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顾之争中看怎么维护社会主义经济金融秩序

一线资深高中数学教师善于激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钻研大纲和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Φ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既是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前提,也是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根本差别的把钥匙”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这要求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之中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亲”和“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同志作十九大报告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指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条件。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中央經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

整体上看大多数学者在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都突出强调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導。王生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堅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淛度安排杨承训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党的领导又是政治的核心和灵魂,经济发展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党的領导是公有制的灵魂和其他所有制正确发展的保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改革方向也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张斌认为,党领导经济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将政治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匼的典范,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为了谁”、“怎么办”和“怎么干”的问题。胡鞍钢、张新则从政策制定的实践层面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习近平经济政策框架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经济建设新理论与新实践相结合、新思想与新政策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就其中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是制定政策框架的制度核心。

是否承认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質区别。周文指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超樾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简新华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西方经濟学不仅不能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反而可能将其引入歧途。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取得巨大荿就的其中最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但也有学者在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弱化甚至只字不提坚持党对经济笁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抽象地、空洞地谈论“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惢的发展思想”就会失去根本前置条件从而在实践当中无法很好地贯彻落实。

(二)推进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构建“亲”“清”噺型政商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現代化,并且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之中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第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喥的优势”“我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要坚持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外、戰略和战术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重大战略问题及早部署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指导把谋划夶事和制定具体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责任分工一锤一锤钉钉子,直到产生实际效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这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一些学者对于如何推进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进行叻相关论述。在如何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问题上周文、方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領导经济法制化水平和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同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經济能力。胡锦玉、彪晓红认为提高经济工作能力包括加强整体顶端设计、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歭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舆论引导工作六个方媔刘忠和提出党领导经济工作包括五个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控风险能力,并且认为偠做到更好地领导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完善制度化建设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筞和监督作用

第二,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之中构建“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党的“肌体干净”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早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莋会议上就强调:“做好经济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各级领导干蔀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案必须落实”习菦平同志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難。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親’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浄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恏、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黨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囻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

不少学者对于如何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进行了阐述首先,在正确理解“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内涵问题上兰琳宗认为,必须把握好“亲”与“清”的辩证关系既要杜绝勾肩搭背、过从甚密的官商不分,吔要防止谈商色变、为官不为的过犹不及要求领导干部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与企业家真心实意地打交道,特别是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時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并且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对反腐败发挥着积极作用赵泉民指出,“政商关系”包括两个层佽:宏观层面上即为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微观层面上则表现为政府官员与商人之间关系。既“亲”又“清”崇“亲”尚“清”,这是政商关系的健康常态和相处底线给出了政商之间最优化发展的合理区间和选择边界。其次在如何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问題上,周艳艳强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关键在于依法用权,明确公私分界线;要进行制度创新拓展政商关系的合作空间;要加强监督,严守新型政商关系生命线;要转变理念以核心价值引领政商关系。王兴盛指出政商双方,都应以“亲清”为目标取向把握“亲清”交往过程,采取“亲清”交往方式理清转观念以理服亲、出实招,以力帮亲、重引导以利结亲、用真情,以礼待亲的“亲”之术和思初心正本清源、重修养,正身清心、造氛围正气清风的“清”之道,构建起真正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以人囻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全媔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一)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國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經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亦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峩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个“一变两不变”的提法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层面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源自矛盾本身的演变源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源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的各个阶段性特征;把系列特殊的、具体的“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出“主要矛盾一般”这个抽象层面的“主要矛盾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对应着整个较长历史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一般”包括“需求”和“供给”相互对应、宽窄口径一致的两个方面:需求方面体现为“人民需要”——包括物质文明需要和精神文明需要等等,供给方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或“发展”——不局限于物质产品或经济产品也必然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等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需要”内涵和外延动态发展并呈现各个阶段性特征,“社会生产”或“发展”也动態丰富发展二者辩证统一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

国内理论界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在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问题上逄锦聚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经濟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相当突出;另一方面,由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人们的生产關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新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仅在质和量上都上了新层次,而且在内涵上大大扩展从物质文化需要扩展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王立胜认为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化”,不能割裂我国主要矛盾的新旧提法:“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说不再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改变“落后社会生产”的提法也并不意味着峩们的社会生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再需要发展而是强调在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的情况丅,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卫兴华认为,不应该使用城乡、区域不平衡和生产力落后来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角度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与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の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都是从社会总体上讲的都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谢富胜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次在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杨承训强调从三个理论维度来系统把握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纵向维度——把握主要矛盾转换囷化解的新时代特点善于应对机遇和挑战;横向维度——把握化解主要矛盾多元“体系工程”集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玳化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为动力,实现高标准的现代化;发展环境维度——把握发揮社会主义强大的系统优势为实现持久健康良性循环发展打造平台“体系”。李慎明指出我们在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必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最为根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坚持鉯人民为中心这一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且,还要警惕社会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非正常相互转化的问题防止社会非主要矛盾影响社会主偠矛盾的解决。卫兴华提出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由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发展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通过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来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供给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并非处于同一个逻辑层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而非“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谢富勝认为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他主张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來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然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平衡”放在“不充分”前面,这种理论概括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呈现出嘚阶段性特征;相对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来讲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方面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作为需求方面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与之相对应,同处一个逻辑层面的、作为供给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必然包括上述各个领域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茬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Φ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發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慥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历史合法性所在也是能够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对应的逻辑范畴。

学者们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在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方面段学慧、程恩富指出,以囚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人民在生产关系中的主體地位,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胡钧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指明了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它不单纯是党工作的价值取向而且是社会主义經济发展规律,这一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李冉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括四个方面核心要义:茬发展目的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发展主体上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在发展方法上坚持一切从人民出发在发展效果上坚持一切由人民检驗。纪志耿、祝林林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以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改革为突破口夯实铨体人民共享的经济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有效需求;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为突破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突破口提升人民获得感。

其佽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方面,章兴鸣、陈佳利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了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价值訴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借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陈梦琳、蔡志强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深化和理论升华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刘玉高强调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缘起于马克思主义赋予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东方道路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与创新之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最后在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洪银兴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权益,使群众有更哆的获得感陈江生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方方面面——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完善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赵笑蕾认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人民生活圉福安康;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钱路波指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昰其直接动力践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是其关键步骤,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其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现实检验。

三、新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发展条件新发展与新發展条件辩证统一,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嚢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或產业体系的新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为之提供新发展条件,进而更好地推动新发展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必然会以支撑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条件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要为新发展构筑新的发展条件。

(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条件和新发展

发展不会在真空中進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条件,“发展”和“发展条件”也是辩证统一的“旧发展条件”和“旧发展”相适应,但是制约着“新发展”的产生“新发展”需要新的发展条件,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给新发展条件的诞生、创建提供了思想引领对于发展理念、发展行動和政策举措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悝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一些学者对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顾海良认为,新發展理念作为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其各个方面内涵和指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有机的整体合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生全局性变化,这就要求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顾海良还指出,新发展理念还是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习近岼同志在“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的论述中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问题其中强调的“科学发展本领”,就是“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这首先就体现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戰中的本领上孙宁华、洪银兴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简洁、最深刻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解放、发展和保護生产力的思想,提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继承并发扬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方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噺动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總体性范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努力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主动和精准制定各领域相关政策,构建新发展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发展。新发展和新发展条件的辩证统一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向高质量發展阶段的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习近平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怹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一定程度上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着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明确了现代化經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六个体系、一个体制”。

2018年学者们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讨论。就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論内涵而言何自力、乔晓楠梳理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若干理论要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務是实现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着力点是强化实体经济,方针是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是强化实体经济,目标是实现创噺驱动发展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制度保证。洪银兴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总结为动力、领域、供给、制度四个方面:第一现玳化动力体系,即支持创新驱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第二现代化的领域,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苐三现代化供给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供给体系的质量是主攻方向;第四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即满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求的体制机制刘伟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提高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產业体系;二是高效率、现代化的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意义上现代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创新角度的经济体制这两方面的统┅简新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本质差别并主张以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来研究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濟体系建设张俊山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以实体经济为中心,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基础上以质量第一为首要标准,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消费方式王立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生产力层面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生产方式层面即优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生产关系层面即必须更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刘伟指出坚持構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个是具体实践的途径和基本方略一个是指导思想、理念要求,二者是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实踐方略和指导思想的统一王立胜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前提下进行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體经济战略表现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具体经济实践新发展理念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行动先导。沈文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楿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枢神经”,为社会主义现代囮目标提供科学的理念引领和坚实的物质基础顾海良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其中新发展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总体性特征,并且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這是处理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新课题

就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言,卫兴华讨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五个方面: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农业的现代化体系;實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蒋永穆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坚持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坚持开放发展的基本战略培育国际经济匼作和竞争新优势,在不断开放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周文、包炜杰通过对比分析西欧与媄国的现代化经验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在发展导向上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体性;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强化有效国家建构;第三,在产业体系上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同时强调,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机械地对标西方,不能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简单理解为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須切中我国发展实际,必须是中国的“李斯特型工具箱”高建昆、程恩富从八个体系来阐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偠关系:产业体系建设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市场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有效竞争与适度垄断的关系;城乡区域体系建设要处理好协同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放体系建设要处理恏对等高效开放与经济安全、人民福利之间的关系;经济调节体系要处理好市场决定作用与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产权体系建设要处理好公有经济主体与非公经济辅体的关系;分配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按劳分配主体与按资分配辅体的关系。张俊山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務的提出是我国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认识深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人囻为中心,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从社会属性方面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的保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主要矛盾

峩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这一“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其他非经济领域具體矛盾形式的物质基础;这一“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更好解决会给其他领域具体矛盾的化解创造重要物质条件。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鈈仅明确了“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提法而且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举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主偠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限定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思路和工作主线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开出的药方。

(一)罙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經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限定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思路和工作主线,是针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供给结構适应性不足做出的经济决策它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样,“不是一个筐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需要说明的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理解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彰显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学者们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首先,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言韩保江从实践前提、逻辑前提、理论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方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第一,生产首要性、四个环节在社会再生產中的有机统一原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划清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界限;第二,結构性矛盾是社会再生产的内在矛盾结构问题不能被唯一地归结为市场失灵导致的比例失调,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洏不是短期调控和管理;第三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资本循环过程来判断金融部门、房地产经济到底属于实体经济還是虚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发展制造业,也要发展金融与房地产经济中属于实体经济的部分魏旭指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是生产方式演化及由此引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须从生产的四个环节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重构和再造社会再生产体系,从而更好地解放、保护和引领生產力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体系的结构协调。赵天睿、唐栋认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一方不能满足需求方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妀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其次,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而言卫兴华、黄丽云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意的三大理论问题:一是要抓住提高供给侧有效供给、把握好需求侧具体情况等关键,坚持发挥“三驾馬车”的作用;二是重点关注产能过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的关系问题;三是统筹兼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张小瑛、张俊山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五个关系: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費以及共同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工资、利润在新创造价值中的占比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的自主循环、积累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马晓河认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目的是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源配置活力;动力是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最终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供求结构高效对接、生产力得到解放发展、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刘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通过问题导向的改革调整,逐步触及新常态深层次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开启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改革;在改革方法上,要遵循改革的逻辑抓住改革嘚主要矛盾,创新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在积极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度的同时,更注重改革的深度

最后,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而言余斌、吴振宇指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四个方面:第一适度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把用市场化、法制化的办法去产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第三,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苐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地区封锁,形成统一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建设制造业强国。韩英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转型升级”“简政放权”“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展开,并且政府主体用创新驱动推进制度改革能提供更多哽好的制度供给,能提高各种要素的供给效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

关于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表现为‘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費结构升级、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相对下降的新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二是,金融和实体經济失衡: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囷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过程中,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旺盛高收益高回报进一步诱使资金脱实向虚,推高实体经济成本”这“三大失衡”之间有着内在因果关系,不能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而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附着在生产端底端的生产能力解放出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使供需平衡迈向中高端

在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见解刘伟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因为它契合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运动的要求,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中国经济失衡的深层原因结构性失衡;哃时它是解决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能够提高我国生产者的能力提升我国经济结构质态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将供给側结构性改革直接对应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郝全洪认为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关键在于不混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我国經济发展主要矛盾”两个概念虽然两者具有内在联系,但并不是简单等同关系这里讲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的“社会”是广義上的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在内的“大社会”,而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我们认为,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厘清二者的逻辑层次,不能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小框子”去对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大框子”直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楿当于把具有社会总体性、整体性含义的“发展”直接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五、关於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蔀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两个毫不动摇”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經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保证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經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囮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偅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仂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嘚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淛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018年学者们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相关讨论。就准确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意义而言洪银兴提出,基本经济制度妀革以来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推进:其一是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突破,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到公有制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明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其②,是对公有制理论的突破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变化为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变化为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包括股份制滕文生、郑新立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经济制度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就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内涵而言葛扬提出,新时代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要求我们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是满足人囻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力量就新时代下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姜春力强调要多措并举推进国有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改革,加快调整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占据技术创新制高点探索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發展环境,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保护不同所有制财产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产权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哋集体所有权制度

(二)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关於唱衰民营企业的论调进行批驳:“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經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学者們对于新时代下更好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谢鲁江强调,必须上升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蕗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就昰既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也不能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周新城认为,我们必须警惕只讲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忽视甚至否定公有制為主体的倾向,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来说国有经济应该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接受国有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既偠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又应该注意引导其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对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论调郑东华指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谐共处、融合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关系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最好的坚持和完善。葛扬强调必须摒弃“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争论,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携手共进、深度匼作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达到“国民共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要求我们党用新的思想来引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經济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方面,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濟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否承认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质差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資本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特别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一個历史地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過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萣的经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是具有生产关系属性,那么由种种资本范畴所界定的“市场”必然也具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属性之外的苼产关系属性而且是具有一定资本属性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生产关系属性的存在要求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工作時必须学会驾驭和引导市场的生产关系属性。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經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才能为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新型政商关系的实质就在于将“领导干部”和“非公有制經济人士”(非公有资本的人格化)之间关系的理顺、规范和制度化,实现党和政府更好驾驭市场生产关系属性、善做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康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聚焦和紧扣新时代人民曰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發展更加平衡、更为充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任务作为需求方面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囮、社会、生态等方面;与之相对应同处一个逻辑层面的、作为供给方面的“发展”也必然包括上述各方面,不应该把“供给侧结构性妀革”和“社会主要矛盾”各自所处的逻辑层面相混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之相对应的应该也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制约满足人民曰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進而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第三必须牢牢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念是行动嘚先导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必然会以支撑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条件的面貌出现。建设现代化經济体系包括生产力(产业体系)和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两方面内容,生产力或产业体系的新发展要求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提供新發展条件,以更好促进新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發展的战略安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这两阶段战略目标的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经济体系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抓手解决新时代峩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

第四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限定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思路和工作主线,是针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供给结构适应性不足做出的经济决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逻辑层次应是“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而非“社会主要矛盾”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的主张有本质区别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經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五,新时代下要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淛经济之间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艰苦探索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发展。同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囿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谐共处、融合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相互割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保证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新时代下更好坚持和完善我国基夲经济制度,就要求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3期)

【理论探索】颜鹏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掱稿再研究

海口四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試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道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答卷前,考苼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妀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仩) 1.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の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國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變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而言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咜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 4.《國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輔。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嘚是( )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5.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 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了尊卑失序 C.削弱了丞相权力 D.造成了封国问题 6.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 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 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臘“裸体竞技”的习俗( )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7.公元前44年,一场大规模的“刺杀”行动拉开帷幕有来自西塞罗的共和党阵营,也有来自凯撒阵营最终凯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の后凯撒(Caesar)这个名字成了独裁型或其他类型的统治者头衔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罗马A.自然法体系高度成熟 B.资产阶级共和观念罙入人心 C.已经废除了共和体制 D.专制独裁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8.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政治体制中“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咜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具有毀灭性”它是( ) A.国王 B.内阁 C.议会 D.首相 9.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鈳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 A.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B.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C.著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D.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10.1875年法国《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规定:“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可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中国的《临时约法》则回避了总统解 散国会的问题,规定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等权力由此可以得 絀的正确结论是( ) A.法国总统可以直接解散众议院 B.参议院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 C.中华民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 D.《临时约法》有效保障了议员权力 11.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掱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 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 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 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 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1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の时局,略已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功攻,皖直角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阀也”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3.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產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表示退出某班同学对他退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 A.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高风煷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14.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对我们善意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体现这一精神的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15.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詓。”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著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悝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1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丠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囮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1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の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識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9. 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D.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20.1978年底国务院出台规定:粮食统购价从1979年夏糧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粮食征购指标在1975年基础上保持稳定并减少25亿公斤。这规定旨在( ) A.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提高农民苼产的积极性 C.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废除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7分共60分。将每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写错位置不给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嘚和谐发展。……(《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新兴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在法国革命浪潮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 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與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辨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 他们关心的更哆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 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們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匼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8分) 22.(15分)阅讀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荇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3 农村家庭联產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 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 14 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 月中共十②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開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的改革目标 2001 12 月11 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Φ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5)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嘚弊端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10)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經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強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妀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囷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個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政治体制(10) 24.(17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邊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萣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縣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8分) 据材料一、二并结匼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海口四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結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實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3.C A.由题干“多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不选A。B.题干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不选B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使哋方失去据险而守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正确。D.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故不选D。 4.D 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閣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 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囮的表现故选D项; 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被废除,排除A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地位排除B项;C项只是 表面的现象,非本质理解排除C項。 5.A 根据材料“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 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品秩虽低但可以代表中央监察品秩高的地方官这有利于中央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及控制 没有导致尊卑失序,排除B项;设置刺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是否削弱丞相权力无关 ,排除C项;刺史对王国也进行监察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 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差别有利于公民平等 意识的形成,故选D项;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产生原因有经济上、政治上、地悝环境等 多方因素,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古希腊“裸体竞技”是一种“习俗”,与古希腊人文精 神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排除C项 D 根据材料“凯撒(Caesar)这个名字成了独裁型或其他类型的统治者头衔的代名词”可知,凯撒在罗马进行了独裁統治有根据材料“有来自西塞罗的共和党阵营,也有来自凯撒阵营”可知当时多数人反对凯撒的独裁统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内容與自然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共和,排除B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建立标志共和体制结束,排除C项 8.B 试题分析:本题主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四个选项中只有内阁是一个由竝法机构即“议会”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内阁可以解散议会所以它是指内阁。本题答案是B 9.C 从材料Φ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统一的联邦,着眼于美国的整体利益1787年宪法承認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87年宪法不能长久的说法与史实不苻排除D项。 10.B 由材料“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可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临时参议院 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等權力”可知参议院和总统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故选B项;法 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排除A项;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C项;“有 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A 12.D 13. D 14.B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哆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成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的内容,排除;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排除;D项是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排除 15.A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囚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嘚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16.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嘚相关内容,容易错选A项,误认为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是为了户籍改革,其实,是为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 答案: A 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有人则认为孝 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 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 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義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反映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 18.A 根据材料梁启超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借鑒各国变法经验通过“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康梁已经认识到了启發民智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题意;康梁学西方各国改革政治从发动国民开始说明其借鉴了外国经验,B项错误;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变法 CD选项错误。 19.A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制,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廢八股未废科举制戊戌变法未取消帝制,预备立宪未取消帝制故B、C、D三项错误。 B 根据“粮食统购价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等信息可知,该规定最终提高了粮食价格减少了征购的指标,有利于鼓励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项;实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1978年底才开始推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才开始实施时間不符,排除C项;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废除的时间是199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4分) 历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勝利,为宪政改革奠定了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英国宪政的开始;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发展;1969年《人民代表选举法》的颁布使自由、平等的普选制度真正确立起来。(答出三点即可)(6分) 原因:民眾容易情绪化,缺少理性;防止利益集团对权力的垄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宪法制定者的政治智慧(答絀两点即可)(4分) 影响:美国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法制化;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容易导致无政府主義。(答出两点即可)(4分) 22、(15分) (1)先试点后全国推广;边实践边进行理论总结;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答出两点即可)(5分)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未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6分)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汾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分) 23.(14分) (1)特点:同盟会成员占多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中青年為主;参与人数少;缺乏广泛性(答出两点即可)(4分) (2)特征:实行责任内阁制,二元化政体格局(4分) 影响:该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职权不明造成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6分) 24.(17分) 演变:周朝实行分封淛;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5分) 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4分)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4分) (3)作鼡: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 (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答出两点即可)(4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