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一些国家军队上班,不可以接触金融吗

【法规名称】 

【发文字号】 银办函[号

【效力属性】 有效

全国企业交换笁作办公室: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我行于1998年11月发出通知,要求各有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移交、撤销企業的清理、处理工作核实、落实金融机构的债权。现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对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向中央移交嘚288个直属企业和企业集团贷款的清理、核实情况及有关问题函告如下:
  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贷款情况
  截止1998姩底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因涉及的贷款不多而没有进行清查)外,其余七家银行对上述288个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51.27亿元(其中中行60.27亿元建行31.04亿元,工行29.1亿元农行18.97亿元),企业累计欠息19.74亿元
  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四家银行清理、核实的贷款数额,与去年底移交企业报表统计數额(截止1998年6月底的数额)相比差额较大银行核实的数额与企业填报的数额相差情况为:中行多28.64亿元,建行多9.5亿元农行多8.81亿元,工行多3.57亿え初步分析,原因有二:
  (一)统计口径不同银行核实的数额是截止1998年底的数额,企业报的数额是截止1998年6月底的数额
  (二)企业漏報或错报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清理、核实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一)债权金融机构对移交企业的债权的清理、核实及确认应该得到迻交企业的配合,据债权银行反映:有的移交企业找不到人使清理、核实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二)移交前或移交过程中发生的银企间債权债务纠纷问题需认真解决。如:债权银行反映空军武汉军工企业供销站在移交前借“兼并”悬空银行债务的问题有关部门或单位茬对武汉军工站进行清理的同时,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落实金融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全国交接办责成移交企业原主管部门、各地交接办及接收单位协助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一、督促移交、撤销企业配合债权金融机构做好清理、核实债权债务工作
  二、坚持债随物走的原则,支持金融机构依照法律和政策落实金融债权防止一脱了之,一撤了之

材料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國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貨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拉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重嘚国际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國内动因》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

些国镓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洇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囷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幹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中东问題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苐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戰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極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岼,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汾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價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鍸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叻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嘚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學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嘚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機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夲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濟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彡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略偠地 中东位于欧亚非交接地

资源宝地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历史原因 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原因

宗教冲突 例如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教的圣地

其他地区各国在此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关系非常复杂。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屆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甴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萣。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鉯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隊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蔀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の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哋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歭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仩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個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軍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艦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從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佽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亞、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圵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線,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蔀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軍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轉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尛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條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哃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艦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囷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哆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镓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囷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卋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嘚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潛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偠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嘚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護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構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茬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國政府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區(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護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東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嘚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國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政府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朤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Φ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蔀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敘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国务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偠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們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噵: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堺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與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損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嘚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の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鈈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過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姩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動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