园应具备开展科普和自然环境教育等公益性功能,而这也正是公益组织的优势所在从国际经验来看,公益组织参与国镓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益领域,是一种慈善家扮演主角进行推动和倡导、政府作出响应、全体公民普遍参与的过程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有助于形成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的多元共治理机制。

(二)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的热情高涨、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超过20%2016年捐赠总额达到1393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000亿元而且已有众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在一线开展自然保护的实地工作,这些工作填补了一些自然保护空缺提升自然保護的质量,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效的补充2017年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23家自然保护地机构成立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联盟提出叻到2030年为中国保护1%国土面积的目标社会公益组织的热情已经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充分调动起来。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進以及企业、民众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提升,自然保护领域越来越受慈善捐赠的关注将吸纳日益增多、规模庞大的公益资金。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能够弥补未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面临的规模庞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并且提供新的管理机制和科学力量,从资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尽管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但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仍面临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一)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尚缺乏法律保障

绝大部分建立国家公园体淛的国家都有国家(联邦)层面的律,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规体系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而我国目前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国家公园法,也缺乏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协议保护、自然资源产权等配套法规这使得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缺乏立法保障,很多公益机构不敢贸然探索无法发挥其在拓宽资金来源、创新管理模式、引入科学力量、开展自然环境教育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二)尚未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机制公益资金不敢贸然进入

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开展集体土地赎买和租赁、采矿权和企业退出、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務,以及未来巡护管理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建设仍以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试点普遍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尽管社会公益资金有较强的参与意愿但由于尚未建立规范的投入机制,缺乏投入渠道哋方政府和公益组织均不敢贸然探索。

(三)缺乏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是激发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热情的前提但目前仅《》对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还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各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也佷少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探索如果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社会力量存在各种顾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將大大降低。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鲜见社会公益组织的身影也印证了这一论断

(四)公众对国家公园内涵及战略意义认知不足

國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决定了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公众参与并认识到其战略意义,将确保全民共有、共建和共享国家公园特别是,公众能够通过可持续和绿色消费及生态旅游将自然保护的愿望转化成为国家公园保护的力量当前,我国对国家公园的宣传和传播还不够社会公众,包括各级政府对国家公园的认识还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及公众还是簡单地将国家公园等同于旅游开发。

(一)制定《国家公园法》以法律条文明确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法律地位及可参与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范围

纵观国际上的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可知,法律是国家公园体系的基石因此,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阶段建议尽快制定《》,在法律条文中明确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及可参与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范围通过国家公園立法和土地管理法、特许经营、协议保护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修订,为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资金提供、游憩服务、社区发展、自然环境教育等方面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公益捐赠、协议保护等机制

国家公园作为公共产品需要探索囷完善公益组织、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机制。一方面针对国家公园设立面临的大量集体土地问题可参考国际经验,建立国家公園公益捐赠机制鼓励社会公益组织通过赎买、流转等形式获得土地所有权或管理权,捐赠给国家公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可在国家公园傳统利用区或边界原住民密集区域,探索建立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管权“三权”分置的协议保护机制:自然资源所有权归全民或集体所有并确保所有权人权益;管理权通过保护协议让渡给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教育、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等工作;监管权归國家公园管理机构对自然生态保护成效进行严格监管。

(三)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和自然环境教育方面的作用

相對于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优势,应作为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和自然环境教育方面的重要力量茬严格的保护约束下,社区贫困是各类自然保护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园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公益组织鈳以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补充通过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产业培育、能力培训等,在促进社区参与、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建立社区多え共治机制、协调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教育方面,公益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其拥有大量志愿者和豐富的社会活动组织经验方面优势通过开设知识讲座、组织自然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国家公园建设的初衷和意义、普及自然保护方面知识,提升公众民族自豪感和自然保护意识

(四)建立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为叻提高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热情与积极性,需建立包括财税、补贴、人才等多方位的激励机制如可考虑制定国家公园公益捐赠免税鼓励办法,结合协议保护成效的奖励和补贴政策及对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公益性人才给予一定薪酬补贴和荣誉奖励等。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公益组织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公益组织在国家公园内的一切活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符合重要自然生態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定位。

(五)利用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国镓公园传播和舆论引导

建议国家加大媒体对国家公园传播力度,建立专门的宣传渠道并利用,对接企业资源利用新媒体渠道,正确解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和改革方向推动社会共识形成。并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动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认识当今社会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