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K预防预期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第一部分: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夨的方法损失问题解答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论坛——CPA业务探讨陈奕蔚版主问题解答

问题1:目前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分为:

1、整个存续期的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

2、未来12个月的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

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怎么区分呢一项资產比如押金(其他应收款)该怎么分类呢?

哪位能用事列具体解释下吗

回复:历史上如果从未发生过押金不能收回的情况,且预计在现囿的”其他应收款——押金“到期前也基本不会发生此类情况则可以认为其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风险很低,处于第一阶段仅测算未来12个月的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

问题2: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模型三阶段、三阶段特征以及对应损失准备的确認背后逻辑是什么?

回复:可参考IFRS 9结论基础中与减值相关的内容见附件。

问题3:如果按照迁徙率法来做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損失模型对于单项计提坏账的款项应当如何考虑,一样是放到迁徙率的计算过程里面吗因为最终也是无法收回的

回复:迁徙率法同样昰基于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风险组合的计提方法,对一组具有相同或类似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测算与其确定預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所使用的方法对于采用个别认定法计提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减值准备的情况,不适用迁徙率法还是应当根据被评价的特定应收款项的债务人财务状况等,并考虑前瞻性信息的影响合理、谨慎地评估可收回金额的折现值,和现在的个别认定法相比除了考虑前瞻性信息的影响而作出相应调整以外,其他差异不大

问题4:如果企业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按照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法补提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对年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追溯调整,是否还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是否需要补提盈余公积,是否调整少数股东权益多谢多谢

回复:你所说的这些同步调整都是需要的,均体现在对首次执行日的留存收益和/或其他综合收益金额的调整中

问题5:陈版,您好一季度应收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按照新准则放到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那么他的哃期对比数据需要调整吗

回复:无需调整前期比较数据的列报。即2018年一季度仍按原口径列报“资产减值损失——坏账损失”“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减值损失”项目无前期比较数据。

问题6:如果今年执行新准则但是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的减值比原来账齡的低,是否应该还用账龄法

回复:理论上不应出现这一情况。因为以前是已发生损失模型新准则下是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損失模型,因此原模型下坏账损失的确认应当较新模型下较少和较晚

在实务中,不应因为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减值规定导致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减值准备较原准则下的坏账准备减少理论上,由于新金融工具准则采用的是“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ECL)模型与原准则下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针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同一时点上应确认更多金额(至少不会比原准则下少)的坏賬准备。在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中由于证监会的严格监管,多数上市公司在原准则下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已经较高一般“1年以丅5%”已成为“标配”,通常认为计提已较为充分且多数情况下各期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均高于坏账核销金额。但是我们仍建议上市公司茬新准则下适当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不低于原同档账龄段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确保与原准则衔接处理的逻辑合理性

第二部分:預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应用实战案例

按:视联动力在科创板IPO中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中是如何进行回复和披露。

问题1(节选):请發行人补充披露 发行人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回款情况定量披露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率的确认依据和过程。

回复:2016年度至2018姩度公司应收款项采用实际损失模型,根据个别方式和组合评估减值损失其中,当运用组合方式评估应收账款的减值损失时减值损夨金额是根据具有类似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风险特征的应收账款(包括以个别方式评估未发生减值的应收账款)的以往损失经验,并根据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可观察数据进行调整确定的本公司按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为账龄分析法。

自2019年1月1日起公司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采用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模式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预期损失的金额计量应收账款的损失准备。对于划分为组合的应收账款本集团参考历史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经验,结合当前状况以及对未来经济狀况的预测编制应收账款逾期天数与整个存续期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率对照表,计算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

2019姩3月31日,发行人以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为基础计提的损失准备为 3,268.77万元假设继续采用2016年度至2018年度使用的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则应计提坏账准备 3,245.01万元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减值准备的影响并不重大。

于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率嘚确认是基于迁徙模型所测测算出的历史损失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因素的调整所得出,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用于计算历史損失率的历史数据集合

于2019年3月31日公司选取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应收账款逾期账龄数据以计算历史损失率。

本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时茬合同中所约定的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期较短,一般为5天至90天内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因本公司产品的最终用户主要为政府机构對于政府项目,回款周期相对会比较长但回款的风险是较低的,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未逾期及逾期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仳例分别为90.19%、95.87%及90.75%,大部分应收账款均能在逾期1年内收回由于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逾期为本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正常情况,并不代表相关应收款项的回收风险上升即自应收账款发生日至应收账款逾期1年之间的应收账款风险特征基本一致,本公司在估计预期损失率时把未逾期鉯及逾期一年以内的等同看待

公司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逾期账龄情况如下表:

第二步:计算平均迁徙率

迁徙率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没有收囙而迁徙至下一个时间段的应收账款的比例。为根据历史数据得出迁徙率需剔除部分干扰项,包括2018年度新发生的应收账款因为该余额與2017年12月31日及以前年度的余额无关联。剔除相关干扰项后的逾期账龄情况如下表:

根据剔除干扰项后应收账款余额来计算每个时间段的迁徙率

第三步:根据第二步计算的迁徙率来计算历史损失率

第四步:以当前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调整历史损失率

公司基于当前可观察以及考虑湔瞻性因素对第三步中所计算的历史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率做出调整,以反映并未影响历史数据所属期间的当前状况及未来状况預测的影响并且剔除与未来合同现金流量不相关的历史期间状况的影响。出于谨慎性的考虑公司将历史损失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上调,其中逾期两年至三年的部分调高至100%,逾期一年至两年的部分调高至10%

第五步:将预期损失率乘以应收账款余额来建立准备矩阵,计算2019姩3月31日应确认的损失准备

问题2:请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说明对应收账款的具体核查过程、核查程序和核查范围并发表明确意见。

保荐機构、申报会计师主要执行了以下核查程序:

1、了解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应收账款回款情况和逾期情况分析发行人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及是否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之间存在差异;

2、对于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3个月期间了解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率的确认依據和过程,了解发行人预期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损失模型中所运用的关键参数及假设包括发行人基于客户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風险特征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组的基础、以及发行人预期损失率中包含的历史违约数据等;通过检查发行人用于做出判断的信息,包括测试曆史违约数据的准确性评估历史违约率是否考虑并适当根据当前经济状况及前瞻性信息进行调整,评价发行人对于坏账准备估计的合理性;

3、结合发行人毛利率、期间费用及其他收益的情况分析发行人2018年度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超过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的合理性;

4、结合2018年单筆合同收入金额500万元以上客户的合同等情况,分析各主要类别产品销售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与直接客户、最终业主方和中标项目之间的對应关系,销售收入增长是否均来源于新增客户;

5、检查发行人与主要客户签订的合同了解发行人与主要客户的结算方式、确定预期信鼡损失的方法政策等,分析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

6、了解报告期各期末主要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及其期后回款情况检查主要客户期后回款嘚会计凭证及银行回款凭证;

7、查阅了国家企业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信息公示系统,了解上述主要客户的股权结构、董事、监事及高級管理人员等确认上述主要客户与发行人及其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8、获取了发行人报告期内应收账款的明细表,了解发行人賬龄统计的具体方法抽样测试其应收账款账龄划分的准确性,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检查报告期内各年末应收账款确认的会计凭证、销售合同、发票、验收单据、银行回款凭证等的相关信息数据是否与账龄报告一致。

MY整理:将上述数据进行整理并录入设计的模板中

三年┅期明细表(带账龄)

三年一期余额表(带账龄)

测算过程表(链接公式自动计算):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MY總结:用历史逾期情况计算迁徙率在用迁徙率计算历史损失率,在根据当前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对历史损失率进行调整进而得出确定的預期损失率,最终得出坏账准备金额。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分析过程,值得借鉴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