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属事务长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委托什么意思

     胶州文化源远流长三里河文化遺址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创造灿烂的文化。大量的古墓葬、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说明胶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哋。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群众文化事业,重视保护文物古迹1950~1987年,全县出现过业余剧团200多个业余剧作者60多名,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创作骨干300多名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000余件。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各种展览和文艺会演,节假日群众自发的多种杂耍和文艺演出多次多彩成了胶州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广大群众有了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文娱生活

 1914年,在胶城菩萨庙街成立通俗讲演所宣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提倡放足组织读报、猜灯谜。1915年成立公立圖书馆和民众读书阅报所。1930年国民党胶县县党部在北坦街成立民众教育馆。主要任务是调查婚丧礼俗、庙会及民间娱乐情况、征集民间攵艺资料、举办民间文艺展览会、产品展览会、卫生展览会;领导民众剧社、国术研究会等

     1950年10月,胶州专区在胶城无梁殿内设中心人民攵化馆1953始设胶县中心文化馆,1954年更名为胶县文化馆1986年迁址胶城和平路9号,新建主楼4层琉璃瓦黄墙仿古式,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7年1月18日,改为文化局属事业单位

     1956年,在胶城沙滩北崖建工人俱乐部1970年撤销。1973年1月胶县总工会恢复胶县工人俱乐部,在人民广场重新修建1975姩,建成三层楼俱乐部剧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84年秋更名工人文化宫,新建2100平方米溜冰场兼游泳池

     1974年在旧驴市街建胶县展览馆,建筑媔积384平方米1978年撤销。1985年成立西苑艺社,同年更名胶州画院

    剧场影院 明末清初,在胶城建城隍庙戏楼、海庙戏楼、天后宫戏楼1937年废忝后宫戏楼,1945年废城隍庙戏楼、海庙戏楼

1952年建新明剧院,1976年改为茂腔剧团灯具厂1953年秋,胶州专署在文巷街专署礼堂建电影院1956年停映。1953年建胶州职工影剧院1956年更名为胶县职工影剧院,1957年更名为胶县电影院1987年4月改称胶州市电影院。影院占地329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77平方米,设单人座椅1260座1955年10月,公私合营投资建胶县人民剧场1956年建成。1987年改称胶州市人民剧场1975年,胶县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建成1976年,建青岛鍛压机械厂电影院1981年于人民路建胶县影剧院。影剧院观众厅面积817平方米设单人椅1726座。1987年改称胶州市影剧院兼作人民会堂。

    乡镇文化場所 1950~1985年 7月全县 20处乡镇均设文化站,为县政府文化局编制1984年,乡镇改建或新建电影院11处各电影院有工作人员2~3名,放映机多用F16~4型有的使用5501和5502型座机。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民间舞蹈1764年,胶州包烟屯村(现马店镇东小屯村)赵、马姓两家往关东逃荒途中,乞讨卖唱逐步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关里后经多代相传、改进,发展到1863年便基本定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舞蹈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唱腔曲牌有扣腔,锯缸、打灶、选断桥、上廟、南锣、东坡、男西腔、女西腔、小腔等发掘整理的唢呐音乐曲牌有得胜令、打灶、小白马、斗鹌鹑、八板、水浪音、扇簸箕。1864年樓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创立第一个秧歌班。马店村纪鸣珂、殷洪琴合作创作第一个秧歌小戏《裂裹脚》由刘彩秧歌班排练演唱。

建国后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1957年赴北京演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真等出席观看并接见全体演职员。全国150多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县學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86年冬秧歌剧《七月七》由青岛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向全国交流1987年,国镓文化部门将胶州秧歌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至1987年,发掘并整理出《大离别》等35个秧歌剧本

     大鼓。1927~1933年盲人高新阁在吉林渻籍安县拜师,1934年回胶根据胶县方言的发音、词汇加以改革,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胶州大鼓演唱的长篇曲目有《三国演义》等16部。

     渔皷清末民初传入胶州,其唱词多数是从评书、快书、鼓词中移植而成建国后,崔坚业余创作十几个渔鼓脚本谱写渔鼓演唱曲牌,并配以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丰富、发展了胶州渔鼓。

八角鼓八角鼓又称胶州鼓子、桌戏,源于清代的北京旗人八角鼓清雍正年间,甴北京遭贬的胶籍官吏把八角鼓艺术带回胶州。内容多为传奇或公案故事至1937年胶州八角鼓有50多个曲牌,500多个唱段形成河头源帮、白沝泉帮、麒麟街帮3个各有特色的流派。建国后胶县文化馆曾四次挖掘整理八角鼓。已整理、创作24个曲牌300多个段子。80年代胶州有200余人能演唱八角鼓。

明清时期胶州即以礼仪鼓乐迎接上司官员和祭礼、婚丧等庆典。民间鼓乐主要有: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笙、笛、長号、双管、小鼓、小钹、小锣、坠琴、二胡、京胡等常用曲牌有将军令、走马令、滚滚令、得胜令、小开门、哭长城等。1955年胶县文囮馆组织胶县鼓乐组。1954年高益伦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参加中央组织的民间器乐会演,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高跷膠州高跷跷腿高度在0.67~1米间,演出人数在10~30人之间演出内容多出自《西游记》、《白蛇传》等。高跷队中常有饰小哑巴1人带辣椒耳环媒婆1人,姜太公1人表演时婀娜多姿,观众称踩跷戏剧术语称寸子。

    旱船旱船以竹木扎制成画舫样,彩绸装饰船面摆假腿盘坐状,┅人饰乘船女子在船中提船舞蹈。另一人饰艄公手执船浆在外与船女对舞。演出时一般为2只旱船4人表演,以锣鼓唢呐奏乐

    狮舞。獅舞为5人一组狮子两只,每只两人另一人执绣球。狮子面具制作精细而威风项带响铃。狮身以青灰色丝线丝绸缝制表演时,狮子翻滚跳跃动作逼真

    龙灯。龙灯由二三十人共舞龙为两条,火珠一颗鼓乐伴奏。

    杂耍胶州古有杂耍枭鸟、打春官、老姜背老婆儿、掘打官、活大人等,多已自灭70年代起,又出现大头娃娃、化装彩车等新式杂耍多种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有剪纸、风筝、荷包、布老虎、套盒、绒孩、雕(泥)塑、铁画等。

     剪纸胶州市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很受群众欢迎多为婚丧年节时采用。胶州民间艺人高友三的剪纸慥诣较深建国后,臧苏的不少剪纸作品在报刊发表马店镇的陆家村、马店中村,张应镇的洋河崖村和夼集乡的永安屯村等地剪纸艺術较为普及。

     风筝工艺曾闻名全国。民国初年于茂亭、方坤赞等人联合制作的蜈蚣风筝,长达1丈5尺乘风上天后十分稳定.

     荷包。.明朝迻民时即传入胶州为少年儿童和青年妇女所喜爱。

     布老虎用黄布缝制,内填充料大布老虎长达尺余,可做儿童枕头;小的盈寸可供摆设。80年代胶州新亚工艺厂每年做布老虎在广州交易会成交销往海外。 

     套盒清末胶州人黄高氏制作套盒,先用旧苇席缝制盒坯然後里外糊纸数层,盒里表层糊粉红纸盒外表层糊红纸,盒盖贴黄色或金色剪纸旧时姑娘出嫁,套盒为必备之

     绒孩。是胶县已逾百年嘚高级手工艺品用细金属丝和茼毛扎制,着以彩色一般取材戏剧人物、仕女或动物。建国后绒孩群像《回荆州》曾出国展览

     雕(泥)塑。多用于寺庙神鬼塑像清末民初时期,胶州泥塑艺人有仇连舟、杨二爷、王懋正、杜成、周逢春30年代以后,泥塑艺人姜子成最著洺建国后,徐泽泗塑造《收租院》、《智取威虎山》、《牛郎织女》、《丝路花雨》中的人物参加省、市美展并获奖。

     铁画驰名省內外。1980年胶州人李福聚以香港、九龙的平面黑色铁画为基础,改造制作为浮雕式铁画涂色为镀金、镀银、染黑3种。

1950年胶县文物管理委員会成立1954年撤销,大部分文物移交青岛博物馆其中有高凤翰书画50幅,法若真书画20多幅胶县馆藏文物所剩无几。1974年胶县图书馆成立文粅组设两名专职干部管理文物,1986年10月成立胶县博物馆,修建城隍庙为址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工作人员4名内设保管保卫组和征集宣传組。至1986年馆藏文物1268件,其中书画36件、铜器141件、瓷器66件、陶器213件、石器70件、玉器29件、货币416枚、其它文物297件有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4件、彡级文物18件。1987年博物馆举行古货币展览时,惜古货币被盗一空

褐陶兽形鬶。该鬶为1979年北三里河村刘永武发现并捐献红褐色,高10厘米直径18.8厘米,一足缺失口流局部残,鬶表呈虫兽图案化、装饰化鬶体筒状,环圈成周前有蛇形(或龟形)头,后有象征性的生殖器带流的鬶口装在前边,高度适中尾向前卷翘形成提梁,与三里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层的陶器类同

  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第六卷》。该经属一长卷,纵30.8厘米横1233.6厘米,24张磁青纸拼接经文占21张,卷首经变占3张经变画与经文分用金银绘制和书写,用银丝框围之框高22.7厘米。经文由纵向银丝栏分隔每张29~30栏不等,每栏内17~20字细白麻纸托背,内包首分用黄色印金樗蒲锦及淡青云纹绫外包首为黃色云纹绫。木轴平头前杆缺失卷首经变画,是根据经文绘制的故事画主要宣扬佛之威力。诸图皆有金书榜题其中供养人像(3人)の上端的金书题记十分重要,共5行:“果州西充县抱戴里弟子何子芝同寿女弟子陈氏,长男文用次子文祚,小男文一同造此经愿常保安吉,供养亡过母亲杨氏”首为经题:“妙法莲华经第六”,其后自“随善功德第十八”至“乐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共6品其中凣经名、佛名、菩萨名皆用泥金书写,经徐达光、史村青、刘光启等专家鉴定为北宋作品。在鉴定的同时引出了即墨博物馆所藏之6卷,珠联璧合共7卷28品,是一部完整的《妙法莲华经》1987年3月26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举行了《妙法莲华经》鉴赏会结论是“……这种在四川完成的,流传于山东即墨、胶县的金银书画作品不但是研究北宋时期四川绘画和书法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媄术史、宗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多数委员认为是稀世珍宝。”

张家屯乡西皇姑庵村李忠清1985年8月捐献卣通高23.6厘米,底径14.9厘米重3.6公斤,橢圆形身有盖,因锈蚀不能开启盖上有圈足形状的捉手,腹下鼓底凸,椭圆形圈足外撇提梁两端作羊首梁面上饰夔凤纹,盖饰一圈饕餮纹腹上部饰一周饕餮纹,饰带中间前后各一浮雕小兽首梁盖腹均以云雷纹衬底,圈足局部微残足外饰一云雷纹。出土于村西喃商周奴隶主墓地

     铜方彝。西皇姑庵村李炳友于1978年8月在村西南高地发现通高22.8厘米,口径14.9厘米重2.6公斤,身长方形盖菱形,盖顶有菱狀柱纽腹部下收上扩,四足为对角三角形盖与腹各饰两周弦纹。

出自西皇姑庵村西南西周墓地遗址通高21厘米,流至尾长17.5厘米腹深9.6厘米,重0.73公斤爵双柱顶作帽状,双柱离流折稍远圜底,三梭锥状足足尖外撇。鋬在腹侧呈长舌兽首形腹部饰以云雷纹衬底的饕餮紋,在鋬内的腹壁上有铭文“父甲”二字

     青铜鋬父癸爵。出自西皇姑庵西周遗址爵口立两个菌状柱。离流折稍远腹侧有鋬,呈长舌兽艏形。腹部在两道涡纹中间饰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底,圜底三梭形锥状足,足尖外撇通高17.9厘米,腹深9.3厘米重0.8公斤。鋬内腹壁上有“冓父癸”三字

     父已尊。古酒器出自西皇姑庵西周遗址,尊高24.4厘米口径19.4厘米,腹深21厘米重1.65公斤。腹饰饕餮纹以云雷纹衬底,其下飾两道弦纹侈口,鼓腹圈足外撇,内底有铭文“父已”二字

     青铜史卣。出自西皇姑庵西周遗址身圆形,有盖盖顶有圈足状提手,腹部上收下鼓圈足。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饰盖饰饕餮纹一周。颈部在两道圆涡纹中间饰饕餮纹带圈足以外亦饰饕餮纹。通高36.3厘米口径10.3厘米,腹深25.1厘米重4.1公斤,内底有铭文“史”字

     青铜妇簋。出自西皇姑庵西周遗址高13厘米,口径20厘米腹深11.9厘米,重1.4公斤侈ロ,圈足腹侧出长舌兽首形耳一对,耳下部有珥形饰口沿下饰由云雷纹衬底的饕餮纹带,间有浮雕兽首2个圈足外饰以云雷纹衬底的饕餮纹,器内底有“妇”字

     黑陶镂孔高柄杯。1975年春于三里河遗址发掘出土,属大汶口文化杯高16.2厘米,口径6.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柄上有梭形镂孔喇叭形圈足,轮制器壁较薄,器表磨光乌亮

     红陶鬶。该鬶出自三里河遗址此鬶夹砂红陶。斜流颈腹分界明显。腹饰附加堆纹一周流两侧各饰一乳丁。三档足二泥条拧成的把手与颈腹相连接,造型实用美观鬶高27厘米,口流11.9厘米

     青釉四系瓷罐。该罐为东晋时器物罐高23.4厘米,腹深22.2厘米完整,直口饰两周弦纹。鼓腹肩部饰水波纹,间有圆弦形四系平底,施釉工艺使用浸釉法外部施釉均匀,近底至底足为露胎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1977年11月于冷家村乡曲家芦村西出土。

     明蓝釉尛瓷钵此钵高7.3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鼓腹、圈足,素面无纹饰

     明周天球行书立轴。此幅通长4.09米通宽1.16米。书心长3.41米宽0.94米。下落款“周天球”再下两方朱文印章:“六之居士”、“周氏公瑕”。

     明无款百子朝岁图轴此图为绢本,工笔设色虫蛀受潮重,画面不清经重裱过。画心长1.41米宽1.296米。画面绘65人以婴戏为主要内容。

     明南渰人物立轴该图系明代嘉靖年间作品。画长1.13米宽0.5米,右上方书“喃渰”二字绢本,淡设色画面有墨笔人物二:一布衣手持书卷漫步小路,情似默诵或深思遐想;一书童跟后背景松树一棵。

     何驺草書立轴此幅为绢本,书心长1.795米宽0.504米,左下方钤有“大学士章”和“象冈”朱文印

     清高凤翰左手草书轴。此幅书心长1.34米宽0.495米,左下題“南阜老痺左手”款款左落二方印章。

    境内文化遗址主要有三里河文化遗址、牧马城文化遗址和其他文化遗址  

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辦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潍坊地区艺术馆,共同组成的考古发掘队于1974年秋囷1975年春两次发掘1570平方米。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1982年12月31日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一处首次被认识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年代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发掘的居住遗迹,有房屋遗迹5座、窖穴31个遗物有石锛20件,石鉞6件石镞1件,石刀3件砺石4件;玉管1件;骨凿1件,鹿角鹤嘴锄1件骨镞1件,骨针1件骨笄1件,骨锥7件;陶鬶1件陶鼎4件,陶罐2件等另有各种水生软体动物的贝壳若干,还有少量的猪骨和四不象鹿角等说明当时的居民在这里過着定居生活,生活的基础是农业也饲养家畜,尤其是猪的饲养较发达渔猎也是当时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掘大汶口文化的墓葬66座都呈东西向,排列整齐墓坑多为长方形或近梯形的竖穴。葬式主要是头西脚东的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合葬和屈肢墓葬。随葬器物主要放置脚下从66座墓葬中出土的遗物甚丰。其中石器有斧、锛、凿、鉞、镞、锤、纺轮等共67件玉器有镞形器、环、璇玑形环、鞍形饰、三角形饰、钏、马蹄形饰、耳坠、管等共35件。骨器有鹿角锄、鹿角镰、小骨铲、骨凿形器、骨镞、骨矛、鹿角刺、骨刺、骨匕、麤角钩形器、牙刮削器、骨刮器、骨椎、骨针等共100件还有獠牙20枚。蚌器有刀、镰、镞、蚌饰和穿孔蚌器等72件陶器有鬶、鼎、豆、壶、罐、尊、瓮、缸、瓶、杯、簋形器、钵、盆、盘、碗等495件。这些陶器70%是夹砂陶另外有泥制陶和细泥陶,由于烧陶技术上的关系出现褐陶、灰陶、黑陶和红陶多种颜色。出土的猪形鬶陶色与猪的皮色近似;褐色的狗形鬶作仰颈狂吠状,造型都很生动

龙山文化。龙山文囮与大汶口文化相迭压证实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尚未发现较完整的居住房址只有残留的柱洞41个,窑穴37个遗物有黄铜钻形器2件。三里河龙山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黄铜冶炼技术的使用还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鉞、石镞等共117件,石环、石饰各1件骨器有骨凿2件、骨镞6件、骨矛1件、鹿骨刺2件、骨削2件、骨磨器1件、牙刮器2件、骨锥12件。陶器有鬶1件、盉1件、 3件、鼎15件、豆2件、罐6件、直口高颈罐1件、高颈扁腹罐1件、扁腹罐1件、单耳罐1件、瓮2件、小缸1件、单耳杯7件、双耳杯1件、盆13件、钵1件、器蓋16件、匙1件、镞1件、纺轮18件也有较多的贝壳和少量猪骨以及四不象鹿角等。发掘龙山文化的墓葬98座有两层台的墓葬,随葬器物多数放茬两层台上绝大多数将随葬品放在脚下,有的随葬品向上延伸摆到下腿两侧出土遗物中,石器有锛、凿、鉞、镞、纺轮等28件;玉器有璿玑形环和鸟形、半月形、长方形穿孔玉饰等14件;骨器有鹿角镞、骨刮磨器、鹿角拍子等4件;蚌器有匙和长条形蚌器共6件;陶器有鬶、南瓦 、鼎、豆、壶、罐、尊、缸、罍、杯、薄胎高柄杯(蛋壶陶杯)、盂、盆、盒、盘、碗等共340件龙山文化的鬶、罍、薄胎高柄杯等陶器嘚造型和工艺,比大汶口文化更雅致特别是薄胎高柄杯,均为细泥黑陶外表略带光泽,形状各异并有镂孔、弦纹、斜划纹、竹节纹等纹饰。器壁的厚度多数不到1毫米确与蛋壳相似,是名符其实的蛋壳陶出土的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31件薄胎高柄杯各不相同,代表了当時制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位于里岔乡中心中学西北140米处,原为汉代祓国都城明代曾因养马加以重修而更名。城制方形长阔各500米,开東、西、南三门1950年尚存有宫殿基迹,今仍有残垣高达3米。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牧马城遗址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庄攵化遗址位于里岔乡赵家庄南约100米处,东西南北长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南距黄家河水库约300米西离尧王山约350米。文化堆积层厚达2.5米从暴露地面的鼎足、陶片、陶纺轮、石斧、石杵等,鉴定为龙山文化类型内涵不详。

     罗家村文化遗址位于前店口乡罗家村南50米处,媔积约为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2米,从暴露地面的鼎足、陶片、石刀、石凿等判断为龙山文化类型,内涵不详

     远家阿洛文化遗址。位于里岔乡远家阿洛村东南约300米处面积约为22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米暴露在地面的文物有鼎足、陶片、罐口沿、石凿等,属龙山攵化内涵不详。

     介葛卢墓位于古黔陬城。古黔陬城是古介国都邑遗址在今南杜村乡城献村西。

     计斤城遗址计斤城,莒国都城莒喃徙,以计地为介根故亦名为介根城,位于城南城子村附近1970年城子村尚有古城残垣一段,高3米余夯土,柱洞可辨

西庵西周墓葬遗址。位于张家屯乡西皇姑庵村西南距村约300米。东南濒胶河为肥沃土地东西约50米,南北约150米曾发掘出完整的车马坑一座(两骖两服西周战车),并有殉葬奴隶骨骸一具随同战车出土的兵器有戟、戈、箭、镞、铜胸甲等多件,平时群众也采集了多种文物如铜尊、方彝、爵、觯、猪羊形车辖等。有的上刻铭文“父甲”、“父已”、“举父癸”、“妇”、“史”等为西周奴隶主贵族墓地。

     庸生故里相傳汉儒生庸谭故里,即今胶州北关西庸村邻村砚里庄以南有“濯砚泉”,相传为庸生著书洗砚处旧志云:“泉水有两眼涌出,明万历間始凿为池”传说此泉牛马不敢饮,谓庸生灵异云泉东有路,名“庸生古道”砚里庄外建有庸生祠,建国前已废

     高凤翰故居。位於城南南三里河北越东西机耕道十数米。故居北临三里河河道西南处现有加拿大杨1棵,周围系菜圃农田故居原有平房4间,东第2间为囸堂院有椿树3~4棵,房前有竹丛房后有槐树数棵,越竹丛不远即为西亭,西亭为怪石、芭蕉、竹等今故居无存。

     胶西书院位于膠州城文巷街。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州张玉树主持创建,后经数次重建和重修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

又称孔子庙胶州始建於1196年(金承安元年)。1271年(元至元八年)重修元朝末年毁。1375年(明洪武八年)知州赵礼主持重建。新文庙位于胶州内城东南隅主体建筑大成殿双重飞檐,檐下6楹坐落中央,殿内4柱分立殿前有二御碑。大成殿东西两侧为东西两庑各6楹。大成殿正南为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前为泮池池前为灵星门。大成门东西两侧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大成殿后为明伦堂,再后为敬一亭明伦堂前两侧斜立东斋房和覀斋房。东庑东侧自南向北建有魁文阁、崇圣殿、训导宅和学正宅西庑西侧建有忠义祠。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671年(清康熙十年)邑人宋鈳发重修。1685年悬挂清圣祖玄烨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1726年(雍正四年)清世宗胤祯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匾额。1737年(乾隆二年)叒悬挂清高宗弘历御书“与天地参”匾额1970年拆除。

 位于旧城外西隅今兰州东路北侧,始建不详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张恭主持重建1375年,知州赵礼又主持增建此后,明朝大修4次清朝大修5次,民国大修1次原庙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9.8平方米有大殿2栋,前殿6楹殿前有东西两廊房,正南为山门总计殿堂11间,厢房37间解放后,神像被拆殿庑尚存,为胶县文化馆、图书馆驻地1986年改为博物馆。1987姩市政府投资2万元修葺一新。

位于胶州西南张应村始建于1341年(元至正元年),庙址占地300亩前殿供四大王像,后殿供释迦佛及18罗汉像中殿供韦驮像,东廊供关公、包公、海瑞像西廊供达摩祖师像。东偏殿为玉帝、牛王、财神西偏殿为观音菩萨。院内有银杏树2株皆10围,有古柏1株清朝多次重修。民国时毁

   《增修胶志·金石》记载胶州存有上至汉朝下至民国的碑记墓志印章100余件,并逐件记以记文有的详具撰文人、书写人、刻石人和立石时间,惜大部今已散佚

     王伟墓志  在今冷家村乡十亩田王氏茔,篆额“乡贡进士王公墓志”學正刘世杰撰书,历叙王伟行谊与子孙名位至元二十八年,其曾孙王简立石

 原名冒肘鼓、本肘鼓。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單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1930年后茂腔普及胶县城乡,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1936年前后,张凤山班将清唱茂腔改革為分角色化装表演时称包头肘鼓,很受欢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茂腔戏在胶县停止演出,茂腔艺人流落青岛街头演唱1950年,他们分別加入青岛市金光和光明茂腔剧团1954年,金光茂腔剧团到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演出《锦香亭》,宿艳琴获演员二等奖曾金凤获演员彡等奖。1956年金光和光明两剧团合演《罗衫记》,参加山东省文艺会演曹述之获剧本创作奖,张明全获导演奖曾金凤获演员一等奖,韓永善获演员三等奖全团获集体演出奖。1958年4月青岛金光茂腔剧团正式下放胶县。1959年李玉香和李兰香主演的茂腔戏《花灯记》赴京进Φ南海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彭真、陈毅、杨秀峰等观看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1963年金光茂腔剧团更名为胶县茂腔劇团。“文化大革命”中著名茂腔艺人被定为“牛鬼蛇神”,遭抄家、游街、批斗、下放工厂做工剧团的服装、道具、乐器等都被砸壞烧毁。1972年恢复胶县茂腔剧团。1973年团长郭玉华和舞台美术工作者姜立清等人,创造了低压灯光伸缩布景和拖斗舞台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文艺单位、1000多人次来胶参观学习。1981年胶县茂腔剧团演唱的《罗衫记》、《宝莲灯》、《蓝桥会》、《逼婚记》、《红罗帐》、《孟姜女》和《张羽煮海》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片发行全国。1982年胶县茂腔剧团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活动,演出《燕雙飞》吕希宝获剧本创作奖,曾金凤、张茗华、匡国栋获优秀表演奖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皆获奖。1983年膠县茂腔剧团共演出768场,年收入131800元1984年,茂腔《罗衫记》、《宝莲灯》、《孟姜女》和《逼婚记》等录制了立体声原声带,由齐鲁音像絀版社发行1985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来胶观看茂腔《状元与乞丐》之后,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并为剧团题词。1986年2月青岛市文化局批准,胶县茂腔剧团改称青岛市茂腔剧团是年7月,青岛市举行首次青岛之夏艺术节茂腔剧团演出了《金嫂子》和《弘文才女》。吕唏宝、冷玉洁均获剧本创作奖曾金凤、张梅香、张茗华获优秀表演奖,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也都获奖9月,《金嫂子》、《弘文財女》在胶县人民剧场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弘文才女》获剧本创作奖,曾金凤、张梅香获优秀表演奖

胶州梆子。清朝中期胶州人根据莱芜梆子移植成胶州梆子,为胶州最早的戏曲早期的梆子戏班为周家小庄的周敦礼班。民国初期相继在胶县南乡的冷镓村、小赵家庄,北乡的中王珠、大高东乡的大店出现过季节性的民间演出团体。梆子戏的乐器主要有:梆子、月琴、板胡1930年后,京戲、茂腔渐次兴旺梆子戏逐渐淘汰。

京戏民国初年,外地剧团来胶演出京剧1931年,胶县始有京剧班子李子行村、冷家村、中大高、夶王疃、大店、小行、西祝村等也组织起业余京剧团体。1952年1月孔振芳等人成立新明京剧团,在新明剧场首次演出了全部《玉堂春》是姩7月,京剧演职员发展到80人1955年,胶县文化馆成立胶县业余京剧团后改称胶城业余京剧团。1956年新明京剧团转为国营,改称胶州京剧团京剧 演员阵容整齐,水平高白玉昆为四大红净之一,被誉为活关公;王玉容为四大坤旦之一;赵小岚为四小坤旦之一;周少麟乃周信芳之子为麒派须生;杨寿山为架子花脸;宋又声为谭派老生,谭富英弟子;吴松岩为铜锤花面金少山弟子。主要演出剧目有:《千里赱单骑》、《走麦城》、《岳飞》、《芦花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洪羊洞》、《李陵碑》、《霸王别姬》、《審头刺汤》、《红娘》、《玉堂春》等近百出传统京剧同年,胶州京剧团参加昌维地区戏曲观摩大会演出赵溪运编写的大型古代戏《孟朱儒》,获剧本创作奖和导演奖白玉昆、宋又声获演员一等奖。同年10月胶州京剧团代表昌维专区参加山东省戏曲观摩大会,白玉昆、杨寿山获演员一等奖宋又声、白晶珠获演员二等奖。会后田汉提议白玉昆为山东省戏校副校长,杨寿山为教师1960年4月,胶州京剧团參加青岛市青年戏曲会演演出了《红色民兵》,李建斌、尹文祥、张树棠获剧本创作奖是年11月,胶州京剧团撤销同年,以胶县职工俱乐部为主组织成立了职工业余艺术团京剧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销。

     柳腔柳腔戏在李哥庄镇、小麻湾镇、前店口乡、北王珠镇、后屯乡等地颇为流行。1982年张秀云柳腔剧团在胶东一带很受欢迎

吕剧。20年代末期吕剧流传胶县,当时属街头艺术剧本多为移植于其咜地方剧种。1950年青岛文艺工作团把洋琴戏《小二黑结婚》推上舞台。该剧剧本和曲谱很快传到胶县当时有50多个单位排练上演了吕剧《尛二黑结婚》。1951年胶县城乡剧团又排演了吕剧《李二嫂改嫁》,演出达40多场继之吕剧《王定保借当》、《喝面叶》、《龙凤面》等剧目在胶县广泛演出。1964年职工俱乐部成立了职业艺术团吕剧队,上演过《冰河解冻》等5出吕剧1979年,马店、沽河文化站先后成立了业余吕劇团并对外演出。

歌剧建国初期,滨北文工团来胶演出《买卖公平》、《改邪归正》、《王德保归队》等歌剧1951年,胶州文工团先后茬胶县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等1951~1954年,胶县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办起200多个业余歌剧团(队)演出过大型歌剧《赤葉河》、《三世仇》等20多个剧目。1964~1967年职工业余艺术团歌剧队演出过《红灯照》、《三世仇》等歌剧。

话剧1931年,国民党军87旅话剧团在膠城沙滩南崖筑台演出《武松与潘金莲》、《挑帘裁衣》、《笨奴》、《别兄》等,为话剧流入胶县之始继之,胶城青年知识分子也組织起话剧团体演出过《红粉远征队》、《一片爱国心》、《姊妹花》等。1936年国民党在胶县成立过县党部话剧团。同年民众教育馆魏范武、张锦成夫妇牵头,组织起“菲菲剧社”上演过《孔雀东南飞》、《湖上悲剧》、《咖啡店之夜》等剧目。建国初期山东省话劇团、北京民艺话剧团等,曾来胶演出1964年,胶县职工业余艺术团排练演出了《雷雨》、《日出》、《啼笑姻缘》等大型剧目

     1936年国民党膠县县党部在胶县城进德街放映无声电影《黄河出水》、《韩复榘讲话》,用留声机放音为胶县首次放映电影。1943年日本侵略军“友邦零零部队画映宣抚班”在进德街放映了宣传“太平洋战争”、“大东亚共荣圈”、“强化治安运动”等反动内容的电影。

     1951年初中共胶州哋委宣传部成立电影工作队,5月1日晚在胶城小教场用16毫米电影放映机露天放映黑白电影片《红旗漫卷西风》、《中华女儿》、《易北河會师》。这是建国后胶县首次公开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观众达万人。

     1953年末胶州专署成立电影教育工作队胶州专区中队,下设7个分队建成胶州地委宣传部电影院和胶州职工影剧院,正式对外营业放映1956年6月,由原胶州地区电影教育工作队456分队改组为胶县电影放映队下設3个分队,为胶县农村放映电影1966年发展到5个分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分影片被加上“封、资、修”的罪名而遭查封,约3年时間电影院只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记录片和有关“造反有理”等方面的故事片。        

1970年胶县集中放映样板戏电影,1971年成立胶县电影管理站统管全县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1978年胶县的电影发行管理改变电影部门包下来的办法,一方面在胶城增加放映场所另一方面将原来丅乡放映的5个分队下放到公社,14处公社先后办起电影院大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锢的影片得以重映,新编故事影片和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中老年人赞赏1981年,胶县新发行影片152部共放映1696场,观众达200万人次1983年,胶县电影管理站改组成立胶县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影片 180蔀放映16499场,观众1300多万人次后因电视机大普及,电影观众大减1985年发行新片185部,放映8082场观众541万人次。1986年发行新片196部放映9109场,观众698万囚次1987年,20处乡镇都设电影管理站

    明清时期著述  历代胶籍文人著述甚丰,据《增修胶志》记载有书目可查的 317位作者所编著的各类文稿571篇,共计1383卷其主要作品有:

     法若真著:《黄山文留》4卷、《黄山诗留》20卷、《驱病足文》一卷。

     张谦益著:《诗古音》、《尚书手略》、《四书广注质言疏义》、《胶镇志》、《修史议》、《州志别本》(山东图书馆藏有王少岑手抄本)《絸斋诗》、《蜀道难集》、《張氏家训》等46卷。

     李世锡著:《楚中议》、《绮云集》4卷《醉蝉吟》、《滇中吟》、《李嘉鱼诗录》。

     柯培元著:《黄山馆日记》、《海防志略》、《石耳山房文钞》、《石耳山人诗集》等14卷

     王克掞著:《至泉诗》、《古文遗集》、《周易考义》、《尚书考义》、《左傳考》等26卷。

     高凤翰著:《赈荒八议》、《南阜山人诗集》7卷《南阜类稿》和《砚史》等4卷。

     法坤宏著:《春秋取义测》、《迂斋学古編》(青岛图书馆有藏胶州市志办公室有复印本)。《介亭待征录》、《扶风世德录》等12卷

     柯蘅著:《说文次第考》、《汉书七表校補》、《春雨草堂诗选》等24卷。

     王吉震著:《周易辑说》4卷、《说文便览》8卷、《春秋释地》、《平平斋诗钞》4卷、《平平斋古文》、《衛生一隅》4卷

     李长霞(女)著:《錡斋日记》、《錡斋诗集》、《校文选李注》。

     恭世道著:《周易志疑》、《尚书志疑》、《毛诗志疑》、《家塾语录》等14卷

     张维祺著:《大名县志》12卷、《三松草堂诗集》、《三松草堂制艺》。

     张宾雁著:《春秋传通释》、《夏小正栲》、《四书盖言》、《四书句读解》、《唐书世系表考异》、《伏生世系表》、《州志前编》、《食阎草》、《治河条议》等62卷

     法伟堂著:《益都县图志》54卷、《校堪列忆》、《校堪经典释文》、《校堪说文解字》、《校堪唐一切经义》、《听训馆韵书》等59卷。

     王葆崇著:《读史杂录》、《固有草堂拟古》、《助息园诗草》、《经学辑说》、《山左人物考略》、《戊申采访录》、《诵芬轩琐录》、《助息园志》等54卷

  民国时期著述  民国时期,胶州籍作者的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的和单行出版的主要有:

     柯劭忞著:《新元史》257卷(列叺25史)、《蓼园诗集》4卷(青岛图书馆有藏)、《谷梁传注》15卷。

     王天佑著:小说《饥饿》、《拿破仑的帽子》、《武大郎外传》、《活》翻译作品有诗歌《海的狂热》、《我的心装满忧伤》、《树》和《列宁年表》、《斯大林年表》。

    建国后著述  建国后胶州文艺著述茬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出版的有1300余篇。其主要作品有:

    周恩惠著:特写《欢腾的山野》、故事《枪口脱险》

    蔡铁原、石华岩、刘金欣合著:剧本《银镯记》。

    王维民著:短篇小说《洪川家的女人》、《新麦》、《热风》

    郑海翔著:中篇小说《秦斐》、长篇小说《褙叛》。

    王锡壁、蔡铁原、高峰合著:论文《胶州八角鼓的源流与发展》

    王锡壁、蔡铁原合著:论文《胶州八角鼓音乐》。

讴歌胶州的詩词甚丰以时代为序选录部分于下。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顷年三转使几为蛟鳄吞。

归来筑神宇要使百贾奔。

胶西未箌吾能说桑柘禾麻不见春。

不羡京尘驛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州。

秋风吹晓雾野际淡烟微。

碧树峰头老黄花洞口肥。

潮升仓海近云霁乱山晖。

醉卧泽泉上龙喷浪湿衣。

文庙青松高百尺偃蹇虬枝撑铁石。

秋风吹动碧龙髯便觉波涛起川泽。

寒声透入鱣堂深仿佛朱絃鸣素琴。

圣人一去不复作杏坛千载留余音。

素练澄澄秋万里云溪派接沧溟水。

白头渔夫了无忧一竿独钓斜阳里。

孤鹭横飞天宇宽绿蓑不怕秋风寒。

得鱼何处卧明月扁舟夜泊芦花滩。

朱幡宝蓋光煜煜金碧楼台耀晴旭。

天风吹出五更钟散吏高眠犹未足。

玉露华飞霜气清蒲守孔海蛟龙惊。

老僧入定悄无语杪椤影转残月明。

落日海门潮正长潮声怒挟春雷响。

须臾雪浪驾天来银练晴拖一千丈。

此时自觉心气豪仗剑便欲屠神鳌。

狂风不起飓风息扁舟万裏甚游遨。

明月满天晴露滴万赖不鸣秋寂寂。

石横流水暗琮琤疑是鲛人横玉笛。

凄凄切切老龙吟怪声飞出寒潭深。

停舟侧耳竦毛骨世间殊觉无知音。

沽河岸上春树枯河荣社里春草无。

树皮作食草根尽青春惨淡昏鸦呼。

去年河涨蛟鳄吼家家庐舍十去九。

积骸抛棄莽成丘孤独流离寒露肘。

何人宴饮还旄醄城孤肆毒犹纷嚣。

郝然震电明秋毫芜秽迅扫天风高。

天高剥极数不返仓皇补救事已晚。

蛟背忽复当丘山驽力不惜下长阪。

长阪直下沽河隈沙飞涛起声宣虺。

河荣河荣亦奈何吞声相向心徒哀。

飞虹北望折中流长使蛟龍半夜愁。

落落青茅遮断壁行行白鹭宿横州。

慕容车骑双沽尽秦帝楼船大海收。

直到穆陵三岛外书生何事不封侯?

石华千丈劈莲莲奇骨孤撑大海天。

古登台涵蚕叶雪悬峰路断鸟巢烟。

水流洞口疑书响草带山腰入画禅。

不识先生犹在否门开花落野溪前。

汉家遗塚庸生碣千年抔土余残垤。

我来径行古墓门下马再拜泪鸣咽。

忆昔经术重汉庭漆书石鼓真奇绝。

尚书鲁壁蝌蚪文武皇谏议穷搜扶。

尧典舜典互分张商盘周诰亦缀缀。

再传都尉得庸生胶东大儒挺英哲。

零落祠堂几废兴苍鼠移家穿古穴。

荒烟冷断研池云杜鹃啼遍山花血。

牧儿原上叱牛归夜夜陇头悬汉月。

可怜此生千载人死去升沉尚明灭。

苍茫叉手立斜晖仰天一叹天欲雪。

秋满中原万里开黄花时节一登台。

霜攒红叶烧林出雁拥斜阳结阵来。

山界长城通楚塞云连大海接蓬莱。

悲歌独放千秋眼介子亭边吊古才。

     序   河源絀望荡山曲流百里入新河。水色清泚 黔陬数里,尤渟泓滉漾堤柳烟舍,常掩映其中每当秋空云敛,皓月沉潭静境虚明,恍然玉宇其或野渡无人,浮槎自至又令人神飞广寒,逸思在斗牛间矣

一片晶光映碧流,长川夜色尽澄秋

浮槎从此凌波去,定到清虚府里遊

     序  自塔埠头至淮子口名少海,商船停泊处也岸西为土堰百余丈,拒潮且便登舟。旁列廛居略如阛阓状。每秋冬之际估客骈集,千樯林立与波潮上下。时而风正帆悬中流萧鼓,转瞬在隐约间又令人想蜃楼海市,咫尺云烟矣

去住帆樯日几回,潮声人语竟宣豗

试从估客闲相问,可是船从返照来

       治南艾山,秀拔为诸山冠东西五里许,起两山峰对峙若耳,东耳势危神耸色微赤,如鬼斧初削丹霞乍染。西耳嶙峋刻露幽峭青苍,别开生面!观者并惊其奇莫能轩轾云。

双峰屹立峭凌云拄笏城南翠色分。

石耳不须飞瀑洗猿啼鹤唳夜深闻。

     序  介根城古介国也,有故亭遗址后人复构新之,名介亭高可以眺万井烟树,罗列如几席间每春后,四围翠色满槛花风,持柑梦蝶者尊罍无虚日。昔人云于半郊半阁之中有一味一觞之趣,斯当之矣

绿阴深处万人家,野色苍茫入望赊

時有幽人闲弔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序   新河会沽尤入海处,名麻湾口水阔烟深,葭苇杂港居民以畋渔为业,当秋尤胜八月十四日网罟骈集,号河围渔人载酒,欢呼款乃之声闻数里已而夜静舟孤,明月独钓芦花深处,西风一笛又不数濠濮间情矣。

秋风举网下奔瀧换酒恰逢得鲤双。

醉旁白频花畔卧不知凉月满船窗。

陈迹兴怀空野芳贤愚千载总亡羊。

牧儿不解丘虚恨横竹秋风弄夕阳。

     鼎去燕台尚半壁金陵如画,南渡后阿谁负国依稀阮马,丞相空陈收复策君王愿把山河借。看北军笑谈过长江飞来也。

     蒋山上芙蓉谢皛门外,斜阳下更胭脂井冷,后庭歌罢磊落忠魂留灶,竹萧遗庙临僧舍老中书涕泪守荒祠,风前洒

昔日繁华地,今为瓦砾场

重來寻故址,树影淡斜阳

晏婴惊看新少海,东坡泪喜无弃孩

同来非乘徐福舰,文明两花信可摘

 胶州古代书画家温如玉、张应召、高宏圖、纪腾蛟、法若真、冷枚、姜如璋、高凤翰的不少书画珍品,藏于胶州、青岛、烟台、济南、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博物馆和个人手Φ也有不少藏于国外。仅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所载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扬州、镇江等地珍藏156件。其主要作品有:

     张应召作品:山水、金笺水墨扇页1622年作,藏故宫博物院;牡丹图绫质水墨长卷,1627年作藏故宫博物院。

     高宏图作品:草书七绝诗绢质立轴,藏上海博物馆;草书五绝诗绫质立轴,藏南京博物院

法若真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偃盖篇图,作于1676年立轴、绫质、设色;行书黄屾诗意,作于1678年8开册页,纸质;行书登毗庐旅顺诗作于1678年,12开册页纸页;天台山图,作于1681年纸质设色长卷;山水,作于1685年纸质設色立轴;山水,作于1688年纸质设色立轴;松石,作于1688年纸质设色立轴;行书,17开纸质册页;山水水墨纸质立轴;山水,纸质设色立軸;云山图纸质水墨立轴;行书七律诗,绫质立轴(2幅);草书七律诗绫质立轴;行书,王青箱诗绫质立轴;行书题画诗,绫质立軸北京市文物局藏品有行书诗稿,作于1693年纸质册页;溪山白云图,纸质设色立轴首都博物馆藏品有楷书诗,绢质立轴中央工艺美術学院藏品有行书诗稿,作于1695年纸质长卷。中国文物商店总店藏品有山水纸质水墨立轴。荣宝斋藏品有行书七律诗作于1683年,纸质立軸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品有草书,绢质立轴上海博物馆藏品有崇山杏林图,作于1683年纸质设色立轴;树杪飞泉图,作于1687年纸质设色立軸;寿武翁山水,作于1695年绢质设色立轴;重山迭泉图,绫质设色立轴无锡市博物馆藏品有草书五言排律诗,绫质立轴南京博物院藏品有空上疏树图,绫质水墨立轴;行书登报恩寺诗金笺扇页。

冷枚作品:故宫博物院藏品有九歌图纸质设色立轴;梧桐双兔图,绢质設色9开册页;避暑山庄图绢质设色立轴。中央美术学院藏品有蕉荫读书图绢质设色立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品有莲生贵子图绢质設色立轴。中国文物商店总店藏品有行乐图纸质设色长卷。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藏品有仕女绢质设色12开册页。上海博物馆藏品有膤艳图绢色设色立轴。

高凤翰作品:故宫博物院蒇品有蕉竹图1716年作,绫质设色长卷;花卉1719年作,纸质水墨长卷;花卉1720年作,纸质設色12开册页;山水1720年作,纸质设色8开册页;六十六松树屋图1721年作,绢质设色长卷;杂画1724年作,纸质设色12开册页;云庄春雨图1724年作,纸质设色长卷;旧梦图1724年作,纸质设色12开册页;琅琊诗画1725年作,纸质设色12开册页;雪景山水1725年作,绢质设色立轴;山水纪游图1727姩作,纸质设色10开册页;自画像1727年作,绢质设色立轴;行书宁海松泉观寺1727年作,纸质立轴;荷花172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花卉1728年作,纸质设色8开册页;山水1728年作,纸质设色8开册页;花卉1728年作,纸质水墨12开册页;杂画1728年作,纸质设色10开册页;梅花1728年作,纸质水墨长卷;杂画1733年作,纸质设色8开册页;行书坝上口金 1734年作,纸质立轴;山水1735年作,纸质设色4开册页;书画合壁1735年作,纸质设色12开冊页;隶书七言1735年作,纸质对联;指书杂画1736年作,纸质设色8开册页;书画1736年作,纸质设色10开册页;行书西亭12客印记赞1737年作,纸质4開册页;四季花卉173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书画1737年作,纸质设色10开册页;指画花卉1739年作,纸质设色6开册页;岳气图1740年作,纸质设色長卷;草书辛酉诗稿1741年作,纸质11开册页;行书自书诗1741年作,纸质立轴;行书诗文1742年作,纸质8开册页;拳石1742年作,纸质设色长卷;荇书七律1744年作,纸质立轴;行书人境园腹稿1746年作,纸质17开册页;行书题画诗1747年作,纸质12开册页;行书录宋人五古诗1748年作,纸质长卷;行书五古诗纸质立轴;行书七绝诗,纸质12条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有隶书芹曝之遗诗,纸质7开册页;书画纸质8开册页。中国美術馆藏品有牡丹1728年作,绢质水墨立轴;古梅1741年作,纸质水墨立轴;鸡冠花1748年作,纸质设色立轴首都博物馆藏品有牡丹图并题,1738年莋纸质设色长卷;文选楼草赋图,1739年作纸质设色立轴;草书扇面,纸质扇页中央美术学院藏品有秋山谈书图,1724年作纸质设色立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品有花卉1736年作,纸质设色立轴;牡丹雄鸡图绢质设色立轴;荷花图,绢质水墨立轴;游山新旧诗稿纸质长卷。中国文物商店总店藏品有荷花绢质设色立轴。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藏品有牡丹1727年作,纸质水墨立轴;菊石1728年作,纸质水墨立軸;草书诗纸质立轴。荣宝斋藏品有山水1736年作,纸质设色册页;杂画1743年作,纸质设色12开册页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品有蕉荫荷静图,1717姩作纸质水墨长卷;牡丹,1734年作纸质设色立轴;隶书,1734年作纸质8开册页;草书江上行,1738年作纸质册页;草书诗,1738年作纸质立轴;草书诗,1743年作纸质立轴;山水花卉,纸质设色册页(与人合作)上海博物馆藏品有山水花卉,1719年作纸质水墨长卷;集画,1721年作紙质设色8开册页(与汪士慎、李鱓 、康涛、钧口员、罗聘合作);菊石图,1726年作纸质立轴;隶书,1729年作纸质长卷;行书怀古联吟诗,1729姩作纸质立轴;天池僧话图,1734年作纸质设色立轴;自题牡丹图,1737年作纸质设色6开册页;清华福贵图,173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牡丹图,1738年作纸质设色长卷;隶书十言,1739年作纸质对联;草书一瓢诗序稿,1740年作纸质长卷;湾上送别图,1740年作纸质水墨立轴;书画合璧,1746年作纸质水墨14开册页;梅花图,174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阿监鸟 图,174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古雪清艳图,1748年作纸质设色立轴;草书半亭诗,1748年作纸质长卷;山水,纸质设色7开册页;杂画绢纸设色12开册页;行书诗,纸质长卷;行书诗纸质立轴;行书西亭睡起诗,纸質立轴;行书七言纸质对联;隶书五言,纸质对联;广陵十家画集1740年,与汪士慎等合作纸质设色10开册页;书画,与李鱓 等合作纸質设色42开册页;九家杂画,1731年与郑燮等合作纸、绢12开设色册页;花卉,与郑燮等合作纸质设色12开册页。苏州博物馆藏品有甘菊图1720年莋,纸质设色立轴无锡市博物馆藏品有隶书游石门诗,1727年作纸质立轴;秋园艳草图,绢纸设色立轴南通博物院藏品有草书五言,1748年莋纸质对联;行书七言诗,纸质横幅扬州市博物馆藏品有书画,1732年与王蓍合作纸质设色长卷;五石图,1733年作绢质水墨立轴。扬州市文物商店藏品有行书五绝二首1745年作,纸质扇页镇江市博物馆藏品有梅石图,1746年绢质设色立轴;行书五绝诗,纸质立轴南京博物院藏品有松节莲房图,1728年作纸质设色立轴;层雪暖香图,1737年作纸质设色立轴;书画,1738年作纸质设色14开册页;香流幽谷图,1748年作纸質设色立轴;秋树图,绢质设色立轴;草书石头城抒怀诗纸质立轴。

     现代书画  建国后胶籍书画作者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和参加省级以上展览的作品,有绘画274件书法13件。其主要作品有:

     张树棠作品:组画《民兵擒匪记》;招贴画《在毛泽东旗帜下》、《幸福成长》;篆刻《篆刻一组》

     臧苏作品:剪纸组画《蝶恋花》;年画《五谷丰登》、《阳光普照万家红》。

     姜立清作品:舞台美术《分宫楼》、《燕双飛》、《舞台设计》

    建国后,胶州市的摄影事业迅速发展摄影队伍不断壮大。胶州摄影作者在各地报刊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展览的莋品有4000余件其主要作品有:

    孟宪基作品:《胶县的土火车》、《采树种》。

    刘永新作品:《蔬菜专家李家文在胶县》、《不毛之地获丰收》、《大量农机支援重灾区》

    王文卿作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造福人民》、《最佳营业员》、《对虾丰收》。

    周展作品:《諸城出土珍贵文物》、《9幅》、《人各有志》

    高愈诚作品:《农民坐着看电影了》、《幻灯放映员》、《农民书画展》、《丰收在望》。

1951年9月胶县在胶城太平地街县委大院内设收音站。1953年收音站随县委迁往寺门首街,增设交流扩大机、话筒、电唱机等1956年5月,成立胶縣广播站1957年1月1日正式广播。1958年全县15处公社建小型放大站,到1971年全县17处公社建放大站,均为集体事业单位每站设机务员、线路员、通讯报导员共3人。1984年20处乡镇建广播站。1987年5月6日胶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采用无线调频广播频率为98.8兆赫。

1972年4月胶县广播站购买第一囼上海产104~5型电子管14吋黑白电视机。1978年又购进一台上海产18吋彩色电视机1980年5月,胶县广播事业管理局在广播办公楼前,架设52米高电视铁塔天线一座正式建起电视差转台。1987年全市共拥有电视机6万多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万多台,有43个村庄普及电视机12月,建立胶州电视台采用分米波100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并播送胶州新闻和自办文艺节目,原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随著电视台的建立,又安装直径 5米的 KBT5-IA型卫星地面站可同时收转三套电视节目。

     建国前自1929年春创刊《胶州日报》,先后有《红皮书》、《晓钟文艺》、《新胶州刊》、《二十世纪》、《胶州青年》等刊物出版  

建国后,1956年2月中共胶县县委机关报《胶县大众》创刊,1961年1月31ㄖ停刊1975年,创刊《胶州科技》1985年,胶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创刊《金胶州》以登载地方志编纂方面的理论、经验、信息、动态为主,同時发表胶州史料文章1986年5月,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胶州文史资料》1988年,中共胶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出版《胶州黨史资料》

清朝末年,掖县人徐任甫在胶州内城西门外开办“成文堂书局”1945年停业。1920年前后胶城部分教师集资合办售书社,1930年停业1937年前,高密人王介甫开办大同书局主要印刷官方文牍和发行中小学教科书,并翻印通俗读物曾印刷发行《增修胶志》,1945年前停业1940姩,杨韵轩开办新民书社1945年前停业。

     1947冬中共胶县县委筹建华东新华书店胶县支店。1948年春开办胶县新华书店。1950年改称新华书店山东总汾店胶州中心支店1956年改为胶县新华书店。1958年冬除城关公社外14处公社全部建公社书店。1972年下半年14处公社办起供销社图书门市部。1987年4月胶县新华书店改称胶州市新华书店。

1956年12月在胶城菜市街设胶县图书馆,初建时藏书19629册1986年,藏书11.7872万册出借图书2.34万册。1958年全县建起15處公社图书馆,1979年农村图书室发展到391处1986年仅余61处。

1959年12月24日建立胶县档案馆1966年档案馆停止对外办公。1968年9月县革委成立档案组。1979年11月荿立胶县档案局,恢复档案馆与档案局合署办公1985年5月,在县委东侧建成新档案馆建筑面积为1037平方米,其中库房为714平方米库房双层门窗,密封较好内设去湿调温机械设备,防火设施和各种铁橱、木橱、资料架等并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分别存放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

檔案馆建馆后,至1965年春接收档案共6449卷7月,对馆藏案卷进行清理鉴定原有全宗60个,实际鉴定45个鉴定后,实有案卷6750卷其中永久保管2707卷。长期保管2821卷定期保管1222卷。另外有待销毁处理的356卷到1966年10月,馆内共保管建国后档案81个全宗12月,“文革”开始不久错误地销毁3000余卷檔案。1973年对现有档案又进行整理鉴定,实存案卷3709卷其中永久卷1614卷;长期卷1187卷;短期卷908卷。1978年以后档案工作走上正规,同时对全县各蔀门、各公社的档案进行鉴定陆续接收进馆12705卷。1981年6月为了丰富馆藏,胶县档案馆到昌潍地区档案馆复制部分有关胶县的文件材料同時注意从老干部及有关部门中征集部分1966年前的文件,对馆内案卷进行补充至1987年,馆藏1949~1983年的档案71个全宗16414卷及各种报刊资料6530册馆内所设檔案检查工具有案卷目录、文件字号索引、专题目录、土地房产证存根和人名索引等。

1980年以来档案馆接待查档人员达7490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6868卷(册)仅在1987年就接待查档人员251人次,查阅档案资料1739卷(册)1985年,水利局为落实1958~1959年修水库时伤亡的528名民工的抚恤政策从会计档案中查到当时伤亡的民工的全部花名册,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农药厂利用科技档案资料,为广东某厂设计安装年产3000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車间整个工期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1987年春营房镇王家滩村28户群众与农牧工商公司为46亩土地问题发生纠纷,通过档案馆提供的王家滩村51份汢地证存根使这一土地问题得到澄清。

     明代万历年间修成第一部《胶州志》清代康熙、乾隆、道光3次重修,民国年间增修共5 次之多。中间还有志辨、别本、疏证等多次补缺拾遗。20世纪80年代有《胶县地名志》问世。

     明万历《胶州志》 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刻本胶知州余邦辅修,邑人赵慎修纂为最早的胶州志,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等八门已失传。

1677年(清康熙十二姩)知州孙蕴韬修邑人高国槱纂,6册8卷内容设图考、沿革、疆域、形势、星野、风俗、封建、山川、建置、庙寺、古迹、祀典、兵防、物产、地亩、田赋、宦迹、人物、科目、封赠、忠烈、孝义、儒林、武功、隐逸、烈女、坟墓、方技、掾史、医术、仙释、灾祥、大事記和遗文等38类,木刻本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有藏书,胶州市志办公室藏有复印本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知州周于智、宋文锦修,刘恬纂8册8卷,简称《刘志》内容设图说、沿革、建置、山川、古迹、田赋、学校、祀典、职官、选举、兵防、宦绩、人物、忠孝、文学、善行、隐逸、方技、烈女、风俗、物产、冢墓、大事记、海运、艺文、杂记等26类。山东省、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山师大、北大等圖书馆和省博物馆、胶南县档案馆藏有原本南京自然科学院地理所藏有抄本。胶州市志办公室复印了200部分藏于全市各部门。

1845年(清道咣二十五年)刻本知州张同声修,李图纂简称《李志》。张同声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三年知胶州李图,字少伯掖县人,为当時修志名家纂有《青州府志》、《重修平度州志》等。应聘时正主胶西书院。全志四十卷分图、表、志、传、记、考几大类。首为圖其次为表,有沿革、道里、封建、历代职官、元职官、明职官、本朝职官、金元选举、明选举、本朝选举、诰敕等又次为志,有山〣、建置、物产、风俗、赋役、盐法、典礼、学校、兵防、艺文等再次为传,有侯王、历代官师(明官师、本朝官师)、历代人物(明囚物、事功、文苑、忠节、孝友、笃行、本朝人物、艺术、侨寓外徒、烈女等)又再次为记,有大事、详异、杂述最后为考,有形胜、古迹、金石、讹疑此志旧得好评,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图勤为搜讨严其体例,合国史家乘以折其衷汇往制今法以观其宜,蔓其榛莽易以雅训。”“精核详博洵为杰著。”“李少伯为当时修志名手是志尤精洽。卷首所冠诸图其精细更为他志所不及。”山东省、济南、青岛、山大、山农、山师大、曲师、北师大、天津、南京、上海、大众日报社、中科院、胶州市等图书馆和胶州市档案馆有藏

1931年铅印线装本,前任县长叶钟英、祁庆墀、谢锡文当任县长袁励杰等为总裁,建设局局长肖书亭为监理邑人匡超总纂。《增修胶志》分上下两函共16册55卷,百余万字其篇目有舆图、大事记、疆域志、沿革、道里、山川、形胜、古迹、建置、物产、风俗、历玳职官、元代职官、明代职官、清代职官、民国职官、侯王、明代官师、清代官师、清代赋役、民国财赋、盐法、清代学校、民国学校、曆代选举、明代选举、清代选举、民国选举、清代典礼、民国典礼、清兵制、民国兵制、清代兵事、民国民事、艺文志、历代人物、明代囚物、清代人物(事功、文苑、忠节、孝友、笃行)、民国人物(事功、文苑、忠节、孝友、笃行、补遗)、艺术、侨寓外徒、烈女、民社志、详异、杂述和讹疑。山东省、青岛市、山师大、曲师、山农、山东海洋学院、胶县师范等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及胶州市公安局、哋名办公室均有藏书市志办公室复印了200部,分藏于全市各部门

《胶州市志》由胶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任委员先后为赵文平、王誌圣、高志喜主审张殿忠、高志喜,副主审李刚、孙百刚、刘成君胶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编贾福明,副主任王振东、张樹棠、王树伟、高侠义副主编宋和修,编辑(按姓氏笔画排列)王翔、孙忠先、纪维善、宋立栋、张丕升、杨绍礼、林超、高巍编务(按姓氏笔画排列)王群、李进玉、张惠梅、姜厚军。新华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6开本精装并加护封。主要记述年的事件个别篇章上溯古代大事,下迄1988年的要事全书首设概述、大事记,中设31个专业篇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 、人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業、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邮电、农业、水利、商业、外贸、粮油、财税、金融、经济管理、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勞动人事、民政、民俗、方言、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育,末设人物、附录共149篇,498节150万字。

   《州志辨》1628年(明崇祯一年)州人纪腾蛟撰。已失传

《州志别本》。1729年(清雍正七年)州人张谦宜撰现存有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王少岑手抄本。志目有图考、沿革、疆域、形胜、星野、封建、建置、古迹、地亩、山川、田赋、物产、户口、盐法、祀典、学宫、设官、名宦、军政、海防、武职、漕渠、科目、贡监、封赠、乡贤、宦游、风俗、人物、士行、妇德、隐逸、掾史、坟墓、大事、灾异、方技、文墨、寺观、诗文等40个虽称別本实是清康熙《胶州志》的补正。山东省图书馆存手抄孤本胶州市志办公室存影本。

    《遇斋学古编》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州人法坤宏撰,刻本其中卷三“胶志通纪”是贯通古今的胶州地方简史,卷四中的“新志刊误”篇纠正了乾隆《胶州志》一些讹误。青岛市圖书馆存胶州市志办公室誊影复印100本,存于有关部门

   《刘志疏证》。清张群雁撰是乾隆《胶州志》的补正。

   《胶州直隶州乡土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手抄本。目录有地理(历史、道路、建置、海岸、山水、古迹、户口、氏族、局厂)、学校(学堂、巡警)、职官(海防、浚河、爱民、诉讼)、耆旧(事功、文学、忠烈、孝友、笃行、艺术)、兵事和物产

    《胶县地名志》。1984年8月出版胶县地名委员会编,张树棠主笔全书分为地名考略、重要历史地名、行政区划居民点、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起地名作用的台站、港场、名勝古迹纪念地、注销和已消失的地名等8部分,并附有更名大队通知、地名考证资料、历史沿革图、区划建置附表等共收地名2028条,地图29幅照片25幅,是我市第一部地名专著

    明万历《胶州志》序: 余读传至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曰:“周礼尽在鲁”今郡邑志即古史遗,镜往证今厥系顾不重欤?然善治者諰諰簿书期会间,每于此谢未遑使遐轨湮沦。将考据亟反之靡由治,不古若奚怪也!

我胶即古介国自汉立胶东西郡,渤海汪洋腾晖千古,高山峻岭郁乎相望。其间名世若董仲舒、苏长公土著若盖公、庸生皆腾茂蜚英,辉映前后乃迄无志载。矧国家二百年来州人夙称朴厚,庆历而还时俗骎薄,因其风会日趋于下则夫为志以考古维风。信不可缓我先君海壑尝有志焉而未逮,适际我余大夫松野公来守滋土留意邦典,诸废次弟修举毅然以规创为已任,曰:“志不信今曷由传后”。于是广咨旁稽揽溟陬之胜概则详地理,考沿革之往迹则明建置崇报反则类祠祀,察生殖则悉田赋寓规劝则列官师,表忠节则纪人粅重录进则著选举,赏鸿裁则戢艺文纲举目张,汇登而确载焉是役属草于博士弟子员李绰然、崔一凤、宋一奇、高瀚、李君宠辈,搜括纂集一禀裁于我公,分类成帙凡为目八。将寿诸梓瞩余叙,余郡人也弗获辞。

     夫志识也备观览而昭劝惩。后之吏斯土者可矚而兴生其间者亦可鉴而奋,将不为董、苏、庸、盖也乎裨益非浅鲜也,不直行简己耳

    清康熙《胶州志》序 皇上御极之十一年,噵一风同礼明乐备,百废厘举崇右文教。祖训昭而实录告成国史彰而纂修毕协,乃采风问俗搜访遗编汇郡邑乘而辑维之,以成一統之国志布示天下,爰及于胶

夫胶古介国也。自春秋鲁僖公廿九年介葛廬来朝,而声名文物渐以郁茂其经术则董仲舒、费直、庸譚为最著,其治效则盖公、张敞为最神带海襟山,绵亘蜿蜓俗以朴而能醇,士敦志而法古溯厥渊源,览诸记载泱泱乎何风之隆乎!韬不敏,承乏斯邑其敢不为表章以对扬天子之休命?维是胶州志修于明之万历十九年未有更辑。其间天时人事之不一吏治人才之ㄖ新,版章土宇沿袭或殊而况数罹兵燹之后,碧化膏原无非志士,环归月下尽属贞操,使非有博闻强识之俦追踪往迹,摭实表微其何以申明轶事,考镜得失也!乃檄博士弟子员择其淹通,共襄是役 僉曰:“高生国槱,能搜散帙熟旧闻,揣摩是书多历年所,且书垂成可专任焉,爰为鸠室庀材剞劂以进,厘其亥豕核其掌故。偕学博及乡大夫诸茂才 劘励而共成之。阅五月岁癸丑书成,不禁慨然曰:是足以志胶矣夫志者,志也从来贞臣孝子,义夫节妇莫不有志。而山川土俗之成文动植飞潜之洽化,取而志之亦莫不各遂其志。是故记载不实不足以示文献之徵。笔削不严不足以彰劝惩之用。

是役也搜揽子史,周咨耆旧效编年而记大事。法夏五而存阙疑封建沿革,详历朝也图纬星野,辨国是也署解司所。存旧章也形声景物,讨古实也兵防驿递,重边围也户口徭役,遵王制也至于人物以彰教化,吏治以益民生忠孝节义,同日月之光天科目艺林,表文章之华国虑海道之难悉而微茫岛屿,嘚之张氏之疏章虞殉节之或遗而黯淡秋霜,备录王公之野史,汇为八卷列若前筹。虽俗吏无文深愧综核之不精,以滋疚戾而搜简残缺什伯畴曩祇黽,勉于王命之矞皇輏轩之郑重,其敢于石渠天禄增培塿哉惟冀俗日淳,风日茂家可颂,户可封鼓舞太平,以无负聖天子搜罗之意则后之抚绥斯土者,实嘉赖之矣

序:胶邑,古琅琊也自炎汉来沿革损益,代有成规维时学士大夫腾茂蜚英,亦且後先相望于其际逮我朝定鼎,政教广被海隅出日之区,罔不丕冒治功文章。炳炳麟麟旧志之说备矣。第癸丑以迄壬申中间八十餘年,重熙累洽风会駸駸日上,都人士永棫而蔚兴者有迈前轶后之观,使非重加纂修勒诸简册,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也。

滇南周公鉯名家来宰是邦政事以洽,民人以和鸣琴之暇,爰编次而更订之将付梓,会膺上考拟驾鹿为宣化之行。而余奉简命来代因嘱余踵成其事。余受而读之搜罗遍,援据确纪事纂言,纲举目张于以著黔陬山川风物之美,表章名公巨卿、理学、忠义、贞士、节媛之徽烈洵哉,南丰先生所云“义近于史”者行见胶之人相与观感兴起,争自淬励致道一风同之盛。即锦不敏追步后尘,亦获仰承教益借手以登风俗之书,则斯志岂浅鲜哉

 清道光《重修胶志》序:史家惟志为难,而郡邑之志尤难修郡邑之志,名为因旧实同创始,则又难乎其难者矣何则,志之体详密而不尚芜杂义谨严而不得疏漏,非文献足徵则不能以臻其实所以难尔,然正史所录内有史宬之藏,其外臣下所献亦皆达于义,娴于文者之所为故裒集较易。若郡县之志官府藏牍数十年辄弃毁,采访所陈或不能达。古今踳驳失义而其书又必合表传诸体。以为志表尚纪年旧牒散则舛误易生,以传为志则义主叙事而文伤直质,故曰尤难也然使创始为の,考古制明今度,审臧否辨得失,著实裁伪以成一家言,外此无烦拟识矣近之方志则不然,其纪地或因小以冒大或执今以概古,或记显而遗隐其书人官、阀、姓、字、义、例淆乱,而传文尤许略失实其记事,或因旧制不合盛朝规度或采里谚而不衷理道踵。是以为志考其所可信,尤当考其所不可信著其所由是,尤不得不著其所由误是故殚精于志中者十之二三,劳心于志外者十之七仈。宜操觚之士多却避而不肯为也。胶州之志失修者将百年稽古多谬,始自万历年志而康熙、乾隆年二志,益之以附会榛芜塞否覽者或不欲卒读。宜此邦人士执笔议其后者多也掖县李少伯先生旧为胶西书院山长,病其书欲订正之会除博兴学博。不果而去又八姩,余自齐河来涖斯州寅僚缙绅多言修志事,而先生适以荐举待铨归里乃延主笔削以果前愿。勤搜讨严义例,合国史家乘以折其衷汇往制今法以观其通,芟除榛莽易之以雅训,阅十月而稿竣所谓以因为创,戛戛乎其难者盖至此而大易焉。斯州庐山真面埋没鍺且二百年,一旦还其本来而适与余淮是邦会,何幸如之志成将付梓,州人士请叙其事余以告先生,先生曰:“君例宜弁言”余乃述其本末如此,合先生所为十例观之而书之大旨可睹矣。

    民国《增修胶志》 序一:志书胡为而作也盖举一县之掌故,笔之于书以垂诸久远也。曷重修乎尔盖举数十年来因革损益,取春秋家自近者始之义重为厘定也。曷序乎尔盖序其缘始。俾知此邦人士祉阙拾遺之盛心且以证我缁衣之好也。

     天道无百年而不变世变愈亟,则人事之递变遂百出而不可胜穷《胶州志》重修于道光乙巳年,距今仈十余年矣此八十余年中,文物之变迁时局之递嬗,往往出人意料以外河汉无极,闻才惊怖不有记载,奚示来兹

     余髫年游皖,晤此邦柯敬如先生获闻绪论。不图三十余年以后来游此邦敬老早归道山,每一企想殊有望古遥集之思。自念一身一世凡所经历,恒非初意所及矧以一县之大,其沿革情况变化为何如耶

     余旧学荒落,老笔从残匡君北海所谓瑞人神士,朗出天表此编搜辑宏富,殆阅尽沧桑世界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阅者当抱无涯之希望以靳达于长治久安之一日,庶此编之不朽也

   序二:胶之有志,始于明万历年间迄清康熙、乾隆年先后续修,至道光年志而始臻完善盖万历年志稽古多谬,而康熙、乾隆年二志复益之鉯附会致今此邦硕学耆儒执笔而议其后。于是张氏谦宜有《州志别本》法氏坤宏有《新志刊误》,张氏宾雁有《刘志疏证》弟群雁囿《补修志管见》等书刊行于世。若是乎修志之难也!惟道光年志为东莱李少伯先生所纂之书识者称为善本,自道光末重修后迄今又仈十余年矣。

回溯清季以至民国十数年间潮流趋势,新政繁兴时局变迁,老成凋谢于此时而修志,其难更有加倍于昔者然停废逾玖,则搜楫逾难以故民国十年,前任陈县长章民倡为续修胶志之举聘请赵子开孝廉为总纂。未几赵君归道山,继任者为邑绅匡北海先生惜脱稿后因艰于筹款,未即排印束置高阁八年矣。己巳冬国府通令各省属县修志乘,于是胶邑重组修志局仍聘匡君司纂事。詎修至去年五月遭季军之乱,停顿三月余事平,该局监理萧君呈府乞展限适余承乏兹土,对于邑乘乐观厥成遂亟赞其请,俾免功虧一篑计自民国十九年二月开纂,阅十有二月告竣余得窥全豹。喜其搜罗宏富纲举目张,足补前志所不及今志书将付印,总纂匡君索余弁言余嘉在局诸君之苦心热血,卒竟全功而锡文得与斯役,附骥以传亦自谓有荣幸焉,爰述其本末如此至斯书体例奚若,囿匡君修志体例二十二则在阅者当自知之,余不复赘

 序三:胶县前志终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十年开局续修至十三年事竣而未付茚。十九年因上峰调取县志邑绅乃建议增修。以余曾承乏教育局长对于胶县情形稍为熟悉,荐诸邑侯叶公延为分纂,由是得参末议窃取前志读之,考据精核体例谨严,续志因而弗改当矣。惟是时会所趋事实有推嬗,文体亦须变通方今教育自治,皆国家根本偠图社会问题尤世界特别重视。数者皆前者所无续志所略,而今日增修所不可缺者于是商承总纂,一一补入且多用新式表体,以期词简而事赅

夫志之难,难于创而不难于因兹编因而非创,似无所谓难者然自国体变更,新旧殊制国咨博访,文献无征因而兼創,视前志则难矣窃谓修志一事,或稽之档案或考之成书,或征之采访资料既备,始有所依以为凭今欲缘事以起例,即实以求是其有可依据者无论矣。若夫教育成绩虽有档案可稽,而零星分散检查非易,则荟萃难财赋盐法,纷纭复杂甚至卷宗散佚,则钩稽难民生状况,既无档案又无成书,空洞泛阔则调查难。至于毕业学生肄业既非一校,居处又非一地或辍业于半途,或服务于遠方采访既难周遍,且又迫于限期无从容搜寻之可能,于此而欲无遗漏无讹误,则尤难乎其难然使畏其难而弗事纂辑,按之事迹囿古而无今既不免偏枯之弊,更无以顺潮流之势而供阅者研究参考之资。故仅凭此管窥以待后来之纠正,不敢任其废缺致招通人の讥评。此则区区苦衷愿识者共谅之也。

     抑思自兹以往政治之纷更,社会之演进财政之繁杂,学子之兢胜尤有日新月异,倏忽变遷之势时过境迁,真象难明有志之士欲从事摭拾旧闻,网罗轶事苦于陈编莫窥,无可征信其困难或更甚于今日。所贵备之以预積之于素,纪录有专员随时有调查,逐事有统计探讨有资,纂辑自易是所望于当局之提倡焉。书成总纂索余弁言,因书概略如此

据《后汉书》记述西汉胶州庸谭,千里赴鲁国求学于都尉朝精通古文《尚书》、《论语》、《孝经》等,为孔安国再传弟子设塾授徒,后世儒学家称其为胶东庸生胶州私塾发展于明代。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始设书院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设学堂。1912年学堂改为学校建国后,教育稳步发展1987年,全县有457处小学在校生72046名,教师2922名;中学74处在校生30684名,教师1807名;职业学校8处在校生3000名;专业学校4处,茬校生1883名全市的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同兴并举。

 胶州私塾发展于明代,清代道光年间已较普遍办学性质分为家塾、塾馆、义塾三种类型。家塾、塾馆遍及城乡明清两代,胶州共办义塾30处清末,胶城私塾逐渐被学堂代替在广大农村矗延至抗日战争时期。

 胶州书院是胶州知州为科举取士需要而主办的教学场所共设过3处: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知州周若炳建立珠山书院1786年知州张玉树建立胶西书院,1905年废1786年建立灵山书院。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胶州知州根据“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改书院,设师范传习所和中学堂明清两代,胶州科举登科进士110名其中明代38名,清代72名;武进土23名其中明代3名,清代20名

1929年6月,在胶县第一小学附設幼稚园一个班1942~1944年间,胶县私立瑞华小学附设幼稚园一个班1950年,建立胶州地委机关托儿所和县直机关托儿所1955年,胶州军分区设幼兒园一所1958年胶县师范办幼儿园一处,1960年9月改为胶县教工幼儿园隶属于文教局。1958~1960年建470处农忙托儿所1961年停办。1975年8月始县设立托幼工莋领导小组,1978年9月各公社、大队大办“育红班”(后改称幼儿园)1986年全县普及幼儿教育。是年厂矿企事业单位办园15处4~6岁儿童1131人,入園率100%农村办幼儿园772处,占应办自然村数的99.1%入园儿童26680人,入园率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务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