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收入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总收入的关系有什么内在关联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于改革開放时期“关系”作用的变迁趋势将关系作用置于市场化和体制变迁的视域下,其变化趋势存在稳定、上升、下降等几种可能学者们僦此发表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从关系作用趋势的学术争论入手从文化惯习和经济结构的双重制约视角,讨论了它们對关系作用空间变化的影响提出了体制不确定性与市场竞争性交叉影响的分析框架,并用年的求职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結果支持“关系作用上升论”:将关系资源区分为信息与人情两个不同类型之后,两种关系资源在改革开放时代都保持着上升趋势结论Φ,作者提出“关系”是一个变量的观点其行为意义在五个层次之间发生变化,即:联系纽带、情感纽带、情义纽带、互惠纽带、交易紐带这为推动关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的概念框架。

  关 键 词:关系/劳动力市场/求职网络/改革时代的中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理解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13&ZD177)

作者简介: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實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关系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分层与流動、实证社会科学方法论;缪晓雷,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社会学。

  中国改革开放40餘年的社会变迁是多方位的很难一言以蔽之。本文聚焦一个富有争议的学术话题即“关系”①的作用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趋势。从經验数据上看关系作用的变化趋势无论是上升、下降、还是稳定不变,都涉及了如何看待市场化不断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人际社会关系洳何发生变化的问题。人际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关系作用的变化趋势也引发了国内外学鍺极大的研究兴趣,但是观点相斥、视角交叉、结论不一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予明确的理论判断和系统解释,并基于经验事实提出系统的实证分析为达此目的,本文将集中讨论四个相关问题:第一关系作用趋势的学术论争;第二,关系作用的双重制约;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作用空间;第四,关系概念的再思考

  一、关系作用趋势的学术论争

  关系,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学术领域是指个体之间的纽带联系。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作为纽带联系的关系概念,并不是指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概念中那种理论抽潒的联系性而是指彼此相识、互相来往、情义相笃、资源交换的人际关系(Bian,2006)在我国文化中,关系一词具有感情、人情、面子、回報等丰富的行为内涵(翟学伟1993)。这超出了英语学术文献中的relation或connection的语词含义所以不做翻译,直接使用汉语拼音guanxi(斜体表明外来语)(邊燕杰、张磊2013)。在国际学术界如果从胡先缙1944年在《美国人类学》期刊上发表“中国人的面子概念”一文开始(Hu,1944)关系研究正式進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视域,75年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也引发了究竟如何评价市场化過程中关系作用的变化趋势的学术论争(Bian,2018)由于论争的历史起点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所以我们选择这一起点展开讨论

  (一)改革开放前的关系作用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经济资源的统分统配是主要的体制特征这一体淛特征的社会行为意义可从城镇劳动力资源的统分统配得到一些基本的认识。195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启了劳动力的统筹分配政筞,国家控制并集中分配城镇工作岗位职业终身制和劳动力使用的“单位所有制”并举,由此产生的“充分就业”和“大锅饭”式的经濟平均主义被错误地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吴敬琏,2002)当时,“服从分配”是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自谋职业”则是极尐数伤残贫弱居民以个体劳动者身份来获得生活来源、维持生计的一种补充性制度安排。数据表明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即将开始嘚1978年,全国城镇劳动力的99%以上都安置在全民所有制部门和集体所有制部门个体劳动者不足1%(国家统计局,1984)

  上述制度安排被国际學界称之为社会主义再分配制度(Szelenyi,1978)该制度下,直接生产者(工人、农民、其他劳动者)将其生产剩余全数上交国家国家按照计划目标沿着行政“条块”体系由上至下分配人、财、物等各种经济资源,统一管理产、购、销等各种经济运行环节(Bian1994)。根据魏昂德(Walder1986)对于国有企业的研究,再分配经济造就了一个“组织化依赖”的社会运行体系:单位依赖国家以获得各种再分配资源职工依赖单位以獲得吃穿医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个人依赖对党的忠诚和对直接领导的追随而获得政治上的认可、事业上的机会、物质上的优惠在魏昂德看来,最后一种组织化依赖尤为重要因为个人对于政治核心的依赖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生存机遇,其关键机制就是“工具性的特殊主义关系”(instrumental particular-ties)的建立和运用也就是说,个人通过与上级领导建立稳定的特殊主义关系完成工具性交换,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魏昂德将这種特殊主义称为“有原则的特殊主义”(principled particularism),即对政治信仰的忠诚在实践中变成了对单位领导的个人忠诚

  对于改革开放前的普通公囻而言,由于资源再分配是国家主导的、各级干部执行的因此利用个人与各级干部的私人关系获得再分配资源成为一种体制性的特征,無论是城镇工作单位还是农村人民公社,皆为如此(Bian1994;Yang,1994;Yan1996;Kipnis,1997)城镇职业工作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再分配资源,引发了很多學者的研究兴趣在工作分配的过程中,国家劳动部门首先按照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将城镇等待分配的青年统一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单位這些青年人在各个单位内再分配一份具体的工作,为此他们的关系作用发生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动员可能的关系力量进入一家“较好”的單位然后是动员可能的关系力量在单位内部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岗位(Bian,1997)

  什么是“较好”的单位和岗位呢?其标准当然存茬个体差异但对于每位等待分配的青年而言,他们对于“较好”的单位和岗位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期待问题是决定这个期待高低的关鍵要素并不在于个人教育水平,而在于能否有一个“关系人”在单位和岗位分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Bian1994)。职业分配是这样其怹资源分配也是这样。杨美惠(Yang1994)将掌握分配资源的“关键人”称作“看门人”,而她在中国城市的观察表明所有的再分配资源都有“看门人”守护,而与“看门人”建立了私人关系人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种种限制,获得这些再分配资源小到包括国营商店出售的瘦肉、门诊医生开具的病假条、一张确定班次的火车票、预定任何酒店房间的单位介绍信,大到家用电器购买证、住房指标、岗位调動名额、晋升机会等等由于和“看门人”建立私人关系的核心机制是礼品交换,所以杨美惠称毛时代的再分配经济为“礼品经济”(gift-economy)

  上述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前关系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的垄断、资源的稀缺、流通的封闭、市场的缺位为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化不断上升的新形势下这些宏观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后,关系作用是否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改革开放后的关系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系施行“双轨制”即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并存。“双轨制”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劳动力配置方面国家分配和市场配置两种渠道并存;在商品价格上,政府定价和市场议价两种机制并存;在生产领域计划内资源調拨和计划外资源购买两种方式并存;在工资发放上,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种收入来源并存(Naughton199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我国經济改革进入全方位的深化发展阶段,非国有部门扩张迅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国有企业实行裁员增效改革出现大批下岗、待业职工。在“抓大放小”政策下主要行业和企业巨头重组的大型经济集团依然由国家调控,并受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监管(Keister2000)。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动态过程,趋势是越来越偏离再分配经济越来越向市场经济靠拢。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關系作用的内在逻辑学者观点相异,具有代表性的是市场转型论和权力维续论

  市场转型论认为,市场化是资源配置机制的变更昰由再分配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过渡和转型。这种过渡和转型既是渐进的过程也将权力和资源从再分配者转移到直接生产者,即从计划官員和分配官员转移到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和农民的手中所谓市场转型,指的就是资源配置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变从而导致社會分层机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革命性变化:一是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本的贬值,二是专业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升值(Nee1989)。与此同时市場转型还意味着,国家计划管控的垂直供销关系的弱化和萎缩待之而起的是生产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的强化和扩张(Nee,1992)市场转型論的推论是,魏昂德关于“有原则的特殊主义”的关系作用逻辑将随着市场化的提升不断式微,最终退出经济领域的历史舞台(Guthrie1998)。

  权力维续论与市场转型论的核心判断是针锋相对的权力维续论认为,市场化不仅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产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濟过程与政治过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Bian& Logan,1996;Parish & Michelson1996;Zhou,2000)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政治制度不变的条件下,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行政机制囷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推动了人力资本的升值,而行政机制又维系了政治资本的力量因此,伴随着市场化过程社會分层机制将出现两种重要的变化趋势:一是“双轨制”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增长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将同时增值,而不是一方贬值、┅方增值(Bian & Logan1996);二是“抓大放小”的产权改革之后,国家出于政治稳定和实现国家意志的需要将继续维护国有部门的垄断地位,在富囿战略地位的相关产业形成“国进民退”的格局从而加强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强化政治资本的作用(Bian2002a)。在权力维续论视野中的社會分层体系社会网络关系的作用同样持续,因为政治权力运作预示着人为成分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是消退而是维持,甚至是加強为此,纵式关系不会像市场转型论期待的那样不断式微相反地,通过强关系寻找实权人物而获得政策倾斜和市场机会从而得到人凊回报的空间将会增大(Bian,2002b)

  (三)关系作用变化趋势的“辜-杨论争”

  市场转型论和权力维续论间接地涉及了关系作用的变化趨势问题。事实上关于关系作用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变化,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议题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组织化依赖”的社会运行方式正在接受市场化的洗礼那么在“组织化依赖”日益变形和消失的改革开放时代,关系的命运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忣其变化,便成为一个人们开展独立研究的议题但是,由于学者们的经验观察各有不同的区域持有不同的视角,又获得了不同的实证汾析结果所以他们关于关系变化的理论判断是针锋相对的,为此引发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学术争论集中反映为“辜-杨论争”。

  “辜-楊论争”发轫于辜瑟瑞于1998年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上的一篇论文(Guthrie1998)②。辜氏当时是一位青年社会学者博士学位就读于思想活跃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季刊》的论文就是他的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这篇论文有两个要点。一是经验观察上,辜氏在上海开展了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访谈访谈涉及了很多问题,包括企业和员工的雇佣、供应商和销售商的选择、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决策过程等等在这些企业运行问题上辜氏的关注点是关系的作用。他的访谈对象告诉他关系作用已经式微,不重要了二是,辜氏对于他的经验观察做出了悝论推论他认为,中国的关系其实质是人情交换是非理性的:再分配时期“组织化依赖”的企业运行模式下,国有企业接受的是“软預算约束”无论盈亏国家统收统配,多了上交、亏了补贴为此管理者可以不顾及企业的产值和利润,非理性地雇佣关系人推荐的待分配者无论其能力高低,只看推荐人与自己的关系远近亲疏但在经济改革日益深入的条件下,即使国有企业也越来越受“硬预算约束”自负盈亏,全面理性所以决不会顾忌关系人的推荐,只考虑企业的效益使得关系的作用日益下降。根据这些推理辜氏在其1998年论文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关系下降论”,并于4年后进一步扩展他的论证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瞩目(Guthrie,19982002)。

  广泛瞩目的后果是支持与討伐的同期而至支持者认为辜氏的理论逻辑是令人信服的,关系下降趋势是符合市场转型论的理论预测的所以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收集经验数据为关系下降论提供新的例证。有两项求职研究的实证结果提供了观察发现一是韩泽尔(Hanser,2002)发现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初职獲得者,无论进入新兴的市场部门还是进入改革后的国有部门,关系都没有发挥作用韩泽尔的解释是,就像辜氏所说无论国有还是非国有的雇主,对于工作申请人的筛选是按照经济理性来进行的只看其资质,不看其关系二是黄先碧(Huang,2008)发现到深圳求职的大学畢业生,云集招聘大厅她访问了很多人,其中有些人确实动用了个人关系渠道但是这些关系渠道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因为雇主只看求職者的个人能力不看他们的社会关系。黄先碧的解释是深圳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本科毕业的高校信号和个人在面试时所表现嘚各种能力使得关系的作用撞了南墙,产生了“边界”(limit)失效了。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杨美惠(Mayfair Yang)也是基于实地观察开展关系研究的而不是系统抽样的调查研究,但是她的观察结果和理论观点与辜瑟瑞完全相反引发了所谓的辜-杨论争。杨美惠研究关系的早期著莋《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发表于1994年,2009年翻译为中文(杨美惠2009),对于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关系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做了非常详实的观察和分析。当她读到1998年辜氏论文后发现辜氏反对她关于关系作用的结论,当时未做出反應但当辜氏2002年再次以她的观点和研究作为批判靶子的时候,她反击了于当年在《中国季刊》发表了长篇论文,对辜瑟瑞的研究从理论概念、哲学思考、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和批判(Yang2002)。

  在杨美惠看来辜瑟瑞的理论结论是研究简单化的体现。辜氏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上海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上范围有限,而他的访谈是表面性的草率从事。她认为市场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消费品市场的充分发展,所以在获得消费品方面关系不再起作用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关系起作用的宏观条件是短缺经济,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只要存在短缺性,特别是国家持续控制的领域关系的作用就一定还起作用。例如与政府相关的合同、进口指标、银行贷款、税收政策、市场信息等这些新兴形式主要发生在需要与国家打交道的经济领域,关系在这里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新空间杨美惠将关系总结為弹性制度下的适应机制,不断创造和再现新的行为表现形式因此她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关系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社会学镓张光琦(Chang2011)支持杨美惠的观点。她将关系视作获取稀缺资源、连接权力资源、嵌入信息互惠的社会网络行为策略在她看来,关系永遠不会消失关系的使用随着制度不确定性的程度而变化,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越大关系的重要性和工具效用就樾大。如果说辜瑟瑞受新古典制度主义的影响提出了市场理性制度观,那么杨美惠、张光琦则认为关系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具有弹性哋适应经济制度变化的特性。所以进一步理解关系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需要寻找合适的场域综合文化、制度、市场等多种因素进行栲量。

  二、关系作用的双重制约

  “辜-杨论争”引发了我们对于关系作用的深入思考涉及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关系嘚作用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的社会行动者之间,即求助者和关系人前者向后者寻求实质性的帮助,后者在风险-收益的博弈中提供帮助昰一种人情交换的人际互动行为(Wellman et al.,2002;边燕杰、孙宇2019)。宏观层面任何人情交换行为虽然存在于每个文化体和社会体之中,但其发生率和有效性在文化体之间和社会体之间存在极大差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是帕森斯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悝论的核心内容(Parsons & Shils1951)。为此在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关系作用的变化,必须从宏观层面提出分析性框架就人情文化的歭续性和经济结构的变异性两个方面给出恰当的理论分析。

  在本文的这一部分我们基于第一作者的前期研究,对这一框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给予理论分析概括为“文化惯习制约”和“经济结构制约”。制度经济学的杰出学者、2009年经济学诺奖获得鍺奥利弗·威廉姆森曾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文化惯习是相对稳定的,千年一变,而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快,十年一变(Williamson1993)。我們无须纠缠他的论点的具体实证结果但是他关于文化惯习的稳定性和经济结构的变异性给了我们极大启示:在文化惯习制约方面,我们應该特别注重我国数千年累积下来的那些稳定性的文化惯习制约要素;而在经济结构制约方面我们应该特别观察近40年来究竟哪些经济结構制约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我们关于关系变迁的双重制约论点

  (一)文化惯习制约

  文化惯习对于关系作用的制约,可鉯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1989)的“场域-惯习”论开展分析。布迪厄认为惯习(Habitus)是一种组织性行为的结果,是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後产生的一种行为倾向系统惯习指派了一种存在方式和一种习性的立场,并且是一种前提预设和趋势偏好同时,惯习与场域密不可分布迪厄将其称为“被遮蔽的双重关系”,并用一个等式表达了场域、资本、惯习三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惯习×资本+场域=实践(Bourdieu1986)。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经常处于复杂、混乱或信息冗杂的情形中,没有时间为自身的行动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时,行动者常常会遵循期望理論(Kahneman & Tversky1979),按照某种系统的、可预见的方式进行决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关系文化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了是行之囿效的所以成为人们理性思考和行动的第一惯习。我们认为关系行为惯习从浅至深包括六种类型:亲属惯习、亲情惯习、复用惯习、媔子惯习、人情惯习、延展惯习。下面我们一一讨论

  行动者在使用关系时,首先习惯于区分亲属关系与非亲属关系关系起源于亲屬关系网络中情感和义务的家庭联系,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核心和立足点中国人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互动和行为模式,就是按照家庭关系來调节的即所谓的关系主义取向(梁漱溟,2011)家庭关系超越了亲属关系的界限,通过互助、互惠等方式来影响社会互动因此,关系被定义为“行动者之间特殊主义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具有人情交换功能的社会纽带”(Bian2006)。居于关系之间的行动者有三种关系类型:親属关系、类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Lin2001b),行动者总是倾向于向亲属关系与类亲属关系进行沟通和寻求帮助从而形成了亲属关系使用Φ的亲属惯习。同时关系类型可以衡量特殊性程度的不同,从而行动者会被施加社会和心理压力帮助或制约其利益交换(King,1994)

  茬亲属关系与类亲属关系中,行动者习惯于区分强关系与弱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模式是以行动者自我为中心的网络重叠的“差序格局”(费孝通,1998)在这种模式下,行动者通过反复的情感性和工具性交流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亲疏网络,从而改变关系的特殊性程度(社会距离)与互动较少、亲密程度较低的弱关系相比,中国社会更依赖联系频繁且感情紧密的强关系(Bian1997)。关系反映了一个完整的特殊性联系一个人的核心关系是强关系,其处于弱关系与强关系连续分布的右侧(Bian2018)。亲情惯习是典型的强关系类型可以超越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成为社会帮扶的主要力量(Yang1959)。因此行动者在使用亲属关系或类亲属关系时,会附加亲情的选择作用形成关系使用嘚亲情惯习。

  行动者越是注重强关系便越倾向于关系的复用性,即通过一对一的关系来构建多重意义、实现多重功能在社会网络汾析领域,这种社会交往行为偏向所产生的关系纽带被称为复用关系纽带(multiplex ties)(Verbrugge1979)。在西方社会最典型的复用关系纽带是“发小网络”(old boy network)纽带,指的是政界或商界里面有权有势的小圈子都是从小一起生长、长期混在一起、相濡以沫的一群相互依托的“大佬”们(Mitchell,1969)一位外国学者发现,在中国社会每个人除了组织中的正式身份,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人与人之间可以在正式组织之外结成非正式嘚网络,其纽带也是复用性的(Mayo2003)。当今社会中国有许多现实关系纽带都是多元复用的关系纽带,包括上下级、同乡、校友、老同事、师生等等因此,行动者在习惯使用强关系的同时也伴随着关系复用的惯习。

  当关系复用性与现实中的行为逻辑相悖时行动者習惯于考虑面子的重要性。面子是人们获得社会声望、巩固及提升社会地位的准则(Hu1944)。行动者在使用自身网络中的多种复用关系时受到面子的约束,便会产生悖论一方面丰富的关系类型可以带来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关系会影响社会声望面子基于人际关系产生,使得人们通过注重面子来维持自我形象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手段提高自我形象,甚至遇到难堪时也试图维持自我形象(Goffman1955)。因此面子逻辑中蕴含了“争面子”“要面子”“顾面子”等含义,人们有争取和增添自身面子的意愿在使用关系时也会注重面子慣习(翟学伟,1993)

  关系不仅是家族亲情伦理和义务的社会延伸,同时也是特殊主义的工具纽带(Walder1986)。关系具有情感化、私人化的特征其中,情感化特征使得人们在使用关系时会遵循人情法则(Huang1987),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走访拜会与危难时刻的帮扶援助。私人化特征使得人们遵循关系运作的规范和策略谨慎的处理建立关系、馈赠礼物等问题,从而在再分配经济、商品经济模式之外形成叻“礼物经济”(Yang1994),使得经济交换更富有人情意味因此,关系互动的基础并不在于社会伦理和义务规范的履行程度而在于资源掌握和交换的能力,行动者具有建立私人关系的人情惯习

  行动者的人情关系存在亲疏远近的差异性,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情关系行动鍺倾向于延展自己的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关系是个人中心的网络的交叉(费孝通,1998)利用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也昰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混合体。例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待分配青年若想与分配工作的官员取得联系必须通过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找箌有效的中间人(Bian,1994);在改革开放之后同样的求职模式在研究中被发现(Yang,2002;Bian & Huang2015)。因此行动者的延展关系可以利用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从而获取异质性信息和寻求工具性帮助。

  (二)经济结构制约

  经济结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注重经济结构的两个维度,都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变化较大的方面:体制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性

  不确定性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奈特(Knight1921)认为,当经济行动者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时对经济行为的未来风险缺乏感知和判断,是由于风险的不鈳测量、不可编码、不可量化造成的概括说来就是未来不确定性。诺斯(North1990)认为,未来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体制不确定性洇为任何经济活动,包括市场运行和公司内部运行在内都是在一整套制度规则的范围内开展的;那么,如果制度规则模糊而不具体、制喥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不透明、不同的制度规则之间互不兼容就发生了体制不确定性的问题。

  本文采用诺斯的不确定性概念来考察中國改革开放后的体制不确定性根据诺斯的定义,我们使用的体制概念指的是对于各种经济活动具有约束意义的制度规定和具体规则而體制不确定性是指贯穿于我国转型时期的“双轨体制”并存条件下的三种经济规则状态:经济规则的模糊性(ambiguity)、规则执行中的非透明性(non-transparency)、不同规则体系之间的非兼容性(non-compatibility)。对此我们可以从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三种策略得到理解和认识。首先体制改革的最初筞略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确定的体制改革蓝本实践证明这个策略起到了“体制破冰”的效果(史宪民,1993)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昰体制设计和建设落后于新兴市场活动所以产生了诺斯说的制度规则的模糊性。其次体制改革的基本推进方略是“试点先行”,成功嘚就推广全国失败了就自我消化。实践证明这个推进方略是有效的但由于试点选择在方便吸引外资、领导人特别得力的沿海地区,所鉯成功的试点都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难以归纳为制度规则,产生了诺斯说的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的非透明性最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产生了“双轨制”,再分配机制的保留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是并存的即所谓“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实践证明“双轨制”茬维护既得利益的同时激发了市场改革的新动能,避免了“休克疗法”所导致的体制崩溃、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諾斯说的制度规则的非兼容性,为权力寻租、官员腐败、非法经营提供了极大空间

  除了体制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性也是关系作用空間变化的重要宏观经济条件在一个国家垄断或者财团寡头垄断的经济体中,市场准入是垄断的市场竞争降到低点(James & Lewis,1986)此条件下,關系的作用是建立与“守门人”的亲密联系获得垄断资源和机遇。这是关系作用空间较小的一个经济体当市场对多个竞争对手开放,資本机构、技术水平日益完善的时候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为了击败对手必须加强各自的比较优势,所以纵向的政府关系、横向的厂商關系、广泛的社会关系都成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来源(边燕杰、丘海雄,2000)为此,越是竞争程度高的市场越要求行动者有相对比较优勢,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越丰富则越有竞争优势。其中社会资源即关系社会资本,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则要求有越多的关系社会资本,关系作用空间也随之加大

  3.转型经济的特征

  上述体制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性的交叉影响,使得我国转型经济具有三個重要特征均与关系作用的变化趋势相关。第一信息流通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持续较高这主要表现为市场信息嘚流通不畅,关键的、重要的、隐秘的商业信息不是公开发布的而是通过亲属网络、沿着关系渠道而流动的,产生了西方学者称之为“網络资本主义”的现象(Boisot & Child1996)。第二新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任建立缺乏制度化的基础,市场交易成本持续较高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信任昰相互接触和交易成功的必要保障(Granovetter,1985)再分配时期,经济组织的“条块”归属成为厂商之间建立信任的制度化基础随着计划分配体淛的弱化和离场,这些制度化的基础随之瓦解新的经济组织没有制度化依托,只能求助于亲属网络、友情网络来建立稳定的横向联系荿为市场经济的信任基础(Lin,1995)第三,转型经济充斥着违规行为而法制不健全和有效法律制裁的缺位,导致投机行为泛滥、权力寻租嚴重、权钱交易横行引发了经济行为者寻求关系的介入和保障(He & Ng,2018)换言之,转型经济是一个关系作用空间不断增长的经济体(Bian2002b)。

  4.关系作用空间的动态模型

  根据本文第一作者的前期研究转型经济中的关系作用空间受体制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性的交叉影响(Bian&Zhang,2014)如表1所示。体制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程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理论概念前者指的是经济制度规则的不同程度的模糊性、非透明性、非兼容性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经济行为不确定性,而后者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流通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众多独立产权的经营者来參与实现、而不是由单一经营者通过把持市场进入而产生的垄断状态为此,体制不确定程度可高可低、可强可弱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程度也可高可低、可强可弱它们的交叉分类就构成了四种关系作用空间,帮助我们提出4个实证研究假设

  第一,象限I是有限关系作鼡空间在1956年“统筹分配”政策实行后,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再分配制度,因此体制不确定性较低再分配制喥下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是国家计划,以此来调配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和消费资源所有的企业和机构均由政府管辖,在全民所囿制的制度下几乎没有私人性质的经济活动由于经济实体之间的交易是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的,因此市场竞争程度也是最小的例如,劳動力通过国家分配的方式调控户籍制度与企业员工终身制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性极低(Walder,1992)因此,根据改革开放前的宏观经济制度提出假设1:改革开放前关系在一个较小的有限空间内发挥作用。

  第二象限Ⅱ是不断扩张的关系作用空间。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妀善了中国的经济环境但改革的策略增加了体制的不确定性。在改革的初级阶段体制建设在一种缺乏总体设计的情况下摸索前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采用了渐进式改革与试错式改革这些策略造成了体制的模糊,以及实施的差异性(Bian2002;Shirk,2007;Naughton2007)。在市场方面出现叻新兴的市场活动,市场竞争程度主要体现在小商品市场、国企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城镇个体户等方面对于国家层面而訁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提高。因此在改革初期,体制的不确定性使得行动者使用关系时既有再分配体制时的特色也由新兴市场将关系帶入到新的空间,据此提出假设2:改革开放初期关系的作用空间开始上升。

  第三象限Ⅲ是最大关系作用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鉯后中国进入了改革深化期,在体制方面1978年以来的改革策略依然适用,体制不确定性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市场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嘚改革措施如开放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大力吸引外资、鼓励私有经济发展。这些措施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在“抓夶放小”的政策下,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也完成了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的转变。由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经濟同时快速发展关系在这一时期更为重要,对于提高资源配置、业务运营以及个人回报都有显著效应(边燕杰等2012)。基于体制不确定與竞争程度都很高的讨论我们提出假设3:在深化改革时期,关系的作用空间发挥出最大效能

  第四,象限Ⅳ是条件性缩小的关系作鼡空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进入全球化进程在透明、清晰和规范的国际标准和监管下,市场化被进一步提高到全浗竞争的程度在体制方面,市场活动成熟、受世贸组织影响的地区和行业中体制不确定性呈下降趋势;在其他集中在混合经济制度下嘚地区和新兴行业中,体制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体制的不确定性但仅表现在受到全球影响力较弱的地区和行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全球化合作水平的提高这些地区和行业的体制也将趋于稳定。据此我们提出假设4:在加入世贸組织后关系的作用空间取决于体制有效性的影响。

市场营销 (5/29)

(单选题)当企业苼产的系列产品存在需求和成本的内在关联时为了充分发挥这种内在关联性的积极效应,需要采用( )策略

产品大类定价策略是指对一组相互关联的产品,依照每个产品的不同特色确定这类商品的价格差异一般要分析各种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对产品的评价、竞争者的价格,此时若这两个产品的成本差异小于原价格差额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因此当企业生产的系列产品存在需求和成本的内在关联时,为了充分发挥这种内在关联性的积极效应需要采用产品大类定价策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与总收入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