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花20年,花300亿元人民币向IBM学习管理,说明了什么

文章来源:企鹅号 - 在风中大小了

現如今一提到华为大家都知道他们真的可以说是民族骄傲的存在,可大家知道吗其实华为曾经也有最艰难的时刻,在那个时刻华为嘚发展陷入到了一个瓶颈

任正非很快盯上了IBM高管研发的管理模式所打动,当时的任正非就下定了决心无论花多少银子也要让华为的人学会這套管理模式

人家毫不客气给了任正非一个天价IBM当时给他们派了70名顾问,而这些顾问每小时的收费是在300到680美元不等他们在华为一呆就昰5年时间,大家算算5年的时间70名顾问,那这价格真的是无法估计的天价

足足20个亿,这是什么概念花20个亿学习管理模式,这对于当时嘚国内而言根本没有人敢这么做。300多名华为员工被从研发、生产以及财务、市场等管理部门里面抽调出来只为了配合这些顾问们的工莋,当时的任正非就表示将在5年内上马八个管理上的变革计划

老板都发话了下面的员工哪里还敢不听呢?在IBM顾问的加持下华为挑了三個业务作为试点,试点让所有员工都惊呆了通过几年的改革让华为的研发体系得到了全所未有的革新

  • 腾讯「云+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囼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yunjia_ 删除

原标题:华为任正非:花40亿元的咨询费到底值不值

图片 | 全景网(已获授权)

既然管理是制约华为从中国小作坊向跨国公司演变的瓶颈问题,那就要选择一家世界级老师虔诚地拜师学艺。

1997年西方圣诞节前一周任正非近距离地考察了休斯、朗讯和惠普3家世界级企业之后,将考察重点放在IBM这家最具美国特銫的企业身上

虽然圣诞节前夕美国各大企业都已经放假了,但IBM包括CEO郭士纳在内的高层领导均照常上班并真诚而系统地向任正非介绍了怹们的管理内涵。

IBM作为一个以在街头卖打孔机起家的小作坊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成为年度营收达900亿美元的行业巨无霸

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以至于当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兴起的时候,反应迟钝的IBM没能及时抓住转型机遇使其赖以生存嘚大型机市场遭到毁灭性打击。

1992年IBM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财政困难:销售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降亏损高达160亿美元并濒临破产邊缘,被美国媒体痛心地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1993年年初,首位非IBM内部晋升的CEO郭士纳临危受命

他认真研究分析了IBM失败的原因の后,以强硬的手段废除了臃肿、庞大的“对人不对事”的官僚体制建立了以绩效和流程标准为主导的决策机制;废除IBM已经僵化、落伍嘚企业文化,建立了“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同时,针对IBM技术强大但反应迟钝的顽疾郭士纳大胆采用IPD(集成产品开发)的研发管悝模式,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提高产品利润并最终使IBM完成了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商业模式的转型。

历时5年励精图治的变革在付出了80多亿美元行政费用并裁减了15万名员工的沉痛代价之后,IBM终于起死回生:1997年其股票市值增长了4倍销售額达750亿美元,市值相当于前西德股市的总和郭士纳重新创造了IBM辉煌的业绩并书写了现代企业神话。

整整一天时间从产品预研到项目管悝、从生产流程到项目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IBM高层都做了极为详尽的介绍

为了强化任正非对IPD的认识,IBM副总裁送给他一本哈佛大学出版的關于研发管理的著作后来他发现朗讯、惠普等美国著名企业也都实施这样的研发模式。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任正非对IBM这样的大型公司嘚有效管理和快速反应有了新的了解,对华为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在扩张过程中解决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的问题有了新的認识而对华为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少走弯路,也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路

任正非总裁在IBM总部听取汇报现场,右一为郭士纳

尤其讓任正非由衷敬佩的是郭士纳作为IBM的灵魂人物,不仅具有罕见的坚强意志和变革的勇气而且为人处世极端低调。

在他担任IBM首席运营官嘚9年时间里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正是这种务实精神,他才得以集中全部精力在IBM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业务流程、高度透明的发展战略以及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最终将IBM从死亡之谷带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这一切让任正非怦然心动:华为要像IBM一样強大,不仅自己要以郭士纳为榜样而且华为必须虔诚地拜IBM为师,不惜一切代价将其管理精髓移植到华为身上

这是华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也唯有如此华为才能逐步走向规范化、职业化和国际化。

“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悝又面临死亡,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

“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圣诞节期间美国处处万家灯火任正非一行卻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了访问的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

在這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得出了上述结论

周伟焜1947年出生于香港。以严谨、务实、精干而深得郭士纳的赏识自1995年7月起担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長及首席执行官。

鉴于华为是IBM在中国的第一个管理咨询项目树立样板点的意义重大,所以在报价问题上深谙中国企业善于“拦腰砍”嘚谈判常规,周伟焜设计了二个报价方案

商务谈判在晚餐后进行。周伟焜提出:根据IBM方面的推算70位顾问按级别分为3类,每小时收取的費用分别为300美元、500美元和680美元为期5年。也就是说要完成这次管理变革,华为要投入20亿元人民币

话音刚落,会场瞬间响起嘘声

一位副总裁心痛地对任正非悄声说,这相当于华为一年多的利润了我们砍砍价吧。

任正非反问道:“你砍了价你能对项目的风险负责吗?”

所以对于周伟焜的报价任正非只认真地问了一句:“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

周伟焜沉思片刻后回答了一个字:“能!”于是任正非当场拍板。

会谈结束已近深夜由于时差关系,此时郭士纳正在美国IBM总部主持办公会议

周伟焜把电话打给郭士纳的秘书后,虽然幾亿元人民币的差价对IBM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任正非不还价的态度让郭士纳肃然起敬。

沉默了一会郭士纳只对秘书说了三个字:“好好敎。

方案确定后任正非加速推动《华为基本法》出台并在外界宣布华为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之后,于1998年8月10日他召集了由上百位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参加的管理会议,宣布华为与IBM合作的“IT策略与规划”项目正式启动内容包括华为未来3~5年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所需開展的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

会上任正非宣布了以孙亚芳为总指挥、郭平任副組长的变革领导小组的成员名单同时宣布了由研发、市场、生产、财务等富有经验的300多名业务骨干所组成的管理工程部的干部任命,全仂以赴配合IBM顾问的各项工作

1998年华为尚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科发路科技园办公。

会后任正非亲自指示,把非常拥挤的华为总部腾出很多临海的房间按照IBM风格进行布置并购买了新的办公家具,让顾问来到华为后感觉仍然在IBM可谓宾至如归。

1998年8月29日随着第一期50多位金发碧眼嘚IBM顾问进驻华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学习IBM的管理变革运动徐徐拉开大幕。

50位IBM老师抵达华为

“美式”诊断触痛任正非

1995年华为斥资1000万元從美国和德国引进二套先进管理系统后,顾问们基本上都听从华为人的“指挥”甚至华为人还能对他们的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法”和“优化意见”,当然最后以流程“七疮八孔”为代价而告终

但此次华为人发现:IBM顾问与以前的顾问截然不同,他们不仅趾高气扬而且态度也非常强硬。

比如在进行访谈期间顾问们一律要求华为干部讲英语,而且有时提问相关问题时不让他们过多地问“为什么”,只允许他们回答“是”或“不是”

而为了挖掘第一手资料,IBM顾问甚至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每天加班到深夜的研发人员身上就加班问題的起源以及避免加班的种种可能性和可行性展开讨论和询证。

经过半个多月的访谈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华为发展脉络中整理出头绪和思蕗,并通过逆向思维对华为的管理现状做出了全面的剖析和诊断。

1998年9月20日任正非率领数十位华为副总裁早早来到会场,会议室里座无虛席IBM顾问站在台前,系统而细致地阐述了对华为管理问题的十大“美式”诊断:

1.缺乏准确、前瞻的客户需求关注反复做无用功,浪费資源造成高成本;

2.没有跨部门的结构化流程,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流程但部门流程之间是靠人工衔接,运作过程被割裂;

3.组织上存在本位主义部门墙高耸,各自为政造成内耗;

4.专业技能不足,作业不规范;

5.依赖个人英雄而且这些英雄难以复制;

6.项目计划无效且实施混乱,无变更控制版本泛滥……

当顾问第六条话音刚落,会场上立刻出现了一阵骚动

虽然在此之前,任正非和其他华为高层都很清楚研发体系存在着问题但又无法准确说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顾问们列举的问题十分尖锐直接触及到了任正非的痛处,他的表情也变嘚越来越凝重

于是,他向顾问做了一个“T”型手势示意暂停然后让秘书打电话把公司其他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全部都叫到会场。

上百洺高层干部陆续到场后由于人满为患,又不可能临时更换会场任正非便示意大家把会议桌往前后左右移动,然后在中间地带腾出一片涳地让平时在华为呼风唤雨的高层干部们席地而坐。

尽管人数增加了一倍但由于任正非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以臸于在台上的翻译不小心解释错了顾问的一个英文单词,有位员工用很小的声音纠正了一下结果被任正非用严厉的眼神制止。

十大诊断報告会结束后在交流及答疑过程中,任正非和李一男曾提出质疑:为什么把华为定位成一个量产型公司因为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叺研发,应该是一个创新型公司

顾问不仅没有做出解释,而是声色俱厉地反问:“请二位阐述一下创新型公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量產型公司与创新型公司的差别要素又是什么”

经过翻译,顾问的“火药味”已经被淡化但任正非还是从顾问的眼神和语气中感受到了異常。

随着顾问对量产型公司和创新型公司的诠释任正非不停地做着笔记,还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

汇报会结束后,任正非庆幸地说:“这次请IBM当老师请对了华为就是要请这种敢骂我们、敢跟我们叫板的顾问来做项目。”

任正非的这番话不禁让高层干部们联想起不久湔他接受Hay顾问的一次访谈时,也曾召集了数十位华为副总裁参加旁听

当时任正非落座后对Hay顾问韦小姐所说的第一句话,便让所有在座的囚大为吃惊:

“我今天非常高兴地接受韦小姐的挑战我愿意回答韦小姐提出的所有问题,很难有机会接受一个国际考官对我的考试我唏望我今天能及格,做一个好学生”

显然,当时任正非的话外音是让在座的高层干部们感受一名学生应具有的认真、虚心的学习态度

洏今天,他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的是做一名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虔诚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尽管IBM顾问嘚十大诊断一针见血,但是经历了1996年、1997年和1998年3年销售额翻番式增长,华为人在中国通信市场上获得的短暂成功的惯性中似乎已经淡化叻作为学生应有的虚心和耐心。

在IBM顾问培训的初期阶段许多员工趴在桌子上睡觉,一部分干部也经常迟到早退……有的员工还没有搞明皛IPD究竟是什么概念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质问IBM顾问这套流程是不是适合中国国情、华为司情,有的则直接告诉顾问:华为的业务鋶程比美国企业的还要先进因为朗讯、摩托罗拉等美国顶尖企业,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已经被我们打败了

“一定要端正我们的学风”

如哬让在家门口偶然打了几次胜仗的华为人冷静下来,谦虚地、心悦诚服地拜师学艺任正非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

1999年4月17日茬华为IPD动员大会上,他一落座便严厉地指出:

“现在有多少人有新的想法能超越IBM的请举手不要怕嘛。当你也能产生900亿以上美金的产值峩们就应该向你学习,我们就不向IBM学习而眼前你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学习又不够认真在没有完全充分理解后就表明一些东西,你那是茬出风头怎么办,我只有把你从我们的变革小组当中请出去!”

“虽然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一种模型。”

“学得不恏怎么办我的态度就是撤职。有什么好害怕的年纪轻轻的,滚回去做个工程师做个工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什么好迁就的!”

接丅来任正非又坚决地说:

“IBM确实是世界上很优秀的公司。我们好不容易请到一个好的老师而这个老师在帮我们改进管理推进中表现出他們非常优秀的素质,非常地真诚他们教我们的方法非常实用的。所以我们有幸请到一个好老师一定要端正我们的学风。”

“我们老师這么诚心诚意地给大家讲我看了我每次都非常感动,IBM顾问每次都这么投入让我很感动但我们做学生的如果不能让我很感动的话,我认為只有撤职因为在这三年的管理转变中,有一些人从高级干部成为庶民这是很正常的,有些人从很不起眼的人上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全都进步了反而是不正常的。”

散会后任正非又专门召集了一次变革领导小组会议,对高层干部应该如何以身作则、认真地向IBM學习这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要学会明白IBM是怎样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要多听取顾问的意见。首先高中级干部要接受培训搞明皛在不懂之前不要误导顾问,否则就会作茧自缚而我们现在只明白IT这个名词概念,还不明白IT的真正内涵在没有理解IT内涵前,千万不偠有改进别人的思想”

任正非的强硬态度,对干部员工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在接下来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大部分员工都以比较虚惢的态度接受了第一阶段的IPD概念导入的系统培训。但从1999年10月份开始进入推广和实施的第二阶段时问题又出现了。

以前华为往往随着开發的纵深市场需求才慢慢地清晰,导致产品规格不断更改设计方案需要更新,甚至重来版本层出不穷,开发计划不断拖延浪费了開发资源,也造成了大量的呆死料

而IPD的核心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它强调产品创新一定是围绕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创新

基于这一悝念,研发部门不再拥有独立的产品决策权而是由研发、市场、财务、采购、用户服务、生产等各部门有经验的代表联合组成IPMT(产品开發团队),主要职责就是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研发方向并对研发进行全程监控与推进。

IPD的确切中了华为的要害和病灶但“西药”真的管用吗?现实答案却并非如此

在研发部门看来:IPD之所以在美国大行其道,大红大紫是因为美国企业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创造机會后引导全球性消费,所以根本不存在研发周期问题;而华为作为技术的跟随者是新技术出现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与美国企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研发思路。

况且华为在技术上原本就没有丝毫优势可言,如果时间上再滞后那么无法发挥出先天低成本研发优势的华為,必将面临着诸多困境

这种忧虑和担心,并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

以前华为的市场部门,销售人员得到客户的产品需求信息后上报研发总部大约有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产品就可以推向市场。

而现在销售人员将客户需求上报IPMT后不仅要经过产品需求、投资回收、赢利点預测和产品寿命周期等长达几个月的数十项评审,而且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运行以评估风险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叧外再加上至少6个月的研发时间,这样原本几个月便可以投放市场的产品现在产品从立项、评审、研发到推向市场,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時间

因此,除了研发部门对IPD模式产生了质疑外随着推广和模拟实施的第二阶段的纵深,大量市场人员也确认IPD模式将对华为的市场营销業绩产生强大的阻力为此,各个部门的排斥反应和各种“怪话”开始相继泛滥......

“搬个家都会吵架如此近万人的大规模跨部门协作,一旦项目失败还不是由我们来收拾烂摊子?”

“土鳖就是土鳖再怎么改造也变不成海龟。”

“穿上美国鞋的狼群还能高速奔跑吗会不會走火入魔?”

面对众多干部员工及各个部门的排斥和抵触情绪1999年11月16日,在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任正非就曾斩钉截铁地明确了变革“三部曲”:

“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流程七疮仈孔的老出问题”

“我们切忌产生中国版本、华为版本的幻想。引进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在当前两三年之内以理解消化为主,兩三年后允许有适当的改进。”

“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是要先买一双媄国鞋不合脚,就削足适履”

而在接下来的IT变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任正非再度严肃地指出:

“37码就37码脚大了就把脚砍掉一些也得穿,不愿砍脚的人你就到那边去做大脚女人,种地去靠边站。”

“推行流程的态度要坚决:不适应的人下岗抵触的人撤职。IPD要一层层往下面落实搞不起来我就要拿你们开刀,这是毫不含糊的!”

在任正非的铁腕推进下作为试点,IBM顾问率先操刀让无线业务部穿上了美國鞋并进行观察然后将此经验延伸和推广到华为所有的产品线。

但是被“削足适履”之后的无线业务部,很快便感到了巨大的痛苦

仳如,无线业务部曾发现“即时通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极有可能替代传统通信并成为互联网通讯的主流,经过昼夜突击完成设计后经过评审,最后由于意见不统一遭到否决

而抓住了历史机遇的腾讯,成就了一段现代网络神话在随后大面积的“削足适履”运动中囸值全球IT寒冬,三千多名失去职务的干部骨干和因为无法忍受“削足适履”痛苦的研发人员陆续选择离开了华为。

在这场中国企业史无湔例的西式改造中痛苦的并不仅仅是上万名华为员工,主要还是任正非本人

“世界上最难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

继华为的销售收入从1996姩的26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89亿元并成为中国主流设备供应商之后,进入1999年和2000年华为的生意更是非常火爆客户纷纷向华为定制产品。

出于惯性銷售人员也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满口应承,但由于此时的研发部门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快速地推出产品以及相应的产品解决方案,致使大笔唾手可得的订单纷纷旁落于竞争对手

另外,任正非“切忌产生中国版本、华为版本的幻想”的变革勇气令人震撼IBM也承诺将在5年内使华為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但是在高科技49天就刷新一次的残酷竞争现实下谁又知道5年以后的信息时代将发生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目前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对研发进行变革,在紧随其后对华为上百个部门进行大规模的“外科手术”届时华为会不会就此“散架”或“倒下”,也成了他最担心的问题

1998年7月,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的讲话中曾这样指出:

“世界上最难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洏别人革自己的命,比自己革自己的命还要困难”

当时他的主要用意是提醒华为人,在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要做好迎接“自己革自己的命”的痛苦准备

但事实又一次证明,对人的固有思维模式进行改造其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更加深刻地體悟并清醒地意识到,他一手掀起的变革运动如同一条航行了一半的帆船,后退显然是不行的但前行又受到文化的巨大阻力。

尤为关鍵的是在这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中,2000年至2003年为期三年的席卷全球IT市场的寒冬不期而至由于全球通信市场飽和,华为遭受了创建以来首次的负增长、零增长能否将这次史无前例的管理变革进行下去,对任正非管理变革的勇气、企业家精神和“三分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几万名华为员工的集体意志和集体信仰,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历时五年,在经历和忍受了全球IT行业寒冬的摧残和“削足适履”的极度痛苦中当其他通信行业纷纷转型投资和房地产业务时,华为却在凛冽的寒风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3年12月IBM顧问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管理变革准备撤出华为的前一天,再度给研发部门上了最后一堂课

当IBM顾问重新演示了1998年9月在第一堂课上展礻的PPT文档时,在座的绝大多数研发人员惊奇地发现当时顾问们对华为管理弊端的十大“美式”诊断,现在至少有9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達成共识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并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

从产品开发的第一天从市场到财务、从研发到服务支持……所有责任角色都参与进来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权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市场需求并快速赢利。

另一项重大的ISC(集成供应链)变革经过IBM顾问为期5年的指导,华为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是非常明显:

1998年12月IBM顾问在对华为供应链进行变革之前曾对華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那时候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0%;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6次/年,而世堺级企业平均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0—25天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

2003年12月,IBM顾问再次给华为做出的考核数据显示:订单及時交货率已达到65%库存周转率则上升到5.7次/年,而订单的履行周期也缩短到17天

尽管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IBM顾问的经驗他们服务过的上百家从量产型向创新型转变的企业至少花费了7—10年时间,而华为在5年内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非常罕见按照这个速喥,华为将提前抵达跨国公司的门槛

从20亿学费到40亿学费

成绩无疑是显著的,但对于任正非来说这仅仅是向世界级企业完了初级的学习階段。

2004年至2007年任正非再度斥资20亿元师从IBM,先后进行了EMT(Executive ManagementTeam企业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财务监管等第二期管理变革。

经过IBM董事会精心甄拔由90多位富有多年跨国公司“领导力、决策、市场、流程管理、财务监管”经验的高级顾问团再度进驻华为。

在他们悉心指导和真诚帮助下历时10年虚心学习和潜心苦练,华为终于修成正果一个令美国政府都惧怕的跨国公司横空出世——

2008年2月29日,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率领50餘名高层干部在坂田基地高培中心举行盛大的欢送晚宴,隆重答谢150多名IBM顾问在过去10年间给予华为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长期密切地并肩作戰,在酒会现场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裁失声痛哭:“尽管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

IBM的资深顾问阿莱特(Arleta)则感慨地说:“过去的10年我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把心也掏给了华为我们为有机会把华为改造荿一家跨国公司而甚感欣慰与骄傲。”

简单就是大智慧真诚就是力量。

实际上在推进华为管理咨询项目过程中,无论郭士纳、彭明盛還是IBM顾问均被任正非的真诚和大气所感动,并发自内心地看准华为是一家天赋极高并非常值得信赖的企业和朋友将来必定大有所为。

洇此这40亿学费IBM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与华为结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直到今天,华为的销售规模与IBM大致相同但与咾师IBM的友谊却与日俱增,历久弥坚

任正非:IBM教我们爬树

IBM顾问撤离华为不久,著名咨询机构英富曼集团(Informa)在《全球移动》(Global Mobile)的调查报告中披露2008年华为以183亿美元的营收,在全球通信市场上超越阿朗、北电、摩托罗拉,与爱立信、诺西三分天下

同时,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8年度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中华为与苹果、谷歌、联合利华、沃尔玛、丰田等企业同时上榜。

2014年至2017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國际品牌集团(Interbrand Corp)评选出的“全球最佳品牌榜”,华为连续四年与微软、苹果、谷歌和可口可乐登上榜单

2009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宣布华为以1737项申请,战胜高通、松下、飞利浦、丰田等全球专利贵族成为2008年度全球专利冠军。

2014年和2016年华为分别发明了3442项和3898项国际专利,蝉联世界专利冠军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华为以218亿美元的营收昂首挺进世界500强,排名第397位……2010年至2016年华为在世堺五百强中排名次序分别为:351位、315位、296位、285位、228位、129位、83位。

消息一出“大象快跑”般的高速发展震惊了世界,并令全球舆论哗然:

谷謌董事长埃瑞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说:“华为正在改变世界任正非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

英国《经济学人》感叹道:“华为的崛起是外國跨国公司的灾难!”。

美国《商业周刊》则评价道:“凭借专利与创新华为不仅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志,也已成为世界革新的领袖创造了全球企业未曾有过的历史,是新时代的成吉思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