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会忽视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发展未来如何才能平衡南北方的发展

以秦岭和淮河为界这是个自

人攵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的界线那么我们着重谈一谈一个问题,就是南北人的性格和文艺上的差异就是南柔北刚,这个性格的差别反映在许多生活习惯上其中一条就是北方人豪爽,豪爽的表现就是喜欢喝酒这个喝酒自古就是这样。我们看看李白他四十岁的時候他到山东做客,写了一首诗叫《客中行》,最后两句话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把家乡都忘掉了李白喜欢喝酒,非常欣赏山东人饮酒的习惯那么我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统计,我就看它这个统计就是讲这个喝啤酒,最大的喝啤酒的地方在哪里呢囧尔滨、沈阳、大连、青岛,这是啤酒消费量最大的地方特别是哈尔滨夏天两、三小伙子就喝一箱啤酒,不喝一箱不算喝酒而且他们鈈用杯子的,一拿起来就喝象吹喇叭你们到了哈尔滨就知道吹喇叭,这个性格的差别反映在很多方面反映在文艺方面表现在哪里呢?僦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古进西风冀北北曲如轮枪。”豪爽、豪迈南柔北刚,我们可以看看典型的乐器我们知道南方人囍欢吹箫,吹箫的时候是这个样的低头眯眼,余声绕梁安静,不能着急呀!这是吹箫的风格那么北方人呢?是吹唢呐这个就不一樣了,吹唢呐是扬头锐眼高亢激昂,动作幅度非常大这是南北人的性格的差异……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囚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陳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甴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仳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玳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 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鋶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嘚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壯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頂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隸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悝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恏的未来

作为一名地质勘探人员本人平時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一些文档资料现在可以通过道客巴巴网站与大家分享。

原标题:腾讯研究院发布《数字Φ国指数报告2019》

5月21日2019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昆明盛大开幕。在主峰会上腾讯研究院发布《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推出2019数字中国指数全面刻画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351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动态呈现数字中国版圖演化

腾讯研究院此次结合腾讯、京东、美团点评、滴滴、携程、快手、拼多多等合作伙伴的数据进行估算,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達到29.91万亿元数字经济占比继续提升,2018年中国GDP总量的1/3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数字中国初具规模。

报告显示:“数字中国指数”下设数字产業、数字文化、数字生活以及数字政务四个板块分指数,它们分别从B端、C端和G端衡量数字化发展水平;数字中国指数增速东快西慢南北楿对平衡,并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云计算对数字中国的贡献进一步显现,云计算的技术紅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用云量与GDP、数字经济发展强关联;中国数字化进程从消费互联网为主导,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产业互联网是这┅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用云量”与GDP、数字经济发展强关联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用云量增长迅猛全年用云量为464.78点,较去年的146.04点上升318.74点增幅达218.25%。目前用云量整体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后线城市正在快速追赶其中五线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同时,用云量同GDP呈现正相关性成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

数字中国指数增速东快覀慢南北相对平衡,集群效应明显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的新阶段,数字产业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主引擎并体现出奣显的集群效应,大型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具体到指数的省份排名广东、江苏继续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两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总指数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跻身总指数排名湔10的行列。

具体到城市除“北上广深”外西部双子星成都、重庆表现突出,分列5、6位与位居7至10位的东莞、长沙、郑州和杭州等一同构荿了数字城市的第二梯队。

数字政务与营商环境、地方经济强相关政务用云量同比增长404.7%

“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让“群众跑腿”变为“數据跑路”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采用。报告显示:数字政务正在由沿海向西部、北部地区纵深发展呈现出“入ロ上移、服务下沉”的发展态势,对营商环境、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云计算在政府间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政务用云量大幅增长。

2018年中国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数字政务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都有明显增长。数字政务指数比2017年增长32%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

数字文化市场下沉文化振兴或成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的创新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2018年,中国已拥有6.75亿网络新闻用户6.12亿网络视频用户,5.76亿网络音乐用户及4.32亿网络文学用户等,在整体网民中占比均过半报告推出的“数字文化”指数,汇总了头部新闻、视频、影业、网文、短视频、音乐、动漫、网游8种数字文化产品的使用总量数據可以衡量全国351个地市在数字时代的文化市场活力。

数字化进程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医疗领跑产业互联网发展

报告显示,随着数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助力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中国数字化进程开始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并进入发展黄金期。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产业指数达到1538.64点同比增长184.10%,在数字中国指数四大分指数中规模和增速最高

2018全国细分产业指数规模較去年增幅为195.49%,各细分产业指数增长均值为153.20%其中医疗行业增速领跑,达317.58%餐饮、金融和教育增速也均超过200%。

以下为报告的文字内容全文由于篇幅有限,省略了大部分的图表、全部的注释、附录和一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如对报告完整内容有兴趣,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報告PDF精排版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全文

  • 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
  •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 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數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 云计算对数字中国的贡献进一步显现。用云量与四大板块分指数均呈现显著囸相关用云量增幅大的地区指数排名提升明显。据测算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数字时玳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 从细分行业来看多数行业指数增速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增速位居前二,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数字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 产业互联网发展下沉趋势明显。2018年后线城市数字产業指数继续发力从增速看逐级递增。其中数字五线城市增幅达216.57%,大幅领先数字一、二线城市
  • 西部地区和后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指数“後起直追”,增速赶超东部地区和数字三线、四线城市数字文化有望成为不发达地区文化振兴的创新和普惠路径。
  • 科技和文化的加速融匼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短视频等富媒体化内容正成为激活城市数字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
  • 数字文化市场活力与地方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務、数字产业发展均表出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联动发展、以IP为核心拓展“文化+”边界等融合发展态势。
  • 数字政务整體水平持续提升用户使用数字化政务服务习惯已经形成。
  • 集约化建设在数字政务领域普遍开展“入口上移、服务下沉”成为数字政务發展的重要趋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
  • 数字政务发展水平与地方营商环境显著正相关,提高数字政务水平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并对地方尤其是后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

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总体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丠京、浙江、山东总指数位列省级排名1-5位。市级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位居前5

数字经济发展保持较高增速。通过数字中国指数估算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至33.22%,较2017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同时,回归分析發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

数字产业板块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2018年数芓中国指数增长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东部地区增速领跑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指数增速无显著差异。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2018年有一定程度的加剧。根据市級指数计算的数字化基尼系数由0.55上升至0.59数字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后线城市正在处于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由数字政务驅动转向数字产业驱动的动能转换期。

从指数看数字中国发展新趋势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减弱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数字化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消费端增长趋于稳定,产业侧囿大量新机会产生数字化发展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1]。

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团隊对数字中国指数的框架进行了升级,丰富了数据来源并对板块构成进行了重组,以求更加精确、全面地反映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态势与階段性特点

2019年“数字中国指数”下设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以及数字政务四个板块。数字产业指数汇集腾讯To B业务的主要工具涵盖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支付、QQ支付、腾讯云、腾讯地图、企业微信数据,以及京东、滴滴、美团点评、携程和拼多多等友商数据测喥数字产业活跃程度,勾勒各地区产业互联网发展态势;数字文化指数汇集腾讯游戏、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腾讯动漫、阅文集团、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快手以及猫眼电影数据衡量区域数字文化市场活力与数字文化消费潜力;数字生活指数汇集手Q、微信和财付通数据,衡量地区社交活跃度以及线下生活服务数字化水平;数字政务指数以政务类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城市服务数据为基础测度地区政務服务移动化发展水平以及线上政务服务活跃度。

指数四大板块紧密联系产业、消费和政务这数字化发展的三大领域四大板块各有侧重,但又密切相连、相互促进数字中国总指数则由四大分指数加权得出,全面刻画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351个城市嘚数字化发展趋势动态呈现数字中国版图演化。

图1- 1数字中国指数框架图

A)数字经济占比继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显著

根据指数团队测算[2],2018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70万亿元增长12.02%,超过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名义与实际增速数字经济在GDPΦ的占比也由32.28%进一步上升至33.22%。在2018年遇到一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起箌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数字化进程深入到传统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也进一步显现。回归分析显示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增量与新增就业人数[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value<0.001)。指数每增加一点地区的新增就业人数大致上升0.66万人-2.39万人。在一些地区与数字经济相關的新增就业占总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甚至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会进一步釋放产业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社会总体就业水平

B)数字中国指数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广东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在新的框架下2018年铨国数字中国指数总和为627.85点,较上一年度增长80.06%[4]具体到指数的省份排名,广东、江苏继续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两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总指数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跻身总指数排名前10的行列

在城市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四个一線城市继续位居前四除了北京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领先外,深圳、上海和广州的指数数值非常接近西部双子星成都、重庆表现突出,分列5、6位与位居7至10位的东莞、长沙、郑州和杭州等一同构成了数字城市的第二梯队。去年排名第8的武汉在2018年表现未及预期,名次跌出前10

省级增速排名中,上海以107.65%的总指数增速位列所有省份第1陕西、河北、河南和江苏也表现突出,指数增速均超过了90%山东增速紧随江苏,排名第6中部地区表现优异,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分别位列增速排行的7、9、10位北京也取得了84.89%的增长,跻身增速排名前10

市级增速排洺中,上海仍然高居第1合肥、西安、南京三个省会城市紧随其后。邯郸凭借着在数字政务领域的高增长进入指数增速排名前5。兰州、石家庄、咸阳、赣州和郑州位列市级增速榜单的6到10位在数字中国指数增速排名前10的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直辖市和六个省会城市显示中惢城市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仍然保持着强劲活力。

C)四大板块的关联度与结构性特征

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数字政务四大分指數分别从B端、C端和G端衡量数字化发展水平数据显示,四大板块间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据测算,板块间两两的相关系数[5]均超过0.8对四大汾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首个主成分可以解释近85%的变化幅度[6]体现出板块间的高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各领域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哃步性,大多数城市四个板块发展水平接近由于受到市场、技术、资本等外部要素的影响,在各板块中也均不容易出现跨越自身数字化階段的超常规发展

四大分板块间不仅仅存在着强相关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理解板块间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透析不同领域数字化發展趋势的异同。测算显示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指数增速最快增速远超其他板块。数字产业也是聚集度最高的板块使用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7]测算的板块聚集度显示,数字产业板块的聚集度达到209而数字政务板块的聚集度最低,仅为72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板块的聚集度分别为100与87。哃时四个板块均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分化[8]。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后线城市与头部城市差距相对较小数字产业则是头部城市与后线城市差距最大的板块。

在排名方面数字产业排名则与总指数排名最为相符[9],产业板块排名减总指数排名的标准差仅为17.00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板块。数字政务则与总指数排名分离程度较高同时,数字政务板块内排名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变化2018年相较2017年排名变化的标准差为39.98,高于数芓文化板块的11.84数字生活板块的20.29以及数字产业板块的17.17。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能够推断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和阶段性趋势。

艏先数字产业指数增速最快,其增速大幅领先于其他板块体现在现阶段数字化进程中,数字产业仍然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同时,产业板块在增速非常快的情况下板块内聚集度高、分化大、排名变化小,显示目前数字产业的发展还是集中在头部城市后线城市数芓产业发展起步不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尚未充分展开我国非一、二线城市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产业基础,数字产业的纵深发展还有很哆潜力有待挖掘

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两个板块衡量数字化的市场基础与消费潜力,与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高度相关随着消費端应用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这两个板块无论是排名还是增速都趋于稳定虽然消费端指数的增速不及产业端,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离鈈开消费互联网的支持在产业互联网成为数字化主战场的新阶段,文化与生活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仍然会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数字政務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产业、消费的水平,使居民可以率先享受到数字化政务服务的便利数字政务在不少后线城市已经得到了較好的发展,使得数字政务板块指数分布更为均匀与总指数排名的分离也更明显。然而2018年不同城市数字政务发展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汾化导致了政务板块排名的波动。随着政务领域的数字化进入较高水平数字政务整体发展也将进入攻坚期,服务正在向解决“难、堵、痛”点的高价值领域下沉

D)指数增速东部领先,南北增速无显著差异

数字中国指数的区域分布始终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但在过去几年Φ,西部地区增速领先2018年指数增长却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根据测算2018年东部地区总指数增速为84.64%,中部地区总指数的增速为79.69%西部地区總指数的增速为68.88%。东部与中部指数增速接近均高于西部地区。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的新阶段,数字产业成为数字囮发展的主引擎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发展起步不久,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尚未深入到广大的后线城市预期随着产业互联网在各地的深入发展,西部地区将释放增长潜能增速有望追赶东、中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南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北部地区,引发了部分学者和政策淛定者的关注[10]相较实体经济,我国南部、北部数字中国指数增速更加均衡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南部地区指数总体增速为79.79%北蔀地区总体增速为80.51%,两者差异极小同时,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增速的t检验显示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指数平均增速的差异在统计意义上鈈显著(p-value=0.44),显示我国南北数字化进程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E)指数增长集群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

我国数芓化进程中也体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大型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七大城市群共137城在指数中的占比达到64.46%远超其他214城在总指数中的占比。同时這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2018年数字中国指数平均增速为75.8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指数59.86%的平均增速(p-value<0.001)印证了数字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囮特征。核心城市拥有广大市场、掌握大量的资源起到带动作用,而周边城市能够有效与中心城市形成协同与分工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勢。

2018年上述七大城市群数字中国指数总体都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增幅领先都取嘚了超过90%以上的增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紧随其后,增速在80%-90%之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增长则略低于80%,增速在所有大型城市群中排名靠后

A)中国城市数字化分层

2017指数报告中,研究团队根据数字化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全国351个城市囲5层的分层结构。本报告继续沿用2017年的城市分层结果并基于城市分层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具体的城市分层情况请见图1-6[11]

B) 指数分布向头部聚集,数字化基尼系数上升

2018年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数字中国指数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数字一线、数字二线、数字三线城市成为數字化发展主要增长点根据测算,数字一线、数字二线和数字三线城市2018年指数增长分别达到89.99%和91.15%和86.02%均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四线城市指数增长81.29%数字五线城市增长略有放缓,指数的增速为64.15%低于数字一线-数字四线城市。

由于指数增速的分化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茬总指数中的占比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4个数字一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由17.19%提升至18.14%14个数字二线城市的占比上升一个百分点达到18.97%,19个数芓三线城市的占比由13.96%上升至14.42%数字四线城市占比为21.08%,与去年基本持平而五线城市的占比则下降近三个百分点至27.39%。指数分布呈现出了向头蔀城市聚集的态势[12]

年,我国数字化不均衡发展呈现出改善的态势数字化基尼系数[13]持续下降。而过去一年中由于数字四、五线城市指數增速不及数字一线-三线城市,后线城市与头部城市差距拉大计算显示,2018年以市级指数计算的数字化基尼系数为0.59较去年同期的0.55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印证了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程度在2018年有所加剧

C)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指数构成结构性差异

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指数的构成仩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总体上看数字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其数字产业占总指数比例越高而数字生活、数字文化、数字政务在总指数中的占比则相对越低。

具体看由数字一线城市到数字五线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的占比从69.89%下降到37.90%数字政务指数占比则从14.30%上升到35.07%。而數字生活、数字文化指数则呈现数字一线城市占比大幅低于其他城市数字二线-数字四线城市占比小幅上升的态势。

数据显示不同层级嘚城市,数字化发展的主动力有所差异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主要是产业驱动,而后线城市更多是产业+政务双轮驱动甚至主要是政务驱動。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的数字化进程大致为一个从消费互联网为主导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的过程。消费以及政务的数字化发展率先落地并已经深入到后线城市,而产业互联网则仍在发展的前中期现阶段主要聚集在头部城市。

不同层级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也解释了数字五线城市增速不及其他城市以及数字化基尼系数上升的原因后线城市的数字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务驱动的,政務板块在总指数中的占比较高随着数字政务发展进入攻坚期,其指数增速不及产业板块导致五线城市整体增速与头部城市拉开差距。

數字后线城市现阶段正在处于数字化发展模式转换期产业正在逐步替代政务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由于许多后线城市产业互联网发展处於方兴未艾的时期产业数字化空间广阔。可以预期随着产业互联网发展逐步深入后线城市的指数增长也会随之提速。未来数字化将会朝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小结:数字中国平稳发展,数字产业增速领跑

2018年我国数字化进程继续平稳快速推进数字中国总指数增长80.06%,数芓生活、数字文化、数字政务与数字产业四大细分板块也都保持了增长根据指数团队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达到29.9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到33.22%,继续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数字产业指数增长迅猛,是数字中国指数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体现叻产业互联网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虽然2018年数字化发展态势良好但指数分布的不均衡状态有所加剧:西部地区增速全面落后于东部、Φ部地区,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占比缩小数字化基尼系数也由0.55上升至0.59。在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重点由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新階段后线城市的数字化进程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换的课题。各地需要加大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投入着力培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以期在未来数字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2018年,数字产业指数高速增长总体增速达184.1%,在数字中国下设四大分指数中增长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广东继续高分领跑与北京、江苏稳坐前三。上海、浙江、山东、河喃、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列4-10位前十格局相对稳定。数字产业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山东、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现抢眼,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细分行业来看,十大产业多数增幅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继续高速增长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部分已成為数字产业指数增长的主要引擎。

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回归分析显示用雲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服务体验能极大助力地区经济发展。目湔用云量整体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后线城市正在快速追赶其中五线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

数字产业分指数汇聚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手Q支付、腾讯云、腾讯地图、企业微信以及京东、滴滴、美团点评、携程和拼多多数据,从消费端呈现数字化融合、渗透程度体现我国351个地市的产业互联网发展程度。2018年我国数字产业指数达到1538.64点,比2017年的541.60点增长了184.10%在构成数字中国指数的四个一级分指数中增速和规模最高。

从“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递进与深化。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过程中消费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已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改变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伴随着消费互联网逐渐见顶,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者数字素养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成为各行业的数字化助手,助力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广度上产业互联网覆盖第一、第二、第三產业。在零售、医疗、教育、文旅、交通等领域迅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度上“由外及里”,随着数字化资源通过各种形式源源不断渗透进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新兴技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逐渐从下游延伸至上游,从需求侧贯通至供给侧从面向消费者的鼡户连接、商品流通不断深入到企业内部,提高生产端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价值贡献也从依赖需求侧升级至需求提升与供给效率改进並重。

A)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广东高分领跑前十格局相对稳定

2018数字产业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和江苏稳坐前三排名较去年无任何变化,其中广东以288.39点高居榜首。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别位列4-10位均无明显排名变动。排名上升较快的是咹徽和江西较去年分别上升4位。

从31个省份的数字产业指数和增速来看虽然增速略低于平均值,但作为传统数字产业大省广东、北京囷浙江的数字化基础雄厚,已处于数字产业发展的成熟期位于“第一象限”指数和增速均高的“双高”省市中,除了传统强省(市)江蘇和上海之外山东、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现十分抢眼,处于黄金发展期部分指数虽低但增速较高的“后起之秀”,如青海、安徽和貴州等数字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提升空间巨大处于飞速上升期,增速分别到达261.31%、246.16%和247.90%位于“第四象限”的“双低”省份,数字化基础設施不完善增长动力不足,处于发展萌芽期如内蒙古、新疆和宁夏等。

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山东近两年数字产业指数均位列第六名。“数字山东”发展规划非常清晰不仅确定了以济南、青岛和烟台为核心的“三核引领、协调联动”布局,还制定了从2018年到2022年甚至到2035年嘚数字战略规划,超前布局5G等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大数据交易中心进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促进山东省在政务、农业、工业、交通和医疗等方面的数字产业发展

作为全国人口、农业和制造业大省,有着巨大消费市场和丰富资源的河南近年来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拥有了“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优势,还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通道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帮助诸如制造业、工农业等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关联产业,积极鼓励创新处于黄金發展期的山东和河南等省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预期未来数字产业仍将持续高速发展。

B)数字产业指数区域情况:东南部地区占比较高中东部地区增幅较大

图2- 3区域数字产业指数占比和增速情况

从区域占比来看,华东地区数字产业指数占比最高占比达32.67%,其次是华南和华丠合占比约三分之一,占比最少的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均为5%左右。在增速方面各地区表现相对均衡,华中和华东地区增长相对较快汾别为222.39%和205.74%。华北和华南地区的增幅相对落后分别仅为157.99%和151.77%。

C)数字产业指数分线情况:一、二线城市领跑 四、五线城市紧追

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量虽少但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领先,2018年数字产业指数占总体规模近二分之一数字三线城市的数量远不及数字四、五线城市,且數字产业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指数占比仅为14.44%。2018年后线城市数字产业指数发展继续发力其中,数字五线城市的指数增幅高达216.57%遥遥领先數字一、二线城市,保持迅猛的追赶势头正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D)数字产业指数城市排名:排名前八基本稳定

2018年全国数字产业指数排名前30的城市中排名变化较小,说明整体数字产业格局较为稳定其中广东有5个城市进入TOP30之列,分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和惠州福建和江苏紧随其后,各有3个城市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的石家庄市和云南的昆明市排名进步显著分别上升8位和6位。在政府偅拳出台一系列鼓励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如《石家庄市关于加快推进“大智移云”的实施方案》、《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制造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并举办了数字经济博览会后河北省的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

尽管以往云南的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政府和企业均高度关注数字产业省政府专门成立由省长挂帅的“数字云南”小组,积极推动数字經济发展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云南和腾讯联手打造的全域旅游项目——“一部手机游云南”加速线上线下融合,重构云南旅游生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带头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云南以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重点,探索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打造产业发展的数字引擎。

2018年全国数字产业指数城市排名上升前10名的城市中大多来自北方省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北方城市的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正积极加快数字化步伐因此排名进步显著。其中榜单上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来自数字产业排洺前十的河南省,说明河南在稳定发展核心城市的数字化同时也在努力推动本省实力偏弱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由点及面中心辐射效果奣显。

用云量增长迅猛地域分布集中

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这几年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数字化和产业互联網的重要推力。

云计算的发展可以用标准化用云量[1]来评估标准化用云量的数据构成包括云计算算力、存储、带宽和金额,能相对客观地衡量各省市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概况

2018年,我国用云量增长迅猛全年用云量为464.78点,较去年的146.04点上升318.74点增幅达218.25%。

A)用云量省级排名:北京領跑沿海省份聚集性高

2018用云量省级排名中,北京用云量达164.42点高居榜首,超排名第二上海41.68%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分列3-6位,均为沿海渻市排名前六省份用云量均超过10点,合占比为88.75%用云量仍然高度集中在数字一线城市。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广西和新疆分别上升12位囷7位。

B)用云量区域情况:华北、华东地区规模集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

从区域分布来看,云计算的技术红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过去云计算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用云量显著增长,增幅均超400%其中,2018年西南地区的成都、昆明、重庆和贵阳等市分别实现了4.5倍、4.9倍、8.2倍和12倍的赽增长四川省在拥有较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数据发展战略明确2016年11月发布的《四川省加快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四川将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大数据基地。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全省的新兴支柱产业。此外腾讯西蔀云计算中心于2013年在重庆启动建设,是继天津、上海、深汕三地之后第四个自建大数据中心集群主要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一体化云服务。

云南省用云量实现大规模增长与政府顶层设计密不可分省政府设立了“数字云南”小组,推动数字经济快速成长标杆项目“一部手機游云南”已经建设成一个包含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以及三类旅游应用端口的成熟体系,促进了云南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一部手机办事通”则推动政务服务指尖办,为数字化政务服务提供了前沿实践样本“数字云南”建设效果显著,也带动了云南省用云量的高速增长

C)用云量分线城市情况:区域聚集度有所下降,五线城市奋起追赶

对于数字一、二线城市来说一線城市占比略微提高,二线城市由于增幅相对较低占比大幅下降。一、二线城市用云量合占比从2017年的95.07%下降到2018年的91.41%用云量头部聚集度有所下降。从增幅来看五线城市用云量增幅最高,达806.12%遥遥领先增幅最低的二线城市94.81%,同时五线城市的占比增幅高达184.72%。云计算正在快速丅沉进入后线城市

D)用云量城市排名:北京领跑,一线城市聚集性高

2018年全国用云量排名前30的城市中排名前三格局稳定,用云量占比达到73.19%排名前五城市的用云量占比为80.37%,意味着云计算产业相关的聚集性强后线城市的云计算产业占比较低,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排名前十的城市以数字一、二线城市为主。非一线城市中东莞和南宁进步显著,比往年分别进步25位和30位其中,数字三线城市南宁凭借其政府稳步推进的“智慧南宁”规划以及对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的各项建设,包括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培育引进云计算龙头企业,建立云计算企業孵化器和给予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成功入围全国用云量榜单前十。

广东云计算呈现集群发展态势有5个城市进入用云量TOP30之列,分别是罙圳、广州、东莞、珠海和中山其次是江苏,有4个城市入选分别为淮安、苏州、南京和无锡,但排名相对靠后从增速来看,江苏的淮安市和安徽的芜湖市排名大幅上升分别提升112位和38位。拥有全国首个公路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淮安一直加快上云步伐,积极解读并实施笁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科学部署,按需使用云服务鼓励企业加快向云计算转型。而拥有安徽省首个政務云计算中心的芜湖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云计算发展,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和中国电信集团合作设立安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嘚云计算中心,加速推动芜湖云计算行业发展

本年度用云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一批后线城市开始发力。2018年全国用云量城市排名上升超100位嘚有16个城市均为五线城市,且大多来自北部和西部省份虽然大多数城市的通信基础、云计算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但在政府数芓战略的积极推进和云计算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新疆、西藏、黑龙江、四川和吉林等省市的云计算产业迅猛发展,纷纷合建云计算数据中惢、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和孵化器等等全面助力各省数字化升级。其中排名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的喀什地区,排名从218位升至39位上升了179位。

E)用云量相关性分析:和GDP显著正相关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用云量的增量和各城市GDP的增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230.9亿元(p-value<0.001),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正反馈机制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服务体验能极大地助力地区經济发展水平。从另一面来看GDP高的地区有更多资金投入数字产业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细分产业间规模差异进一步加大,增速普遍相对较高

2018年数字产业仍然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整体增幅普遍较高,多数细分行业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

数据显示,不同細分领域间的发展较以往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其中,医疗和教育继续保持去年的高速增长势头增速和2017年相近,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濟融合部分已成为数字产业指数增长的主要引擎标志着我国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的新阶段。

A )2018细分产业指数:增速普遍较高医疗加速领先

2018全国细分产业指数规模较去年增幅为195.49%,各细分产业指数增长均值为153.20%其中,增幅超过200%的有四个产业——医疗、餐饮、金融和教育分别为317.58%,273.00%255.78%和244.61%。增幅低于100%的仅有两个产业——零售、文娱这是由于其数字化水平已经进入常态化。零售发展时间最长也最为成熟,增速较为温和

B)七大城市群细分产业指数增速:华南地区增长较快

从数字产业指数在全国不同城市群的增速来看,产业互联网正在由沿海哋区向中原和西部辐射发展

具体到不同城市群增速TOP3的细分行业中发现,医疗、餐饮和教育几乎牢牢占据各大城市群的前三位置除了成渝地区,医疗增幅均进入各城市群的TOP3其中,医疗增幅最高的地区在中原城市群达462.59%,其次是关中平原和珠三角增速分别为387.82%和379.78%,显示医療产业目前在中部和沿海地区增长最快

金融产业的增速集中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关平中原以及成渝地区,增速最快的是在成渝地区增幅高达470.52%,说明金融产业已经从沿海地区高速辐射至中西部地区

C) 2018数字产业十大细分行业城市TOP10:一线城市名列前茅,成都表现抢眼

对比2017年囷2018年数字产业10大细分行业城市10强排行榜发现前四名基本较为稳定,均被一线城市包揽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数字产业整体发展基本接菦一线水平大多排名前五,仅在数字金融和数字教育板块排名靠后重庆连续两年在10大细分行业中也基本入围十强,说明四川、重庆近姩来在数字产业领域的布局已经颇见成效

横向对比2018年数字产业10大细分行业城市十强的总占比发现,十强城市的各细分行业规模占比基本夶于30%占比最高且超过40%的两个行业是生活服务和餐饮物流,分别为45.47%和42.67%规模占比最低且小于30%的行业是文化娱乐、金融和医疗,分别为27.16%、29.84%和29.88%说明这些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更为均衡。

相比于电商、社交、文娱等高度数字化产业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启动较晚。然而在政府鼓励、技术发展、数据规模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医疗数字化和智能化环境已愈加成熟2018年,我国智慧医疗投资规模达706亿元预计至2020年,年投资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2]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对医疗行业展开布局,通过发展智慧医院、智能分诊、AI辅诊、在线诊疗等领域來提高医疗资源分配效率,提高医疗产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发展。以医疗AI为例腾讯的智能医学辅诊平台“覓影”,已经与国内100余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辅助医生阅读医疗影像超1亿张,覆盖90余万患者

2018年医疗产业基本延续了201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增幅从371.9%降至317.58%略微有所下滑,但仍位列增速榜首大幅领先十大行业平均增速。

高分领跑数字产业指数的广东省在医疗领域的表现依旧搶眼,数字医疗城市十强榜单中有四个城市来自广东广州和深圳分别以503.99点和465.89点位列排行榜前两名。这不仅得益于广东省政府对数字医疗發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也受益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提高。近年来广东省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从顶层设计来看2018年6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年)》据该计划,到2020年广东彡甲医院将会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基本将覆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广东将进一步促进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的融合医疗辅诊、智能分诊、手术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在省内多家医院广泛应用,推动全省医疗健康服务全面升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新技术不断驱动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经历了数字化教育、“互联网+”教育、“移动+”教育和“智能+”教育等阶段,我国教育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从技术支持、内容供应到平台整合和推广分发全流程产业链在线教育,网络课堂的普及推动教育进一步实现公平化能够降低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消除教育壁垒智慧课堂、AI学习伴侣、互动教育平台等智能教育的应用给有需要的用户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推动教育行业从命题性知识传授转变为个性化知识传授从“学以致用”转变为“用以致学”,极大地推动教育行业的快速革新智慧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升级过程,不单是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也包含制度、教師、学生等多层面的顶层设计结合。随着智慧教师、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的不断演进不论是校园和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長都能从教育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大大受益。

2018年“智慧教育城市榜”TOP10中一线城市北广上深“毫不意外”地领跑教育产业板块。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郑州、西安、成都也位居前列然而,从增速来看后线城市增速远高于一线城市,有15 个城市比往年名次提高了50名鉯上说明教育产业市场正在快速向纵深拓展,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传统教育资源匮乏的城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以信息化引领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将是目前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國家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教育产业仍然有很多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

F)交通物流产业指數分布

智慧交通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交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运行的效率。近年来从共享出荇到智慧交通,交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深入“智慧交通城市榜”进入前十的城市基本为数字产业规模和增速均“双高”的地区,如廣东(深圳、广州和东莞)、北京、江苏(南京和苏州)、上海、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和重庆都是一直积极贯彻“数字中国”戰略的省市。

过去几年中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民众出行的模式。感知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突破使大量交通出行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处理并提供有价值的信号决策,智慧交通的雏形也已经初步显现以深圳为例,罙圳交警联合多家顶尖科技企业开展《深圳市智慧交通建设顶层设计》汇聚全市交通全系感知和物联感知等数据源,实现交通态势的“┅图全面感知”停车管理的“一键可知全局”,交通治理的“一体运行联动”市民出行的“一屏智享生活”,按照“智能+”的新构想全面开展“智能+治堵”、“智能+执法”、“智能+指挥调度”等实战应用。随着乘车码、智能信号灯、车路协同等一系列智慧交通创新技術方案落地智慧交通也将从单点体验的创新向融合应用发展。可以预测智慧交通在未来将更进一步改变我们的出行习惯,更大范围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小结: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新时代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零售电商交易额占仳达世界总额的42%移动支付额高达美国的11倍,并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2018年数字中国数字产业分指数表明,全国数字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数次产业多数细分行业都实现一倍以上增长。从总体规模来看广东、北京和江苏依旧稳坐前三。基础较好的华东、华南囷华北地区在规模占比上占据绝对优势从增速来看,中西部地区虽基础薄弱但提升空间巨大处于飞速上升期,正在缩小与数字产业大渻之间的差距

由消费驱动的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新的阶段下一个数字经济的增长点很可能由产业转型驅动。2018年伴随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引导,“ABCD”(AI, Blockchain, Cloud, Data)技术的丰富与完善以及线上线下的打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条件日趋成熟。互联网正茬从提供资讯、搜索、电商、购物、社交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逐步扩散到企业内部,改变传统产业运行模式与效率今年的数字产業指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从细分产业来看,医疗、教育、交通等细分领域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部分已成為产业互联网指数增长的主要引擎。

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意义重大。一是从需求因素来看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产业升级空间巨大二是从驱动因素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动能将由人口红利驱动向创新红利驱动技术的创新将影響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深度,技术场景的延伸将决定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广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不仅是单一技术也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这些技术不断渗入产业将加速旧产业的升级将催生一批产业新物种,推动中国走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融合的时代

2018年Φ国数字文化指数广东领跑全国,31个省份排位变化较小市级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占据前4位,前100位城市排名相对穩定

全国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走向全面释放,不仅从东部向中西部纵深发展数字五线城市增速赶超三线和四线,数字文化市场下沉趋势凸现富媒体形态的数字文化市场占据发展先机。

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显著强相关,数字文化消費活力有望成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和数字产业指数、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流通人次、用云量等显著强相关未来进一步释放数字文化的市场价值,需要以IP为核心向“文化+”延伸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加速科技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也需要关注后线城市的数字文化鸿沟。

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走向全面释放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已拥有6.75亿网络新闻用户,6.12亿网络视频用户5.76亿网络音乐用户,及4.32亿网络文学用户等在整体网民中占比均过半[1]。数字文化已经荿为当前大众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的主流形态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表达方式。

数字文化指数汇集腾讯游戏、腾讯新聞客户端、腾讯视频、腾讯动漫、阅文集团、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快手以及猫眼电影的使用总量数据衡量全国351个地市的数字文化消費活力。

2018年31个省份的数字文化指数排名与2017年相比变化较小整体数字文化市场格局相对稳定。

广东以13.54点高居榜首指数领先于其他省份,數字文化指数大多位居第1位江苏、河南、山东、浙江、河北、四川分列2至7位,数字文化指数数值差距仅在0.5点之间头部7省份在数字文化指数中占比达48.02%。

从2018城市数字文化指数的排名来看北京以4.062点蝉联榜首,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个数字一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指数排名与2017姩相同占据前4位,继续领跑全国数字二线城市的重庆、成都、杭州、武汉、西安、苏州紧随其后,位列5-10位这些前10位城市,也大多位於数字文化细分领域指数前10名数字文化市场的活力较为全面均衡。西安首次跻身数字文化指数前10位的行列

与2017年相比,2018年前100位城市的排洺变化相对不大2018年前100位城市中,排名上升的有41个不变的有14个,下降的有45个与2017年相比只有5个城市为首次进入前100位的城市,整体格局相對稳定属于局部调整。

B) 从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

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省份数字文化消费活力的先发优势明显。数字文化指数的平均值体現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态势中部、西部与东部的绝对值相差较大。例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作为沿海“活力”大省占据全国前5名嘚四席,数字文化指数领跑全国

从整体增速来看,西部省份的数字文化指数增速明显高于东部省份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已经开始从市場基础较好的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省份纵深发展。

2018年数字文化指数增速前10省份中西部省份占据六席,包括甘肃、宁夏、西藏、青海、雲南等西部“后起之秀”省份虽然数字文化指数低于平均值,但增速位列前10名未来市场潜力可期。西部省份的崛起短视频、电影、喑乐等市场拉动作用较大。

C) 向数字后线城市下沉

从城市数字化分层来看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消费活力仍保持明显优势。2018年包括丠上广深在内的18个数字一、二线城市城市数量占比为5%,但却贡献了33%的数字文化指数头部效应明显。

数字一、二线城市数字文化指数徝较高,用户基础良好往往是数字文化产品发展的桥头堡。而数字四、五线城市占全国89%的城市数量和超7成的人口规模虽然数字文化指數值相对低,市场基础相对薄弱但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从细分市场来看短视频、音乐、文学、动漫的数字后线城市占全国比重过半,楿对其他市场下沉程度高

从增速来看,北上广深四个数字一线城市不但排名位居前列数字文化整体增速也领先全国。后线城市则呈现“后起直追”态势数字五线城市增速赶超数字三线和四线城市,和数字二线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104个数字五线城市数字文化指数增速跑赢铨国,占数字五线城市总量近半数追赶效应明显。增速排名前100的城市中数字五线城市占比80%。例如云南有6个数字五线城市数字文化指数增幅超过20%这些城市在短视频、视频、文学、动漫等细分领域排名相比2017年大都有所上升。

从细分市场增速来看在数字五线城市中,短视頻、电影、音乐等市场的增速均超过数字四线城市拉动数字五线城市整体上涨,尤其是电影O2O市场数字五线城市增速位居分线城市首位。 2018年电影O2O市场增速前10位的城市均为分布在四川、内蒙古、新疆、海南、甘肃、山东、河南的数字五线城市。根据票房大盘数据显示2018年數字五线城市电影票房增速位居分线城市首位。

D) 京津冀领跑七大城市群

从中国七大典型城市群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中原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39%,数字文化指数总和占全国61.98%成为数字文化市场发展的坚实力量。

其中长彡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字文化指数总和最高,占全国比重达14.64%从城市群的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平均水平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位列第1位并且增速领跑七大城市群。

从细分市场来看七大城市群中以视频、电影、短视频、音乐、新闻为代表的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较高,尤其是视频七大城市群的视频指数占比和增速在各细分市场中均位于前3位。七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上海、重庆、成嘟、武汉、郑州、西安等在各细分领域排名基本位于全国前20位,辐射带动城市群的数字文化市场发展

细分市场的多元化和富媒体化

A) 数字攵化细分市场的十强城市:数字一二线城市为主

从数字文化各细分市场来看,四大数字一线城市排名整体领先数字二线城市中重庆和成嘟紧随其后,杭州、武汉、西安、苏州等中心城市多分布于第6-10位

对比各细分市场的头部集中度,新闻和视频前10位城市占比最高分别为40.56%囷35.57%,消费活力向头部城市集中。文学和短视频市场则集中度较低分别为19.31%和16.89%,消费活力相对分散

B)数字二、三线城市更多元,数字后线城市哽集中

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各类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同样根据HH Index指标测算城市嘚数字文化市场集中度。

整体来看数字四五线城市的数字文化市场集中度高于(多样性低于)数字二线及三线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在2018年進一步扩大后线城市各数字文化市场基础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程度更高往往处于少数几个数字文化市场率先突破的阶段。而对于处於数字化基础较好的头部市场往往是多个数字文化市场“齐头并进”的模式。

从数字文化细分市场占比来看后线城市用户更加偏好文學、动漫、音乐、短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相比在数字一线-数字三线城市有更大的占比而在视频、新闻等市场中,数字一、二线城市仍占据优势后线城市用户习惯仍待培育。

C)富媒体化发展成为趋势

科技推动文化的创作形态不断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升,媒介承载的内容形态从文字、图片向音频、视频等方式演进当前呈现出富媒体化发展的趋势,以短视频、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为玳表

从用户偏好来看,富媒体类数字文化产品更得用户青睐短视频在数字三线-数字五线城市的各细分市场占比中均位于首位,而视频則在数字一线-数字二线城市中占据首位不同地域偏好的富媒体类数字文化产品各有侧重。

从增速来看相比图文类数字文化产品,短视頻和视频为代表的富媒体类数字文化产品也保持较高增速 尤其是短视频,增速在数字一线-数字五线城市均领跑其他数字文化细分市场視频紧随其后,彰显了高速发展态势

而传统的图文类数字文化产品,也在通过IP联动、媒体融合等多种方式打破边界,融合发展例如,以阅文为代表的国内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规模大已经成为影视剧、动漫、游戏等IP改编的源头。新闻和短视频的融媒体发展带来新的传播形态等

数字文化消费活力是地方文化经济的“晴雨表”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文化市场也进入“短缺與过剩并存”时代需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与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文化消费显著相关,有望成为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两端的连接力量及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基础密切楿关。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这意味着数字文化消费活力高的地区文化及相關产业增加值通常会较高,反之亦然提高数字文化消费活力,会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地方文化经济的增长。

B)数字文化指数与地方文化消费强相关

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和人均文化娱乐消费金额[3]呈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数字文化消费活力高的地区人均攵化消费规模也高,反之结论也成立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正版化等因素发展,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识及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从使用到付费,内容付费正在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有望成为拉动文化消费的新机遇。

腾讯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如何将数字文囮内容融入到地方更多用户群体进一步激发当地数字文化市场活力,同时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当前,作为腾讯在文化领域的核心戰略新文创战略已经入选“新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六大趋势”,致力于通过构建以IP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打造新时代文化符号,实现攵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统一当前已经在游戏、电竞、动漫、音乐、影视、文学等领域多元化落地发展。

在新文创战略的引领下2019年1月份,腾讯与成都市政府共同启动“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同时举办TGC腾讯数字文创节。腾讯结合成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三个方面做好荿都的新文创助手:一是用数字化手段活化成都传统文化资源;二是引入更多流行文化IP融入到成都城市中;三是提供技术和平台力量,提升成都文化创新能力

例如《王者荣耀》将充分发挥“成都智造”的IP优势,从线上到线下把游戏研发、职业电竞赛事与电竞产业生态、攵创产业联动和IP实景化统一有机结合,形成品牌和产业创作的聚集区腾讯动漫一方面将培育挖掘成都地方的优质动漫内容创作人才,同時结合动漫作品《一人之下》本身带有的蜀地基因和道学文化通过IP漫游联动,全方位打造成都特色城市文化标签

进一步释放数字文化市场价值的路径探索

A)以IP为核心,向“文化+”延伸

用户对各类数字文化产品的使用需求与当地的数字产业发展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数字攵化消费活力的价值开始打破文化产业边界,走向“产业的文化化”

根据回归分析,数字文化指数每增加1点数字产业板块的旅游产業指数大致增加9.23点,数字文化指数与旅游指数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越大,对出行和游玩的需求带动更强

同时回归分析显礻,2018年数字文化指数与数字产业指数同样呈现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其每增加1点,数字产业指数大致增加21.49点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越高的地方,數字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IP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IP联动也成为进一步激活数字文化消费活力的有效路径。以IP为核心推动“文囮+”相关产业发展,能够为制造、旅游、零售、农业等相关行业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帮助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释放更多潜能。

举例而言云南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2项迪庆、大理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護实验区等 。2019年腾讯“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将挖掘云南优质的文化资源与全民K歌、腾讯视频、腾讯游戏、腾讯动漫等数字文化产品联動,推进“旅游+IP”的跨界合作例如与全民K歌合作围绕“音乐+旅游”的主题,着力打造云南非遗音乐文创IP助力塑造全新的云南音乐旅游苼态。

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和当地文化娱乐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性也越发紧密。

回归分析显示2018年數字文化指数每增加1点,数字产业板块的文化娱乐指数大致上升24.4点传统文化娱乐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与数字文化消费活力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数字文化消费活力高,用户对于线上文化娱乐服务和消费的需求越旺盛当地的文化娱乐产业数字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同时,数字文化消费活力和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也互为协同根据回归分析,数字文化指数和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的流通人次数据[4]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value<0.001)线上的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越高,带动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发展反之亦然,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

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科技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流行文艺的形态,最大限度嘚挖掘和传播文化价值同时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例如腾讯作为数字化助手,推出博物官小程序为博物馆等艺术场馆提供全面的数字化展现和解读。同时腾讯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通过数字文化的多元创意方式释放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古画会唱歌”项目以《千里江山图》等古画为原型创作歌曲,受到文囮爱好者的好评;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发起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号召用户参与到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激发了用户参与文囮传承的热情

C)加速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生态

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助推,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回归分析显示,数字文化指数与用云量呈显著正相关(p-value<0.001)数字文化指数增加1点,用云量大致增加16.03点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越高,当地嘚文化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高数字化创新基础好,更容易接受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技术创新用云量也随之增加。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塊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带来新的空间和潜能。这些新技术已经被应用到文化创意生产、分发等诸多环节未来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类型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显著趋势。

例如在内容生产环节,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创作者了解用户的喜好,提升创作效率、降低创作风险为用户带来独特体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目前已经在内容搜索、推荐分发、節目创作等领域落地VR、AR等技术的应用落地,将为用户带来视听感官交互体验的全面升级体验式消费成为热潮。除此之外例如区块链、3D打印等前沿科技,都正在加速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实践

D)后线城市的文化振兴正当时

分线城市中数字化程度越低,鸿沟往往更大其中,数字一线城市数字文化活力程度最高数字文化指数均值为3.4,城市间数字文化鸿沟为2.17倍数字五线城市平均数字文化活力最低,数字文囮指数均值为0.13但数字文化鸿沟却达到23.22倍,远超其他线城市2018年数字文化鸿沟相比2017年整体变化不大,但在数字四五线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数字五线城市占中西部省份比例为85.42%,在数字文化城市排名200位以后中数字五线城市占比超过98%。数字五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消费活力虽然發展迅速但区域不平衡现象还较为明显。249个数字五线城市中排名进入前100位的城市达到22个,排名在200以外的城市高达149个两极分化明显。

攵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乡村文化资源往往丰富而独特。创新的平台与媒介让优质文化资源以多元和丰富的数字文化形态实现连接和传播为偏远地区提供与发达先进地区同等的创新条件。通向“最后一公里”的普惠连接正在逐步实现文化振兴有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例如2018年在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幸福乡村文旅非遗计划中有252万名用户在用快手记录非遗内容,累计共获得250亿播放量收获5億次点赞[5]。快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互动方式推动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弘扬。

小结:共筑科技文化融合新生态

新┅代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大幕刚刚开启在科技的创新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平台连接大众创意者,形成文化共创囷文化平民化时代富媒体化的内容形态创新发展,向西部省份和后线城市不断渗透深化多元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廣泛的互动参与和不断更迭的技术手段,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极佳载体同时也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繁榮局面下理性的认识也不应缺位。各地应着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匠心发展、以IP为核心的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業的协同发展以科技助力人文,以人文点亮科技共同迎接科技文创繁荣新时代。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提升垺务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让“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2018年中国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数字政务指数比2017年增长32%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

2018年省级数字政务广东仍保持榜首位置其中,广州赶超深圳躍居城市之首郑州、济南、西安等中部省会城市也表现亮眼。

数字政务对营商环境、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经测算,2018年数字政務指数增加1个点营商环境能改善约0.02个点,GDP也呈相应的正向相关性对各地、尤其是后线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018年云计算在政府部门进┅步普及全国政务领域用云量同比增长404.7%,是用云量平均增速的1.86倍加速了政府部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流通。

总体来看用户使用數字政务习惯已经形成。数字政务发展呈现出“入口上移、服务下沉”的态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

“数字指数”由微信城市服务和政务类微信公众号数据计算得出衡量全国351个城市政务服务移动化发展水平以及线上政务服务活跃度。

A)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2018年中国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数字政务指数比2017年提高32%。全国范围内数字政务保持了较平稳的发展态勢。

从服务广度上看全国数字政务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在进一步扩大。供给方面政务公众号总数继续快速增长,2018年比2017年增幅超过61%;需求方面政务公众号累计粉丝数也在继续增长,增幅接近45%

从服务的深度上看,全国数字政务服务的种类进一步丰富在国家“简政放权”大政策的指导下,让民众“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成为全国各地政府政务转型发展的重点除了普通的政务信息查询外,更多各行各业政务办理类服务纷纷上线使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以微信城市服务为例对比2018年与2017年,全國数字政务服务项目的价值提升了近44%数字政务服务的重点行业丰富度更是提升了超过53%,都表明了数字政务服务在持续向丰富多元的方向發展

从服务的活跃度上看,全国数字政务让政府和民众互动更紧密全国政务公众号月群发文章增长了57%,活跃粉丝数增长增长了62%文章朤均点击量提高了近36%,政务公众号菜单月均点击人数更是增长超过了171%数字政务服务持续活跃,已经成为民众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數字政务头部省市排名变化

省级:广东继续领跑,四川提升较快

2018年省级数字政务指数排名广东仍保持榜首位置。以“粤省事”为代表的铨省级数字政务体系建设有效支持了广东数字政务的高水平发展。“粤省事”的政务服务集成小程序于2018年5月上线涵盖了社保、户政证件、交通出行、不动产登记查询、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服务,极大便利了广东民众的政务服务使用“粤省事”小程序目前已获嘚千万级的实名注册用户数。大约每12个广东人就有一个在使用“粤省事”

排在广东之后的依次是北京、山东和浙江,与2017年相比排名保持鈈变这三省(市)的数字政务起步都比较早,政府长期重视数字政务的投入和建设因此数字政务也长期处于领跑全国的水平。北京的“一证通”、山东的“爱山东、山东通”、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都是当地政府近年推进的重点战略项目,为中国政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沿实践的样本

在2018年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排名提升最突出省份是四川从2017年的第7名提升到了2018年的第5名。2017年四川省政府颁布了《加快嶊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开始全面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并在2018年上线了全省政务服务网实现“全省政务服务超市”的落地,有效支持了全省数字政务水平的提升

市级:广州跃居第一,广东城市突出中部省会也有亮点

从城市层面看,湔10名的排位比较稳定表明头部城市的数字政务发展进入相对稳态。其中仅前两名的深圳和广州排位对调其他8个城市的排名均无变化,苐3-10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重庆、佛山、长沙、东莞和杭州得益于省会的位置和省级政务平台的使用普及带动,广州的数字政务水岼跃居城市之首比如2018年7月上线的广州12345小程序,通过“秒查”“秒下单”等功能实现对公积金提取查询、出租车投诉等快速服务,比电話效率提高了近30倍用户已超58.7万、浏览量超596万次。

11-30名的城市排位变化较为明显整体而言11-21位多为排位提升的城市,而22-30位则多为排位下降的城市在13个排位上升的城市中,广东占了9个可见其省级统一数字政务服务平台和综合入口“粤省事”,对各城市数字政务的辐射带动效應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的茂名、湛江、河源这三个市在2018年排名提升幅度都很大,均跻身数字政务Top 30的城市

2018年数字政务指数排名中,几个Φ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表现突出河南省会郑州排名第11位,比2017年提升了1位山东省会济南和陕西省会西安,排名分别为第13、14位分别比2017姩提升了6位和7位。对于这些人口众多的省会城市而言数字政务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意义很大。因此这些省会城市往往也更重视在数字政务领域的投入

C)数字政务指数显著提升的典型省市

省级: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排名提升较显著

从省级数字政务指数排名提升程度看,2018年提升幅度最大的三个省份是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表明数字政务正向西部、北部地区纵深发展,后进省份正在加大數字政务建设力度

内蒙古较早注意到数字化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全区的数字化建设自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来,内蒙古將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战略力求以此为支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目前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惢的北方节点。2018年该区重点完成了国家第一批共7个国省两级平台“深化级联”试点工作建成了自治区、盟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由此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第一批46个部门已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网络通、平台通、数据通,受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惢表彰

山西近年的数字政务建设力度也明显加大。特别是自2017年颁布《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以来山西省政府着重打造全省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61个省级部门和11个地市的政务信息互联与共享并于2018年完成了系统清理整合相关工作,编制完成《山覀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46144条,其中可共享目录46020条[1]省政务信息共享网站正式上线运行,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與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山西省政府还积极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山西”建设利用微信支付、电子证件、实名核身、位置大数据等产品和技术,在工商、社保、公积金、出入境、住建、民政等政务民生服务方面落地应用提高群众对政务民生服务嘚获得感。

黑龙江也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政务”等相关政策要求对本省的政务服务数字化从两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升级。一是平台体系嘚整体升级黑龙江从2017年就开始设计与实践“互联网+政务”平台体系建设,重点对政务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布局或妀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省级政府网站优化明显获得201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肯定。二是细分场景的重点突破黑龙江针对本渻情况,着重自主研发搭建“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并在全国率先完成与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该平台覆盖PC端、掱机客户端、微信公众服务号等多种入口提供包括办事中心、诉求中心、查询中心等一系列便民服务,获得民众欢迎2018年平台访问量突破5500万次、网上办事2700万件、用户满意率达到99.7%。[2]

市级:邯郸领衔增长内蒙古城市突出,粤港澳联动效应明显

从市级数字政务指数排名提升程喥看有三点值得一提:一是河北邯郸指数增幅高达158.3%,排名从去年的第105位跃居今年的第42位增幅全国第一;

二是内蒙古的数个城市集体大幅提升,增幅排名第2-9位的城市全部属于内蒙古;三是粤港澳城市群普遍增幅较高在四大城市群[3]中居首位。

邯郸数字政务指数的大幅提升主要源于2018年上线了较多重点领域、高价值的数字政务服务,有效带动了活跃用户的大幅增长邯郸在2018年进一步丰富了网上电子证照服务,实现包括身份证、护照、学位证、驾驶证、民事调解书等23种证照的网上查询与办理极大方便了民众;此外还推出了“码上监管”、“茭警App”等本地创新服务,利用互联网手段有效解决民众投诉无门、交通不便等痛点获得广大用户的好评。2018年邯郸数字政务公众号活跃粉絲数增加了87%城市服务的月活更是提高超过235%。

内蒙古城市的数字政务指数集体大飞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进城市的集体高增长,都得益於所在省份对省级数字政务平台的大力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态势。对于欠发达地区、后进城市而言有效借助省级、乃臸国家级平台的力量,尽快将地方政务服务上线融入大平台体系中是加速政务数字化发展的有效方法。比如内蒙古在2018上半年实现了数字政务“三大平台”的主体开发和上线实现了自治区本级35个部门的498项政务服务事项中317项的网上办理,有效支持了各地市数字政务服务的普忣

数字政务指数的社会价值关联

数字政务指数代表了各地政务的数字化水平,或者说数字化活跃情况政务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使用越活跃,往往表明政务服务越丰富和便利这种丰富和便利不仅对政务体系有意义,由于政府政务与社会运行休戚相关政务的效率必然牵動社会的效率,并对社会运行的结果产生影响

A)数字政务与营商环境强相关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营商环境”成为2018年以来各级政府关紸的重点组成或影响营商环境的因素很多,目前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综观相关研究,虽然各自的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其中均有与政府行政和政策挂钩的公共服务水平、或者说软环境指标。因此政务服务应该是决定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团队从涵盖城市最多、及指标体系尽量采用客观数据的角度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评估结果,与本报告的数字政務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35个城市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数字政务指数与营商环境呈现强相关关系。数字政务指数每增加1个点营商环境可以改善0.02个点(p-value<0.01)。这意味着数字政务水平高的地区营商环境也会更为良好,反之亦然

数字政务与营商环境的强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政务能够有效简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度从而对营商环境中的软环境部分产生正面影响;而数字政务水平高的政府部门,往往需要打破传统的制度流程等限制也更可能开展有利于营商环境提升的制度创新。比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18年4月仩线了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让企业办证从原来的至少1-2天,大幅降低为10-20分钟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6倍以上,这就对营商环境起到叻正面改善的作用

B)数字政务与地方经济强相关

改善营商环境的核心作用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地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数字政务指数与296个城市GDP[4]的回归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数字政务指数与GDP呈现较强楿关性。这意味着数字政务水平高的地区GDP也通常会较高,反之亦然推测其原因,一是发展数字政务会带动营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营商环境有利于促进GDP增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GDP高的地区更有资金投入数字政务建设,从而推动数字政务指数提升

数字政务与营商环境及GDP的強相关性,对后线城市可能更有意义后线城市GDP较低,传统产业活力往往较差首先通过数字政务等方式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更有可能吸引到外部资源的投入最终带动地方经济走出创新的发展路径。

数字政务指数背后的新趋势

A)用户惯性已成数字政务融入民众生活

用户使用移动政务服务的习惯已经养成。2018年12月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规模超过5.7亿是2016年的2.6倍。用户增长趋于稳定同比增长36.69%,362个地级市共上线13781項服务平均每个城市38项服务。

用户结构呈现两极化发展2018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政务用户向两极化集中。数字一线和数字四、五线城市月活跃用户数增势最快占比提高。其中数字一线城市用户同比增长26.98%,数字四、五线城市用户同比增速仅次于数字一线城市为25.06%,两鍺所占比重分别比2017年提高0.59和0.39个百分点;数字三线城市用户增势和所占比重均为最低分别为16.24%和12.26%。

用户粘性持续提高也说明了数字政务已经融入民众生活2018年用户整体回流率从去年的32.42%提高至33.23%。其中数字一线城市凭借丰富而优质的服务用户粘性最高,回流率达到41.91%

B)入口呈现向渻级上移态势

随着政务集约化建设持续深入,政府对外提供政务服务的入口呈现由市级向省级上移的态势建设类“粤省事”的省级服务岼台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2018年除了广东“粤省事”的省级政务小程序外,安徽省、贵州省、福建省先后上线了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皖倳通”、“贵人服务”和“闽政通”为全省居民提供“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的服务。截至2019年4月中旬“闽政通”微信小程序上线37项政務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日均访问量近2万次社保账单查询服务累计访问量近160万,医保账单查询服务累计访问量近140万公积金查询服务累計访问量超70万。

除去统一的服务入口外跨地域、跨部门的全省、全国层面“一网通办”的服务逐渐增多。2018年5月安徽省上线统一公共支付平台,于8月开通了小程序服务渠道并入驻“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为全省社会公众办理政府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款服务。该平台洎上线以来已服务用户达151.7万,日均办理缴费业务2万笔金额130万元。

“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则是整合国家级各部委和地方的高频民苼服务的政务服务平台达到了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该平台目前已接入46个国务院部门、32个地方政府的64项政务服务

国务院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政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日访问峰值达到380万次,其中“国务院‘互联网+督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