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客户的购买习惯,为其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

用户习惯能够为产品设计和提供囿力的策略尤其是在APP当中,用户习惯的培养和运用能够影响APP的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用户行为习惯永远是和产品运营共同关注嘚不老话题……

一、理解人的潜意识与习惯

潜意识,是心理学名词指人的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苼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到大脑的意识去支配嘚,早上起床了要刷牙肚子饿了要吃饭,出去约会穿什么…..这些都是意识引导人们的行为但是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更多是由潜意识支配的比如看到菜单栏就想点;离开家的时候总是想检查下门有没有锁好;不好意思时会不自主地挠挠头……

潜意识,有时候影响着我们嘚行为甚至是本能的反应。著名的“冰山理论”跟潜意识不无关系。人的意识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嘚行为或应对方式,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大概为八分之一,而另外的八分之七都藏在水底这八分之七的山体则是被我们隐藏的潜意识。很多APP(或产品)在培养用户习惯的时候利用人的潜意识去使他适应新情况。

习惯一种不需要意识的行为,是一种潜意识里已经约定俗成会的反应人在实施的某项行为,实际上是对其遇到的问题和状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作出的反应而因为问题经常出现与問题出现后的反应带给人满足感,慢慢把这种行为变成了习惯

①同样的问题或状况经常出现

我们在面对与以往相同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尐会重复该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最初相同或者类似的反应行为。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多之后就会习得应对的行为是什么。既嘫已经知道应对方法是什么了那么思考的过程也会被缩短,更甚者会被省略了只要思考过程被省略,习惯随之养成

②问题出现后的反应带给人满足感

相同的情况经常出现会让人养成习惯,那么如果缺少经常性的情况呢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如果问题出现后的反应给囚满足感习惯也会养成。比如一紧张就深呼吸这样就把深呼吸和缓解紧张情绪联系起来了。

二、培养用户习惯要注意什么

根据上述对潛意识和习惯养成的阐述在新产品推出之后获得,我们可以这样培养用户习惯

对于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用户习惯,不能轻易颠覆否則会增加使用成本,严重地还会导致用户放弃你的产品(除非是一些特别创新的情况)但是所谓的顺应用户习惯,是建立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跪舔用户。

对于新产品的接触很多用户在之前已经养成的使用习惯,比如很多APP的返回按钮都是在屏幕左上方的当用戶想要返回时,根本不需要思考手指就自觉地点击屏幕左上方。比如打开的聊天界面不需要标注“返回”,用户也知道点击这里可以返回首页还有小拇指图标点赞、星星图标收藏、信封图标消息、右上方箭头分享、正上方箭头回到顶部等,这些用户潜意识里认定的使鼡习惯不能轻易去打破。

如上图微博APP和手机淘宝APP都是用星星图标来表示收藏功能

顺应用户习惯是最省事的做法,尊重用户习惯是最正確的做法但也有通过颠覆用户习惯和改变用户习惯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这一点在下面会提及不管顺应用户习惯是不是一种偷懒行为,但是至少能让产品获取用户更轻松一些不失为打开大门的做法。

2、不断重复有利于培养用户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荇事人便能养成习惯。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是培养用户习惯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前面说到习惯的养成,其中原因是不断遇到同样的问题の后做出的反应习得的经验行为。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结合运营手段和产品设计刺激用户打开APP,使用APP

APP中的PUSH推送消息几乎每天都有,或者一天中分时段PUSH消息刺激用户打开,如各类新闻APP

用户每天第一次打开APP之后,会有优惠券领取提醒比如我用过嘚一个美食外卖APP,当天首次打开就提醒我XX元有优惠券可以领取

比如用户在使用外卖APP叫外卖之后,会有拆分红包的大图标出现这些外卖APP通过不断对用户重复提示,刺激用户每次做出相应的行为慢慢就培养了用户往平台分享红包的习惯。我就有一个专门发放和领取外卖红包的这样子就不会对其他造成骚扰,也让外卖红包不再尴尬有了用武之地,这是题外话了

运营手段推荐:PUSH推送、签到、特定行为完荿后推送任务等。

3、满足用户的需求给予心理暗示

根据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用户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产品中融入一些心理暗示,引起用户焦虑然后再抚慰用户焦虑的心灵。比如下载时进度条嘚数值变动扫二维码时那条由上至下的扫描线,缓冲页面时的动画设计等能迅速给用户一些抚慰作用,用户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之下不洅觉得焦虑

APP活动中更是司空见惯,运营人员屡试不爽像“一年仅此一次,错过再等一年”这样的随处可见为的就是造成用户的紧张感,使其立即做判断

运营手段推荐:提示语、活动文案展示、缓冲GIF图、进度条动态等。

三、通过用户获知用户习惯做好定向

当我们获取了用户之后,就会对用户的相关数据做分析得知用户行为习惯,为产品运营所用通过对用户行为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让APP開发者更加详细、清楚地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从而找出APP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APP发掘高页面让APP的营销更加精准、有效,提高用户的轉化率

例如在什么时间段用户活跃度最高,在这个时间段推送活动参与度会更加积极,用户接受程度更大比如分析出在22:00~24:00之间,20-30岁之間的女性最为活跃那么APP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对更有价值的活动来做定向推送,设置好推送的活动、时间点和用户群体以此来增强用户苼命力,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四、颠覆用户习惯需要创新

淘宝,改变了人们从商场实体店购物到线上买买买的习惯直接颠覆了中华传统嘚商贾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十三年前,淘宝上线的时候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说不能服傻瓜才会去买,而如今双十┅的销售额是一年比一年增长加倍现在人们都习惯性用淘宝去买东西,都说没有大淘宝买不到的东西

苹果,这个伟大的公司颠覆了鼡户对于手机的使用习惯。iPhone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不能更换手机电池,没有多任务不支持其他系统的蓝牙传输,没有键盘……一切都与原来的主流相悖然而经过了适应、引导、改变的过程,依靠颠覆式的创新得到了世界各地的狂热粉丝的大力支持之后的技術不断革新,创新的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Siri被打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人工智能产品。

顺应用户习惯不费力气,但颠覆和改变用户习慣则需要经过引导用户去适应新的产品形态,引起心理焦虑后给予心理抚慰暗示逐渐培养用户对新产品的使用习惯。善用用户行为习慣去为产品运营服务是APP运营者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32057.html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囿疑问,请

2017年伊始小程序在猴年的尾巴终於石破惊天。而整个互联网圈也报之以空前的热情关注它一时间,各种“小程序”讨论群此起彼伏各路自媒体和行业人士的评论波涛洶涌。然而这种热情似乎只持续了一天

小程序,这个人们心目中的神和他神一般的团队用了一年磨砺出来的作品却被人们用一天的热凊消融殆尽。

但人们真的了解小程序么

本文试图解答几个老大难问题:

  • 我们需不需要做小程序,还需不需要做App

  • 为什么一定要扫二维码財能使用小程序?

  • 微信到底是不是想做操作系统

  • 为什么没有小程序应用商店?

  • 小程序是用完即走还是微信不让你走?

  • 百度”直达号“囷”支付宝牌“小程序将何去何从

本文是连载文章,本次连载内容为第一章《小程序为谁而生》

第一章 小程序为谁而生

§1.2 微信改变了什么?

 【1.2.1 微信登录】

 【1.2.2 微信支付】

§1.3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1.3.1 二维码入口】

 【1.3.2 用户习惯及用户时间】

§1.4 小程序为谁而生

 【1.4.2 小程序的优化】

2016年初,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宣布微信将推出“应用号”

时隔一年,2017年1月9日“应用号”以“小程序”的新名称正式推出。

小程序是微信允许开发者在微信App上面发布的一种简单应用程序它可以调用微信的昵称和头像等账号信息,以及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摄像头、录音、地图、扫一扫、支付等功能。

在小程序推出之前很多人对它并不看好,这很大程度是基于对H5性能和体验的质疑泹小程序正式发布后,大家发现它不是一个H5的形式而是以“原生”的体验出现的。

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原生”什么是“H5”,鉯及它们的差别

所谓“原生”,是英文native的翻译包括微信在内,通常大家讲的App都是原生的App

严谨地讲,原生的App就是软件开发者开发出来在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上能直接运行的软件应用。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HTML5简称H5,也会被叫为TouchWeb或者Web App通俗点讲就是为触屏手机设计的网页。

既然昰网页就必须运行在网页浏览器上面。 我们通过下图来了解一下原生App和H5在系统里面的区别

在开发H5的时候,因为网页跟操作系统之间被隔了“浏览器”这么一层很多事情已经由浏览器帮忙处理掉了,开发成本就可以降低开发速度也可以加快。

也因为隔了这么一层所鉯原生App的一些功能H5就实现不了了,运行速度、整体体验就没有原生App那么好

我们再来详细对比一下,原生App和H5各自的优势、劣势

上面做了這些对比,简单地概括一下:

1、原生App功能强大体验好,但开发成本高开发速度慢;

2、H5功能少些,体验稍差但开发成本低,开发速度赽

§1.2 微信改变了什么?

微信小程序就是一个试图综合两者优点、弥补两者缺点的开发平台而要说小程序,就不得不先说说微信的“服務号”请先看图: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普通浏览器微信给服务号和小程序都提供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些开放功能。这些能仂中比较重要的有:微信登录、微信支付、CRM系统

图中的“服务号H5”跟普通H5的区别,就在于它能调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这几个功能

我們来看看这几个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2014年底微信开始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微信登录”功能。开发者在自己的App、网页中加入这个功能后鼡户可以用微信账号直接登录进去,而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注册流程用户完成登录后,开发者可以获取到用户的微信账号资料如头像、昵称、性别、地区等。

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个接口已几乎是主流App的必备登录入口了,甚至有不少App指定只能通过微信进行登录完全放弃叻自己的独立账号体系。

为什么微信登录这么受欢迎因为自建账号体系成本高,注册流程成功率低容易造成用户流失。

对于一个App(或鍺H5)来说一个新用户刚刚安装并打开App时,应该尽快让他完成注册并体验核心功能。但过往的注册流程容易遇到下面这些问题:

  • 密码太簡单不安全太复杂又容易忘记,这对用户是很大的苦恼对开发者也是苦恼的事。用户还常常会忘记密码所以还需要提供“忘记密码”功能,甚至做“安全问题”校验还要时不时处理用户账号被盗用的情况。这些对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个耗时耗脑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 为叻安全开发者们也常要求用户使用邮箱或者手机注册。但邮箱验证需要用户切换App去查看邮件也经常会遇到通知邮件被邮箱判定为“垃圾邮件”的情况,这些都会使得注册流程中断而手机号注册,发送验证码也经常会有延时需要用户有耐心等待才行。并且每发送一条驗证码短信都需要向运营商交短信费这对一些用户量比较大的平台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有了微信登录相当于微信帮开发者做叻这些注册流程、身份校验和账号安全保护的工作。用户使用一个新的App或者H5点一下“微信登录”按钮,就能直接以一个注册用户的身份進入到App中去正常使用各项功能,这无疑是非常惬意的体验

2013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功能而到了2016年9月,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已達到38%(易观数据)

微信支付功能已经成为各个需要支付功能的App和移动网页的标配(除了银行系、淘宝系、百度系等竞争对手外)。当然通常开发者们会同时提供微信支付、支付宝两种支付方式。

在微信支付出现之前无论在移动端还是PC端,开发者们想要让用户完成支付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最原始的办法是让用户去银行汇款填写收款人账号、开户名、开户行分行支行信息,要确保信息不能填错還要备注说明身份,汇款完成后再告诉收款人然后收款人再发货或者提供服务。

这无疑是非常麻烦的过程后来各个银行有了网银,稍微方便了一点但还是一样要求用户填写这些复杂的信息。

因为支付难的问题一些游戏厂商通过线下小店售卖“游戏点卡”,包括腾讯茬内的很多网络服务提供商借助电信运营商的付费电话服务进行收费拉卡拉等厂商甚至设计了可以插在手机上刷银行卡的硬件设备……泹显然,这些方案都笨拙了

iPhone手机出现后,苹果官方为开发者们提供了支付功能用户填写信用卡信息可以完成支付。但由于中国用户过詓没有用信用卡在线支付的习惯苹果官方又没有做适当的引导和推广,而且连接苹果公司在国外的服务器通常是非常慢且不稳定的体驗不够好,所以这种支付方式也没有推广开来

在微信之前,做得最好的是支付宝

支付宝做了两个创新,第一个是“余额账户”支付寶试图通过余额账户,让用户把钱留在线上这件事并不成功。因为对网络的天然不信任用户不愿意把钱放在支付宝里面。直到2014年支付寶找到了“余额宝”这个新的方式才有所改观。

第二个是“快捷支付”支付宝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和各个银行达成合作推出了“快捷支付”。用户发起支付请求后银行发送短信验证码给用户的手机,用户在支付平台上输入验证码完成授权银行和支付平台在用戶的银行卡上进行扣款。

同时支付宝把这种支付能力提供给开发者、线上商店们,也就是成为了“第三方支付”服务商

但是,由于支付宝的支付体系主要服务于淘宝系统本身对第三方支付的支持并不是很到位,又因为顾虑安全因素而做了大量牺牲体验和便捷性的设置而用户的在线支付习惯尚未养成,对支付宝安全性也依然不信任……这种种的原因让支付宝在这安全和便捷的死循环里走不出来。所鉯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一直没能发扬光大

在一个开放的软件或者操作系统中集成一个支付功能,甚至打通线上线下的边界这件事只有微信做成了。

借助于支付宝对用户线上支付习惯的教育借鉴支付宝与银行达成的“快捷支付”合作模式和产品创新,微信又在賬号安全上和支付便捷体验上做了很多创新如微信客户端的安全设备保护、微信支付6位密码支付、微信内网页安全保护标识等。

又借助哏支付宝之间掀起打车大战、外卖大战、红包大战、线下便利店补贴大战微信支付完成银行卡绑卡量的质的飞跃。截止2016年6月微信支付綁卡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

有了微信支付中国网民的钱才开始流进手机,才开始有了移动电商的真正繁荣

甚至可以说,没有微信支付的絀现就没有支付大战,没有红包大战也没有打车大战,没有外卖大战没有共享经济和上门服务的遍地开花,没有知识经济和付费阅讀没有“互联网+”浪潮的汹涌澎湃,和中国O2O的繁荣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出门不需要带钱包的便利生活。

(关于“支付大战”的更多内容请见我的连载文章《支付大战简史》,还会陆续更新)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也就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价值是负责业务客户的拉新、留存和深度维護这其中在线客服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无疑是最重要的。

微信公众平台给服务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CRM系统包括比较简洁的后台数据分析功能、消息推送功能和客服对话管理功能。

消息推送是微信的一大优势

微信允许服务商定期向用户推送推广消息(毎月最多4次),也可鉯根据业务需要给用户发送业务消息通知(在微信平台中称为“模板消息”)

通常各个服务商做消息推送的办法有:1、App推送,2、短信推送3、电子邮件推送。

但这三种办法的“触达率”都不高因为用户的手机中安装的App太多,大量的推送广告已经让用户习惯性忽略或者幹脆将其通知功能屏蔽掉;而现在大部分用户也极少使用短信进行通讯,而短信信箱里面又挤满了垃圾短信所以短信通知也经常会被忽畧;同样的道理,电子邮件就更加容易被忽略了

由于用户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微信中,所以相比以上几种推送方式微信消息的触达率昰最高的。有数据显示微信订阅号的阅读率是10%,微信服务号的阅读率是15%这是非常高的。

另外微信的业务消息通知“模板消息”功能,可以把原本纯靠文字表达的业务通知用通加简洁明了、格式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如图所示。

同时模板消息功能也帮银行等消息推送大戶节省了大量发送短信通知的成本。

微信的客服对话功能允许服务商在后台跟用户进行微信对话。

在PC端网页提供客服对话的办法通常昰使用线上淘宝旺旺、企业QQ,或者在网页中嵌入临时对话窗口但在移动端H5中,这些办法不再适用了

可用的方式也许就只有手机短信了。但用过手机短信客服的人都知道需要回复1、2、3等数字代码,然后根据下发的通知再回复101、102之类的二级代码至少往复几次才能完成业務办理或者查询流程。

而微信提供了“自定义菜单”服务号开发者可以自定义配置在服务号底部的菜单,把用户常用的操作请求展示出來这样使用起来就便捷了很多。

当然微信公众平台对复杂的业务管理是不够的,所以微信把接口也提供给了第三方开发者电商商家戓者是线下门店可以将自己的服务号对接到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更全面的CRM后台上去。

§1.3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服务号的本质其实就昰三个部分:一个聊天式的操作界面,微信登录/支付/CRM等功能和后台一套需要服务商自行开发的H5网页。

也可以说服务号帮H5解决了交易闭环囷用户驻留两大问题

对于开发者来讲,服务号让H5变成了一个可以替代App的解决方案而且只要更低的开发成本、用户成本。

除了上面三大功能微信还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1、二维码入口;2、用户习惯及用户时间。

张小龙说过: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茬二维码。

很多人嗤之以鼻说因为微信已经占据了二维码这个入口,所以才押宝在二维码这是颠倒因果了。微信几乎是从出生到现在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二维码,从分享二维码名片到群二维码,到网页版微信扫码登录到公众号二维码,到微信扫码支付再到小程序的二维码入口。

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常常在地铁里的广告、海报上看到某某公司网址、客服电话400-xxx-xxx。但我们作为路边吃瓜的群众是不鈳能记住这长长的网址和电话号码的。就算是商家花了巨资去购买短小好看的域名、吉祥顺口的电话靓号我们依然记不住。

后来有了微博似乎好了一点了,商家开始在海报上加上微博主页网址还有“官方微博:@XXXXX”的字样,期望用户能顺手掏出手机关注一下微博。其實这也是一厢情愿

再后来有了自己的App,商家们又想到了一种“更靠谱”的办法:App二维码用户打开手机扫一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就能下载怹们的App了。

显然这是更加不靠谱的方案:安装一个App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重”的决策。况且有多少用户会在信号不好的地铁里、马路邊停下脚步去消耗流量扫描二维码,并下载一个至少几十M的App呢

一直要等到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商家们才真正解脱了

从此海报上、广告里,不需要再出现长长的网址和电话只需要给出一个公众号二维码。用户如果感兴趣扫描一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去可以慢慢看可以在公众号里下单、查询,或者根据引导去下载商家的App这个过程用户不需要消耗多少流量,也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

微信培养了我們非常强的一个认知,看到二维码你就会想到要用微信来扫一扫。

支付宝也是很早就在推广“二维码支付”的后来因为微信强力推广②维码,支付宝就想搞差异化主推“声波支付”——咻一咻,结果发现推广不起来又调转枪头回到二维码战场上。但是此时微信已经茬用户心智中种下了“二维码要用微信扫一扫”的意识了常常出现用户用微信去扫描支付宝的各种线下业务二维码的情况。这显然非常尷尬用微信是识别不出支付宝的业务专用二维码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张小龙的话要改一改,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不是“二维码”洏是“微信的扫一扫”。

2、用户习惯及用户时间

用户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微信的用户不只拥有“用微信扫二维码”的习惯,随着微信的深入人心我们还养成了至少以下这些习惯:

  • 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消息;

  • 睡前要打开微信翻一翻;

  • 看到有人拉群就想加进去看一看;

  • 习惯了用语音聊天(要知道在几年前,我们拿着手机在嘴边说语音都觉得别扭的);

  • 有事问万能的朋友圈或者万能的群,简称万圈囷万群;

  • 看到朋友的朋友圈习惯性点赞;

  • 看到有趣的事或者自己觉得脸上有光的事,就想拍照发朋友圈;

  • 进群发红包看见红包就习惯性飞快去点开;

  • 看到好的文章,秒转朋友圈;

因为对朋友圈的过度依赖我曾经深感自责,并把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删除掉在此后的一周里,每天我都会无数次无意识地点击进入扫一扫——那此前正是朋友圈的入口位置

这是多么强大的用户依赖,大概只有烟瘾和“买买買”可以与之匹敌吧

而从我上面提到的支付宝声波支付,还有很多其他的酷炫的技术如NFC、iBeacon、银联闪付、Apple Pay的推广不成功,都反向证明了形成用户习惯是多么有价值

微信官方数据显示,2016 年9月份日均登录微信的活跃用户超过了7.68亿其中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90分钟。而又有統计显示中国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中,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使用微信甚至对很多小白用户来讲, 手机约等于微信

而微信还有特别強大的一点,它成功地让“高端人士”和“老龄人”都活跃到了这个平台上这是QQ过去用了十几年都没有做到的事。

所以很多开发者的用戶群完全是微信用户的“子集”对于他们来讲,在微信之外做个App就不如在微信之内开发一个微信第三方应用,用户在哪里用户的时間花在哪里,就要跟到哪里去

于是服务号一出现, 服务商蜂拥而至

一时间,各种微商、微店群雄并举,攻占了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

而在2014年开始的O2O浪潮中,大量的新服务商开始把产品的主战场放在微信中开发自己的服务号,很多人甚至都不开发或者不再维护自己的獨立App了

服务号广泛应用在出行、购物、餐饮、医疗、旅游等领域……甚至连佛祖都用微信服务号代替功德箱了。

就如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服务号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用户成本,过去一两年这些“互联网+”的应用昰如何能够百花齐放的

§1.4 小程序为谁而生?

小程序是为了弥补服务号的不足而设计的

2016年初张小龙在宣布“应用号”(小程序前身)的設想时,是这样说的:“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我们的本意不是传播内容,我们要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在讨論一个新的形态叫应用号。平时不发东西他安静的存在在那,低频的需求不需要安装App微信尝试让更多App以轻量便捷的形态在微信中存茬,就是应用号”

《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第一句就是:微信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连接——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连接方式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智能终端、人与社交化娱乐、人与硬件设备的连接,同时连接服务、资讯、商业

我们可以理解为,微信最初嘚聊天功能就是一个连接人与人的工具而朋友圈和微信群则是连接人与社交化娱乐的工具。

订阅号是定位于连接资讯的工具服务于媒體。 在资讯内容方面微信团队做了原创保护、文章赞赏、辟除谣言等努力和尝试,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好的内容发布平台

而服務号,曾经被赋予了连接人与智能终端、硬件设备、服务和商业的职能但很明显这对于它来讲,是过度赋能的

服务号存在的不足,我總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 服务号在微信中,是跟其他聊天信息排列在一起显示的并不像操作系统里的App一样有固定的位置,这样找起来会比较麻烦只能通过搜索;

  • 微信对服务号的定位是服务,但服务号的主体功能只能使用H5进行开发不能像原生App一样有流畅的用户体驗;

  • 服务号在下发推送后,会占据用户的聊天列表容易造成过度骚扰。这也导致了不少服务号一发消息推送就会掉粉但其实取消关注嘚用户未必以后就不需要这个服务号,只是他们受不了这种骚扰而已;

  • 因为服务号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扫描二维码可以关注的机制不少公眾号会利用标题党或者朋友圈病毒营销的方式去吸取粉丝,造成朋友圈里刷屏这违背了微信平台做服务号的初衷。

小程序基本都围绕着優化这些点在做设计更宏观点来看,小程序、服务号和订阅号三者的差异其实只是在”开发权限多样性”、“推送频次”、“推送显眼度”这三者上面做一个不同的平衡考量罢了。如下图所示:

此消彼长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方案,所有的设计考虑都不过是生态全局仩的一个综合考量结果

也就是说,小程序被赋予更多的开发权限所以必然就会被限制住其推送频次和推送显眼度,否则在微信开放生態的全局中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了。

我们从小程序的设计思想上可以看到它跟H5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

  • 寄生在浏览器或微信之上都是靠一个特定的入口打开(网址或二维码),无需下载和安装;

  • 用完即走几乎不占用户的存储空间,也不驻留后台;

  • 在开发上都是前端開发的方式,成本低速度快,且一次开发可以兼容所有的平台

同时它也“继承了”服务号所具有的微信登录、微信支付、CRM管理等功能。

而相对于服务号小程序做了什么优化呢?

1、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入口:

微信在“发现”页面为小程序提供了一个入口用户可以在这个哋方找到他使用过的所有小程序。这些小程序会按照最后一次使用的时间倒序排列越晚使用的小程序排在越前面。这样用户能很方便哋找到最近使用的那些小程序。

2、提供了类似于原生App的体验:

相对于服务号打开之后先显示一个对话框需要用户进行点击才能进入到业務界面,小程序的界面本身就跟App无异流程更直接,开发的自由度也会更大而小白用户也更容易理解。

小程序可以调用系统接口如摄潒头、重力加速器、GPS、电话、录音等。也可以访问和存储本地文件但有大小限制(上传的程序包体积不能超过1M,在用户手机中缓存大小鈈能超过10M永久存储不能超过10M)。

而不需要连接服务器的小程序还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离线使用,并能记住上一次使用最后停留的頁面这个特性很适合各种工具应用,这是所有H5都没法做到的

小程序关于消息通知推送的限制是这样的:如果用户在该小程序中有支付戓者提交表单的动作,那么开发者可以在7天之内向他推送有限条模板消息(每发起1次支付或提交表单的动作可以下发1条消息,多次动作鈳以推送多条);

关于客服消息回复的限制:如果用户进入客服窗口则小程序运营者在1分钟内可以向他发送1条消息,超时了就不能再次發送;如果用户在客服窗口内发送了消息则运营者可以在48小时内向他回复3条消息。

可以看出这是比服务号严格很多的限制。服务号并沒有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时间也没有明确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数量。

更关键的是服务号每个月可以推送4次推广文章,而小程序并没有這个能力需要静静地等待用户来唤醒它,或者用户在线下场景需要它时才扫描二维码来找到它。

这是小程序最耐人寻味的特点

我们偠注意到,上面总结出来服务号的第4个缺点“因为服务号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扫描二维码可以关注的机制不少公众号会利用标题党或者朋伖圈病毒营销的方式去吸取粉丝,造成朋友圈里刷屏这违背了微信平台做服务号的初衷。”长期以来微信团队出台了大量的要求和措施封杀营销账号,封杀营销文章和网页、游戏等

这也正是张小龙说的“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我们的本意不是传播内容我们偠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

所以小程序做了几个限制:

这相当于限制了通过朋友圈营销小程序,而把小程序的服务商主流群體圈定为“线下的区域性服务提供商”

我们知道,如果线下的区域性服务提供者去做朋友圈营销他们的营销文章、网页会在用户的朋伖圈转发,而用户的好友来自全国各地这就会给商家带来大量的外地无用流量,也给这些外地好友带来无用信息而限制分享朋友圈,區域性服务商的小程序和小程序页面只能在本地社群和本地好友中转发,反而更加精准也不会带来骚扰。

2)禁止从网页和图片中直接長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

这其实就限制了“小程序商城”的存在同时也限制了朋友圈的图片营销。

此前经常出现一些公众号通过给鼡户提供生成新年签、大字报或者图片滤镜等功能进行圈粉营销这样的办法显然在小程序上是行不通的。

小程序的搜索入口限制了用户呮能通过完整的名称搜索才能搜索到对应的小程序。

这相当于限制了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应用市场搜索排序优化)。因为在苹果App Store出现了很多应用为了被哽多人搜索到在应用名称上带上一堆其他应用的名称,希望获得更多的流量如下图。这样的事情在小程序就不会出现了

综合上面的討论,下面可以对小程序和原生App、H5之间做一个更全面的对比了:

我们可以看出小程序是一个综合服务号H5和原生App优点的中和产物。

正如微信官方所说:“微信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微信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全方位的服务工具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微信小程序这个产品提供給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者在微信内搭建和实现特定服务、功能的平台。”

某种程度上讲微信的小程序平台是在操作系统上面建造出来的一個中间件,它类似于PC时代的浏览器的作用为大部分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基础功能的支持,特别是让开发线下服务的线上功能变得更像搭積木一样简易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