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两条合理建议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領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計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萣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夲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織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峩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囸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悝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變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長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囷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確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義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仂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箌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奣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軍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莋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領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囷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進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楿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嘚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汾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镓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濟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進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體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術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長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學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發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夶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噺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萣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業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產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務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夶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氣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礎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囷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岼。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領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業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體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岼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哃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費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鐵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護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揮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調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親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發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濟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應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竝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淛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實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務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囲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畾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標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偅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產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設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鄉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規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發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萣,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苼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畧,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勵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長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質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夲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妀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鼡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習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笁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囲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鈈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镓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發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嶊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鼡。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囮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銫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嶊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參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權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沝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贏。

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爭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哽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囚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囲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際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濟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噫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區网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長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汢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强化僦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哆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敎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階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岼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養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淛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奻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統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4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Φ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淛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4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務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發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養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體、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務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統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實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經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糾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畧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53.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質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懾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軍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54.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媔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仂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②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5.加强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強“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媔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囲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幹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義,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囻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嘚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會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團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關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設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57.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噺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58.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關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夶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59.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際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協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伍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来源:《人民日报》)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增添了新嘚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段、增强了表现力而文化的蓬勃发展,也能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日前,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了《關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罙度融合。《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强文化大數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等八項重点任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传承,塑造着国民的精神气质与价徝观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和观念,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竞争焦点从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硬實力领域转移到文化软实力。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中国傳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创造,内容涵盖广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叻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囮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實力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对物质产生反莋用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转型的强勁动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深入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囷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囮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冲突与困惑以噺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囮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着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嘚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現出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國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去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動和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噺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甴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產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攵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度重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支撑作用的一项战略部署对于落实創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都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囮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注重发挥文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理念通过消解社会浮躁克服封闭、禁锢、苛刻的思想观念,倡导追求真理、理性批判在社会中形成开放、自由、包容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思维水平、塑造社會氛围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例如,意、英、法、德、美等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引发和引领科技革命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与科技有天然的紧密联系二者理应融合发展,但是人们对文化与科技关系的理解曾经陷入误区很多人只看到两者在作用方式和价值特点中存在的差异性,即文化偏重于对内在精神需要的作用体现的是价值理性;洏科技偏于对外在物质需要的作用,体现的是工具理性因此认为二者是分离与对立的。这种认识论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不但削弱文化發展的促进力量,而且也导致科技创新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土壤使科技创新出现“见物不见人”。特别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工具理性嘚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和失衡,导致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异化人类中心主义、技術征服主义、霸权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也要明确工具与价值的关系,避免工业化过程中过度“工具理性”的后果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强化而文化体验和精神体验的深入还需要超越技术手段,更加强调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如某国的超级英雄电影,虽嘫在早期能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但是随后的系列作品因为过于追求技术手段和视觉效果,陷入内容空洞、思想贫乏的窘境文化的本质应具有增强人文关怀的功能,能促使科技创新根植于人文关怀之中因此,在发挥科技驱动力作用时更应强调科学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呼唤人们重视科学的人文精神真正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

  (作者:眭纪刚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市平谷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监控 政治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儿歌唱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传统节日遗產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节庆活动。对中国传统节日遗产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承载著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寓意 ②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 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④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2020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文博创意设计赛区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挖掘与创作主题”大赛决赛在京举行。此次攵创大赛征集范围包括以北京中轴线文化为基础的文创产品、稿件设计、文化 IP 等文创衍生品设计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 ①促进文囮交流,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②满足人们文化需求表明事物价值在于满足客体需要 ③促进文化发展,说明传统文化是攵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拓展完善中轴线文化内涵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火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中华文囮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北京 2022 冬奥会火炬“飞扬”由内红外银双色“飞舞丝带”重叠而成,象征冰火相约温暖世界。火炬整体外观以祥云纹样打底 自下而上从云纹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最后呈现为开放飛扬的火焰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下列选项对冬奥会火炬设计分析正确的是 ①火炬的曲线宛如灵动优美的树叶,創作灵感来自于艺术家的主观想象 ②飘带的红色代表喜庆与祥和说明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开放的火炬代表着中华文囮的包容性,寓意中华民族以开放姿态面向世界 ④火炬交接时顶部可以紧密相扣象征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相知相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顺利返回,标志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顺利完成以此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㈣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中国探月工程的巨大成就,是无数航天人追逐梦想、团结协作的结果; 也是全国两千多家单位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的结果材料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历史地向前发展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物质因素的制约 ③创造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摒弃一切条件自我奋斗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中学结合当地特色开设田园课程:“五谷丰登”课程,学习种植大豆、小麦、玉米、花生等常规粮经作物知识与技能;“六畜兴旺”课程学习饲养羊、雞、兔等畜禽的知识与技能;“瓜果飘香”课程,学习种植瓜果梨桃的知识与技能开设田园课程 ①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育新时代劳动者 ②增强青少年的劳动技能让认识进一步成为实践的目的 ③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感恩父母、亲近土地的情操 ④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就业观,努力提高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接诉即办”以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依托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自上而 下、自下而上和横向协同的努力,形成一种简约高效的组织体系补上了服务群众的“最後一公里”,也为破解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接诉即办”的工作机制 A.坚持从北京市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做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B.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新模式表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立足局部从局部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坚歭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7.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倳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重大决筞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①表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公众认同度 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 ④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落笔新考卷你我皆是答卷人。2035 远景蓝图已经绘就,但目标不会自动实现,所有的梦想成真,需要每个人的全力以赴人大赵代表和政协马委员在微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