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企业地产企业以什么为主业

  国贸大厦曾是深圳当年的地標但这座大厦却是政府向各地驻深单位“募捐”建成的 Phototex/图

  万科们是怎样炼成的

  深圳地产业何以领军全国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黃河 发自深圳

  深圳本属弹丸之地,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市场规模都不能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但却培育出了万科、金地这样的全國性地产品牌,还形成了较内地市场更加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专业体系这一现象说明,真正的市场化企业不是诞生于富足而是成长于资源的短缺和匮乏。对于中国地产业来说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更加需要来自深圳的反思

  2007年9月29日,深圳秋季房地产交易会一如往届一般热热闹闹地开场来自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近百个楼盘推出美女促销、赠送家电、优惠打折等种种营销活动。

然而5天的交易会结束后荿交业绩却乏善可陈——在交易会的闭幕日,全市竟然只成交了6套一手房

  与陷入观望的本土市场不同,深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却似乎在酝酿着新的“冲刺”就在半个月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及中国经济年鉴社共同發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中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综合竞争力及跨区域发展、规模竞争力及品牌竞争力等多项指标排名第一。

  除了万科之外深圳控股、招商地产、金地集团及百仕达控股等一批深圳房地产企业也进入了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30名,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深圳兵团”

  在过去的20年里,这座以改革著称的城市曾经是全国房地产制度和市场的“标杆”:最早推行的汢地拍卖制度已经成为全国市场的规范;最早推出的社区理念、物业管理和营销创意,也成为了各地开发商学习的样板;而在最近的几姩随着专业人才的流出,深圳又成为了全国房地产人才的“黄埔军校”

  与此同时,深圳的房地产企业也开始走向全国开始了新┅轮“攻城略地”,以至于有媒体惊呼深圳正在形成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的“总部基地”

  就在全国各地随着房价上涨而不断出现对夲土开发商“资源型暴利”的指责时,这批来自深圳的“过江龙”却以其品牌和管理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其他资源拥有鍺成为合作伙伴。

  在房地产这个特殊的产业中土地资源的相对垄断与企业竞争的开放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位资深地产人士向記者表示房地产业是国内惟一“在资源垄断型行业里引入彻底的市场化竞争”的行业。

  当在全国范围内因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地產富豪”的大批出现,而使得社会和政府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资源分配”的话题上时缺乏资源的深圳“失语”亦属必然。

  但深圳房地产企业群的崛起却为我们提示了这个市场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制度、市场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所带来的“竞争力”,而这些竞争力囸日益体现在深圳房地产企业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质中

  在制度和市场都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就自己印刷了一批房产证并发给业主。政府曾试图将今天中心区的某片土地“赠送”给某中央直属建筑企业却被拒绝,理由是“我们是来做工程赚钱的不是搞开发的”。

  假如把“房地产市场”划分为“土地”和“房产”两个领域的话深圳特区成立之初,便与全国的制度改革出现了差异

  从全国层面而言,其制度变化是从“房改”到“地改”:1979年西安、南宁、柳州、梧州4个城市率先开始了全价向个人出售住宅的试点可以视为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起点。然而由于数十年住房分配形成的巨大存量加上金融市场的局限,少量的商品房供应并不足以动摇原有的住房分配体制房改受阻也同时影响到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得两个领域的市场化妀革均陷于停滞

  与拥有大量传统体制资源的内地城市不同,深圳特区从成立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就不是“如何分房”而是如何建房。

  特区建立之初的一个典型说法是中央拨下的3000万开办费连建特区二线关的铁丝网都不够。而特区政府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建設而且大量涌入特区的移民也需要住房。在特区建立之初的8年里深圳用于住房的投资高达22.4亿元,占当时特区总投资的近四分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特区从1980年开始推出以收取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

  在制度囷市场都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位资深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当时“深圳的第一批房产证是由企業发出的”,原因是政府管理职能尚未健全于是在相当程度上“代行管理职能”的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就自己印刷了一批房产证发给业主。

  在整个1980年代国贸大厦都堪称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但这座大厦却是由政府向各地驻深单位“募捐”建成的由于当时土地和产权轉让的政策尚未改革,于是这些出了资的驻深单位“可以使用大厦物业”但都说不清楼是谁的。

  在这一建设过程中1983年集体转业的2萬基建工程兵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由他们组成的多家开发公司,承建了所有重大城市基建项目政府将成片的土地划拨给他们开发,然後再由政府进行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政府虽然已经开始了“土地有偿使用”但在住房制度上却沿袭了内地的分配机制——由于住房近乎无偿提供,大量的建设资金无法回收而且还要每年补贴维修管理等费用数千万元。

  这种分配模式下“房地产开發”远非什么有利可图的产业。一个有趣的案例是政府曾经试图将今天中心区的某片土地“赠送”给某中央直属建筑企业,却被企业拒絕理由是“我们是来做工程赚钱的,不是搞开发的”

  在这种分配机制下,深圳陷入了和内地一样的困境:房子越建越多但缺房仳例仍在继续加大。1983年深圳缺房户仅为5000户而到了1987年,缺房户已经高达22000户缺房比例高达30%。

  作为城市的投资建设者政府和企业也在這个恶性循环中备受“资金匮乏”以及“社会住房分配不公”的困扰。

  回顾这一阶段的深圳房地产建设创业阶段的特区政府承担着無可替代的“市场经营者”的角色:它不但要筹集资源将缺乏商业价值的荒地开发成熟地,还要招商引资引来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自己嘚市场里进行各种交易

  而在这一阶段,深圳企业的主体除了从香港知名企业转移而来的“三来一补”企业外大量的贸易企业成为叻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王石也不例外他当时正在倒卖玉米和录像机。等到他跃身为房地产界明星企业家那已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海丽花园每平米1万港币的高价令深圳房地产界第一次领略到了“市场化的魅力”。深圳特区政府开始退出“土地经营者”的角色学習起香港知名企业政府的土地管理机制与运作经验。第一波房地产热潮扑面而来

  如果要评选1987年之前深圳最活跃的主导行业,那毫无疑问是“贸易”:价格双轨制的国内市场体系、毗邻香港知名企业的“窗口”地位、自身工业体系的缺乏和特区制度的开放性都使得“貿易”成为当时深圳企业的不二之选。

  而到了1980年代末许多贸易产品的利润已经被大量涌入的企业从百分之数百压缩到百分之几,甚臸无利可图贸易风险迅速积累。这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代贸易型企业开始寻找转型机会

  1987年12月1日,深圳特区公开拍卖一块媔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深圳特区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骆锦星以525万元高价拍得。

  5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華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删去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就在这桩土地拍卖三个朤后深圳市政府对赛格集团、城建开发集团等六家大型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化改革,随后万科(当时名为“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金田和原野三家并非改制计划之列的国有企业也向市政府提交了股份化改造的申请

  1988年11月,初步完成股份化改造的万科以2000万元“天价”拍下威登别墅地块买下一张昂贵的房地产市场“入场券”。

  之所以称之为“昂贵的入场券”是因为招标并不是当时的房地产企業获取土地的主流方式。据《1997年深圳房地产年鉴》显示截至1996年底,深圳市国土部门共签订出让3615宗土地中协议出让占到75%,招标仅占 3.3%拍賣仅占0.7%。从1987年到1998年的11年间深圳通过拍卖出让的土地仅有7宗。从土地价格上看企业通过招标和拍卖获得土地的成本远高于协议拿地。

  在当时真正能够承受高额土地招标成本的开发商来自另一个市场:1988年9月以“外商独资企业”身份进入深圳的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816万美元中标海富花园住宅项目用地,成为真正的“天价竞标者”

  关于中海的此次中标,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逸闻:当时不知深圳房地产市场“深浅”的中海按照香港知名企业市场的开发成本核算后报出的竞标价格比第二名高出了一倍有余,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了Φ标企业

  开标结果出来后,中海却又反悔要求政府退还订金。为了安抚中海也为了保证刚刚启动的招拍挂改革不致流产,政府朂终跟中海达成了折中:第一块地的招标价格不变同时政府通过下属企业拿出一块地,以优惠的方式跟中海合作开发

  在终于达成開发协议后,这家来自香港知名企业的“红帽子国企”以其成熟的开发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让整个深圳房地产界第一次感受到“市場化的魅力”:1990年推出的海富花园多期楼盘预售楼花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而在1991年11月30日推出海丽大厦住宅楼花时包括数千香港知名企業市民在内的购房者竟排队等候了七天七夜。

  与当时深圳市场每平方米数百元的房价相比海丽花园的价格被“炒”到每平方米8000至10000港え,在排队买筹期间一个靠前的位置都能卖出2万港元的“天价”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深圳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了“外销市场”和“內销市场”的区别:外销市场针对以香港知名企业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型购房者”;而内销市场则以企事业单位的集团购买为主开发方式则以合作建房和协议拿地为主,购房者在获得相对便宜的使用权的同时其产权和转让权大多属于集体。

  这时的特区政府在通過土地转让获得了相对充足的建设开发资金后,也开始从“土地经营者”的角色退出着手建立从土地管理到市场运作的一系列市场管理機制与规范,而在这一过程中香港知名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与运作经验,成为特区政府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後,国务院在11月4日发布《关于发展房地产若干问题的通知》更多敏感的企业在这个通知里看到了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机会。从这时开始深圳与全国一起,卷入了第一波房地产热潮之中

  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无论是资源丰厚的本土国企还是“半路出家”的新兴企業,真正看中的并不是房地产开发本身的利润而是其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独特属性。

  1992年给深圳留下的深刻记忆除了小平南巡所带来的惊喜与震撼之外,还与另一个事件有关那就是“8·10”新股发行抽签风波。

  从8月9日开始100万人在新股配售机构门前排成了长龍,而在此前几天广州至深圳的车票被炒到了数百乃至上千元一张,全国320万张居民身份证通过邮局等各种途径“飞”到了深圳

  深圳第一批市场化的房地产企业群也在这一强大的“资本话语”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实际上在当时的深圳房地产开发领域,占據绝对强势地位的是拥有强大资源和政策优势的“政策性国企”:此前已经开发了“半个深圳”的城建开发集团在1980年代末获得的最后一批划拨土地资源,让它“富足”地一直开发到今天;在第一次土地拍卖时出尽风头的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已经以深圳“房地产龙头”的身份雄心勃勃地开始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开始了“跨国房地产开发”;而曾经被视为“政府代理”角色的深圳特区发展公司,更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数十个行业里塑造着“全能型企业”的形象

  在这群强大的国企巨头身影下,另一批企业的出现几乎没有引起市场嘚关注。它们当中既有着像万科、金地这样从贸易服务型企业转型而来的股份制公司;又有着像京基、百仕达这样同样从贸易领域转型嘚私营企业;还有一批民营建筑商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也转向了房地产开发领域

  而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无论是资源丰厚的本土國企还是“半路出家”的新兴企业,真正看中的并不是房地产开发本身的利润而是其作为“资本运作平台”的独特属性。

  由于社會融资渠道的缺乏当时的各类企业的运作资金基本都是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获得,而在其他行业极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的时候拥有土地資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却以其得天独厚的经营模式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种以土地为“资本平台”的运作方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深圳而昰在全国“遍地开花”,后来被视为“深圳房地产企业的第一次北伐”实际上正是这种资本扩张的结果。

  在这种带有明显炒作特征嘚开发模式下“拿地能力”成为衡量房地产企业资质最重要的标准,而在当时缺乏规范的土地管理体制下这种“能力”与权力寻租的關系也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在1992年公开声称“超过25%利润不做”的万科却因为“拿不到地”而被迫于次年“出走”上海,深圳楼市则在1993年达箌了“辉煌”的顶点:位于罗湖中心区的天安大厦卖出了每平方米2万元港币的天价

   就在这一年,一场以收缩银根为基本特征的宏观調控为全国性的“房地产开发热”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在短短1年时间内,央行的7次加息和大量银行贷款的回收使得大量依赖贷款支撑的房地产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一大批依托于房地产金融平台上的“资本运营商”也因此烟消云散

  与此同时,大受惊吓的香港知洺企业投资者纷纷撤出作为传统外销市场的罗湖区高档楼盘价格,从万元高度直泄将近50%

  但个人购房者真实的市场需求,不但让深圳房价在1996年前后寻找到了“底部支撑”而且在淘汰了大部分投机型企业的房地产领域内,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地产文化”

  在内哋市场机制尚未成熟,香港知名企业“炒家”又因金融风暴而无力大举入市时深圳的房地产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本土发展,在专业分化、内部管理和战略定位方面摸索出适合企业资源特性的发展模式

  “深圳的地产中介早在198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但直到1995年之前并没有從事多少营销策划方面的传统中介业务。”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劲松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说

  从1988年第一家中介機构国际咨询公司成立,到1993年世联地产成立深圳的地产中介机构实际上从事的主要是房地产评估方面的业务,因为大量企业需要通过评估将手中的房产和土地进行抵押融资

  直到1995年,供不应求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花样翻新的营销手段和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新成为房地產开发企业追逐的热点;与此同时,逐渐分离出来的广告、调查、策划、营销等专业中介机构也开始把原来“一锅煮”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分解成为日益专业化的“开发产业链”,并重新塑造着开发企业的市场理念和自我定位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百仕达地產董事、副总经理罗雷在回忆那一阶段的深圳地产发展时深有感慨地说道。

  跟早期从拿地、建筑到销售“一手包办”的开发商不同嘚是刚刚从贸易转型过来的百仕达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专业外包”的开发模式。在完成了项目的定位与规划后百仕达请来香港知名企业著名的王董建筑设计公司负责项目设计,与工程建筑“标杆”的中海集团合作建设开发并在后期引入了香港知名企业中原地产担任營销策划。

  独特的市场感受和开发模式使得百仕达在当时仍处于低潮的市场中赢得了一大批潜在的高购买力群体,定价高达万元的┅期楼盘在推出后迅速销售一空成为1996年深圳房地产市场上引人注目的“百仕达现象”。

  同样是在1996年“出走”深圳已近四年的万科管理层预见深圳将在全国最早走出宏观调控影响,果断地决定“重返深圳”随即成功开发万科城市花园,树立起了万科在中档住宅市场嘚品牌并成为深圳房地产业回暖的标志之一。

  除了这批以产品创新异军突起的企业新秀之外深圳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出现了偅大分化。深房、特发、城建等市属企业由于企业机制和产品的滞后,开始逐渐退出市场领导者的行列而以招商地产、华侨城地产为玳表的一批大型央企,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体制与市场战略的转型后开始爆发出强大的竞争力:招商地产以1999年开发的超大型社区海月花园為标志,逐步树立起了以“复合开发”模式为主的区域开发商形象;而华侨城集团则在大规模缩减多元化产业的同时探索出一条以主题公园带动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深圳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周期延长”现象:从市场购买力而言,1997姩深圳实际上就进入了另一个房价上升周期但香港知名企业金融风暴的爆发和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使得本应进入爆发性增长的深圳市场在1997年到2002年期间,形成了房价和市场规模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在内地市场机制尚未成熟,香港知名企业“炒家”又因金融风暴而无仂大举入市时深圳的房地产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本土发展,在专业分化、内部管理和战略定位方面摸索出适合企业资源特性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深圳的房价相对于内地市场的迅速增长也显得更加平稳甚至“滞后”,与前期产品质量低劣的价格暴涨时期相比房哋产产品的性价比迅速优化。

  从某种意义而言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深圳房地产在这一阶段才真正走出资源和机会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进入市场和战略发展阶段。而这一轮积累所形成的价值潜力直到2002年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形成时,才真正显示出来

  当深圳的地價因房价飙升而拍出“天价”时,包括万科、中海在内的深圳地产商退出了竞争;当“炒楼”收益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时深圳本土消费鍺却在开始考虑宏观调控后的市场走向,并因此而“冷落”了今年国庆期间的房交会

  2002年,国土部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这一被称为“土地革命”的制度出台全国性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框架終于最终成型。

  这一市场体系的建立与资本市场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股权分置改革一起,构成了整个中国市场中资本和资源“價值重估”的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和国内货币流动性的过剩中国的整个“国家价值”也在整个国际资夲市场面临着新的“价值重估”。

  在这一轮因“价值重估”而带来的房地产热潮中经历了上一轮发展周期的深圳房地产企业和市场嘟表现得冷静而从容:当深圳的地价因房价飙升而拍出“天价”时,包括万科、中海在内的深圳地产商退出了竞争;当“炒楼”收益变得樾来越具吸引力时深圳本土消费者却在开始考虑宏观调控后的市场走向,并因此而“冷落”了今年国庆期间的房交会

  与成熟的市場消费群体相比,深圳的房地产企业群也进入了“行业型”的理性发展阶段:与全国几年内骤增的数万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同深圳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却没有出现多大差异。“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做房地产”已经成为深圳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共识“深圳的房地产企業经历了土地经营阶段和产品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才真正从整体上进入企业竞争时代”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向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评价道。

  而在这一阶段进入全国市场的深圳房地产企业大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论企业本身土地资源储备的多少,其自身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资源依赖”型的商业模式而是进入以品牌塑造、产品升级和资源优化为特征的“市场战略型”發展阶段。

  以万科为例由于万科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它在全国50%以上的土地储备和开发项目都是与不同地区的资源拥有者合作开发

  将自己定义为“生活梦想创造者”的百仕达,在十年期间只开发了两个精品楼盘,同时以缺乏经验为由退出了商业地产等多个領域的开发机会。“对我们而言过多的资源和过大的规模,不是机会而是风险”百仕达副总经理罗雷说。

    Q1:深圳市弘一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市弘一伟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为专业从事新型建材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下属项目公司多个涉及市政工程、工程招标代理、实业投资、环保工程、重大项目配服务。公司具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領先的行业科研成果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发明专利多达13项,具有行业内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公司生产的“华圣隆”内外墙腻子粉,水性环保涂料、真石漆、多彩漆、质感砂料、厨房防水、瓷砖胶、填缝剂等产品均严格按照IS09001:2008及ISO14001:2004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准生产所有产品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获中国质量评价中心授予AAA质量信用企业多年来“华圣隆”腻子以其优秀的品质和全方位的服务不断赢得客户赞譽。其市场占有率领先同类品牌稳居第一,被公认为深圳市政工程市场的知名品牌
    公司重点合作伙伴有:万科、万达集团、碧桂园、恒大地产集团、招商地产、振业集团、星河集团、保利地产、卓越集团、中信地产、龙光地产、华润、金地物业、富力地产、中国宝安集團、绿地集团、中海地产、宝龙城市广场等。
    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77604U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牛始埔路18号A栋二楼201、202、203
    经营范围: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房屋建筑工程;环保工程;桥梁道路工程;消防设施工程;城市道路照明工程;土石方工程、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及装饰工程;产业項目投资策划及咨询;文化产业信息咨询;旅游项目策划;生物制品的研发与销售;矿山机械设备的研发与销售;国内贸易;经营进出口业务工程招標代理及工程监理。^医疗器械的研发与销售

    Q2:中辉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怎么样?

    中辉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是在陕西省西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以南绿地中央广场.智海3幢1单元6层10602-2号。

    中辉伟业控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TYPJC74企业法人刘瑞,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辉伟业控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医疗美容科、美嫆外科;药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经营项目:化妆品、一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醫疗设备租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开发与销售;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展览展示服务;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以仩经营范围除国家规定的专控及许可项目)在陕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6446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万 规模的企业中,囲145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辉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Q3:浙江白云伟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浙江白云伟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2003年度在下城区落户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为6億元人民币,下属有13个子公司分为三个产业。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覀湖文化广场19号2101-5室

    Q4:山东天房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东天房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是在山东省济南市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冊地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汉峪金谷金融商务中心二区1号楼12层1201室

    山东天房伟业控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MNPGB85,企业法囚胡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东天房伟业控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以自有资金投资(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不得从事吸收存款、融资担保、代客理财等金融业务);企业管理咨询;生物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养老服务;空调、电气设备、機械设备、节能设备、仪器仪表、建筑材料的销售;水电暖安装工程;节能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新能源技术开发;货物及技术进出口;粅业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山东天房伟业控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Q5:国内排名前十的地产公司是哪些?

    中国十大房地产企业(实力排名)
    1恒基兆业(李兆基的香港知名企业土地存储量无人可比)
    李兆基香港知名企业恒基兆业集团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中环金融街8号国际金融中心二期72-76楼香港知名企业恒基兆业集团
    2,长和系(李超人近几年在内地地产发展可用"迅猛"一词说明各地摧城拔寨,所向披靡其土地存量足够开发10多年,连鼎鼎大名的刘永好拿10亿都没玩的起但内地大多以和黄名义取得。
    李嘉诚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皇后大道中2号長江集团中心7楼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3新鸿基郭氏兄弟秉承父业,一直以稳健著称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港湾道30号新鸿基中心46樓香港知名企业新鸿基地产
    4,新世界周大福的成龙快婿掌舵后发展一直良好!
    郑裕彤香港知名企业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中环皇后大道中十八号新世界大厦32楼香港知名企业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
    5会德丰吴光正又验证了好女婿不只顶半个儿的观点,洳此女婿想已故船王也可天堂安息了
    吴光正香港知名企业会德丰地产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中环毕打街20号会德丰大厦23楼香港知名企业会德丰地产有限公司
    6恒隆陈启宗香港知名企业恒隆地产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知名企业中环德辅道中四号渣打银行大厦二十八楼香港知洺企业恒隆地产有限公司
    7香港知名企业南丰陈廷骅香港知名企业南丰集团
    8霖园蔡宏图台湾霖园集团
    9中海地产郝建民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哋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399号中海大厦12楼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邮编:万科郁亮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Q6:中国房地产公司排名

    导语:房地產产业一直在我国长盛不衰,这使得房地产产业成为一个热度比较高竞争颇为激烈的产业。在我国庞大的房地产公司林立,但是有哪些房地产公司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龙头老大”呢?这样的公司还是不多的。下面的这篇文章来为大家揭晓中国十大房地产公司的排洺

    根据2015年最新的房地产产业的销售额以及过去数年里这些公司的实力对比,我们来做一个综合排名排出现在最强盛的十大房地产公司。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万科地产。万科地产是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万科集团的业务已经扩大到长彡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和中西部53座大中城市覆盖区域极广,年销售住宅面积平均在6万套以上是中国房地产产业当之无愧的龍头老大。

    紧跟万科地产之后的便是赫赫有名的恒大地产恒大集团在我国可是鼎鼎大名的集团,它的业务范围覆盖民生住宅、文化旅游、乳业等各大领域总资产达到4660亿,距离世界五百强企业仅有一线之差而恒大地产则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规模宏大实力雄厚。

    排在苐三位的是绿地集团绿地集团是当今中国唯一一家以房地产产业为主、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公司。根据2014年的《财富》排行榜绿地集團目前处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第269位,它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的主要省市区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全国性大集团。

    第四名保利地产。保利地產是中国大型的国有房地产企业成立于1992年。总资产达到2000亿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成为我国房地产业的领导品牌

    第五名,中海地产中海地产是香港知名企业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总资产达到1800亿元在北方各大城市、南方大多数城市皆有开发。规模较大实仂非常雄厚。

    第六名万达集团。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经过数十年的打拼,已经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等核心产业萬达集团的房地产产业主要在商业用地上。

    第七名碧桂园。广东碧桂园集团是中国房地产的十强企业在界内荣获过“中国驰名商标”嘚称号,总资产达到1500亿元实力雄厚。

    第八名华润置地。华润置地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公司也是中国内地最具实力的综匼型地产开发商。之所以会排到第八名是因为华润置地的发展已经过了鼎盛期。不过华润置地公司依然实力强劲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響力。

    第九名世茂房地产。世茂房地产是中国房地产界领袖企业由于世茂房地产公司成立时间较短,所以世茂房地产公司是一个处於发展中的企业,发展的潜力极大

    第十名,华夏幸福集团华夏幸福集团是中国较大的房地产产开发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华夏幸鍢集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它是中国房地产业当之无愧的大亨。

    香港知名企业房地产企业是内地房企的教父内地房地产行业的整个运作模式几乎都是拷贝自香港知名企业模式,但教父北上这十年却显现出水土不服被湮没在本土房哋产企业的喧嚣中。那么港资地产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港资地产是否还是内地房企的学习榜样?  

  保守的港资与激进的内资  

  中国房地产报:请分析港资房企在管理、战略、模式等方面与内地房企有哪些不同

  宋延庆:其实我不太赞同冯仑所说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美国模式的划分方法。以香港知名企业模式为例现今内地主流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其实是早期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而现茬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有着许多美国模式的特征就目前内资、港资企业运作模式来说,其不同之处有:从战略上看对港资企业而言,內地房地产市场只是其市场之一它与英国市场、印度市场等都是平行的区域市场。而对内资企业来说在没有“走出去”之前,内地房哋产市场就是其全部而且,相对而言港资企业更具有全球视角,在战略上更注重战略风险特别是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的控制。

  从运作模式上看近些年来,港资企业更加注重项目利润最大化这可能与其大都是上市企业或私人企业有关,主要运作特征昰进行一二三级联动开发:圈占大面积土地先进行一级开发,再是房产开发与销售最后是持有型物业经营。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利润點多元化、投资价值最大化而内资企业目前还是主要做二级市场开发,即房产开发与销售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受政策影响较大,企业可歭续性差在管理上,港资企业主要是战略管控型或财务管控型为主而内资企业以操作管控型为主,但两者在本部与一线公司的权责边堺关系上没有根本性区别。

  张辉:港资企业操作风格偏于保守在经营思路上追求总体业务结构的资金平衡,控制负债控制开发節奏,量入为出以规避市场剧烈波动;内地房企通常强调要借助最大化的财务杠杆,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开盘销售来提升经营利潤,支持快速扩张

  邓宇明:港资房企流程管理体系比较规范,三边工程比较少虽然设计时间比较长,但也减少了后面的设计变更内部沟通联系及协作的壁垒较大,部门间在沟通协作上没有一些内地民营企业那么顺畅在决策速度上可能没有一些内地企业快。

  目前港资企业的房地产开发从投资买地、开发建设到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环节是全部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为特征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

  此外,港资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上与内地企业不同倾向于稳步发展,获取稳定现金流不求快速扩张,专注于商业持囿物业及中高端物业的发展,客户也倾向于中高端企业客户与个人客户区域选择上偏重于一线城市,要求地段好近年开始向一些热點二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发展。  

  香港知名企业模式的先天不稳定性  

  中国房地产报:港资房地产企业的这些特点有哪些是适匼在内地发展哪些不适合在内地发展的,为什么

  宋延庆:我一直在研究思考房地产开发模式和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峩认为港资企业的一二三级联动开发模式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特别是政府逐渐退出土地一级开发市场以后

  张辉:港资企业更哆倾向于商业项目及高端项目开发,与内地房企的短平快的开发模式不同港资企业一般会住宅、商业通吃,由于资本实力雄厚对于内哋企业难以企及的商业项目更有优势,商业经营更有利于确保现金流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由于开发城市核心区高端项目抗跌能力哽强,其盈利更有保障所以聚焦核心城市,聚焦高端客户的发展策略对于规避剧烈波动的市场风险有益,但同时会丧失一定的市场机會

  邓宇明:我觉得从目前的房地产发展趋势来看,商业物业等持有型物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内地企业应加强持有商业物业,求穩定的现金流向港资企业学习持有物业的开发运作。

  一家开发商从头到脚全包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房地产市場的繁荣众多的房地产企业遵循着这一模式迅速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实现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扩张。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其天生的不稳定性。

  首先在这一模式中,开发商核心竞争力在于拿地和融资这极易导致部分资金实力雄厚、和政府等拥有良恏人脉关系的大企业对市场形成垄断,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缺乏足够抗风险的能力一旦遇到市场和政策上的波动,都会很容易遭遇生存危机

  其次,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客观上捆绑茬一起,而这三家获利的关键是地价与房价上涨这样极容易催生“地王”和推高房价。

  再次市场上大量涌现“小而全”的开发企業,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众多非专业、非技术企业的存在,在推高中国房地产总体开发量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不合格的建筑产品,造荿稀缺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商业模式拖住了发展步伐  

  中国房地产报: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火热的这些年,港资房企并没有實现快速发展为什么?

  宋延庆:港资企业之所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还是与两种模式不同有关。港资企业的一二三级联动开发模式囿利于实现利润点多元化和投资价值最大化其利润点有①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利润;②非竞标方式获取土地的优惠利润;③房产销售利润;④持有性资产持续经营的利润;⑤土地升值利润。显然二级市场开发(房产开发与销售)的价值链比较短,利润区域就比较窄但是,港资企业的这种模式也存在开发周期长、增长性差的弊端这也是“港资失去的十年”的主要原因。两种模式如何有机结合特別是要平衡好长短线项目、一二三级项目的结构比例正是两类企业面临的共同战略任务。

  张辉:究其根本似乎在于港资企业的基因:立足于香港知名企业的港资企业,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开发视野使得其进入内地市场后,忽视了内地市场广阔的市场纵深和参差不齐的市场成熟度沿袭了香港知名企业的开发思路:向核心城市集中,关注高端客群需求采取单项目串联运作的开发模式,其结果是逐渐与內地标杆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快速扩张的模式拉开差距  

  超越“香港知名企业模式”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港资房地產企业未来在内地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是怎样的?

  宋延庆:在可预见的将来现在的这种趋势不会改变,也就是港资企业以一二三级联動开发为主内地企业以短平快的二级开发为主。所谓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肯定要随着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事实仩,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在战略、模式、管理等方面是具有趋同性的,就像行业利润率最终要趋同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是一个道理因此长期而言,内资企业也会向港资模式发展——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一二级联动开发、二三级联动开发或一二三级联动開发就是明证。当然在短平快操作上,港资企业也应该向内地企业学习不要抱着老师、教父的心理,否则就可能很容易被学生超越

  邓宇明:我觉得在内地,不管是港资房企还是内资房企未来都会从全能型的“香港知名企业模式”转向专业化细分运作的“美国模式”,特别是在今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度调控的情况下开发商正在遭遇困难,越来越无以为继中心城市每一轮开发的成本都在提高,而市场承受能力则越来越薄弱开发商在高地价和购买力不足的夹缝之中挣扎,依赖银行贷款更使企业在宏观调控下举步维艰这些情况可能会加速这一趋势的进程。但是这一进程又会分两个阶段:专业化细分的模式首先会从一线城市开始因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企業专业化程度比一线城市更低;对二三线开发商来说,是继续复制大都市开发中的“坐地生财”还是探寻新的模式,仍然是一个挑战和兩难选择

  但是,突破“香港知名企业模式”的怪圈势在必行事实上,一些内地开发商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阳光100集团采用了非控股直营连锁模式,用时钟概念选城市、严守楼面地价标准、专攻二三线城市的核心策略;万达集团建立了“联合协议、共同参与、平均租金、先租后建”为主要内容的“订单地产”操作体系;中国奥园地产集团一直在推行复合地产模式;华侨城全力推行的“旅游+地产”模式均在实践中被认为是摒弃了“香港知名企业模式”弊端的标本

  其实不难发现这些新颖模式中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高品质的“土地加工厂”。它们不做地主而从“全盘通吃”转为由金融企业、综合地产商、专业营造商、中间商(顾问公司)等分工负责各个环节。

  这些折射出的都是区别于“香港知名企业模式”的“美国模式”影像“美国模式”强调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横向价值链从资金籌措到开发、规划、设计、建设以及销售,各环节均由专业化公司完成美国房地产业资金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大众,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简而言之,“美国模式”的核心是土地自由供应专业分工明确,以金融运作为核心收益大众化。

  在该模式下开发商无需管理“拿地规划→营造→销售→物管”的全过程,大开发商靠品牌吃饭融资、拿地、提需求、管监控;专业开发商针对商铺、酒店、写字楼莋细分市场;融资有投资商,设计有事务所建筑公司、物业公司也都是通过市场分工来解决的。

  开发商在上游与融资渠道合作开發中与土地资源方、原料供应商、专业营造商合作,在下游与顾问公司、营销代理、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开发商充当资源整合者,只需要尋找合作伙伴钻研消费人群的购买力及细分市场。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知名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