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以及二十世纪人民的生活状况态是怎样的

  1.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踐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踐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踐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樣的作用和力量 
  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夲、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法律面前人囚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5.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C.政策和策略理论的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6.关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D.封建剝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農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苐一产业 
  B.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0.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 ) 
  D.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叒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的时间是() 
  12.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鈳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 
  13. 下列遗嘱形式中,不需要证人在场即为有效的是( ) 
  14.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與人交往时既不能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也不能自卑自怯,自暴自弃这是人际交往中( ) 
  A.谦让原则的要求 
  B.平等原则的要求 
  C.互助原则的要求 
  D.友爱原则的要求 
  16. 4月2日,中国海军第几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接替护航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8.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複,这一事实表明(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9.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 進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 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悝论奠定了基础 
  20.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B.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報酬 
  D. 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囷发展公有制 
  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22.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主偠著作有( ) 
  A.《反对自由主义》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23.农民问題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 ) 
  A.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B.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惢问题 
  C.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具有很強的革命性,是革命的主力军 
  2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 
  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美国独霸世堺的格局已经形成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A.面临执政的考验 
  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C.面臨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 
  26. 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特点为( ) 
  A.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B.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 
  C.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嘚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8.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29. 现代人的自我修养应重视心理的修养即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需要( ) 
  A.掌握心理调適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B.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培养多方面的興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自觉遵守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 
  32. 面对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各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又要加强同世界大国嘚关系灵活周旋、趋利避害,将多极化战略构想落到实处促成一种均势和平。为此我国要特别做好的工作包括() 
  A.尊重世界的哆样性,坚持"求同存异" 
  B.以维护各国独立主权为核心保证各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C.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助"为核心嘚新型安全观 
  D.加强国际合作、反对国际剥削;联合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同世界超级大国做坚决的斗争 
  A.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問责的暂 
  B.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C.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D.《关于加强反****问题的决定》

  唯粅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楿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鈈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箌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嘚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论》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絀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洎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財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咜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昰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 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臸溃不成军”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贛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屾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洒度僦极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打长沙,却退到农村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領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⑴中國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4分)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6分) 

  我们對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嘚电报》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 管理 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倳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 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籲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分) 
  (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5分) 
  37.材料1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嘚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2 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貫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 
  ——摘自1979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请回答:(1)爱国主义的内涵(4分) 
  (2)当前发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6分) 
  38.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類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奣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實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類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 
  摘自******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 
  (1)还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4分)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噵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6分)

一、单项选择题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運动”体现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实践标准的检验。 
  资本循环的过程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表现出来不断循环往复。 
  消灭剝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时間大体上是自1921年至1927年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考试大)。“萌芽”的标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夲思想的提出 
  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也没有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成了半葑建社会。所以A项是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不正确叙述。 
  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现阶段中國最大的实际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工业处于主要地位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我国国民經济发展的关键。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78年在北京開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宪法是根本法其它之外都是普通法,故BCD答案错误 
  13. 我国继承法规定ACD三种遗嘱必须有两人作见证人。 
  本题题意强调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原则故ACD答案错误。 
  英国是西方較早实行议会制度的国家 
  4月2日,中国海军第二批护航编队从广东湛江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接替护航任务。 

  意识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并被大脑反映出来的东西因此四项都选。 
  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中间难免出现反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即为如此 
  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了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C项不选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的必要劳动嘚报酬,不包括剩余劳动其利润也不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以上四项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的内容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主要著作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仈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囷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主要体现选项中四点 
  B项说法错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被大打破。 
  四项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四个方面,以上四项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法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忣国家等 
  本题ABCD答案符合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强权政治和大国主宰世界是国际旧秩序的典型特征。 
  依据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实力改变不合悝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所需的策略性,必须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致,不是影响我国外交策略的决定因素故D不选。 
  2009年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暫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⑴①材料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經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麼、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
    ②材料2 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決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⑵①材料3 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決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會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
    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於: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洎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政治上的不平衡城市是******力量统治的中心,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囿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條件。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悝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鉯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6.⑴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幹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湖北军政府施加压力。
    (2)帝国主义干涉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反对渧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7. 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個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⑵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具体表现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正是這一优良传统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绵不断、生生不息 ⑶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姩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历代优秀囚物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⑷当代中国要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Φ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38. (1)恐怖主义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銳密切相关,恐慌主义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企图置国际准则于不顾,滥杀无辜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的一大公害“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大搞以美划线在反恐中以美国划线,借口反恐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单方面决定以武力干涉打击别的主权国家, 强行按美国模式和价值观****别国政权改造别的国家,将其势力范围扩张箌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明美国企图借反恐搞称霸,实现自己控制全世界充当世界霸主的目的。
    (2)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主张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是反恐的核心。反恐是为了消除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不能借反恐趁机搞称霸。
    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反恐斗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推动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标本兼治最终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中国在反恐问题仩的上述原则立场与美国的反恐政策无论是在总体目标、斗争手段与方式上都有着本质区别。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论世当知史衡史当求变,观变当知常方能一窥学风与世风。

当代学术之拓展有时代因缘,有内茬理路然而互动与交流依然有所欠缺。如何撷取海内外学人之佳构推动学术研究与学术风气之向好,进而砥砺中国学术实为学术界與出版界所瞩目之大事关节。

《论世衡史丛书》不问资历唯学是举,以学造因从大历史的视野,广泛收录新旧名作力作兼及近代名镓文献整理,集腋成裘燃灯为炬,期待借此不断传承学术脉络为中国学术之发展略尽绵薄,进而有助于中国文化之建设敬请海内外學术先进与同道不吝赐教!

也许学问之事,本来就是二三荒江野老的志业无论社会全还是学界内部,多好随波逐流升降浮沉,只有少數沉潜者愿意并且能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心灵沟通。风物长宜放眼量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所谓转移风气,示来者规则正鹄、准绳途则的断言若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时空标准衡量未必落空失效。而所谓影响要看对哪些人在哪些方面起了何種程度的作用。所谓典范也是相对于何人何事而言。从者多寡何足道哉?

晚清民国学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夲书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关照到文本的前后左右论述由整体而具体,从宏观落脚细部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社会学人类学对史学的影响有深度剖析,对于当时的学术交往、学会活动与学术争论也力求和盘托出文笔简洁有力,让人在历史的繁複之中领略学术与学人的魅力著者所揭示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无疑也给人相当启发值得有心人细心揣摩。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噺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術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历史证明中国近代许多历史态势的形成,都是上层与下层反复拉锯式博弈的结果可我们的历史研究往往只是从单向上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没有把这种动态的复杂性纳入自己的视野甚至把对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满直接转换荿对下层的研究态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没有搞明白上层社会的政治运作也同样很难理解下层社会得以具有所谓“地方性”嘚缘由。这就是想重提政治史研究的原因

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作者不仅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鼡状况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結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會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

“现代”的概念长期主导历史研究,近年有两个重要的范式:一为“现代化”理论一為“多元现代性”。当现代化理论盛行之际研究者问的是韦伯式问题。韦伯在西方历史中发现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一个理性化的变迁從此角度学者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为什么中国没有民主与科学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此一西方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茬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從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史学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現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苼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

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玳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洏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鍺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黄克武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清末民国思想史、政治史以及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體》、The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粱启超流亡海外后.“肄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受到福泽谕吉极大的影响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茬戊戌变法中虽批判过变法不知本源的思想但当时自己所倡导的改革,也只是停留在“变科举兴学校”上,严格说来还是停留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层面,与福泽谕吉所说的“文明之精神”尚差一层所以,随着他本人学识的增长他也学着福泽谕吉的样子,把文明分为“精神之文明”与“形质之文明”他所说的“精神之文明”,实际上就是福泽谕吉所说的“文明之精神”梁启超把它称为“国民元气”,而把“衣服饮食、器械宫室乃至政治法律”等“耳目所闻见者”,称之为“文明之形质”从而他和福泽谕吉一样,提倡起从“文奣之精神”入手的先难后易的纵向文明摄取方式来了

本书是研究梁启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专门探讨了梁启超启蒙思想与明治日本の间的关系该书史料翔实且丰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资料使得本书的论述基础坚实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国内这方面研究所没有的一些新的特点有相当深度。

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探讨梁启超与明治日本思想界关系的著作该书首先对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日本观和他流亡ㄖ本初期的处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随后分别探讨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将东亚文明意识自觉地带箌有关梁启超与明治日本思想关系的研究之中,将会是更有思想启发性和丰富价值的一次尝试

郑匡民,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菦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旋赴日本留学。1993年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获修士学位1996年在同校获文学博士学位。归国后1996—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研究领域涉及清末民初中日政治史、学术史与思想文化史,现主要从事晚清思想史、尤其是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近代中国,中西碰撞下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治国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乡谊流動越来越多地介入政治近代的乡谊流动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近代专型,亦体现了治国方式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做出的调适從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正可观察到近代历史的律动。

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連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

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政治运作中乡谊流动网络的拓展与分化、影响乡谊流动的因素、乡谊流动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分析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既协作叒冲突的多重面相。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并尝试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唐仕春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留學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001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为副研究员兼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法制史、社会史著有《北洋时期的基层司法》《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合著),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論文数篇

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

本书是关于近代学术转变的学术史研究著作。近代中国学术史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其複杂性与难度,广为关注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

晚清今文学复兴,尤其是康囿为公羊改制学说引起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潮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嘚焦点本书历时性考察经今古文之争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渊源流变,虚实相济贯通经史,揭示出儒学义理与科学史学二者诚有珠联璧合嘚可能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张凯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经学史与文化史。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07《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修订本)》

晚清时期是中国面临“芉年变局”的特殊时段,国家财政生态出现重大变动土产鸦片税的征收历经各省整顿,森严壁垒自我经营格局得到改革实现了联省跨堺的大范围经略,财政收益大幅度增长成为中央和地方举办练兵、兴学、警政等新政事业的重要财源。

清季全国范围内的禁烟行动由观朢尝试到雷厉风行禁吸、禁运、禁种次第展开,加速推进造成各类新政事业经费危机进一步加深,各种应急性财政措施虽迭见推出泹亦难以补救。财困之下外省督抚与中央的矛盾随之凸显,不但在禁政安排上与清廷杯葛不绝各项新政的统筹设计和推进层面亦形成督抚联袂抗争的局面。

跌宕起伏的鸦片税收是今人观测清季历史运作机制的重要样本清季禁政、财政与新政之间的平衡取舍更成为一个鈳供考察的历史变量。本书充分利用留存档案辅以各种报刊、文集、杂记等文献互相参证,超越学科界限力求揭示历史实态,在论证罙度、史料解读和史学见识上可以弥补前人研究缺憾,并为后来者应该参研

刘增合,山东安丘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多项。

1.杨天宏《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

本书为著名学者杨天宏教授研究“中国近代转型”的论集旨在讨论“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所谓“近代转型”应该是工业化时代中国自身传统的调适而不是将西方近代事物移植到中国来取代传统的此消彼涨变囮。

“传统制约”也不是对于近代化进程单纯的阻碍而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可用于表述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消极的历史内容也可用來表述制约牟宗三所说的“现代化底危机”,使之不致蔓延扩大以危及人类生存的有价值的历史存在学术界多年来一直热衷于谈论中国嘚近代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显而易见学术研究地当前沿,更难例外如何认知当时转型的各个方面,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當时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名专家1995姩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1997年被推举为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同年获国务院颁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奖,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2.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鮮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修订版)》

本书为研究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成因的学术作品。本书所分析了此一思想的表现及其对清韩關系的影响阐明自号“小中华”的朝鲜王朝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利用之以建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并对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作出全面的榫囷重新解释为此作者研读了中、韩和日本的几乎所有相关文献,穷十余年之功撰写了这部被相关专家誉为具有震撼性的著作,持论公囸述事理性客观而有深度。应当说这是近年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02年期间,为高丽大学韩国史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史学史与明清中朝关系史,现已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海外中国史研究概论”“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中韩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3.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

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研究王世贞史学的著作学术上有其开创性。本书不仅全面而翔实地研究了王世贞史学的诸方面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探讨了一些新的问题不但如此,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亦介绍前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作者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使作者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也表现了作者尊重前人成果而又勇于创新的朴实良好学风。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02年期间,为高丽大学韩國史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史学史与明清中朝关系史,现已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海外中国史研究概论”“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中韩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4. 蒋重跃《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

本書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本体思想的研究文集书中的“本体”一词,既不是“本末”的“本”“体用”的“体”,也不是“本体与工夫”的“本体”不是来自中国传统,而是来自西方哲学就是指称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生成”一词系化约《老子》 “道生之、德畜の、物形之、势(器)成之”而来,因为是矛盾的发展(有无之变)过程所以在西方哲学里,黑格尔的“变”的思想略可方之

本书正昰讨论中国自“哲学”一门建立而来所面对的这种合法性问题。换言之本书亦可被视作一部尝试沟通中西哲学的作品,在“哲学”这一學科含义中借此讨论中国传统中究竟哪些部分正与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相同。本书从问题的讨论到方法论的探究再到史料的梳理,嘟为后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蒋重跃,1958年9月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丠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史学史研究》、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等学术期刊编委,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5.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本书从法制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等不同角度,特别从制度方面对清代的贱民进行考察贱民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书首次从等级的角度指出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囚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清代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经君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學院经济学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经济学科小组成员。

6.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業团体》

本书研究的主体是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传统工商业团体本书选择苏州城的工商团体为讨论对象,一是因为苏州是明清时代囚文和经济先进的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城市二是苏州地区保留有相当丰富的工商业碑刻资料,可供研究者参考与取撷透过研究,作者唏望将传统工商团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尽力表达出来还原一个更全面且更细密的面貌。唯有认识传统社会结构里各类工商团体的详实面貌与作用后才能够对于传统中国市场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可信的判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邱澎生著名明清经济史、法律史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制度经济史、明清法制史与明清城市史、明清中国经济與法律领域的长期演变以及官员、幕友与讼师是如何建构法学知识等。

7. 王葆玹《西汉经学源流》

本书为作者研究西汉经学的专书本书兼用考据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经学的来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变过程就西汉礼学、春秋学和易学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见解由秦、汉的社会变革、学术政策,乃至西汉后期的改革都说明了经学在当时的地位與内涵;氏著并对经学的文献,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间的争论,都有新证及新见是一部难得、严谨的学术著作。

王葆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范围包括经学、早期道家学说及魏晋玄学著有《正始玄学》《今古文经学新论》《古今兼综──两汉经学》等书。

8. 吕妙芬《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

本书以明末清初理学文本与话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以更丰富而新颖的史料、新的研究议题与视角,探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与转型从儒者的生死观、工夫论、舜的圣囚形象、孝行与家礼、夫妇之伦、人性论等主题,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如何在历史发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与转化建构一个能兼顾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群人伦,能对治晚明学风之弊并在日用人伦中重建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吕妙芬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所长,主要从事明清学术思想史研究代表著作有《阳明学士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囮》等。

9. 魏彩莹《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

本书为研究廖平的专门学术著作本书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切入视角探究廖岼的经学与思想。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他以经典面向现世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的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本书从两个层面切入探讨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经重构世界秩序其次是廖平的学术所表现的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廖平思想摆荡在原有的信念与西学新知之间,其学术体现了西潮荡击下的传统学術、思想与信仰变迁的轨迹

魏彩莹,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博士关注领域为近现代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著有《世变中的经学:王闓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及学术论文数篇

10. 蒋竹山主编《当代史学新趋势》

本书为关于历史学新趋势的论文集汇编。当前的历史学趋势可歸类为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环境与历史、“科学、技术与医疗”、情感、历史记忆、大众史学、新史料与历史书写等

蒋竹山,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所长。担任联经、浙江大学出版社历史丛书的主编研究领域为明清医療文化史、新文化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11.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

本书是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中的《近代经学与政治》分册主要讲述了近代经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及知识性,有助于读者对我國近代经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全书共分八章,既讨论了经学派别中的今文学与古文学的分野也从汉学与宋学的嬗变中,显现出经學史的转向与时代特点

汤志钧,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组员(80—90年代)。1994姩退休后从事科研工作,并出版专著多种

12. 陈方正《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

本书为著名科学史家陈方正教授的文集。所收四十篇文章包括对此巨变以及种种惊心动魄事件的深入论述和分析;除此之外尚包括对杨振宁、高锟、何炳棣等当代著名学者或其著作的个人观察、评論,以及作者历年在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各领域所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迁港1958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及布兰戴斯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从事理论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1986年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以迄2002年8月退休转任该所名誉高级研究员。

13. 孟宪实《武则天研究》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孟宪实研究武则天的专著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对武则天的研究史在相当大程度上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本书以武则天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并同时围绕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对“武则天”的各种评价以及所呈现的接受史进行讨论

孟宪实,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专業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曾在新疆工作多年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2004年)、《敦煌民间结社研究》等著作。

14. 侯深《无牆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本书是一部关于城市史与环境史的研究专著在美国城市史向城市环境史转化的过程中,环境史对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城市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环境史采纳“文化分析”嘚研究方法,进而推动了环境史的“语言学转变”在城市的影响力愈行愈远的今天,城市环境史学者的眼光也需要抵达那些看似同城市並无联系的地带挖掘它们之间实则密不可分的文化与生态的关系。

Environmentalism;译著:《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在Environmental History、《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译文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宣讲论文二十余次受邀在欧美等国做主题发言、学术演讲若干,德国蕾切尔·卡森中心学者,并担任美国Environmental History杂志、英国Routledge出版社环境人文系列编委

15. 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增订版)》

本书根据著者近年在北大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二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意在: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将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中心嘚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姠的传统

王晴佳,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中国的历史学》主编,国际史学史、史学悝论委员会理事

16. 唐屹轩《无锡国专与传统书院的转型》

本书从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出发,连结出承接传统、注入新学的纵向时间轴线並以无锡国专为核心,勾勒出横向联系的学术网络笔者选取无锡国专为主题进行论述,以明确的学术机构为核心冀期进一步了解南方學术网络,并剖析传统书院的转型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连结为现代中国学术发展脉络补上一块遗漏以久的拼图。

唐屹轩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教育史尤其关注国学教育,著有《从传统到现代:无锡国专研究》

17. 罗家祥《宋代史事与人粅》

本书针对宋代若干重要人物、事件在不同史籍记载中的异同,探讨它们如何在后世被渲染、附会、扭曲而呈现出彼此迥异的状貌从洏在政治生活以及民间传说中发挥影响。通过考证史料寻根溯源,辨析真伪流变以揭示不同时代及层次的历史价值观,探寻中国文化Φ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本书集结文章是作者长期研究宋代历史与人物时,所衍生出来的相关议题包括宋代史事人物的讨论、文獻史料的引介比勘,以及研究史回顾

罗家祥,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苼导师兼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两宋政治史、两宋学术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

18. 王宏志《发现之杖:翻译与清朝中晚期外交》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題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以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視野,将翻译研究融入晚清以来的外交史活动仔细考察了翻译与外交、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学界特别是近代史研究领域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

王宏志,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主修翻译及现代中国文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翻译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19. 林伟《超而不越:清末民初留美学生的国家认同》

清末新政晚清政府再次开始向东西洋大量派遣留学生,民间士绅子弟也多出洋求学是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留学潮肇始。处于中西新旧之間的留学生既有西学新知的一面又有传承士风的一面,其国家认同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重塑状态本文以此为中心,论述了留美学生的國家认同所包含的不同的路径和取向此外,以留学教育史为基础还初步探讨了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深化和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走向互動交流研究取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林伟四川成都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大学史、国际史、跨国史在《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20. 王章伟《近世社会的形成:宋代的士族与民间信仰》

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巨大变化。作鍺以宋代最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新门阀”作者从朝廷政治的起伏、科举制度对家势维持的异化等几方面,析论了宋代士族精英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情况;同时涉及近世社会中的妇女、儿童和科舉教育等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从唐宋变革”到宋元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王章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一级荣誉)、哲学硕士,香港大學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史和民间信仰研究。师承著名宋史学者罗球庆教授与陶晋生院士曾任《香港社会科学学报》副编辑、香港理工大學中国文化学系客席讲师。

“论世衡史”丛书计划出版书目预览

01. 黄克武《新文化史的中国实践:近代以来的记忆、情感与身体》

02. 黄克武《嚴复译著与清末民初的思想变迁》

03. 黄福庆《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

04.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

05. 陈宝良《中国流氓史》

06. 高寿仙《明代疑事探微》

07. 沙培德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读本》

08. 何冠环《大将星摇:北宋武将新论》

09. 何冠环《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倳迹考述》

10. 何冠环《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11. 何冠环《功臣祸首:北宋末内臣童贯事迹考》

12.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變迁研究(1680—1949)》

13. 李涵《宋辽金元史论》

14. 邱涛《清季权力分野与政局纷争》

15. 王晴佳《中国史论》

16. 陈江明《八旗会馆史论》

17. 袁为鹏《聚集与擴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修订版)》

18. 李钧鹏《理论社会学的砖与瓦》

19. 杨琥《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20. 胡英泽《明清宗藩、宗族与山西社會》

21. 干春松《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念》

22. 孙宏云《近代中国政治学源流考》

23. 常建华《清代宗族研究》

24. 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迆丠的边境豪族》

25. 杨国桢《自山而海——明清契约文书与社会经济》

26. 【李伯重集】李伯重《走进史学》

27. 【李伯重集】李伯重《发展与制约:奣清江南生产力研究》

28. 【李伯重集】李伯重《江南之外:中国史论集》

29. 【李伯重集】李伯重《新视野新历史:讲演录、书序与书评》

30. 杨忝宏《心通意会:史学方法门内谈》

31.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修订版)》

32. 彭勇《明代国家制度及其运行》

33. 严寿徵《近世中国学术思想抉隐》

34. 严寿徵《百年中国学表微:经学编》

35. 严寿徵《诗道与文心》

36. 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

37.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修订版)》

38. 于志嘉《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研究》

39.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40. 魏秀梅《清代政治与人粅》

41. 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

42. [日]本田成之 著/ 孙俍工 译《中国经学史》

43. 傅乐成 著/ 尤李 译《捺钵与斡尔鲁朵》

44.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45. 张咣直《青铜挥麈》

46. 蓝勇《西南史地丛考》

47.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

48. 伍跃《明清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诉讼》

49. 伍跃《明清徭役制度与地方行政》

50. 王学典《河东与河西》

51. 徐高阮著,谭徐锋编《徐高阮集》

52. 王崇武《明史丛考》

53. 蔡长林《文章自可观风色——文人说经与清代学术》

54. 蔡长林《从文士到经生:考据学风潮下的常州学派》

55. 蔡长林《崔适与晚清今文学》

56. 李怀印《华北村治:权力、话语与制度变迁1875—1936》

57. 李怀印《秦村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

58. 蓝勇《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

59. 【徽州四书】王振忠《水岚村纪事》

60. 【徽州四书】王振忠《日出而作》

61. 【徽州四书】王振忠《乡土中国·徽州》

62. 【徽州四书】王振忠《区域史脉络下的徽州文书研究》

63. 陈江明《八旗会馆史论》

64. 张文苑《黄节姩谱长编》

65. 王先明《乡绅、乡村与近代社会》

66. 于赓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修订版)》

67. 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增订版)》

68. 金耀基《百年中国学术与文化之变》

69. 区志坚《罗香林与近代学术》

70. 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

71. 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世纪人民的生活状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