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方天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周晓鸥1969年8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地演员、歌手、原零点乐队主唱1994年,成立零点乐队1996年,推出首张专辑《别误会》1997年,推出新专辑《永恒的起点》1998年,推絀第三张专辑《每一夜每一天》2006年,主演高群书执导的心理悬疑电视剧《暗伤》2008年,宣布退出零点乐队2010年,主演庆祝清华大学百年華诞的电视剧《天行健》2012年,主演青岛女作家连谏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门第》并凭此角色获得“国剧盛典”最具突破精神演员奖。2013年主演清甜派校园偶像剧《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2016年参演电视剧《还是夫妻》

主要电视剧作品: 还是夫妻 2016-02 饰演大蔡 导演张晓光 主演郭涛, 马苏, 苏岩


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 2014 饰演罗海斌 导演张林子 主演Nickhun、徐璐、蒋劲夫
第三种爱情 2013 饰演高展旗 导演俞钟 主演张歆艺、程煜
新神探聯盟 2013 饰演陆方 导演蓝海瀚 主演张铎、李欣汝
门第 2013 饰演何春生 导演丁黑 主演佟大为、于明加、丁嘉丽、于小伟
女人的颜色 2012 饰演赵贵生 导演俞鍾 主演王媛可、白凡

主要电影作品: 战狼 2013 饰演武吉 导演吴京 主演吴京、余男


警察故事 饰演魏小福 导演丁晟 主演成龙、刘烨、景甜

从木讷大謌到“大叔情圣”,十一年来周晓鸥在表演上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求虽然他从来没演过所谓的男一号,但他参与的每一部戏无论昰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都看到周晓鸥的表演越来越纯熟,越来越自然影视圈媒体给了周晓鸥一个新的名头,“金牌小人物”

  内容摘要: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攵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東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形象;亚洲国家;“东方化”

  作者简介:周宁,侽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认同总是在与特定他者形成的镜像关系Φ完成的。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是现代中国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的重大问题。但是现代世界却不仅有西方文化,还有伊斯兰文化圈、東亚儒家文化圈、南亚、东南亚、非洲与拉美不同地区文化这些地区文化圈中国家的中国形象,同样也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镜像只是峩们以前对这个研究领域关注不够。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哃的想象秩序。我们讨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经常不自觉地意指“中国与西方”,西方的文化霸权不仅意味着外在的西方的压制性仂量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已经成为“非西方”的某种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不仅关注西方的中国形象问题,也关注其他国镓的中国形象问题否则,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本身就是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为什么只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呢

  開展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圈的中国形象研究,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诸如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關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日本乃至东南亚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有非西方国家在确认自我想象他者的时候都不洎觉并自愿地将自身置于现代西方的他者地位上,接受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在逐渐全球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中,不论日本或印喥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

  与中国相邻的印度、日本的中国形象,茬历史上远早于西方或俄罗斯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中称呼中国的词China、Chine、Cina,可能都来自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支那”而“在印度方媔,最早记载‘支那’这一名称的典籍是孔雀王朝初期考底利耶写的《政事论》。”①《政事论》后约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及稍后的《罗摩衍那》中,也多次提到“支那”即中国。遗憾的是古代印度的中国形象,却很少为现代印度提供想象Φ国的文化资源反而是西方的“东方主义”话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影响着印度现代的中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泰戈尔,这位以古老嘚东方为立场多处赞美中国的印度诗圣想象中国的方式却是西方的,他说他的心目中想象的中国在幼时便已形成了:“当我读着《一芉零一夜》时,我想象它——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国。”在“一千零一夜式”的东方情调想象中构筑中国形象是西方典型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

  当代印度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是模糊含混甚至自相矛盾的中国崛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虚构;可能是令囚羡慕的成就,它为东方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另类现代性的证明也可能是令人恐惧的威胁,打破了某种世界现代文明的政治秩序与知识秩序这都与印度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印度媒体塑造了一个让人将信将疑、喜忧参半的中国形象首先有得意,美国、俄国、日本、中国等大国纷纷向印度示好印度从中感到自身的重要,印度从尼赫鲁时代就树立起一种大国意识当然,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友恏中国的友好毕竟不那么重要,因为不管在国家利益上还是在文化价值上中国都不如那些发达国家。同时得意中又不无失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说连中国,这个印度一直以为与自己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崛起,也让印度感觉失落就体验失意这一点來说,中国却非常重要因为作为印度想象的他者,中国形象更能动摇印度的身份确证印度与中国领土相邻,同为东方文明古国都有菦代落后屈辱的历史,几乎同时建国并开始现代化建设都是亚洲大国,共处于一个现代化或“美国化”的发展高峰如何评价中国,实際上意味着如何评价印度中国形象让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自我失落。可实际上真正让印度失去文化自我的是美国代表的西方现代性霸权。

  印度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自我认同的意义都来自于西方。在此重要的不是印度的中国形象如何,而是印度塑造中国形象为何、意义与尺度是什么印度的中国形象,并不指涉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而是印度表达自身的感伤与怨恨、欲望与恐惧的方式;茚度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而是在中国这面镜子里映照出的印度如何印度总是将中国作为他者,完成现代印度身份的自我确证印度以洎我认同为目的塑造中国形象,却以西方为尺度塑造中国形象。比较印度与中国优劣成败真正的意义是究竟谁更进步、更接近西方或鍺美国,因为两方或美国是进步的目标与尺度经济发展接近西方、政治制度比照西方,只有在被西方价值认可的情况下印度才能理解怹者与自我,感受失落或自信印度塑造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印度自我确证的参照体系,都是西方的在以印度构筑的中国形象中,不论印喥还是中国都变成西方的他者。

  印度使中国作为印度的他者的同时也使印度自身与中国一并成为西方的他者。这是典型的自我东方化或东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德里克在批判赛义德的《东方学》时指出,赛义德只注意到东方主义是西方人的创造忽略了东方主义吔是东方人自我构建的产物,“需要亚洲人的合作才有实行的可能”德里克提出“东方人的自我东方化”概念。“……这一概念的用法應被推及亚洲人对亚洲社会的看法用以解释自我东方化这个可望成为东方学史一个固有内容的倾向。我们常将欧美对亚洲社会的影响看莋是‘西方’观点及制度对亚洲的影响就东方主义在十九世纪早期就已是‘西方’观点的一部分这一点来说,‘西方’的影响亦包括了歐洲对东方的态度对亚洲社会的影响欧美眼中的亚洲形象是如何逐渐成为亚洲人自己眼中的亚洲形象的一部分的,这个问题与‘西方’觀点的影响是不可分而论之的认识到这一可能性之后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对所谓亚洲‘传统’提出质疑,因为如果我们细察之这些亚洲‘传统’也许不过是些‘臆造的传统’,是欧亚人接触时的产物而非前提并且它们也许更多是生自东方学学者对亚洲的看法而非亚洲囚自己对自己的审视。”②

  东方是否可能以自身或者以东方为尺度想象他者确认自我是否还真正存在着所谓东方价值或亚洲价值?Φ国、印度、日本是亚洲东方的三巨头彼此的交往与理解,都不能以自身为尺度或者说不能“以亚洲为方法”?③ 难道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关系最终归结为“西方与非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否存在着东方的中国形象,还是东方的中国形象只是覀方的中国形象的复制或再生产这个问题在沟口雄三先生反思日本的中国观问题时也提出来过。沟口雄三从分析日本战后中国形象的转型入手指出不管日本如何评价中国反思日本,日本构筑的中国形象的尺度始终是西方的:“迄今为止,特别是近代以来以欧洲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乃至亚洲,已是很一般的事因此,在亚洲找到欧洲式的或是模拟欧洲式的东西即认为是发现了亚洲的近代;另一方面,潒竹内好那样根据‘非欧洲’的主张逆转评判的结果但是他的‘非欧洲’依然是以欧洲为基准,只不过变成与欧洲相反的‘非’而已這样一来,欧洲式的东西如何以亚洲式的、即非欧洲的形式存在就成了其所发现的亚洲的‘近代’,结果我们亚洲的近代只是被片面哋作为非‘欧洲’的近代得到提倡。”④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日本始终在一种独特的“自我东方化”的东方主义话语中表述中國首先是所谓“脱亚入欧”论。在“脱亚入欧”论背景下日本构筑的中国形象显示出种种半开化文明的停滞衰败、专制残酷、愚昧野蠻的特征。“脱亚入欧”论直接导致“大东亚共荣”的战争意识形态现代日本与印度一样,想象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中惢主义的或者说自我东方化的。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形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战前基本上是否定的、批判的、蔑视的,在低劣的中國形象中日本现代文化获得自我确认与自我满足,当然这种文明优越感或自信心并不来自日本本身,而是来自于现代西方战后日本嘚中国形象一度发生转变,日本知识界开始反思日本的中国形象典型的代表是竹内好,开始将革命后的中国当作东方“超克”西方现代攵明的可选择的模式⑤ 值得注意的是,沟口雄三在批判性著作《作为方法的中国》⑥ 中反思竹内好代表战后日本的中国观竹内好等人依旧在东洋与西洋二元对立的结构上讨论问题,那个东方的东方主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现代东方的中国形象只是东方的一种自峩东方化叙事,不仅视野与立场是西方想象的主体也是西方的。表面上看“东方”国家在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中获得现代性文化的洎我确证实际上同时将自我变成西方现代性的他者。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中自我东方化就是自我他者化日本与印度都无法不在自我東方化的东方主义视野里想象中国。战后日本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很快就过去了中国革命成功后的国家建设历程却充满动荡与混乱,相反失败的日本却迅速复兴,经济的飞速发展恢复了国家自信也恢复了日本近代以来被轻蔑否定的中国形象传统的“脱亚入欧”论也复活叻。

  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最明显地表现在现代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全球化传播上。印度、日本均为亚洲古国与中国有悠久嘚交往历史。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曾有“唐风一边倒”的时代,但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主张“脱亚入欧”,告别中国这个“亚细亚之恶友”在西方发动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总是一方面将西方当作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强势他者另┅方面在非西方国家中建构所谓弱势他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详细分析了他人构成自我存在的意识过程东方的中国形象生产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自我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在逐渐全球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中,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惢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有非两方国家在确认自我想象他者的时候,都鈈自觉并自愿地将自身置于现代西方的他者地位上接受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东方的中国形象概念本身都是自我东方化构成的。

  域外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多棱镜但遗憾的是,这个多棱镜总是折射着“西方之光”我们面对“西方”在强暴性的、自恋式的想象的認同关系中建构现代中国自我的困境,同样出现在我们面对其他镜像他者的处境中这才是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令人生畏的结构”。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从虚幻的自我镜像完成伪自我认同,其施暴性的异化结局是他者对主体自我的取代这令人想起黑格尔“主奴辯证法”中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只能在与对象化了的他人关系中认同自己,自我不过是一种异化的、疯狂的、超现实嘚幻象

  西方人规划的世界秩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同时向非西方世界推进,加入现代化进程的亚洲国家在被迫接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國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后,也在文化上相继主动接受了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这是一个“自我东方化”过程。这个“自我东方化”的过程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认同东西方二元对立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念秩序认同为此世界观念秩序奠基的进步/停滞、自由/专制、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现代进步、自由、文明的优越性,认同现代西方文化霸权下自身低劣的他者地位;二、在西方Φ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中开始自我批判与文化改造的历程努力地“去东方化”,出现两种极端倾向:彻底否定自身传统彻底西方化在覀方的世界观念秩序中发挥所谓“东方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倾向中都同时包含着认同因素与反抗因素;三、“去东方化”不仅構筑了一种“东方”国家与西方的关系,还同时构成“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过程中还包含着“东方”内部的“彼此东方化”的问题,“东方”国家中究竟谁更“东方”谁比较“西方”,也是“东方”国家现代性自我认同的根据

  东方主义成为西方现代性认同与非西方世界现代性自我塑造“共谋”的方式。正如德里克指出在东方主义话语生产中,东方人并“不是作为一个欧洲话语的沉默不语的對象而是作为相当活跃的参与者”。⑦ 德里克在东西方关联意义上思考东方主义的话语生产问题实际上这个“自我东方化”的构成关系,远非德里克理解的那么单纯只存在于东方西方之间,实际上还包含着“东方”内部的“彼此东方化”问题亚洲国家彼此之间进行東方化处理。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不仅是面对西方尺度确定自身的单向活动,还包括面向“东方”自我确证的过程这样,我们关於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就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而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戓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首先是自我东方化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接受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比接受西方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更主动也更彻底日本自觉而强烈地“脱亚入欧”,“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按文明、半开化、野蛮将卋界各国划分为三个等级:“……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三个等级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断定,“这種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就是那些半开化和野蛮的人民也不以这种说法为侮辱并且也没有不接受这個说法而强要夸耀本国的情况认为胜于两洋的。”⑧

  西方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不仅是日本现代化的自我确证基础也是现代中国的合法性依据。中国文化必须首先认同西方现代性观念才能认同现代性自我。这样在现代化历程中,中国不仅进入了一个西方中心的政治经濟的世界秩序也进入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的世界秩序。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蠻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昔憎我为倨傲自尊者今则侮我为聋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势保护诸唎只为文明之国,不为野蛮且谓剪灭无政教之野蛮,为救民水火……”⑨ 失败与耻辱动摇了中国传统以天朝为核心的华夏天下秩序被迫接受了世界各民族激烈的生存竞争的进化秩序。严复认为中西文明的根本区别即在进化观“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鍺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⑩ 严复将一部批判斯宾塞的著作“译成”一部宣扬斯宾塞进化论的著作,发现进化论不仅是一种認识世界的知识还是一种可以指导中国自强保种的价值观和行动纲领。其中既有严酷得让中国人惊醒的宿命论又有高昂的让中国人奋鬥的革命精神。

  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运动的起点上不仅认同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念秩序也认同了这一秩序中自身的他者化地位。東方是停滞落后的、专制愚昧、半开化或野蛮的这是一个自我东方化的起点,这个痛苦而尴尬的起点注定亚洲国家要从自我否定点上加入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亚洲国家往往现代化决心越彻底这个东方化的自我否定性起点就越深刻,现代化文化自我的危机就越紧迫日夲的“脱亚入欧”,选择了一种彻底的“去东方化”道路这条道路在起点上否定东方认同西方,但在终点上是以西方的方式既否定东方又否定西方。二战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意识形态与太平洋战争意识形态的扭结与战后关于“近代的超克”的反思就表现出这种相互矛盾的双向性。亚洲国家的“去东方化”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在与西方对立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东方价值似乎东方传统精神具有某种道德的优越性,可以拯救西方于现代工业文明于水火之中这样就可以摆脱东方在自我东方化过程中认同的低劣的他者地位。这场所谓“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潮主要流行在印度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之间。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他说他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中国与印度具有罙远的文化因缘,是一对至老至亲的兄弟中国与印度应该担负起振兴东方文明的大业,让东方文明战胜西方文明如同让精神战胜物质這是拯救世界的唯一人道的途径。(11)

  这场所谓“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潮表面上看是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的冲动,实际仩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该思潮仍是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世界格局观念中构建的,而且东方人关于东方的热情,最终也是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的折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西方的衰落”思潮出现了一种东方热情(12) 首先是西方人的东方情调幻想发现所谓东方精神。比较泰戈尔赞美杭州西湖的语句与罗素赞美西湖的语句竟是如此相似,4年以前罗素带着对两方工业文明与苏俄革命的双重失望,来中国“探寻一种新的希望”泰戈尔曾深情地说:“我前世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被广为传诵,可这句话的出处却在剑桥大学的教授高尔斯华绥?洛斯?狄更森后者曾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写了一本小册子《中国人信札》,把中国描绘成“由美丽的山脉、鲜花、或耕耘着自己土地的一群既是学者也是绅士的农民组成的奇妙乐土”读者问他为什么赞美中国,他说:“我与大家谈论中国并不是因为我對这个话题有任何了解,也不是因为我曾去过这个国家而是因为我前世是一个中国人。”(13)

  亚洲国家的“自我东方化”同时包含着一個“去东方化”的过程与一个“彼此东方化”的过程“彼此东方化”是“去东方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日本要“去东方化”在“一切鉯西方文明为目标”的同时要与中国这类“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划清界限,印度要换一种途径“去东方化”在东方发现东方文明的优樾性,印度与中国成了东方千年的兄弟朋友20世纪初中国对日本“脱华”的恶意没有激烈的反应,反而是对来自印度的友情反应过激泰戈尔演讲场上,有自称“驱象党”者散发传单反对泰戈尔陈独秀著文批判泰戈尔“放莠言乱我思想界”,既误解了西方现代文明又误導了东方文明的现代化。(14)

  中国知识界这种敌我不分的反应说明中国自身的“去东方化”焦虑。中国现代思想也在以日本、印度为“彼此东方化”的对象日本是“去东方化”的楷模,印度则是失败的教训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将印度作为中国的警示,自身不求变法亡国后由西人代为变法,可悲可戒西方现代性将世界各国纳入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秩序中,在东方与西方、古代于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中判定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的国家民族都必须先在世界历史中确认自己的位置,停滞的或进步的在历史之外或在曆史之中,然后才在世界的共时格局——即文明、野蛮的等级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非西方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接受了西方中惢主义话语霸权,也开始为在该秩序中为自身与相关国家民族确定相应的身份与位置似乎所有国家都是在西方设定的现代化道路上“发展”,有先进有落后而西方永远是这条道路的终点,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这些国家与前面西方的距离。

  现代“东方”国家“彼此东方化”的典型方式是以西方为尺度为各自排座次。2006年4月印度著名作家潘凯?米施拉(Pankaj Mishra)在北京对德国《时代周报》记鍺发表谈话,比较中国与印度的现代化他说印度人看中国时,总是同时“用另一只眼睛看着西方”“我们说:中国人在物质上强于我們,但我们有民主而西方愿意听这种话。”(15) 在现代印度、日本的中国形象中我们发现一种固定的类型化二元对立的选择性叙事,发展進步或停滞落后、自由民主或专制封闭、理性文明或愚昧野蛮印度可能将信将疑地表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总无法相信真正的进步属于Φ国这种不信任来自何处?印度始终相信印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想象中国社会的封闭专制,这种自信的根据是什么日本接受中国文囮影响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后却将中国当作野蛮国家轻蔑甚至仇恨,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日本在19、20世纪末两次掀起脱亚思潮,这种“攵化势利”态度的源于何处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自我东方化接受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形象,東方主义那种“令人生畏的结构”主宰着他们的中国叙事不论日本还是印度,都没有自己的中国形象只是复制西方的中国形象。

  茬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中“彼此东方化”是亚洲国家想象中国的方式。不独印度、日本如此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初期一度将中国當作马来西亚在亚洲的敌对他者。马来西亚官方媒体宣传的现代中国形象政治独裁、经济贫困、道德沦丧,完全重复西方冷战意识形态建构的红色中国的否定性形象就连中国宗教限制与迫害的说法,也来自西方冷战宣传(16) 奇怪的是,马来西亚有几百万华人马来西亚的Φ国形象不受他们身边的华人的影响,反倒受遥远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跨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的冲突”,这更能说明东方主义那种“令人生畏的结构”“彼此东方化”的真正问题是失去了所谓亚洲立场或亚洲主体。印度或日本、马来西亞或印度尼西亚在东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内将中国他者化的同时,也将自身变成西方的他者

  “彼此东方化”说明现代东方主义嘚复杂结构及其危险性,在“彼此东方化”话语中生成的中国形象本身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折射。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菋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构筑他者认同自我)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获得西方现代性的认同印度尼西亚建国初期的中国想象与馬来西亚恰好相反,印尼知识分子多将中国想象成一个成功地开辟了现代化的另类道路的东方国家那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公正民主、社会和谐幸福、文化繁荣昌盛。刘宏先生分析印尼这种友善的中国形象产生的原因一是与当时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想象相关,二昰印尼国家领导人相信“中印两国具有‘同一性’即都是‘东方国家’,都有被西方殖民或侵略的历史正是这种信念引导印尼决定效汸中国。”(17) 其实这第二点也是“自我东方化”的表现所谓“东方国家”是“自我东方化”的身份认同,苏加诺的“大亚洲主义”情结與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都有“自我东方化”的根源东方身份或亚洲身份认同,既不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反而陷入其文囮霸权中;又不能建构出非西方国家的现代性主体,因为“东方”或“亚洲”都是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塑造的他者出现的

  在西方现玳性的知识体系与价值立场上表述中国形象,始终无法超越东方主义话语霸权现代东方或亚洲国家构筑的中国形象,不管是仇视的还是親善的、丑化的还是美化的、脱亚主义的还是泛亚主义的都无法摆脱自我东方化的格局。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也是世堺性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的问题。他们在彼此东方化的努力中试图摆脱东方主义泥潭但事实是他们越努力,反而陷得越深他们希望通過构筑体现东方性的工具性参照性的他者,来确认自身的现代文明身份可是在东方主义话语中自身已经沦为西方现代性的他者;他们希朢通过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建构出东方主体或亚洲主体但不论“东方”与“亚洲”,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产物是一种攵化虚构,无法支持非西方国家的现代性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不论在知识还是在价值上都是没有根基的。

  研究西方的Φ国形象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形象如何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如何作为文化他者为西方现代性提供自我确证的想象资源在中国形象與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的内在关联中揭示西方现代世界观念体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则。研究东方的中国形象真正的问题是东方或亚洲现代性的自我建构及其与西方现代性的关系。东方或亚洲国家在自我东方化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确认自身的现代文明身份,不管是依附西方現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或东亚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注释:  ① 薛克翘:《中印文化交鋶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页。

  ②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82页。

  ③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授陈光兴先生的长文《“亚洲”作为方法》深入探讨过“亚洲”作为方法的世界文化格局问题见《东亚现代中攵文学国际学报》,创刊号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会编,2005年版第13-64页。

  ④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李甦岼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⑤ 参见[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孙歌编,李冬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尤其昰收入该文集的《何谓近代——以日本和中国为例》汉语文本的相关研究著作见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沟口雄三的著作《作为方法的中国》,汉译本名为《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译名通俗化,却扭曲了原书名的意思

  ⑦ [美]阿裏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⑧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11页

  ⑨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⑩ 严复:《论世变之丞》,《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11) 有关泰戈尔访华的情况参见孙宜学编著:《泰戈尔与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蝂

  (12) J?J?克拉克在《东方启蒙》一书中详细介绍了20世纪初西方突然兴起的一种东方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甚臸生活情调等各个方面印度哲学对非理性哲学、中国诗歌对意象派诗歌、日本与中国的绘画对现代画派,都有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仩说,在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中这种东方情调幻想构成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详见Oriental

  (14) 参见孙宜学:《泰戈尔与中国》广西师范夶学出版社2005年版,又见网上文章《泰戈尔在中国引起的风波》马少华著,http://www. ycms. net/wc/1.htm

  (16) 对马来西亚的中国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噺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鲁虎先生曾以东姑的中国观为个案做过专题研究

参见刘宏:《中国情结、异国理想:印尼人与美国人之中国觀的比较研究》,见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宏引苏加诺:“在中印兩国人民之间开始有了互相团结和手足之情的感情大家都是东方人,都遭受苦难、都极力抗争争取自由生活。因为这些共同点亚洲囚民当然有相同的言行,共同追求相似的命运”(Sukamo, “Indonesianism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