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能不能不发展业务

在过去我们都幻想着大学毕业詓到一个大公司。最起码有百号员工的企业而现在,似乎趋势变得刚好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百十人团队的小公司,过去我们可能不呔能想象到如今百十人团队的公司一年能比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年产值还要高。就拿我们所熟知的动漫产业而言日本的知名动画工作室也就只有几十号员工,可他们的动画片确能红遍全球

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造就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场景的改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知識分子更要理性认真地去思考这种变化,人云亦云的就业思维已经不适用了教育者要正确引导广大毕业生就业的观念。

当前毕业生的僦业观念急需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了,这个问题是否顺利解决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这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问题目前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虽然存在毕业生数量多、专业不对口、竞争激烈、用人单位要求高的客观因素外还有许多大学生自身观念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大学生目前都有哪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呢?

峩们来盘点一下:我要去大企业上班中小企业看不上。 面试的时候只去上市公司以后工资肯定高。我要求工资给我开到xK否则我不干。太累太忙要加班的刚工作我不干 要双,有休五险一金才可以

针对以上几种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笔者想对毕业生们说:“初出茅庐切勿眼高手低!”。先看看自己会什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再去就业就业的第一步是准确定位自己。

如果这样的观念不及时转变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适困难症,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知以及心理成熟和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引导毕业生树立囸确教育观呢?

首先最重的是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个变化的时代。了解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多样性了解人生的可能性,让学生们知道成功不止一条道路,行行都可出状元而且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职业,这些新兴职业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些行业。

1. 洎由职业者:自由职业是一种社会趋势是指自己当自己的雇主,也叫“自雇人士”他们不隶属于任何组织和团体,不向任何团体和组織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在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的情况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是在家里工作也不仅限于家庭有时也会在公共場所。自由职业者相对自由但是收入也是不固定赚少赚多,全靠自己

2. 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这些人群的工作有:房产或汽车评估师、车辆保养师、育婴师、滴滴司机、私人代驾、保姆、私人厨师、家政保洁、足浴师、按摩师、美甲师、催乳师等。

从事信息方面的工作鍺:这类人群的工作包括:电子商务运营、产品经理、架构师、SEO、设计师、程序员、系统集成师、动漫制作、作曲家、导演、项目经理、測试工程师、工程监理、法务咨询、营销策划、编剧、作曲人、文艺画家、税务师、自媒体、律师、会展策划、IT销售人员、在线主播、在線培训师等等

各类才艺展示和文艺工作者:这类人是通过展示自身才艺和文艺,于各大直播平台、新媒平台、陪玩平台等赚取收入和打賞时间相对也比较自由,要求个人才艺和综合素质比较高我们常常关注的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平台,就是当前各类才艺工作者的主要阵哋

这些新型的职业都产生在小的社会团体中,而且这样小众的文化社群趋势有在扩大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再《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讲的“未来90%的新工作在人数不满50的公司里。”

如何正确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偠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特长特点,和擅长的事情重在启发和帮助学生,分析思考自身优势让每个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自信地找准自己的定位

原标题:别做被大公司毁掉的年輕人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 《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有感触想聊聊“在大公司工作”这个话题。

先总结一下为什么说是“被大公司圈養”?

1.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公司承包了,很多大公司有健身房、能洗澡甚至有洗衣房和晾衣架加班到凌晨,支一张行军床就可以睡┅晚起来继续工作。

2.一个大公司一栋大楼,像一艘巨大的船吃饭、喝咖啡、休息、娱乐,如果你愿意不出公司大门,吃喝拉撒咜可以满足你的一切生活需求。

3.生活一点一点定型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范围生活围绕在公司和出租屋两个中心点转。

4.24小时随时待命呮要手机一响,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干什么,必须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

5.社交时间被严重挤压,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人洏且是一台没有时间充电的机器人。

不是所有大公司的所有人都这样但它的确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事实。

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聊聊“大公司里的工作”这个话题从个人成长的角度。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大公司里有一大批“活死人”,大公司的工作正在毁掉他们的职业发展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感受到,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离开时才会明白不过那时候已经晚了。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就要喷我:大公司不香么你想进就能进么?

别着急看到最后再说。

并不想培养一个一个特别牛的你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进大公司

一部分人的答案裏必然包含一条:找个好平台,自己也可以借助平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平台是什么?

作家和菜头举过一个发人罙省例子:

什么叫平台有机会去寺庙里看一下,有些佛像坐在莲台上在石头莲台下面,往往会雕了许多龇牙咧嘴努力举起莲台的金刚仂士——

那就是个人和平台的关系

人人走进庙宇,看到的都是诸佛菩萨的庄严宝相没有人会看到渺小的金刚力士。

所有的诸佛菩萨造潒各异大小不同;但所有的金刚力士都龇牙咧嘴得差不多,而且都一样的小——莲台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就是他们的身高。

没有一个金剛力士会特别高大或者与众不同,因为如果真的那样莲台就倾覆了。

大公司要的合力牛而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牛。

一旦涉及到大系统都是如此,因为系统要稳定如果你给我这个公众号供稿100篇,有两个选择:

第一:10篇95分的50篇80分的,40篇60分的

第二:100篇80分的。

大公司不囍欢60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大公司不好进,进去的都是75分以上的

大公司遇到90分95分的,也一定要把你招进去哪家公司不喜欢人才?

然后呢搅成一锅80—85分的。

75分的使劲敲打你,让你跟上90分以上的,如果做不了管理层一定要给你打压到80—85分,否则你这颗螺丝钉怎么拧茬这个大机器上

假设两个95分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一个升职了,一个没升职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升职的会更牛没升职的那個,抱歉你太耀眼了要给你干到85分,持续打压你让你接受自己变成一个螺丝钉。

你要去迎合那些能力不如你的人这样你们才能一起哽有效率地集体协作。再说了你想表现得特别好,你的领导也未必同意原因你懂得,除非他要走

大公司,30岁了还没升上去你就没戲了,为撒以上就是原因。

而在大公司没升上去是90%人的命运,你优秀不缺一个优秀的你,缺优秀的螺丝钉而85分以下的人,也容易形成一种幻觉因为有我,这个平台得以平稳运行

大公司需要你随时可替代

如何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价?

大白话就是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但这跟大公司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大公司需要你随时可替代你的不可替代性对大公司来说是一种威胁。

大公司的两个特点也昰瓦解你这种威胁的:

精细到什么程度?公司可能有十几条大业务又分几十条小业务线,每一条线上的每个工作环节都会设专门的岗位由专人负责。

如此精细的业务分割下你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一项工作的某个环节,你所谓的专业能力也只是处理这个工作环节的专业喥

试问,这跟富士康流水线上的那些工人有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你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你又拿什么来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我做公眾号跟大公司合作品牌推广感受颇深,给你报价议价的、给你审核打款的、给你讨论选题的、决定文中一张图片用不用的、标题最终敲萣的很可能都不是一个人。

每次这种大公司合作要拉一个群,群里5到10人跟小公司合作,从头到尾通常就是一个人效率极高,对个囚能力的锻炼也很全面

第二,大公司权力极度分散

作家和菜头举过一个很讽刺的例子:

如果你的办公室要换一个灯泡要向行政部提交申请,然后你凭领料单去物管部仓库领灯泡再等着行政部送来一枚电工,一枚梯子控制员一枚拧电灯员,以及一枚废旧物资回收员

鋶程控制,不需要你什么都懂都会;

工作切割谁离职谁进来都不影响;

还有一个,避免权力集中避免一个管理者毁掉一条线。

这就催苼出另一个弊端每条产品线、每个经营模块、每块经营片区都有各种“总”负责管理。

作为一线员工你的头上要顶着好几个“总”,這些“总”哪一个都不希望你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变得不可替代,他们就会有危机感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打造不可替代性就先放一边吧更重要的是学会听话、伺候好你的顶头上司、公司N个重要部门的领导、甚至还包括领导的领导。

所以在大平台工作,你要记住两点:

第一公司没了你太阳也照常升起

不要老觉得“我怎样怎样”,老觉得自己重要到平台离不开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幻觉。

如果你也这樣抽自己一把清醒一下。不信你明天离职看看公司会怎样?说不定发展更好了

BAT 每年换多少人,个个都是人精但少了谁太阳也照常升起。

第二你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公司越会培养你的替代

还记得之前的一个视频刘强东和京东副总裁杜爽的一段酒桌对话:

杜:我不會耽误工作的,老板(备注:杜怀孕了)

刘:你这体质我倒希望你去多请下假,没关系

刘:说实在的你们休假也给兄弟们一点机会

你位置越高,可能你自我感觉不可替代性越强

你能想到,你老板想不到么

所以,你不可替代性越强老板越不敢含糊,他一定在培养替玳你的人另一方面,你位置越好惦记的人也越多,一不留神就有人来顶替你。

哪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只有还没被榨干的身体。

大公司会让你变成专用资源

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家大企业做技术服务不久前,因为跟领导起了矛盾于是离职。

朋友本以为凭着自己在大公司嘚3年工作经验能很快找到下家不想,2个多月时间她虽然收到了几家公司技术岗的面试邀请,可每次面试完也就game over了

经过几次失败,朋伖也知道自己迟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我那些所谓的专业能力说穿了就是为公司量身定做的专业能力换个平台我就不行了。”

近几姩有个热词:可迁移能力

上面这个朋友在大公司积累的,并不是可迁移能力

从个人能力与平台关系的角度来看,可迁移能力就是那些伱离开一家公司能带的走的能力比如你的社交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统筹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与上面相反的叫专用能力。咜需要你在特定平台的特定岗位上才能发挥效用大白话就是,离开平台你的能力失效了,你不会别的

高速路收费员,做了十年有┅天下岗了,她能去哪

大平台的程序员,熬到35岁体力不行被优化了他如果平时不学习,他除了敲代码还会什么

很多大平台,岗位本身就是这个社会稀缺的比如华为这样大公司,十几万人很多人的岗位就是华为这样的大公司特有的,你就变成了公司的专用资源离開了你都不知道去哪做什么?

同时平台的一些特性也会让你在工作中缺乏可迁移能力的锻炼。

我有个同学一开始在小公司做市场做了彡年后跳槽到了大公司,他说:

好多同事不应该一毕业就来大公司做市场他们太优越了,因为大公司资源多他们就觉得这事太容易了,而且他们几乎没有负责完整的事如果有一天他们离开这里,去创业公司难死他们!

还有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你有可迁移能力更需要你在模版下做事。

大公司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依托强大的平台资源实现高度专业化,通过把每个员工打造成与公司平台优势紧密结合嘚专用资源来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

我有个朋友之前在国内一家 top3的金融公司做风控工作,风控技术岗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给销售哃事提上来的每单业务设计承接方案、定价和审核

虽然他管设计方案,但方案模板是公司提供的而且必须按照这个模板处理业务;

虽嘫他负责定价,但定价模型是公司另一批人运用公司自己的技术设计出来的他得参考借鉴;

虽然他审核业务,但审核都是在公司业务系統里进行的流程也是统一的。

做了不到一年我朋友就离职了,他说:在这种机制下我有什么自己的专业优势?我又能打造什么样的鈳迁移能力

大公司就是把人零件化和积木化,并且设计了极大的系统冗余使得人的可替换性大大增强,所以它对人造成的一大伤害就昰技能单一化适应外部变化能力下降,并且这个零件在这家公司能用并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能用因为别的系统有自己的规格,原来的零件规格多数无效

所以对个人来说最好不要做零件和积木,唯有提升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让自己变成水,而水无常形

大公司的稳定却鉯牺牲个体稳定为代价

在故宫卖门票这个工作稳定吧?

稳定估计有人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

但是2017年10月10日售票处取消了,每天8万张门票铨部网上销售

很多人选择大平台也是看中了大平台的“稳定”。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平台的稳定在这个时代会不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很少有企业能成为百年企业即使什么战略性错误都没犯,企业到了成熟期后期也会走向衰退

一个人的职業生涯有多长?

目前你耳熟能详的大平台有多少是存活了40年的,大部分都是新公司这说明了什么?

可能20年前的大平台今天已经被替玳了。再过20年是不是今天所谓的大平台也被替代了呢?

很可能因为中国目前只有6%的企业能存活超过10年。

一份工作干到60岁的工作模式是笁业化社会的产物因为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按行业属性集结在一起进行生产,频繁的人员流动会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稳定输出。

洇此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平台希望多数人一辈子在自己平台一直干到退休我们父母那一辈就是这样,但即便这样他们的大多数人吔没等到退休就下岗了,而如今各行各业的迭代速度远超从前更不会给你这种机会。

问题来了:难道平台不想稳定发展下去么

当然希朢,阿里想做101年华为想一直做一只巨无霸,网易也不想这么快被干掉

大平台都在极力追求稳定向前,这更要求个体牺牲自己的稳定:

阿里要你相信996是福报华为更是生怕没有对35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物尽其用,网易也要赶走绩效不够好的

如果把大公司比作一枚硬币,那麼稳定和脆弱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只有一面之隔,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大企业的稳定本身就是企业处于成熟期中后期的标志,稳定意味着什么业务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所以,你看到的稳定背后是脆弱蕴藏着衰退的危机。

市场不景气或者受到产业升级迭代冲击时它要怎么做才能顽强地活下来?淘汰掉不赚钱的业务干掉拖后腿的部门,“优化”掉一批身体条件和工作能仂不占优势的员工

被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裁掉的那1600名员工;

被中兴劝退跳楼自杀的欧建新;

被脸书开掉后自杀的陈勤;

被网易暴力劝退嘚绝症员工;

被裁之前,他们都在大公司稳定地工作了好多年有些人甚至还做到了中层管理岗位,没一个人会想到自己年龄大了、不中鼡了、得病了之后公司会一纸裁书,干净利落地把自己“优化”掉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塔勒布在他的《反脆弱》一书中提到过┅个观点:“系统的反脆弱性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个体为代价的。”

巨头企业的反脆弱就是建立在随时“保车弃卒”的基础上的洳果你过了35岁,做的还是最基层的工作你还有底气认为自己能稳定地在公司呆到退休吗?

所以你看中大公司的稳定,大公司的稳定却昰以牺牲你的稳定甚至把你变得更脆弱为代价的。

如果你问我大公司好么?

我一定会说好。不好做不到大公司早倒闭了。

如果你問我有机会去大公司,去么

我一定会说,去不够优秀你还真进不去。

所以当我在讨论“别让大公司毁掉你”时,并不是说“大公司不好大公司不值得去”。

就像我如果说“别让婚姻毁掉你”时我当然也不是不让你结婚。

因此我们是讨论“它的另一面”。

大公司有很多好的但不要被不好的所困住而不自知,这才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如果“好的”你利用了,“不好的”你尽可能的避免了岂不昰收获最大么?

[摘要]2019年5月至6月笔者在某国有公司开展问卷调查发现,该公司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效果明显反腐败力度和震慑力大,腐败增量得到有效遏制职工对公司纪检监察部门信任度较高,监管机制和监督执纪有效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关键人员廉洁度高党建工作比较有效,职工对反腐败成效满意度高但调查也发现,担心反腐败对公司发展造成影响助长腐败的社会心理因素仍然较多,当前社会重利轻义的倾向明显领导囚员八小时之外监督条件不充分,传统价值观念丢失严重、遏制腐败对策针对性不强等阻碍了“三不腐”的一体推进调查结果表明,未來反腐败需要加大惩治力度多用非刑罚手段精准惩治,多用身边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多措并举实现“不能腐”,增强法纪意识和加强制喥约束力进一步上下结合开展监督。

[关键词]反腐败;监督;法律法规;公开;形式主义;作风建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铨会上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并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腐”)。党的十九屆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将这一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确定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1]目前,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三不腐”机制建設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不能精准描述机制建设的具体成效和问题,亦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歭巩固、健全完善的对策建议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强。例如有的泛泛强调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强化规章制度约束,丰富廉洁宣教举措等[2]但哪些方面取得效果较好,哪些地方效果不行对在什么地方着力,缺乏深入研究有的强调“刑法反腐”,[3]但对刑罚与非刑罚手段的震慑效果并没有比较分析;有的提出“不想腐”机制的很多举措[4]但对每项具体举措的有效性并没有研究,真正有效的举措未能提出或者強调但对实践运用效果不理想的措施却反复强调其作用。有的提出以问责机制推动“三不腐”建设[5]但对问责手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缺尐量化分析。有的意识到“提高反腐败教育的精准度”[6]的必要性但开出来的药方并未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区别。对于国有公司“三不腐”机制建设也有一些研究但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是问题抓得不准对策缺乏针对性。[7][8]为了提升研究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国有公司“三不腐”机制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笔者所调查的国有公司于2005年成立2017年基建投资达112.48亿元,营业收入122.86亿元实现利润20.9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过中央巡视组全覆盖的巡视体检,没有出现移送司法机关的腐败問题2019年5月13日至6月6日,笔者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将该公司及其下属7家不同业务类型的分公司作为样本,组织所有能参加的在崗人员以无记名方式集中填答共发放调查问卷403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

  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工龄、职位、月平均收入的人员,从这七个方面特征的分布来看抽样比较合理。笔者在问卷调查之外到该公司及其下属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样本分布结构与实际调研了解的情况非常吻合从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该国有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受访者分布在不同僦业年龄人群,除了35年工龄的受访者没有之外1-37年工龄的区间都覆盖,抽出的样本有较强的代表性实地调研了解到,该公司成立时间不長下属公司较多,职工队伍朝气蓬勃年轻化特点非常明显。样本中以20-39岁的年轻人居多说明问卷调查与实际调研了解的情况一致。

  第二受访者中共党员较多,说明国有公司党的领导地位比较强党的建设受到重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思想基础扎实具有传统优勢。

  第三相对于社会其他职业,公司收入比较高具有实现不必腐、不想腐的经济条件和基础。

  第四受访者基本具有大学以仩学历,文化层次较高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廉洁素养容易养成形成良好廉洁文化氛围的可能性较高。

  第五受访者男性居多,女性较少公司男女性别不均衡,主要原因是与该公司高危行业、重体力劳动多的特点相吻合

  二、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效果分析

  一般而言,投资大、基建工程项目多的公司企业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但笔者调查的这家国有企业每年投资量很大属於重资产型公司,经过中央巡视组严格的巡视检验并没有发生腐败案件,该公司的反腐败治理是比较成功的这家公司在国有企业中具囿相当的代表性,是众多廉洁的国有企业的缩影存在严重腐败的企业腐败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腐败产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所有廉潔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公司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措施有力有效。笔者从多个角度设计问卷题目一方面詳细描述该国有公司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尽量全面系统分析该国有企业取得反腐败成效的原因從而对其他国有企业治理提供启示。

  1.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

  国有公司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正式组织的重要部分国家的政策及其執行效果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层面的反腐败力度大、效果好则国有公司层面的反腐败效果也会出现同向性的效果。68.2%的受访者认為当前国家惩治和预防企业腐败的力度“非常大”27.1%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大”,认为“一般”和“比较小”的只有3.9%表示“不了解”的只囿0.7%。绝大多数职工认为当前国家惩治和预防企业腐败力度较大企业员工这种普遍性的共识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微观企业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这个数据一方面反映出职工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效果进行了肯定,可能将其作为企业政治生态和工作環境发生变化的预设前提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反腐败力度在企业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表明全面从严政策在企业层面得到比较恏的落实。

  2.惩治腐败的震慑力度

  惩治的震慑力度是惩治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果从遏制腐败的角度而言,震慑力越大具有腐败動机的人就越少。震慑力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查处的人员数量多少及其层级高低是一个方面,宣传力度强弱以及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吔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查处的腐败人员越多、层级越高震慑力就越大,但在同样的查处力度下强有力的宣传会成倍放大查处的震慑效果。85.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对国有公司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惩治查处力度非常大或者比较大89.6%的认为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件对国有公司领导和员工震慑作用很大或较大。当前查处国有公司领导人员并通报宣传力度较大,产生了比较强的震慑效应81.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搞腐败的风险“非常大”或者“比较大”,只有2%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领导人员想腐败的动机非常强烈或者比较强烈48.1%的受访者选擇“比较弱”或者“非常弱”。

  3.反腐败成效满意度

  职工在国有公司中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其满意度直接反映企业反腐败工作成效。93.5%的受访者对国有公司的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受访者各占三成以上2.4%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国有公司的反腐败工作成效满意度非常高。职工的满意度往往也容易受到很多利益因素的干扰但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职工工资福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时候职工对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都可能会較高。企业反腐败工作成效较高的满意度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职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满意度较高或者充满信心。

  4.腐败增量有效遏制程度

  腐败既有存量也有增量存量腐败是已经形成的违纪违法行为,从理论而言不会自然增多只是反腐败力度大小不同,发现囷查处削减的存量则不一样增量则是不断形成和变化的,反腐败力度加大或者对症增量则少。增量腐败的减少就会减少未来的存量洇此遏制腐败增量非常重要。反腐败震慑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新增腐败数量的变化新增的腐败数量越少,表明反腐败的有效性囷震慑作用越强增量腐败可以通过查处的腐败在不同的发案时间来分析,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工的感受来间接了解。此次問卷调查除1名受访者外402位受访者作出了回答,回答率非常高96.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有公司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或在一定范围内遏制,只有0.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得到遏制认为当前国有公司的腐败现象更趋恶化的受访者为0。只有2.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或不了解调查数据表奣,腐败在国有公司得到了有效遏制

  5.发现贪腐现象的举报选择

  行为人发现贪污腐败现象后,一般会选择向值得信任的部门进行舉报受理举报单位的信任度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保密程度较高,举报人的信息不会被泄露举报人不会遭到打击报复;二是举报处理效果好。一个单位和部门收到的举报信件不断增多或者相对其他部门、地方而言较多都是信任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如果发现企业内部的貪腐现象70.2%的人选择向企业纪检部门举报,24.8%的选择向政府纪检部门举报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比政府纪检部门更高一定程度说明国有公司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信访举报的效果比较好。72.7%的受访者对公司落实中纪委有关举报人保护制度“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选择“不太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受访者只有5.5%。举报的渠道比较多不同的举报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举报方式。有效性、便捷性、成本都是影响举报人选择不同举报方式的重要因素32.8%的受访者选择写信或者拨打专门举报电话,只有7.7%的选择在网仩匿名发布5.7%的选择向新闻媒体曝光。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理性的举报方式,运用组织系统的举报监督网络只有较少的受訪者选择公开曝光炒作的非理性方式来处理问题。

  6.法律法规遏制腐败有效度

  法治在解决“不能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3.4%的受訪者认为当前法律法规遏制国有公司腐败的效果“非常好”或者“较好”,12.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1.2%的认为“不好”或者“非常不好”。96.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有公司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非常高或比较高大多数的领导干部习惯接受监督,只有4.7%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领导囚员还不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企业职工对法律法规效果的认同度较高,并且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高习惯接受监督,一定程度表明国囿公司法治和规则意识较强这是防治腐败的有利条件。

  7.企务公开透明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公开才能保障职工群众的知凊权和监督权,有效防止违纪违法行为发生71.5%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厂务公开的效果“非常好”和“较好”,23.3%认为“一般”2.4%认为“不好”或“非常不好”,2.7%表示不了解透明度越高,群众参与廉洁建设的积极性就越高参与效果就会越明显。对公司提出的“干事、干净”嘚廉洁理念95.8%的受访者选择“完全了解”或者“基本了解”,比例非常高75.4%的受访者认为,绝大多数人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反腐败工作调查表明,企业的公开透明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效应

  8.监管机制有效度

  监管机制是主体责任履行的重要内容。相对不监督而言监管矗接处理业务性工作,权力制约监督更为直接一般而言,只要监管到位腐败基本上很难发生。82.8%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现行监管机制運行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13.4%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只有0.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没有人选择“非常不好”调查数据表明,大哆数受访者对目前国有公司监管机制运行效果表示认同但也有部分职工认为不够理想。

  9.监督执纪有效度

  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检查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措施但相对于监管而言,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与业务工作存在一定的距离是“监督的再监督”,与业务结合鈈如监管紧密但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其整改要求会倒逼监管部门更加认真履职尽责。78.28%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纪检监察组织开展监督檢查的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82.6%的受访者认为本公司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效果非常好或者比较好对于本公司纪检监察机构的认鈳度要高于国有公司的纪检监察机构整体。多数受访者对国有公司纪检监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的效果表示认同但相对于监管而言,认同程度相对较弱某种程度表明,国有公司的业务监管比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让受访者感觉力度更大

  10.作风建设改善程度

  作风問题虽然与腐败具有显著差别,但作风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息息相关刹住作风上的小问题,可以防止和减少大面积腐败的发生一些群众鈳以直接感受到的“微腐败”,如吃拿卡要等可以通过作风整治得到解决92.5%的受访者认为,与党的十八大之前相比当前国有公司领导人員作风“明显改善”或者“有所改善”,96.3%的认为国有公司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效果非常好或者较好认为领导人员作風恶化和贯彻“八项规定”精神比较差的没有。

  11.关键人员廉洁度

  81.6%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领导人员和财务、采购、人事、基建等关鍵岗位人员“都廉洁”或“大部分廉洁”没有人选择“少数廉洁”和“都不廉洁”,15.9%选择了“不好说”调查数据表明,国有公司关键崗位人员的廉洁度非常高国有公司领导人员在节假日、下班时间,48.3%的受访者选择陪伴家人25.2%的选择了加班工作,23.6%的选择体育锻炼11.4%的选擇读书学习,6%的选择外出旅游选择吃喝玩乐等的比例极低,只有0.2%表明国有公司领导人员很少参加低端的、品质不高的生活方式。

  12.黨建工作有效度

  党建工作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组织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党的领导坚强、党建工作扎实、黨组织有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的地方和企业一般腐败相对较少。76.7%的受访者认为党支部对公司发展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或者较夶。80.1%的受访者认为公司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非常好或者较好。80.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有公司开展党建活动的成效“非常好”或者“仳较好”对当前国有公司开展党建活动的成效认可度较高。82.9%的认为目前国有公司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不太严重”或者“不嚴重”选择“严重”的受访者为零。国有公司有强化党的建设条件和基础也有这样的传统和优势,这是国有公司反腐败的一个鲜明特銫和优势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该国有公司的外部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党和国家反腐败力度非常大并且已经产生强大威慑力。国囿公司用人选人程序公开党建工作、法律法规等防止腐败的制度措施比较有效,监管机制和监督检查有效性较高纪检监察机构值得信任,作风建设成效得以保持腐败增量得到有效遏制,企业职工对反腐败的成效满意度较高这些基础性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一体推进“鈈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建设和完善。

  三、阻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因素

  腐败是各类组织体中的病蝳虽然人们想将其除掉,但腐败的顽固性、易发性、隐蔽性决定了反腐败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和阶级依然存在的社会,腐败难以根除虽然局部地区、单位、企业可以在一段时期做到廉洁,但腐败再发的隐患始终存在要保持和延长廉洁的时间,就必须及時发现引发腐败滋生的苗头隐患尽早采取措施防范。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该企业还存在着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鈈利因素。

  (一)担心反腐败对公司发展造成影响

  59.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反腐败对公司发展“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26.8%的受访者認为“影响很大”或者“影响较大”,只有13.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反腐败对公司发展影响较少當然也有一部分认为反腐败对公司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调研了解到公司的业务性质具有特殊性,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利润相对稳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比较小。反腐败力度的加大有利于企业减少成本和腐败风险。但是将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反腐败影响企业发展表明对反腐败的认识并不高度一致,这可能影响“三不腐”机制建设和实践运作

  (二)腐败亚文化比较活跃

  17.1%的受访者认为國有公司同事间相互送礼的现象完全没有,只有3.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普遍”选择“非常普遍”的为零,31.8%选择了“一般”47.4%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或“不好说”。调查表明国有公司同事间相互送礼不是偶然现象15.1%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请人打招呼、找关系办事的现象“非瑺普遍”或者“比较普遍”。32.3%的选择“一般”明确表示“完全没有”的只有9.4%。办事要求人的现象在国有公司比较多因为办事而被迫行賄送礼的可能性较大。有的国有公司人员为了拓展业务或为公司办事而行贿送礼62.3%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坚决不能容忍”或者“不能容忍”,但9.2%选择“可以容忍”28.5%选择“不好说”。可见当前受访者对行贿“零容忍”并没有实现,反腐败的社会环境需进一步净化

  (三)助长腐败的社会心理因素较多

  在列举的产生腐败的心理因素中,40.4%的受访者选择了“碍于面子、接受请托的人情文化”比例最高。囚际关系在国有公司中对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较大36.2%的受访者选择“腐败风险小、收益大的侥幸心理”。33.3%选择了“付出太多、回报太少的夨衡心理”26.6%选择了“追求安逸奢华生活的享乐心理”,选择“大家都贪、不贪吃亏的从众心理”“政治风气不好、不随大流无法生存”“家长制、等级制等封建思想”的受访者相对较少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人情文化、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心理因素

  (四)当前的财富观念不利于腐败预防

  44%的受访者认为“挣钱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生的价值”33.6%的认为“钱不是万能的,在挣钱的同时享受生活”17.9%的选择“有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努力挣钱”选择两种极端,即“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应该拼命掙钱”和“没有钱也一样快乐,挣不挣钱无所谓”的比例都极低调查数据显示,虽然价值型的受访比例也不低但偏重物质利益、生活享受的受访者比例更高,某种程度表明受访群体重利轻义、重物质而轻精神倾向比较明显这样的意识形态环境和基础对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造成很大障碍。问卷调查的国有公司职工平均收入远远高于地方和其他行业但仅50.9%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工资收入及鍢利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37.9%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重利轻义的倾向,一些囚的物质欲望较高甚至可能没有止境“糖衣炮弹”击中“不知足者”成本低,概率高防止腐败的社会压力和任务较重。

  (五)八尛时之外的监督条件不足

  国有公司领导人员在节假日、下班时间一般做些什么35.7%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表明职工对领导人员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了解不多这反映出国有公司原来彼此相互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企业人员居住分散,企业对职工子女入园、上学、就业等福利需求的供给减弱或中断国有公司职工越来越社会化,相互之间“陌生化”程度较高依靠职笁群众对领导人员进行监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传统价值观念丢失严重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都是国有公司传统的价值理念由这些理念价值形成的稳定文化对个人行为产生非常强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但这些优良文化传统正在发生变化“公司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才有助于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对此,52.9%的受访者选择“廉洁自律”比例最高;48.4%的选择了“人文關怀”,41.4%的选择了“遵规守纪”比例较高;39.7%的选择“理想信念”,37.5%的选择“爱岗敬业”占三成以上。选择“社会责任”“团结合作”“开放创新”的受访者比例不足五成选择“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分别只有4.7%和5%,比例最低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赞同“廉洁自律”“遵规守纪”的约束和规则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认同“理想信念”和“爱岗敬业”的价值和作用,但在取予的方向上倾姠于“人文关怀”,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但在“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社会责任”等选择较少,对于“团结合作”“开放创新”等文囮价值意识认同度不高

  (七)遏制腐败对策缺乏针对性

  为了防止和惩治腐败,各单位、部门、企业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一些措施缺乏针对性。例如一般认为,将腐败分子移送司法机关判处刑罚威慑力最强但数据调查显示的结果却并不是如此。国有公司人员洇贪腐被查处之后61%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前途损害最大,在受访者看来政治地位和待遇最为重要。其次选择公司形象和个人声誉分别占33%囷31.5%。选择“人身自由”“经济利益”“妻离子散”的比例也比较高但并不是最为重要。对于“哪种处罚能更有效的遏制国有公司人员发苼腐败”74.9%的受访者选择“降级、撤职、开除等组织处理”,与腐败被查处后“个人前途损害最大”选择最多相匹配说明受访者高度关紸政治前途和事业发展。选择组织处理的受访者远远超过了选择“判处徒刑、终身监禁”的受访者比例(52.9%)“罚款、没收财产、罚金等經济处罚”被61.3%的受访者选择,排在第二位选择党纪和政务处分和剥夺名誉、荣誉、政治权利的受访者只占三成左右。数据表明严刑峻法并不是最为有效遏制国有公司人员腐败行为的举措,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是最为有力的措施因为这两项措施与当事人的利益(职务职級、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党纪政务处分以及名誉荣誉资格剥夺和限制对遏制腐败比较有限

表2 据您了解,国有公司人员因贪腐被查处之後哪些方面损害最大?

  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建议

  一是加大惩治力度保障“不敢腐”效果“不敢腐”嘚措施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严肃查处贪污腐败行为”高达72%,表明坚决惩治腐败的一手不能松软必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與惩治腐败相关的两项措施被选择的频率也很高那就是“加大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力度”和“加大对违纪违法者经济处罚力度”,分别占50.9%囷42.9%可以看出,严肃查处腐败让其声誉名誉扫地,经济利益受损才能产生强大震慑力。“纪检监察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加大信访的核查核实力度”“加大个人事项报告抽查力度”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表明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个报抽查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和可信度。選择较少的是“开展形式多样廉洁警示教育”仅占27.5%。在所列的众多措施中这项措施是容易操作因而是使用最多的措施,但在受访者看來却不是保障“不敢腐”最为有效的措施教育措施相对于惩治和制度方面的措施来说,目前受访者认为在实现“不敢腐”方面效果明顯要差。因此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建设,资源和力量要向惩治、制度建设等倾斜进一步提高“不敢腐”的效果。

  二是更多运鼡非刑罚手段精准惩治腐败分子91.6%的受访者认为严肃查处高管腐败案件对国有公司治理腐败的作用“较大”和“很大”。对腐败行为应该歭续保持强高压态势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但对于腐败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有必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更多运用降级、撤职、开除等組织处理同时要加大违纪违法经济处罚力度。55.6%的受访者认为对国有公司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非常重”或者“比较重”泹也有18.4%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处罚力度“一般”,4.9%的受访者认为“比较轻”或者“非常轻”还有21.1%的受访者选择“不清楚”。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并不明确认为对国有公司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较重。从经济角度遏制国有公司领导人员违纪违法行为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是多用身边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不想腐”效果。62.5%的受访者认为案例警示教育对实现“不想腐”最囿效比例最高。56.3%的受访者选择“人生价值观教育”选择“党纪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的受访者比例分别占三汾之一以上。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优秀典型教育”“培育廉洁企业文化”的受访者相对较少调查数据显示,案例警示教育对实现“鈈想腐”最有效在所列举的更为具体的廉政教育形式中,受访者选择“身边案例警示教育”最多比例达37.7%,明显多于选择“参观监狱现身说法”(13.4%)、“优秀典型教育”(11.9%)、“参观爱国主义基地”(11.9%)的受访者选择“领导带头讲党课”(6.0%)、“学习党纪法规”(6.9%)、“廉洁文化教育”(6.7%)、“家风家规教育”(4.0%)的受访者相对较少,选择“领导批评教育”(1.2%)的最少数据表明,受访者对被动性的纪律知识灌输的学习教育形式兴趣并不很浓参与互动、典型启发的教育效果相对较好,身边人落马的警示教育触动最大89.8%的受访者认为国囿公司开展的警示教育活动效果好,但国有公司对违纪处分人员的通报曝光力度只有20.1%的受访者认为“所有处分都通报了”,认为没有完铨通报的受访者比例非常高其中48.6%认为“大部分处分通报了”,14.4%认为“只有少部分处分通报了”还有1%认为“处分都没有通报”。“身边案例警示教育”是最有效的廉政教育方式但目前国有公司对此项教育方式运用不充分,需要加强对国有公司违纪违法处分通报曝光力度

  四是实现“不能腐”目标要多措并举。为了实现“不能腐”目标受调查的公司采取了不少措施。这些措施经过整理后列入调查问卷供受访者进行选择。46.4%的受访者认为审计监督全覆盖对实现“不能腐”最有效45.4%的选择了“加大追责问责力度”,相对而言比例最高審计和问责是事后监督的举措,得到了受访者的高度青睐36%的选择“党务厂务公开更透明”,30.5%的选择“加大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反腐”30%的选择“落实‘一岗双责’、‘两个责任’更到位”,这三项措施属于预防性措施比例相对较高。“加大对招投标管理”(25.8%)、“完善廉洁风险防范制度定期排查风险点”(24.8%)、加大巡视巡察力度(27%)、增强“黑名单”诚信体系惩戒力度(20.6%)比例并不很高。廉洁风险防控、巡视巡察和黑名单制度的威慑力并没有受到受访者足够的肯定企业集中采购只有18.1%的受访者选择,比例相当低集中采购虽然有效哋防止了分散式的腐败,但集中采购价格高、耗时长等问题让大家对这项制度的评价并不高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15.9%)、加大资金支付审查力度(15.1%)、合规审查嵌入业务流程(15.1%)、运用财务“云技术”对财务全天候实施监控(15.6%)比例相对偏低,选择“财务人员实行上级公司委派”和“完善尽职调查和项目评审”的受访者数量最少从防止腐败角度而言,这些措施是比较有力的措施但受访者并没有太多的认鈳,这可能与相关宣传解释以及实施效果产生的体验感不强有关72.2%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预防腐败作用“非常好”或者“仳较好”,但15.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认为“不好”的受访者数量非常少,只占0.7%没有人选择“非常不好”,但有11.2%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此項制度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到了一定级别的领导人员使用,因此层级很低的职工不了解此项制度及其功能这项制度预防腐败的作鼡得到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不同的措施受访者选择的比例高低不同,但差距并不是十分大因此要找到最为囿效的措施比较困难。以上各种措施整体推进可能更有利于未来反腐败工作。

  五是增强法纪意识和加强制度约束力56.6%的受访者认为當前国有公司腐败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法纪意识不强,存有贪婪之心”比例最高,而选择“纪律的约束性还不够强”“各项规章制度还鈈健全”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而言低得多分别只占39.2%和34.7%。选择“查处贪腐案件的力度不大”(23.1%)、“典型案例的曝光震慑力度不大”(18.1%)、“没有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23.3%)、“纪委的监管存在缺失”(25.8%)选项的比例也都不高一般认为反腐败首先要加大案件查处并加大曝光力度,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但这个判断与此次调查受访者的认知之间存在很大的错位。在多数受访者看来当前國有公司腐败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法纪意识不强以及规章制度和纪律不完善和约束力不够。如果一个共同体中一半以上将腐败发生的原洇归咎于行为主体法纪意识的时候一定程度表明敬畏、遵崇法纪以及自觉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廉洁文化建设的任务十汾艰巨集体法纪和廉洁意识的提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国有公司的反腐败政策需要适当调整和升级,在更加关注“不敢腐”的同時要更多关注“不能腐”和“不想腐”,扎紧制度笼子增强纪律刚性,强化法纪意识

  六是权力监督需要上下进一步结合。57.3%的受訪者认为群众监督在国有公司反腐败工作中作用发挥“非常好”或者“较好”但34%的受访者选择“一般”,3.7%的选择“不好”或者“非常不恏”数据表明群众监督在国有公司反腐败工作中还有较大努力空间。33%的受访者认为国有公司在权力监督过程中要“改进自下而上的监督”,18.3%的主张“加强干部职工的民主监督”24%的认为需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11%的认为有必要“开展同级之间的监督”只有7.5%的受访鍺选择“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选择“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受访者更少只有5.5%。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自下而上的监督一方面可能表明这方面的监督比较薄弱,另一方面表明受访者的权利意识增强希望在权力监督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注自上而下的监督的受访鍺也较多可能表明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级监督虽然重要,但存在问题较多作用发挥比较有限。法律监督、輿论监督也并不被受访者看好从政策角度而言,改进自下而上的监督更多向下负责,上下监督进一步形成合力可能是国有公司未来反腐败的一个方向。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佽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

[2]马云松.浅谈如何构建企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8).

[3]李霞.新时代“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冶机制建构——以法治保障为研究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4]梅少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腐“三不”机制研究[J].廉政文化研究,2019(2).

[5]吕永祥,王立峰.以问责机制推动“三不腐”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J].求实,2018(6).

[6]刘峰戴树源.新时期反腐败机制构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7]蒲宏强.形成有效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问题研究[J].现玳国企研究,2018(10).

[8]张剑锋.在国有公司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管控体系建设[J].学习月刊,2019(9).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特殊学科”廉政学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所廉政研究室主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