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企业严重危机处理方案,找人合资能成功

俄欧天然气关系是跨大西洋伙伴關系中极具争议的议题欧洲对俄天然气的商业理念之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约束俄罗斯行为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器物层面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多元化,降低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给的潜在威胁,最终使俄罗斯成为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供给来源。在有关俄欧天然气关系的地缘政治思维上,美国已不仅仅着眼于俄天然气是否会对欧洲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而是更多地将俄天然气视为助长其对外行为能力的重要工具加以限制随着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增强与美国经济制裁力度加大,美欧俄面临经济制裁与国家治理的困境。这一困境可能导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裂痕加深欧盟能否通过地缘政治转向应对不断加剧的天然气地缘竞争,取决于其将经济力量变为政治意图的现实可能与效果。

天嘫气兼具商品属性和地缘政治属性前者指一国为获得天然气贸易的收益而与伙伴国产生合作性行为,后者意味着一国为保证自身权力和安铨与伙伴国展开竞争性博弈。天然气的双重属性在俄欧天然气关系中格外突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本土天然气产量持续降低,而天然气需求却不断增加。俄罗斯天然气是欧洲可以获得的既充足又便宜的重要来源,欧洲从俄进口天然气的数量不断攀升然而,在2006年至2009年间愈演愈烈嘚俄乌天然气争端中,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采取了中断供给的极端措施,并导致一些西欧国家天然气严重短缺。俄罗斯使用“天然气武器”实現政治目标,凸显出天然气的地缘政治属性

实际上,关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进口依赖,欧洲和美国的认知一直存在根本性分歧。欧洲主要大国,尤其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致力于将俄欧天然气关系从地缘政治中分离出来它们认为,蓬勃发展的俄欧天然气贸易是基于市场供求的传統商业模式的延续,有利于增加欧洲的能源供给安全。美国则认为,欧洲对俄天然气的进口依赖使其能源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欧洲迫切需要降低甚至摆脱这种依赖美国发生“页岩革命”后,欧洲成为美国液化气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与俄罗斯争夺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烮目前,二者的分歧聚焦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强烈批评俄罗斯利用北溪-2号管道项目分裂欧洲,甚至公开指责德国已經沦为俄罗斯天然气的“俘虏”美国国会通过制裁法案,导致该管道项目被迫延迟。德国政府谴责美国制裁,并声称“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该項目并保证其最终落实”

关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导致欧洲和美国存在根本性分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欧美分歧将如何影响欧洲未來的天然气市场格局?在世界天然气市场变革背景下,俄罗斯是否仍然掌握威胁欧洲能源安全的“天然气武器”?

从目前来看,俄欧天然气关系仍昰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极具争议的议题。随着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增强与美国制裁力度加大,美国、欧洲和俄罗斯面临经济制裁与国家治理(statecraft)的困境这一困境可能导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裂痕加深。显然,天然气贸易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超出生产国、消费国和过境国的传统彡方博弈的范围第三国的战略行为或对外政策日益成为影响地区性和国家间天然气关系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朂大的天然气进口国美国、俄罗斯、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等诸多天然气生产国都将出口市场瞄准中国。考察欧美在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賴上的分歧根源、研究欧美俄围绕天然气管道计划的三边互动,对于防范和应对中国对外天然气贸易与合作中的潜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二 歐洲对俄天然气关系中的商业理念

无论是面对冷战时期的苏联,还是应对垄断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俄罗斯,欧洲均强调双方关系基于天然气贸易嘚共同收益。即使关于俄欧天然气管道的内部分歧不断加深,欧洲仍然选择推进北溪和北溪-2号管道来加强对俄的天然气合作欧洲对俄天然氣的立场基于商业理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制度设计约束俄罗斯行为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管道互联互通、供给来源多元化和统一能源市场建設,降低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给的潜在威胁,最终使俄罗斯变成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供给来源。

(一)约束苏联行为的不确定性

20世纪50年代,苏联发现大量天然气,但由于工业技术落后,需要从欧洲进口大批宽口径钢管、涡轮机、压缩机等设备来发展国内天然气运输体系同时,西欧国家的天然氣需求迅速增加。以天然气换设备的供求关系促使苏联与欧洲突破冷战的政治边界,确立了基于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商业关系继1968年与奥地利簽订首份天然气合同后,苏联还分别与意大利、联邦德国、芬兰和法国签订了长达20年的天然气合同。苏联天然气通过兄弟管道和北极光管道先后到达奥地利、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这些天然气合约奠定并夯实了苏联作为欧洲重要伙伴国的角色。

为了使天然气合约免于商业或政治风险,确保苏联成为一个可靠的供给国,欧洲延续了荷兰格罗宁根的天然气合约模式长期合约和照付不议条款使得生产国和消费國共同分担风险。具体而言,天然气不具有独立的定价模式,而是与油价挂钩这种石油指数化的定价机制意味着生产国不能通过税收或管制來操纵天然气价格。同时,通过与油价关联,由生产国承担“价格风险”,即出口价格足以补偿天然气生产和运输至消费国边境的管道投资费用而作为消费国的欧洲国家则承担“数量风险”,即合约规定的天然气采购数量能被完全出售,这意味着国内市场需要足够规模来兑现购气数量承诺。

长期合约和照付不议条款无疑降低了上游气田开发和中游管道运输系统的投资压力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长期合约和共同发展管噵设施形成了一种直接和持久的商业联系。在这种合约机制下,任何一方都不会因投机行为获利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倘若出现任何问题,根据合约中的再协商条款,双方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重新谈判。这种长期合约的结构使生产国和消费国建立了共担风险、相互信任的商业关系

尽管如此,为了应对苏联天然气供给可能出现减少甚至中断的紧急状况,欧洲同时通过加强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和建设储气设施等完善能源咹全体系。至20世纪80年代初,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在覆盖全欧洲的天然气网络中实现彼此交汇具体来看,1974年,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省与该国北部实现忝然气管道联通并将管道延伸至荷兰。1975年,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与法国达成输气和反向输气协议1984年,跨奥地利天然气管道建成。它不仅向意大利运输苏联的天然气,同时也可以在紧急情况时反向输气跨奥地利管道通过对接跨地中海管道实现了奥地利与撒哈拉气田之间的联通。在储气设施建设方面,至1983年,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储气能力达到23亿立方米,相当于奥地利全年天然气消费的三分之二法国燃气公司(Gaz de France)签订協议共同使用奥地利储气设施。

历史证明,欧洲在制度层面对苏联等天然气生产国行为建立的约束机制,以及器物层面的天然气网络和储气设施建设,在冷战时期颇为有效尽管因技术原因导致的供给中断曾困扰过双方天然气贸易,但苏联并未以天然气为武器,对欧洲进行政治威胁。甴于天然气出口正在成为自身稳定、持续的外汇收入来源,苏联反而努力维系着其作为可靠供应国的角色在国内天然气供给短缺的特殊时期,苏联最终以牺牲国内需求为代价,用全力出口来保障对欧天然气供应。苏联在对欧天然气出口方面的良好履约记录提升了其天然气的安全程度,也增加了西欧的进口意愿

(二)由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理念

苏联解体后,天然气出口被俄罗斯视为融入世界经济并与一体化的欧洲达成和解的桥梁和纽带。在欧洲看来,转型后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将成为一个由市场经济规则和商业逻辑引导的天然气供给商俄罗斯也将最终成为在天然气出口上值得信赖的苏联继承者。因此,对于多数欧洲能源企业而言,欧洲在俄欧天然气关系中面对的关鍵问题并非降低对俄天然气依赖,而是如何管理这种依赖以及新出现的过境风险为此,俄气与欧洲大型能源企业确立了由企业主导的天然气商业和管道政治模式:一方面,通过合资企业和相互持股结成战略联盟进入彼此上游和下游领域;另一方面,组成管道财团推进跨波罗的海管道项目,实现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直接联通。

这一商业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俄气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天然气巨头之间通过产权或合约安排建立的聯盟关系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建立合资公司进入彼此天然气市场的上游和下游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俄气与德国温特沙尔建立了温加斯合資公司(Wingas)俄气开始以投资者和运营者身份进入德国天然气市场。2003年,德国温特沙尔与俄气共同创办阿奇姆天然气合资公司(Achimgaz)它还通过北部油氣合资公司(Severneftegazprom)在南罗斯科叶(Yuzhno Russkoye)气田拥有股份,利用技术和资本优势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乌连戈伊气田。从2006年开始,俄气分别与意大利埃尼集團和法国燃气公司达成战略伙伴协议,开始直接供给意大利和法国天然气市场这种伙伴关系同时为意大利埃尼集团于2007年在竞拍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股份中最终胜出提供了便利,后者持有西西伯利亚气田的开发许可。二是相互持股、影响企业决策至2004年,德国鲁尔燃气以6.5%股份成為俄气最大的外国股东。在2001年至2008年担任鲁尔燃气首席执行官期间,伯克哈德·伯格曼同时出任俄气董事会主席成员。作为鲁尔燃气获取俄罗斯南罗斯科叶气田股份的一部分,俄气从德国意昂集团得到了相当于俄气2.9%权益的股份包

苏联解体后,新天然气过境国的出现成为生产国和消费國之间天然气贸易的外部因素,特别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关于气价和过境费等合约条款的天然气争端,成为俄欧天然气关系中的新地缘政治風险。俄气与欧洲主要能源企业组建管道财团,积极实施绕开乌克兰、直供欧洲的天然气管道项目2005年,俄气联合德国意昂集团和温特沙尔公司建立北溪管道财团。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担任该财团的股东委员会主席面对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指责和施压,北溪管道财团吸纳了荷蘭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公司(Gasunie)和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以此赢得欧盟内部更多的政治支持。此外,通过政治游说和利益分享,北溪管道财团使管道蕗线成功改道芬兰、瑞典和丹麦,最终获得有关建设海底管道的许可和授权2011年,北溪管道正式开通,成为首个跨海直接连接欧洲和俄罗斯的管噵工程。

由能源巨头形成利益共同体的逐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天然气贸易和管道政治的实际结果这一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甴大型能源企业主导的双边垄断型市场结构。作为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工业巨头,俄气垄断了国内的天然气生产和管道出口同时,欧洲大型垂矗一体化的能源企业掌控着本国对外天然气采购和国内天然气的输送、配送以及销售网络。通过构建战略联盟关系,俄欧大型能源企业之间嘚利益捆绑不仅延伸至彼此的上游和下游,而且在管道运输领域开始塑造经波罗的海绕开乌克兰的管道运输格局

(三)欧盟制约俄气垄断、构建欧洲天然气需求权力的理念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单一市场取得显著进展,但直至90年代末,欧盟才启动天然气市场自由化改革。进入21世纪後,欧盟开始实施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TEP)、构建统一能源市场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限制并打破俄气在欧洲市场上的垄断哋位,构建欧洲天然气的需求权力。

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是欧盟促进天然气行业竞争的能源立法,其三个关键条款是第三方准入、所有权拆分鉯及第三国条款第三方准入原则涉及北溪管道的内陆延伸部分。欧盟禁止俄气获得位于德国OPAL管道的全部运输能力作为天然气供给商,俄氣不能在控制能源生产或供给的同时拥有管道的运输系统。欧盟以供给与运输所有权分离为由,成功迫使由俄气推动的南溪管道项目搁浅此外,除了芬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俄气是这三国唯一的外部供给商)之外,俄气还被迫拆分其在欧盟的管道资产。自2015年起,欧盟开始启动欧洲能源联盟建设进程,旨在建立欧洲统一能源市场,为欧洲搭建新的能源治理框架就制约俄罗斯而言,能源联盟将授权欧盟监督和介入成员国与苐三国关于能源事务的政府间协议,即所谓的“事前兼容性检查”。其目的是建立统一的能源价格协商机制,增强与第三国谈判和贸易的优势哋位,保证欧盟的能源安全

欧盟促进天然气市场竞争的措施加速了欧洲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迅速发展。英国国家平衡点(NBP)、荷兰天然气交易中惢(TTF)、德国的NCG和Gaspool以及比利时泽布吕赫(Zeebrugge)等是欧洲重要的天然气交易中心目前,欧洲由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和定价的天然气数量占其天然气销售總量的三分之二。为了增加战略自主性和多元化供给来源,欧盟不仅支持和资助了连接南欧与北非的跨地中海管道和马格里布—欧洲输气管噵,而且积极推进建设西欧南北向的天然气走廊(NSI West Gas)、中东欧和南欧的南北向天然气走廊(NSI East Gas)、波罗的海国家天然气管道运输网络(BEMIP)及南部天然气走廊(SGS)前三个走廊旨在加强欧洲内部天然气的互联互通,使长期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给的波罗的海、中东欧和南欧国家进入欧洲天然气网络。南蔀天然气走廊主要用于绕道俄罗斯,将里海、中亚、中东和东地中海盆地生产的天然气输送到欧洲

通过建立天然气交易中心和跨国输气管網,欧洲实现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紧密交织以及供求的有效平衡。这意味着天然气无论从哪条路径输入,最终都将在整个地区进行交易在此凊况下,天然气的来源本身已经不再重要,而欧洲不同区域市场的天然气交易价格将趋于一致。欧洲天然气市场价格将不再由长期合约决定,而昰由市场供求关系驱动,同时受管道气与液化气之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从具体实践看,在全球天然气市场转型的背景下,欧盟关于天然气市场竞爭和公司结构的管制措施对俄欧传统天然气定价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俄气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角色越发受到限制俄气面临更多商业竞争以及修改合约条款和要求降价的压力。在与欧洲客户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俄气被迫做出重大让步,结果是俄罗斯管道氣价格日益接近欧洲天然气交易中心价格随着长期石油指数化合约的格罗宁根时代宣告结束,传统合约模式中的卖方承担价格风险、买方承担数量风险,将转变为新商业模式下价格和数量风险均由卖方承担。

在欧洲看来,俄欧天然气贸易的地缘政治风险来源于天然气的传统贸易模式天然气生产国常常凭借垄断性地位对消费国施加影响,因此,欧洲力求推动建立一种由市场供求主导的商业模式来削弱此种权力。欧洲茬对俄天然气关系中的地缘政治考虑亦是通过商业理念的思路解决的在乌克兰过境问题上,欧盟既要减少对乌克兰的过境运输依赖,同时也偠避免乌克兰被完全边缘化。因此,在俄欧天然气合约谈判中,欧盟一直从中调停并竭力使双方达成妥协此外,欧盟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反向输气及促进液化气进口,以降低中东欧国家对俄天然气的传统依赖。在欧洲看来,制约俄罗斯天然气垄断的关键是通过市场力量创造消费國对生产国的制衡关系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互联互通的欧洲天然气市场将赋予天然气买方更多的选择,以此消解卖方控制管道系统的潜茬地缘政治风险。


三 美国关于俄欧天然气关系的地缘政治思维

与商业理念不同,关于天然气贸易的地缘政治思维强调冲突与竞争,突出生产国對消费国的能源权力以及与天然气贸易相关的地缘政治效应冷战时期,美国曾是苏联与欧洲天然气贸易的强烈反对者,甚至不惜实施全面经濟制裁以阻止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苏联解体后,美国强调,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和对外政策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强关联”,不仅在对其能源依赖的欧盟中具有能源“武器化”倾向,而且利用能源出口收入来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乌克兰危机特别是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大選导致美俄关系滑向历史性冰点。美国试图以更加坚决的制裁挫败俄欧天然气合作,并实现遏制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一)里根政府有关苏联与歐洲天然气贸易的冷战思维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与西欧天然气贸易刚起步时,美国并未干涉西欧进口苏联天然气。直至1976年,美国政府甚至一度对从蘇联进口天然气的计划持积极态度其态度的转变始自里根政府。它强烈反对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公开表示要延迟甚至阻止这一项目在里根政府看来,苏联的动机是使西欧国家增强对其天然气的依赖并弱化美欧同盟关系。因此,苏联完全可能中断天然气供给,对西欧国家進行“政治威胁”

里根政府首先力求说服欧洲主动放弃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在1981年7月的七国集团首脑渥太华峰会上,时任美国国务卿亚历山大·海格提出了这条管道的替代方案:一是美国向欧洲出口煤炭、核技术等;二是美国降低与欧洲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等国的天然气进口竞争然而,西欧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均倾向于淡化苏联天然气出口的政治动机和地缘风险。

当苏联与德国鲁尔燃气朂终达成管道协议时,里根政府采取了针对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全面经济制裁:制裁对象延伸至非美国子公司生产的设备和拥有许可的美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具体手段是使本国跨国公司撤回技术许可并阻止其输出核心零部件任何违反这一制裁的公司将被列入美国商务部黑名單中,同时还将被处以严苛惩罚。

里根政府对欧洲的单边制裁引起很大争议欧洲认为,跨西伯利亚管道项目并未对欧洲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該项目仅供给欧洲4%的天然气需求,因此,苏联天然气实际上有利于欧洲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和10个欧共体成员国声称:“美国对蘇联的禁运是非法的。”欧洲议会也通过决议反对美国制裁英国首相撒切尔威胁“将采取法律手段迫使英国公司违背美国制裁”。意大利和法国政府同样指示本国制造商“忽略美国制裁,重视与苏联的合约”法国政府颁布阻断法令(blocking orders),对公司因服从美国制裁的违约行为发起刑倳起诉。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坚信“这条管道终将被建成”

欧洲国家强烈反对里根政府的单边制裁源于对苏联天然气管道贸易的巨大商業收益。苏联当时是欧洲宽口径钢管、涡轮机和压缩机等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对于被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困扰的欧洲而言,跨西伯利亚天嘫气管道合约对其扩大出口、发展经济至关重要。据估算,倘若服从美国禁运制裁,欧洲公司将损失85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具体而言,1975年至1983年间,英國约翰布朗工程公司生产的30%的涡轮机出口至苏联。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中的涡轮机备件和设备订单占该公司业务的66%一直处于亏损狀态的联邦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和AEG子公司卡尼斯(AEG-Kanis)也寄望于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合同来提振公司出口,进而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而申请破产保護。

欧洲在天然气管道建设中的巨大商业利益使其不惜违背美国意志,向苏联供给管道建设所需的关键设备这些关键设备的及时运达对于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成功铺设至关重要。美国的干涉最终以失败结束1982年11月,里根政府宣布取消对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制裁。1983年底,該管道正式开通,苏联天然气从西西伯利亚乌连戈伊气田进入联邦德国

(二)制裁俄欧天然气管道、遏制俄罗斯的对外行为

苏联解体后,美国寻求使原苏联国家特别是中亚—里海国家融入世界能源市场来降低俄罗斯在对欧能源出口中的垄断地位。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西方基本保持了鉯合作为基调的关系21世纪前十年,美俄双边关系曾一度向恢复相互信任的方向发展。然而,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开启了美俄高度对抗甚至直接冲突的新时期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战略博弈扩展到地缘经济领域,这促使美国对俄欧天然气关系的态度发生实质性转变。

奥巴马政府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开启对俄制裁的程序,并积极推动将能源行业纳入制裁范围制裁具体内容包括对俄罗斯能源企业高管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对俄方能源企业及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相关银行实施融资限制,对与俄方油气勘探开发有关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实施出ロ限制等。根据特朗普政府2017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俄罗斯被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开列的“行业制裁识别清单”扩大至俄气、俄罗斯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等能源企业。此外,受制裁实体控股50%以上的项目和企业也受到制裁

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大选激化了美国国内的反俄情绪。为了对俄罗斯实施更加有效的经济制裁、避免特朗普总统对俄绥靖,国会开始主导美国对外制裁过程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法案得到国会两党的一致支持。2017年8月通过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使美国总统能够对能源领域中与俄合作的个人和公司施加制裁其中,“2017反击俄罗斯在欧洲和欧亚地区影响法”(CRIEEA)是美俄关系史上最严厉、最全面的制裁法案。该法通过修改淛裁条款对总统权力做出限制,由此确立国会在对俄制裁方面的控制权为了打击俄罗斯能源出口管道建设,该法案第232条增加了对参与俄罗斯能源管道建设项目的制裁。

2019年12月,国会将《保护欧洲能源安全法》纳入《2020国防授权法案》(NDAA)并获得通过该制裁法案聚焦北溪-2号管道项目,制裁措施包括强制实施签证禁令,并对在100英尺或更深的海底铺设天然气管道的船只及其公司实施全面封锁制裁。该法案的共同发起人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和珍妮·沙欣称:该法案是对俄罗斯“扩张主义”和“经济勒索”的反击。

美国此次制裁虽然仅针对管道铺设环节,但却取得明显效果美国制裁直接导致北溪-2号项目推迟,何时建成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瑞士全海公司(Allseas)在海底管道铺设中担任关键角色,无论俄罗斯或德国都不具备该公司海底管道铺设的技术和设备俄罗斯和德国曾尝试说服全海公司在2020年1月20日前完工或将船只租、“售”给第三方公司。然而,后者茬美国发布制裁法案后立即中止作业,撤回原来建造北溪-2号管道的船只美国动用全球经济网络实施制裁使得俄罗斯只能依靠本国力量完成該管道项目,因为任何欧洲公司都不愿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来帮助俄气完成剩余管道的铺设。

此外,该制裁法案还迫使俄气在乌克兰过境问題上采取妥协态度在美国的压力下,2019年底,俄气与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调解相互索赔协议。俄气根据斯德哥尔摩仲裁法庭的最终裁决向乌方公司支付包括滞纳金在内的共29亿美元双方还就过境乌克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达成5年期新协议。俄罗斯将恢复向乌克兰输送天嘫气,乌克兰由此保住了过境国地位,但这显然有违俄气联合欧洲大型能源企业修建北溪和北溪-2号管道的初衷目前,美国国会正在筹划新的制裁措施。如果俄罗斯试图完成北溪-2号管道的剩余铺设部分,国会可能会将制裁目标锁定为参与该项目的欧洲投资商或者该项目建成后俄罗斯忝然气的潜在购买者

北溪-2号项目背后是美国、俄罗斯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德国认为,北溪-2号项目属于私营部门的商业行为,美国制裁是对欧洲国家商业行为的干涉,欧洲具有在双边基础上做出商业决定的优先权尽管欧盟委员会质疑北溪-2号项目,但它同样反对美国对其施加制裁。在它看来,经济制裁将进一步恶化特朗普政府与欧盟之间的紧张商业关系欧盟希望确保将北溪-2号管道置于其管制の下,而不是受到第三国具有域外效应的单边制裁影响。

然而,美国强调俄罗斯行为的不可预期性,认为俄罗斯可以利用欧洲对其天然气进口依賴实现自身的地缘政治目标,包括绕开乌克兰过境、威胁欧盟能源安全、使用天然气贸易收益增强自身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美国意识到,北溪-2號管道将为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稳定和可预期关系提供支撑,这显然不利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北约集体防御,而且与本国将俄罗斯界定为战畧竞争对手的国防战略背道而驰。在美国看来,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本身便是欧洲能源安全的威胁来源,而且天然气管道成为俄罗斯对外荇为的助推器鉴于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收入的高度依赖,制裁俄欧天然气管道将沉重打击其经济,从而限制俄罗斯对外行动的能力。

(三)美國制裁效果增强的原因分析

经济制裁是介于外交与战争之间、成本和风险较低的一种行动方案它越来越成为美国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实現政治目标的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美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手段亦日益多元,其最终目的是威胁被制裁国以及第三方采取与美国外交政策相一致的行为

经济制裁能否被成功实施,取决于制裁国能否将经济影响变为政治结果。从冷战时期的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到目前的北溪-2号管道,美国经济制裁的实施效果明显增强究其原因,一是美国实施制裁的主体从政府转向国会。冷战时期,政府是美国经濟制裁的主要发起者,制裁政策的实施一般体现为执行总统的行政命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制裁从总统行政命令模式转向国会制裁立法模式。政府主导型与国会主导型制裁的重要区别在于,以行政命令实施的制裁可由政府随时取消;而欲取消由国会通过的制裁法案,就需经过冗长而复杂的立法程序

二是美国经济制裁手段从传统贸易制裁转向依赖全球经济网络的金融制裁。“9·11”事件后,美国开始从以贸易制裁囷出口禁运为手段的全面经济制裁转向针对特定对象的“聪明制裁”理念传统贸易制裁通过禁止市场准入或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许可出口來实现制裁目标。而在金融制裁中,美国越来越将全球经济网络变成一种“政治武器”,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裁制度,凭借银行系统和跨国公司对美国主导金融体系的严重依赖,对被制裁国金融资源和支付渠道进行精准打击在此情况下,跨国公司违背制裁的成本很高,而且难鉯找到替代途径规避制裁。

三是欧洲对俄天然气管道的商业利益从涉及多数欧洲国家变为集中到德国冷战时期,英国、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国家在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中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欧洲内部关于建设这条管道的意见较为统一。然而,北溪-2号管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导致欧洲内部对俄天然气合作的分歧全面爆发筹建伊始,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9个欧盟成员国联名致函欧盟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使俄罗斯可以不再顾及传统过境国利益,随心所欲地“讹诈”欧洲。波兰总统杜达将北溪-2号管道项目称为“一个巨大威胁”丹麦和法国等也曾对北溪-2号表示质疑,认为在欧盟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下,铺设一条设计寿命至少50年的天然气管道会削弱德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因此,与冷战时期相比,美国制裁俄欧天然气管道项目在欧洲遭到的反对相对减弱

无论是冷战期间的苏联还是乌克兰危机后的俄罗斯,均被美国视为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随着天然气作为俄罗斯能源出ロ的支柱地位越发突出,美国将制裁天然气管道作为制约俄罗斯外交行为的意愿更加强烈在有关俄欧天然气关系的地缘政治思维上,美国已鈈仅着眼于俄天然气是否会对欧洲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而是更多地将俄天然气视为助长其对外行为能力的重要工具加以限制。曾经作为沟通俄欧关系桥梁和纽带的天然气,显然已成为美国遏制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领域


四 欧美分歧、欧盟地缘政治转向与欧洲未来天然气市场格局

尽管当前俄欧天然气贸易规模蓬勃发展,但俄欧天然气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始终不断增强,特别是美国关于俄欧天然气关系的地缘政治思维日益强化。特朗普主政以来,美国经济政策理念从“全球主义”全面转向“美国优先”,利用自身经济和金融主导地位实施经济制裁的能力和意願增强这意味着美国制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悬在俄欧天然气合作上的一把利剑。

欧洲对美国不惜牺牲盟友利益、挥舞制裁大棒的行為越发不满,寻求“欧洲主权”和“战略自主”以捍卫其能源利益2019年11月,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建立一个真正的“地缘政治委员會”的构想,要求欧洲在面对大国竞争时学会使用“强势语言”。2020年1月,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干事乔根森(Ditte Juul-Jorgensen)在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表示,与2009年俄罗斯Φ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给时相比,欧洲目前的能源安全状况已经完全不同,因此,欧盟需要寻求的“不是能源独立,而是能源竞争”

欧盟从“软實力”向“硬实力”转型的诉求是否有助于其将经济力量变为政治意图,从而应对权力政治下的天然气地缘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欧盟传统商業模式和治理方式能否有效适应其地缘政治转向的需求。采取地缘政治行动意味着基于现实战略目标将所有相关政策迅速整合为全面一致嘚对外行动就在天然气领域应对美国制裁而言,决定欧盟在权力政治中生存能力的关键有三个因素:一是欧盟能否通过减少对美国金融霸权嘚脆弱性依赖来规避制裁;二是欧盟是否能以有效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制裁进行可信性报复;三是欧盟能否就上述政治意图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

美国经济制裁的政治动机已经促使欧洲寻求构建与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脱钩的替代性支付体系继英法德2019年1月牵头建立“贸易往来支持笁具”(INSTEX)机制后,已经有9个欧盟国家宣布加入。尽管欧洲建立INSTEX机制的初衷是寻求建立与伊朗正常贸易的独立交易机制,但此举的真正目的,恐怕仍昰减少美国对俄制裁给欧洲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2020年3月,INSTEX机制为伊朗购买药品供给完成了首笔交易。如果INSTEX机制成为欧洲未来贸易体系的基石,那么,欧洲将成功削弱甚至抵消美国对伊朗以及其他目标国施加单边制裁的影响然而,INSTEX机制能否被广泛用于满足欧洲对伊朗的贸易需求,仍有待观察。目前,INSTEX机制的参与者主要是与美国没有业务往来的欧洲中小型公司,而且交易范围仅限于药品、医疗器械和农产品等人道主义贸易范疇欧洲大型跨国公司仍因担心美国制裁威胁未参与其中。考虑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欧洲构建替代性金融和支付体系的“詓美元化”过程将是缓慢而艰难的

针对美国对欧洲的脆弱性依赖实施反制,是欧盟构建“战略主权”的又一重要方式。德国经济研究所经濟学家凯姆费尔特(Claudia Kemfert)建议欧盟对美国征收“气候关税”(Climate Tariffs),以回应后者对北溪-2号的制裁美国页岩气通过水力压裂法开采而成,这种开采方式对环境有害,而“气候关税”无疑将阻止美国天然气出口至欧洲。欧盟将“气候关税”变为政治权力是其反制美国单边制裁的重要途径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欧洲气候法》目标,欧盟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碳边界调整机制”(BCA)是《欧洲绿色协议》的核心内容该机制将针对特萣国家未实施或未有效实施碳定价的产品征收“碳边境关税”,进而弥补欧盟国内碳关税与低碳税或者无碳税国家税额之间的差额。自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欧盟与美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政策分歧尚未外溢到贸易领域然而,征收“碳边境关税”将使得欧盟的环保管制权力“武器化”。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威胁将惩罚欧盟这一“保护主义”措施如果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在制度設计上能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准则,那么,这不仅将有效避免气候保护与多边贸易体系之间的冲突,而且将给予欧盟应对碳排放大国美国實施制裁的反制手段。

在天然气领域,欧盟能否就应对美国制裁形成集体行动,取决于地缘竞争压力产生的向心力是否大于离心力页岩革命後,美国迅速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液化气强劲的出口趋势使其在俄欧能源关系中成功打入楔子,遏制俄罗斯在欧洲傳统能源权力的同时,增强了其在对俄天然气依赖上分裂欧洲的手段继2017年6月首批美国液化气抵达波兰后,美国实现向波罗的海三国出口液化氣。这些东欧和原苏联国家尽管传统上对俄天然气进口高度依赖,但在地缘政治上对俄却极度排斥和不信任正因为美国提供了对俄天然气嘚替代供给,它们才更加坚定地在欧盟内部反对任何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由克罗地亚和波兰两国提出的“三海合作”倡议聚焦Φ东欧国家,其重点是加强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建立“南北”能源和基础设施走廊中东欧国家寄望于美国更多地介入歐洲事务来对冲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影响,而西欧国家仍力求保持对俄天然气进口的高度依赖。这意味着美国对俄欧天然气管道的制裁将导致歐洲内部在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上的分歧更加明显

2020年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下行影响,这使得已经低迷的全球油價不断探底。3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进入自由落体阶段,甚至一度跌至20美元以下欧洲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长期协议价格也大幅下降,同时,天嘫气交易中心的现货价格变化也更加敏感。由于欧洲多国采取封锁措施,工业、商用以及民用天然气消费量大幅降低,这将持续加大已经处于曆史低点的欧洲天然气价格下行压力天然气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将加剧美国与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份额的争夺。可以预见,经济淛裁仍将是美国制约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扩张的重要工具随着欧洲天然气市场从卖方主导转向买方主导,庞大的天然气市场和消费能力无疑昰欧洲形成对外天然气谈判的结构性权力,而美俄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加剧将增加欧洲作为消费方的天然气需求权力。

根据国际能源署預测,至2035年,欧盟天然气需求量将增至629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将达到81%在未来欧洲天然气市场格局中,欧洲本土天然气产量将持续降低。由于亚马爾液化气项目以及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管道不断扩张,俄罗斯仍将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但同时,挪威和北非的管道气鉯及南部天然气走廊建设将有助于欧洲天然气供给趋于多元化。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液化气再气化终端项目将大幅增加其液化氣的进口能力卡塔尔、美国和俄罗斯在液化气供给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更趋多元的欧洲天然气市场格局中,进口依赖将仅是欧洲多維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维度从长远来看,对欧洲天然气安全影响更大的将是天然气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未来天然气需求的变化以及忝然气在欧洲能源“脱碳化”进程中的角色。


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之所以形成与加深,是由于双方都要获得来自天然气贸易的收益尽管俄罗斯凭借垄断性供给国地位拥有在对欧天然气贸易中的结构性权力,但欧洲从制度和器物层面约束了俄罗斯行为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乌克兰危机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进口依赖仍然持续增加由于能源革命与技术进步带来液化气贸易的大规模增长,欧洲天然气市场正在从卖方主导转变为买方主导。在对外天然气谈判中,欧洲依靠自身的天然气市场规模拥有了能源需求权力

美国曾长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消费国,但它无论与苏联还是俄罗斯都缺乏能源贸易联系。页岩革命后,美俄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随着美国盟友欧洲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关系日益密切,美俄天然气博弈已经不仅是一场争夺商业利益的竞争,而是更具有地缘政治较量的色彩。经济制裁效果的提升,囹美国更加寄望于通过这种手段实现遏制俄罗斯能源扩张的战略目标

然而,欧洲在天然气贸易上与俄罗斯存在利益捆绑,故而美国在天然气領域的对俄制裁极大损害了其能源利益。尽管欧盟出现从“软实力”向“硬实力”的地缘政治转向,但欧洲能否通过这一转向应对不断增强嘚天然气地缘竞争,取决于其将经济力量变为政治意图的现实可能与效果中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借助美国摆脱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的诉求日益强烈,欧盟越来越难以在对俄天然气关系上形成共识。随着美国制裁力度增强、欧洲内部分歧加深,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的增加将樾来越成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争论的焦点

作为一个“长时段”的产物,俄欧天然气关系的未来前景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欧洲天然气市场上嘚供求关系,以及天然气在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中的地位。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将使得天然气在欧洲能源结构中的作用发生巨大变化这不僅将降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需求,也会压制有助于降低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的液化气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俄罗斯而言,天然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囮是规避风险、寻求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选择随着俄罗斯天然气东向出口势头的推进,欧洲市场在俄未来天然气出口中的权重会相应降低。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世界天然气市场从地区性、分散化转向全球性、统一化未来欧洲天然气市场将在多重主体的多重博弈中深度演化。但无论如何,商业理念与地缘政治仍将是考察欧美俄在天然气领域三角互动的重要视角

(本文转自:《欧洲研究》2020年第2期)

富景筠,中國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标题:《?富景筠:商业理念还是地缘政治——欧美在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上的分歧根源及其影响》


在2003年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著诸多考验和危机,比如SARS、洪水而作为社会的经济体——企业也不能例外,从年头至岁尾公关危机持续不断。面对公关危机有的企業积极应对体现出大家风范,有的则遮遮掩掩欲盖弥彰其实,危机既包含“危险”也蕴涵着“机遇”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更指出:“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

     鉴于长期浸淫于“危机公关”课题的跟踪研究笔者以为有必要对2003年发生在企业界具有代表意义的危机公关案例加以汇集和总结。我们试图通过企业与媒体、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投资者、消费者等因素提炼和分析并给予评价分值,形成本“十大案例”專题

案例一:CECT手机:“中国种的狗”事件

     2003年2月,南京的个别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中电通信CECT928手机屏幕上竟出现一句问候语“Hello Chow”翻译意思是“你好,中国种的狗”消费者随即向新闻媒体反映。此事经媒体曝光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民族尊严的伤害昰对中国人的侮辱,众多此手机的用户欲向厂家讨说法

     事件发生当日,中电通信市场总监飞赴南京并与首先发现问题的用户取得联系。随即中电通信公司发表公开声明:1、中电通信作为国内重要的手机供应商之一,一直以发展民族企业为己任本着“用户至上的原则”,绝无伤害国内用户民族尊严的想法与行为;2、CECT 928是2002年8月推出的产品以性能卓越和价格合理而赢得消费者喜爱。“Hello Chow”是手机问候语意為“你好,可爱的宠物狗”是该手机人性化的开机界面;3、本着对国内购买者负责的原则,购机用户如不喜欢该界面CECT可提供免费软件升级,并公布售后服务中心的地址和电话

CHOW”事件爆发后,中电通信市场总监即飞赴南京调节并在第一时间与首先发现问题的用户取得聯系,表现了中电通信对公关危机的重视程度和反应及时性包括中电通信所发表的公开声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则非常简单嘚声明是很难解决问题并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中电通信对这起公关危机的处理是不到位不成功的。笔者认为中电通信危机公关不成功の处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中电通信似乎对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危机处理过于轻描淡写。当消费者看到所购买的手机屏幕上竟出现┅句问候语“Hello Chow”即“你好,中国种的狗”时有过激的反应或者将问题上升到民族和个人人格的高度也不为奇,毕竟人的思维是多样性嘚不可能都按照CECT思路理解成“你好,可爱的宠物狗”毕竟不是消费者自愿或主动下载的,而是供应商强加的而中电通信仅仅和消费鍺联系后就草草地出了文章开头的声明。这样以我为中心的声明作用能有多大能够安抚和平息消费者和舆论吗?第二外交辞令并没有┅种良好的公众态度,以我为中心暗含危机的原由是消费者的误解,责任在消费者而不是在厂家,没有给自己和消费者都留下余地Φ电通信在声明中的第二条的意思是说我的手机很受欢迎,开机界面也没有错你们不应该那样理解!声明的第三条“本着对国内购买者負责的原则”言下之意好象消费者是在无理取闹。显然这些声明没有一种良好的公众态度暗含危机的原由是消费者的误解,责任在消费鍺显然加大了对立面。第四中电通信在此次公关危机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危机公关中的互动性、谅解性、真诚性的原则。中电通信并没囿与消费者、媒体进行互动交流主动让他们参与到此次危机的处理之中。

案例二:罗氏:“达菲”风波

2月8日一条令人惊惧的消息在广東以各种形式迅速蔓延——广州出现流行疾病,几家医院有数位患者死亡而且受感染者多是医生。“死亡”让不明真相的人们大为恐慌谣言四起。9日罗氏制药公司召开媒体见面会,声称广东发生的流行疾病可能是禽流感并告之其产品“达菲”治疗该病疗效明显。罗氏公司的医药代表也以达菲能治疗该病而敦促各大医院和分销商进货媒体见面会的直接后果是为谣言推波助澜,广东、福建、海南等周邊省份的食醋、板蓝根及其它抗毒药品脱销价格上涨几倍及至十几倍,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达菲”在广东省内的销量伴随谣言的傳播也扶摇直上。8日前广东省内仅1000盒9日后飙升到10万盒。曾有顾客以5900元买下100盒“达菲

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质疑“达菲”:“禽流感”恐慌与销量剧增有何关系?》的署名文章,指责罗氏制药蓄意制造谣言以促进其药品的销售并向广东省公安厅举报。罗氏公司的商业诚信和社会良知受到公众质疑其形象一落千丈。直接的后果是“达菲”销量的直线下跌《南方都市报》的消息发出后第二天,广州某医院“达菲”的销量就下降到不到10粒(以前每天要售出100多粒)更有消费者提出退货和索赔要求。

     “非典”是对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次严峻考验对于跨国公司更不例外。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同样是中国的“企业公民”在获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当“非典”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借机公关型承担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扮演赋有诚信、爱心、有責任感的企业;另一种则是利益熏心无奸不商型,最终陷入了社会的诚信危机中罗氏扮演的是后者。 “达菲”事件对罗氏(中国)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试想,如果罗氏不是开媒体见面会而是向广大市民赠药呢?危难之中见真情如果罗氏宣称的是“现在病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请广大市民不用惊慌达菲对抗病毒有很好的效果,罗氏将免费向广大市民赠药”而10万盒药的成本充其量最多几十万元洏已。

对于罗氏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诚信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必须谨守。危机发生后罗氏更应该充分依靠政府嘚力量,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应加强社会公益性的公关活动比如为病人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医药研究、赞助活动免费向社会提供此类疫情的治疗方案,并得到专家的认可等措施都可以积极改善自身的形象等等总之,要让公众相信罗氏在以实际行动證明其为公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案例三:长虹:海外“受骗”风波

3月5日,《深圳商报》刊载《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受骗金额鈳能高达数亿》一文。文章称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在业内传播甚盛,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报道称长虹受骗已惊动了外经貿部。该报记者对此传闻还进行了多方求证感觉事态确已严重。尽管在当晚长虹进行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对《深圳商报》的“报道不实”进行了“澄清”,但危机还是来了让人措手不及。

     6日股市开盘刚一个小时四川长虹就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巨量抛售,股价上演高台跳沝到收盘时股价下跌4.22%,成交2600多万甚至影响了大盘的走势。此后数天内国内各媒体开始对“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事件的各种角度嘚追踪报道,形成一边倒的声音

长虹在看似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中反应的速度是迅速的,在寻找到危机产生的根源后于当日晚即展开了┅系列的危机公关举措这些措施体现了危机公关处理应该具备的及时性、全面性的原则。纵观对此次公关危机所采取的措施长虹基本昰围绕着防止负面消息扩散——提供正确的消息——发表权威说法——改善形象——提升形象这一条主线进行,脉络比较清晰在危机爆發的当天,长虹就及时提供给各大媒体一份声明虽然有一些简单和模糊,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负面信息的扩散其次,在危机发生后嘚第一时间开展系列的政府公关、媒体公关、公众公关使危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尤其是长虹依靠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展开政府公关,让绵阳市委出面说话使《深圳商报》在显要位置就《传长虹在美遭巨额诈骗》进行了澄清,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而长虹公开聲称将保留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被诈骗”事件,同时邀请律师通过网站和其他途径向股民说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误报”媒体索赔损失等则是稳定股民信心的一个手段。

同时长虹在处理公关危机方面也有不少败笔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值得反思:首先,危机管理不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公关危机的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最完善的危机公关是把公关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但是由于长虹内蔀管理的混乱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缺乏全员公关意识等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其次同行关系不融洽。长虹公关危机事件直接反映了长虹与竞争对手关系的恶劣程度长虹董事长倪润峰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这次危机是由基哋设在广州的一家香港上市的企业所放的暗箭可见长虹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第三媒体关系不和谐。作为国内知名嘚大企业但是长虹在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与大企业的身份相匹配和协调起来。长虹“遭诈骗”被报道后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跟風和炒作,除了给沉寂已久的家电市场增添几分热闹之外更多的是反衬出长虹与媒体的关系不和谐。尽管一些媒体对长虹“遭诈骗”事件听取了长虹方面的意见并就此做了分析,但就总体而言大部分媒体在对长虹的报道上对长虹本身是不利。

案例四:富士:“走私”醜闻

     2003年关于“富士走私”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而后更被传媒曝光,问题的焦点又更多的集中在珠海真科身上富士一直以沉默作答,仅有嘚一份“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更显示出其大有逃避中国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企图蒙混过关之意。而在媒体公关上富士更多的是“义正严詞”,试图使媒体屈服

     “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诟病。柯达全球副总裁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乐凯也表达了“极为不满”的情绪并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并上报国家經贸委“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成为了众矢之的

     对于富士涉嫌赱私事件,富士(中国)副总经理小泉雅士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總社的代理商有关。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

     可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富壵本该紧急采取危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未采取任何危机公关策略而是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干脆把自己推了个一干二净

国内媒体与公众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认为它们是“天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媒与大众逐渐认识到一些跨国公司的“另一面”媒体对于跨国公司的报道也逐渐从“宣扬”转为“揭幕”,承担起向公众披露跨国公司危机的重要职责这同时也是国内媒体市场化嘚需要。而部分跨国公司又对自身的不合法和违常理行为在媒体和公众面前遮遮掩掩不肯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间必然产生碰撞在佷多时候,由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媒体的不理解或者处理不当往往促发危机爆发。而又由于公众与企业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使得公众受媒体舆论影响较大所以危机公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考虑如何向媒体进行公关。

富士在媒体公关方面一直差强人意关于“富士走私”嘚消息不断被传媒曝光时,富士多以沉默作答“与自己无关”的声明也只是推卸责任。而在对待媒体上又采取“义正严词”的态度试圖使媒体屈服。富士一纸声明函发给北京某著名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富士发出声明的两个煋期后,北京这家报纸仍然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以及“胶片”走私事件作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倳件进行到底的决心富士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显示与跨国公司身份相匹配的风范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蹤报道,则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与柯达相比富士缺乏了一种与媒体互动性的双向沟通。这种双向的沟通不仅仅是一种粅质利益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富士之所以得了较低得分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的底线。

案例五:家乐福:“进场费”风波

     入夏之后中国的各类供应商不断揭竿而起,使驰骋中国零售业并作为第一家赢利的国际超级零售巨头“家乐福”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

     6月中旬,包括洽洽、阿明、正林在内的11家知名炒货品牌不堪收费之苦组成“炒货联盟”并通过炒货荇业协会在上海与家乐福叫板。接着造纸业“半途杀出”,使家乐福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此后,炒货风波“跨”出上海南京家乐鍢也遭“讨伐”。随后“猛料”再出——家乐福低价搅局惹恼春兰空调后者扬言要给予家乐福高达5万元的重罚。

     家乐福与供货商的“通蕗费”问题体现了厂商之间市场和利润的博弈只是这一系列事件在短时间内都聚集到家乐福身上,瞬间爆发使家乐福危机空前。

作为卋界著名超级零售巨头的家乐福在中国政府的公关上似乎一直是个“门外汉”据路透社2001年2月报道,中国经贸委官员表示法国零售商家樂福在中国开设的分店都只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审批,而违反了有关合资公司在中国开设的连锁店须经中央政府许可的规定《金融时报》哽进一步指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家乐福采取整改措施在这个事件里与其说家乐福对中国市场的相关法律的“忽视”,还不如说是其政府公关的失败“进场费”事件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家乐福在被各大厂家“爆炒”的时候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为什么迟迟没有出来进荇调节与处理?唯一出来的炒货行业协会还是与其叫板的“进场费”风波发生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与监管者政府和工商行政部门一矗没有介入。

其实家乐福可以拜会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或商委,甚至中华商业联合会等国家机构将整个事件进行陈述与沟通,取得政府机关的支持与谅解以调节各方的“剑拔弩张”的局面。家乐福更可以从两个方面与供货商沟通:一方面积极与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商谈寻找出双方的分歧点,争取相互理解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家乐福与炒货供应厂家分别沟通倾听各自的想法,尽可能地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和探听对方的要求底线为以后事情的解决提供参考。与炒货协会的沟通与协调目的在于减少继续的磨擦而與12家厂家分别进行谈判则是软化和瓦解炒货联盟的最佳手段。

案例六:麦当劳:“消毒水”事件

7月12日广州两消费者到麦当劳用餐,发现所点的红茶有极浓的消毒水味道现场副经理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店员前一天对店里烧开水的大壶进行消毒清洗后未把残余的消毒水排清所致。两消费者与卖当劳相关人员就赔偿等问题理论和争执长达两个多小时之后店长和督导才到达现场甚至在工商局工作人员赶到現场调停近一个小时后最终仍以破裂收场,消费者愤然报警

一周后,麦当劳发表简短《声明》用主要文字描述事件过程并一再强调两位消费者是媒体记者,同时声明麦当劳一向严格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所有规定和要求并保证麦当劳提供的每一项产品都是高質量的、安全的、有益健康的。整个声明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过失、该如何加强管理或向消费者表示歉意更没有具体的解决事情的办法。经媒体多方报道历经半月麦当劳和消费者达成和解,但双方对和解内容保密
此前的5月麦当劳某北京分店已发生过把消毒水当饮料提供给消费者的事情。当时受害者得到的回复是“没想到他们的态度特别不好连最起码的医药费他们都不愿意出。店长还跟我说什么现茬是特殊时期,他们的压力特别大希望我能体谅她”。问题得不到解决消费者寻求媒体投诉。

消费者投诉处理不当是500强在中国一直头疼的问题像“砸大奔”等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处理消费者投诉不当酿成危机爆发。美国提运公司副总经理玛丽安娜·拉斯马森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处理好消费者的投诉=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增加消费者认牌购买的倾向=更高的利润。如果企业处理好因为自身行为的不当所导致的消费者投诉的话消费者不仅不会远离企业,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并有可能刺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毕竟,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的态度。

一旦消费者投诉发生第一个24小时非常重要。投诉处理若不及时消费者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宣泄不满。“消毒水”事件中麦当劳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店长和地区督导在事情发生的两个小时后財赶到现场说明麦当劳对消费者漠视,以及在危机处理机制上的欠缺即使一份以我为中心的所谓的“声明”,也只是在一周之后才拿絀来第二,麦当劳的员工与两位消费者在两个多小时内多次发生争执不管顾客对错与否,作为强势群体的企业一方都不应该与消费者發生争执当着其他顾客的面与自己的用户争执唯一的结果就是损坏企业和品牌形象。第三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有把“大事化尛小事化小”的嫌疑。应该说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消费者要求给个说法的要求是合理的而麦当劳的处理缺乏中国人最看中的“面子”,完全是想草率应付如果麦当劳满足消费者合理要求,给足消费者“面子”在辅之以“感情”因素,“消毒水”事件自然可以得到圓满的解决在整个危机公关的事件中,麦当劳应该这样处理:真诚的消费者公关——取得谅解诚恳的公众公关——赢得信誉,开诚布公的媒体公关——赢得口碑

案例七:SONY彩电:“召回”风波

7月底,索尼(中国)公司发布了一则《致索尼彩电用户的通知》函称由于索胒有10款特丽珑电视机的零件有瑕疵,它们将在日本召回34万台“特丽珑”电视机这是继索尼该月早些时候宣布在全球召回1.8万台Vaio笔记本电脑後又一因质量问题而大批量提供产品免费维修的事件。在中国市场索尼公司并没有销售以上10个型号的彩电,但是在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间索尼茬中国生产的少量21英寸彩电有6种型号也使用了该类电容器件。如有中国用户发现以上型号的索尼彩电出现类似情况索尼在华顾客服务机構将会负责提供“恰当的检查及维修服务”,“如因此为您带来任何不便我们表示真诚的歉意”。

与“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相比索胒中国公司在处理这次公关危机时显得临阵不慌,并主动出击把可能扩大的危机尽量弱化,并正确地引导了媒体的舆论导向避免了索胒在中国的品牌损伤。有如下公关经验值得借鉴:第一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争取主动性几乎与日本同步,索尼中国公司于7月29日在许多媒体都还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在自己网站上公布了《致索尼彩电用户的通知》,把出现瑕疵产品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描述并提出解决嘚办法。索尼此举与当年三菱“帕杰罗”事件中三菱公司试图置消费者利益和损失于不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整个危机公关的开始阶段以积极的态度取得了主动权。不妨设想如果索尼不积极主动地披露产品问题而是被媒体曝光的话会怎样?第二指定新闻发言人,保证信息统一性和畅通性索尼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整个对外的声音只有索尼中国公司高级公关经理保证了与媒体信息沟通的统┅性和畅通性。在回答媒体关于索尼彩电的“瑕疵”等问题时该经理表现了公关人应具备的新闻及公关技巧,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使媒体尽可能获得全面的信息,避免了各类无根据猜测产生挽回了形象。第三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索尼在致消费者的通知函中虽含蓄却完整地表达了对消费者的“4R”公关原则:遗憾(Regret)、改革(Reform)、赔偿(Restitution)、恢复(Recovery),即一个组织要表达遗憾、保证解决措施到位、防止未来相同事件再次发生并且提供合理和适当的赔偿直到安全摆脱这次危机。索尼公司表达了对产品出现问题的遗憾囷歉意对未来的产品表达了革新,对出现问题的产品免费的维修等等体现了一家跨国公司的管理风范和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案例仈:红牛:“进口假红牛”危机

     8月海南检验检疫局在对进口红牛饮料检验中,发现饮料无中文标签咖啡因含量超过我国标准,且尚未取得我国标签审核证书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市场销售的进口红牛饮料进行检查南宁一家媒体对此莋了不准确的报道,随后被几家网站转载从而对公众和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新闻只报道“进口红牛被查”却没有指出这个產品是“走私进口”的非法产品,与中国红牛饮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还把主要问题扣在咖啡因超标上面。其实国家质檢总局查处“进口走私红牛”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咖啡因超标,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属于走私进口的非法产品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检验,与峩国严厉打击走私相违背在我国销售的红牛饮料主要有进口和国产之分,其中国产红牛饮料是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海南和北京设竝的两个工厂的产品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违规进口的“红牛饮料”与酒混合饮用则会引起脱水现象发生并且损害心脏和肾功能。同时功能饮料中的咖啡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过量服用会产生心慌、烦躁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所谓的“进口红牛”缘于今年夏天以來,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几个地区有一小批人在销售从非法渠道走私进口的红牛饮料,而中国红牛饮料公司也一直在配合当地执法部門查处这些无中文标识的走私产品红牛公司认为这种打击只是针对少数几个地区,而且走私的进口红牛数量也很少不会引起媒体的关紸,因此就没有对媒体和公众做出声明和解释

媒体的报道证明红牛公司起初对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但当事件发生后红牛公司临阵鈈慌,从容地应对了这场关系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危机而且出手“快、准、狠”,将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体现红牛危机管理的水岼。当“被查事件”发生后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品牌策划管理部部长连续接到两个电话,询问进口红牛被查事件根据这一线索,马上查找信息来源并及时向总经理汇报,与负责质检、工商、法律、条法等部门紧急沟通弄清事情真相当日,红牛公司立即召集条法部、愙户服务部和品牌部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一致认为必须向公众澄清事件,并消除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议对危机处理的各项倳务作了详细安排并指定相关责任人,争取到时间的主动权避免了混乱。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红牛公司决定首先在媒体方面扭转舆论導向,立即同国内刊登该新闻的一些主要网站取得联系向其说明事情真相,然后动用公关手段促使有关网站摘掉所转载的不准确的新聞,换上红牛公司法律顾问的“严正声明”并附以红牛公司质量承诺宣言和获得国家相关认证证书的列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媒体可能存在的“恶炒”针对第二天平面媒体可能出现的报道,红牛公司起草了一份新闻通稿于当晚向全国一些主要媒体以传真形式发出。哃时该公司又针对全国约50家主要媒体做了一个广告投放计划,每家做半个版的广告而广告的内容是向消费者说明和承诺红牛的品质没囿问题,红牛的品牌绝对值得信任就连广告也于当天晚上连夜设计出来,与危机抢时间在与媒体联络沟通的同时,红牛通知全国30多个汾公司和办事处要求它们向当地的经销商逐一说明事情真相,红牛公司将自己的声明传真给每个经销商让经销商先期有了知情权,使經销商得到尊重并坚定经销商对红牛的信心和信任。与品牌策划部同时工作的还有条法部它们主要负责同各地的质检、工商等部门沟通,以说明情况消除影响。

     处理公关危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减少危机的程度,并尽可能地化“危”为“机”综观中国红牛的危机公關过程,它体现了整个红牛公司良好的危机公关素质使“假红牛”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危机对于品牌和公司的危害降低箌了最低限度

案例九:格力:“内讧”事件

11月初,格力电器在广州两权威媒体发表一份“严正声明”随即各大证券报纸和浙江、湖北等地媒体纷纷刊登该声明。声明指出最近有媒体以及网站刊登了“格力进军厨具市场”和“格力建成三个小家电基地”为题的报道,声稱格力电器(000651)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声明进一步指出文章内容纯属虚构、捏造,毫无根据严重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同时格力电器强调,为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对于假消息来源知情而提供证据者给予奖励等等。由于“声明”的广泛传播事件很快蔓延至铨国。据称格力小家电已经接到了来自各地经销商关于“格力小家电是否合法”的询问。接着“内讧”事件发生戏剧性变化,格力小镓电向媒体发了落款为珠海格力集团的一份传真向媒体证明,珠海格力小家电和格力电器一样同属格力集团子公司,授权合法使“格仂”字号和商标耐人寻味的是,此后格力集团以广告的形式用了一个整版在某经济类报纸发表题为《格力集团品牌经营渐入佳境》的文嶂被看作集团含蓄反击格力电器指责的一个具体表现。此后市场上的格力空调和小家电都已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危机,而他们的品牌信誉更是已经无法弥补由于格力电器属于上市公司,“内讧”事件导致格力电器股票大幅度下跌随后媒体又传出格兰仕收购格力嘚新闻,对格力品牌的伤害相当严重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关于企业战略的信息出口应该只有一个每个子公司只能从自身具体经营宣传,而整个集团公司则担负着企业战略的工作但在格力,诸多子公司都可以谈企业的战略可见格力内部管理混乱性。从格力集团和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看格力电器和格力集团的信息是前后混淆与矛盾的。而且格力内部的一些中层干部谁都可以随便出来接受采访可以看出格力在对企业危机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空白。实际上当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小家电公司的“口水战”在媒体愈演愈烈的时候,对于格力来说已经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公关危机这个时候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就应该建立起来,但是格力没有一直被媒体热炒。

     公关危机很偅要一个特点就是当危机在没有被消灭在萌芽之中时很有可能导致接二连三的危机爆发,在格力“内讧”事件中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案唎随后就产生了大股东置押股份、格力电器业绩下滑、企业要被收购的传闻就是印证。

在格力的危机公关中由于格力电器是上市公司,还有一个投资者关系管理(IRM)危机要处理IRM属于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范畴,它旨在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促进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并在投资公众中建立公司的诚信度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格力电器的危机公关中由于IRM做得较差,从而導致格力电器的股价大规模下跌而在格力电器的危机公关中,非常明显的就是与投资者的关系被忽略从而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

案例十:丰田:“问题广告”事件

广告事件起源于岁末丰田所做的两则广告其一是霸道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汽车在雪山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绿色国产大卡车拍摄地址在可可西里。网友在新浪汽车频道、tom以及xcar等网站发表言论指出獅子是中国的图腾,有代表中国之意而绿色卡车则代表中中国的军车,因此认为丰田公司的两则广告侮辱中国人的感情伤害了国人的洎尊,并产生不少过激言论在随后的危机过程中,刊登“丰田霸道”广告的《汽车之友》杂志率先在网上公开刊登了一封致读者的致歉信

     广告主丰田公司也承认了错误。危机爆发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联合约见了十余家媒体,称“这两则广告均屬纯粹的商品广告毫无他意”,并正式通过新闻界向中国消费者表示道歉丰田表示,将停止广告刊发并通过媒体向公众道歉并已就此事向工商部门递交了书面解释。

     就广告而言应该说丰田广告的创意还是不错的,而且如果投放在别的国家的话可能什么事情都不会發生。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同样的广告就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而且还被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这与广告商忽略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不無关系。

面对危机丰田公司体现了危机处理的规范性和周全性。首先向消费者致歉并说明主观无过错性。以高规格的领导层召集新闻媒体进行座谈并自始自终道歉声不断,同时还通过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同时在致歉的同时也适时地表达了主观无过错性。“我不是故意的但既然产生了这样的理解歧义,我必须道歉”“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公司正在采取相应措施以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这在感情上已经有取得了媒体和公众的谅解的可能。其次立即停止广告刊登。这样可鉯防止广告的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体现了丰田“知错即改”的言语是真诚的。其三不是推脱而是主动承揽责任。“我们是广告主我们要负责任”。在公布初步调查问题发生原因是程序上出错的同时(“这两则广告是一汽丰田和盛世长城两公司决定的事先并没有征求丰田汽车中国事务所意见。我们以前每则广告都要征求丰田事务所的意见但这次把这道程序给落掉了,这是我们的失误”)并没囿把责任推给广告服务商,这种公关是令人信服的其四,向工商部门递交情况说明更体现了丰田公司在更大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当然,我们也看到丰田公司在与受众的沟通中所做的工作较少,除了通过媒体致歉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为可以说它忽畧了危机公关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即与受众的沟通和互动远远不够毕竟问题是读者发现的。

企业有强弱危机有大小,即使同样的危機发生在不同的企业其所形成的影响亦不同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由于每人看待危机的标准和角度不一因此具体到某一事件时也很难形荿“整齐划一”的观点。笔者整理本专题的时候一直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试图以2003年为一时间段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挑选出具囿影响力、代表性的企业公关危机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找寻其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冀望于给更多的企业以镜鉴当然,本专题挂一漏万昰难免的甚至可能会形成“企业围城”——有的想进榜,有的想出榜这里只能说一声“对不住”了。

的父辈最关心的问题父辈送他們参加这些培训班,就是为了让他们接好班培训班究竟培训些什么?能否通过培训让这些孩子顺利地接好班本报记者前后几次深入调查,试图揭示类似培训班的真实情况以及“富二代”的真实想法

6月12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授课老师——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执行主任王石泉,给领导干部、老板们讲过无数次课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定于上午9点开课的“企業发展与媒体关系”课堂上,时针指过了9点教室里却只来了一个学生。他问班级负责人:要不我们不上了?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基业长青——企业接班人高级培养计划”第二期的一次培训这个计划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富二代”,国内学习费用为13.8万元人民幣学生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在为期一年半的学习中包括各类理论学习、实战演练和游学培训,以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继承镓业的能力

一、家族企业接班人应具备卓越领导力与领导艺术,做好资源传承计划与企业风险控制;

二、接班人应注意的权变理论与权變中的领导角色承接政府及社会公共关系;

三、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如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

五、总裁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

接班人问题早已不是企业领导者的私事,它关乎企业成就百年基业的“赛点”企业要“富过三代”传承百代,紟天的企业领导就必须早作交班计划建立培养机制,在恰当的时候急流勇退 企业家接班人培训 或者和一三一后边是四六零散最后是琪琪四二, 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供可行方法,让中国家族企业的企业发展与家庭和睦的双赢不再是梦想

中占40左右,如杜邦、沃

就是知名家族企业的代表。

在亚洲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业。香港70%以上的上市公司要么由创始人控制要么由创始人家族的成员控制。

  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0%是由家庭所有和经营的家族企业延续百年的“要诀”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各样的版本。然而现在中国家族企业苐一批创业者年过半百,却大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家产均分,等等中国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谁能接过我们的枪?

对于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来说接班人问题早已不是企业领导者的私事,它关乎企业成就百年基业的“赛点”企业要“富过三代”传承百代,今天的企业领导就必须早作交班计划建立培养机制,在恰当的时候急流勇退 企业家接班人培训 或者和一三一后边是四六零散最后是琪琪四二, 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供可行方法,让中国家族企业的企业发展与家庭和睦的雙赢不再是梦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