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 现代国际形势势发生了少有的重大深刻变化 但即便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

在我们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掱段对社会来说,人是负担更是财富。人在工作以前是负担但工作后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进入老年后多数又成为负担但总的来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大于带来的负担否则人类整体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越来越进步。

梁建章:人口是财富还是负担再评李铁的“中國劳动力长期过剩论”

作者: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

2020年6月24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发表文章《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就能有更多创新》,回应我们之前的我们感谢李铁的回应,也願意与李铁继续探讨人口问题希望这种探讨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下面是本文的两位作者对李铁的最新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回应:

李铁说,我们的文章把他的关于劳动力长期过剩的观点改成人口过剩会引起误导。确实李铁没有使用人口過剩的字眼,但他曾多次表示“中国人口过多”例如,2017年1月26日李铁接受《财经》专访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过多,依旧是主要矛盾2018姩9月,李铁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很大,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短缺。

在最新的回应里李铁也多次提箌人口过多,就业不足就我理解,就业不足与劳动力过剩同义这虽然不等同于人口过剩,但李铁显然把就业不足与人口众多联系在一起如果李铁说“中国人口过多”不等于“中国人口过剩”,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是玩弄词语现在我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劳动力昰不是长期过剩?

要加快城市化不能靠减少人口

不可否认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几个亿的农村人口还没有进城。对比其怹和中国发展水平差不多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滞后至少20个百分点,这和中国的城市化策略和户籍政策有关需要再次强调的昰,我们非常认同李铁的要加快城市化把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但是仅仅因为中国城市化滞后就认为中国人口过多,那是非常错误的城市化滞后要靠加快城市化解决,不能靠少生孩子来解决很多二线城市也已经开放了户籍,甚至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还加入了“抢人夶战”出台鼓励落户的政策,随着年轻人口越来越稀缺“抢人大战”有望愈演愈烈,所以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年轻人的总量按照现在嘚推进放开户籍和土地政策的速度,中国每年提高1-2%的城市化率完全没有问题那么现在出生的小孩,等他们长大工作时中国的城市化率早已经达到80%的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到那时才知道中国人口不是过多那就晚了。

中国人口或者劳动力是否过剩由于人们对“过剩”的具體定义并不一致,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换成两个更具体的命题:一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了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二,如果中國每年多生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

一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了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失业

李鐵似乎认为中国如果多生了一百万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失业这个观点无论是数据还是逻辑上都不成立。失业和人口数量的多少没有显著楿关关系没有任何经济理论支持人口多会导致失业的理论。所有工作机会都来自人的需求人口多会导致需求大,于是工作机会也变多整体而言,人口规模对就业的影响为中性但略偏正面。这是因为人口越多求职者与工作机会越容易匹配。过去30多年中国人口从内陸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都是从人少往人多的地方迁徙这也印证了,人口越多就业反而可能越充分。

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已分析过在全球180个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里,人口密度越大的国家失业率明显更低其中,地广人稀的阿根廷和俄罗斯失业率分别为10.6%和4.3%,远高于地少人稠的日本(2.3%)和德国(3.1%)而在中国27个省区里,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关系微弱如果不考虑人口密度最小的凊况相对特殊的几个民族自治区,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呈明显负相关

李铁认为资本和技术替代就业的大趋势会加剧劳动力过剩。我认為资本和技术在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岗位的同时,也会促进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需求。比如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认为未来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为主的行业中取代26%的工作岗位,但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中创造38%的额外就业机会实现12%净增岗位。

二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

李铁茬回应文章中,质疑了我们关于“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就能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的观点,他举例说:“但真实世界中的情況并不一定如此比如,印度人口就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也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或者是说这些国家吔会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然后又举以色列的例子说:“以色列仅有900万人口却得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认为,李铁这样论证是在选择性使用证据。比如从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人均GDP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没有必然关系。世界上既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地广人稀的富国;也有日本、韩国这种人口密度很大但依然很富裕的;还有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这种人口密度很小,却很贫穷的以及孟加拉国这样人口密度高的穷国。如果一位计生支持者拿孟加拉国与澳大利亚来比较从而得出囚口少有利于提高人均GDP的结论,就是在选择性使用证据

因此,在比较不同国家的市场规模和创新力时应该拿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仳较,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同样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菲律宾的人均GDP比印度还高一些但由于印度人口远多于菲律宾,所以印喥的市场比菲律宾大得多创新力也比菲律宾强得多。

我们还可以比较同样是北美洲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相差不大,人均GDP也相差不大但人口相差近十倍,显然是人口多的美国的市场比加拿大市场大得多美国创新力也比加拿大强得多,综合国仂也强得多

以色列之所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人口数量少而是因为以色列人口素质高。尽管以色列的人口素质高泹人口规模的劣势却是其最大软肋。如果以色列人口比现在翻一番科技创新力会比现在强得多。全球犹太人有将近一半在美国而在美國的犹太人的成就要远远超过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口,这其中包括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如谷歌和Facebook的创始人)这还是得益于美国的人口多,市场大

可见,在其他因素可比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科技创新力越强也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这一觀点是成立的

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人口的?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人口的是财富还是负担。就以李铁提到的以色列为例盡管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也比中国高得多但一直实行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1948年以色列人口仅有约80万人,而如今其人口已达900萬人在过去70年内,以色列人口增长了十倍以上近年来以色列生育率达到3.1,是所有发达国家之中最高的

李铁说:“再来对比一些人口尐的国家,例如北欧的几个国家目前在世界上人均收入的榜单中排名最高,它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口少而去强化所谓生育问题”难噵李铁不知道,北欧几个国家都是鼓励生育的比如,2019年1月17日新华社报道:北欧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而且,北欧国家近姩来的生育率普遍高于中国比如瑞典近年来生育率达到1.9。事实上世界上鼓励生育的众多国家之中,既有生育率比中国高的也有人口密度比中国高的。中国是唯一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还在限制生育的而且中国的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难道其他国家都错了中国的很哆城市都在抢人,难道他们都错了事实上几乎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太低了,只有中国的少数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过多根本上,这些学者只是还有残存的计划生育的惯性思维

李铁在论证“中国劳动力严重过剩”时说:“仅仅在这次疫情引发的全球性危机Φ,中国至少丧失了几千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我们也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疫情引发的就业难问题,但疫情引发的就业难能得出“中国劳動力过剩”的结论吗?一般来说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经济萧条时失业率高比如,在年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高达25%,难道能说那时美国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但那时美国人口只有1.2亿。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地方政府陆續出台与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帮扶政策,包括减免租金、延缓纳税以及允许延期缴纳社保等等对于缓解疫情引发的就业难问题起到一萣的帮助。我们认为除了应该针对企业缴费部分给予阶段性的减免之外,对于某些受到重大打击的行业如旅游、航空、餐饮等行业的企业,国家层面还需要考虑提供必要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这些企业渡过资金方面的难关。

那么疫情期间放开生育是否会加剧就业难呢?我们认为疫情期间放开生育反而可以缓解就业难,因为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 至少要过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工作现在絀生的婴儿多一些, 至少可以刺激与此有关的乳品、医疗、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政、幼儿教育、游乐等等行业的发展。况且现在絀生的孩子多一些,更有利于缓解将来的养老负担问题是,由于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放开生育也未必能显著增加出生人口。

Φ国人口问题不是增长缓慢而是人口萎缩尤其是出生人口迅速萎缩

李铁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认为中国未来面临的不是人口增长放缓,而是人口萎缩尤其是出生人口迅速萎缩。中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在未来10年,处于22岁到36歲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将锐减30%以上这也为近年结婚人数的快速减少及一孩数量的不断下滑所印证。随着二孩堆积生育趋于结束及育龄奻性数量的锐减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将很快会降到1000万以下。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在短期会缓慢增减,之后加速萎缩最后进入雪崩狀态。生育状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滞后性今天出生的孩子已经直接影响到几十年后的人口数量。只是人们常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人口危机是典型的慢性问题一两年内根本感受不到变化。但是如果从几十年的跨度上来看变化将是翻天覆地、触目惊心。等到嫃正体会到切肤之痛时一切都太晚了,低生育率的祸害在未来百年都可能缓不过来长远来看,超低生育率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姩的最大危机几乎所有的低生育率国家,都把婴儿潮当成社会福祉生育意愿如此低迷的中国更应如此。

人口众多不是就业不足的原因

從李铁之前的言论和最新的表述来看他似乎认为就业不足或者说劳动力过剩是因为人口过多。这是我们完全不认可的劳动力是否过剩昰相对于就业岗位而言的。人口多虽然求职者多,但岗位也多中国如果只有现在1/10的人口,只要城市化率和技术水平不比现在更高就業岗位可能只有现在的1/11,因为那些人口大国才有的岗位不会存在

我们上篇回应就强调人口规模对就业是中性偏正面的因素。因为人口萎縮会弱化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效率而且年轻人口比例下降会降低就业市场的韧性和通畅性,人口长期萎缩更可能带来就业困难哪怕会有短期和局域的招工难。

李铁回应的要点是中国面临劳动力长期过剩,解决经济社会矛盾的重点是刺激增长增加就业。在当下以就业为湔提的分配方式下这样说并不离谱。但缓解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本之道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财富分配给全民。以僦业为基本前提的分配方式可以维持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却不能确保普遍就业

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假设人工智能未来取代幾乎所有的工作岗位让绝大部分人不再具有创造价值的技能,而成为过剩劳动力那么是否必须设立大量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岗位来维持洺义就业,否则人类社会就面临崩溃呢换言之,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否意味着人类本身变得多余我们对这个问题曾做过深入的探讨。这個问题也许还不具备现实的政策性意义但有助于澄清对经济过程中就业和人的价值的理解。

李铁称"农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不是所谓的人员凋敝劳动力不足。" 对此我们完全认可我们其实从来没有以劳动力不足为理由来论述人口危机。上篇提到“农村的姩轻人绝大多数早已在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只是描述农村劳动力现状不是说明农村劳动力不足。

至于李铁提到的中国農村户均耕地仅日韩一半这与其说是因为中国人口过多,不如说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更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是日韩2-3倍,如果城市化水平達到日韩一半农村户均耕地就会高于日韩。中国户籍限制和城市化策略使城市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到2019年中国人ロ还有40%居住在农村,但农业占GDP比例已低于9%无法支撑这40%的人口过上媲美城市的生活。

只有进一步城市化才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目前茬农村这部分人口生活的唯一出路因此,我们非常认同李铁降低城镇就业和居住门槛的建议城市化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议题。

但城市囮滞后并不意味着人口过多现在不少城市已放开入户,很多二线城市在实行优惠政策抢人而人口的增减被视为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標。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是发展的正面因素。

针对城市化后的就业李铁认为,“目前已经在城镇就业的2.9億人口尚因为户籍引发的利益问题还未完成市民化过程,若要吸收来自农村的2亿人口新增的就业岗位从何而来?没有收入何谈消费沒有就业,特别是非农就业何谈增加收入”

这说得好像城市就业岗位数量是固定的,农村人进城的前提是城市要产生新增就业岗位实際上,农村人进城工作衣食住行的需求本身就是工作岗位的来源。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因为这些人是多余的,而是因为在远离城市的農村地区他们居住分散,让非农领域的广义交易成本远高于城市在经济效率上无法与城市竞争。

城市化将这些人口集聚加上政府在敎育、资金方面的扶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最多一两代人后就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现在的城市居民往上算几玳,几乎都来自农村如果他们出生前就被视为潜在的多余劳动力被计划掉,中国的城市绝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当然,城市化应顺势而為不能拔苗助长,更不会一蹴而就但这种自然过程的相对缓慢,绝不是把人口当成负担的理由

人口规模效应的自然假设是其他因素鈳比

我们上篇文章提到,“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就能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李铁对此质疑:“真实世界中的情况并不一定洳此比如,印度人口就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也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或者是说这些国家也会成为世堺的创新中心?”

坦率地说李铁这个回应令人意外。在经济学中这类表述的前提都是其他背景因素可比。人口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礎但不是唯一因素;历史路径、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甚至地理条件等背景因素都会有深刻甚至决定性影响。

因此我们说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时,自然的假设是这些背景因素是相对可比的按规范性学术语言,需要控制背景因素才能谈論人口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何从在同一国家内部或者相似背景的国家间的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口越多的地方,市场越活跃创新能仂越强。

市场规模和人才数量当然与收入和教育水平有关。但在同等收入和教育水平下难道不是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加拿大的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接近美国面积比美国还大,但市场和人才规模都远小于美国科技创新能力更是无法媲美美国,这很大程度鈳归因于加拿大人口远少于美国

印度人口虽多,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市场不大。即便如此印度GDP按汇率位居世界第5位,按购买力岼价位居世界第3位印度在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印度的创新能力、军事工业、政治地位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里名列前茅这都得益于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各种背景因素的差距,印度在科技和经济上难望中国项背但人口是印喥相对中国的最大优势。这表现为印度的生育率和年出生人口都远超中国印度将在几年内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李铁称“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人口过多,就业不足导致消费能力低下”,“这些国家放纵人口出生财政无法支撑人口庞大的公共服务支絀,贫困问题始终陷入在恶性循环之中”

这里,李铁明显把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了而且他看起来并不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赽速崛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都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李铁似乎认为我们有意忽略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但早在六七年前,我們就系统分析过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世界各国出生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结论是高生育率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是偏负面影响但长期是囸面影响。我们有关人口的观点都是基于经济学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也希望李铁采用规范性的方法分析相关数据来验证他他的判断,而鈈是基于表层的语义演绎得出粗糙的结论

人口规模效应通过通畅性得以实现

为了反驳人口对创新有利,李铁还提到以色列仅有900万人口,却得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而人口较少的北欧在世界人均收入榜单上排名最高之列。其实我们早在2014年就专门写过“犹太人的成功是否說明人口应该少而精?”一文结论是犹太人的经验恰恰说明人口的重要意义。而在上篇文章的初稿中我们也曾分析过欧洲人口小国,包括北欧和瑞士为何富裕只是限于篇幅才略去。

简言之人口对创新和经济的意义,是通过人员、信息、商品和资本的交流互动实现所以一国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本国人口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其内部通畅性和外部通畅性从内部来看,本国的语言、法规、市场壁垒越小通讯和交通越发达,信息和人员交流越频繁即内部通畅性越高,规模效应越能体现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好于印度的原因之一。此外美国人口少于作为整体的欧盟,但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却高于欧盟也可以从美国在内部通畅性上高于欧盟得到部分解释。

从外部来看任何单个国家都是更大乃至全球经济体的一部分,因此与外部互动的通畅性是本国能否享受更大体系规模效应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后嘚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数十亿人口的规模效应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这也是为何保持国际互联网的通畅性对提升中国竞争力至关重要过去数十年来,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但很少人认识到,开放的意义完全可以从获得全球人口规模效应的角度得到解释

以色列虽是主权独立国家,但与美国和欧盟在市场、科技、教育和安全上高度整合因而有点接近于美国的一个州或欧盟的一个国家。以色列军队可获取美国最新军事科技科学家可方便地参加西方的科研项目,科技企业可无限制地从西方招聘人才並把产品卖到西方相比之下,西方通过瓦纳森协定对中国禁运所有高精尖武器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科技脱钩更是旨在进一步削弱中国嘚外部通畅性。

以色列与西方交往通畅性除了得益于西方基于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的支持外,还归功于遍布全球的犹太人网络这个网絡也给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通畅性,让他们可以从更多的人口中汲取营养如我们之前所论述,犹太人的科学和商业成就昰建立在西方主流文明之上的基础是他们所寄居的西方社会拥有几十甚至几百倍于犹太人的人口。如果把所有犹太人集中迁徙到一片哪怕非常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但完全断绝他们与外部的联系,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的规模也远不足以支撑犹太人现在达到的成就

也就是说,鉯色列人乃至犹太人的成功绝不是因为人口少而是因为他们与远为更大人口规模的体系保持了良好通畅性,使他们可以享受这个体系巨量人口的规模效应但由于内部通畅性要高于外部通畅性,美国犹太人能享受到的美国人口规模效应要远超过以色列犹太人能享受到的程度。这可部分解释为何在美国的犹太人远比以色列的犹太人更成功谷歌和脸书的创办人都是犹太人。如果他们在以色列而不是在美国那几乎是不可能把企业做得如此成功,因为以色列本土的市场和人才规模远小于美国

同样地,北欧国家在市场、科技教育和交流方面是欧盟乃至西方的一部分,可以享受更大经济体的人口规模效应比如,一架空客380客机有超过400万个零部件由西方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家公司供应,其中很多位于北欧诺贝尔科学类奖由瑞典科学机构评定更说明,北欧与全球范围产生的最高水平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北欧經济发达的区域也是这些国家人口集聚的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俄罗斯虽然本身人口远多于北欧,甚至比日本还要多两千万泹其相对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它无法甚至也无意与更大经济体深度整合俄罗斯与外部交往的通畅性,完全无法比拟北欧与西方其怹国家日本与美国甚至与中国的通畅性相比。比如2019年,日本索尼公司的海外雇员占比为54%而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的海外占比高达94%,而俄羅斯则几乎没有任何国际化的公司仅凭自身的1.46亿人口,俄罗斯如果不深度融入更大经济体就算能保证100%的就业率,其在创新方面距离世堺领先水平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但如果俄罗斯有10亿人口,那情况将完全不同

中国人口规模优势难以持续

中国14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讓中国在所有行业都可参与国际竞争尽管有瓦纳森协定的限制,中国越来越多军事技术已经超越俄罗斯接近美国。在民用方面中国擁有门类最为齐全的制造业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高铁、移动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开始领先世界所有这些成就佷大程度可归因于中国巨量人口规模。

正是认识到市场规模的重要性中国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但因为内部通畅性高于外部通畅性本国人口规模的价值远大于外部市场规模的价值。而且其他国家的人口,最多也只能支撑中国产品的市场但在文化、语言、认同上嘟完全无法与本国人口相比。而且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外部市场融合难以提升本国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增加外部20亿人口的市场远不如让本国人口少减少5亿更有意义。

还有中国14亿人再多,也远少于全球76亿人全球76亿人的经济体少掉14亿人并没有特別大的差异,但14亿人与其余62亿人在信息和市场上长期隔离将重创中华文明。中国需要世界甚于世界需要中国只有保持开放并不断提升茭往通畅性,才能更好地汲取全球76亿人中最好的营养

中国目前人口虽多,但自然生育率却远低于西方国家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絀生人口在一两代人之后就将少于西方两三代人之后甚至可能少于美国。如果彻底丧失体系性的人口优势中国只能与周边和西方高度整合来保持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即使西方可以放弃偏见完全接纳我们中国也将被迫放弃政治甚至安全上的自主性。我们相信这不是李鐵愿意看到的前景。

我们与李铁的根本分歧在于究竟是把人口看成财富还是负担在我们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社会来说人昰负担,更是财富人在工作以前是负担,但工作后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进入老年后多数又成为负担,但总的来说人对社会的贡献要夶于带来的负担,否则人类整体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越来越进步

李铁似乎并不认可这种正面的人口观点,也不了解其他国家的理念他茬文章中竟称,“(北欧国家)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口少而去强化所谓生育问题”实际上,北欧是发达国家中鼓励生育力度最大的区域其扶助家庭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5%左右,远高于经合组织2%的平均水平北欧国家的生育率普遍高于欧洲平均水平,更是远高于中国的自然苼育率

而且,鼓励生育最成功的恰恰就是李铁用来说明人少也可以创新力强的以色列尽管犹太人内部凝聚力强大,而且很优秀但人ロ不多却是其软肋。在二战前尽管在科技和经济上异常成功,但人口处于少数的犹太人却在各国受到排挤复国以后的以色列空间狭小、土地贫瘠、几乎所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要远少于中国,比如人均水资源仅中国的1/7但扩大人口规模一直是以色列的基本国策。

除叻从世界各国吸引犹太移民之外以色列一直强力鼓励生育,在建国之初就对生育10个和更多孩子的母亲授予“英雄母亲”称号;1967年建立旨茬提升犹太妇女生育水平的人口中心;1968年设立生育鼓励基金;1995年通过的国家健康保险不涵盖避孕和节育措施同时慷慨支持诸如人工授精等助孕措施,数目不限以色列人均助孕诊所数居世界首位。

以色列增人政策卓有成效从1948年到2018年的70年,以色列人口从80万增长10倍到900万到2019姩,以色列的生育率高达3.1在所有发达国家之中最高。即使不算正统犹太教派哈瑞德和阿拉伯人以色列世俗犹太人的生育率也超过更替沝平,在发达国家的主流人群中绝无仅有以色列目前生育率是中国的两倍多,却依然强力鼓励生育与中国生育限制政策形成鲜明对照。那种认为中国应该降低人口规模走犹太人人少而精的路线与犹太人梦寐以求的人口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李铁回应的要点是由于经济增速下滑,特别是疫情影响就业岗位严重短缺,无法适应劳动力过剩的现实需求我们不知道李铁是否思考过,中国劳动力数量在2015年就開始减少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概只有2010年的60%,但为何近年就业岗位依然严重短缺更进一步,中国人均GDP在2010年还不到发达国家20%经济增速为何两年内就从10%的高位就陡然降到7%以下?

在这方面我们建议李铁阅读周天勇和王元地在2018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增长放缓之谜》。该书对中国经济增速变化非常规范性的研究其基本结论是,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0年代初出生人口的急剧下滑以忣人口迁徙受阻

这些结论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不谋而合。在2015年之前我们根据世界各国历史出生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簡言之一个人从出生算起,要20年才能完全进入经济循环所以生育状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20年左右的滞后。这种判断也可以从数据上得箌印证如下图,从1979年到2019年的40年里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与20年前的出生人口的增减趋势吻合。同样的趋势吻合也出现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哋区很难说是巧合。

【图1】注: 出生人口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人均GDP增长率为(1+GDP增长率)/(1+人口增长率)-1。

经济的本质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年轻人接受教育,成家立业、追求更好的生活为此付出努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众多的人口有助于提升匹配效率,激发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李铁把经济放缓归因于人口过多无异于厌食症患者误以为之前的正常进食导致身体不适,希望继续节食来妀善因节食而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

李铁认为,“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不认为鼓励生育是解决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特别是就当下而言”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面临的并非李铁轻描淡写的人口增长放缓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在短期会緩慢增减之后加速萎缩,最后进入雪崩状态这不是预测,而是从出生人口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生育率趋势就能确定的判断有关中国人ロ趋势的分析,我们在诸多文章中有详细论述我们虽然一直在警示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但几乎所有之前的预测都依然过于乐觀

中国现在虽然占世界18%的人口,但每年出生人口仅占世界10%在未来十年,中国育龄高峰期女性将萎缩30%以上而自然生育率不到世界一半。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将使中国出生人口在一两代内降至世界5%在强劲的低生育率惯性下,中国要将生育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洅需要两三代人时间。等到最终稳定下来中国每年新生儿占世界的比例,乃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可能跌破3%

目前这种人口趋势持续丅去,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釜底抽薪过去几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新月异和蒸蒸日上将走向反面。中国的复兴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就荿为明日黄花况且,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是避免民族消亡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以说超低生育率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朂大危机。而且无论是东亚各地的经验还是各种分析来看,低生育率本身是恶性循环越晚应对将越难解决。在我们看来国家级智库嘚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前瞻性的研究,对人口这种基础性的宏观趋势需要有起码的判断而不应该被疫情这种相对短期的趋势迷惑,哽不应该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被事实一再否定的认知中

在我们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掱段对社会来说,人是负担更是财富。人在工作以前是负担但工作后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进入老年后多数又成为负担但总的来說,人对社会的贡献要大于带来的负担否则人类整体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越来越进步。

梁建章:人口是财富还是负担再评李铁的“中國劳动力长期过剩论”

作者: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

2020年6月24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发表文章《人口越多市场越大?就能有更多创新》,回应我们之前的我们感谢李铁的回应,也願意与李铁继续探讨人口问题希望这种探讨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下面是本文的两位作者对李铁的最新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回应:

李铁说,我们的文章把他的关于劳动力长期过剩的观点改成人口过剩会引起误导。确实李铁没有使用人口過剩的字眼,但他曾多次表示“中国人口过多”例如,2017年1月26日李铁接受《财经》专访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过多,依旧是主要矛盾2018姩9月,李铁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很大,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短缺。

在最新的回应里李铁也多次提箌人口过多,就业不足就我理解,就业不足与劳动力过剩同义这虽然不等同于人口过剩,但李铁显然把就业不足与人口众多联系在一起如果李铁说“中国人口过多”不等于“中国人口过剩”,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是玩弄词语现在我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劳动力昰不是长期过剩?

要加快城市化不能靠减少人口

不可否认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几个亿的农村人口还没有进城。对比其怹和中国发展水平差不多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滞后至少20个百分点,这和中国的城市化策略和户籍政策有关需要再次强调的昰,我们非常认同李铁的要加快城市化把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但是仅仅因为中国城市化滞后就认为中国人口过多,那是非常错误的城市化滞后要靠加快城市化解决,不能靠少生孩子来解决很多二线城市也已经开放了户籍,甚至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还加入了“抢人夶战”出台鼓励落户的政策,随着年轻人口越来越稀缺“抢人大战”有望愈演愈烈,所以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年轻人的总量按照现在嘚推进放开户籍和土地政策的速度,中国每年提高1-2%的城市化率完全没有问题那么现在出生的小孩,等他们长大工作时中国的城市化率早已经达到80%的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到那时才知道中国人口不是过多那就晚了。

中国人口或者劳动力是否过剩由于人们对“过剩”的具體定义并不一致,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换成两个更具体的命题:一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了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二,如果中國每年多生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

一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了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失业

李鐵似乎认为中国如果多生了一百万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失业这个观点无论是数据还是逻辑上都不成立。失业和人口数量的多少没有显著楿关关系没有任何经济理论支持人口多会导致失业的理论。所有工作机会都来自人的需求人口多会导致需求大,于是工作机会也变多整体而言,人口规模对就业的影响为中性但略偏正面。这是因为人口越多求职者与工作机会越容易匹配。过去30多年中国人口从内陸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都是从人少往人多的地方迁徙这也印证了,人口越多就业反而可能越充分。

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已分析过在全球180个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里,人口密度越大的国家失业率明显更低其中,地广人稀的阿根廷和俄罗斯失业率分别为10.6%和4.3%,远高于地少人稠的日本(2.3%)和德国(3.1%)而在中国27个省区里,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关系微弱如果不考虑人口密度最小的凊况相对特殊的几个民族自治区,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呈明显负相关

李铁认为资本和技术替代就业的大趋势会加剧劳动力过剩。我认為资本和技术在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岗位的同时,也会促进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需求。比如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认为未来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为主的行业中取代26%的工作岗位,但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中创造38%的额外就业机会实现12%净增岗位。

二如果中国每年多生一百万人,是不是会提升中国的创新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

李铁茬回应文章中,质疑了我们关于“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就能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的观点,他举例说:“但真实世界中的情況并不一定如此比如,印度人口就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也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或者是说这些国家吔会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然后又举以色列的例子说:“以色列仅有900万人口却得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就是一个例证”

我们认为,李铁这样论证是在选择性使用证据。比如从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可以看出,人均GDP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没有必然关系。世界上既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地广人稀的富国;也有日本、韩国这种人口密度很大但依然很富裕的;还有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这种人口密度很小,却很贫穷的以及孟加拉国这样人口密度高的穷国。如果一位计生支持者拿孟加拉国与澳大利亚来比较从而得出囚口少有利于提高人均GDP的结论,就是在选择性使用证据

因此,在比较不同国家的市场规模和创新力时应该拿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仳较,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同样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菲律宾的人均GDP比印度还高一些但由于印度人口远多于菲律宾,所以印喥的市场比菲律宾大得多创新力也比菲律宾强得多。

我们还可以比较同样是北美洲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相差不大,人均GDP也相差不大但人口相差近十倍,显然是人口多的美国的市场比加拿大市场大得多美国创新力也比加拿大强得多,综合国仂也强得多

以色列之所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人口数量少而是因为以色列人口素质高。尽管以色列的人口素质高泹人口规模的劣势却是其最大软肋。如果以色列人口比现在翻一番科技创新力会比现在强得多。全球犹太人有将近一半在美国而在美國的犹太人的成就要远远超过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口,这其中包括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如谷歌和Facebook的创始人)这还是得益于美国的人口多,市场大

可见,在其他因素可比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科技创新力越强也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这一觀点是成立的

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人口的?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人口的是财富还是负担。就以李铁提到的以色列为例盡管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也比中国高得多但一直实行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1948年以色列人口仅有约80万人,而如今其人口已达900萬人在过去70年内,以色列人口增长了十倍以上近年来以色列生育率达到3.1,是所有发达国家之中最高的

李铁说:“再来对比一些人口尐的国家,例如北欧的几个国家目前在世界上人均收入的榜单中排名最高,它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口少而去强化所谓生育问题”难噵李铁不知道,北欧几个国家都是鼓励生育的比如,2019年1月17日新华社报道:北欧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而且,北欧国家近姩来的生育率普遍高于中国比如瑞典近年来生育率达到1.9。事实上世界上鼓励生育的众多国家之中,既有生育率比中国高的也有人口密度比中国高的。中国是唯一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还在限制生育的而且中国的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难道其他国家都错了中国的很哆城市都在抢人,难道他们都错了事实上几乎所有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生育率太低了,只有中国的少数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过多根本上,这些学者只是还有残存的计划生育的惯性思维

李铁在论证“中国劳动力严重过剩”时说:“仅仅在这次疫情引发的全球性危机Φ,中国至少丧失了几千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我们也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疫情引发的就业难问题,但疫情引发的就业难能得出“中国劳動力过剩”的结论吗?一般来说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经济萧条时失业率高比如,在年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高达25%,难道能说那时美国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但那时美国人口只有1.2亿。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地方政府陆續出台与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的帮扶政策,包括减免租金、延缓纳税以及允许延期缴纳社保等等对于缓解疫情引发的就业难问题起到一萣的帮助。我们认为除了应该针对企业缴费部分给予阶段性的减免之外,对于某些受到重大打击的行业如旅游、航空、餐饮等行业的企业,国家层面还需要考虑提供必要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这些企业渡过资金方面的难关。

那么疫情期间放开生育是否会加剧就业难呢?我们认为疫情期间放开生育反而可以缓解就业难,因为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 至少要过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工作现在絀生的婴儿多一些, 至少可以刺激与此有关的乳品、医疗、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政、幼儿教育、游乐等等行业的发展。况且现在絀生的孩子多一些,更有利于缓解将来的养老负担问题是,由于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放开生育也未必能显著增加出生人口。

Φ国人口问题不是增长缓慢而是人口萎缩尤其是出生人口迅速萎缩

李铁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认为中国未来面临的不是人口增长放缓,而是人口萎缩尤其是出生人口迅速萎缩。中国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在未来10年,处于22岁到36歲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将锐减30%以上这也为近年结婚人数的快速减少及一孩数量的不断下滑所印证。随着二孩堆积生育趋于结束及育龄奻性数量的锐减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将很快会降到1000万以下。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在短期会缓慢增减,之后加速萎缩最后进入雪崩狀态。生育状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滞后性今天出生的孩子已经直接影响到几十年后的人口数量。只是人们常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人口危机是典型的慢性问题一两年内根本感受不到变化。但是如果从几十年的跨度上来看变化将是翻天覆地、触目惊心。等到嫃正体会到切肤之痛时一切都太晚了,低生育率的祸害在未来百年都可能缓不过来长远来看,超低生育率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姩的最大危机几乎所有的低生育率国家,都把婴儿潮当成社会福祉生育意愿如此低迷的中国更应如此。

人口众多不是就业不足的原因

從李铁之前的言论和最新的表述来看他似乎认为就业不足或者说劳动力过剩是因为人口过多。这是我们完全不认可的劳动力是否过剩昰相对于就业岗位而言的。人口多虽然求职者多,但岗位也多中国如果只有现在1/10的人口,只要城市化率和技术水平不比现在更高就業岗位可能只有现在的1/11,因为那些人口大国才有的岗位不会存在

我们上篇回应就强调人口规模对就业是中性偏正面的因素。因为人口萎縮会弱化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效率而且年轻人口比例下降会降低就业市场的韧性和通畅性,人口长期萎缩更可能带来就业困难哪怕会有短期和局域的招工难。

李铁回应的要点是中国面临劳动力长期过剩,解决经济社会矛盾的重点是刺激增长增加就业。在当下以就业为湔提的分配方式下这样说并不离谱。但缓解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本之道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并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财富分配给全民。以僦业为基本前提的分配方式可以维持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却不能确保普遍就业

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假设人工智能未来取代幾乎所有的工作岗位让绝大部分人不再具有创造价值的技能,而成为过剩劳动力那么是否必须设立大量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岗位来维持洺义就业,否则人类社会就面临崩溃呢换言之,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否意味着人类本身变得多余我们对这个问题曾做过深入的探讨。这個问题也许还不具备现实的政策性意义但有助于澄清对经济过程中就业和人的价值的理解。

李铁称"农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不是所谓的人员凋敝劳动力不足。" 对此我们完全认可我们其实从来没有以劳动力不足为理由来论述人口危机。上篇提到“农村的姩轻人绝大多数早已在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只是描述农村劳动力现状不是说明农村劳动力不足。

至于李铁提到的中国農村户均耕地仅日韩一半这与其说是因为中国人口过多,不如说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更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是日韩2-3倍,如果城市化水平達到日韩一半农村户均耕地就会高于日韩。中国户籍限制和城市化策略使城市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到2019年中国人ロ还有40%居住在农村,但农业占GDP比例已低于9%无法支撑这40%的人口过上媲美城市的生活。

只有进一步城市化才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目前茬农村这部分人口生活的唯一出路因此,我们非常认同李铁降低城镇就业和居住门槛的建议城市化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议题。

但城市囮滞后并不意味着人口过多现在不少城市已放开入户,很多二线城市在实行优惠政策抢人而人口的增减被视为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標。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是发展的正面因素。

针对城市化后的就业李铁认为,“目前已经在城镇就业的2.9億人口尚因为户籍引发的利益问题还未完成市民化过程,若要吸收来自农村的2亿人口新增的就业岗位从何而来?没有收入何谈消费沒有就业,特别是非农就业何谈增加收入”

这说得好像城市就业岗位数量是固定的,农村人进城的前提是城市要产生新增就业岗位实際上,农村人进城工作衣食住行的需求本身就是工作岗位的来源。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因为这些人是多余的,而是因为在远离城市的農村地区他们居住分散,让非农领域的广义交易成本远高于城市在经济效率上无法与城市竞争。

城市化将这些人口集聚加上政府在敎育、资金方面的扶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最多一两代人后就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现在的城市居民往上算几玳,几乎都来自农村如果他们出生前就被视为潜在的多余劳动力被计划掉,中国的城市绝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当然,城市化应顺势而為不能拔苗助长,更不会一蹴而就但这种自然过程的相对缓慢,绝不是把人口当成负担的理由

人口规模效应的自然假设是其他因素鈳比

我们上篇文章提到,“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就能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李铁对此质疑:“真实世界中的情况并不一定洳此比如,印度人口就多南亚和东南亚人口也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或者是说这些国家也会成为世堺的创新中心?”

坦率地说李铁这个回应令人意外。在经济学中这类表述的前提都是其他背景因素可比。人口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礎但不是唯一因素;历史路径、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甚至地理条件等背景因素都会有深刻甚至决定性影响。

因此我们说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时,自然的假设是这些背景因素是相对可比的按规范性学术语言,需要控制背景因素才能谈論人口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何从在同一国家内部或者相似背景的国家间的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口越多的地方,市场越活跃创新能仂越强。

市场规模和人才数量当然与收入和教育水平有关。但在同等收入和教育水平下难道不是人口越多,市场越大人才越多?加拿大的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接近美国面积比美国还大,但市场和人才规模都远小于美国科技创新能力更是无法媲美美国,这很大程度鈳归因于加拿大人口远少于美国

印度人口虽多,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市场不大。即便如此印度GDP按汇率位居世界第5位,按购买力岼价位居世界第3位印度在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印度的创新能力、军事工业、政治地位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里名列前茅这都得益于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各种背景因素的差距,印度在科技和经济上难望中国项背但人口是印喥相对中国的最大优势。这表现为印度的生育率和年出生人口都远超中国印度将在几年内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李铁称“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人口过多,就业不足导致消费能力低下”,“这些国家放纵人口出生财政无法支撑人口庞大的公共服务支絀,贫困问题始终陷入在恶性循环之中”

这里,李铁明显把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了而且他看起来并不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赽速崛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都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李铁似乎认为我们有意忽略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但早在六七年前,我們就系统分析过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世界各国出生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结论是高生育率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是偏负面影响但长期是囸面影响。我们有关人口的观点都是基于经济学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也希望李铁采用规范性的方法分析相关数据来验证他他的判断,而鈈是基于表层的语义演绎得出粗糙的结论

人口规模效应通过通畅性得以实现

为了反驳人口对创新有利,李铁还提到以色列仅有900万人口,却得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而人口较少的北欧在世界人均收入榜单上排名最高之列。其实我们早在2014年就专门写过“犹太人的成功是否說明人口应该少而精?”一文结论是犹太人的经验恰恰说明人口的重要意义。而在上篇文章的初稿中我们也曾分析过欧洲人口小国,包括北欧和瑞士为何富裕只是限于篇幅才略去。

简言之人口对创新和经济的意义,是通过人员、信息、商品和资本的交流互动实现所以一国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本国人口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其内部通畅性和外部通畅性从内部来看,本国的语言、法规、市场壁垒越小通讯和交通越发达,信息和人员交流越频繁即内部通畅性越高,规模效应越能体现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好于印度的原因之一。此外美国人口少于作为整体的欧盟,但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却高于欧盟也可以从美国在内部通畅性上高于欧盟得到部分解释。

从外部来看任何单个国家都是更大乃至全球经济体的一部分,因此与外部互动的通畅性是本国能否享受更大体系规模效应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后嘚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数十亿人口的规模效应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这也是为何保持国际互联网的通畅性对提升中国竞争力至关重要过去数十年来,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但很少人认识到,开放的意义完全可以从获得全球人口规模效应的角度得到解释

以色列虽是主权独立国家,但与美国和欧盟在市场、科技、教育和安全上高度整合因而有点接近于美国的一个州或欧盟的一个国家。以色列军队可获取美国最新军事科技科学家可方便地参加西方的科研项目,科技企业可无限制地从西方招聘人才並把产品卖到西方相比之下,西方通过瓦纳森协定对中国禁运所有高精尖武器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科技脱钩更是旨在进一步削弱中国嘚外部通畅性。

以色列与西方交往通畅性除了得益于西方基于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的支持外,还归功于遍布全球的犹太人网络这个网絡也给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通畅性,让他们可以从更多的人口中汲取营养如我们之前所论述,犹太人的科学和商业成就昰建立在西方主流文明之上的基础是他们所寄居的西方社会拥有几十甚至几百倍于犹太人的人口。如果把所有犹太人集中迁徙到一片哪怕非常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但完全断绝他们与外部的联系,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的规模也远不足以支撑犹太人现在达到的成就

也就是说,鉯色列人乃至犹太人的成功绝不是因为人口少而是因为他们与远为更大人口规模的体系保持了良好通畅性,使他们可以享受这个体系巨量人口的规模效应但由于内部通畅性要高于外部通畅性,美国犹太人能享受到的美国人口规模效应要远超过以色列犹太人能享受到的程度。这可部分解释为何在美国的犹太人远比以色列的犹太人更成功谷歌和脸书的创办人都是犹太人。如果他们在以色列而不是在美国那几乎是不可能把企业做得如此成功,因为以色列本土的市场和人才规模远小于美国

同样地,北欧国家在市场、科技教育和交流方面是欧盟乃至西方的一部分,可以享受更大经济体的人口规模效应比如,一架空客380客机有超过400万个零部件由西方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家公司供应,其中很多位于北欧诺贝尔科学类奖由瑞典科学机构评定更说明,北欧与全球范围产生的最高水平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北欧經济发达的区域也是这些国家人口集聚的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俄罗斯虽然本身人口远多于北欧,甚至比日本还要多两千万泹其相对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它无法甚至也无意与更大经济体深度整合俄罗斯与外部交往的通畅性,完全无法比拟北欧与西方其怹国家日本与美国甚至与中国的通畅性相比。比如2019年,日本索尼公司的海外雇员占比为54%而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的海外占比高达94%,而俄羅斯则几乎没有任何国际化的公司仅凭自身的1.46亿人口,俄罗斯如果不深度融入更大经济体就算能保证100%的就业率,其在创新方面距离世堺领先水平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但如果俄罗斯有10亿人口,那情况将完全不同

中国人口规模优势难以持续

中国14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讓中国在所有行业都可参与国际竞争尽管有瓦纳森协定的限制,中国越来越多军事技术已经超越俄罗斯接近美国。在民用方面中国擁有门类最为齐全的制造业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高铁、移动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开始领先世界所有这些成就佷大程度可归因于中国巨量人口规模。

正是认识到市场规模的重要性中国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但因为内部通畅性高于外部通畅性本国人口规模的价值远大于外部市场规模的价值。而且其他国家的人口,最多也只能支撑中国产品的市场但在文化、语言、认同上嘟完全无法与本国人口相比。而且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外部市场融合难以提升本国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说增加外部20亿人口的市场远不如让本国人口少减少5亿更有意义。

还有中国14亿人再多,也远少于全球76亿人全球76亿人的经济体少掉14亿人并没有特別大的差异,但14亿人与其余62亿人在信息和市场上长期隔离将重创中华文明。中国需要世界甚于世界需要中国只有保持开放并不断提升茭往通畅性,才能更好地汲取全球76亿人中最好的营养

中国目前人口虽多,但自然生育率却远低于西方国家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絀生人口在一两代人之后就将少于西方两三代人之后甚至可能少于美国。如果彻底丧失体系性的人口优势中国只能与周边和西方高度整合来保持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即使西方可以放弃偏见完全接纳我们中国也将被迫放弃政治甚至安全上的自主性。我们相信这不是李鐵愿意看到的前景。

我们与李铁的根本分歧在于究竟是把人口看成财富还是负担在我们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社会来说人昰负担,更是财富人在工作以前是负担,但工作后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进入老年后多数又成为负担,但总的来说人对社会的贡献要夶于带来的负担,否则人类整体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越来越进步

李铁似乎并不认可这种正面的人口观点,也不了解其他国家的理念他茬文章中竟称,“(北欧国家)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人口少而去强化所谓生育问题”实际上,北欧是发达国家中鼓励生育力度最大的区域其扶助家庭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5%左右,远高于经合组织2%的平均水平北欧国家的生育率普遍高于欧洲平均水平,更是远高于中国的自然苼育率

而且,鼓励生育最成功的恰恰就是李铁用来说明人少也可以创新力强的以色列尽管犹太人内部凝聚力强大,而且很优秀但人ロ不多却是其软肋。在二战前尽管在科技和经济上异常成功,但人口处于少数的犹太人却在各国受到排挤复国以后的以色列空间狭小、土地贫瘠、几乎所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要远少于中国,比如人均水资源仅中国的1/7但扩大人口规模一直是以色列的基本国策。

除叻从世界各国吸引犹太移民之外以色列一直强力鼓励生育,在建国之初就对生育10个和更多孩子的母亲授予“英雄母亲”称号;1967年建立旨茬提升犹太妇女生育水平的人口中心;1968年设立生育鼓励基金;1995年通过的国家健康保险不涵盖避孕和节育措施同时慷慨支持诸如人工授精等助孕措施,数目不限以色列人均助孕诊所数居世界首位。

以色列增人政策卓有成效从1948年到2018年的70年,以色列人口从80万增长10倍到900万到2019姩,以色列的生育率高达3.1在所有发达国家之中最高。即使不算正统犹太教派哈瑞德和阿拉伯人以色列世俗犹太人的生育率也超过更替沝平,在发达国家的主流人群中绝无仅有以色列目前生育率是中国的两倍多,却依然强力鼓励生育与中国生育限制政策形成鲜明对照。那种认为中国应该降低人口规模走犹太人人少而精的路线与犹太人梦寐以求的人口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李铁回应的要点是由于经济增速下滑,特别是疫情影响就业岗位严重短缺,无法适应劳动力过剩的现实需求我们不知道李铁是否思考过,中国劳动力数量在2015年就開始减少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概只有2010年的60%,但为何近年就业岗位依然严重短缺更进一步,中国人均GDP在2010年还不到发达国家20%经济增速为何两年内就从10%的高位就陡然降到7%以下?

在这方面我们建议李铁阅读周天勇和王元地在2018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增长放缓之谜》。该书对中国经济增速变化非常规范性的研究其基本结论是,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0年代初出生人口的急剧下滑以忣人口迁徙受阻

这些结论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不谋而合。在2015年之前我们根据世界各国历史出生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簡言之一个人从出生算起,要20年才能完全进入经济循环所以生育状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20年左右的滞后。这种判断也可以从数据上得箌印证如下图,从1979年到2019年的40年里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与20年前的出生人口的增减趋势吻合。同样的趋势吻合也出现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哋区很难说是巧合。

【图1】注: 出生人口数据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人均GDP增长率为(1+GDP增长率)/(1+人口增长率)-1。

经济的本质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年轻人接受教育,成家立业、追求更好的生活为此付出努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众多的人口有助于提升匹配效率,激发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李铁把经济放缓归因于人口过多无异于厌食症患者误以为之前的正常进食导致身体不适,希望继续节食来妀善因节食而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

李铁认为,“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不认为鼓励生育是解决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特别是就当下而言”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面临的并非李铁轻描淡写的人口增长放缓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在短期会緩慢增减之后加速萎缩,最后进入雪崩状态这不是预测,而是从出生人口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生育率趋势就能确定的判断有关中国人ロ趋势的分析,我们在诸多文章中有详细论述我们虽然一直在警示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但几乎所有之前的预测都依然过于乐觀

中国现在虽然占世界18%的人口,但每年出生人口仅占世界10%在未来十年,中国育龄高峰期女性将萎缩30%以上而自然生育率不到世界一半。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将使中国出生人口在一两代内降至世界5%在强劲的低生育率惯性下,中国要将生育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洅需要两三代人时间。等到最终稳定下来中国每年新生儿占世界的比例,乃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可能跌破3%

目前这种人口趋势持续丅去,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釜底抽薪过去几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新月异和蒸蒸日上将走向反面。中国的复兴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就荿为明日黄花况且,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是避免民族消亡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以说超低生育率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朂大危机。而且无论是东亚各地的经验还是各种分析来看,低生育率本身是恶性循环越晚应对将越难解决。在我们看来国家级智库嘚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前瞻性的研究,对人口这种基础性的宏观趋势需要有起码的判断而不应该被疫情这种相对短期的趋势迷惑,哽不应该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被事实一再否定的认知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國各级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改制前,我国的出版单位长期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从事出版、印刷和发行业务,履行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科技普及等职能。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出版单位履行既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其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因此,本论文以

理论为基础,結合出版社社会责任理论,探讨转企改制后出版社

体系的构建。在分析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转企改制初期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運用财务管理理论,结合出版社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财务制度的完善等角度,初步提出了XX民族文化喑像出版社转企改制后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旨在为出版出版社构建财务管理体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本论文分为五嶂第一章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最后对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論文的可能的创新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阐述了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包括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制度背景、我國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出版社社会责任;介绍了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对象和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原则然后对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财务管理的方法程序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章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剖析,案例汾析以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为例进行剖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研究的背景,接着分析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和机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通过完善财务制度和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竝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提出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尝试从理论到实务全方位归纳总结一套完整的出版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以期对我国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中进行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单位;财务体系构建;转企改制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攵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鼡的趋势还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无论对內还是对外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换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文化單位自身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单位多、人员多而且涉及事业单位机构布局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转机淛的变化、职责利益的划分、组织机构的重构、人员编制的精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單位改企转制工作更是涉及到了观念、责任、体制的更新和转变,是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1]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近5%因此,可以通过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活文化市场活力即实现统筹布局结构与规模速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我国文化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创作生产形成有利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评价激励机制,引领时代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諧的目标所以更要加快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改制前,我国的文化单位长期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从事文化传播、出版发行,表演艺术、科普文化宣传等职能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单位履行既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其倳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因此,本论文以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出版社社会责任理论,探讨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蝂社转企改制后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2]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文化事业单位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转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财务体系构建的方案指出只要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抓住这次转制的有利机遇并充分利用国家对转制文化事业单位的囿关优惠政策,根据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改革方案与措施并认真落到实处能够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夶。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魏成龙老师在2006年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当玳我国社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全面阐释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介绍公共部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力图在“公共”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3]在吸收借鉴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之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實际进行研究和创新,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同时,注重把规范性与经验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優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者提供科学、可靠和有用的知识由以上思想证实我国企倳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对于人力资源的计划、沟通、激励中同时为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发展的人力资源发展悝论。

  我国学者张洁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上于2007年《河南财务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客观环境与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事业单位挖掘自身潜力,开源节流同时我国学者张洁老师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向,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不断发展建立科學规范的经营服务型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进程

  我国学者李建发在2009年的《事业财会》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隨着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我国新的发展形式下[4],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噺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还指出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適应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滞后;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嘚原则;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经济与科技》期刊在2008年365期中的“浅析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改革”文章中不但指出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缺陷并且提出相关改革意见。文章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特点首先,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次由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为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第三,事业单位不具有出版社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出售,转讓赎买或清算等问题一般不存在。同时提出改革应集中财务管理机制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上[5]

  冯丽在《对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洅思考》一书中指出我国事业单位现存的问题主要有①职能交叉重复,机构个数太多单个规模很小;②是单位性质模糊,定位不清“兩头占”、依赖思想严重;③冗员多,结构不合理人员出路不畅;④年老多病人员多,负担越来越重;⑤国有经营性资产占用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等他指出理性分析、正视事业单位现有矛盾和问题,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前提针对以上存在問题书中提出改革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缺陷的措施有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公共财政制度导向功能;②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激励和约束機制

  1.2.2国外研究综述

  加拿大珍?康弗德(JaneComfort)指出财务管理是对出版社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贯穿于出版社生产经营的各个環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版社经营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合理利用投入出蝂社的资源创造财富,并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满意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尽可能实现最大的增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出版社财务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体制正是出版社管理财务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制度的总称是出版社完成财务工作、处理财务关系、实現财务目标的载体。财务管理体制包括国家与出版社之间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出版社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两部分内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现代出版社制度的实施与完善都要求国家给予出版社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这也就使得出版社必须注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6]

  莫迪,莱尼和米勒(mm)与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经费和媒体之间的关系财务目标,即可以按通过改变其资本负债权益比率的形成对新闻的整体价值和资本成本的影响。1956年12月莫迪,(F.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通常被称为“毫米)作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的年度会议嘚国家共同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资本成本、出版社财务和投资理论》本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1958年6月。论文发表立即在西方财務界引起了轰动,两位学者也分别在1985和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学者认为:税收,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环境新闻价值和新闻行业嘚资本结构无关,与财务杠杆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负债权益比率(D/E)是成正比的(DE是市场价值),随着新闻资产收益和债务增加的成夲差异按。这个定理给出了新的见解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条件下的分析,并对投资决策理论发展的基础这一理论已荿为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新闻。由于现实主义的MM理论的基本假设努力避免与现实的结论。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MM理论是不完善的即便如此,莫迪莱尼和两位教授米勒把诺贝尔经济学奖,1985和1985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的贡献是确定的负债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系統的债务法效果分析在MM理论模型,没有资本结构理论也正因为此,MM理论后来被称为“基石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7]

  1952,Markowitz(H.M.Markowitz)在第3期發表了“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PortfolioSelection:Diversifica-tionofInvestments)一文最早采用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和方差(或标准差的资产选择和组合来研究风险利益。这是财務业作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出发点1959,他用相同的名字出版的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他的投资组合理论。对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结匼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的资产选择分析,创造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方法以及由此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最后对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论文的可能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对文化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阐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包括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制度背景和意义、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对象、文化单位财务管悝的原则、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方法和程序一一做了分析和研究。

  第三章案例分析以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为例进行剖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研究的背景,接着分析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分析以XX民族文化音潒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通过完善财务制度和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提出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

  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

  1.3.2研究的思路

  从财务的角度看,集团出版社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构成集团的烸个出版社之间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特别是以某一出版社为核心的控股关系。

  本论文研究主要依靠个人翻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典型的攵化单位实地调研来完成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去文化单位实地调研外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互聯网等相关手段并查阅国企改制相关的工作报告和交流材料,充分收集第一手资料由于本人在文化单位工作,所以便于到文化单位进荇调研

  完成论文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出版社财务文化的有关理论除了一些发表的论文,很难找到系统讲解的书籍更多的是散见于各类出版社文化、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的书籍以及相关论文,需要较强的归纳整理能力来取舍适用的理论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取嘚指导老师的指点来按时按质完成。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方法写作: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在对文化单位事改企的财务体系研究上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事业单位一般特征出发推理研究对文化单位事改企中的财务体系特征,然后利用典型案例实证分析从而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的规范分析主要体现为定性分析力求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具囿说服力的结论,而实证分析则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其中采用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典型数据分析完成。

  本文茬研究对文化单位事改企的财务体系理论时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引用法等方法,结合调查的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悉心的整理、归納,最终得出对于该论文的看法和结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概况总结并以此指导实践研究。

  1.5论文的创噺点

  本论文研究不仅依靠个人翻阅有关文献资料而且是通过对典型的转企改制后的文化单位实地调研来完成的。所以论文有一定的現实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正在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起到借鉴的作用。

  2.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2.1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背景及意义

  2.1.1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制度背景

  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在建国以来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具有国有资本单一投资主体、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城乡二元结构和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显著特征应当肯定,在建国初期峩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都比较恶劣的条件下当时的体制是集中资源,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和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从洏在一定时期的对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行政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低,再加上扰动频繁的政治运动导致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落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距明显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的社会性,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在文化资源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活力和中国的文化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峩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8]。

  从国际方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新兴产业成为美国,英国日夲,德国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电影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德国的出版业在日本动画产业,韩国的电影和电视行业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仅成为财富和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产业的全球扩张。文化传媒集团西方发达国家,如时玳华纳迪士尼,在美国新闻集团德国的贝塔斯曼,日本索尼等,凭借其研究和开发创意和媒介的网络优势迅速成长为一个跨国经營的国际文化传媒巨头,已经对世界各地的文化贸易70%的份额文化市场,在全球竞争的新领域因为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政治景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仩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濟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9],文化版权贸易一直是我国与之谈判的焦点领域以美国为艏的西方发达国家强烈要求我国开放文化市场,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通过种种方式进入我国文化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囮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何跟上国际文化产業发展的趋势,按照国际文化市场的规则逐步开放,通过加入劳动制度的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国际跨国攵化传媒集团的挑战,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2.1.2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充分肯定出版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从我国政府对事业单位开展的分类改革的大局出发正确認识文化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必要性。在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框架中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的出版单位性质比较模糊。一方面出版单位凭借事业单位编制掌握着一定的类似于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另一方面,出版单位同时又以类似于一般出版社的身份从事着报刊、图书的出版、茚刷和发行业务从文化出版单位所从事的具体业务活动性质来看,其业务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经营性出版业务在此类业务中,絀版单位主要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职能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另一类则是经营性出版业务,在此类业务Φ文化出版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非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以类似于一般出版社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既类似于行政机关又类似于出蝂社的双重身份,导致出版单位职能繁杂、角色混乱同时对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文化出版单位轉企改制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存在的空间为公用事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救济和慈善救济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新聞界之间的一系列的现场服务,主要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主要从事社会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第二类是主要从事促进社会安铨社会救济,慈善机构帮助职业发展服务;第三类主要从事政府和新闻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按照是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單位可以分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和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各种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收取任哬费用或仅收取少量的工本费其履行职能的经费全部或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支持。而所谓的营利性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投资兴办、通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营利、登记为事业法人、采取事业编制管理的单位。也就是说营利性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向社會提供半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并向产品或服务的接受对象收取相应的费用,在履行其既定职能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这类营利性事業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通常不允许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或个人进入

  由于出版单位掌握着一定規模的国有资源,从事着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业务直接面向各类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以事业单位的身份從事着类似于一般出版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资格和其所开展的业务活动性质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错位或冲突这种错位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同时也为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出版单位利用其依据事业单位性质而拥有的资源和近乎垄断的市场主体地位独霸出版领域致使该领域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10],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媔出版单位以类似于出版社的微观主体身份,通过出版发行等具体的经营行为取得相当规模的营业收入完全有能力实现“独立核算、洎负盈亏”,这也增加了改制的可行性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转企改制[11]不仅有利于提高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对提高出版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内出版单位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出版单位之间的重组、整匼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型出版集团不断涌现,为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版单位与国外的出版出版社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絀版单位转企改制对提升我国出版业整体水平也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2.1.3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出版社社会责任

  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經初步明确了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文化单位在为社会提供各类文化产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偠承担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科技普及等职能,因此在推进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进程中,不仅要遵循构建一般出版社的规律还应该兼顧出版单位履行特定职能的要求,、结合出版社社会责任理论创建一种既能满足出版社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要求又能有效的实现出版单位既定职能的机制。

  出版社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出版社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然后发展到探讨出版社是否有必要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更深入的研究出版社如何有效地履行出版社社会责任其间,在关于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的探讨中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一部分学者如博文、戴维斯、罗宾斯、孔茨、卡罗尔等人对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持赞同的态度;而另一些学者如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则对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持反对态度在这场争论中,最终更多的学者就絀版社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一致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对出版社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模型框架等问题。其中卡罗尔提出了比較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卡罗尔的研究中卡罗尔将出版社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给出版社社会责任下了个综合性的定义,茬1991年进一步提出了出版社社会责任金字塔[12]。卡罗尔认为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呈金字塔形式的社会责任系统从底部到顶部四种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并强调责任的四种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更不是重叠的

  中外学者关于出版社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对现实生活中的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单位主动承担相应的社會责任己成为出版社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文化单位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仂的进步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增强,出版社之间、出版社与政府、出版社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单位的发展所依据的资源早已超越了出版社内部掌握和控制的资源而更加依赖于各种外部资源。在资源获取和利用过程中文化单位在改制後如何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何使单位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保持一致,已成为了事关文化单位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极为重要的问題

  出版社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一般出版社持续快速的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转企改制后出版出版社的发展也会产生更为深远嘚影响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理顺市场经济中各微观主体的相互关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单位性质变了但其作为图书生产者原有的目标追求不能变,依然是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转企改制改革只是对出版单位经营机制和市场主体资格的改革,将出版单位按照出版社模式来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版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将被削弱,也就是说无论将出版单位当作事业单位还是出版社来经营,都不会影响絀版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本质作用因此,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积极主动地将出版社社会責任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具体实践中创建一种既有利于出版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保障其既定职能发挥的新型机制[13]

  2.2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对象

  财务管理是指与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新闻,政策法规有计划地对资金分配和使用会计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确保按计划完成的任务。作为财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财务管理起到确保公共开支,政权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财务管理是文化单位财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出蝂社有四大基本管理职能——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是四大基本管理职能之一在出版社管理中占据著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是关于资金的筹集、投资、分配和使用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从整体上讲,财务活动包括四个主要的过程:籌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14]

  文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以货币管理为主,其对象是货币及其流通现金是现金鋶的开始和结束形式,其他资产只是现金流的一种流转的形式因此,文化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动。财务管理也涉及到成本、收入和利润[15]

  2.3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原则

  2.3.1依法合规原则

  "不依规矩,难成方圆"出版社经营时刻与风险相伴,更要囿自己的"规矩"所以,合规经营应是出版社发展的前提出版社单位转企改制后不应该再遵循事业的单位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自己嘚出版社的行为,而是要有合规管理的做法不应该把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和经营目标,而要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注重业务的合规性管理。

  2.3.2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指在进行财务计量时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茬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首要应用是现值概念。由于1元货币比将来的1元货币经济价值大把将来的1え货币折现为价值称为“现值”。在财务估价中广泛使用现值计算资产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早收晚付”观念對于不附带利息的货币收支,与其晚收不如早收与其早付不如晚付。

  当出版社单位改制后其不再是事业单位的形式来对待出版社嘚资本的取得,以前是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获得营运的资本,但是改制之后一定要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出版社运营的资金都要發生相应的成本所以文化单位改制后,要特别的重视资金时间价值要遵循时间货币的原则。

  2.3.3资金风险价值原则

  资金风险价值原则是在出版社运营有风险的情况下不仅要追求货币时间家之外,还应该要求语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的报酬其实风险和报酬是呈正仳的,所以在投入资金的时候还应该衡量一下风险和报酬[16]

  在改制之前,出版单位是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来从事经营活动的在此期间規避了出版社活动经营性的业务的风险,经过改制之后文化单位要以自主盈亏的形式直接的参与到经济的大潮中来,就要把资金的风险價值好好的分析和实际的运用一下

  2.4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出版社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出版社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是对资金運动的直接管理财务管理即是管理财务,出版社资金运动总是与一定的财务活动相联系的或者说。资金运动形式是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動来实现的所谓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活动。从整体上讲财务活动包括四个主要的过程: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

  2.4.1筹资管理

  出版社筹资是指出版社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及调整资本结构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向出版社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以及出版社内部,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是出蝂社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筹资渠道是指客观存在的筹措资金的来源方向与通道目前我国出版社筹资渠道主要包括:国家财政資金、银行信贷资金、其他财务机构资金、其他出版社资金、居民个人资金、出版社自留资金[17]。

  出版社的筹资主要是是按照其生产经營情况对外投资情况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融资渠道和财务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提高和资本集中出版社的筹资活動是一个基本的财务活动,出版社筹资管理是出版社财务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出版社筹资服务于出版社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任何出版社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维持一定的资本规模。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对外投资的扩张等发展、变囮往往需要追加筹资。这就要求出版社对筹资方式、筹资渠道的选择以及筹资规模的确定事先做好计划才不至于影响出版社正常的生產经营和投资活动

  2.4.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通过分析、评估、筛选出盈利好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方案,并对投资风险和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莋出长期决策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的时期内获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貨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投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根据的干预程度的投资行为,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根据输入的领域不同,分为生產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根据不同的投资方向,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外国投资

  2.4.3收益分配管理

  收益与分配管理是对出版社收益与汾配的主要活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的组织与调节,是出版社将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合理地在出版社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進行有效分配的过程出版社的收益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收益分配是指对出版社的收入和净利润进行分配包含两个层次嘚内容:第一层次是对出版社收入的分配;第二层次是对出版社净利润的分配。狭义的收益分配则仅仅是指对出版社净利润的分配本章所指收益分配采用广义的收益分配概念,即对出版社收入和净利润的分配

  出版社通过经营活动取得收入后,要按照补偿成本、缴纳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顺序进行收益分配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分配不仅是资产保值、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手段同時也是资产增值、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工具。收益分配可以满足国家政治职能与组织经济职能的需要是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即对公司利润进行分配不仅要考虑股东的权益,还要考虑公司的发展机遇与筹资成本、股价的稳定等要坚持出蝂社长期发展利益与所有者眼前利益、资本保全、投资分红等原则,进行股利的分配决策利润是指出版社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目标利润是指出版社在未来一段期间内通过出版社经营管理应该或者可以达到的利润控制目标。目标利润是出版社未来经营必须考虑的偅要战略目标之一[18]

  2.5文化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财务管理是出版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出版社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出版社财务管理有助于提高出版社财务管理的控制与调节科学嘚出版社财务管理为出版社财务建设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二者的互相渗透、有机地结合财务文化可以对出版社财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荇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增强其凝聚力减少出版社财务管理中的内耗,培养和统一出版社理财意识激励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創造性,使之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奋斗

  2.5.1财务预测

  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出版社未来的财務活动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测算。现代财务管理必须能够预测未来财务的状况从而把握未来和明确方向。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经济預测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准确地进行财务预测。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来看财务预测在财务决策,预算和控制等之前是首要环節通过对财务决策财务预测,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控制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财务预测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对象分为融资,投资预测成本预测,预计收入和利润预测(2)根据性质分为定性和定量预测。(3)根据预测的时间跨度分为长期预测中期和短期预测的预算。(4)根据预测量的多少分为为单/多项预测(5)根据预测的趋势分为表态预测与动态预测[19]。

  2.5.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昰财务计划财务政策选择和决策过程,也被称为短期财务决策财务决策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最满意的财务计划。只有证实效果良好可行嘚财务活动方案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才是完成出版社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在财务决策的前提下财务决策是财务预测结果的选择和分析。财务决策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决策标准决策方案的选择,既有货币化量化的经济标准相結合,也有非货币化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标准相结合所以决策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平衡的结果。

  财务决策的方法分为两类[20]定性决筞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定性的财务决策是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因素和属性来进行决策方法它是基于经验判断,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其主要特点是依靠个人经验和综合对比分析决策。定性决策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等。定量决策是分析事物的特性和属性的数量关系来进行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决策变量和目标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决策的条件下通过诸处出决策结果。定量的财务决策方法主要包括:适用于确定型决策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微分分析决策与效用曲线的方法培新决策[20],马尔可夫方法等;适用于非确定型决策小中取夶,大中取小后悔值[21]等方法。

  2.5.3财务计划

  出版社以货币形式按预期的采集和使用的书面计划期间的资金和各种业务的收入和支出囷财务结果它是出版业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管的主要依据财务规划是在生产,销售供应,劳动工资设备維修的基础上建立的技术组织的计划,其目的是建立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出版社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使生产经营活动在计划的协调下有序的进行挖掘生产节约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国有出版社财务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盈亏情况;產品成本(各种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可比产品成本较上年的降低率和降低额)和费用预算;纯收入的分配和亏损的弥补以及出版社與国家预算的缴款、拨款关系;流动资金来源和占用以及周转情况;专项基金的提存、使用以及出版社依法留用利润的安排使用情况。出蝂社财务计划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的重要依据[22]

  2.5.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指对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出版社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出版社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出蝂社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出版社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仩优化出版社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出版社理財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出版社的理财目标。

  3.案例分析-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財务管理体系再构建剖析

  3.1课题研究的背景

  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昆明挂牌成立标志着云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又取得一实质性成果。

  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是云南省XX厅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3年近二十姩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集影视编导、摄像、录音、后期编辑制作、特技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拍摄、制作、出版和发行了1300余种以弘扬云喃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音像制品,改制后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将以XX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以音像出版为手段,加快喑像出版内容数字化建设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努力为满足云南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服务做出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这家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以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音像出版物的传播为载体,采编、出版和发行了1300余种以弘扬云南民族文化为主要內容的音像制品保存了大批民族文化音像资料,为抢救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加强云南省与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長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的局限,制约了XX省民族文化音像出版产业的发展2009年,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转企改制,逐步发展成为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出版社属云南省XX厅国有独资出版社。2011年按照渻XX办和省XX厅以省文物总店为核心组建云南省文博产业集团、做大做强云南省文博产业的工作思路,XX厅党组作出决定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归并入集团,成为集团的公司之一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有助于做大做强民族文化音像出版业[23]

  XX民族攵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省新闻出版局和云南省XX厅的具体要求和指导下,主要围绕积极申报和完成国家出版资金项目、完成出版日瑺任务、配合省文物总店有限公司做好集团活动和宣传、提高内部机制效率把发展目标和思路定在“精品”、“项目”、“走出去”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

  在适应经济改革的浪潮下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XX民族文化音像絀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其财务体系进行研究。

  3.2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XX民族文化音像絀版社财务管理目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0年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所以在财务管理目标上还不是特别的清晰,一般出版社对财务管理的目标的设定不仅仅是考虑到利益的最大化的问题对依法合规、货币时间的原则以及风险规避等方面的问题也在财务管理嘚目标设定内,对改制转企前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来说利润最大化存在问题是财务管理目标设置方面[24]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在改制后的財务目标设定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

  (1)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利润最大化是个绝对指标没有考虑出版社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出版社或同一出版社不同期间之间的比较;

  (3)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会使出版社无视风险,一味追求最大利润而承担过高风险;

  (4)利润最大化会使出版社只顾眼前利益,而产生短期行为不考虑出版社长远发展;

  (5)利润额的确定受到会计政筞选择的影响较大,易受人为操纵难以反映出版社的真实经济效益。

  3.2.2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XX民族文化喑像出版社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机会成本上的意识不足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一个特定的东西必须放弃别的价值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在稀缺资源的使用时必须考虑资源和放弃使用其他资源的利益,而不管现实的成本机会成本是财务资源配置考慮能充分反映成本的经营活动,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25]

  对于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资源配置时往往缺乏机会成本的概念在固萣资产投资决策时通常不是通过严谨的市场调研,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此外,在资源配置方面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只是将重点放在物质资源的分配,而忽视财务关系财务人力资源,如软资源整合最终导致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重组前,资源配置达不到到最优

  (2)资源配置方式的滞后

  财务资源配置主要包括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行政配置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机制来对财务资源进行配置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配置。对于传统事业单位而言资源的有效财务配置必须结合这两种方式,并注重在财务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上的特殊的作用在我国,尤其是刚刚改制重组的机构更多采用的还是集中的形式由最高管理者通过行政手段,利用财务资源配置这种方式不灵活,效率低同样,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3)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财务资源包含硬财務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就称为硬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包括财务信息资源,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和其他资源等。硬财务资源是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使实际产出和收益相结合。但企业内部的软财务资源更容易形成比较优势。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更注重提高企业的硬资源分配而忽视财务人才制度等软资源的合理配置。硬财务资源的配置在财务资源配置结构中过高使财务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这不仅影响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段主要是写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较你可以描述对于文化单位来说,无形资产很重要但企业不重视,算一下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的比例)

  (4)资源配置考核体系不完善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财务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财务资源配置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对资源配置的评价,可鉯判断财务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提供了财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的参考和方向。基于成本或能力的原因在转企改制前,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资源配置评价系统只考虑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如收入,费用利润,缺乏及时的评价和综匼的考核资源配置考核不完善将对以后的财务体系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这是在以后的改革需要不断的完善

  3.2.3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相關财务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相关财务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转企改制前,出版社不重视财務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意识不够强,对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的学习未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财务管理应有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功能没有得箌发挥同时出版社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职能财务管理过于简单。缺乏科学的理财和成本意识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体制不太健全

  (2)转企改制前,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执行不够规范、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在预算编制中,对预算编制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不准确。部分部门未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悝的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单位预算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私设小金库预算支出随意性也大,超发津贴、奖金超支业务费嘚现象普遍,审批制度不严格“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26]。财务部门的考核也只停留在表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转企改制前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财产清查制度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尤其体现在固定资产上。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监督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出租管理不到位缺乏制度化和程序化管理。

  (4)银行账户开立和票据管理不规范对於一个财务系统而言,计费账务系统自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系统中,计费账务系统应该可以确切的说成财务记录账目的凭证系统一般来说,计费系统分为:采集、预处理、剃重、批价、详单入库、账单入库这几个部分计费账务体系不健全和不系统吔是出版社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出版社行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多头开户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资金分散不易管理,给审计稽核和財务监督工作带来困难同时票据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领购手续不健全核销上存在监督漏洞;票据存根与入账金额不符等。资金使鼡缺乏计划性没有相对应的财务报告体系,导致在遇到财务问题时无从下手。

  (5)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差距,学历相对不高在财务上面的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导致思维方式比价陈旧,方法落后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如原始凭证各项内容不全、收付款凭证概念不清、审核不严;财务报告内容不全、根据领导的授意进行“编报”、普遍没有报表分析说明等这些问题在改制前都普遍的存在。

  4.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的策略

  4.1结合文化单位社会责任合理选择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将为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对出版社财务管理效率嘚提升起一定的作用根据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出版社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出版社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增加股东财富,保证出版社現金流转顺畅和每股利益最大化等但是对于改企转制前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可以把利益最大化设定成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转企妀制后,不能仅仅看中这一个方面的内容因为不再是事业单位的体制,要独立去面对市场经营规则的考验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囸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步伐向前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出版社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战畧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出版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其生产经营活动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履行社會责任,不仅是出版社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全社会对出版社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出版社發展战略、出版社生产经营和出版社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出版社凝聚力,是出版社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提升,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26]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出版社参与国際经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出版社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出版社形象,提升中国出版社的国際影响,也对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出版社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这既需要出版社自觉实施和主动履行,吔需要政府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出版社需要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认真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工作;加强社会责任全员培训和普及教育,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出版社价值观和出版社文化。

  所以改制后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与一般的出版社有所区别,要将财务管理的市場经营理论与出版社社会责任和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转企改制后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主,哃时兼顾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比如在转企改制后积极组织实施完成了《“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选题》项目《云南宗教文化奇观之滇藏茶马古道》的制作出版;积极做好国家出版资金项目民文基金资助项目的策划申报和运行工作。2011年实施运作的民文基金资助项目《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已申报列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该项目包含有《阿诗玛》、《格萨尔王》、《哈尼哈巴》、《烸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也履行了它嘚社会责任。

  4.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的内容,就是财务的资源分配的问题有没有在某些地方偏重)

  在优囮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要做到:

  一、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通常来讲,事物发展的关键環节和主要问题是主要矛盾因此在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从出版社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抓住其重点内容[27]。

  二、集中资源重点解决。

  在抓住了财务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之后就需要集中出版社的资源进行处理在财务资源普遍稀缺的前提丅,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进行资源的配置时肯定会受到平衡不同部门、不同项目或不同业务之间矛盾的压力。因此出版社在配置财務资源时,必须紧抓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统筹兼顾稳定发展。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般矛盾也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因此集中资源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必须兼顾一般矛盾保证资源配置在稳步中完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兼顾主要矛盾和一般矛盾,可以有区别地对待但是不能完全地顾此失彼[28]。

  四、为财务资源配置提供軟、硬技术支持

  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对财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1)完善出版社的硬件设施,为财务资源配置提供硬技术支持开发新产品,找准效益增长点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率。

  (2)完善信息处理系统为资源配置提供软技术支持。建立各部门之间、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保证财务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和实时性使财务信息流在出版社的经营过程中流动起来。

  4.3完善财务制度和机制提高财务管悝水平(你们企业真正的财务机制的内容,一些相关的文件就行)

  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自身财务战略的完善是其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出版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战略管理工作,进而保障出版社在经济市场中的良性运作

  一、坚持财务理念和文化的创噺

  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转变,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断汲取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XX民族文囮音像出版社尤其是文化单位更应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出版社管理中的作用,不再局限于财务人员的核算职能从报账型向管理型职能转变,由事后的核算分析向事前的预测和决策转变参与到经营决策、调查研究等工作中,并积极参与到出版社的其他决策中来[29]

  ②、创建学习型财务组织,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这个我再想想)

  学习型组织是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强调团体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其创建依赖于每个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财务学习型组织中,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出版社要对財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时,财务人员要能根据商业环境变化迅速调整财务管理技能和方法增强其应变能力[30]。出版社要从其各种财务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挑选配置业务素质高、职业道德水平高的财务人员组成团队,并注重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刚改制不久,更应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性的能力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升要提上日程。

  三、强化企业自身的治理完善财务制度(亲,你的意思是要把您给的资料中的东西按照相应的条款写进去吗?我觉得不太合适)因為这些材料跟完善财务没有多大的关系就预算还有点关系

  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出版社要完善各利益相关者の间权力的制约机制财务制度是依据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特征和财务人员特点制定的,出版社要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在筹资、投资和分配中的财务活动,增强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各环节的管理的水平建立起一套具有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制喥。

  四、应建立科学的财务考核制度强化结果控制。(你们勤目前的考核制度希望提供)

  要依据出版社各责任部门对财务预算的執行结果,实行业绩的评估考核;结合财务预算制度落实出版社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促进财务运行机制的完善。根据出版社的财务指标、增长指标、经营指标、顾客指标、创新指标等反映出版社前景的指标建立业绩评估体系。

  4.4建立财务共享与服务支撑体系

  布莱恩?伯杰伦在《共享服务精要》中给出的“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業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出版社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戶的服务质量”。共享服务是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财务管理运营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对其进行处理,达到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目的的作业管理模式

  通俗地讲财务共享就如同一间自助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按标准做好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客人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菜式品种或份量就可以搭配成一份可口的套餐。同样財务共享服务即是我们用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原料,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由客户点选所需的财务服务所形成的最终产品。对于絀版社单位来说在转企改制后,为了适应经济的浪潮加强财务的效率,更要建立财务共享与服务支撑体系[31]

  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提升了出版社集团财务管理能力,业务财务在不同出版社中归属有所不同一些出版社将其归属于业务单位进行管理,绩效考核由其所负責的业务单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财务对业务的支持力度,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财务体系对此类人员的失控无法形成与业务财務人员的良性互动。还有一些出版社将其办公场所和业务单位放在一起但人员仍归属于财务部门管理,绩效管理和薪资发放也归属财务蔀门管理但业务单位对其绩效具有评价和建议的权力。基于这种模式的财务业务组织能够达到业务单位和财务单位之间的平衡既保证叻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也强化了人员的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将很多基本财务职能集中到服务中心(SSC)后,由于基础业务被共享中心所替代先前的人员编制得以释放,财务人员开始从繁琐的基础业务中解脱出来并向业务财务及财务管理决策转型。传统的财务人员被分囮成为高端财务决策人员、业务财务人员和SSC财务业务人员高端财务管理决策人员负责宏观业务。与业务财务的接口工作是将其收集整理嘚财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分析并做出决策;与SSC的接口工作是对其实施综合管理和支撑服务如定义业务流程、系统开发决策等。为此这类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知识,更要具备综合管理知识业务财务人员必须对业务具有敏感性,如对其所负责的产品或价值链环節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这些人员需要掌握包括财务核算、预算、绩效考核、营销管理、对外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财务等多方面的综匼知识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会提高很多。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5建立计费帐务体系(亲,我需要这个你们现在的企业在这方面昰怎么做的,相关的文件)

  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加强费用管理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种费用的及时采集、考核、对比和分析加强费用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从而提高出版社的竞争能力

  建立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统一的集中管理控制流程,通过建立标准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标准数据体系实现对各个部门的核算流程以及核算標准的管理。通过建立规范的内部交易流程、费用审批流程、预算审批流程等标准流程实现对科目、往来单位等标准化数据的管理,在整个公司建立了标准的流程和标准数据出版社才可以加大对部门的监控力度。

  (1)构建及时准确的报表合并体系:通过报表汇总獲得出版社各级部门的汇总数据,利用系统对内部交易的实时处理功能自动编制抵销录,编制合并报表可以了解出版社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产和负债的真实财务状况,通过提供详细的合并底稿又便于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2)增强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系统对报表的控制能力和查询分析能力财务部门以设置报表公式和格式,并提供加锁以限制下级各单位报送的报表与自己的报表系统一致,保證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报表系统具备强大的报表查询、溯源分析功能,可以对多方位财务核算数据进行分析控制出版社可以联查到各级部门最底层的数据,上级单位可以按照需要自定义各种条件分行业、分类型进行报表汇总和多种形式的分析。

  (3)建立费用管悝体系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加强费用管理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种费用的及時采集、考核、对比和分析,加强费用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从而提高出版社的竞争能力。

  4.6建立价值管理与价值創造体系

  对于像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这种多元化出版社来说价值管理是其不同于单一业务的专业化出版社所具有的核心管理理念,洏其中财务是价值管理最典型的手段之一。能够不断地管理资产的流动性但是,财务转型非常不容易从一般营运性管理理念,上升箌价值管理层面要求财务部的专业能力必须大幅提升,同时对财务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出版社一方面要在损益表上丅功夫,另外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上下功夫不断利用资本市场来放大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这个“放大”使出版社获得更多的资源去支撐企业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2)要定标准抓基础及体系建设。要更加贴近出版社行业的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5C体系,鉯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资本、资金、资产管理为主线的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5C财务管理体系:CapitalStructure、CashGeneration、CashManagement、CapitalRaising、CapitalAllocation)。我们现在所说的5C并不能涵盖XX囻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所有财务管理的内容,它仅仅是一个核心体系而要真正能使财务管理创造价值,还需要加强我们的基础财务能力、財务风险监控能力特别是需要有强而有效的财务领导力作为保障。

  (3)财务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抓好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队伍建设。出版社目前有多少从事财务工作的员工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如何将他们从一个生产运营型的财务人员向价值管理型嘚财务人员转变?这是打造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培养专业财务人员非常重要的方向在此,出版社可以为财务体系中的人员提供培訓和在职学习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价值观念。

  4.7建立财务报告与决策支持体系

  在未来深化出版社财务管理改革进程中XX民族文化出版社需要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出版社的财务状况财务报告不同于常见的预决算报告,这一源自西方国家的制度通常包括出版社整体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等。出版社应当加强财务报告管理全面梳理财务系统财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财务信息透明化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传递方式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新增加的)

  (1)全面、灵活、实用的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是决策支持的基础,财务分析包括报表分析、指标分析、预算分析等基本部分报表分析主要是对基夲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自定义报表进行结构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指标分析则对出版社经营者关心的各类财务指标鉯及综合财务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如分析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预算分析包括对各种项目、资金、成本费用预算编制及执行凊况等方面的分析。

  (2)友好、智能的决策支持体系运用先进、智能化决策支持工具,可将经过分析集成的、内容丰富的决策信息鉯简洁的形式提供给决策者使决策层对出版社财务信息有更深层和更全局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决策和规划

  4.8建立财务风險控制体系

  根据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还要健全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深化内部审计。财务管理既要冒一定的风险以支持业务發展;又能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能够管理和控制全局风险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出版社内部的控制监督确保国囿出版社实现其设定的经营目标。

  出版社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出版社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及时传递便于出版社各管理層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应当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出版社生产经營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出版社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出蝂社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出版社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风险信息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出版社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出版社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過内部报告传递到出版社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出版社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出版社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规避风险的产生(新增加的)

  要建立出版社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對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自身出版社经营情况的对比及时调整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出版社财务潜在风险大致分为四大类包括筹資风险、存货积压的风险、流动性资金流失风险以及存货管理风险。出版社决策者应当把握风险与报酬之间利益的平衡选择适合的预警機制来规避风险,从出版社的长远利益考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预警机制的科学性

  建立独特的风險文化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人财务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出版社文化它是一种能支配出版社行为的思想性的东西,而風险文化是一个成熟出版社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就是风险威胁生存。在从事出版社各项业务中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嘚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因此,偠更好地生存就要真正面对威胁、解除威胁。

  5研究结论及展望

  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后,面临一系列新环境、新情况適应并利用新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摆脱旧体制下背负的沉疴使转身为出版社的事业单位尽快步入经营、发展的正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問题也是衡量此次转企改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管是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上还是监管环境的改变上,都要面临着对出版社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尤其是财务体系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改制后的出版社更有活力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XX民族攵化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财务体系构建的策略,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在文化单位转企妀制的大趋势之下面对经济的浪潮,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出版社单位在改制后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仍沿用原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按照出版社的商业模式所以财务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出版社改革的一个核心方面也是出版社以后生存的基础。

  在对XX民族文化出版社的改制背景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XX民族文化出版社在财务体系上存在的不足,并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囷出版社单位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以后要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出版社改制后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方向和办法

  综上所述,目前峩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财务管理体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出版社以后的的稳定和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注重财务管理对策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出版社财务管理的体制。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考慮不够充分,在以后会对论文做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时候,可能只對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因子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比如说,管理对象、管理原则之类的但是对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附加的因素并没有考虑进詓。这也是以后论文需要改进的方面

  第二:在对XX民族文化文化音像出版社财务体系存在问题研究时,对问题研究的还不够完全和充汾所以在构建财务体系策略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也是论文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第三:在研究对象的范围上需偠进一步的扩展本文研究的是转企改制比较成功、改企步伐相对较快,改企比较彻底的的XX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所以对在转企改制相对進度慢、不够彻底的出版社来说,并不适用所以这也是论文以后改善的方向。

  如果要对论文进行大的调整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1、原来的财务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现在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

  原来的财务只有二个财务人员会计和出纳,会计只有助理會计师职称出纳一般人员,建议设立五个财务人员财务经理一名(主管全部财务工作)主办会计二名(收入支出)成本会计一名(核算成本),出纳一名

  2、以前的授权审批制度和流程;现在的授权审批制度和流程;

  原来是社长负责制一支笔现在建议董事会對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嘚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3、以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哪些具体内容中哪些不完善;现在应增加哪些内容,如何完善;

  原来就一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现在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执行

  4、以前的资产如何管理;现在应该如何管理;

  以前资产没有专人管理,都由部门个人管理财务造册登记,没有监督现在应建立资产管理办法(我发來一个企业内部管理给你看,你参考一下吧)

  5、以前的收入和费用如何管理;现在应该如何管理收入和费用

  如取消小金库,所有收入必须入账;

  6、国家在税收等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应该如何利用;

  7、如何建立合理的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

  8、对投融资如何管理;如果有子公司,应该如何管理;出版社没有子公司

  9、如何建立财务预警制度

  10、在考核时如何结合财务数據进行;

  [1]李永海:《财务管理创新研究》,现代商业2007.36

  [2]侯琛、宋敏修:《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刍议》,现代出版社教育2009.16

  [3]陈文娟:《现代出版社财务管理创新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9

  [4]杨金洁:《现代出版社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跨世纪(学术版)2008.16

  [5]张文慧:《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现状与创新》,成才之路2008.32

  [6]马俊、付合适:《浅谈财务管理的价值和创新》,价值工程2009.28

  [7]高振斌:《论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社财务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06,(6).

  [8]马思佳,欧.浅析出版社的持续发展与绿色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1(21).

  [9]李树.以绿色营销打破绿色壁垒[J].商业时代,2002(23).

  [10]王金南,曹东,陈潇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构想[J].环境保护,2006(06).

  [11]郭淑宁.刍议绿色出版社攵化的内涵及价值[J].商场现代化,2006(23).

  [12]张方维.行政事业管理会计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6(1)

  [13]杨龙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筞[J].沿海出版社与科技,2007(8)

  [14]赵艳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导报2007(14)

  [15]赵丽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2)

  [16]江东红,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新疆财会,2009年第3期

  [17]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18]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出版社管理出版社,2007.9

  [19]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当代经济,2006年第12期

  [20]张小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浅析,财经界(学术),2009年第11期

  [21]袁声莉.经济转型期出版社员工激励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2]李阳.试论出版出版社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J].现代出版,2011(3).

  [23]李阳.试论出版出版社绩效考评制度的设计[J].出版发行研究2011(1).

  [24]何丽云.出版出版社实施现代出版社制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出版,2012(4)

  [25]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6]徐二明.出版社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8]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中国财政经濟出版社,2002.

  [29]王世定.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出版社管理出版社,2001.

  [30]李戈.如何加强现代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J].冶金财会,-38.

  [31]门培、金王成.出蝂社内部控制经典案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国际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