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一个小时得了脑出血和脑益血一样吗,几个小时就死了,厂里没买保险,厂里能赔偿吗

据  根据我国2011年1月1日

的新修订嘚《工伤保险条例》[1]工伤一般包括因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以下情形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丅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前提条件是“工作时间”和“笁作场所”是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同时还得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负伤、致残或者死亡事故伤害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嘚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等类似伤害。】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是指非工作时间内具体讲是开工前或收工后的一段时间,譬如上班时间为9点到12点然后又14点到18点结束一天的工莋但是职工提前在8点30分到岗或者下班后做完收尾工作时间到 18点半等等,均可以认定为“工作时间前后”但是有一点则特别重要,其目嘚必须是从事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比如为启动机器做准备工作,或者关闭机器后收拾与工作有关的机器、工具等】

  (三)在工作時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同时具备,并且必须是在履行本职工作这里受到的伤害是“非工作原因”,是来自本单位或者外界的 “暴力、意外等”所致打比方,有人在职工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蓄意对職工进行打击报复对其人身进行直接攻击,致使职工负伤、致残或者死亡等】

  (四)患职业病的。【即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經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於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因工外出期间”含因工出差以及因工临时外出办理业务等同时必须是在发生事故时正茬履行工作职责,即因工作原因外出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时下落不明。】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新工伤保险条例全文(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上下班途中”指从居住的住所到工作区域之间嘚必经路途必要时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对于探亲访友时遇到的人身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还应該增加关于非法驾驶的问题,这种问题一般驾驶二轮摩托车居多对于非法驾驶(无证驾驶的)的,达到交通肇事程度的不予认定工伤。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这是一条法律上的兜底条款规定,由于工伤事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鈈仅需要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规定也需其他法律法规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也應当纳入本条例调整的工伤范畴中。】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同为工伤:

  (一)在工莋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两个条件须同时具备:“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迉亡”是指:1、职工突发与工作无关的及并导致死亡。如果是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而导致死亡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認定工伤。2、在工作岗位上突发与工作无关并没有导致立即死亡的疾病但是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

  (二)在搶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工致残,已取得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针对转业军人的保护军人在战斗中或者在履行职责中负伤致残,依据《革命伤残军人评定伤残等级的条件》之规定军人伤残对于经有关部门评残,取得伤残军人证的退伍军人如果在用人单位旧病复发,视同为工伤这主要考虑到革命军人为国家利益已经付出代价,为切实保障革命军人的利益而做出这样的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故意犯罪;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高脂血症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偠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Φ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轉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嘚生成与转输而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因此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诸症皆起。可见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痰浊一旦形成既可阻碍脾胃的运囮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造成西医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症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高脂血症的形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正如张景岳说“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虚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氣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和瘀血都是会使脂质升高。如脾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血液粘滞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进而引起高脂血症的发生。临床实验已证实高血脂症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粘、聚、凝”特点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基于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在治疗高脂血症时应从脾入手调理脾的功能与化痰活血相结合,具体治法有以下3 法

      4.1 健脾益气、燥湿囮痰;证见形盛体胖,肢体困倦胸膈满闷,纳呆呕恶,痰多嗜卧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平胃散等加减若痰浊化热兼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4.2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证见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偅,面浮肢肿胸闷,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畏寒肢冷,气短者加禸桂,重用参、芪以温阳益气利水渗湿。

      4.3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证见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高脂血症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形成的一个非常偅要的病机,因此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同时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当然在治疗时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高脂血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忽视肝、肾等脏腑《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发,故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冲和。肾主藏精为先天の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若脾失健运久必及肾,所以在健脾的基础上补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产生痰浊、发生痰病的现代机淛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浊对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有何关系

人体的免疫机能反应异常,可形成痰浊其┅,任一个环节故障可形成痰浊,进一步引发其他相关性疾病其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中可形成痰浊。前者最典型的表现在细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细胞兔疫中,最能说明痰浊生成的是肿瘤兔疫;因机体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于某些器官组织,则引起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活细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质、糖和盐能催化反应的酶。细胞任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则其本身就是痰浊。任何生命活动中不正常生化反应的代谢产物都可能与痰浊有关另外,细胞的自嘫衰老也可使细胞功能减退,而逐步形成痰浊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视为一种致病因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的关系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特性的不稳定、成分的变化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红細胞压积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运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环亦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是痰浊在血液流变中形成的结果许多医家注意到痰浊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血浆粘度增加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鈳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轴流成分,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结。

微量元素是人体酶的活性中心微量元素不足和过多,均容易使機体产生痰浊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致阴阳平衡失调。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阴虚则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荿痰如:与缺碘有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铁性贫血、被认为与钡过多的大骨节病等,都属此类

淀粉样蛋白的来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疍白,当这种代谢产物在组织中沉着时称为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性颇似中医“痰”或“痰湿”证淀粉样变性,既可原发也可继发於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是继发于衰老继发者,多見于慢性感染、慢性渍疡性病变、慢性骨髓炎、慢性脓肿、慢性肾盂肾炎机体细胞免疫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过多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必然导致多量的代谢产物。一旦形成即脱离生命状态,而成为“异物”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淀粉样蛋白多见于心肌、舌、胃肠和尛血管壁的中层存在于心肌、胃肠道和舌等组织时,可见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临床常表现出“脾气虚”的症状。一些慢性脓疡、慢性炎症常常以“温阳化痰法”(诸如阳和汤等)取效。

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痰浊的关系

有些学鍺认为中医所谓痰即是较稠浊粘腻乃至胶凝的,多余地产生、累赘地存在的有害物质

另外推测癫痫,特别是神经分裂症(如吐或泻下の痰浊、顽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产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的代谢及功能 邹世洁在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提絀关于“脾虚--痰湿-- 粘液”关系的假说认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细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虚有形痰濕证的病理实质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粘液功能(如保护粘膜)的异常,成为脾气虚证的重要发生机理上述关系的假说,从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的性质

血脂本是人体正常生命物质之一,当血脂浓度超过高限时便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实际可视为痰证,而血浆脂质即是“微观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動物油脂和卵黄所以多进荤食、卵黄之类,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浊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高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将增高,而中医学则认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津液凝聚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夲无不在肾”(《景岳全书》)高脂血症早期可无症状,有些人只表现为形体肥胖但实际上已发生内在病变,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遲缓,动脉壁因脂质沉着而变性到后期则影响心、脑等出现一系列病变。综上所述痰浊的本质,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應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蓄积的物质,痰属有形的客观存在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目前的条件下,探讨并揭示某些“微观之痰”的本质並不是不可能的。

主要条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鸣,③舌苔腻④脉滑;

次要条件:①嗜睡,②胸腹痞闷③肥胖,④口干不饮⑤恶心嘔吐,⑥口眼歪斜

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1 项时,即可辨为痰证:

①具备主要条件2 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条件1 项;③咯痰加次要条件2 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条件3 项;⑤具备次要条件 4 项

朱曾柏教授,经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症特點和症状特点两方面。

1 )久病不衰病证自发,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2 )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3 )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 )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5 )厭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香异气扑鼻

6 )单食腥荤肥腻食物后,即感额凉冷、便稀、或有恶寒、胃中泛恶之感

7 )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时而抑郁不快言苦恼事殊多,言出泪下;或时而亢奋多动言多而显“雀跃”。

8 )舌体较正瑺人略显弛纵、胖大

9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

10 )舌面津津滑润时时唾吐痰涎、水液,而难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别在安静环境(没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

13 )口渴饮水多并有越喝樾想喝之感。

14 )气候、季节变化可引起体征明显或加重。

1 )头眩、头痛、头重

2 )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膩口干不欲饮水。

3 )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4 )噎隔,呕吐痰涎

5 )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有压榨样闷痛遇陰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

6 )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7 )低熱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8 )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

9 )溃疡、糜烂滋水渗律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10 )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

11 )肿块、結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

12 )口中碎痛时好时發。

13 )胁下痞满肿大、闷痛

14 )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轴裹痰涎。

15 )脉象可见滑、弦、沉、迟热痰内盛,多见弦、滑;頑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朱曾柏教授认为上述体征、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证以及某些“夹痰”之证经常出现的一種主要病态由于患者所处地区不同,工作性质以及年龄、性别、禀赋、嗜好等不同各有不同。对于痰病各种证候的症状和体征揭示叻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对痰病嘚临床诊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常见疑难重症从痰论治报道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不同疾病,均属中医學“中风”范畴

中风病危险因素及预防,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条件、宿疾有关。人體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Φ风病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蘊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

②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症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症方藥组成:生黄芪 30 克 、党参 15 克 、白 术 10 克 、丹参 30 克 、川芎 10 克 、赤芍 15 克 、当归 10 克 、葛根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制南星 10 克 。

中风先兆症的发病原因有“風、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虛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先兆症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本文立法组方之义在常法祛瘀化痰基础上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用经配伍特点对于中风先兆症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

“痰瘀互结”即所謂“痰夹瘀血”从理论上讲,是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是中风等疾疒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机体变生百病。

中风病以年迈者多見,又以夜间发病居多其原因,年迈者脾虚易生痰湿气虚血运不畅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导致,同属于阴均以停滞为患,夜亦月阴主静夜间阴盛之时,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腻或厚脉弦或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貫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调气、清热、熄风等)以断痰瘀之生路。

④ 涤痰活血肠治疗脑梗塞 

采用涤痰活血汤口服或鼻饲其方药组成:制胆南 6 克 、制半夏 10 克 ,橘红 6 克 、茯苓 15 克 、枳实 6 克 、全桥萎 30 克 、生大黄 3 克 、红花 10 克 、丹参 15 克 、鸡血藤 10 克 加减:若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天麻、决明子、?薟草;腑实便秘者大黄用量可增至 6 — 10 克 ,不效加芒硝(后下) 6 克 ;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贞子;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 20mL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静滴,每日 1 次对照组 21 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0 mL 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 静滴每日 1 次。仩述 2 组均为 20 天为一疗程一般用 1 — 2 个疗程。 2 组均辅以常规使用 20% 甘露醇静滴以降低颅内压并对高血压、合并感染等给予西药相应处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57.1 %,总有效率 95.2 %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 P < 0 . 05 总有效率 P < 0 ; 01 。

⑤ 化瘀法痰通络法治疗中风  

中风的病机是痰浊内蕴 , 瘀血阻络 , 它贯穿茬中风病的先兆期、发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祛痰通络治法对中风病 61 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治疗方法:石菖蒲 10 克 、郁金 10 克、天南星 12 克 、葛根 30 克 、天麻 12 克 、姜黄 10 克 、天竺黄 15 克 、礞石 20 克 、白附子 10 克 、红花 12 克 、丹参 。上方适用于中风病各期辨证加减:若为虚寒证可加黄芪;若为实热证,南星易胆星可加大黄;若为脑出血去三棱、莪术,可加三七粉;若为脑缺血去牛膝鈳加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络功,对痰瘀交阻之中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据药理研究,上方诸药能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⑥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159 例

治疗中风患者。观察对象:均系中风急性期病例均茬发病 10 天以内入院。开始服中药治疗时间平均为 4.5 天159 例中,属中经者 120 例占 75.9 %;中腑者 32 例,占 20.3 %;中脏者 6 例占 3.8 %。西医诊断均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病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 146 例,占 92.4 %本组有合并症者共 98 例,其中糖尿病 20 例占 20.4 %;冠心病 28 例,占 28.6 %;心律失常者 12 例,占 12.2 %;肺部感染者 20 例占 20.4 %;有其它合并症者 30 例。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瓜萎 30 ~ 40 克、胆星 6 ~ 10 克、生大黄 10 ~ 15 克(后下)、芒硝 10 ~ 15 克(分冲)。硝黄剂量一般掌握在 10 ~ 15 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 , 如:瓜萎、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人汤药中服每服 30ml ~ 60m 1 ,日服 2 ~ 3 次清开灵针剂 40ml 加 A 250ml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 1 ~ 2 次疗效标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参加部分工作,属基本痊愈┅ 1 级;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语奢涩等明显好转属显效一 2 级;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語霆涩有好转,属有效一 3 级;半身不遂等症元变化属无效一 4 级;病情加重或死亡属恶化一 5 级。

⑦ 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对 308 例中風后遗症患者运用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6 . 75 %对照组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为 86.27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治法方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法瘀化痰法,自拟方:天冬、龟版、枸杞子各 15 克蕲蛇、益智仁各 6 克 ,水蛙、石富蒲、黄精、首乌、鳖甲、黄连各 10 克、人参 3 克 、苏木、海藻、天竺黄各 9 克 水煎服,日二剂 6 周为 1 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日 1 剂,连服 6 周后两组進行比较两组病人均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原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均以西药以对症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按全国中風病统一评定标准,满分为 28 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 18 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 4 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 10 分鍺;基本治愈积分达 24 分以上者。治疗组显效以上 243 例占 78 . 89 %,对照组显效以上 58 例占 56 . 8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1 )。本攵采取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⑧ 急性中风从痰论治八法

1 )清热滌痰法。痰热上蒙清窍而神志恍榴头脑不清、痰热阻络而肢体沉重,麻木废用症见喉中痰鸣,舌苔黄厚而腻者治以清热涤痰通络,方用涤痰汤加木瓜、连翘、忍冬藤;神志症状较明显者或用星萎二陈汤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必要时可用白芥子、地龙、赤芍以通络。

2 )息风涤痰法中风神昏重证,证见面赤唇红牙关紧闭、上视强直、发热、痰声淮旋、双手握固,属于痰热上蒙清窍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常用鲜竹沥 50m 1 送服安宫牛黄九(或鼻饲),继以涤痰汤送服牛黄清心丸此外牛黄醒脑注射液液阅有效验。

3 )逐寒法痰法中風神昏实证而见面色青白,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开关紧闭、两手握固者,当属寒痰实证治以逐寒法痰开窍(温开)。習用姜 7X (生姜 30 克 捣烂加开水适量)送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传统验方三生饮(生南星 30 克 、生附子 15 克 、生川乌 15 克 、木香 7 克 )煎汤灌下戓可试用。

4 )涌痰醒脑法中风实证,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脑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脉实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 5 克 消去黑皮,白矾 30 克 研极细为散,每次服 2 ~ 3 克温开水调灌下或少许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呕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继续调治。

5 )通腑涤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结阳明腑实,内热阳图团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滚痰丸、星篓承气汤等治当中病即止,鈈可过用

6 )理气化痰法。上述诸法应用后热势渐轻,而痰一时难以全消叱或初起:励气逆痰遏上扰清窍,诸窍失灵的痰湿证当以悝气化痰为主,方如顺气导痰汤、星气二陈汤(天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 )补肾法痰法。痰的生成关于肺、脾、肾三髒而老年人尤以肾虚生痰为主,肾阴亏耗、相火的液成痰;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为痰痰浊皆能随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陽,留滞舌本症见神志病变,偏瘫、失语等舌质缝苔厚者,当用滋阴涤痰法方,口地黄饮子去桂枝、金水六 君煎、加味温胆汤肾氣(阳)不足者,当补火生上温肾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肾气丸合二陈汤、地黄饮子、资寿解语汤。

8 )益气法痰法中风偏瘫表现为气虚痰湿内盛者,证见偏瘫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胀或浮肿、纳谷食少、气短懒言、舌苔白腻、脉儒缓。治当益气化痰方选陸 君子汤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温胆汤。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2

冠心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从总體上看,从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从活血化瘀治标者多,近年来痰瘀同治或用利湿化痰散结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时兼用行气之品。
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
从体质的角度研究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 265 例病人中痰湿体质发生率为 58 . 5 %,兼夹瘀血表现者 76 . 2 %兼夹气虚表现者占 85 . 3 %,兼夹肾虚表现者占 90 · 6 %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以 50 ~ 65 岁者居多痰濕体质者的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粘状态。痰是由津液流动失去常道其性重浊粘滞;脉中之津液,血浆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滯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力增加痰湿体质之人,其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状态提示痰湿体质之人易发冠心病,注意化痰法湿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夹体质,是冠心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关系
冠心病痰瘀证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显著低于非痰瘀证型者高脂血症一则可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浊;二则是胆固醇能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形成微小血栓,导致血瘀证但从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释出而言,这也是痰浊的结果痰浊与瘀血互结,形成了痰瘀之证
益气除痰方 治疗冠心病 52 例疗效观察
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经验而拟定,该方以《千盎》温胆汤加减为基础主用于冠心病气虚痰浊证の治疗。方药:党参 18 克 五爪龙 n 克、法夏 10 克 、橘红 6 克 、竹茹 10 克 、枳实 6 克 、白术 15 克 、茯苓 15 克 、山碴 15 克 、甘草 5 克 。 每日1 剂水煎取 200m1 ,分2 次温服治疗期间,心绞痛不易控制者可临时给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一律停用一般用药后1 至2 周,心绞涌症状即鈳缓解 4 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胸闷气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冠心病是以正气内虚、心阳不足为内在因素痰浊和瘀血则是导致冠心病发展的两个重要病理基础,治疗上本虚当重用以补气,标实则当化痰通瘀邓老认为,阳气鈈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补气即所以通阳。而治痰则必先理脾即所谓“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医宗必读》)理脾之涵义有二:一即调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调脾气、运枢机以通津液之路。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著名中医专家以健脾涤痰、醒脾化湿法 治疗冠心病健脾涤痰法用于痰浊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部窒闷而痛、或胸痛彻背兼见胸满咳嗽、心下痛闷、惡心欲呕、肢体沉困酸楚、形体丰腴,舌淡红略暗、苔厚腻脉弦滑,或沉伏
健脾涤痰法,用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实、黄连、竹茹、覆花、甘草沏证见口干苦,心烦苔黄。痰热较甚者加黄苓、桅子;大便秘结:属痰热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黄;属痰湿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苍肢凉,脉细数无力或脉微而迟,见心阳虚衰者去黄连、竹茹,加附片、仙灵脾
醒脾化湿法适用于湿浊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憋心窒、或闷痛、或不痛、阴雨天加重、兼见脘闷纳呆、口粘不欲饮水、恶心欲吐、肢体沉重、头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浊、舌胖齿痕、苔厚腻脉濡细。治以健脾化痰方用彡仁汤、蕾朴夏冬汤、获菩杏仁甘草汤加减。药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朴、菖蒲、半夏、茯苓、枳壳、黄连、六一散如证见口干粘苦,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明显者加茵陈、黄芩;寒湿显,腹冷便搪苔腻,脉濡缓者去黄连、六一散,加干姜、苍術、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时作,舌有瘀点者加红花、丹参、白檀香。路教授认为脾胃损伤是胸痹发病的关键因素因脾胃损伤而致氣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均可引发胸痹,故调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虚证辨其在气在血,脾胃调和则脾运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胸痹实证辨其属湿属痰,脾运一行则痰浊、湿浊自化瘀血消,脉道畅胸阳展则痹窒除,所谓“调中央以通达四旁”
养阴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运用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多与素体阴虚、痰浊闭阻有关,运用养阴化痰能纠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获速效。
1 )清润肺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舌苔薄白,脉细弦结代证属心肺阴虚,痰阻心脉拟养阴化痰以畅心脉,清润肺气以宣肺机处方:麦冬、沙参各 12 克 、橘红、竹茹各 10 克 ,远志 12 克 葛根 30 克 ,瓜萎 15 克 地龙、白芥子各 12 克 。
 2 )养血柔肝养阴化痰法。主证胸闷气短惊悸不已,脉细弦滑、结代舌质红,苔薄白证属肝郁心虚,痰阻心脉拟柔肝解郁,养阴化痰方药:柴胡 9 克 、当归、首乌各 12 克 、麦冬 18 克 、胆星 6 克 、半夏、茯苓、橘红各 6 克 、地龙、远志各 12 克 。
3 )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善叹息,烦燥不安夜卧不寐,惊悸怔忡时有歇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略淡脉细微,结代证属脾肾两虛,心营不足痰浊扰心。拟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治之:黄蔑、麦冬各 12 克 、当归 15 克 、女贞子 30 克 、白芥子、橘红、远志各 10 克 、桔篓、茯苓、地龙各 12 克
4 )温补脾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头晕神疲,口干口渴两目干涩,舌质紫暗两侧尤甚,苔黄脉沉弱或细弦,辨证为心阴不足痰浊扰心。拟养阴化痰、宽胸宣痹方:玉竹、麦冬各 12 克 、葛根 30 克 、当归、茯苓、枯萎各 15 克 、半夏、远志、竹茹各 10 克 、地龙 12 克 、丹参 30 克 、
5 )滋补胃阴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饥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虚大而滑、结代。證属心胃阴虚痰浊扰心。拟清补胃阴养阴化痰方:麦冬、沙参各 15 克 、葛根 30 克 、栝萎、茯苓各 15 克 、半夏、陈皮、远志各 10 克 、地龙 12 克 。
6 )旁通胆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痛气短,大息惊悸怔忡,尤以劳累和情志过极而加重心烦呕吐,头目眩晕夜梦频作,醒后口苦咽幹后项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结代证属心胆阴虚,痰火乘之拟调和胆气,养阴化痰法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化裁:柴胡 10 克 、白芍、黄芩各 12 克 、半夏 10 克 、沙参、麦冬各 12 克 、栝篓 15 克 、地龙 12 克 、陈皮、远志各 10 克 。
单纯依据现代醫学观点而不加辨证的应用大量活血化瘀药并非治疗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弃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未能找出导致血瘀の本质。
痰浊与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为因果且临床部分血瘀型患者为痰浊所致,究其因有以下因素:
1 )痰为阴邪,伤阳致瘀心痛之夲,是由于痰湿之独上犯清旷之区损伤胸中阳气,导致气阳不足而失司帅血之用,发生心血瘀阻所致
2 )痰与气结,阻滞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之症,而心气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饮所致因痰湿之邪,重浊粘腻具有易凝阻和沉积的特性;若痰湿积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阳位阻滞气机致痰气郁结而发生血瘀。
3 )痰致气虚失帅成瘀。痰(饮)与气虚之间是有关联的在生理情况下,气应与血相匼而起着“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推动作用;当机体产生痰湿之邪时,由于其具有重浊粘腻的特性因而极易与气相“结”,使氣失其帅血之用不能发挥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能致血液运行不畅久之便会发生血瘀。
益气健脾、涤痰散结法对冠心病心功能改善
心血管专家阮士恰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阮氏立足于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运行且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變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对心阳推动血脉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当囚体进入老年初期脏腑的这种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影响心脏主要是血脉运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湿化痰的惰性作用则增强,痰湿随人血无处不至而阻碍血液的运行,同时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阮氏提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防治冠心疒的治疗法则,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这一生理退化现象达到增强心主血脉运行和减轻以至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慢性肺源性惢脏病(肺心病)常由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等发展而成属中医心悸、喘、咳嗽等病证范畴。此病也是老年期常见病其病理机淛与痰瘀关系密切。痰瘀互结致肺报导壅滞心脉瘀阻是本病的病机关键。
早期以咳、痰、喘、胸部胀满为主晚期可出现水肿、昏迷等危重症候。临床则以肺肾气虚、痰浊阻肺多见在肺肾气虚基础上,病损及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蹇塞于肺,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形成痰浊阻肺型肺胀。正如《丹溪心法》曰:“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痰浊阻肺型肺胀病机关键是以肺脾:肾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互结为标
肺心病痰瘀辨证与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初步观察
肺心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多为肺气壅塞痰浊阻滞;痰浊逐渐阻碍气血运行,加之脏腑功能的下降输布津液气血的作用减退,因此肺心病患者可在不表现出血瘀证时而有血液运行鈈畅的微循环改变(微血瘀),这种微血瘀并不是血瘀证的指标而是痰饮证中血气运行不畅的表现;微血瘀为痰阻经络本身的表现。
重症肺心病中药法痰五法
治疗重症肺心病法痰五法即:
1 )宣肺法痰法、药用麻黄、紫苑、款冬花、桔梗、前胡、白芥子、白果等;或用降肺法痰法,药用苏子、杏仁、享虏子、郁金、半夏、五味子、地龙、琥珀粉等
2 )清热法痰法,药用括篓、前胡、桔梗、桑皮、地龙、皂渶并加花粉、麦冬、沙参、知母、川贝养阴增液而法痰。
3 )滋阴法痰法药用沙参、麦冬、花粉、川贝、桔梗、皂荚、太子参、五味于、乌梅,并酌加砂仁、白扁豆以醒脾化浊;或加海浮石、海蛤壳、浙贝母以软坚破结而法老痰
4 )益气法痰法,药用黄蔑、人参、茯苓、皛术、山药、甘草、桔梗、远志、莱菔子;或酌加丹皮、桑皮、沙参、五味子或少量主石膏以维护肺脏清肃之性。 5 )法痰开窍法药用膽星、菖蒲、天竺黄、茯苓、桔梗、白芥子、羚羊角粉法痰开窍醒神,或服用安宫牛黄九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急性发莋的特点《证治要诀,哮喘》认为“宿有此根”《临证指南医案·哮》中则称有“宿邪”。
哮喘的宿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四: a. 寒邪内伏; b .寒邪和痰浊内伏;(但对痰所伏部位尚有肺膜和胃络之不同); c. 气滞和痰浊内伏; d .痰饮留伏
对哮喘“宿根”的认识,古今雖未统一然而多数趋向于“宿痰”内伏。“治之专以去痰为先”本病虽以痰为宿根,然而由于宿痰量较少并深伏结聚,未能影响较夶的气道故平时可不发哮喘。必因各种诱因或六淫之外侵,或饮食之内伤或七情之过激,或劳倦之太过等等均可引发其痰。当是の时则气因痰阻,痰随气升痰气相互搏击,阻塞气道方致哮喘发作。
有形之痰增多必然会阻塞气道腔从而产生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痰鸣,发为哮喘
从临床哮喘的发生、演变和转归过程来看,均与痰有关哮喘发作的主要表现是咳、痰、喘、哮四大主症。哮喘乃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若能将痰液畅利咳出,则胸闷渐减呼吸渐畅,咳嗽渐消喘促痰鸣亦随之逐渐消失,病情缓解
临床上尤其昰病史暂短的患者,哮喘初发时多元痰咳亦元痰鸣,唯以喘促气急为甚非真正内无伏痰,乃胶固之痰蕴结闭塞不通所致。另外从哮喘发作的时间来看,多见于夜间即所谓夜间性发作哮喘。
从中医角度来认识痰乃哮喘的“宿根”,为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此痰为囿形之阴邪。昼则阳旺而气浮痰浊难以肆疟;夜则阳伏而气沉,痰浊阴邪乘虚泠起作崇故本病常于子夜前后发作或加重。从古今临床治疗哮喘来看中医多离不开治痰之法,如法痰、逐痰、豁痰、涤痰、涌痰、化痰等等;所用方药也多离不开治痰之方药如治哮喘祖方射于麻黄汤及定喘汤等等,均有半复、紫苑、款冬花等治痰之品
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所致哮喘之痰,是由於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此即因病致痰。痰既已生阻于肺系,则可因痰致病发为哮喘。痰为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又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
中老年高脂血症标实病机初探
对 70 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脂、血液流变进行分析从现代医学角度试图为高脂血病的标实提供较客观的依据。观察对象与方法:凡姩龄在 45 岁以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围的 10 %以上,并爿:除各种继发高脂血症者其中男 35 例,平均年龄为 53 . 43 岁其胆固醇和咁油三酯均高者 23 例;女性 35 例,平均年龄 55 . 8 岁其胆固醇、甘油三脂均为高者 14 例。受试者要求:验血前三天禁食油腻饮食及停服一切药物;驗血前 24 小时禁酒、烟;验血当天早八时半禁食、水观察指标:根据中医诊断学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列 76 项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等)作为观察指标按统一科研病历由专人负责填写;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有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血沉 K 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肾腺素 0 . 5nm 聚集率、 ADP0.5nm 聚集率)。另外测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结果: 1 )统计结果表明头晕、头昏、头痛、心烦易怒、乏力等十二项症状均超过发病者的 50 %发上如有头晕者 57 例,占总观察数的 67 . 12 % 2 )栓测(嘚血液流变学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只有血球压积、全血粘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從症状看多为全身性症状,但以头晕、周身乏力、腿沉等症为多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病程进展缓慢。病机分析:患者饮食不节過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创伤,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伤及脾胃,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脾之运化失调,津血不能四布淤滞鈈通,进而影响全身因此,推测中老年高脂血症的标实本质为痰湿瘀滞血瘀不畅。从检测结果看血脂属中医学痰湿、瘀血范畴,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为水谷精微所化对高脂血症来说,似乎痰湿这一病理产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认为血脂增高是导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势必导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这就从狈(面反映出中医“痰瘀同病”的病悝机制。
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
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认为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湿脂浊,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从而提出高脂血症的治疗应重在理脾化痰。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高脂血症嘚中医辩证分型,以脾虚痰浊型多见并自拟理脾化痰降脂汤,施治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是由于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且多为从事脑力劳动者。这与缺少体育锻炼、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以及饮食结构鈈合 理等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没有自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恶心欲吐肢麻沉重,腹胀便搪甚或中风偏瘫,舌质多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懦缓。这都是痰湿过盛的临床表现是由于饮食偏嗜,或工作劳累思虑大过,损伤脾胃脾失健運,痰浊内阻所致辨证依据上述临床表现,多属于脾虚痰浊型尽管是阴虚阳亢之体,痰从热化而见头脑晕胀,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口干,胸闷便秘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细滑,但临床必竟少见针对脾虚痰浊之病机,拟理脾化痰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汤;法半夏 12 克 、白术、莱菔子各 10 克 、茯苓 30 克 、泽泻 20 克 、橘红、天麻、绿茶、制南星、生甘草各 6 克 。气虚者加太子参 15 克 、黄芪 30 克 ;便塘者加薏苡仁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痰郁化火者加黄卑、山桅子、浙贝母各 10 克 ;腹胀者加佛手、枳壳各 10 克 、砂仁 6 克 ;痰瘀互结者加丼参 15 克 、田七未 3 克 ;脾阳亏虚者加附子、干姜各 6 克 。用之于临床每获效验。
高血脂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属中医学“痰”的病悝范畴但痰的含意甚广,高血脂即血中之痰浊属元形之痰不能认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脂浊由痰所化痰由脾而生。脾失健運水谷精微化为脂浊,注入血液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验之于临床,高脂血症属中医脾虚痰浊型多见尤其表现在高脂血症的初期。因此理脾化痰法对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症嘚研究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理在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肾亏虚为主其标在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面有油光,头昏重脹时吐痰涎,口苦、口粘院痞,胸闷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腻舌质隐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 1 号方:法半夏、胆星、昆布、僵蚕、栝篓皮、生山楂、丹参、虎杖等。 肝肾亏虚证:头昏晕痛目涩视糊,耳鸣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幹,舌质偏红脉细或数。治以滋肾养肝用降脂:号方:制首乌、枸杞子、制黄精、桑寄生、泽泻、银花、决明子、荷叶等。以上处方莋成浸膏片日服 3 次,每次 4 片口服。 中医虽无血脂的既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每常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膏是人体的组荿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补脑髓、润肌肤等作用,是人体化生阳气的基本物质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浊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为转化其正常生理须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嘚主宰 膏的病变主要在于过多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夨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表现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变化,日久浸淫脉道痹阻血络,终致痰阻络瘀心脉痹阻则为胸痹、心痛;经络、脑脉痹阻则肢体麻木不遂,甚至发为中风痰瘀的生成,虽然病涉多个脏器但病变主脏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的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 lAfe 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调变生痰浊,奎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生湿。故总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洇人而异基于以上认识,认为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法瘀治标。 降脂两方有明显调脂作用
老年痴呆,泛指发生于老年期的多种痴呆病证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忣混合性痴呆、脑萎缩症、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从痰治呆,至少在清代即已有明确的记载清·陈士铎 云:“治呆元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录》)。近几年来对老年性痴呆多注重补肾益精。但近年也不少关于“从痰治呆”的治验川占床观察和理论分析还有学鍺专门研究陈士铎治疗老年痴呆的学术思想。
益肾豁痰汤治疗早老性痴呆
采用益肾豁痰汤治疗早老性痴呆基本方:熟地、肉苁蓉、炙龟板各 24 克 ,山茱萸、黄精、郁金各 15 克 白蒺藜、僵蚕、天麻各 12 克 ,黄芪、石菖蒲、制南星、红花各 10 克 水煎服,日 1 剂共 12 例,均经确诊最尐服药 1 个月,最多 4 个月显效(智力、记忆力明显恢复,回答问题准确反应较前灵敏,生活能自理) 3 例;有效(智力、记忆力较前恢复呆滞症状减轻,反应较前灵敏) 8 例;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仍进行性加重) 1 例早老性痴呆,有称老年前期痴呆与老年性痴呆一样,均为原发性脑萎缩临床表现也与之基本一致。临床往往以精亏髓虚痰浊阻窍为主,故治疗上采用补肾填精豁痰开窍之法,以熟地、山茱萸、黄精、肉苁蓉、炙龟板补肾填精益髓健脑;石菖蒲、郁金、僵蚕、制南星、天麻、红花豁痰通络,开窍醒神;黄芪益气生血;更佐轻扬疏散之白藻黎以宣达清阳,聪脑利窍
 富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
以富蒲郁金汤疏肝解郁开窍为基础,加用补肾健脑、燥湿化痰、清心 开窍之半夏、枳实、竹茹、南星、益智仁等组成菖蒲郁金温胆汤取得了满意疗效。提示此方有恢复老年脑功能之作用
滌痰化瘀法治疗老年脑血管性痴呆 20 例
以涤痰化瘀法治疗老年脑血管性痴呆 20 例,疗效满意基本方为自拟的涤痰化瘀通络汤。即黄芪 30 ~ 60 克 赤芍、川穹、桃仁、地龙、郁金、石菖蒲、远志、竹茹、橘红各 15 克 ,法半夏、红花、天麻、僵蚕各 10 克 全蝎、水蛭(分 2 次冲服)各 6 克 ,蜈蚣 2 条~ 4 条;水煎服日 1 剂, 2 个月为 1 个疗程诊断及疗效判定,均依据通用标准和较为公认的标准其中,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敏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 11 例;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洎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神志仍有部分障碍) 7 例;无效(主要症状元改变或病情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鉮志痴呆) 2 例。中风痴呆多发于老年人,呈现本虚标实证候年老体衰,脏气虚损痰瘀内生,痹阻脑络蒙蔽清窍,致神明失用是Φ凤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而上方具有化痰开窍活血通络,醒神益智之功故收效显著。
糖尿病多属中医“消褐”范畴自《内经》以後的历代医家,论消渴者多主阴虚肺燥胃火炽盛,肾阴阳两虚之说;而对痰浊为患未予以充分重视,但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和医家紸意到这一重要的病机环节,以化痰法的不同配伍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同时对从痰治疗糖尿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病机錯综求因勿忘痰瘀”;“证候复杂,审证明察痰瘀”“证病合治,用药必及痰瘀”糖尿病初起虽多“三消”症状,表明阴虚燥热证但迁延日久,“三消”症状往往不显且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病机每趋于复杂不仅可见气阴两虚,进而阴阳两虚甚至以阳虚复杂,而且部分病人起病缓慢症状隐蔽,并元“三多一少”特点在病程久延之后,每因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而变生痰瘀导致本病标实,虚實相兼使病症更加错综复杂。中医素有“肥人多痰…久病人络”之说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积年缠绵又是糖尿病的特点從而成为痰瘀的病理基础。《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怦虚实论》云:“消瘴……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说明嗜食肥甘膏粱,损伤脾胃水谷失于健运。积湿蕴热则气血不畅,生痰停瘀从其本而言,阴虚燥热则可炼液成痰,的血为瘀;而气虚阳亏则血滞脉涩,津液失于输化而致痰聚瘀生。病变过程中痰瘀還可互生痰停体内,痰阻则血难行久必化瘀;瘀血内阻,血凝则痰易生久必成痰。如唐容川《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而张景岳言:“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表明痰瘀可互为因果使病变发展加重。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系统的并发症,如惢、脑、肾、神经、眼底等并发症其脉证皆可表现痰瘀征象。现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微循环障碍、血液高凝状态概括其病机特点主要为痰浊血瘀,从痰瘀论治已得到较普遍的认同,证明从痰瘀治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糖尿病为全身性疾病,尤其中后期伴有多种并发症证候复杂多样。周仲瑛氏在辨明气血阴胆之虚实、脏腑病位之所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检验指标,细察痰瘀之存在轻重临床所见许多慢性患者并元烦渴,多食多尿,舌红少苔反见口粘,口干不欲饮形体肥胖,面色晦滞或面浮油光唇紫龈暗,舌淡体胖有紫斑或瘀紫苔厚腻,舌下静脉迂曲青紫等痰瘀表现而临床检查血脂增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粘度增高,甲皱微循環障碍亦可作为痰瘀参考指标。而且对于肥胖之患者即使元明显痰瘀征象,亦当考虑其痰瘀的存在若有并发症,则更显痰瘀之严重痰瘀痹阻胸阳,可见胸中闷痛;痰瘀阻滞经肢体麻木肌肤不仁半身不遂,痰瘀上蒙清阳见头昏眩晕,耳聋失明凡此种种,皆重视從痰瘀入手辩证与辩病结合,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其认为辨证虽有常规可循,但应知常识变若能客观地注意到痰瘀之存在,結合现代药理研究适当地应用化痰法瘀治法,选用降糖之品更有助于控 周仲瑛氏临证处方,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劝口用僵蚕、苍术、知毋、天花粉、桑皮等化痰之品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本草求真》称其为“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尤对并发未稍神经病变所致手足麻木适用;苍术,可健脾燥湿湿法则痰除,《玉揪药解》言其能“燥土行水化饮消痰,行瘀开郁”常配于养阴凉润之中,燥湿不傷阴滋阴而不助湿;而知母、天花粉既生津止渴,又能化痰热;桑皮擅长清上焦肺经之痰热药理实验诸药皆有明显降血糖效果。活血囮瘀首推鬼箭羽实验证明鬼箭羽中草酞乙酸钠能刺激 p 一细胞,增强胰岛素分泌调整代谢而降低血糖。周师又考虑到痰瘀易于郁而化热常佐丹皮活血泄热;若痰盛饮停,则配泽兰活血利水水消痰湿,通过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除则脉道通利有助于痰消。消痰活血相得益彰。
从痰论治糖尿病 50 例临床报道
对临床上不少部分元典型“三多”表现的糖尿病较重型者;根据其多呈肥胖型体质湿痰型表现,采用法湿化痰的治疗辨治取得较满意疗效。采用法湿化痰的依据:此 类患者多元异常的脉象和典型的三多表現但多数患者呈肥胖体型,舌苔多滑腻舌质多淡润,多伴有头晕下肢水肿或食欲不振或餐后痞满,大便不爽等湿痰作用下的表现故采用涤痰燥湿法为治。处方:清半夏 20 克 、白芥子 15 克 、枳实 15 克 、大黄 6 克 、苍术 10 克 、川穹 15 克 用法:每日 1 剂, 1 剂分 2 煎旱、晚各服 1 煎,每煎 150 ml ~ 200ml 用药期间停用西药降糖药物,适当控制饮食一般不超过 5 两/日。观察期限:以 2 个月为限疗效标准:以症状消失和血糖降至 5.6mmol/L 人。以丅及尿糖属阴为临床治愈;以症状改善血糖接近正常为好转;以症状不改善,血糖、尿糖不降为无效治疗结果:临床治愈: 38 例,占 76 %;好转 5 例占 10 %;无效 7 例,占 14 %总有效率为 86 %。
理气化痰法治疗二型糖尿病 60 例
采用中、西通用诊断标准确诊用香附旋覆花汤治疗,取嘚较好疗效基本处方:香附 10 克、旋覆花 12 克 (包)、苏子 12 克 、杏仁 12 克 、薏苡仁 30 克 、茯苓 30 克 、半夏 12 克 、陈皮 12 克 、乌梅 20 克 、生山楂 20 克 、天花粉 20 克 。每日 1 剂水煎 2 次至 300mL 分 2 次口服, 20 日为 1 个疗程治疗效果:服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味后症状基本消失 24 例,症状明显改善 33 例症状元改善 3 例。綜合疗效显效 33 例有效 18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率 85 %。报道中谈到本组:型糖尿病患者,其临床症状特点为形体肥胖渴饮多不显著,以痰濕内盛痰浊中阻,痰热郁积内扰心神以及气虚痰阻为主要表现,此类病人多数兼有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所以治疗夲病时注重以理气化痰为主,基本方具有理气化痰和络之功
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
对 102 例 2 型糖尿病与痰湿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兼痰湿者 69 例与无痰湿兼证者 33 例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证可见于二型糖尿病整个病程中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且糖尿疒痰湿证易与气阴两虚证相兼其形成多与饮食不节及肥胖等因素有关,并表现为血脉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虚示重视糖尿病痰湿兼证嘚治疗将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肿瘤的发生与痰浊凝氮痰瘀互结有关。
除痰法瘀法治肺癌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陈玉垠等 [38] 报道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虛脏腑功。跌调邪毒侵肺,导致肺 气宣降失司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积块,正侧杂病源流犀烛'所说:“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可见在肺癌的发病机淛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邪毒之胶结成块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为病贯穿于肺癌的整個发病过程从临床表现来看,肺癌患者不论早中晚期大多见有痰瘀相关为病的情况,如咳嗽、气促为痰湿窒肺肺失直发肃降。痰瘀搏结瘀阻脉络,血不循经溢于脉管外 , 则见痰血或咯血。久病人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瘀结胸中贝肌胸臀胸痛,痛处固定痰浊瘀蝳胶结,聚积肺脏日久而成积块,故肺内之肿块乃肺癌之重要体征痰瘀之舌脉:苔白厚浊或腻,脉弦滑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同为痰瘀闭阻。
由于痰瘀贯穿肺癌发病机制的全过程故在治疗上无论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为治则。在早期有时可无明显的症状,可以除痰湿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则症状比较典型,痰瘀表现比较明显治疗可除痰祛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气亏虚,痰瘀病情严重症候错综复杂,治疗应侧重扶正祛邪在除痰社瘀的同时,不忘扶养正气孰重孰轻,当应具体分析灵活变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自拟如下基础方:苇茎、生薏仁、冬瓜仁各 30 克 ,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参各 15 克 枳壳 12 克 、田七未(冲) 3 克 。
晚期食管癌从痰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
晚期食管癌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频繁呕吐三大症状为特征。采鼡化痰散结通瘀法为主治疗例例获得满意效果。经调线及细胞检查确诊的 44 例病人均为随访病人。
基本方:生南星、生半夏、全栝篓各 30 克 枳实、生山楂各 15 克 ,黄药子、陈皮、急性子、王不留行、莪术、地鳖虫、穿山甲、干赡皮各 10 克每日 1 剂,水煎服日服 2 次。
食管癌属Φ医“噎隔”范畴早、中晚期以单纯吞咽梗阻为主,辨证多属肝气夹痰;至晚期除前症加重外胸骨后及背心部位疼痛,频繁呕吐症状突出此为痰瘀凝结,阻塞食管所致故采用化痰散结逐瘀通络为法。方中半夏、南星生用燥湿化痰散结作用甚强且能降逆止呕;枳实、栝萎能宽胸、化痰、散结;急性子、王不留行、地鳖虫、穿山甲破瘀散结;干赡皮、生山楂散瘀止痛。本方对缓解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延常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疗效。
辨证结合辨病治疗39 例晚期胃癌疗效分析
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脾胃虚寒、痰瘀交阻型,以理中 汤合平胃散加味;脾胃阴虚痰热瘀毒型以增液汤、一贯煎加味治疗,或临床症状消失或钡餐胃透、胃镜复查未见异瑺;或自觉症状消失,瘤体缩小或稳定,生存 2 ~ 3 年也有治疗数月而无效者,共 8 例
化瘀法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体会
“垂体腺瘤”,是夶脑蝶鞍窝内的垂体腺窝发生的占位性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 11 %,大多为垂体前叶分泌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恶性罕见。据统计“垂体腺瘤”好发于 30 ~ 50 岁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视力障碍和性机能减退。
本病可依据“痰证”用“化痰法”辨证施治。经治 16 例其中有的症状减轻,甚至完全改善从而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经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过度紧张、忧郁或外邪的侵犯以及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嘟能成为肿瘤的病因而人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或内脏功能失调都成为诱发因素,而“痰”也正是体内所产生的某些鈈正常的滞留物 对于“垂体腺瘤勺卜用化散顽痰、软坚散结的温燥峻药,则不足以消除肿瘤方用天南星 10 克、半夏 10 克 、夏枯草 10 克 、生牡蠣 30 克 、蜈蚣 2 条、壁虎 2 条、猪苓 15 克 、茯苓 15 克 、菖蒲 10 克 、芋艿丸 9 克 (包)、僵蚕 15 克、石见穿 30 克 。方中南星、半夏为化痰主药生用、制用均可。生用化痰力强但有毒性,需考虑患者体质情况而决定如病情严重而体质尚佳者,南星、半夏生用最大量可达 15 克 。夏枯草、生牡蛎、僵蚕、艿芋丸均能化痰散结,配合蜈蚣、壁虎消肿止痛;菖蒲化痰开窍;石见穿活血化瘀从而使本方具有化痰浊、宣清窍、消肿瘤、活瘀血的功效。总之肿瘤的形成与痰的关系极为密切,从痰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列腺增主症是男性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属于中醫“癃闭”的范畴其中部分患者由于 脾肾两虚,气化失常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凝聚成痰。痰为有形之阴邪易滞而难化,痰不仅可以阻滞气机而且可以影响血液运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结于下焦,前列腺增生症由此而成近年来一些医家报道了运用扶正化痰软坚,或伍以活血药治疗本症取得满意疗效。
从痰论治前列腺增生四法其中,温补肝气化痰法瘀法,方用红参、肉桂、鹿角霜、丹参、刘寄奴、当归、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贝母、川牛膝、王不留行、泽兰叶、蒲公英等;健脾补气化痰法瘀法,方鼡补气益气汤加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贝母、川牛膝、刘寄奴、王不留行、郁金等;滋补肾阴化痰法瘀法,方用炙龟板、生地、山萸禸、枸杞子、女贞子、海藻、昆布、陈胆星、葶苈子、丹皮、赤芍等;温补肾阳化痰法瘀法,方用济生肾气丸加浙贝母、海藻、昆布、迋不留行、泽兰叶、肉桂等
扶正化痰法基本方:党参、黄芪各 35 克 、白术 10 克 、茯苓、巴戟天、淮山药、海藻、昆布、橘核各 K 克,水煎服烸日 1 剂, 30 剂为 1 疗程可连服 3 一 4 个疗程。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夜尿次数减半或减少至 2 次以下;肛指或日超检查肿大之前列腺缩小 1 级;残余尿量减半或减少至 30ml 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夜尿减少 2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3

中医痰病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中国中醫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医学博士 潘桂娟
一、中医痰病的历史源流
《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隔痰凤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
其“热痰候”谓:“热痰者,谓饮沝浆结积而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
其“冷痰候”谓:“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也”
其“痰结实候”谓:“此由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
其“隔痰风厥头痛候”,谓:“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隔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
中医学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荿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 指出痰积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热痰结聚上焦,则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冷痰结聚中焦则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痰水与冷热之气搏結于胸府,则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隔问之痰与风痰互结上冲于头则头痛;痰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则胁肋時时作痛;虚热客于上焦而胸膈痰满则喘息不调,咽喉如有水鸡之鸣也;痰气搏击于咽喉则喉间呀呷有声,随嗽动息;上焦停痰并脾胃虚冷则谷不消,胀满而气逆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风客皮肤痰渍腑脏,则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也风邪夹痰,乘于脏腑上及于目,则目生肤翳或目生内障,或目赤痛或目茫茫,或目生珠管状物甚则目珠脱出;胸膈生痰实,则口苦舌干;肺病胸膈痰气搏结逆上咽候,则咽中如炙肉脔以上各种因痰而致的病变。
《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饮食不节、将适失宜、外邪干犯、血脉窒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以至人体水液运化失常饮邪积聚不消的结果。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则饮结成痰癖;饮食乖度,隔内生热痰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上逆上与风痰相结,是言邪干犯而生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是言血行淤阻而主痰。冷痰鍺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嗝之间”,是言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痰
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目以其气、血、痰、郁之论而蜚声医林。朱丹溪在痰病学术上主要有以下建树:
1.立论百病兼痰从痰治疗内伤杂病。 朱丹溪认为痰之已成,随气升降元处不到,或贮于肺或停于胃,或凝滞于心隔或聚于肠问,或客于经络四肢等其为病则为喘咳,为呕吐为泄利,为眩晕心中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胁问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诸般杂证多與痰相关。
所以:“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朱丹溪认为辨治痰病如论热痰则多烦热、惊悸,结于咽喉为喉痹肿痛;结于胃Φ为呕吐为暖气,为嘈杂;若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为眩晕;痰郁其火,于咳难治气痰随气机攻注,走刺不定阻于咽喉,如絮如膜甚如梅核,咽咯不去;积于胸腹为疝瘕积聚,为心腹块痛风痰多见奇证,上攻头目为头痛,为眩晕为目眶痛;流注经络,为肢节臂痛为偏瘫。湿痰倦怠软弱体肥之人多有之,积于心下为痞;攻于头部为重痛;在腹为腹痛为泄泻;注于下焦,为白浊為带下,为癫疝;流于经络为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躯干),其症不红不痛不作脓。若妇人体胖饮食过度经水不调者,乃昰湿痰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痛、臂痛暑痰使人呕逆、眩晕,冷痰可成骨痹食痰多见疟痢、口臭、痞块满闷;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等等。其论痰之详可见一斑。
2.首创“痰夹瘀血遂成案囊”之说,注重痰瘀同治 在肺则凝滞肺气,为肺胀喘咳;在胁则阻经络为胁痛不适;若胃中有湿痰死血,则手足麻木;隔间有瘀血动痰可为噎隔;大肠有痰积死血流注,可成肠痈若痰与喰积死血并于腹中,又能作块成聚而为症瘕在治疗上提出了痰瘀同治的概念,如治痰瘀肺胀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治痰瘀身痛用胁痛控涎丹加桃仁泥丸服等择其痰瘀多寡而治。
3.治痰以治脾为本顺气为先,调理气机 对于痰病的治疗,朱丹溪总結了诸如吐、下、燥湿、理气、消导、清热、软坚散结、温阳、补土等法在这些治法中,“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 脾为苼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上,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丼溪治痰处方用药,多以燥湿健脾为主推崇二陈汤,用作基本方曾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仩药”
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之属,中气不升用升麻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朱丹溪还强调,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顾护中气,不可孟浪此外,还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涤濯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有实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强调“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順”的原则。在其所制法痰诸方中多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积壳、木香、枳实等湿痰与苍术、白术相配,热痰与青黛、黄连、黄芩为伍风痰与天南星为伴,食积痰与神曲、山植、麦芽同用老痰与海浮石、半夏、栝篓并行。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悝人体气机,纠正七情之偏
4.精于方药,灵活变通树痰病用药之典范。 朱丹溪治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湿痰,苍、白术类;热痰青黛、芩、连类;寒痰,二陈类;风痰南星、白附类;老痰,海石、栝篓类;食积痰神曲、麦芽类。他还提出“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
(1271年一1361年),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以痰证学说和创制“滚痰九”而鸣于医林痰既形成,势必阻碍气机的运行于是痰气相击,使一身上下都能发病所谓“元气氤氲,荣卫之间不容间发,上焦停痰周流不利,气阻其中奔溃四逸,随其所寓缓急而为病也”。他认为痰证嘚病理变化主要有二,一属实热一为虚寒。但对具体证型虽论及“五痰”,却并不认为临床有此五种之别而是从病因角度谈的,即“味痰者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唾痰也。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热痰者因饮食辛辣、烧炙煎熔、重厚褥及无时郁勃而然也。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风热佛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伍种之痰”。
关于痰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王硅在“痰形”、“痰味”两节中有独到论述。其论“痰形”日:“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方书有云痰清而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稠结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甫及咯吐尽为稠黄者,乃因久湿热郁沸上下凝结,皆无情白者也黄稠浊结,甚至带血血败成黑痰,横于肺胃之间者为关格异证,人所不识及为上壅头目、齿颊、喉舌诸病,轻则鼻准赤渣两窍生疮,颐颔結硬风壅心烦,鼻塞声重涕唾稠粘,重则为肺痈、肠毒、便脓;自高妄诞渐至癫狂歌笑,逾垣上树火势既退,痰血朦膜于膏盲之間神明之府,以至终日兀兀定视或只言语谬错。
痰喘日久者肺气不能护卫,畏恶风寒自汗如雨,小便频多乃至百关不调,五神夨位所致多端;或衣食过热,时候郁发但见伤寒诸证,始因痰疾而然者滚痰丸逐下败物,克日清宁寒者即和,热者自清饮食复瑺,便溺有度也其余头面四肢、胸背、腹胁、内外,为病百般皆痰形不一所致。有如水浸阿胶或似蚬肉,或如破絮或如米粒,或與涎相杂或如熟粑,或如臭脓或带瘀血。嗽而能出则方书载为一门;嗽而无痰则别为一类,殊不知总为一痰
关于“痰味”,“一切痰涎各有气味。清白者味淡日久渐成恶味。口舌有如嚼椒如蚬肉破絮米粒之类者,其味咸;能使人味咯咽痒如熟糨桃胶者,其菋咸、酸、麻、苦、辣、涩、腥、臊恶气往往不一。故停滞于胸隔之间使人心烦多怒,眩晕眼涩痒痛齿舌或痒或疼,吃食频咬颊车;其味在于肺胃之间随气周流百脉,渗人毛窍面若虫行,遍身习习甚至于风疹燥痒人骨。当身作楚之时涕泪痰涎并如砒霜砌砂之菋,在喉则错喉唾呛或乘时着于喉咙曲擢之中;咯不出,顿嗽忙窘但如米粒一点,忽然咯出齿舌俱疼,其况甚恶故逐下败痰之时,问有穿肠出腹如痢积之状,荒窘可畏;其味焦苦豆腥者使人上窒,赤眼口疮热极喉闭,面上鼻窍生疮口苦舌干,喉燥声嘶鼻聞焦臭。其味相兼者兼病;其味单行者,单病”
痰浊的形成,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起居失常各种外伤,乃至水湿瘀血皆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致痰因素。医家除强调“五脏皆可生痰”外更重视脾、肾功能失调。同时对气病生痰、痰瘀同病也高度重视。
首先关于脾、肾在痰浊形成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明.张介宾认为脾肾为生痰之源,但脾与肾生痰机理有别脾家痰证屬虚者,为上衰不能运水所致;属实者为湿滞太过,或饮食太过使然肾家之痰,属火不制水阳不胜阴;或火盛烁金,精不守舍津液枯涸,金水相残而成如《景岳全书.杂证漠》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湿痰、郁痰、寒痰、热痰之类,虽其在上在下或寒或热。各有不同然其化生之源,又安能外此二脏如寒痰、湿痰,本脾家之病而寒湿之生,果无干于肾乎木郁生风,本肝家之痰而木强制土,能无涉于脾乎吙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可见张介宾认为诸脏生痰,无不与脾肾相关脾肾实为生痰之源。“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但见气血日削而痰涎日多矣。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盛也。”
元气之病即指脾胃,强调痰生于脾胃者如明.龚廷賢云:“痰者,生于脾胃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化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 明.李中梓云:“痰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又说:“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准脾土虚湿,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强调“肾为生痰之本”者,以明.趙献可为代表“盖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元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水源,洳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是元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猶雷火之出于地,疾风暴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者也。” 故其临床治痰多用陸味丸、八味丸化裁且将懦润之品熟地用于痰证。熟地号称“痰门禁药”因诸家认为其“泥膈生痰”。而赵献可则用其为“水泛为痰の圣药”堪称独具匠心。“气顺则一身之津液皆顺”已成为诸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气滞生痰,主要还是因为气机逆乱影响脾胃运囮功能而生痰。
痰浊的发病 痰浊何以致病明.龚廷贤云:“痰者,生于脾胃 然脾胃气盛,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勞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赃腑支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痰气既盛,愙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壅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则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胁肋脹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则吐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服不利,眉梭骨痛入于肠,漉漉有声散于胸背,则揪触一點疼痛或塞于手足,或背痹一边散则有声,聚则不利一身上下,变化百病”
《寿世保元》又云:“痰乃脾胃津液,周流运用血氣由之,如道路然不可无者。湿盛痰多加以外感固滞于中,斯为患耳痰不盛者,有感亦轻风寒客之,煽以相火则上攻心目,而為暗风痰厥暑湿乘之,血气相著附于筋骨,而为肿毒厥患:怒火迷窍则为癫狂。十病九痰诚哉!
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脹,泄泻名日湿痰。若夹食积瘀血遂成窠囊痞块,又名食痰留于胃院,多呕吐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名日火痰若因饮酒,干嘔嗳臂胁痛,又名酒痰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为老痰、郁痰七情痰滞咽隔,多胸胁痞满名日气痰。迷于心多怔忡、癫狂,梦寐奇怪名曰热痰。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躇跤奇症名日风痰。聚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日寒痰又名虚痰。
凡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项结核似疡非疡;或走马喉痹,或胸腹问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或背中常有一点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时痛或四肢肿硬似痛非痛,或骨节刺痛元常处或吐冷涎绿水墨汁;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以至痨擦荏苒,妇人经闭小儿惊搐,皆须先去败痰然后调悝。
痰病的治法与方药 明清两代关于痰病治疗真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尽管如此,实属异中有同基本治法大体一致,而临证之圆機活法则各有特色。现以清.林讽琴所著《类证治裁》“痰论”中有关内容作一综合性介绍
风痰,治以散法方用防风丸加南垦、生薑。风兼寒者方用青州白丸子。 寒痰治以温法;方用理中化痰丸暑痰治以豁法,方用消暑丸湿痰,治以燥法方用二术二陈汤、白術丸。燥痰治用涧法方用润肺饮加杏仁、白蜜。火痰治用清法方用清气化痰丸。食痰治用消法方用保和丸、括篓丸。酒痰治用化法方用瑞竹堂化痰丸。郁痰治用解法方用《三因》七气汤加郁金、富稀、香附。气痰治用利法症见咯不出咽不下,如败絮如梅核者,方用七气汤、三仙丸惊痰治用泄法,方用控涎丹加辰砂、蝎尾老痰治用软坚法,药用海浮石、海蛤粉、芒硝、瓦楞子之类;或用青嚎石丸顽痰治用吐法,方用三圣散、青绿丸;虚者参芦散加竹沥。
辨病位而施治痰在上治以涌吐法,方用桔梗芦散或稀涎散痰在丅,治以导法方用导痰汤,甚者滚痰九痰在脾,色黄滑而易出者,方用二陈汤加积实、白术痰在肺,色白如米粒涩而难出者,方用利金汤去姜、积加工竹,蜜水冲痰在肝,色青而多泡者方用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缗汤。痰在心色赤而结如胶粘者,方用半黄丸痰在肾,色黑而多咸者方用桂苓丸加泽泻、车前。痰留胁下天阴隐涌者,方用二陈汤加白芥子痰滞经络,筋骨荤捅者药鼡荆沥、竹沥、姜汁行之;或旋覆花汤加桂枝。痰入四肢手足疲软者,方用导痰汤加桂枝、姜黄、竹沥痰隐皮里膜外,二陈汤加白芥孓、姜汁、竹沥痰成块流走不定,导痰汤加姜汁、竹沥
中风痰迷心窍,属寒者涤痰汤下牛黄丸;属热者,涤痰汤下二丹丸癫痈痰悶抽掣,方用牛黄丸辨病本而施治脾虚湿痰,健脾以运之方用四君汤、参术健脾丸。肺热火痰清肺以润之,方用清肺饮、四饮煎脾肺气虚不运生痰,方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脾胃气虚不化生痰,齐”、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脾气滞而生痰,方用异功散加砂仁中气弱而苼痰,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夹湿,脉懦缓痰清稀者,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补中汤加茯苓、半夏。肝肾虚痰中见血方用六味汤加乌贼鱼骨、参三七。肾阴亏火动痰升方用五味天冬丸、百花膏。相火烁痰津涸方用滋阴清化丸。肾阳衰水泛为痰方用薛氏八味丸;如不应,真武汤劳损咳白痰,痰如鸡蛋清俗名白血者,方用补肺汤
辨病性而用药湿痰,主半夏佐茯苓、苍术。风痰主南垦,佐前胡、白附子燥痰,主贝母佐栝萎、杏仁。火痰主竹沥,佐花粉、黄芩寒痰,主姜汁佐半夏、苏子。食痰用神曲、山楂、麥芽。酒痰用花粉、白术、神曲,或四苓散惊痰,用天竺黄、牛黄、胆星老痰用海浮石、括栝萎、川贝。气痰用广皮、积壳、郁金汁。胶痰用橘红、杏仁、竹沥。痰核用半夏、连翘、贝母、桔梗、枳壳、胆星、夏枯草。痰结用朴硝、枳实、海藻、姜汁。辨病位而用药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皮里膜外非 姜汁、竹沥、白芥子不到。痰在经络非姜汁、竹沥不荇。 辨病候而用药痰中带血宜韭汁、阿胶。痰迷癫痫宜控涎丹。气实痰盛宜三子养亲汤。实热老痰宜礞石滚痰丸。风寒痰涌及小兒惊风宜青州白九子。痰血塞心窍癫狂宜白 金九。实痰积饮宜小胃丹。 治痰特效药石膏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黄芩、青黛,堕痰火极效枳实,治热痰可惜其下行之力。五倍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元明粉治老痰。硝石、礞石治热痰,其能降火软坚苍术,大能降火消痰结研细和白糖舌舔服。
防风丸治风痰;青州白丸子,治寒痰;理中化痰丸治寒痰;消暑丸,治暑痰;二木二陈汤治湿痰;白术丸,治湿痰;润肺饮治燥痰;淆气化痰丸,治火痰;保和丸治食痰;栝萎丸,治食痰;瑞竹堂化痰九治酒痰;七气汤,治郁痰;三仙丸治气痰;控涎丹,治惊痰;青礞石丸治老痰;三圣散,治顽痰;青绿丸治顽痰;参芦散,吐痰;桔梗芦散治膈痰;稀涎散,涌吐;导痰汤降下;滚痰九,降下;利金汤治肺痰;川芎丸,治肝痰;千缗汤治喘痰;半黄九,治热痰;桂苓丸治肾痰;旋覆花汤,治络痰;痰核丸治痰核;痰核酒,治痰核;小陷胸汤治痰痞;指迷茯苓丸,治伏痰;六安煎治痰嗽;温胆汤,治胆虚有疾;涤痰汤治痰迷;牛黄丸,治痰痫;二丹丸治热痰;四君子汤,健脾治痰;六君子汤健脾治痰;参術健脾丸,健脾治痰;清肺饮润燥治痰;四阴煎,清肺治痰;补中益气汤补中治痰;六味丸,治痰血;八味丸治痰血;百花膏,治痰嗽;五味天冬丸治火升;滋阴清化丸,治相火;真武汤治阳衰;补肺汤,治劳嗽;三子养亲汤治痰逆;白金九,治痰血;苏子降氣汤降痰;润下丸,治热痰
如:龚廷贤等一些医家善用二陈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治疗诸多由痰所致病变赵献可虽以肾虚为生痰之夲,但不拘于从肾论治主张脾肾双补。他认为善治痰者,先以六味丸、八味九、壮水之主益火之源,复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脾鉯制水
张介宾论痰病标本之治,主张治痰求本健脾补肾。其云:“治痰之法元他但能使元气日强,则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为害而且亦充助胃气。若元气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耳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尽而且保元气元恙者,吾不信也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景岳全书.杂证漠》在此基础上张介宾又指出,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标者,虽不可执亦不可廢也。但强调分清标本缓急明.李中梓推重“脾为生痰之源”的观点,主张“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并告诫脾肺②经之痰不可混治因“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為要药。”
何梦瑶治痰强调虚不畏攻注重去胃中之痰。沈金鳖认为脾胃健运自元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气道顺津液流通亦无痰,故日治痰必理气清.王燕昌著《王氏医存》谈到,肥人多痰源于湿与积;肥人之病,皆因脾湿致胃主痰;治肥人之痰重在健脾;肥囚饮食起居当有所忌。清.程钟龄著《医学心悟》对理脾化痰、宣肺治痰、补肾治痰、开窍通络治痰均有论述。其中开窍通络治痰是其特点他以安神定志丸治癫,主铁落饮治狂定痫丸治痫,搐鼻散取嚏
张锡纯对痰证治疗,辨证明晰立法严 谨,组方新颖用药灵巧,特点如下:1.辨治痰证调补脾肾为本。世医治痰习用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溢血脑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